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二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x 页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二
 疏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84H 页
七贤辨诬疏(庚申)
伏以天下之事。事若小而有关世道之污隆。言若微而实系人心之向背。故伯寮愬子路则当时有肆市朝之请。邢恕叛洛党则后世有诛奸佞之议。古之人于此。而必为之辨其邪正。严其惩讨。未尝有少缓之意。寔古今公议之不可诬者也。近者忠清道幼学成一源。肆然作变。投书泮中。并列 列圣朝名硕诸臣。斥去姓字。勒加诬辱。轮示两斋。荧惑人听。用侧颇僻。胡至此极。其罪浮于伯寮。其恶大于邢恕。为今日人士者。固当茹愤含痛。齐声致讨。所不容已也。臣请以一源书。条陈而辨之。故府使臣金孝元。受业两大贤之门。文学行谊。为世矜式。当时持论者。辨东西之分。则犹曰沈非粹白。从游者无学问之士。金清苦好善。而其从游多清流。间有学问之士。金优而沈劣。金可用而沈有无不关。亦可谓万口之同辞。百年之定议。虽以乖激之论。有不可诬也。惟彼一源。反以一代清流。比诸奸党。其罪一也。先正臣文正公许穆。承退陶之正传。负山斗之宿望。道学文章。百世师表。一时群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84L 页
贤。同升诸朝。有若精忠大义则故判书臣洪宇远也。谠言直节则故参议臣尹善道也。耆德重名。 三朝礼遇则故领相臣权大运。故奉朝贺臣李观徵也。彬彬乎名世之良弼。老成之君子也。盖己亥礼制。嫡嫡相承。正体传重。古之经礼也。故议礼诸臣。相继论列。至 肃宗大王嗣服之初。以 先王末命。釐正邦礼。宗统克明。自是厥后。国是大定。遵用成宪。惟彼一源。反以论礼一款。目之逆党。至于故赞成臣尹鑴。夙被经学之选。超置启沃之任。党祸横流。中途罹辜。未几恩牒既复。罪籍已雪。而一源悖说。益加侵斥。添一贼字。尤为惨毒。其罪二也。若夫己巳之变。 坤仪离度。举国震荡。当日在廷诸臣。正色抗言者难以枚举。而举其较著者言之。在庙堂则权大运,金德远也。在山野则李玄逸,丁时翰也。在喉院台阁则李万元,李后定,李东标诸臣也。其丹心精忠。可以贯日月而扶纲常也。及至 天心改悟。 中壸复位。未必非诸臣谏诤营救之力有以启之也。后之尚论者。宜无异辞。惟彼一源。乃以 先朝忠直之臣。反谓斁伦之类。其罪三也。近世以来。一种异学。出自洋国。闯入小华。骎骎滋蔓。诳惑愚夫。若莠之乱苗。若紫之乱朱。识者固已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85H 页
深忧之。故徵士臣李瀷。倡明正学。蔚为儒宗。斥其说以胶桼之盆。辟其学以瓦砾之谬。至谓之幻妄诳人之术。及其门人故广成君臣安鼎福。学问渊博。德业纯备。奋然以辟异端。尝为己任。述考证之篇。著答问之辨。洞见真脏。无有碍障。故领相臣蔡济恭。正笏岩廊。辞而辟之。登诸奏而谕世。修诸辞而启后。播之耳目。人皆传诵。则鸿儒硕辅接武而作。今之学士大夫。皆为诵法邹鲁。尊尚程朱。邪说诐行。不敢侵畔。而惟彼一源。反以一代簪缨之士。并置无父无君之科。欲售其网打之计。其罪四也。臣闻正人指邪人为邪。邪人亦指正人为邪。辨之甚难。自古已然。彼以幺么宵人。上侵先辈之贤。下诬一世之人。朋淫比德。凶国害家者。彼必为之作俑者也。厥罪有四。件件罔赦。而抑又大可恶者。渠虽遐乡寒微。既自乃祖乃父。尊尚七贤。视作父师。其来久矣。一朝幻肚。两截化身。已至于此。则言之可丑。然而渠岂本性而然也。卵育而诱之以利者必有之。颐使而胁之以威者亦有之。利之所饵。威之所驱。痴騃之辈。焉得不靡然而从之。易曰履霜坚冰至。诗曰相彼雨雪。先集其霰。噫彼一源。虽不足数。而其渐不可长也。其几诚可畏也。当初一源诬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85L 页
贤之书。实由山林愿留之疏。惟此一节。大有矛盾者焉。己亥论礼之时。上自搢绅。下至章甫。或上章而论之。或折简而辨之。一世讲礼者。迭相论辨。载之国乘。记之野史。斑斑可考。则今日东斋诸生。孰非其后孙也。孰非其门生也。设或有没廉耻昧识见者。不知应避之嫌。虽列联名之疏。既于山林。大不光鲜。徒为丧其素履。失其趋向而止耳。然则不参诸生。实为可奖。而不可沮也。其时掌疏者。全昧事体。勒取贺班时举案。冒录于疏下列名。则事 君之道。极涉诬罔。臣不知其可也。前日台臣之疏。虽云差强。不能驳正其冒录之罪。反以致责于胶守之见。轩轾失宜。未免模糊。不几于媚灶者乎。 圣批若曰严加纠责。别般施罚。夫何泮长之论罚反为吞吐。及夫士林之呈单。了无皂白。其于仰体 德音之义。顾安在哉。臣等草野贱踪也。肤浅管蠡。何敢与议于当世之论。然而生长 昭代建极之化。鼓舞 圣人作人之功。区区一心。思欲不迷所向。以为依归之地。平生爱悦尊慕之诚。惟在先正诸臣。而今焉被以罔测之诬。若使一源不加惩戢。风习日益以颓。士趣日益以渝。义愤所激。不能自抑。触冒时讳。敢此陈达。伏愿 圣明。特赐垂纳。惟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86H 页
