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存斋集卷之二 (自动笺注)
存齋集卷之二
 疏
  
公元1796年
萬言封事(丙辰)
伏以皇天眷佑大東
畀我 殿下
無疆大曆服。
三才交泰之期。
萬物昭蘇之運。
自 御極初載
宵旰軫憂
勵精圖治
思兼百王
周公之朝。
總攬萬機
大禹之陰。
下求言之旨。
虞舜之達四聰也。
屢施蠲恤之典。
漢文賜田租也。
警懼災祥
追商宗反修之德。
嚴飭科規。
體周官賓興之義。
致敬于 宗廟園寢
盡職承事 兩宮
達孝維則。
爲仁有本。
德音不瑕
萬民孚顒。
然而再過宣尼有成之期。
尙遲周邦維新之效。
敎化未興。
至治未形
朝廷則少耇德宿望國家安危者。
山野無學操守一時蓍龜者。
古人所謂空虛者。
不幸近之。
因以學校弛廢
無首善之習。
軍政惰壞
國無控弦之卒。
兵器鈍敗。
庫無應變之貯。
漕運年年敗沒
儲蓄時月告罄
無恒產而流散逐末
人心浮亂而逆獄歲興
水旱疾疫邑里殘破
山童澤涸庶物耗絶。
因之以達官匪躬之義。
牧伯無分憂之念。
上自卿士大夫
下至庶人皁隷
咸曰利吾。
盻盻相讎
雖漢唐末㢢。
不甚
於此時。
然而食 聖朝之食。
衣 聖代之衣。
保家室長子孫者。
一人以此言爲 殿下直陳於前陛者
臣實痛心焉。
今日言者
指事論事而已
一日萬言
無益於國也。
反本而論。
大要有六。
臣請歷擧其條。
竊望 聖明少垂察焉。
初一曰立聖志聖學
夫存乎人者。
莫良乎志。
有志功業成。
無志則隳。
志大則功業大。
志小則小。
其或有志而不立則與無志同
其或違道而妄大則反不如小。
士庶尙然
况膺首出之運。
處作聖之位。
萬方而揔萬機哉。
然則立志如何
堯舜自期而已
如以堯舜不美則亦已矣
如以堯舜盡美盡善聖人
則我 殿下所自期者。
堯舜誰歟
禹湯以下當在姑舍之科矣。
 殿下天縱之姿。
同然之性。
毅然自奮
以彼何人爲準的
而心堯舜之心。
堯舜之言。
堯舜之行。
未及堯舜一分
歉然自視
不敢自足
旣爲十分舜。
猶恐不如堯。
旣爲十分堯。
猶恐不如天。
猛省直前
刻心立志
不疑不沮。
純亦不已
則是乃堯舜而已
志於堯舜不及
不失爲殷三宗成康
苟志於漢祖唐宗。
及之不過漢唐
不及漢唐中主以下
今有士庶相詆。
以爲人品不過漢唐中主
莫不恚且
怨。
至其自期則必舍第一等而寧取第二第三等。
無他
所見卑下
志不弘大也。
雖然古帝王
處莫高之位。
贊言咸稱以堯舜
無反省之學。
自信已至堯舜
心逸而志懈。
自聖拒諫
小則敗政。
大則亡國
此則欲爲堯舜之心。
爲害也。
何者
但知堯舜之名之爲美。
而不知堯舜所以堯舜也。
堯舜者。
未嘗以爲已聖。
欽明濬哲矣。
而猶恐其有闕也。
博施濟衆矣。
而猶病其未盡也。
是以與天地同其大。
四海之內。
莫不尊親也。
所以如是者。
以其有聖人之學也。
其學非藻翰詞章之謂也。
堯舜以下
傳至周孔而載之經書是也
昔有要朱子造朝之路者曰。
誠意正心之說。
皇上厭聞
復言之也。
盖國之常政。
在於刑法軍賦之類。
誠正之說。
冷歇䟱緩。
無管照。
故世主每以爲曲士迂說。
而罔克念聞。
此治日之所以常少
亂日之所以常多也。
誠意正心之說。
卽堯所謂執中
所謂精一
所謂安止幾康。
所謂若性綏猷。
所謂緝煕不已
所謂無貳爾心是也
