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目录 (自动笺注)
無名子詩稿册一
 [詩]
   讀書(乙丑)
   月暈(丙寅)
   綿弓
   答奴告買月(丁卯)
   讀楚辭
   筆花
   杜鵑花(戊辰)
   桃花
   喜晴(己巳)
   夜坐
   七夕
   喜雨(庚午)
   秋曉卽事
   霽月
   聽蟬
   春祝(辛未)
   詠火
   七夕
   除夜
   立春(壬申)
   苦熱
   苦蚊
   七夕
   大風雨(癸酉)
   尋春(甲戌)
   驟雨
   端午卽事
   遣興
   七月十六夜
雨過凉生。
雲收月霽
淸景皷興。
敬次伯氏韻。
   鴈
   除夜
   寒食雨(乙亥)
   大雨
   舟行曉望
   夢有人呼韻。
信口答之。
覺卽了了
(丙子)
   鞠歌
   詠喬木(丁丑)
   醉人
   蒼蠅
   山齋卽事(戊寅)
   雨
   步到豆毛浦。
乘船向楊根。
(己卯)
   龍門山龍湫懸瀑可觀
   遊斜川
敬次 家君陶靖節斜川詩韻
贈深寧翁。
   遊龍門山
   遣愁
   觀網魚
   寄宿山家
   效皇華集中東坡體
仍次其韻。
   除夕自歎(余今年十九)
   次李正言(載厚)送別韻(庚辰)
   舟中(四絶)
   次沈都事(埜)考槃窩韻
   歐陽文忠公潁州時。
雪中客賦詩。
禁體物語。
凡玉月練絮白舞鵞鶴飛塩鷺蝶等。
請勿用。
不使皓皚㓗素等字。
艱難特出神奇
其後蘇子瞻禱雨
張龍公小雪
與客飮聚星堂。
歐公二子又適在郡。
因擧前令賦詩
此殆千古盛事也。
獨恨坡公不能不白字
兩公皆用雪字
僕生於數百載之下。
每讀之不能無憾
適値歲暮
寒齋夜雪
忽憶二公之擧。
歆羡不能自抑。
忘其鄙拙
輒申前令
各次二公韻合二首
遂不復用雪與白字
但坡韻押雪字
不得避。
不敢本意焉。
九原可作
二公亦必莞爾而笑曰。
若汝者乃眞不持寸鐵者也。
   寄故人
   李進士(赫胄)自楊湖挐船來。
約共遊摩尼山
示以一詩
信口次之
(辛巳)
   至江都
鎭海樓次韻
   尋傳燈寺
   登鼎足山藏史閣次韻
   傳燈寺
   船逗浦次韻
   登摩尼山塹城壇
   祭天壇
   祭天壇煑花次韻
   登積石山
欲觀落照
是日雲靄不得見。
可嘆
   下山後戱贈同遊諸人
   尋白蓮寺
   白蓮寺老僧丙子相傳之語
   登江都南門樓有感
   李上舍向朴淵。
有故徑還。
臨歧口呼二絶送別
   鎭海寺
   歸路比兒文殊寺
   率家將向楊根。
覔船不得
漫吟
(壬午)
   舟中敬次己卯陪 家君舟行時韻
   上龍門山白雲峯。
忽逢一童子問路。
   登白雲峯
   纔登白雲峯
白雲冉冉自山腰起。
頃刻環繞瀰漫
無邊白海
   無題
   峯頭杜鵑花兩叢盛開
旹則仲夏望間。
   舟宿夜半
不知浮去。
忽聞漁篴可意
   炎凉
   余過濱陽値重九
而適阿睹病。
不得登高
獨無聊。
有來今日之會。
麴生不來
風味難忘
於是深寧翁詩之。
五知和之
惓惓寓歎。
子欲聞之乎。
余遂用其韻。
反其語以釋其意。
二公覽之。
不罪我否。
(是時以酒禁甚嚴。
飮者嗟歎
深寧翁。
鄭進士漢雄自號。
五知庵。
平澤光啓自號也。)
   病眼
   借馬不得
戱贈其人。
   漫占
公元1822年
   壬午十一月初吉
卽 家君甲日也。
敬伏藁以效忭祝之誠。
   又敬次 家君拜獻
   又敬次伯氏獻詩韻。
拜獻
   偶吟絶句(五首癸未)
   下第寫懷
   又作絶句
   晩發
   宿奉恩寺乘舟
   斗尾峽
   雨中獨坐
見幼女戱於床前
   雨後朝望
   暮投田家
所見
   窮峽
   遣興
   山行所見菜女
   代次人韻(四首)
   夜泊舟
宿鳳城村舍
距家十里
   遊子
   余素不喜題僧軸。
偶逢楓嶽僧龍門寺
談其名勝
亹亹可聽
因乞題其軸。
神遊山久矣。
聞其言。
怳若泠然御風
聊書以贈。
   客中除夜
高達夫韻。
   旣登上第
無故被拔。
漫吟遣懷
(甲申)
   豐德衙贈李生
   謹次宗丈送別兩絶
   賀再從曾祖老安堂陞秩榮。
 先拙搆敬呈。
   客中除夕
老杜杜位守歲韻。
口占寫懷
   客中族弟愇(乙酉)
   將迎家眷
偶吟。
   斜川之傍。
躑躅巖。
巖下瀑布可觀
口占短律。
同遊諸人
   楊峽竹村
小川淸瑩淙琤
客愁
輒翫濯終日
因得二絶一律
   楊江待舟
   未及登舟。
主家有故
蹔寄廊底。
主日促迫
苦惱萬端
漫成一絶
   是歲痘疫大熾。
有人示余一律要和。
欲以強韻困之也。
聊戱次之
   今年痘疾頗險
而辛氏兒五男妹。
俱得順經。
可知也。
詩以賀之
   俗以庚申日
三彭伺人眠時。
卽以平日過惡訴于上帝
遇此夜輒不眠。
余思之有不然者。
漫筆兒輩
   留別應祿(二絶○辛氏兒應祿時年八歲
開口輒能驚人
余愛以爲可與於三樂
故末勉之。)
   借居西湖濯纓亭
題壁
(四首)
   乘小舸往栗島沙塲
射侯口占
   隣有趙老人自號棲霞翁
余觀射詩和之
兼寄二律
旋卽次送。
   霞翁又寄以進退格
聊復次之
   又次霞翁
   次霞翁
   復次七律
   余今年二十有五。
而始有弄璋之喜。
偶讀蘇詩。
有曰人皆生子聦明
我被聦明誤一生
但願孩兒愚且魯。
無灾無難公卿
意甚陋之
因反其意而步其韻。
凡四首
以爲孩兒祝辭云爾
公元1825年
   乙酉臘月二十五日丑時
丙戌立春也。
詩以付諸門楣
祈福東皇
   又題四絶
帖之四窓
   四月八日觀燈
有人強韻
口占應之。
(丙戌)
   濯纓亭二十景
   濯纓亭江中八景
   觀漲
  
   遙望沙外平地
忽有大帆陡起。
迤邐而過。
   小艇
   晴江
   曉起卽事
   觀漲
   九日
東隣菊花消息
   與二三隣客。
同翫江月
呼韻使賦。
次之
   除夜走筆
   春帖(丁亥)
   有人梧。
欲以強韻困和者而觀其能也。
聞而次之
   人又有以強韻南草者。
而其難又有甚四物韻。
人爭和之
率多牽強雷同
余雖不吸此物。
不能不起興遊戱翰墨之際。
聊幷次之
至於字句
不禁慨歎之懷。
由余不識草中趣而然耶。
   春氷欲解。
往往碧波如席處。
便有鳧羣下沉浮。
謾詠。
(三絶)
   北漢山暎
   又作絶句
   再遊山暎樓
   留別上人
   洗劒亭
   至日偶吟
   春帖
   登楊花蠶頭
口占同遊諸人
(戊子)
   又登卧牛山
   與希敏,景執廵城聯句
作索對體。
   贈歌者
   次景執有贈疊償(二首)
   三月二十一日
 上幸 獻陵
廣津
余與諸儒祗迎于江頭口占
   贈白鷗
   別濯纓亭
   又別白鷗
   寓居義洞村舍
題壁
(四首)
   槽溪
   同遊有騎者故戱贈
   代人樂城君挽
   又代他人作(七五二律)
   遣懷
   代人同知鳳瑞挽(三絶)
   作四絶
付之四窓
   有人立春詩。
以辰寅辛申爲韻。
仍以六甲中字
爲對成五言律
又以八卦加每句頭。
七言律
余聞之。
六甲體句添一甲
八卦體句添一卦
非欲誇奇取勝
只出於翰墨遊戱云爾
   除夜
老杜五律杜位守歲韻。
七律
   春日遊北營。
登夢踏亭次人韻。
(己丑)
   三淸洞(三淸風淸,石淸,水淸云。
白蓮峯下。)
   淸風溪仙源池閣
壁上韻。
(二首)
   弼雲臺
   題畫葡萄蜂扇
   積雨初霽
爲看瀑布
惠化門。
行至貞陵遇雨。
奉國寺
三絶
   至孫家庄
石上有南藥泉云孫家父子號英䧺
割據三分覇業隆。
爲庶於今何足恨。
一區泉石江東
余讀而愛之
旣而問之。
則今已爲他人物矣。
不覺感歎
以爲孫家前後
何其初善擇地而卒皆不克保也。
今之一區
亦猶昔之江東
余未見其勝也。
因步其韻以和。
噫。
九原可作
藥泉相公
殆必笑而然之。
許刻于下也。
   又疊前韻
水石之壯。
   槽溪瀑布
   錦城水閣
   山行同遊
   到樊里。
登見一樓有感
(樓名盖取唐詩相逢盡道休官去。
林下何曾一人之語。
自誇其獨能
而實不見故云。)
   水落山河懸峴。
同行
   水落東。
金流玉流洞。
取水色之似也。
   秋山閑行
   觀川
   遊道峯山
道峯景勝金剛分韻
七首
   下道峯贈人
   歸路口占
   詠梅花
   又次朱子東坡
   元朝書懷(庚寅)
   上元
兒輩紙鳶
謂之送厄。
戱題其背。
   上元夜
隣人踏橋翫月有作。
   送別李義興(鎭翼)之官
   戱吟稚子
   夏日雨後
濯足山流
偶吟。
   戱贈釣者
   共人四喜詩(二首)
   參司馬述懷(癸巳)
   又成七律
   入侍集慶
   自嘲
   次李僉知(謇)留別韻(三絶)
   峽行口占
   觀石盆
   寄少年(二絶)
   贈寧越越艶(五七二絶)
   題畫扇
   夏日雨後
與頖中諸友碧松亭邊觀淸流
口占同行
   詠食堂(二首)
   泮齋初伏
次人韻。
   商婦
   在泮
有人烟草命題百韵
押烟以速爲善
余亦走筆
   泮水東北
所謂宋洞者。
幽閴秀異
蒼巖削立
刻曾朱壁立四大字。
泮人鄭祚胤築室其下。
又作書堂
敎授學徒
之者爭往遊賞
余亦暇日
乘興往訪。
同齋諸丈。
已於昨日留詩軸。
遂索筆次之。
   趙上舍(彦翼)將遊楓嶽。
索詩於人。
余亦副急。
   立春日試筆(甲午)
   旣題前詩
猶有所不能自已者。
更作祝辭一首
   觀燈次人韻
   次李僉知(謇)送示韻
   舟行通津
李上舍(寅翊)韻。
   至通又次李上舍
   代人作黃注書(錫範)挽(二首乙未)
   奉和許上舍(檠)
   次韓上舍晩悔堂韻(韓名德敏。
廣州。)
   代人送書赴燕
   伏次 家君雪韻
不使聚星禁語
   客湖中主人(二首○五律次韻)
   登弼雲臺(丙申)
   次詠雪韻(辛丑)
   又次絶句
   次短刀
   次人韻
   又五七絶
   稚子學史略初卷
偶書其書籌。
   送慈仁(雲羽)之官
   敬次伯氏
   送趙綾州(思忠)赴任
   呼兒輩韻。
口占次之
   訪尹玉汝(喆中)
   訪友不遇
   次贈沈從叔(壽錫)
   訪沈從叔
適値第二孫之初度
書贈賀語三絶
仍用前韻
   又以前韻和
   挽李參奉(源誠)
   立春(壬寅)
   與李上舍(鳳和)父子西園
   訪朴文哉(奎明)書贈
   又贈七律
   贈晩翠齋趙汝珍(完相)
   贈金大來(廷泰)
   立春(癸卯)
   行行重行行(二首)
   徒步
   途中偶吟
   開花山下花落
   歲暮
   答人
   贈朴注書永叟(命燮)
   代人贈其同宗
   慶州烈士宗老
以前藍浦縣監。
丙子亂。
奮身勤王
死節雙嶺之下。
已蒙褒贈之典。
 當宁癸卯
其後孫上舍九上言于 朝。
又獲棹楔之榮。
人多贈以詩。
余亦和之
以寓詠歎歆艶之意云爾
   慶州李義士彭壽。
壬辰倭變。
兵將殉節
 當宁癸卯
其後孫上舍述賢上言于 朝。
 贈職㫌閭。
上舍之始來也。
知其事者多有作詩以美之者。
余亦不勝欽歎
步其軸中韻以贈。
   途中卽事
   送別順安金上舍長卿(致大○二絶)
   東宮冊禮使家 錫宴日。
 御製一律以賜。
眞不世之事也。
其與宴者皆賡進。
草野賤臣
不得及 君餘。
而聽仙樂
區區微忱
不勝歆艶
乃敢擬作一首
(甲辰)
   立春
   又作春帖
   又作一絶
   元(乙巳)
   又戱作一絶
   李上舍(秀發)自號芝翁
自泮齋歸溫陽
寄詩於泮中同遊者。
要各和答
以爲他日替面之資。
諸益皆和送。
余亦同參
   與客遊宋洞。
呼韻各賦。