彼一源明正典刑。惩励风教。则斯乃世道之泰也。非但士林之私幸也。情迫辞蹙。不知所裁。伏惟 圣明垂察焉。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二
 书
  
上顺庵安先生(戊戌)
荐拜教席。浃日承诲。益闻不闻。佩服之馀。瞻仰之诚。何尝食息少弛。春煦和畅。静中体候。顺时康迪。德吉侍事幸粗遣。不烦赐念。第洛居嚣扰。于古人简编上。未能静坐穷研。悠悠泛泛。未见进得一步。义理难追寻。岁月易遒迈。恐不免为小人之归。因是惕然。每欲脱去陋习。勇往直前。迄玆未能者。盖知得无真的。行得不切实也。尝读朱子书若曰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者。实入德之门。心窃自叹。以为中庸之首旨。大学之极功。寔不外是。体用同源。知行相须。程子既以此发明之。朱子重为之表章。古人岂欺我哉。然不敢自信。乃质诸下执事。愿闻探本溯源之论。以为下手用力之地。不以愚陋而斥之。何幸如之。
上顺庵先生(己亥)
夏初家兄之回。伏蒙下书。敬诵屡过。垂教之意。亲切简当。若将以愚陋不敏者。勉进于辨志入德之列。书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86L 页
绅之暇。反省多疚。恐不能当期望之厚意也。家兄进陪函丈。今已匝月。日夕讲讨之外。其所以薰陶涵泳之效。想必益深。顾此愚陋。块然索居。不得就正于教席之末。久离家兄爱助之益。偏质滞见。日甚一日。近读中庸。每于夜静。诵过一遍。率以为常。颇觉意味与前日有别。然反之自家心身。未见真个体认处。未知古人读书。涣然不逆于心者。何以至斯也。教中讲究体行云者。固是愚陋打不得过。故日用云为。随事随应之际。不自知其不然。及其静而沈思。点检朝昼之所为。则能全其天理者。不能居十之一二。一二之存者。亦未免交错乎人为之私。至若与友朋语及义利是非之端。其人论议。或大盾矛。则必为之力言不可。彼见愈滞。吾辨益深。往往以声气继之。矫枉太过。要其归则何异夫彼我较胜之嫌。而况言不顾其行乎。其他种种病痛。常常有之。不能枚举。而理不足以制气。气反为之乘理者。正坐于讲之不精。行之不一。都无个归宿处也。玆不敢自外。仰为烦达。不以不屑而俯教之幸甚。
上顺庵先生别纸(乙巳)
允执厥中者。尧之所以授舜之辞。而圣学之祖宗。道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87H 页
统之渊源。治天下之大经大法也。舜益之以三言者。亦不过推明详说者也。夫子之编书。宜其不删。而只见于论语末篇者何也。窃谓秦火之后。简编残缺。夫子所编虞书凡十六篇。而其十一篇已亡。则授舜之辞。安知不入于十一篇之中耶。尝观舜典曰舜让于德不嗣。其下宜有尧之申命之辞。而但曰受命于文祖。其间疑有阙文。若以论语之尧曰咨尔舜以下二十四字补之。则文理接续。语脉贯通。或者此其脱简于正月上日之上者欤。未知前人有说到者否。卑浅之见。抑未知如何。
 
答曰论语末篇尧曰以下二十四字。果是二典之缺文。金仁山通鉴前编。以此补入于舜典让于德之下。愚尝作史鉴亦从之。君言与先儒意相符。慰喜慰喜。
学者日用工夫。莫先于致知。知莫先于性情之辨。性情统于心者也。苟不知治其心术之本。则问非切问也。思非近思也。要在乎克致其知而笃行之哉。朱子尝有言四端理之发。七情气之发。于是退溪先生表章是说。乃有理气互发之论。则理气分界。深切著明。而当时及门之士。如奇高峰始发四七气发之说。继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87L 页
而李栗谷力主奇氏。世之说性情者。靡然从之。近世有若慎河滨刱为四七理发之说。故新编续跋。已详录之矣。德吉窃以为奇氏偏于气一边。慎氏偏于理一边。退溪有诗云两人驮物重轻争。商度低昂亦已平。更克乙边归甲尽。几时驮势得匀停。可谓切中后人之病者也。无已则莫若遵守退溪已定之论。参之新编原书。则或不至于无稽之言也。自知读书。翻阅䌷绎于是说者有年矣。前贤之论。连章累帙。益切望洋之叹。敢复就正文席。愿闻破的之诀。
 答曰四七理气。为东方一大文字。前后言之者。可谓充栋汗牛。而徒长争端。虽云性命之原。实无益于实学。姑置之。以待下学功成。然后可以渐次上达。愚亦不敢以知自许。则何敢妄论。
答赵敏中(慎行○己亥)
自兄西下。未尝不引领西跂。视日如年。迄玆再易月。荐奉手书。书中乖阕之怀。爱厚之意。吾心之所同而不能形言者。烨然溢乎翰墨间。屡日反复。殊释悬渴。况审近日来。省履多暇。文候安适。岂胜慰浣。德吉潜伏穷闾。侍奉粗遣。而凡百愦愦。寻常简册。几至全废。每怃然自叹。安得如吾兄者相处。消此鄙吝之积中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88H 页