若曰堯舜禹湯文武不知治天下之道則已矣
至今二帝三王
莫之或尙。
相傳妙訣
只此數句。
則必非迂遠功效之說也。
仲尼九經而本之以思
誠。
曾氏訓平治先之誠正
顔子爲邦從事克復
子思推位育而戒懼愼獨工夫
孟子王道而求放心善性旨要
若曰孔孟曾思不達治天下之理則已矣
至今孔孟不得位爲可惜
相承密旨
更無他術。
濶遠後人之語也。
聖人君師爲言
君以位名。
師以學稱。
居是位而有是學。
所謂天作君師而爲聖帝明王
若徒有是位而無是學則漢唐以下皆是也。
其謂繼天立極罔矣。
而其位亦不保矣。
甚可懼也。
伏願 殿下克念克惕。
立志堯舜自期
明學以孔孟爲師。
 宗社幸甚
生民幸甚
次二曰簡輔弼擧賢能
維后非賢不乂
天下之大。
億兆之衆。
一人所可獨治也。
是以非禹臯陶
堯舜不能時雍之治
伊周
湯文不能刑措之理。
矧今 殿下新服之初乎。
所以篤棐交修克旅我 王于億萬無疆之休
不在輔弼
所謂輔弼者。
公孤六卿是也
我 殿下堯舜而維輔弼贊而襄之。
我 殿下孔孟而維輔弼啓而沃之。
然後聖德有日新之工。
功業久大之效矣。
雖然輔弼非官。
惟其人。
逢君固寵亡其國。
猜功脩怨者亂其邦。
旅進旅退者敗其政。
是以先聖王之擧也。
極其難愼。
思惟
側席諮訪者。
惟以得一相爲務。
傳曰君道止於擇相。
觀於三代聖王之得聖
可知信然也。
然苟非以堯舜爲期者。
堯舜不爲用。
苟非以孔孟爲師者。
孔孟之弼不苟進
亦其臣樂堯舜道者
爲能致其君於堯舜
孔孟學者
爲能喩其君於孔孟
此正所謂同氣相求
相得益章
而易乾卦二五爻俱有利大人之象者也。
是以欲得輔弼
亦罔不在 殿下自期之如何耳。
周書曰官不必備
惟其人。
三公六卿之官亦多矣。
不得其人而苟欲充之
則用張九齡韓休李林甫平章
韓琦富弼王安石參知政。
一陰諸陽終歸亂亡矣。
以先王不求其必備
其所以難愼可知也。
莫盛於唐虞伯禹百揆司空
亦莫盛於姬周周公大傅而行冢宰
所以治化後世莫及也。
如今公卿十數位。
備得其人固難矣。
議政判書皆爲仕歷之官
人人循階遍歷
有若有司職計仕進敍者乎。
九官九人
終舜之世五十年。
亂臣十人
武成之世五十年。
德有所稱。
材有所長
各久其職。
成輔理。
臯陶不爲百揆
保奭不爲冢宰
不害爲姚姬名臣
而虞周之治卓越百王
君臣令名
並顯而無竆焉。
今時
不然
纔秩二品遍歷宰。
纔陞貳相歷位上台
不論賢否
輪付迭代
通計時散亞卿以上見存幾至二百餘人
不敢昭代作興之化。
果勝於虞而然歟。
二百人皆是二八十亂之倫。
無之事也。
以此而望至治
誠猶却行求進也。
我 祖宗盛時
先正篤弼也。
猶有古例。
故號稱當時。
比並姬周也。
易曰拔茅茹。
以其彙征吉。
苟上無拔茹之擧。
下無彙征之運。
無以伸其道。
庶績無以致其凝。
臯陶所以翕受之謨於九官旣命之後
殷王所以旁求之方於莘老旣聘之餘者也。
內而百尹庶司
外而守尉丞吏。
一不得人
不可至治
苟不素蓄
何以備其用哉。
天下未嘗贒材
每於大比之年。
使方伯節度以下郡縣
各擧一人
拘文武。
勿限門地
德行爲上。
才能次之
吏曹合而錄之。
若科榜各懸其薦主之名。
則屬之大學
士則分屬四學
武士則分屬軍衛
有如漢時待詔之規。
爲文具。
實次注擬
歷試六考
若有冒罔。
罰其薦主
薦主死者
罰至追削
若果賢能
隨其大小而賞其薦主
一如古者上賞之法。
京官六品以上各薦一人