   贈申少年(徽自號霞棲)
   僧伽
   口占贈晩休亭主
   詠田家穫稻
   除夜
   元曉入泮(丙午)
   立春(是歲立在於正月初五日亥時末)
   途中偶遇同行者。
辯舌也。
臨分口占以贈。
   桂陽歸路欲訪友。
失路不果
一絶
   落木
   客龍仁。
吟贈主人
公元1787年
   丁未立春在於臘月十七日寅時
偶成
(三絶)
   元曉口占(丁未)
無名子詩稿册二
 [詩]
   次潤雨主人
   又次七絶
   夜觀漁
又次五絶
   又次主人韻
   次贈李亶
   次贈主人
   有感次人韻
   又次李亶佃韻
   又次贈趙生
   又次贈吳進士(慶元)
   贈李亶
   拈韻諸人同賦
   夜泛鷺湖
呼韻共賦。
   偶咏蝴蝶
   木假山
   泮中雜詠(二百二十首)
   吟贈夕陽樓主人奉事(秉淳)
   代人次其隣人連年陞資設宴
   幼女鑷白髮謾吟
   立春
作兩絶。
盖余窶甚
恒多腹無物目無見之時。
故爲滿眼滿腹之語。
每句輒入
不嫌重複
以致新年祈祝之意云爾
   又作祝。
時方設 産室廳。
擧國顒望
盖 誕彌已至十四月云。
   又記夢
   又作祝語示兒輩
   東坡甞作餽歲別歲守歲之詩。
歲晩相與餽問餽歲
酒食邀呼爲別歲。
除夜達朝不眠爲守歲
今年除日
偶閱有感
聊幷次之
   除夕偶吟
   元曉口占(戊申)
   次泮齋諸人除夜
   上元
   又次泮齋諸人元宵踏橋韻
   李亶來訪
喜占二絶
   賞春用泮齋諸人
   楊花渡偶吟
   外孫權子兄弟。
一能讀書
未免襁褓
忽俱化於一日之內。
悼惜之懷。
寓之於詩。
   偶占自警十首
仍示兒輩
   送別榮川金進士(象鍊)還鄕
   贈靑松權進士(思復)玄風金進士(重曄)
二人適同在一房
   贈羅州金進士(吉羽)
   聞館學儒生上䟽
遇 嚴旨捲堂。
感吟。
   觀農
   古木
   倚杖
   馬上口占
   趙狼川(懋)前年以七十二歲。
推 恩加通政資。
今年又 除僉知。
自高陽入肅謝
詩以賀之
   次韻題花竹軒
   濯纓亭風景京江
余昔借居。
近聞鄭尙書有。
   代人次贈人韻
   謄老杜詩病苦劇有吟
   挽趙査(光錫)
   菊花十月始開。
時已雪。
   村夜
   戱詠田家秋事(八首)
   客贈一雞
報曉旋失之。
悵然有吟。
   夢裏頻拜 天顔
感成絶句
   聽酒槽
   每日日斜時。
輒聞賣油聲。
戱吟。
   元曉口占
今年余四十九歲。
(己酉)
   立春日
忽憶少時六甲四字
押賦五律
仍又漫成
(立春寅月寅日故云)
   春帖
   代人次人韻
   贈趙先達
   人有以強韻詠梳者。
余聞之尙不禁少時習氣
聊成二首
(赫胥氏始作梳)
   哭姊氏
   哭李甥日爕
   竹林權公(山海)平日喜讀伯夷傳。
及 端宗遜位
六臣伏節
投閣而死。
坐削官爵
全家徙邊
六臣被 褒贈之旨。
無人陳達
獨漏焉。
盖闕典也。
今年其後孫宗洛。
持其遺事京師
圖叫 閤雪寃
人多贈以詩章
余亦續和。
(宗洛嶺南慶州人也。)
   權宗洛果上言
 特命復(山海)宗簿正官
人又賀以詩。
仍步其韻。
(二首)
   丹丘權上舍昌愈示余鄭公忠烈一卷
記鄭公遺事甚詳。
且載哀挽之詞。
就中激昂歌者居多
惟其忠烈其功奇其死後。
褒贈有無憾焉者。
不可以不表敭之也。
於是謹依其體作三疊
以寓慷慨擊節之意云爾
(鄭公乃金堤郡守鄭湛也。
壬辰倭變。
率郡人樹柵熊峙。
以與賊戰。
對酒食。
必下戀 君淚。
姓名於衣裳甲冑曰。
我死庶以此爲我也。
及賊大至
公所射殺過當
白馬將紅旗馳突
一箭斃之。
賊氣死欲遁。
會公軍中有叫矢盡而走者。
大呼責以義。
曰若必走。
留若箭。
其人竟不顧。
賊遂圍而攻之。
矢盡
猶奮梃廝殺
力竭乃死。
由是大驚。
不敢踰熊峙而西。
聚熊峙衆屍。
作數大塚。
書曰吊朝鮮國忠肝義膽
西厓柳相公成龍白 上贈參判職。
後又旌其閭。
寧海等數郡。
立祠俎豆之。)
公元1768年
   代人和其宗人其先煕寧君受 賜琴(三首煕寧君 太宗王子也。
 太宗嘗賜煕寧君琴。
煕寧後孫在醴泉琴堂谷。
至今傳守。
 英宗戊子改絃
有詩詠其事。
其在畿宗人追步。)
   聞抄 啓文臣課試 御題古詩
以擁盾行 命之。
押韻則用擁字。
一時詞人多聞賦之者。
乃成一篇
沒其韻。
公元1787年
   暎波亭十景(暎波亭夕陽樓園。
戊申重修
余賦十景。)
   雨中偶成
   秋聲
   秋氣
   小憇
   自嘆
   景慕宮池蓮花盛開
   訪沈憲之不遇
   題桐葉夕陽樓主人
   贈友人
   贈泮村少年
   峽流
   石破白雲甚奇
   火田
   峽中
   峽行途中
   暮煙
   和李友景質春日北渚詩韻
   田家秋事(六絶)
   小犢
   蘆花
   曉卧村中聽雞
   哭權景仁
   代人次人首尾吟(三絶)
   秋深
   長嘯
   十月初四日
遷奉 永祐園於水原
路由纛島江浮橋。
是時天氣和暖
余於館儒班哭送。
口占短句
   浮橋(橋用各道兵防船七十六隻。
橫比截江。
索纏固然後。
上用木之屬密鋪。
以大鐵釘釘之。
又以竹木板子等物。
縱橫釘着。
上加笆子。
覆以土。
皆云比結舟。
用舟少而甚完固。)
   補簷爲風雨所破。
戱吟。
   曉過村邊
所見
   不知身已老(三首)
   笑彼(三首)
   立春
   又戱作祝體
   除夜偶吟
   元曉有感(庚戌)
   李右尹(命俊)挽(代人作)
   挽趙僉知(懋○二首)
   春雨
   登南山蠶頭
   遊宋洞(二首)
   北渚
   泮路偶成
   端午 內賜二扇
   戒言
   小坐
   七月旣望
樓上翫月
呼韻同賦。
   途中見口占。
氣候各異。
揔爲十三首
   元子誕生百日
多士會于丕闡堂。
酒食絃歌
各和辛丑乙卯諸公志喜之詩。
故忘拙謹步。
以寓抃蹈微忱
(是日庚戌九月二十九日也。
辛丑 肅廟誕生之歲。
乙卯 景慕誕生之歲。
辛丑金相國壽恒賦詩志喜用此韻。
乙卯金相國在魯,尹文衡鳳朝。
又步其韻。
故今亦和之云爾。)
   十月菊花盛開
把酒戱吟。
   冠子口占
   冬至後 內賜曆書。
親受煕政堂
   除夕
   辛亥元曉
公元1788年
   元日翌日立春
   人日偶吟
   安進士(有相)
   欲試脚力
從兒廵城北岳口占
   應製 賜米(時連兩次入格)
   柳絮
   應製後入侍 煕政堂
 宣醞 賜鄒書
(宣醞時以雙盃迭飮。
余居首故受 賜書。)
   往在己酉
嶠南碩士宗洛。
其先祖竹林公(山海)寃。
得復爵。
余以詩賀之
竹林乃與 端廟六臣
同時殉節者也。
今年又以多士上言
蒙 㫌閭贈職之恩。
盛擧也。
更贈短律。
聊以歌詠 聖代樹風聲之美典云爾
(宗洛慶州人)
   敬次 御製御筆蔡相國詩韻
蔡相國
   嶺南金上舍(龍翰)余言其師香山徐進士(錫麟)
掌令甄之後也。
喪親也。
廬墓六年
大虎夜來山下
癸丑大歉。
僧適負其行裝以行。
羣聚欲劫之。
聞其爲徐孝子物。
乃脫其衣以與僧。
僧亦不受。
相持久之
感物之異也。
平生用工勤謹忍默和緩安詳八字
著述十餘卷
晩年混跡漁樵
自號睡聱
旣沒。
鄕人俎豆之云。
權進士煒詩以詠之。
和者甚多
余亦步其韻。
以贈金上舍
(徐掌令无后而此云爾
是當可知。)
   應製又居魁。
 賜送 御定八子百選。
公元1791年
   辛亥四月
   上東門廵城
昔日廵城聯句賦之
   將迎新婦
搆成小屋。
二絶于壁。
   九樂軒半壁
風雨所壞。
   元子初度日
多士復會丕闡堂。
設宴志慶。
班首尹進士(載厚)老杜紫宸殿退朝韻先賦。
廼次以贈。
   孫漢五(星德)。
其先景節公(仲暾)東江書院請額事。
有䟽籲之擧。
累朔伏 閤而未及 登徹矣。
政院傳 上敎
以日熱如此
使之退去
故漢五將嶺南
索別詩於親知
聊以應之。
   從泮人覔菊叢
   見墻上有感
   新晴
   聽蟬
   兪上舍(漢綺)靑陽
臨別口占以贈。
   夢有人臨科將禱關廟。
余贈以詩。
覺後有數三字未詳者。
以意補之
   登第後感 恩成五百字
   登第口占
   解嘲
   桂陽道中
   詠鎌
   秋雨
   古意(三首)
   次兒心培中監試初試(時翼兒爲陞補畫壯。
人皆謂必得初試。)
   宿桂陽村舍
主人隣翁語於窓外
詩以記之。
   贈李上舍(誠儉)
   大慈悲
   吏曹書吏遺以靑粧曆
公元1792年
   壬子元朝
   人日
   春帖(二首)
   睡覺
   感懷(八百字)
   挽趙注書(潤喆○六十韻)
   郊外卽事
   蚤虫賦
   唱榜日志盛擧
   謁聖記事
   憶昔行
無名子詩稿册三
 [詩]
   茅屋爲雨所壞歎
   七月十六日龍山口占
   嗔鵲
   雞厖行
   城中曉景(五首)
   城中暮景(五首)
   十月九日重陽
   池上于今鳳毛(抄啓文臣應製擬作)
   小苑城邊獵騎回(抄製擬作)
   老人星(抄製擬作)
   迎日推筴(抄製擬作)
   冬日曉發
   歧路
   卧雪偶占
   細雪
   負暄
   卧雪偶成(二絶)
   立春
   癸丑元曉。
偶成鳳臺律。
(二首)
   又記故事
   又成一絶
   人日上辛
   西淸詩話云劉克論子美元日人日未有不陰時之句曰。
人知其一。
未知其二。
少陵意謂天寶亂離
四方雲擾幅裂
人物歲歲俱災。
春秋王正月意邪。
東方朔占書
後八日
一日二日三日四日五日六日七日八日穀。
日晴
所生之物育。
陰則災也。
余讀之有感古人作詩與論詩之法。
不徒在於聲調格律之間。
聊成一絶
   上元故事
   又記東俗
   又記東俗(四十六韻)
   社日
   貧家
   遣悶
   偶見村壁上有詩。
多言衆忌少言癡。
是人嫌善是譏。
富則妬他貧亦笑。
未知那許合天機。
不知誰所作。
而盖歎處世之難也。
余閔其意。
用其語而答之。
以解其惑。
又以自警。
   卧病無聊
偶效三百篇
三篇
   寒食日戱占
   按周禮
司烜氏中春
木鐸脩火。
禁于國中
司爟季春出火
然則禁火爲將變火也。
此先王重火令之意。
而正百五寒食之時也。
劉向新序。
介山焚死之說。
好事從而爲之辭。
天下後世
靡然信之。
若然者。
左傳史記
何無一言及於抱木燔躬之事耶。
又按季春出火註云三月昏。
心星見于辰上。
使民出火
龍星木之位也。
東方
心爲大火
火盛禁火
所謂龍忌之禁也。
後漢焦擧乃云太原舊俗
子推焚骸
龍忌之禁。
此又何也。
聊附黜怪之義。
以爲兩絶
   寒食故事
   淸明故事
   淸明日陰雨
   洗心臺。
謹賡 御製韻。
(四首)
   洗心臺。
邂逅樂歌
口占贈之。
   重三故事
   登第周歲
始爲揀擇
   始得承文正字差帖
   榜中年過五十者。
例陞六品
付軍職司果。
虛銜故俗稱虛司果。
   洪氏園紅梅下飮
   洪氏園。
紅桃松樹並立爛開
   上巳北渚
   春雨數日不止
   吟飢(三首)
   贈睦景執(允中)
   贈黃龍兮(德正)
   只由謠(二十首)
   起毁謠
   盤松行
   觀燈長律(八十韻)
   聞親知逐日射會。
而病不克赴。
詩以寄悵。
   病瘧口占
   西淸詩話云有病瘧者。
子美曰吾詩可以療之。
子璋髑髏糢糊
提擲崔大夫
誦之果愈。
可謂鬼亦畏詩。
子美詩云瘧癘三秋孰可忍。
又云三年瘧疾
然則獨畏其詩而不畏其人耶。
好事者爲之耶。
余亦爲小鬼所困。
詩以嗔之。
   五月五日故事
   又記東俗
   又記卽事
   伏日
   次李聖守正齋韻
   次梅花詩軸韻(二首)
   幽居(三首)