也。今承来书。猝然拟我以先觉。质之以难疑之论。此言奚至于我。在吾兄诚为不耻之问。顾此平生。扼愚守迷。为学不敏于人。闻道不早于人。群群然趋。诺诺然语。与庸众人无异者。岂敢抗颜容喙于不敢当之问哉。吾兄端悫谅直。决非妄谀人者。特以过于相恃。蔽于相爱之深。意其或有一日之长也。今而后。反觉吾生三十年。不能讲尽道义之蕴。孤负友朋间资益之望。悚然内愧。不能自已。庶几可及者。犹有馀韵之更理也。窃念少日读庄氏书。尝喜其论辨雄伟。志气磊落。间有一二可取者。如嗜欲深者天机浅等语。既而得见朱子书。始识其故为虚荒诡诞之说。欲为依阿其间。避祸全身之计。然后仅乃脱然舍去。间亦不无受病处。退溪先生所谓如涉水者。初欲试其浅深。而竟有没溺之忧者。切中吾辈之药石也。今吾兄之高明。适类吾曩时之浅见乎。吾兄姿质甚明。才智甚高。虽异端曲说之流。见得易说得透。自然契合于吾心。然盖始初立心。原不种下真种子。竖脚不牢。著眼不明。所以头出头没。转去转来。踏尽閒歧路。竟无收功处也。大率心之为体。虚而无迹。随物而应。随事而感。随处而动。随时而变。出入靡常。愚者汩没名利中。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88L 页
不能自振。贤者日骛于恍惚杳漠之境。不知所止。彼虽有高下之分。均之为不中。窃恐吾兄失之太高者也。昔周谟问于朱子曰平时虑为异教所汩。未尝读庄老等书。今欲读之何如。曰自有所主。读之何害。要识其意所以异于圣人。夫吾儒之学。凡于诸子百家语。非不欲博考旁證。而必贵乎先知其要。苟不知要。则不几于汎滥博杂。莫知其自择者乎。继自今。合先从邹鲁洛闽平易简实明白正当处。积虑潜心。讲究讨论。存久渐明。十分纯熟。则日用之间。目寓心得。人欲净尽。天理流行。体用精粗。动静本末。洞然无一毫之隐。而触处朗然。程子所谓吃紧为人处活泼泼地者。正指此等处也。愿吾兄勿以卑近之言忽之。如有未契于中者。明以教我。则吾兄之爱我也亦厚矣。
答赵敏中
窃承来教。敬诵屡日。见属过勤。开发良多。有以见吾兄虚己从人。有勿惮改之勇。善言己病。有无自欺之诚。若其思索乎义理之蕴。推明乎心术之微。反复上下。细大不遗。则抑又有慎思明辨之知。以此进德。以此修业。浩乎其造诣。实非浅陋之所可测也。因窃自念乃以朴野愚滞之质。幸得如吾兄者友之。谨当奉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89H 页
以周旋。痛自鞭策。则庶几或免为虚过此生也。区区前书。率易殊甚。其于下学。固为疏略。吾兄越等之喻。诚然诚然。然而鄙意窃谓吾儒之道。体用一源。微显无间。故洒扫应对。切近之事。而语其理则形而上也。鸢飞鱼跃。极远之理。而语其事则日用之间也。推其全体则虽有极高远底道理。而验其用力则可见至切近底工夫。愿吾兄勿以高远而难行。勿以切近而易言。庶为进学致知之下手著力处矣。承喻人欲之病。在吾兄知不必然。而顾此愚昧。方患于此。不能自克。惠玆开诱。尤庸警惕。盖吾心之受病者。正坐于本原上欠却涵养一节。故其中无主。外患易入。一向走作。莫知所向。苟能克致其直内之工。主一无适。岂有非僻之干其间哉。程子云涵养须用敬。朱子谓敬则欲寡而理明。又曰持敬须就视听言动容貌辞气上做工夫。盖其本体不立则省察之功。无以自施。虽或有一时一念之偶有所见。而自谓便契于天理者。思之不精而得之恍惚。资之不深而失之甚易。岂可谓真个体验之知也。当于未发之时。恐惧乎不闻。戒慎乎不睹。俨然肃然。恒存此心。而敬为之主。及其才发。天理人欲之几。是非邪正之辨。固已了然于其中。而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89L 页
尤加慎独之工。敬以行之。然后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贯通。为学之博文反约。亦得该备。无一毫欠缺。而莫非天理之全矣。世间所谓种种思虑。种种酬酢。种种事物。虽一日万变。沓臻于前。吾之所存者。纯一不杂。理足以宰物。气不能动志矣。于遏欲乎何有。愚虽平日讲诵。不外于是。然打不得过。深切愧恨。今因来教之及而质之。不审高明以为如何。
答赵敏中(庚戌)
德吉稽颡白。凭闻朴马西上。每恨面唔无路。今焉获拜手疏。满纸哀喻。写尽情曲。披读未了。自不觉涕洟涔涔下也。不肖无状。获戾于穹壤。未及生世。为先君弃捐。惟彼孩提之童。才知学语。孰不呼爷。而我独未能也。人子追慕者。孰不平居则如承其警欬。梦寐则恍接其仪形。而我独莫之凭也。其可比伦于戴履间人数耶。繄我鞠育。惟恃是依。逮事四十年。不肖无状。承颜顺色。甚有乖戾。供庋温凊。不得适节。到于今思之。终天至痛。无以自赎。自遭祸变。迄玆九阅朔。凶顽冥忍。不即死灭。犹自饥而食渴而饮。夜而寝朝而起。偃然视息。存于人世。抑独何心哉。且自念不肖无状于先妣。兼蒙父师之恩。年自哺乳。及至稍长。口授指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90H 页