略如唐人擧代之規。
試其臧否
賞罰薦主
則不數十年。
俊畢興。
庶職無曠
九德咸事之效矣。
致治之本。
專係於取士
取士之法。
專憑於科擧
兩漢之治
不可得。
可望虞三代乎。
科擧因革
無害世主自爲政。
然每欲革之而不可得者。
革科之言。
出於談三代之口。
世主之意。
每切於縱吾心之欲。
願治之心自懈。
而談之人自䟱。
臣下則不肖雜進之路。
無如科擧
故逢上意而巧沮之。
數千百年。
俗成而不可革。
㢢痼而不可救
甚可慨也。
程伊川學制
不純三代
實爲酌古通今之美法。
而亦不能行。
科擧不得不並用矣。
然文體實治化影子
俗習英華
觀於書之典誥
詩之風雅
可知也。
試取之時。
文體簡嚴尊重
氣全而理勝。
婉而成章者。
近於有德之言。
而其人十可得三
明白切至
曲盡事情
機軸穩密者。
近於有能之士。
而其人十可得五
其餘輕靡哀怨之體。
皆是亡身亂俗之人也。
在上所宜痛斥而切禁者也。
若以榜中得人與否。
考官賞罰
文體不如法者。
輒削其榜。
科擧亦足爲得才俊之一路
只在施法之誠不誠如何耳。
 中廟朝薦科最爲近古
而爲衮,貞姦凶輩所惡。
則其法之良美。
可推而知也。
歷代權設之弊政
有因循不改
者。
獨薦科一廢而不復。
是猶三代之法。
廢而不復也。
中廟初載近於三代
亦可推而知也。
可惜也。
薦主賞罰不嚴
則雖薦科尤不可用也。
伏願 殿下克念克惕。
以得輔弼爲急。
以擧贒能爲務。
 宗社幸甚
生民幸甚
次三曰勵廉恥紀綱
傳曰禮義廉恥
國之四維
禮亡則危。
義亡則亂。
廉亡則敗。
恥亡則亡。
見今一國大小
一人禮義廉恥者。
人無四維
危亡
一國之人。
擧皆危亡
國誰與獨存。
古人以爲國之四維者。
以是也。
國勢久病之人。
臟腑筋骨榮衛
無一不病。
痰潮塞喉。
食飮盡廢。
四末厥冷
六脉俱絶。
但病熱烘中。
鼻息不絶而已
國醫非有越人枯骨生肉之技。
不可爲也。
賈生薪火痛哭之說於文帝
而漢猶不亡於當時
故說者或以爲過矣。
賈誼之言。
文帝略皆施用
後元之治
幾於刑措
而薪下之火。
不至大起
若使文帝誠知一痛哭之非虛語
景帝亦不遭七國之變矣。
當時相府檄召弄臣
軍中但聞將軍令
幸夫人衣弋綈
太倉紅腐
所以爲四百年之基也。
未必賈傅流涕太息之效也。
若使賈傅今日
殆將痛哭不已
繼之以血也。
禮義廉恥四者。
存乎心則恥爲大。
施乎行則禮
爲本。
使天下之人。
皆恥爲不義
雖欲不治
不可得矣。
使斯民知恥在乎禮。
也者
非擎跪拜揖之謂也。
天下之物。
大小尊卑貴賤多小侈儉。
皆有自然節文等級
不失其等節則順而有序
失其等節則無序而亂。
匹夫之身。
蔀室之政。
得之則存。
失之則亡。
一國乎。
易曰上天下澤履。
君子以。
上下民志
上天下澤
自然等級不可凌者也。
故曰履以行。
禮因萬物自然等級辨明之。
制其不相凌之節文
然後民志始定。
民志定而恥
則有所不爲。
民有所不爲則治化垂拱而成也。
民志不定
甚於今日
等級凌遲
志意浮越。
妄希僭踰
散漫淫溢
辭讓之心亡。
挹退之情絶。
朝廷讓德之風。
庶官皆曠。
鄕黨自卑之俗。
上令皆反。
干分犯上不義成風
冒進無饜廉隅都喪。
無禮無義羞恥全亡。
皁隷通行卿士禮節
浦店偸效宮府服食
東海一區
洚水逆行
蕩蕩懷山
莫之可遏矣。
自古言者
有曰四維張則人皆以爲儒者常談
莫之念聽。