   擬古(十六首)
   七夕
   又記故事成長篇
   自鄕歸。
遇雨口占
   自嘲
   遣悶(三首)
   與蔡台(弘履)夜拈韻同賦
   賣麓宅有吟
   借宅寓居
   搬移
   自典籍宗簿主簿
   入直宗簿
   又自嘲
   直中無聊
聊寄歧川。
(卽蔡台弘履。
自號十六窩。)
   贈人覓眼鏡
   雨後
   贈十六窩(卽歧川)
   詠宗簿寺庭中枯
   中秋故事
   重九故事
   十月朔故事
   冬至故事
   冬至
   歲暮
   臘日故事
   靡室
   無題
   客燕
   有感
   除夕故事
   除夜自歎
公元1794年
   甲寅元朝
宗簿寺直中。
   今年 王大妃殿恰躋五旬
 惠慶宮恰躋六旬
稱慶陳賀元朝
而鎖直未與蹈舞之列。
下懷缺然
形之於夢。
   立春日戱賦
   遣悶(二首)
   遣悶
   建除體
   八音
   回文體(二首)
   晝眠
   哭沈憲之(名師章
自號是春窩。)
   三五七言
   偶成
   立春故事
   元日旣以短律記故事。
復申長律
   人日故事
   上元旣以短律記故事。
復申。
(三十韻)
   社日故事
   寒食日復以長律故事
   淸明日復以長律故事
   上巳日復以長律故事
   心培哀詞(四十首)
   哭子詩(五首)
   擬古(二首)
   蝴蝶
   松上
   白鷺
   園中桃杏
   偶成
   雨
   自宗簿主簿
遷禮曹佐郞
皆以末擬蒙 點。
   直春曹日。
仁王山。
漫成四絶
   夏日柳葉黃落有感
   直禮曹偶
   霧蔽山萍掩池。
無聊
各賦一絶
   有歎
   衰年
   大比之科。
有收券官割封官。
本無差等
近因割封官獲所割售之紙人錢頗饒。
有力者競焉。
又古例割封官與收券官
東西階前
今乃獨登廳上。
試官周旋
收券官顧孑焉下風
亦世變也。
二絶
   細雨
   旱餘雨
   晴望
   秋風
   雕蟲小技也。
於道未爲尊。
閨情豔詞
其語昵私。
其體纖巧
乃小技之小技也。
决非壯夫所宜爲。
尤非君子之可留意也。
從來爲此
有以耳。
近閱古人詩選
則此體居十七八。
毋亦先王采風謠之義。
人情之大可見者。
未必不在於是歟。
隨筆漫就。
十首
   重過野堂主人
偶用玉連環體。
   有感
   聞琉球國漂人來。
願隨使臣入中還國
   自禮曹佐郞
江原道都事
公元1795年
   乙卯元朝寫悲
   元曉
   次瓦隱幽居韻(族大父佐郞淙氏居交河瓦家洞先塋下。
自號瓦隱。)
   日食
   月食
   戱柬岐川
   苦雨
   僦屋之壁有立春詩
曰戶戶題楣各自謀。
東君每歲獨擔憂
那將九十陽和力。
曲副人間種種求。
不知誰所作。
詩意婉諷堪誦。
余因其意而步其韻。
   都事亞於監司
爲任甚重。
近來虛縻在京。
未嘗之官
冬夏殿最時。
謂之眼同磨勘
驛夫馬邀去。
復還其家。
實無所事也。
余以江原都事
亦作此行。
出東門。
風雨大作
馬上口占三絶
聊以自嘲
   途中雜詠
   對雉嶽山謾吟(二絶)
   今行擬入楓嶽。
監司不許
   贈劒舞妓花纖
   浮萍閣(二絶)
   浮萍閣。
壁上白洲韻。
(二首)
   蓬萊閣
   遣悶
   看山(三絶)
   客中遇雨
   奉恩寺
   遊白鷗
   夢作
   寓居南麓
   倚樓
   乙卯十二月二十日
 親政春塘臺。
猥蒙臺職之 除。
感而成詩。
   又漫吟(七律)
   送平安都事尹昌
公元1796年
   丙辰元朝偶成
   丙辰正月二十日
 駕幸華城。
 展謁 顯隆園。
二十四日 回鑾時。
 下御製一律
 命隨 駕官及留都百官皆賡進。
 御製詩曰。
晨昏不盡慕。
此日又華城。
霡霂 寢園雨。
徘徊 齋殿情。
若爲三夜宿。
猶有 七分成。
矯首遲遲路。
 梧雲望裏生。
賤臣無職名。
不敢於賡進之列。
奉讀不勝感咽之懷。
乃敢擬賡。
以寓微悃。
   三月初三日
 親祀 皇壇。
賡進韻。
(代人作)
   微雨
   除騎郞戱吟
   親臨政堂
設文武臣 殿講。
余以入直騎郞侍衛
偶占一律
   監軍蒙 點。
受 牌至廵廳。
廳壁有游齋李玄錫詩。
謾步其韻。
   家舍見逐。
無所於歸
偶形於詩。
   又吟一絶
   中宮殿端午帖(四首)
   兵曹直中。
偶成長篇
   禁中夜廵歸。
則吏言政院隷從門隙受吏判䟽。
承宣連促之也。
兵曹入直堂上見之呈草記。
承宣字句之有欠。
再次還送。
使之改納。
先自 啓請
兵曹堂郞。
 上命罷之。
余則雖出於夢寐之外。
其惶蹙甚矣。
因成一絶
(吏判沈煥之。
承宣鄭尙愚。
兵曹堂上參判李敬一也。)
   拜吏郞。
感而有作。
   吏曹直中。
詩記其職。
   又以詩詠其閑
   差 祭齋宿直房
入直者乃李佐郞(明孚)也。
吟以贈之。
   雨止月出
   七月十九日
 親政于煕政堂
余以吏郞參政席。
口占
   以天郞奉 命摘奸於 社稷大祭執事齋宿處。
路中小兒言。
   卽事
   陰雨
   八月十五夜
   丙辰春無花
   題奎章全韻
   賜送奎章全韻
   友巢巢許去非遷葬
   冬夜
   同僚皆以宣諡出去外方
余獨直旬有餘日。
   入直處在 闕墻外
每夜有軍卒來呼掌務無數
睡不得着
   (三絶)
   遣悶
   十二月二十日
 親臨春塘臺都政。
余以天官郞。
參政席。
公元1797年
   丁巳元朝偶成
   人日立春
   不訪
   囉嗊曲(三首)
   無題(五首)
   李基休吉投示與睦餘窩唱酬韻。
聊次以送。
   偶吟
   暮歸
   華城 動駕拜 園。
余以入直
未得陪從
遙望有吟。
   落葉詩(二百字)
   軺軒
   華城
   出華城八達門。
路上偶感。
   南原廣寒
   湖南(三絶)
   順天廣寺(三首)
   廣寺左。
有水石亭
水石甚奇。
亭楣有無大師韻。
次之
   又次壁上金三淵韻
   湖南道中(馬峙峙皆在南原
猫峙在谷城
佛峙在樂安
車嶺在公州。)
   到興陽馬輪村。
忠剛公宋侃諡。
有吟。
   贈妓瀛洲
   歸路登華城訪花隨柳亭
   題宋公殉節
   與人論詩偶吟
   遣閒
   除藍浦縣。
夜半謝 恩。
下直
   賦得藍田(藍浦一名藍田
藍田驛。
又名玉山
有玉馬山。)
   玉山壁上
有自前朝相和之韻。
聊復步成。
   又漫吟
   監營之行。
偶有所見
途中口占一絶
   族兄士眞氏寄二絶
次之
(第二絶原韻
及於邪學故答之。)
   刈盡竹間草。
竹林淸疎
風來欣然
三絶
   途中雜詠(七首)
   縣齋謾吟(三首)
   聞監司狀罷。
發程
馬上有吟。
   遣悶
   繫獄十二日
勘罪得放。
   詠雪浴鳧
   白雲寺僧來訴僧徒多移去他寺。
請禁之。
卽題其狀。
(當在縣齋謾吟之上。)
   次申進士(翊漢)回甲壽席韻(二首)
   藍浦縣出硯石
不取來。
戱吟。
公元1798年
   戊午元日
今年五十八。
   和族兄(愼)回甲壽席
   和葉西權尙書(𧟓)入耆社韻
   葉西權尙書
今年入耆社。
樊巖蔡相公
以談仙之語贈詩
問其能擔瓊壺玉局與否。
雅謔也。
竊惟仙家旣有玉帝仙曹之說。
則其上仙
上佐玉帝
下捴羣仙。
許大擔負
携壺背局等事
不過新進仙之勞耳。
聊爲葉仙步其韻而解其嘲。
   贈鄭進士(淞)
   偶成
無名子詩稿册四
 [詩]
   余自藍罷歸後。
上舍(允中)來訪曰。
子之南爲也。
吾有詩。
欲寄未果
因誦之詩曰十口無衣食。
幾年城下村
今朝爲吏去。
薄邑亦 君恩。
浦石供詩硯。
湖魚佐酒樽。
秪應 京闕戀。
去住寸丹存。
乃次以酬。
   梨花盛開(恐是自况)
   梨花落。
前韻
   亡兒祭日
   種菜有感
投鋤援筆
(君子小人消長之感)
   雨後偶詠所見
   移居山亭洞(頷聯承首聯頸聯頷聯末聯又應首聯)
   偶成(此絶相承相應而中二聯有感於時事)
   細雨
   次族兄(愼)寄示韻(一律四絶)
   西鄰洪知事(周萬)七月旣望夜
小會賦詩
余適有故
不得與而步其韻。
韻則拈出於赤壁賦中字云。
   贈睦文川(祖永)
   先君子八歲時。
赴洞內宴席。
席上出咸字韻。
先君子詩先成。
其押咸字句滕閣東南盡。
蘭亭少長咸。
諸客皆閣筆
至今人莫不傳誦。
而其全篇逸而無存。
小子每誦之。
不覺感涕
又懼歲月寢遠
傳誦易迷。
輒敢忘其僭猥。
足成四韻
或冀因此而流示於後仍云爾。
   遣悶(二首○賢者枯槁巖穴不識丁乘肥衣輕)
   李子文來言其同庚九人
脩稧列名。
盖於往年乙卯 慈宮誕辰
 聖孝推錫類之恩。
吾輩以是周甲
與有榮焉。
故有此擧。
而又拈韻賦詩
以誇道其事。
洛中勝會也。
遂次其韻。
   偶成(四首)
   昔在壬辰之亂。
西山大師休靜
杖劒進謁
 宣廟命爲八道十六宗都揔攝。
而率其門徒及他僧一千五百。
會于順安法興寺
天兵戰于牧丹峯。
斬獲甚多
克復京城之後
勇士百人
迎 大駕京都
 宣廟有贈詩曰。
東海金剛
雄賢幾鍾胎。
高名山斗仰。
今世如來
又有 御畵墨竹障子西山詩曰葉自毫端出。
非地面生
月影雖難見。
風動未聞聲。
休靜敬次曰。
寂照非千世
虛靈豈入胎。
金剛山下石。
大小自如來。
瀟湘一枝
 聖主筆頭生。
山僧香爇處。
葉葉秋聲
弟子惟政等。
以 敎旨衣鉢藏于頭輪山大芚寺。
乃是入寂遺囑云。
 當宁癸丑
湖南上言
 命西南道臣探事蹟。
許其建影堂 賜額
南曰表忠。
西曰酬忠。
 命官給祭需歲祀之。
又 親製序若銘。
甲寅四月八日揭于祠中。
七世法孫碩旻。
以其韻徧請于士大夫
余亦敬和三疊
   爲省墓在汾津。
未卽肅謝掌憲之職。
 許遞後借騎鄕牛而還
有吟。
公元1794年
   除日以 崇陵典祀官。
典祀廳。
立春
   祀官
   元曉罷 祀後。
卽馳四十里還。
尙未明。
公元1799年
   己未元日
   貧女詞(恐亦自况)
   雞雀行(必有爲而作)
   樊巖蔡相公(濟恭)輓
   又代人
   通禮院吏來言余爲右通禮
曉當具朝服入 闕云。
無以借得。
遂以病免
(時 上親享于 皇壇。
翌朝當 省牲器故也。)
   以典祀官。
在 懿昭墓典祀廳。
時適大風
公元1798年
   自戊午冬末
至己未春
毒感遍行
人言自大國而始。
死者甚多
乾隆帝亦崩其疾。
遂越我國地境
旬日之間。
直抵京都
無得免者。
而公以下死者十二三。
沴氣劫運也。
詩以記之。
公元1799年
   己未立夏始花。
偶成
(二絶)
   自開花至落花雨不止
   與洪判尹(周萬)拈希庵集韻共賦
   伏日洪判尹邀與拈韻同賦
   人有賦闢邪行者
次之
(大關世敎)
   次柳進士(光鎭)四一帖韻(四一謂詩書棊酒也)
   通川(復光)輓
   又代人
   哭李懷仁(趾馨○二首)
   七月二十三日處暑
洪判尹宅。
拈唐律韻共賦。
時淸風適至甚快。
   上以七月二十一日
 皇明顯皇帝諱辰
詣 皇壇行望拜禮
命移構敬奉閣於壇西
奉安自 高皇帝至 顯皇帝誥勑
近體一首
以識尊王之義。
參禮諸臣賡進。
(代人作)
   八月聽鸎
   秋日
   重陽洪判尹宅。
老杜九日韻。
共賦成。
(二首)
   十月重陽會。
復拈老杜九日韻。
   余過鄰家
有室
有簷底
庭前
在室中者悅茂照爛
簷底次之
庭前潦倒萎絶
一也。
其所處之地而其不同如此
感而賦之
   朴大諫稚敎(長卨)見余賦三層
次成三首
各賦一
余又次之
   又步前韻謾吟
   病後
   李大將(敬懋)挽(代人作)
   十二月念後。
偶誦朱子答陳同父書。
有感而成。
公元1800年
   庚申元朝
   月正元日
 上命幷擧 元子冠嘉冊三慶禮。