画。朝课夕讲。谆谆然提命。勉我以传家经传。期我以先人志业。欲其成立。然而不肖无状。一未承志。学不知方。言行大不副。又重以丧威以后。精魂剥散。已非前日之比。虽或有时披看礼书。遗前失后。莫辨条绪。则其他聩聩。尚何可论。每思古人继志述事之训。未尝不惕然泚颡。内自讼而不能已也。窃惟尊哀具庆。省定馀三十年。无违子职。且其平日志行文学。克述先志。则夫何遗憾。自今几筵之离次。伯季之别怀。匪不缺然。然而既迫事势。犹属细节。视诸不肖无状者。当何如耶。来喻中云云。奚至于斯。哀疚积祟。骎以岁月。转成痼疾。咨以药石之方。自顾不肖无状。怆然惕然。继以愧汗。不知所以为说也。近观朱子礼说。胡伯量问居丧读礼。随见编次。庶几得以维持哀思。曰有馀力则为之。且先其工夫之切急。或问居丧惟看丧礼。精神荒迷。愈觉枯燥。欲读论孟如何。曰居丧初无不得读书之文。退溪先生答洪耻斋书。亦云古人虽在衰中。讲学未尝废。此固前贤之成训也。尝闻其语矣。未之能行也。虽曰己之未能。而见属既勤。不敢不为之奉闻焉。
与吴圭玉别纸(壬寅)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90L 页
昨夕仲秋望也。吉也独坐。风来牖下。对月微吟。黯然倚睡。忽见孟九欹冠博衣。颀颀然自溪轩来。谈话如去年今夕也。于焉视其容。微有恋恋者。余乃惊寤。摄衣出户。四顾如失。但有烟柳朦胧。小溪潺潺而下。巍然破庐。闭无人矣。伤哉。如此良夜。握而笑笑而咏。四载如一日者。死者犹未忘耶。翌日将捲室南下城南故屋。僦居旅食者。眷眷有桑下之恋耶。居诸云徂。即远不远。抑或巨卿之告别者其张劭乎。凉凉此夕。余怀如何。余怀如许。为圭玉若仲寅者复如何。达曙不寐。如觏若人。起坐晴囱。草草言叙。
与金士范(丙午)
昔我之东也。驾者惠顾于𤱶亩之中。行迈式遄。未能胥发所蕴。及其往于仁谷。将以转造高轩。闻君入寿春。心乎以未觏为缺然。爱其就正如渴之诚。未尝忘于中也。韩文公时。曰师曰弟子。人皆耻之。君居今之世。能负笈问业。不远十舍。以是心而求诸道。道岂远乎哉。张子之言曰正心之始。当以己心为严师。师不在外。而在乎己心。心之防范。亦在乎书。书岂我欺哉。古昔圣人贤人之书。平易卑近。明白而易知者。学而习之。思而辨之。体之吾身。验之吾心。苟有一分未合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91H 页
诸古人者。痛刮磨之。犹恐不及。如严师畏友之在其前而鞭辟之。参前倚衡。毋怠毋荒。真积力久。则庶乎居学而不之反也。
答朴厚之(亨载○乙卯)
岁之改矣。思君不见。辄于几丌上。时时阅荐惠手毕。庶释阂阔之怀也。来喻中有差强人意者。其一以工言语丽文章。薄不为。其二以费日常多。攻业常少为忧。其三以志之所向。事之所措。太半盾矛。靡有所底为耻。以此立志。志可大。以此为学。德可进。以此居业。业可正。然窃念贤之平日立志不牢。既不能整顿本原。日用酬应。每有许多凹凸。自家亦知其过当。以时鞭策。及其事到手头。旧病依然。故攻业一事。匪不靡懈。而妨于一两閒说话间。于一两閒出入。既不能专一。则文词末技也。然根柢未壅。枝叶未敷。于古作者。槩未之窥焉。而况向上一路。大于此者乎。惟愿致一吾宗。丕哉圣谟。反求诸身。一一问辨。一一体察。勿遗寸晷。勿计近功。勿滞于俗臼。则或庶乎朴实头有进步地矣。方读古文云。须于大家中拣三数十篇议论纯正气象雄浑者。熟复玩读。自然会得体式。不至低了人手段。然诚能博学明理。造其本领。则其发挥运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91L 页
用者。自为好文章。亦何必规规于末流之丧志者乎。吉块坐穷巷。愦愦为邻。今又加一齿矣。近日看朱子书。至答吕伯恭书云从游之士。多不得力。固为可警。然自今循省。乃是自己不曾用力。此尤为可惧。窃尝自顾。不觉惘然。以为前贤垂训。正为吾辈说到。辄以是自警。而因以是奉告焉。只冀莅新。用工日新。他日刮目以对。则区区之情也。
答韩稚厚(载权○戊午)
 问。子曰日月至焉。自此至彼之谓也。朱子固曰能造其域。陈氏曰如云入圣域。非主于仁而言。以造仁者地位言也。又曰斯仁至矣。七日来复之谓也。仁自来至。而非至于斯之谓。朱子固尝曰仁不可言至。仁是义理。不是地位。地位可言至。
圣人言仁本意。二章不同。日月至。称颜子以励诸子也。斯仁至。为不肯求仁者警之也。仁是心之德。心外无仁。本是一物。但为私欲一隔。心与仁违。分为二物。苟能欲仁则斯仁至焉。仁是我固有之。故朱子曰昔者亡之。今忽在此。如在外而至。非自外至也。夫仁体原无间断。心机时有出入。所以久暂攸异。若颜子几于安仁。三月不违。群弟子虽从事于仁。或一日二日。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92H 页
或一月二月之间。能至于不违之域。未能如颜子之久也。斯仁之至。求放心底事。日月之至。知至至之底事。仁至之后。致其操存之工。非礼勿视听言动。克己复礼如颜子。则不止于日月至而已。庶可到三月不违底地位。须真实体认来。与寻常说得会得者迥别也。未知意下如何。
答韩稚厚(戊午)
东征之返也。舟过龟湖。行色太遽。未得更续往夕之款。顾瞻仙居。怀想𢝋𢝋。忽枉问字。槩知山门棐几。静坐穷经。重以尹幼龙之强辅。对榻讲讨。居业慥慥。与日共深。退溪先生诗云尤爱少年山寺乐。碧囱深处一灯明。西厓赞之曰少年许多事业。尽自此一灯下发源。窃为公等诵之。吉行役间关。既月而返。家伯宿證。又渐向宁。近来稍得馀力。温绎旧业。有时抽阅书帙。略与向时意思稍异。朱子所谓言语文字之外。真别有用心处者。渐觉其简约端的。然年既知非。欲寡其过而未能。愿公等视此为戒。勿之过时而悔也。来喻朱子谓伯夷是中立不倚云云。窃谓中是就道之全体上说。中立是就一事上说。圣人之中。如天地元气。四时备焉。伯夷之中立。如秋霜烈日。包在元气中。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92L 页