有曰紀綱解弛則人皆知危亡將至。
殊不知四維者。
紀綱本體也。
四者統管人物政刑法令財貨
大而爲綱。
小而爲紀。
至於言語服食居處器用
無不
貫攝。
此而旣亡則大小漫漶
如朽網敗罟。
各自謀。
億萬其心。
一國之人。
皆爲倖民。
一國之財。
皆爲賂物。
上自 朝廷百官
下至閭里胥長
一人公道得者。
大自軍賦刑法
細至爭訟追問
一事公道成者。
大小恬嬉
視爲常事
士則官職豐薄
進奉多寡
飮食品第
淫褻諧談廟謨
稍稱自好者。
風月短律。
遊山景致
花木鳩聚
風水理談爲高致
其或以國憂民瘼
發於語屑者。
目之爲鄕黯。
斥之爲餒骨。
不與齒。
故 聖上體恤綸音歲降。
民人迄未蒙一分實惠
民間變怪寃枉犯紀干天者。
不歲不月。
而京外庶正。
漫不認爲何事
以至於一國之內。
貴賤富老父子兄弟男女奴主。
一齊凌替
無等級。
正向所謂六脉俱絶者也。
其所以架漏度日
不卽渙散者。
特以 祖宗積德之靈。
有以扶持而已
土崩瓦解
翹足而待也。
豈不萬萬寒心哉。
伏願 殿下克念克惕。
以勵廉恥爲急。
以振紀綱爲務。
 宗社幸甚
生民幸甚
次四曰正士習抑奔競
自古謂士爲國元氣
元氣者。
天地正氣也。
夫士稟天地正氣
體天地之正理
行天地之正道
談天地之正事
元首待是而明四目四聰
股肱用是而代天工煕庶
績。
以是而謂之元氣誠然矣。
詞章之學興而士之名已忝
尋章摘句
衒時鬪靡之習盛則士之實全亡。
至于今。
士習之渝極矣。
鄕曲校院之士。
尋摘小伎。
不能及。
朋從餔啜
徒事傾軋
塲屋操觚之士。
襍墨綴行
鳥哢蛩啼
所謂程文已極無謂
輕佻浮薄
冒沒奔走
甚至於賣文鬻筆
擧爲能事
太學上庠之士。
塲屋舊染
本無實學
寄廩旅遊
亦出赴炎。
終歲不讀一卷書。
終日不談一義理
羣居泄泄
徒糜料食
四學明經之士。
不通經義
只誦句讀
苟苟冗碌。
尤極虛妄
孟子幼遷于學傍而學揖讓進退
郭泰勸人遊學
皆成名士
戰國漢季之學。
不若之無似也。
然則當今所謂士者。
反爲病國之痃瘕。
殄俗之痰火
烏在其爲元氣也。
元氣若是耗敗無餘。
無怪乎病勢至於六脉俱絶也。
士習至此者。
奔競爲之祟也。
盖自廉恥都喪。
擧世躁奔。
人無安分受命之心。
無爲自守之志。
干謁權貴
舊爲士累。
而今以遍謁卿相巨擘
出入官府
有常禁。
而今以未交官長大恥
苞苴織路
投刺交門。
能文者典述。
筆者獻寫。
談命者譽祿。
相墳者納地。
卿相赫蹄
紛飛域中
人士繭足
旁午都下
乃至鄕吏胥浦
豪店長山僧軍校
競尋曲蹊。
交穿暗逕。
得意發身賭利。
小售則矜驕鄕里
其瞠乎下風者。
亦皆垂涎翹足
咨嗟歆羡
遂以丘無靜民
野無眞俗
不變此風革此習。
堯舜亦無以施其化矣。
萬古未有民習至此而不亡之國也。
此非小小法弊政疵比也。
伏願 殿下克念克惕。
正士習爲急。
以抑奔競爲務。
 宗社幸甚
生民幸甚
次五曰律貪贓奢侈
貪吏國之蠧也。
蠧蕃則木死。
盛則國亡。
貪吏上以竊國
下以剝民。
剝民之害。
甚於竊國
竊國則國猶依民以生。
剝民不已則民亡。
民亡則國雖欲獨存。
誰與爲存。
是以傳曰與其聚斂之臣。
寧有盜臣
其理誠然也。
夷攷往代
一貪猶足以亂國
况十百乎。
庶士執事
足以敗政。
况內而公師長
外而方伯連帥乎。
方今貪風捲地。
濁浪滔天
同浴者不可以譏躶。
故廷無彈劾古風
入溷者因臭而與化。