仍除宮僚
臣民蹈舞
八域惟均。
敢以一詩敬寓抃賀之忱。
   遣悶
   洪判尹(周萬)挽(三首)
   湖西紀行(一百韻)
   華城
   我兒
   雨
   大學中庸序。
朱子六十歲所作也。
靜夜誦之。
感而有賦。
   除黃山察訪
辭 朝日口占
   赴任途中
   到黃山
   偶吟
   以馬故苦惱多端
詩庸排悶
   因山日志感(是日於邑衙。
行望哭禮。)
   可嘆
   途中卽事
   峽路
   夜雨
   挽李判書(鼎運)
   偶成(必有爲而作)
   燒
   次日哦亭韻(二首)
   倭館
   臨鏡
   途中有感(辛酉)
   歸家
   回甲日志感
   嶺南樓(樓在密陽)
   通度寺(寺在梁山)
   通度寺。
壬辰丙子忠烈錄。
僧言每於俗節。
列祀諸賢於樓上
  
   落日西望卽事
   矗石樓(樓在晉州)
   玄風
   海印寺(寺在陜川)
   入紅流洞。
題名旋止
(洞是海印寺口)
公元1801年
   辛酉冬殿最
監司金履永置之中考。
曰頗有瑣謗。
   罷歸戱吟
   十月季女成婚
十二月新郞夭逝
余在嶺外聞之。
慘慟不自忍。
   寫懷
   上元點馬。
余不出視。
點罷驛民入辭
(上元點馬古例也。
而余將歸故不視。
壬戌)
   行十里花渚橋。
驛屬皆辭去。
   路傍石佛頭戴大石
   義狗塚(善山江邊路傍有小塚。
前有碑曰義狗塚。
相傳云昔有人被酒此地
狗守其傍。
忽有野火燒來。
狗號而挽其衣。
終不覺。
狗乃走江邊
浸其身以來
以尾亂點四傍草。
又連往來霑灑
草盡濕。
不得逼。
而後其人乃醒。
見狗罷而死於傍。
義而瘞之。)
   卧堠
公元1802年
   壬戌季秋
乃睦上舍回甲也。
季秋祭禰之禮。
於其生辰行事
有詩志感
乃步其韻。
聊以寓余懷焉耳
(睦上舍中字景執。)
   偶見明人詩。
有曰窮向君平問卜
病從扁鵲求醫
卜云無官大吉
醫言勿藥最宜。
有味乎其言之也。
乃因其言而演成之。
以補其不足之意云爾
   讀香山有感(當在罷歸戱吟之下)
   壬戌元朝(當在寫懷之下)
   客有言人有作歎老詩者。
和者頗多
故余亦次之
公元1803年
   癸亥春
樂天詩。
因其語而自歎。
   遣懷(自叙仍慨世)
   弼雲臺
   花月
   挽權友(齊彦○二首)
   睦大諫(萬中)重巹宴
   梨花
   偶成
   萬景十景
   婚日見新婦有吟
   歎老
   歷洪州季女
志傷。
   白鷺
   志悔(心中悔恨形於詩詞始此)
   日光窓映壁。
園林弄影奇絶
   苦熱(託喩)
   新移葡萄作架。
蔓其上。
(託喩)
   偶吟(二首)
   峽中夜行
   白玉(二首)
   從軍行
   民間雜謠(五首)
   科儒雜謠(五首)
   惡少年
   遣懷
   有生必有死。
非所惡也。
不用他韻。
只押死字。
(三首六韻)
   都下少年
逐日船遊。
酒食之盛。
女樂之奢。
動費萬金
   散愁
   草蟲
   月宵
   姜明初回甲宴
   余以 正宗實錄編修官
史局之役。
吟成。
(三首)
   癸亥冬至後。
行酒禁。
只禁買賣
盖以酒家糜穀也。
於是小民雖稍戢。
兩班家皆乘此而射利
可歎也。
   偶吟
   除日悵然有作
   甲子元曉
   見上元月。
喜而有作。
   靑雲
   火灾
   士非爲樵也而有時乎爲樵。
不得已也。
彼業於樵者。
自幼至老。
所事惟此。
若士蚤歲種學績文
將以壯行。
及其年衰而志倦。
則混於漁樵
聊以優游卒歲
吾於鄭友致大見之矣。
故名其齋曰晩樵
而爲余言之。
余惜其老而憫其意之有符於余。
廼貽以詩。
   詠海棠花
   史局往來之路。
兒童戱侮
偶成
(二絶)
   史局(十絶)
   樹枝南山斫之
   悔
   風雨(托諷)
   苦雨(亦寓諷)
   失猫
   立秋
   睦景遠洪穉行,睦景執,崔碩章。
夜會賦詩
余追聞而步其韻。
   又次景遠見示韻
   又贈七律
   景遠,景執。
用杜韻同賦寄示
聊次以答。
   卜居
   乙丑元曉
   春詞
   軍資監(余時爲軍資監正)
   聾瞽
   史局往來之路。
備甞艱苦
因於馬上口占
略擧其槩。
   曉行見出日
   斜日欲眠
   萍蓮
   寄磬濱
   贈淡所洪稚行(克浩)
   次喚月亭韻
   自嘲
   日因宗會
大父雙檜翁謂余曰。
交河瓦洞。
吾丘墓之下。
世居之地也。
今後零替窶寒。
不能世其業。
用是懼。
迺與里中諸族謀。
入學成童
咸立程課業。
三聚講。
賞罰善不善。
於是族人
或文以勖之。
或詩以揚之。
汝亦言。
余曰。
意甚盛且遠也。
吾宗其自此蔚然振乎。
雖然有始必欲有終
有名必欲有實。
苟有始而不克有終如無其始。
有名不克實則如無其名。
斯擧也言足聽聞
人皆將曰瓦洞之後輩。
且有漑根食實之效。
豈不美矣
而吾愳其實不如其名。
終之不如其始也。
相與勉旃
遂謹次軸中之韻曰。
   六月十六曉月食
各司長官皆救食。
余亦出往軍資監。
卽事
   李參判(秀)挽
   江閣雨後
   呈磬濱
   聖痘歌(幷序)
   七月六日
   七夕偶成
   塞下曲(二首)
   遣悶
   謾興(二十首○寓諷▦世)
   可歎(四首○▦▦尹▦事也)
   爲武科會試試官
偶記所見
(二首武技講書
上試皆主之。
參試充位而已。)
   洗劒亭洗史草。
二首
   偶往軍資監。
見戶與監察出來回倉。
   臨科戱吟
   風雪不覺
   詠雪
   立春
   直軍資監。
意極無聊
偶吟。
(二首)
   撥悶
公元1806年
   丙寅元朝
   途中
   賀蔡尙書(弘履)入耆社(二絶)
   寄睦景遠
   宅邊種五柳戱吟
   偶成
   移拜右通禮
陪 景慕展謁
   詠富家翁
   又賦一首以薄之
   寄南巷彦臣(廷秀)
   老逢春戱
   十七夜見月而作
   有歎
   晴雨不一
   天然亭賞蓮。
時花已盡。
   贈睦景執
   放吟
   自嘲
   不知窓外
   省墓志感
   無題
   多病
   臘月都政後戱吟
   述懷(六十韻自叙言志)
   立春
   除夜
公元1807年
   丁卯元朝
   正月初九日
上辛也。
余以祈糓執禮
齋宿禮賓都家
適値人日謾吟。
   騎病馬戱
   次贈睦景遠
   翼兒中司馬
吟示。
   放榜日入闕中。
率翼兒歸
   君馬黃
   除獻納偶吟
   遆納言
旋拜左通禮
不堪陪導之任
   有歎
   看雲
   以痢疾呈遆通禮
又除納言
時値討逆大論
不能自力
竟不免違牌。
憲臺 啓請刊削
 允之
惶蹙自訟
乃形于言。
   從窓隙見垂柳搖風
憶泮中舊事
   遣悶
   排悶
   物忌
   睦景遠見余所著家禁文
寄示二律
次之
   又以一律示意
   景遠又次兄字韻。
兼示一律
復次之。
   書家禁文
   大雪中。
景遠又寄五古三韻
次之
   近日連日陰霧
或雨或雪。
氣候乖常
謾吟。
   卧聽村雞戱吟
   偶見
   詠富貴四物(四首)
   偶吟
無名子詩稿册五
 [詩]
   詠史(因閱曾先之史略而作)
   [詠史]其二
   [詠史]其三
   [詠史]其四
   [詠史]其五
   [詠史]其六
   [詠史]其七
   [詠史]其八
   [詠史]其九
   [詠史]其十
   [詠史]其十一
   [詠史]其十二
   [詠史]其十三
   [詠史]其十四
   [詠史]其十五
   [詠史]其十六
   [詠史]其十七
   [詠史]其十八
   [詠史]其十九
   [詠史]其二十
   [詠史]其二十一
   [詠史]其二十二
   [詠史]其二十三
   [詠史]其二十四
   [詠史]其二十五
   [詠史]其二十六
   [詠史]其二十七
   [詠史]其二十八
   [詠史]其二十九
   [詠史]其三十
   [詠史]其三十一
   [詠史]其三十二
   [詠史]其三十三
   [詠史]其三十四
   [詠史]其三十五
   [詠史]其三十六
   [詠史]其三十七
   [詠史]其三十八
   [詠史]其三十九
   [詠史]其四十
   [詠史]其四十一
   [詠史]其四十二
   [詠史]其四十三
   [詠史]其四十四
   [詠史]其四十五
   [詠史]其四十六
   [詠史]其四十七
   [詠史]其四十八
   [詠史]其四十九
   [詠史]其五十
   [詠史]其五十一
   [詠史]其五十二
   [詠史]其五十三
   [詠史]其五十四
   [詠史]其五十五
   [詠史]其五十六
   [詠史]其五十七
   [詠史]其五十八
   [詠史]其五十九
   [詠史]其六十
   [詠史]其六十一
   [詠史]其六十二
   [詠史]其六十三
   [詠史]其六十四
   [詠史]其六十五
   [詠史]其六十六
   [詠史]其六十七
   [詠史]其六十八
   [詠史]其六十九
   [詠史]其七十
   [詠史]其七十一
   [詠史]其七十二
   [詠史]其七十三
   [詠史]其七十四
   [詠史]其七十五
   [詠史]其七十六
   [詠史]其七十七
   [詠史]其七十八
   [詠史]其七十九
   [詠史]其八十
   [詠史]其八十一
   [詠史]其八十二
   [詠史]其八十三
   [詠史]其八十四
   [詠史]其八十五
   [詠史]其八十六
   [詠史]其八十七
   [詠史]其八十八
   [詠史]其八十九
   [詠史]其九十
   [詠史]其九十一
   [詠史]其九十二
   [詠史]其九十三(下十二卷己卯條。
有聽兒輩讀史卄絶
○楚歇秦韋變羋嬴。
千秋巧智孰能忘。
畢竟未聞安性命。
不如守分平生。)
   [詠史]其九十四
   [詠史]其九十五
   [詠史]其九十六
   [詠史]其九十七
   [詠史]其九十八
   [詠史]其九十九
   [詠史]其一百
   [詠史]其百一
   [詠史]其百二
   [詠史]其百三
   [詠史]其百四
   [詠史]其百五
   [詠史]其百六
   [詠史]其百七
   [詠史]其百八
   [詠史]其百九
   [詠史]其百十
   [詠史]其百十一
   [詠史]其百十二
   [詠史]其百十三
   [詠史]其百十四
   [詠史]其百十五
   [詠史]其百十六
   [詠史]其百十七
   [詠史]其百十八
   [詠史]其百十九
   [詠史]其百二十
   [詠史]其百二十一
   [詠史]其百二十二
   [詠史]其百二十三
   [詠史]其百二十四(下十二卷兒輩讀史
○志䧺才小最堪悲。
張楚聲名片時
傭耕舊伴應無恙。
鴻鵠還爲燕雀嗤。)
   [詠史]其百二十五
   [詠史]其百二十六
   [詠史]其百二十七
   [詠史]其百二十八
   [詠史]其百二十九(十二卷聽兒讀史
○七十好奇往說梁。
爲從民望懷王
如何立視江中變。
反使新▦▦發喪。)
   [詠史]其百三十(十二卷聽兒讀史
倉廁中間自處明。
一時只欲賭功名
若使當時仍見逐。
蒼鷹黃犬有誰爭。)
   [詠史]其百三十一
   [詠史]其百三十二(十二卷聽兒讀史
○將驕必敗獨能言。
卿子冠軍世恩
怪責人忘責己。
悟中忽散劒頭魂。)
   [詠史]其百三十三
   [詠史]其百三十四
   [詠史]其百三十五(十二卷聽兒讀史
騎士丁寧託第言。
高陽傳舍市君恩。
三寸掉來烹八尺
不如終老監門。)
   [詠史]其百三十六
   [詠史]其百三十七