殆若中和之和。与和而不流之和。差不同也。凡看书不以文辞害其意。如七八九章。皆言中庸。而上二节是零细说。下一节是统会言。在读者玩味详说之耳。盖中庸之道。至微至妙。自非大贤以上。未易服膺勿失。故圣人教人。谆谆说去。使学者卓然守正。违众自持。不拘于形气之私。不移于利害之途。以中立不倚四个字。为持身之符。推而接物则和而不流。出则不变塞焉。处则至死不变。其违中庸亦不远矣。知仁勇三者之等虽殊。而勉焉自强。及其至之则未尝不同。此所以为中庸者也。未知高明以为如何。
答姜伯贤(淳钦○戊午)
仆尝以四七理气之说。质诸顺庵先生。先生答曰后世学者。不能真实践履。徒为高谈性命。则虽自谓学究天人。夷考其归。不几于倡家之说礼乎。仆自是不敢妄为立论。今承来喻。纤悉详博。顾此愚陋。何敢容喙。窃诵旧闻以复焉。退溪李子曰情之有四端七情之分。犹性之有本然气质之异。星湖先生曰详究先生之意。盖以四端直发于本然之性。而七情由气禀而发。故有此云尔。然本然之性与气质之性。非二性也。或与气禀合而言之。或剔去气禀而言之。本非对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93H 页
立之物也。至于情。分明是二路。性一也而或如此而发。或如彼而发。则岂非二路耶。(星湖说止此)盖退溪统言其大体。星湖分言其细条。其说备矣。其揆一也。学者。惟于自己分上。人道界分。当先辨其同行而异情者念念焉克复则日用云为之际。亦自有实见实得。固不待论说而喻者矣。至于四端之不中节。则退溪曰气昏使然。星湖曰气昏则理不显。如人在帘箔里看物样。儱侗不明。以草看作木。以玉看作石者或有之。朱子所谓恶者就迹上论。非指恻隐为恶也。其过在气不在恻隐。虽其不中者。由其端而扩之则气自退听而无往不善。非如七情之只可约而不可放也。(星湖说止此)古人之必以变化气质。克袪己私者。正指此等处。尤宜十分用力。不可有毫釐之或差者也。来喻又谓取于人为善。诚善诚善。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释者曰善恶皆我师也。惟天下之大知。为能审其善恶之几。而从之改之。无不中矩。自中人以下。或不免先蔽乎人欲之私。而不能致察于天理之公。则其不为偏僻柔佞之所惑者鲜矣。故中庸论诚身之本而必曰明善者。盖以此也。子路之闻过则喜。勇于进也。大禹之闻善则拜。仁之守也。夫然后循循然有序。而其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93L 页
庶乎朱子所谓公天下之善而不有私也。观于孟子本文可验矣。士润之意。亦或以是欤。
答李得仁
贤之西下。迄今浃半年。湍北云树。怀绪𢝋𢝋。每于老屋败牖。翻阅册子。偶有会心处。未尝不思与贤共讨也。有时二三学子。来从寂寞之滨。问以古人为己之学。常恨贤不与同此席也。辄向案头。展读来书。以慰此离索之怀。贤昔之东也。邵翁之止于洛。今之西也。董生之隐于丰。窃想养静丘园。嚣嚣自乐。上堂恭问起居。下帷细讲诗礼。居业进德。不待日用之外。而必有得之精资之深而慥慥焉者矣。近年以来。道术衰微。士趋失正。一则名利之习痼之。一则文艺旁歧之术𢸬之。彼固不足道也。至若自好向善之人。资性近厚。学业颇勤者。虽或有之。然竟不能沛然用力或废于半涂。或安于小成。窃尝痛惜不能自已也。夫为学须要立志。志不立则规模不定。持守不固。不足以语上。又无由下手用力处。朱子尝称胡五峰之言。有曰立志以定其本。居敬以持其志。辄为学者诵之。盖吾人一身拄天踏地。参为三才。则当尽其为人之分。若其同流合污。为斯善斯。自以为是。圣人目以德之贼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94H 页
者也。惕然愧惧。奋然勇决。必志于学。学者所以学圣人也。如射者学射而志于的。必求其中的。是之谓立志。本既立矣。加以穷理讲学之功。所以明此志。申以存养省察之力。所以充此志。不得不措。俛焉孳孳。无或须臾顷刻之间断。而敬以贯之。所以一此志。夫子之发愤忘食。颜子之欲罢不能。曾子之死而后已者。皆不外此。故孟子曰志至焉。夫如是之久则基址宽广。路陌径直。知处不期大而自大。行处不期远而自远。浩乎其莫能御也。愚齿发已衰。学业益浅。徒能口诵前训。而反躬体验。全无毫毛得力。买椟还珠之戒。诚可惧也。来喻中有志云云。深切钦叹。不暇他说。奉以加勉。未知高明以为如何。嗣今以往。逢时恒少。别时恒多。逐日讲业。如有难疑。形诸尺牍。反复详定。则未必不如面论者。正吾辈今日事也。
答吴河瑞(义泳○己未)
十舍负笈。来从寂寞之滨。问以圣人贤人之书。于古有之。今世所罕睹也。贤能奋然行之。推是志也。则学可居也。业可修也。然善始而有终者。鲜克见之。是诚惕念者也。贤之南还。岁既云改。𢝋𢝋怀绪。与日俱深。玆奉书问。槩知献发。侍候违和。令从氏宿病。未得显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94L 页