故人效尤而爲常。
本則庶官開門夜半爲市
在下不得不以財交易
其財卽人血民髓也。
或稍持淸裁者。
誚之以爲死相
輒爲斥去
於是一國大小之人。
耳目言笑喜怒寤寐遊戲
錢貨也。
往還將迎
族親婚姻
死生升沈。
門戶道路
錢貨也。
降觀其野則雨耕風耘而甁甖
傾。
月紡雪織而杼軸俱空。
男女耄倪
吞詈嚼愁。
魂羸魄瘁。
有生爲讎。
求死不得
靡有膂力
以念穹蒼
周詩大東之悲。
未有甚於此時者也。
野人之言曰倒生胎兒
投錢順娩。
此是悲痛之辭也。
人情不甚相遠
夫何他時淸白之多。
而今乃若是其貪墨也。
此則奢侈之習。
以致之也。
東方
天下貧國也。
山無金玉銅錫之礦。
水無珠貝文犀之貨。
海陸千里之遠。
魚塩未收三倍之羡。
俗習耐久之性。
商賈不支十年之積。
糓物脆腝。
不能三稔
人性拙嗇。
不能通遠賈。
肆我 聖祖之初經營也。
以儉爲度。
以約垂統
攷之舊典可徵也。
昇平日久
俗渝文㢢。
競尙浮華
物采無分
第宅衣服飮食器用鞍馬
竆極奇麗
淫巧日滋
西洋之翫。
南海之珍。
倭人之寶。
蒙古之貨。
陳隋所不得備。
張華未嘗記者
擧萃于私室
勝無厭。
日增月加。
倍蓰于 乘輿服御者。
殆將比屋
牛醫夏畦賣餠織箔。
皆無藜羹瓦器之心。
放僻無不爲焉。
其所需。
不義之財
勒取之貨。
暗賂盜賄。
不可得也
上下交征
小大成風
無怪乎慾壑吞海。
火燎天也。
於是自公世胄
下至鄕曲文武
厭薄京官
圖取外任
今夕得除。
明朝赴任
自其翌日
所飾者廚傳
所飭
工作
珍餌寶饍。
每極新味。
奇器瑰玩。
每極新巧
以是自肥
以是行賂
輦輸馹運。
相望官途。
彼爲牛豕於桁楊三木下者
有餘地可以千乘邦本者乎。
萬古未有俗尙至此而不亡之國也。
伏願 殿下克念克惕。
以律貪贓爲急。
以禁奢侈爲務。
 宗社幸甚
生民幸甚次。
六曰由舊章革弊政。
洪惟我 祖宗典憲
三代損益
酌古今而用中
大典一書
大綱旣正。
而續錄世備。
萬目畢張。
可謂萬世不易
率由無弊。
奈何恬嬉成風
紀綱解紐
法令徒具。
一切弛廢
高麗三日
尙云耐久
渙汗不必反而不必行。
懸魏不必而亦不必施。
上不責成
下不信服
金科玉條
爲文墨之空言
輯錄通編。
擧爲架閣之塵籤。
庶官臨事
任意裁處
低昂情面
濶狹苞苴
雖兵刑大政
初無一事比義照例
小小條列乎。
如是則雖周官之品節
無所益於國。
堯舜仁心
無以信於民。
不信而能國。
自古未有也。
書曰監于先王成憲
今則奚啻不監而已
詩曰不愆不忘。
今則奚啻愆忘而已
傅說之訓曰事不師古
惟克永世
攸聞。
攸聞。
矢之之辭也。
謂其無幸而存者也。
若以說之爲非妄則今日豈不寒心哉。
誠宜監觀成憲
廢墜以救之。
救焚拯溺不暇
而但法無有久而無㢢者。
小而三十年人事變。
大而六十年天道革。
是以古昔聖人
有所制作
隨時爲貴。
所以合乎而順乎天也。
乃若龍雲火鳥之更紀。
質文之迭尙。
非苟爲異也。
盖有所不得已也。
雖然其所統天治民爲君爲師之大經
則自庖羲至於文武
未之或殊也。
是以湯以質革忠而書稱纘禹服
以文革質而書稱政由舊。
若曰纘禹由舊而膠柱品節
刻舟制度
則是猶駕轅瞿塘
張帆於太行。
雖殷周之盛德
不能致其至治也。
然則當今急務
在於率由舊章
而苟不變頹弊
拘拘於律令文字之末。
只有率由之名。
而大無率由之實。
不如因循以度時日也。
當今國之大政