   [詠史]其百三十八
   [詠史]其百三十九
   [詠史]其百四十(十二卷聽兒讀史
季父之親爲敵牒。
不忠不罪爾其尤。
使後人何所效。
丁公被戮伯封侯。)
   [詠史]其百四十一
   [詠史]其百四十二
   [詠史]其百四十三
   [詠史]其百四十四(十二卷聽兒讀史
○追信者何紿信何。
追來紿入摠由他。
若使當時便亡去
何雖善紿亦無知。)
   [詠史]其百四十五
   [詠史]其百四十六
   [詠史]其百四十七
   [詠史]其百四十八(十二卷聽兒讀史
彭城高會位堪咍。
縞素發喪安在哉。
若使韓信率此衆。
敗軍未必歸來。)
   [詠史]其百四十九
   [詠史]其百五十
   [詠史]其百五十一
   [詠史]其百五十二
   [詠史]其百五十三(十二卷聽兒讀史
○一杯分我忍能言
賴此得全亦強論。
若使項王所願
未知何面立乾坤。)
   [詠史]其百五十四
   [詠史]其百五十五(十二卷聽兒讀史
○涉徹甘言塞自廻。
罪疑寃死徒堪哀。
只是固陵不至
直須分地引兵來。)
   [詠史]其百五十六
   [詠史]其百五十七
   [詠史]其百五十八
   [詠史]其百五十九
   [詠史]其百六十
   [詠史]其百六十一
   [詠史]其百六十二
   [詠史]其百六十三
   [詠史]其百六十四
   [詠史]其百六十五
   [詠史]其百六十六
   [詠史]其百六十七
   [詠史]其百六十八
   [詠史]其百六十九
   [詠史]其百七十
   [詠史]其百七十一
   [詠史]其百七十二
   [詠史]其百七十三(十二卷聽兒讀史
○父不能招子則從。
定非商嶺採芒翁。
良雖被劫奇詭
高帝必是墮術中。)
   [詠史]其百七十四
   [詠史]其百七十五(十二卷聽兒讀史
白馬盟寒雉處尊。
事皆惟意更誰論。
特怪參陵平勃▦。
一遵高帝臨崩言。)
   [詠史]其百七十六
   [詠史]其百七十七
   [詠史]其百七十八
   [詠史]其百七十九
   [詠史]其百八十
   [詠史]其百八十一
   [詠史]其百八十二
   [詠史]其百八十三
   [詠史]其百八十四
   [詠史]其百八十五
   [詠史]其百八十六
   [詠史]其百八十七
   [詠史]其百八十八
   [詠史]其百八十九
   [詠史]其百九十
   [詠史]其百九十一
   [詠史]其百九十二
   [詠史]其百九十三
   [詠史]其百九十四
   [詠史]其百九十五
   [詠史]其百九十六
   [詠史]其百九十七
   [詠史]其百九十八
   [詠史]其百九十九
   [詠史]其二百
   [詠史]其二百一
   [詠史]其二百二
   [詠史]其二百三
   [詠史]其二百四
   [詠史]其二百五
   [詠史]其二百六
   [詠史]其二百七
   [詠史]其二百八
   [詠史]其二百九
   [詠史]其二百十
   [詠史]其二百十一
   [詠史]其二百十二
   [詠史]其二百十三
   [詠史]其二百十四
   [詠史]其二百十五
   [詠史]其二百十六
   [詠史]其二百十七
   [詠史]其二百十八
   [詠史]其二百十九
   [詠史]其二百二十
   [詠史]其二百二十一
   [詠史]其二百二十二
   [詠史]其二百二十三
   [詠史]其二百二十四
   [詠史]其二百二十五
   [詠史]其二百二十六
   [詠史]其二百二十七
   [詠史]其二百二十八
   [詠史]其二百二十九
   [詠史]其二百三十
   [詠史]其二百三十一
   [詠史]其二百三十二
   [詠史]其二百三十三
   [詠史]其二百三十四
   [詠史]其二百三十五
   [詠史]其二百三十六
   [詠史]其二百三十七
   [詠史]其二百三十八
   [詠史]其二百三十九
   [詠史]其二百四十
   [詠史]其二百四十一
   [詠史]其二百四十二
   [詠史]其二百四十三
   [詠史]其二百四十四
   [詠史]其二百四十五
   [詠史]其二百四十六
   [詠史]其二百四十七
   [詠史]其二百四十八
   [詠史]其二百四十九
   [詠史]其二百五十
   [詠史]其二百五十一
   [詠史]其二百五十二
   [詠史]其二百五十三
   [詠史]其二百五十四
   [詠史]其二百五十五
   [詠史]其二百五十六
   [詠史]其二百五十七
   [詠史]其二百五十八
   [詠史]其二百五十九
   [詠史]其二百六十
   [詠史]其二百六十一
   [詠史]其二百六十二
   [詠史]其二百六十三
   [詠史]其二百六十四
   [詠史]其二百六十五
   [詠史]其二百六十六
   [詠史]其二百六十七
   [詠史]其二百六十八
   [詠史]其二百六十九
   [詠史]其二百七十
   [詠史]其二百七十一
   [詠史]其二百七十二
   [詠史]其二百七十三
   [詠史]其二百七十四
   [詠史]其二百七十五
   [詠史]其二百七十六
   [詠史]其二百七十七
   [詠史]其二百七十八
   [詠史]其二百七十九
   [詠史]其二百八十
   [詠史]其二百八十一
   [詠史]其二百八十二
   [詠史]其二百八十三
   [詠史]其二百八十四
   [詠史]其二百八十五
   [詠史]其二百八十六
   [詠史]其二百八十七
   [詠史]其二百八十八
   [詠史]其二百八十九
   [詠史]其二百九十
   [詠史]其二百九十一
   [詠史]其二百九十二
   [詠史]其二百九十三
   [詠史]其二百九十四
   [詠史]其二百九十五
   [詠史]其二百九十六
   [詠史]其二百九十七
   [詠史]其二百九十八
   [詠史]其二百九十九
   [詠史]其三百
   [詠史]其三百一
   [詠史]其三百二
   [詠史]其三百三
   [詠史]其三百四
   [詠史]其三百五
   [詠史]其三百六
   [詠史]其三百七
   [詠史]其三百八
   [詠史]其三百九
   [詠史]其三百十
   [詠史]其三百十一
   [詠史]其三百十二
   [詠史]其三百十三
   [詠史]其三百十四
   [詠史]其三百十五
   [詠史]其三百十六
   [詠史]其三百十七
   [詠史]其三百十八
   [詠史]其三百十九
   [詠史]其三百二十
   [詠史]其三百二十一
   [詠史]其三百二十二
   [詠史]其三百二十三
   [詠史]其三百二十四
   [詠史]其三百二十五
   [詠史]其三百二十六
   [詠史]其三百二十七
   [詠史]其三百二十八
   [詠史]其三百二十九
   [詠史]其三百三十
   [詠史]其三百三十一
   [詠史]其三百三十二
   [詠史]其三百三十三
   [詠史]其三百三十四
   [詠史]其三百三十五
   [詠史]其三百三十六
   [詠史]其三百三十七
   [詠史]其三百三十八
   [詠史]其三百三十九
   [詠史]其三百四十
   [詠史]其三百四十一
   [詠史]其三百四十二
   [詠史]其三百四十三
   [詠史]其三百四十四
   [詠史]其三百四十五
   [詠史]其三百四十六
   [詠史]其三百四十七
   [詠史]其三百四十八
   [詠史]其三百四十九
   [詠史]其三百五十
   [詠史]其三百五十一
   [詠史]其三百五十二
   [詠史]其三百五十三
   [詠史]其三百五十四
   [詠史]其三百五十五
   [詠史]其三百五十六
   [詠史]其三百五十七
   [詠史]其三百五十八
   [詠史]其三百五十九
   [詠史]其三百六十
   [詠史]其三百六十一
   [詠史]其三百六十二
   [詠史]其三百六十三
   [詠史]其三百六十四
   [詠史]其三百六十五
   [詠史]其三百六十六
   [詠史]其三百六十七
   [詠史]其三百六十八
   [詠史]其三百六十九
   [詠史]其三百七十
   [詠史]其三百七十一
   [詠史]其三百七十二
   [詠史]其三百七十三
   [詠史]其三百七十四
   [詠史]其三百七十五
   [詠史]其三百七十六
   [詠史]其三百七十七
   [詠史]其三百七十八
   [詠史]其三百七十九
   [詠史]其三百八十
   [詠史]其三百八十一
   [詠史]其三百八十二
   [詠史]其三百八十三
   [詠史]其三百八十四
   [詠史]其三百八十五
   [詠史]其三百八十六
   [詠史]其三百八十七
   [詠史]其三百八十八
   [詠史]其三百八十九
   [詠史]其三百九十
   [詠史]其三百九十一
   [詠史]其三百九十二
   [詠史]其三百九十三
   [詠史]其三百九十四
   [詠史]其三百九十五
   [詠史]其三百九十六
   [詠史]其三百九十七
   [詠史]其三百九十八
   [詠史]其三百九十九
   [詠史]其四百其四百
無名子詩稿册六
 [詩]
   丁卯除日(是年臘月三十日)
公元1808年
   戊辰元日
   睦景遠以詩賀兒小成
次以謝之。
   上元夜卧
   次睦景遠上元
   春寒異甚。
韓昌黎苦寒韻。
寄睦景遠
(韓詩亦賦春寒。)
   新歲
偶思李約歲日詩身賤悲添歲。
家貧喜過之句。
分韻十首
原詩四韻
故亦各以四韻賦之
公元1630年
   睦景遠家。
有舊藏 大明崇禎三年庚午大統曆
景遠有詩。
次之
以寓感慨之意。
公元1636年
   崇禎九年
梅溪忠貞叙欽承旨
受 賜小學書於 仁廟朝。
距今爲一百七十三年。
而其五代孫祖永。
手自改裝
以壽其寶藏
又有詩。
故亦步其韻以贈之。
(祖永字景遠。)
   陪香祝時。
後者疾馳而先。
戱占一絶
   所謂伊人
宛在城中央。
徒自悵望
忽有瓊玉聲。
勝似座上霏霏之屑。
一讀疊和。
聊寓酬謝之禮。
(沙南睦景執寄詩故次之。)
   差祭齋宿
獨坐偶成
   除日
公元1809年
   己巳元朝
   人日
   景遠效謝公墩體寄詩。
次之
仍用其體。
   又以其韻疊和
   地僻
   無題(三十絶)
   錢(五十韻)
   與諸友白門南樓留約(時作七人
耋老。)
   後二日
更登白門樓
約者多不至
(時會者纔四老。)
   登筆園
   登徐園
   睦景遠寄徐園詩。
聊次其韻。
   又次景遠韻(日前訪崔碩章歸。
聞衆高駕來臨南鄰
送人謂來云。
驚感之極。
繼以悵歎。
竊欲爲詩以謝。
而撓未遑矣。
瓊什先到。
讀而味之。
旣愧且羡。
茲敢步呈。
以博一粲。)
   景遠又寄一絶
九老香山一人之句。
南鄰之會八老也。
走筆以次
   孫兒生。
名以七孫。
詩以祝之。
   復登筆園(時同往者七人
而多有不期而會者。
有射者有歌者。
能爲女唱。
主人出接。
頗慇懃。)
   景遠復示五律
次之
   又次景遠韻(景遠自言少時餞春詩。
而今送春
故憶而賦之云。)
   郊遊
景遠
(同行者睦汝章,睦景遠沈仲連鄭伯深,李勵卿,沈彦臣也。
因入 孝昌墓。
敬瞻碑閣 行宮。)
   昔溫公作眞率會
有詩曰七人五百有餘歲。
同醉花前今古稀。
走馬闘雞非我事。
紵衣絲髮且相輝。
昨日七人
適符此數。
故用其韻述其意。
且致慙愧之情。
景遠
   差祭步往齋宿所有
   觀物。
偶用前慵字韻。
   詠有錢百事勝人
   詠守錢虜
   七不羡
一羡各成絶句
   晏起苦蠅
   夜卧苦蚊蚤
   卧看遠