效。为之仰虑区区。德吉经冬缩寒。寒病恼人。近者舍伯患候沈重。已浃一念。少无减證。煎闷不可言。所询诚意章云云。足验慥慥学问之功。倾泻良深。盖读书之法。先之以经文。次之以章句。宽心玩味。反覆涵泳。说出正意。待其渐次理会。真实体认于自家身心上。则庶有长进之效。苟或先观诸家之说。考较同异。则反为所蔽。众论分歧。未免腾雾滚沙之讥也。昔程子问尹和靖读大学如何。对曰只看得心广体胖一句甚好。又问如何。和靖但长吟心广体胖一句。朱子举似学者。称之曰须是他自得。今人读书。都不识这样意思。此可谓读大学法。窃为贤诵之。方今三阳开泰。天气向和。稍俟少间。命驾惠然。以践昔席之言。何幸如之。
答吴河瑞(癸亥)
俯询丧礼数闰。其说甚长。谨按春秋文公二十八年。经曰十有二月甲寅天王崩。乙未楚子昭卒。胡氏传曰甲寅乙未。相距四十二日。则闰月之验也。然而不以闰书。见丧服之不数闰也。哀公五年。经曰闰月葬齐景公。谷梁传曰不正其闰也。孙氏曰闰月。丧事不数。葬景公非礼也。讥其变常也。范宁曰闰月者。以馀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95H 页
分之日闰益月耳。非正月也。吉凶大事。皆不可用也。窃谓圣人既以闰不为正月。故后儒述其义。吉凶大事。未尝数附月。至朱子撰家礼。大祥条曰自丧不计闰。凡二十五月。禫祭条曰自丧不计闰。凡二十七月。重言复说。尤为详明。无可改评矣。近世数闰之说。何为而作也。郑康成曰丧礼以月数者数闰。以年数者。虽有闰无与乎数也。张横渠曰祥禫。闰月亦数之。横渠之说虽如是。而家礼后出。已有定礼。康成之意。以为三年期之丧不数闰。而大功以下可数闰也。金氏备要问解等书。引郑张诸说。为数闰之證。然公羊传曰数闰者。丧数略也。何休释之曰略犹杀也。恩杀故并闰数。大功以下是也。盖禫者。期与三年之丧。恩不可以杀之。则不可以祥之前后有异也。星湖先生亦云凶事尚远。为没闰之證。尤为著明矣。略陈所闻。率尔奉复。幸须广询礼家。量宜裁之幸甚。
答权诚汝(赞○壬戌)
吉伏枕江干。悄然索居。偶阅家中尘箧。见贤从前两三手帖。披玩屡过。恍如旧日城南对榻讲讨也。窃观来喻有从游殆十年。志不坚业不勤而言行亦不顾之叹。展读未了。自不觉愧忸之至。昔许白云始见金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95L 页
仁山。仁山曰士之为学。若五味之在和。醓盐既加。咸酸颇异。子来见我已三日。而犹夫人也。岂吾学之无以感发于子耶。白云惕然益肆力。卒得考亭之嫡传。尝自谓吾非有大过人。惟为学之功。无间断耳。盖其言虽约。其实进德之要。无踰于此。尽吾儒家三字符也。夫子赞乾之象曰自强不息。曾子言日三省。子思言戒惧慎独。孟子言勿忘勿助长。程子言主一无适之谓敬。朱子云身在是则心在是而无一息之离。事在是则心在是而无一念之杂者是也。从上圣贤。曷尝不由无间断上做将来。苟能此道。则何患乎志之不立。业之不精。言行之不相副哉。吉自知读书以来。窃诵斯训。第其材智既下。齿发且暮。自家心身。竟未能一上做得。枵然未免为庸众人之归。此诚可诫而不可效也。未知贤以为如何。近日读朱子书。其答陈同甫有曰。世俗是非毁誉。何足挂齿牙间。细读来书。似于此未能无少芥滞也。(朱子语止此)盖同甫平日见得道理未分明。守得未正当。故未免以世俗物事。横却这肚里。吾儒法门。未尝有此等气象。朱子所以勉勉申诫者。惟在于兖公所乐。不欲使犹落第二义也。惠谕似有未释然者。玆以奉烦焉。他日面。庶可以罄此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96H 页
未尽这怀也。
答睦汝贯(一中○壬戌)
往也从者惠顾于寂寞之滨。通宵讲讨。倾倒底蕴。屡质以自家病痛。备见其向学切问之诚。而不敢率尔对之。窃恐学未至识未明。不足以知人之病。又恐言或中病。而听者不自以为病。则亦不足为对證之剂。然荷厚之意。不可虚也。尝见朱子与吕子约书曰。凡前后所论。一前一却。不曾坦然蓦直行得数步。此是大病根株。又与刘子澄书曰。博杂之病。以为不足以丧人之志。此亦非小病。须痛斩截也。前一段是入德之门。后一段是用工之路。学者须打过此界至。然后方始有竖脚下手地。可以语为己底事。惟愿贤者奋然自振。以己之不若古人为大羞吝。于此便斡转了。嗣今为始。大家用力。取圣贤遗书。诵读如初学样。毋贪多毋欲速。先从明白平易处。熟复玩味。至其言九德。就吾气质上看。言九思。就吾心术上看。言四勿三省。就吾日用事为上看。默念自家果能合于此乎否。合则加勉之。犹恐其未尽。否则痛遏之。犹恐其复然。今日既如是。明日复如是。真积力久。慥慥焉不措。则向之沈痼否塞者。庶可不言而喻。不必别求妙解也。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96L 页
故曰既知得如此是病。即便不如此是药。由是而迤逦向上去。德可以进。业可以修。沛然莫之御矣。古人所谓一服药。便打叠了者。自非颜子以上地位。亦未易言也。躬所不逮。姑诵旧闻。不胜愧腼之至。惟贤裁之焉。
答李光国(济宪○壬申)