科擧軍兵漕運若糶糴若貢案。
一切廢壞
民國俱瘁。
弊與風成
習與俗化
雖 聖明撫運
只欲因舊修擧
决不得也
宜體羲易隨時之義。
仲尼損益之訓。
大施更張
然後可冀於變之效矣。
自古言者
每以更張爲難
輒以 祖宗爲辭。
及其權姦蠧國
變亂舊章
一朝盡變 祖宗良法無所憚也。
無他也。
變亂良法姦宄得志而悅之者衆。
一唱百和
隨時革弊頹綱振擧而憚之
公元1772年
者多。
故一謀而百沮。
亂舊之法。
多出於逢君之好而爲面諂之言。
故上卽易從。
革㢢之政。
皆出於救民之術而多直陳之辭。
故上必不悅。
漢唐以下衰弊之政。
終不能中恢而至於淪胥而止者也。
革弊之說。
正臣李珥曾已熟陳於 祖宗朝
今取攷其遺集可知也。
若使當時聽施先正之策。
壬辰之禍。
不至於若是烈也。
今日之弊。
百倍先正之時。
在廷之臣。
一人以先正之言進於 殿下者。
周雅所謂無然泄泄者也。
以 殿下天縱睿智
何不熟思於燕蠖之際也。
 聖曆之距 宣祖朝已二百年。
今日勝於當時
無之言也。
若言法久必弊則二百年間弊而益弊。
勢所必有。
先正爲當時憂。
猶如汲汲
以爲亂亡必至
今日之憂。
何如哉。
若乃革弊目則不可以淺謨單慮擬議也。
合取前代名臣奏議
參以當今時宜
則必有允當之策矣。
伏願 殿下克念克惕。
以由舊章爲急。
革弊政爲務。
 宗社幸甚
生民幸甚
臣所陳六條
進言常談
別無奇辭異策。
是猶醫者之診病症。
不過外感內傷
論病祟。
不過風寒暑濕
藥方則亦不過蔘苓芪朮加減而已
岐伯兪附神方妙劑。
固非麟髓鳳膏
若以其別無奇
異而終不信服則病無可已之時矣。
六條中次以下
無救弊。
聖志聖學
萬化之根萬機之本。
旣定學旣明則以是志求輔弼
輔弼自賢。
以是志擧賢能
贒能自進
然後以是學而加勉。
純而不已
以是學而爲政
協于克一
不待設弊。
以下亂邦亡國之政。
皆爲今日之前
堯舜以下聖帝明王之治
皆爲今日良藥也。
是以志弛則百弊俱生。
西補而東潰
學暗則萬理都昧。
前得而後失。
雖使賈誼設弊。
陸贄奏議
無益於爲治也
此孟氏所以有人不足適之訓也。
人所喜慕。
莫美於聖賢
莫大堯舜
婦孺
許之以聖贒則喜。
贊之以堯舜則悅。
雖然勸之以聖賢堯舜之事則未必喜悅
強而責之以必爲聖賢堯舜則(缺)大人至於怒而拒之。
此非知覺昔睿而今愚也。
特其私意之蔽也。
私意者。
耳目口鼻之於聲色臭味也。
心志之於放逸也。
四支之於安肆也。
惡聞其過也。
不能與人也。
聖人亦有形氣
其所欲爲。
非與衆人異也。
耳之欲聲也而不聽淫樂溢音。
目之欲色也而不溺妖艶亂色
口之欲味也而不爲肉山酒池
鼻之欲臭也而不爇沈香滿車。
心志則只欲其和泰不令放逸
四支則只欲其安吉不令傲肆
此則無他也。
深知聲色臭味之爲可好安泰可樂
欲吾身之百年久享
子孫萬歲常榮也。
是以堯舜禹湯文武之享富貴
萬世莫及也。
反是桀紂幽厲
身國俱亡。
其小者亦不能久年。
周書所謂立王則逸。
或五六年四三年者也。
歷數古今
卿士庶人
亦無以非堯舜之道而久享安樂者。
帝王乎。
是以帝堯心思
安於黎民之於變時雍
舜之耳目
樂於四達四。
禹之口體
悅於菲飮卑宮
若將隕于深淵者。
成湯所以安其心也。
日中不遑暇食者。
文王所以寧其位也。
如是
德業廣大當時
聲名悠久後世
富貴誰加於是
孰大於是
此數聖人所以此者
無他也。