   以與世交分韻四首
   無題
   聞睦景執遊松都有贈
   打破
   樂貧
   五六月之間旱。
祈雨八次不驗
 上乃親禱于南壇得雨
誠之所感。
豈不信乎。
遂以一詩粗伸抃賀之忱。
   遣悶(三首)
   緩步
   偶吟
   可歎
   八月初九日
 坤殿誕生 元子
慶抃之極。
形之於詩。
   訪逗日堂主人
臨別口占以贈。
   景遠三首
故復以三首贈之。
   登灼洞高峯
所見
   岳巖洞藥泉
   記九月初一日日候
   可歎
   重陽有花無酒
漫吟
(時禁釀)
   與洞內數人上南山
盖欲試筋力也。
   乞景遠家桐移種
   詠不修業而科時奔走
   又詠科擧私囑
   又詠科塲弄奸
   偶吟
   苦寒
   自歎
   冬夜
   詠鄰寓賣柴者
   又詠賣柴者之妻
   楊根途中
所見
   代人挽人
   偶歎
   冬夜求睡不得
口占
   獨居無聊
偶思五懶有吟。
   旣成五首
猶有未盡底意。
復各賦。
   冬夏五處營閫。
例有饋問
謾吟。
   詠得失(共九首一在八卷)
   詠買賣
   詠窮達
   詠毁譽
   詠炎凉
   詠名實
   詠辭受
   詠讒誣
   痘神
   養兒
   譽兒
   歲末
聞升庠連日設塲。
   凶年
   人有以老字賦十二首者。
盖推歎老之意也。
以爲猶有所未盡收者。
農與卒是也
遂添之爲十四首
之者不以蛇足也歟
   乞人
   偶思坡詩。
足成一絶
   差典祀自嘲
   送歲
公元1810年
   庚午元朝
   思古人七十之年。
謾吟。
   又吟(三絶)
   又思優老之制。
有感
   又成一絶
   有人自稱中任
任掌來言余爲洞內尊位
詩以自嘲
   睦景遠四絶
聊次其韻。
   景遠孟郊體又寄。
亦以其體次之
   庭氷
   卽事
   雜謠
   歎世
   老忘
   投牋
   自歎
   偶成
   騎馬
   謝世
   曉枕
   有嘆
   廣州李氏以孝行㫌閭。
求詩章云。
故吟贈。
   睦景遠來訪。
仍偕登西城
   又與諸友登筆園
   又遊阿谷鄭氏園
   雨中桃花亂落
   詠東史(亦就史略中編入東事者作之。
而所載太略。
故間取見於他書者。
以寓褒貶之義。)
   [詠東史]其二
   [詠東史]其三
   [詠東史]其四
   [詠東史]其五
   [詠東史]其六
   [詠東史]其七
   [詠東史]其八
   [詠東史]其九
   [詠東史]其十
   [詠東史]其十一
   [詠東史]其十二
   [詠東史]其十三
   [詠東史]其十四
   [詠東史]其十五
   [詠東史]其十六
   [詠東史]其十七
   [詠東史]其十八
   [詠東史]其十九
   [詠東史]其二十
   [詠東史]其二十一
   [詠東史]其二十二
   [詠東史]其二十三
   [詠東史]其二十四
   [詠東史]其二十五
   [詠東史]其二十六
   [詠東史]其二十七
   [詠東史]其二十八
   [詠東史]其二十九
   [詠東史]其三十
   [詠東史]其三十一
   [詠東史]其三十二
   [詠東史]其三十三
   [詠東史]其三十四
   [詠東史]其三十五
   [詠東史]其三十六
   [詠東史]其三十七
   [詠東史]其三十八
   [詠東史]其三十九
   [詠東史]其四十
   [詠東史]其四十一
   [詠東史]其四十二
   [詠東史]其四十三
   [詠東史]其四十四
   [詠東史]其四十五
   [詠東史]其四十六
   [詠東史]其四十七
   [詠東史]其四十八
   [詠東史]其四十九
   [詠東史]其五十
   [詠東史]其五十一
   [詠東史]其五十二
   [詠東史]其五十三
   [詠東史]其五十四
   [詠東史]其五十五
   [詠東史]其五十六
   [詠東史]其五十七
   [詠東史]其五十八
   [詠東史]其五十九
   [詠東史]其六十
   [詠東史]其六十一
   [詠東史]其六十二
   [詠東史]其六十三
   [詠東史]其六十四
   [詠東史]其六十五
   [詠東史]其六十六
   [詠東史]其六十七
   [詠東史]其六十八
   [詠東史]其六十九
   [詠東史]其七十
   [詠東史]其七十一
   [詠東史]其七十二
   [詠東史]其七十三
   [詠東史]其七十四
   [詠東史]其七十五
   [詠東史]其七十六
   [詠東史]其七十七
   [詠東史]其七十八
   [詠東史]其七十九
   [詠東史]其八十
   [詠東史]其八十一
   [詠東史]其八十二
   [詠東史]其八十三
   [詠東史]其八十四
   [詠東史]其八十五
   [詠東史]其八十六
   [詠東史]其八十七
   [詠東史]其八十八
   [詠東史]其八十九
   [詠東史]其九十
   [詠東史]其九十一
   [詠東史]其九十二
   [詠東史]其九十三
   [詠東史]其九十四
   [詠東史]其九十五
   [詠東史]其九十六
   [詠東史]其九十七
   [詠東史]其九十八
   [詠東史]其九十九
   [詠東史]其一百
   [詠東史]其一百一
   [詠東史]其一百二
   [詠東史]其一百三
   [詠東史]其一百四
   [詠東史]其一百五
   [詠東史]其一百六
   [詠東史]其一百七
   [詠東史]其一百八
   [詠東史]其一百九
   [詠東史]其一百十
   [詠東史]其一百十一
   [詠東史]其一百十二
   [詠東史]其一百十三
   [詠東史]其一百十四
   [詠東史]其一百十五
   [詠東史]其一百十六
   [詠東史]其一百十七
   [詠東史]其一百十八
   [詠東史]其一百十九
   [詠東史]其一百二十
   [詠東史]其一百二十一
   [詠東史]其一百二十二
   [詠東史]其一百二十三
   [詠東史]其一百二十四
   [詠東史]其一百二十五
   [詠東史]其一百二十六
   [詠東史]其一百二十七
   [詠東史]其一百二十八
   [詠東史]其一百二十九
   [詠東史]其一百三十
   [詠東史]其一百三十一
   [詠東史]其一百三十二
   [詠東史]其一百三十三
   [詠東史]其一百三十四
   [詠東史]其一百三十五
   [詠東史]其一百三十六
   [詠東史]其一百三十七
   [詠東史]其一百三十八
   [詠東史]其一百三十九
   [詠東史]其一百四十
   [詠東史]其一百四十一
   [詠東史]其一百四十二
   [詠東史]其一百四十三
   [詠東史]其一百四十四
   [詠東史]其一百四十五
   [詠東史]其一百四十六
   [詠東史]其一百四十七
   [詠東史]其一百四十八
   [詠東史]其一百四十九
   [詠東史]其一百五十
   [詠東史]其一百五十一
   [詠東史]其一百五十二
   [詠東史]其一百五十三
   [詠東史]其一百五十四
   [詠東史]其一百五十五
   [詠東史]其一百五十六
   [詠東史]其一百五十七
   [詠東史]其一百五十八
   [詠東史]其一百五十九
   [詠東史]其一百六
   [詠東史]其一百六十一
   [詠東史]其一百六十二
   [詠東史]其一百六十三
   [詠東史]其一百六十四
   [詠東史]其一百六十五
   [詠東史]其一百六十六
   [詠東史]其一百六十七
   [詠東史]其一百六十八
   [詠東史]其一百六十九
   [詠東史]其一百七十
   [詠東史]其一百七十一
   [詠東史]其一百七十二
   [詠東史]其一百七十三
   [詠東史]其一百七十四
   [詠東史]其一百七十五
   [詠東史]其一百七十六
   [詠東史]其一百七十七
   [詠東史]其一百七十八
   [詠東史]其一百七十九
   [詠東史]其一百八十
   [詠東史]其一百八十一
   [詠東史]其一百八十二
   [詠東史]其一百八十三
   [詠東史]其一百八十四
   [詠東史]其一百八十五
   [詠東史]其一百八十六
   [詠東史]其一百八十七
   [詠東史]其一百八十八
   [詠東史]其一百八十九
   [詠東史]其一百九十
   [詠東史]其一百九十一
   [詠東史]其一百九十二
   [詠東史]其一百九十三
   [詠東史]其一百九十四
   [詠東史]其一百九十五
   [詠東史]其一百九十六
   [詠東史]其一百九十七
   [詠東史]其一百九十八
   [詠東史]其一百九十九
   [詠東史]其二百
   [詠東史]其二百一
   [詠東史]其二百二
   [詠東史]其二百三
   [詠東史]其二百四
   [詠東史]其二百五
   [詠東史]其二百六
   [詠東史]其二百七
   [詠東史]其二百八
   [詠東史]其二百九
   [詠東史]其二百十
   [詠東史]其二百十一
   [詠東史]其二百十二
   [詠東史]其二百十三
   [詠東史]其二百十四
   [詠東史]其二百十五
   [詠東史]其二百十六
   [詠東史]其二百十七
   [詠東史]其二百十八
   [詠東史]其二百十九
   [詠東史]其二百二十
   [詠東史]其二百二十一
   [詠東史]其二百二十二
   [詠東史]其二百二十三
   [詠東史]其二百二十四
   [詠東史]其二百二十五
   [詠東史]其二百二十六
   [詠東史]其二百二十七
   [詠東史]其二百二十八
   [詠東史]其二百二十九
   [詠東史]其二百三十
   [詠東史]其二百三十一
   [詠東史]其二百三十二
   [詠東史]其二百三十三
   [詠東史]其二百三十四
   [詠東史]其二百三十五
   [詠東史]其二百三十六
   [詠東史]其二百三十七
   [詠東史]其二百三十八
   [詠東史]其二百三十九
   [詠東史]其二百四十
   [詠東史]其二百四十一
   [詠東史]其二百四十二
   [詠東史]其二百四十三
   [詠東史]其二百四十四
   [詠東史]其二百四十五
   [詠東史]其二百四十六
   [詠東史]其二百四十七
   [詠東史]其二百四十八
   [詠東史]其二百四十九
   [詠東史]其二百五十
   [詠東史]其二百五十一
   [詠東史]其二百五十二
   [詠東史]其二百五十三
   [詠東史]其二百五十四
   [詠東史]其二百五十五
   [詠東史]其二百五十六
   [詠東史]其二百五十七
   [詠東史]其二百五十八
   [詠東史]其二百五十九
   [詠東史]其二百六十
   [詠東史]其二百六十一
   [詠東史]其二百六十二
   [詠東史]其二百六十三
   [詠東史]其二百六十四
   [詠東史]其二百六十五
   [詠東史]其二百六十六
   [詠東史]其二百六十七
   [詠東史]其二百六十八
   [詠東史]其二百六十九
   [詠東史]其二百七十
   [詠東史]其二百七十一
   [詠東史]其二百七十二
   [詠東史]其二百七十三
   [詠東史]其二百七十四
   [詠東史]其二百七十五
   [詠東史]其二百七十六
   [詠東史]其二百七十七
   [詠東史]其二百七十八
   [詠東史]其二百七十九
   [詠東史]其二百八十
   [詠東史]其二百八十一
   [詠東史]其二百八十二
   [詠東史]其二百八十三
   [詠東史]其二百八十四