 问李正言周奭丧出于再昨年六月。而以染气浑室。阅月继痛。至十月始成服。今年六月即大期也。语其年数则虽过三年。而自成服计其月则不满三年。故其孤儿尚未变服。以待月数云。于礼未知如何。若计月追服则十月变服。而禫月在十二月。禫祭有无。亦未知如何。既以追后除服。则大期虽过。似有行祀之礼。其祝辞措语。何以为之耶。计月追服则其除服之月。行祀不可废。而不无祝辞之措语耳。追服于礼若未安。则孤儿之变制。不待十月。从速阕除。未知如何。虽计月追服。而禫祀则先为设行于八月。无至失礼之中又失礼焉。未知如何。彼家为问此礼。通于鄙处。故玆以仰达。
过询礼条。顾此謏闻。奚足以考證变节。尝见朱子答曾无疑书曰。令兄丧期。当时自是成服太晚。在今日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97H 页
练祥之礼。却当计成服之日。至今月日实数为节。但其间忌日。却须别设祭奠。始尽人情耳。星湖先生曰丧家因疫疠。成服太晚者。当依朱子答曾无疑书。练祥二祭。行于成服之月。中间忌日。别设祭奠。今李哀家变礼。既有先贤定论。当依此遵用。至于禫祭。则无可考据。而小记曰三年而后葬者必再祭。郑注云再祭练祥也。已祥则除不禫。贾疏云已祥则除不禫者。以经直云必再祭。故知不禫。禫者本为不忍顿除。故禫也。今既三年。哀情已极。故不禫也。今李哀家变礼。虽与久未葬者颇异。而引而傍准于久未成服之礼。则似无禫祀。恐或有据。而亦何敢质言。但祥而后禫。丧礼渐吉之义。祥前设禫。古未之闻也。若其祥祭退行之由。则忌日设奠时。告祝云日月不居。奄及祥期。丧制未讫。将以退行。夙夜哀慕。不胜罔极。其下祥事则改以奠仪。祥日告祝云祥期已过。丧制未讫。今始筮日退行。不胜罔极云云。恐不过如是措辞。而既未考见于先贤定论。特曰临时告由。则未知其如何耳。率易奉复。悚仄悚仄。
答李善始(在玑)
间者闻居停在莽苍。继而惠书至。知式遄其归。怅𢝋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97L 页
殊甚于前。来谕三难。卬惟曰否。宽閒世界。日来无尽。何嫌乎冬日之短。仲由宿于荷蓧。有道信信于叔度。何薄乎山家之滋味。大夫不可徒行。然此以在朝言。若閒居林野。或杖屦任所之。古之人皆然。况达人当车之步。君子舍车。贲其趾乎。斯三者。恐是些子尘俗底口气来耳。还税既月。岁又暮矣。尊履平善。近无台衔之供剧否。吉索居荒澨。闭户蛰病。精力既耗。耳目先死。平生所嗜经帙。亦未免倚阁。而宿恋犹未除。有时意到。辄默诵一二段过。反复沈思。尽觉圣贤立言。自有无穷底意味。与曩时寻常会得说得者颇不同。然桑榆已迫。不复馀韵可理。未尝不抚卷自叹也。今见眼暗看书等谕。我固先病者而未成医也。尝见朱子与吕子约书曰。目昏不敢著力读书。閒中静坐。收敛心身。颇觉得力。此诚对證良剂。而为今日准备。先贤岂欺我哉。吾辈从前所从事者。古纸堆中。向外面走作。枉费了等閒底功力。虚度了有限底时节。于己分何益。于世教何补。见闻虽博而非实得。文辞虽优而非实用者。正坐在这里。竟未收一原之功。中年以后之人。古人谓之炳烛之光也。能免乎昧行亦鲜矣。盖亦反其约而已。须要近里著己。恬养本原。察之精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98H 页
而无敢杂也。守之一而无敢间也。欲其默契而真知。自得之而资之深。则其将蕴之为可据之德。发挥之为可大之业。岂可与记闻诵说夸多竞靡之浅浅者道哉。顾愚陋打不得过此一关。方切自讼。惠谕适会于余心。窃诵其所闻。其无以老眊者陈言而哂之乎。惠来安陵世典。一开卷知其一门为礼薮。而邹鲁旧乡遗风。尚未泯也。
答李善始(庚戌)
 问罪人方拟迁祔先妣于新山。而丧服记曰改葬缌。释之曰应服三年者服之。罪人当服缌。而斩衰在身。宜于间传小记之文。参酌用之矣。间传则曰轻者包重者特。小记则曰父母之丧偕。两种说。自相盾矛。莫适所从。而朱书之答曾择之。杜说之见通典者。皆与小记吻合。至如轻包重特之制。间传外无他可据。今日服制。当以偕丧为正矣。或曰勿论小记间传。俱是虞卒哭以后事。葬前不可引用。且疏曰父未葬。不敢变服。则罪人不当服改葬之缌。此则有不然者。按杂记曰有殡。闻外丧改服。其曰有殡者。父母之丧未葬也。其曰外丧者。兄弟之丧在远也。未葬父母者。为兄弟而服犹改焉。则改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98L 页
葬母者。独不缌乎。揆以情理。恐不合宜。改葬古人以丧礼处之。故退陶先生曰朝夕当上食。沙溪足之以朝夕哭朝夕奠。而窃闻罪人曾祖考妣迁窆时。不用上食哭奠云。罪人先世世以礼学闻。所从游者守愚,翠屏,观雪,愚伏。而近来遵用星湖之礼。未知此一节。或出于五先生之说耶。退溪垂训若是明白。不可以家礼之重。难于改正也。开茔之时。下柩之后。例有后土之祀。而新旧葬不必分而二之。祝文以祔葬之意措辞。于义少无害焉。若虞祭则不然。以丘琼山仪节观之。新葬者返而虞之。改葬者虞于墓。今若遵此行之。则先行先妣之虞。后行先考之虞。有乖奠先重而后轻之义。如欲合设于墓所。则一用神主。一用灵座。事面甚不稳。愚意则宜采王肃改葬无虞之说。先考返虞后。但当入哭先妣之庙。以告改葬之由。未知高明之意以为如何。侇衾功布。一如初丧之仪。而独无铭旌。似是阙典。且前期告庙。奠以酒果者。异于吉祭。不可以葬前废之。亦为指导之。
伏承惠疏。猥奉询礼。愧悚交至。缅服之制。尊哀所引。实有可据。小记云父母之丧偕。其葬服斩。杂记云有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99H 页