皆樂聞其過而從諫弗咈
與人爲善從善若流也。
聖賢所以聖贒
只此二事而已
於此則爲五帝三王
少能於此則爲漢祖唐宗。
萬一於此
不至亡身覆國
然而自殷周之衰。
至于後世
此者落落晨星
覆轍相望前途
而後來者朽索六馬而趨之。
豈不寒心哉。
世主失德亂政
由於遊佃酒色昏暗懦弱
今我 殿下本無遊佃之娛酒色之荒。
天縱英明
乾剛發揮
是有五帝三王姿質
而絶商周敗德之過𠎝也。
聖敬日躋於光明。
至治已趁於雍煕也。
不敢知 殿下自視 殿下之躬。
已爲堯舜乎。
臣則以爲猶未也。
不敢知 殿下自視 殿下之國
已爲唐虞乎。
臣則以爲猶未也。
無他也。
 殿下尙未立堯舜之志。
尙未明堯舜之學。
輔弼尙未得唐虞之臣。
賢能尙未致唐虞之盛。
令政敎。
未免文具而已也。
若此因循度日
牽補過歲
則 殿下所以悅耳目而安心體者。
殆非虞舜惟康文王之以寧也。
程朱以後儒士進言於君者。
不知幾千萬言。
進冊子者。
不知幾十百篇
時君未嘗領察者。
非特以爲不可而已
亦厭其煩瀆也。
今臣之言。
殆萬矣。
非特古人糟粕而已
亂雜無倫
固知不可以上塵 睿覽
自愛野芹
含恤婺緯。
敢於堯舜禹湯之德。
節取切要之語。
爲 殿下獻。
堯之允恭克讓
舜之舍己從人
禹之克勤克儉
湯之從諫弗咈
文武明德愼罰
此是帝王之二十字符也。
伏願 殿下以此審思于心而實有諸己。
念念在玆。
節節服行
其所以疾敬德而諴小民者。
至于祈天永命
而 宗社鴻休
永永無替億萬斯年矣。
臣以僻海陋儒
不識不知
而但愛 君憂國之誠。
根於秉彝
自已
私自縷列。
忘其僭越
於今日。
獲拜 前席
許進言。
憂惶悸懼。
罄殫愚誠
伏望 睿裁焉。
伏惟念臣犬馬之齒
已至七旬
氣質素弱
夙痾纏痼。
登降拜揖
不能自力
以此供職
恐遂獲罪
玆敢仰恃於天恩
私伸情悃
伏乞垂矜恕。
褫職名。
使得早歸家鄕
終天年。
一息猶存之前
敢忘頌戴之祝。
設令盡瘁從仕
襪線小才
無補 衮職
請以眞西山大學衍義正臣李珥所編聖學輯要
爲 殿下獻焉。
此則眞文忠李文成
長在 殿下左右也。
東土生靈
親見堯舜之君。
皆爲唐虞之民矣。
江湖白髮
知帝力耕鑿
魏闕丹心
安臣分於草茅
豈非 聖世溥博之化。
上下同流者乎。
臣無任瞻天望 聖祈懇兢懼之至。
批曰省疏具悉
徵稿得其所存矣。
賜對而敲其所抱矣。
聞有十年硏究
著爲萬言封事者。
又命大農而給筆札矣。
今見其章
誠富且贍矣。
初一立志明學之奏。
予庸嘉乃。
予志不立也。
民志不能一。
正學不明也。
邪學不能熄。
莫非反省處。
體念
二簡弼擧賢之奏。
予庸嘉乃。
人事君。
大臣之責耳。
剔蔽拔茅
野無遺贒
有望於今巖廊
三次四次
五次六。
言言剴切
切中時弊
四維之不張。
近日若也。
國綱不振
惟是時卽。
躁競甚而士趨日卑。
侈汰極則風日盛。
無復古昔彝憲
稗政疵法。
不勝摟。
中夜以思。
繞榻不寐。
自顧初心
不覺顔發騂也。
爾以遐陬踈蹤。
能竭論至此
求聞所以求益也。
就中大比之歲。
方伯節度令之薦人與科擧文體不如法則削其榜事。
廟堂消詳稟覆
俾有導之以言之實效
爾年七十。
承召上來
只令依願還鄕
則眞所謂去來何所聞見
且欲遲待計仕。
有甚於馮老之郞潛
畀以一邑
得施所蘊。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