   [詠東史]其二百八十五
   [詠東史]其二百八十六
   [詠東史]其二百八十七
   [詠東史]其二百八十八
   [詠東史]其二百八十九
   [詠東史]其二百九十
   [詠東史]其二百九十一
   [詠東史]其二百九十二
   [詠東史]其二百九十三
   [詠東史]其二百九十四
   [詠東史]其二百九十五
   [詠東史]其二百九十六
   [詠東史]其二百九十七
   [詠東史]其二百九十八
   [詠東史]其二百九十九
   [詠東史]其三百
   [詠東史]其三百一
   [詠東史]其三百二
   [詠東史]其三百三
   [詠東史]其三百四
   [詠東史]其三百五
   [詠東史]其三百六
   [詠東史]其三百七
   [詠東史]其三百八
   [詠東史]其三百九
   [詠東史]其三百十
   [詠東史]其三百十一
   [詠東史]其三百十二
   [詠東史]其三百十三
   [詠東史]其三百十四
   [詠東史]其三百十五
   [詠東史]其三百十六
   [詠東史]其三百十七
   [詠東史]其三百十八
   [詠東史]其三百十九
   [詠東史]其三百二十
   [詠東史]其三百二十一
   [詠東史]其三百二十二
   [詠東史]其三百二十三
   [詠東史]其三百二十四
   [詠東史]其三百二十五
   [詠東史]其三百二十六
   [詠東史]其三百二十七
   [詠東史]其三百二十八
   [詠東史]其三百二十九
   [詠東史]其三百三十
   [詠東史]其三百三十一
   [詠東史]其三百三十二
   [詠東史]其三百三十三
   [詠東史]其三百三十四
   [詠東史]其三百三十五
   [詠東史]其三百三十六
   [詠東史]其三百三十七
   [詠東史]其三百三十八
   [詠東史]其三百三十九
   [詠東史]其三百四十
   [詠東史]其三百四十一
   [詠東史]其三百四十二
   [詠東史]其三百四十三
   [詠東史]其三百四十四
   [詠東史]其三百四十五
   [詠東史]其三百四十六
   [詠東史]其三百四十七
   [詠東史]其三百四十八
   [詠東史]其三百四十九
   [詠東史]其三百五十
   [詠東史]其三百五十一
   [詠東史]其三百五十二
   [詠東史]其三百五十三
   [詠東史]其三百五十四
   [詠東史]其三百五十五
   [詠東史]其三百五十六
   [詠東史]其三百五十七
   [詠東史]其三百五十八
   [詠東史]其三百五十九
   [詠東史]其三百六十
   [詠東史]其三百六十一
   [詠東史]其三百六十二
   [詠東史]其三百六十三
   [詠東史]其三百六十四
   [詠東史]其三百六十五
   [詠東史]其三百六十六
   [詠東史]其三百六十七
   [詠東史]其三百六十八
   [詠東史]其三百六十九
   [詠東史]其三百七十
   [詠東史]其三百七十一
   [詠東史]其三百七十二
   [詠東史]其三百七十三
   [詠東史]其三百七十四
   [詠東史]其三百七十五
   [詠東史]其三百七十六
   [詠東史]其三百七十七
   [詠東史]其三百七十八
   [詠東史]其三百七十九
   [詠東史]其三百八十
   [詠東史]其三百八十一
   [詠東史]其三百八十二
   [詠東史]其三百八十三
   [詠東史]其三百八十四
   [詠東史]其三百八十五
   [詠東史]其三百八十六
   [詠東史]其三百八十七
   [詠東史]其三百八十八
   [詠東史]其三百八十九
   [詠東史]其三百九十
   [詠東史]其三百九十一
   [詠東史]其三百九十二
   [詠東史]其三百九十三
   [詠東史]其三百九十四
   [詠東史]其三百九十五
   [詠東史]其三百九十六
   [詠東史]其三百九十七
   [詠東史]其三百九十八
   [詠東史]其三百九十九
   [詠東史]其四百
   [詠東史]其四百一
   [詠東史]其四百二
   [詠東史]其四百三
   [詠東史]其四百四
   [詠東史]其四百五
   [詠東史]其四百六
   [詠東史]其四百七
   [詠東史]其四百八
   [詠東史]其四百九
   [詠東史]其四百十
   [詠東史]其四百十一
   [詠東史]其四百十二
   [詠東史]其四百十三
   [詠東史]其四百十四
   [詠東史]其四百十五
   [詠東史]其四百十六
   [詠東史]其四百十七
   [詠東史]其四百十八
   [詠東史]其四百十九
   [詠東史]其四百二十
   [詠東史]其四百二十一
   [詠東史]其四百二十二
   [詠東史]其四百二十三
   [詠東史]其四百二十四
   [詠東史]其四百二十五
   [詠東史]其四百二十六
   [詠東史]其四百二十七
   [詠東史]其四百二十八
   [詠東史]其四百二十九
   [詠東史]其四百三十
   [詠東史]其四百三十一
   [詠東史]其四百三十二
   [詠東史]其四百三十三
   [詠東史]其四百三十四
   [詠東史]其四百三十五
   [詠東史]其四百三十六
   [詠東史]其四百三十七
   [詠東史]其四百三十八
   [詠東史]其四百三十九
   [詠東史]其四百四十
   [詠東史]其四百四十一
   [詠東史]其四百四十二
   [詠東史]其四百四十三
   [詠東史]其四百四十四
   [詠東史]其四百四十五
   [詠東史]其四百四十六
   [詠東史]其四百四十七
   [詠東史]其四百四十八
   [詠東史]其四百四十九
   [詠東史]其四百五十
   [詠東史]其四百五十一
   [詠東史]其四百五十二
   [詠東史]其四百五十三
   [詠東史]其四百五十四
   [詠東史]其四百五十五
   [詠東史]其四百五十六
   [詠東史]其四百五十七
   [詠東史]其四百五十八
   [詠東史]其四百五十九
   [詠東史]其四百六十
   [詠東史]其四百六十一
   [詠東史]其四百六十二
   [詠東史]其四百六十三
   [詠東史]其四百六十四
   [詠東史]其四百六十五
   [詠東史]其四百六十六
   [詠東史]其四百六十七
   [詠東史]其四百六十八
   [詠東史]其四百六十九
   [詠東史]其四百七十
   [詠東史]其四百七十一
   [詠東史]其四百七十二
   [詠東史]其四百七十三
   [詠東史]其四百七十四
   [詠東史]其四百七十五
   [詠東史]其四百七十六
   [詠東史]其四百七十七
   [詠東史]其四百七十八
   [詠東史]其四百七十九
   [詠東史]其四百八十
   [詠東史]其四百八十一
   [詠東史]其四百八十二
   [詠東史]其四百八十三
   [詠東史]其四百八十四
   [詠東史]其四百八十五
   [詠東史]其四百八十六
   [詠東史]其四百八十七
   [詠東史]其四百八十八
   [詠東史]其四百八十九
   [詠東史]其四百九十
   [詠東史]其四百九十一
   [詠東史]其四百九十二
   [詠東史]其四百九十三
   [詠東史]其四百九十四
   [詠東史]其四百九十五
   [詠東史]其四百九十六
   [詠東史]其四百九十七
   [詠東史]其四百九十八
   [詠東史]其四百九十九
   [詠東史]其五百
   [詠東史]其五百一
   [詠東史]其五百二
   [詠東史]其五百三
   [詠東史]其五百四
   [詠東史]其五百五
   [詠東史]其五百六
   [詠東史]其五百七
   [詠東史]其五百八
   [詠東史]其五百九
   [詠東史]其五百十
   [詠東史]其五百十一
   [詠東史]其五百十二
   [詠東史]其五百十三
   [詠東史]其五百十四
   [詠東史]其五百十五
   [詠東史]其五百十六
   [詠東史]其五百十七
   [詠東史]其五百十八
   [詠東史]其五百十九
   [詠東史]其五百二十
   [詠東史]其五百二十一
   [詠東史]其五百二十二
   [詠東史]其五百二十三
   [詠東史]其五百二十四
   [詠東史]其五百二十五
   [詠東史]其五百二十六
   [詠東史]其五百二十七
   [詠東史]其五百二十八
   [詠東史]其五百二十九
   [詠東史]其五百三十
   [詠東史]其五百三十一
   [詠東史]其五百三十二
   [詠東史]其五百三十三
   [詠東史]其五百三十四
   [詠東史]其五百三十五
   [詠東史]其五百三十六
   [詠東史]其五百三十七
   [詠東史]其五百三十八
   [詠東史]其五百三十九
   [詠東史]其五百四十
   [詠東史]其五百四十一
   [詠東史]其五百四十二
   [詠東史]其五百四十三
   [詠東史]其五百四十四
   [詠東史]其五百四十五
   [詠東史]其五百四十六
   [詠東史]其五百四十七
   [詠東史]其五百四十八
   [詠東史]其五百四十九
   [詠東史]其五百五十
   [詠東史]其五百五十一
   [詠東史]其五百五十二
   [詠東史]其五百五十三
   [詠東史]其五百五十四
   [詠東史]其五百五十五
   [詠東史]其五百五十六
   [詠東史]其五百五十七
   [詠東史]其五百五十八
   [詠東史]其五百五十九
   [詠東史]其五百六十
   [詠東史]其五百六十一
   [詠東史]其五百六十二
   [詠東史]其五百六十三
   [詠東史]其五百六十四
   [詠東史]其五百六十五
   [詠東史]其五百六十六
   [詠東史]其五百六十七
   [詠東史]其五百六十八
   [詠東史]其五百六十九
   [詠東史]其五百七十
   [詠東史]其五百七十一
   [詠東史]其五百七十二
   [詠東史]其五百七十三
   [詠東史]其五百七十四
   [詠東史]其五百七十五
   [詠東史]其五百七十六
   [詠東史]其五百七十七
   [詠東史]其五百七十八
   [詠東史]其五百七十九
   [詠東史]其五百八十
   [詠東史]其五百八十一
   [詠東史]其五百八十二
   [詠東史]其五百八十三
   [詠東史]其五百八十四
   [詠東史]其五百八十五
   [詠東史]其五百八十六
   [詠東史]其五百八十七
   [詠東史]其五百八十八
   [詠東史]其五百八十九
   [詠東史]其五百九十
   [詠東史]其五百九十一
   [詠東史]其五百九十二
   [詠東史]其五百九十三
   [詠東史]其五百九十四
   [詠東史]其五百九十五
   [詠東史]其五百九十六
   [詠東史]其五百九十七
   [詠東史]其五百九十八
   [詠東史]其五百九十九
   [詠東史]其六百
無名子文稿册一
 [文]
   觀市說(己卯)
   買刀說
   祭星湖先生文(甲申)
   名解
   記驚(乙酉)
   濯纓亭
   題蟠桃海鶴
   題小兒戱圖
   題擊甕圖
   觀舟說
   金進士家㫌門通文(戊子)
   覺蒙千先序
   義原君行狀(己丑)
   火罏銘
   偶題棊局
   與辛少年
   戱爲春帖
   又戱作連珠
   天圓地方
   孔子少正卯
   孔明興禮樂論
   僞遊雲夢論
   祭安岳鄭生(垣)文(代內從兄作)
   良平不與元功
   晩悔窩
   伯夷太公不相悖論
   輪誦要選序
   畫屛
   沈從叔(壽錫)東遊錄序
   恒窩序
   講說
   答長卿
   書翼兒詩東人
   與士衡(詢)
   晩悟堂
   禱痘神文
   梧竹齋
   祭伯氏
   大隱巖記
公元1785年
   乙巳立春
甲辰臘月二十四日申時也。
戱作連珠體。
   代人作祭其妻祖文
   闢異端說
   又記答人之語
   𤧗窩記
   權氏廟重修完議小識
   名字謎
   白木硯匣
   與內從侄權俔
   𤧗窩上樑文
   九樂軒記
無名子文稿册二
無名子文稿册三
 [文]
   書壁自警
   飮說
   戱語合識
   代燕歧鄭弘暹上蔡左揆
   庭誥
   輩行相繼錫名說
   文章類選
   以山訟呈議送于京畿監司徐鼎
   通津府使李觀報狀後議送
   又呈議送于新監司朴祐源受題辭後書
   新府使金履査報監司鄭昌題辭後又書
無名子文稿册四
 [文]
   余前有名字謎
四言一字
終不厭于心。
乃以八言一字
   數彙序
   古今韻語
   與李持平(基慶)書
   答辛太素
   昔在 端宗朝。
廵撫使宋侃。
奉 命出使
及還。
 端宗遜位
公復命於寧越
痛哭而出。
及 端廟升遐
服衰三年
逃之陽地
湖南大海邊地盡處也。
家人得之
仍家焉。
放浪山巓水厓
慟哭終日而歸。
目爲狂老。
自號西齋
至今號其遺址西齋洞。
其將死。
遺命曰葬我於樂安原。
至 當宁朝。
表忠奬節。
有餘憾。
乃贈職贈謚
余奉 命宣忠剛謚于西齋遺基之祠。
其翌。
儒將行禮成祭。
祝文於余。
   朱子影堂上樑文(藍浦新安面新建)
   以任哥養子報禮曹狀
   答李判書(秉鼎)別紙
   以逋吏金彥一事報監營狀
   以應天做出歌謠事報監營狀
   以歌謠事因營題更報
   又以歌謠事因營題更報
   又以歌謠事因營題更報(新伯到任後)
   以邪學事因營題報狀
   農形報狀後因營題更報(營題有曰今年到底豐登
本縣所報。
每有顧後之意。
此後從實報來云云。)
   以白彝齋祠院事報監營狀
   以影堂祠院事因營題更報(營題曰。
無論影堂祠院。
果已受 朝家成命擧行乎。
更爲牒報云云。)
   又以影堂祠院事因營題更報
   又因營題更報
   罷邑內塲市曉諭
   曉諭各面民人文
   答李判書(秉鼎)別紙
公元1797年
   供辭(後因史役。
日省錄。
具載此事。
而又有一段丁巳八月二十九日次對時。
大司成趙鎭寬曰。
月前忠淸監司狀啓。
藍浦朱子畫像書院事。
該守令有所論罪矣。
今伏聞此書院欲爲毁撤云。
旣成之院旋又毁之。
事甚不好
不如任其成毁之爲愈矣。
以此分付何如
上曰。
此非朝家所知之事。
卿與該道臣往復
從長處之可也。)
   識藍浦時事
   記在囚時事(二)
   答辛太素
   警兒輩
又以自省
(此錄專以保身避害爲主意。)
   蓮谷書塾上樑文(蓮谷在龍仁)
   坡平尹氏世乘後識
   題圖石
   代人作祭其妻娚文
   與成友(鎭泰)書
   與再從弟
   書太學恩杯詩集
   紙箕銘
   曉諭黃山本各驛所屬
   黃山學堂節目
   以驛吏金有大事移文金海
   又以金有大事報監營
   以築堰事報監營
   以機張事報監營
   以加徵事移文東萊
   以鄭億伊事移文梁山
   傳令十五驛
   代梁山倅祭其友文
   代梁山倅。
監統水營慶州五處正朝禮狀。
   與從弟▦別紙
   中考後記與客問答
   余素癡拙
老病而聾。
無所聞。
亦無所言。
雖有其心。
莫得而宣。
是謂之啞。
眞天下之棄物也。
因爲銘以自寫。
   照鏡自贊
   庭誡
無名子文稿册五
 [文]
   勸學文(爲秀兒作)
   疑題(三○下又有疑題)
   萬景齋記
   年前爲勸學文以示兒。
爲文以示之。
   雜說(三)
   客有好事者。
余談古。
蓋寓言也。
因記之。
   疑題(當在上疑題三之下)
   讀書隨筆
   自警
   記異人
   答人論文書
公元1784年
   書壬子文武榜目後(當在癸亥條)
   書實錄題名記後
   論科擧
   論監司廵歷褒貶
   書湖洛心性辨後
   又総論于後
   辭獻納
兼請譴䟽。
   代人擬與吏曹判書
公元1807年
   記丁卯七月二十八日
   削職叙用
拜獻納。
避嫌啓。
   種瓠
   記不可知者
無名子文稿册六
 [文]
公元1803年
   癸亥八月十六日 陵幸時上言
   禮曹回啓
   書上言回啓後
   疑題(當在上疑題條)
   座右銘(二首)
   雜記(三)
   剛柔
   三緘銘(四首)
   自贊
   論銓官
   家禁
   論命
   論講學
   論致仕
   論緊俗
無名子文稿册七
 [文]
公元1784年
   御製中庸講義條問(甲辰五月生進 對)
公元1791年
   御製綱目講義條問(辛亥五月
 命生進四十五以下各對一條
又 命幼學蔭官各對。
凡六百八十三條。
翼兒亦對一條。)
公元1803年
   小學問目(星湖李先生答○辛巳)
 策
   [霜]
   [聖希天希聖希賢]
   [杖]
   [時體]
   [道義功利辨]
   [老成之人]
   [進銳退速]
   [分]
   [六甲]
   [超擢之法]
   [人之度量]
   [人望]
   [得意]
   [上行下效]
   [作之之有君子小人之别]
   [綱目]
   [才]
   [命]
   [皇極經世書]
   [勇决持重]
   [地圖]
   [牛]
   [以君臣夫婦]
   [登臨]
   [色]
   [二十八宿]
無名子文稿册八
 [策]
   [父師君]
   [佛家前後身說]
   [春和賑貸]
   [唐宋八大家]
   [儲蓄備灾荒]
   [直]
   [小學]
   [紀綱]
   [士弘毅]
   [司馬史記]
   [樂]
   [東方疆域]
   [威儀]
   [財成輔相]
   [武藝]
   [慶賀]
   [太學]
   [勿字旗]
   [類之相應]
   [六府]
   [明堂]
   [時勢]
   [定力]
   [宮僚]
   [庚戌聖賢生]
   [帝王生必有祥瑞]
   [世家]
   [當局者迷]
   [疏箚]
   [恥]
   [讀論語]
   [簡]
   [夢]
   [癖]
   [好人好書好山水]
   [謀道謀食]
   [文章]
   [正名]
   [不動心]
   [鳴]
   [敬授人時]
   [四勿]
   [服飾]
   [豐年上瑞]
   [愼獨]
   [經綸]
   [和]
   []
   [四重歌]
   [風流]
   [](丙申三月增廣初試)
公元1776年
   [一中](丙申九月增廣對擧別試)
公元1777年
   [試士](丁酉二月增廣初試)
   [文房四友]
無名子文稿册九
 殿策
   [治亂興亡係於君子小人消長之際]
   [心]
   [尊賢禮士]
   [召公成王]
   [義利公私之分]
   [立志]
   [愼獨]
   [知行]
   [人惟求舊]
   [伏節死義]
   [大才晩成]
   [寶鑑]
   [禮]
   [仁]
   [動靜]
   [詢謀之道]
   [中]
公元1803年
   [詩](壬子抄製泮製)
公元1784年
   [文體之艱易](正宗甲辰三月圓點三製)
公元1803年
   [文體世道](己酉抄啓文臣課試代人作)
公元1790年
   [中庸](庚戌十二月泮儒應製)
公元1791年
   [大學](辛亥八月到記科)
公元1803年
   [俗學之弊](辛亥應製)
 策題(凡十九條)
   [周禮]
   [敬授人時]
   [四勿]
   [聖希天希聖希賢]
   [道義功利辨]
   [進銳退速]
   [老成之人]
   [服飾]
   [時體]
   [杖]
   [霜]
   [文房四友]
   [壽]
   [命]
   [皇極經世書]
   [好人好書好山水]
   [讀論語]
   [帝王生必有祥瑞]
   [鳴]
無名子文稿册十
 [文]
   書蘇子由老子論後
   書王介甫禮樂論後
   孟子諺解辨(二)
   孟子集註志疑(二)
   讀書次第
   敎小兒
   代李子文陽城李氏名賢錄序
   書徐偃王
   書公孫弘
   病說
   論請賄賂
   書公監司査啓及禮曹判書回啓後(監司鄭晩錫,判書李勉兢也。)
   又記與或人問答
   祭李司諫(萬榮)文
   消日
   錢說
   論壬辰
   論近世風習
   讀朱子封事逸易
   讀朱子封事
   書先君遺稿
   預作遺戒
付翼培。
   讀書隨筆
   諂說
   誓瘖
   後又書
   論升學儒生
   審術
   蔘說
   與成鎭泰書
   看玩
   己巳上應 旨疏(凡一萬六千三百六十六言)
   偶記所聞
有感而書。
無名子文稿册十一
 [文]
   雜記(八)
   答李仲儉
   書文榮基事
   讀吳楸灘
   崇義上樑文
   鶴臯書院
   壬申應 旨疏(十一月二十一日凡一萬六千九百五十六言)
   聞余疏後泮長卽設陞學
   閒居筆談
   答膺孫書
   李忠臣澄玉遺事
   鋤菜
   客有談古事者。
聊記之。
   歎老謠
   謝世
   答膺孫書
   答膺孫書
   敎𥠧孫史略初卷
間多不可準信者。
記之以備後考。
   科說(十二)
   誓瘖申前說
更加鞭辟
   與韓大司成(致應)書
   井上閒話(十一)
無名子文稿册十二
 [文]
   井上閒話(五十一○下又有十九條)
   後科說(三)
   答膺孫書
   貧富說
   能瘖箴
   井上閒話(當在上閒話條○十九)
   書庭誥禁勸遺戒等文後
   峽裏閒話(二十四)
   書與膺孫
   答趙師中書
   與李棘人(發源)書
無名子文稿册十三
 [文]
   峽裏閒話(六十五)
   鶴逸李氏幽棲
   與趙師中書
   科說(六)
   祭淑人文
   辛德齋詩集
   與太素
   答太素
   與太素
   記夢
   科說
   論服飾僭濫
   論長幼尊卑之壞於南草
   記陽智面徵
   答太素書(己卯)
   論廟宔
   論俗忌之必亡人家
   歎世道
無名子文稿册十四
 [文]
   與趙師中書(己卯)
   答太素
   科說
   答太素
   答太素書(庚辰)
   答七孫
   哭九歲曾孫
   答太素
   答太素書[又答]
   與膺孫書
   與膺孫書
   寄與吏曹祭享色吏白聖福,吳光洽等(是時差祭者。
曹參議李鶴秀也。)
   答太素
   答太素
   看史漫識
   答膺孫書
   與趙師中書
公元1821年
   辛巳五月初八日收議
   又記
   辛巳八月
   夢說
   讀何武
   答太素
   答太素
   叙印書仍戒後
   答太素書(甲申)
   答太素
   閱小學
古今不同
   刑曹參黃公行狀
公元1824年
   記甲申科事
   與姜百源
   答姜百源
   記聞
   答姜百源
   觀人說
   自作誄文
   書綱目抄後
   唐太宗
   論慾
   子桑伯子
   姦贓
   與太素
   記世變
   記世態
   記異鳥
   記丙戌別試事
   論刑法
   利說
   記丙戌重試事
   酒禁
   論第宅奢侈
公元1826年
   抒廁者說(丙戌八月初七日
五月二十一日寑疾。)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