殡闻外丧改服。二说虽似不同。然而谛观礼意。既殡以后遭兄弟之丧。虽服斩而亦为之改服。故檀弓曰有殡虽缌必往。朱子亦谓卒事反初服者。即外丧改服之礼也。自启至葬。更依未殡以前之礼。则虽葬母而不变其斩衰。故贾氏曰父未葬不得变服。郑氏又云虞祔各以其服。此即葬母服斩之礼也。今此举下之制。虽与偕丧有异。而先儒已云见柩事象初丧。则犹有推而参准者焉。未知尊哀之意以为如何。德吉前年过襄事。并经改窆。已用此礼。第以早孤馀生。始见亲和。昧然无服。情所不忍。故未及广考博询。而径情行之。其见讥礼家。固所不辞焉。垂问及此。怆然怵然。何敢以已行而为證耶。古者馈食之仪。设于下室。而设奠于殡所。则改葬上食。初非古礼。故丘氏亦不言之。尊哀家礼。盖由是也。然愚伏尝论此一节。以为出于至情。不暇问礼之无有。亦在尊哀酌行之如何耳。祠后土祝。退陶既许以祔葬之意合祝用之。至于虞祭。退陶亦曰改葬当虞于墓所。新葬返哭而虞。其说详载答郑汝仁书。窃意改葬之虞。似与并有丧奠先重之礼。抑有少异者欤。仪节中铭旌阙文。旅轩已论之。而其言曰铭旌所以志柩也。旧墓既启则所铭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99L 页
之旌。其可顷刻无乎云尔。告庙之礼。退陶言丧中改葬。不可无告。则既有告辞而略设酒果。似亦无妨于礼也。俯询诸条。似有举世通行之宜。而謏闻未谙。则杜撰前说。何敢参證。且服制一款尤重。幸须多闻知礼之论。折衷而行之。如何如何。
 问罪人不关于礼。何敢刺口而言。事在目前。猝难处变。不得不就有道而正焉。及承指教。辞意恳恳。深荷不弃之眷也。服制一款。执事以既殡启殡。分作两截义。洞卞诸说之同异。第未知贾郑二说。果指启殡以后事否。既以服缌为正。则又有所质问者。舍伯四岁失恃。至恸在心。启墓时必欲身亲见之。罪人虽非先妣所出。主其丧者罪人也。罪人兄弟。义当并进山下。而守殡者只有一稚弟。稚弟何能董新山营窆之事耶。故罪人不得随舍伯之行。留在殡所。当于设位而受服。悖于礼者一也。舍伯出为仲父后。当于本生妣降服一等。降于缌者。当作何服。改葬之缌。只许服三年者服之。舍伯之无缌明矣。而执事所云孤露馀生。始见亲和。昧然无服。情所不忍者。画出舍伯今日心曲。且出于至情。不暇问礼之说。事件虽异。亦可推用。故断欲受服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300H 页
于山下。悖于礼者二也。执事以为如何。至于虞祭。执事谓改葬与并有丧有异。不能无惑于高明之论矣。上而仪礼。下而家礼。何尝有丧中改葬之制耶。丧中改葬。既无定礼。而并有丧一条。尤为衬著。则不可不采用其仪节。执事所引小记杂记檀弓朱书。俱是并有丧之礼也。服制则用并有丧之文。祭奠则别并有丧之嫌者。何其斑驳也。改葬者虞于墓。新葬者返而虞。此固礼之正。而丧服记曰先葬不虞。疏曰葬母不即虞。待葬父。先虞父后虞母。甚合孔夫子奠先重而后轻之义。则改葬之先虞。终涉如何。前疏中略及之。王肃之说曰神已在庙久矣。何得虞乎者。不为无据。朱子亦不深斥之。罪人云云。良以此也。及奉手示。段落不明。更乞烂商善导。务归至当如何。告庙之祝。当称显妣孝子。而卒哭前则有所不忍。此必有通行之规。亦示之也。
荐奉手疏。敬诵屡过。论礼条辨。见识明透。果非德吉之庸陋愚浅所可跂及。心窃钦服。不能自已者。非但为其仪文数条之见解而已也。既殡启殡之分说。固知其附会臆见。无所逃罪。然礼云有殡改服则殡前虽有外丧。而服不可改也。疏曰启殡变同小敛。则启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300L 页
时髽散带垂。并用殡前之礼也。既启变节。同于殡前。则改服一事。亦可推例。此所以有既殡启殡之不同者也。贾郑二说不变服各其服等节次叙。比类推行。不得不如此。而庶不乖礼意。故有所引说也。且遭偕丧者虽服斩丧母。而其为母之服。初未尝阙。则葬前改墓之服。当用此例。而古之言礼者。未见其分明说到。星湖先生尝言陈而不服。亦似委曲云者。未知或出于慎重之意也欤。启墓之日。尊哀伯仲不得偕造。实是事势之不得已。退陶亦谓守丧为重。一人虽未往迁墓所。恐无不可者。盖为是也。出系子服缅。既无经礼。以其非应服三年之人。而嫌于贰尊。不敢为之服。丧服疏曰嫁女改葬无缌。王肃曰无服则吊服加麻。以此为准。只依吊服加麻。似不违于情文也。改葬虞。诸说多有同异。然朱子有言改葬葬毕奠而归又告庙。然则幽宅迁动。礼既毕襄。一虞而返。情礼之所不能已也。然新旧葬拜虞之说。未见古礼。先虞父后虞母之论。既在疏家。此尊哀之所以致详者也。虞既不可阙。奠亦不可先轻。事甚有难处者焉。未知礼塴卜时。早乎晚乎。如其早也。行古者日中之礼。即返行新虞于殡宫。殡宫虞讫。旋行旧虞于墓所。如其晚也。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301H 页
用家礼所馆之礼。行新虞于山下所馆。而后乃行旧虞于墓所则似为得宜。然而事势不然。既难于即复墓所。又难于经宿所馆。则先行墓虞。亦出于从宜也。星湖尝论迁墓与新葬行虞之节。若父丧迁母墓则恐别有例云。其例则未之见也。李瓶窝之言曰母虞先行墓所。岂不是照考于先重之礼乎。朱子曰礼家谓奠为丧祭。而虞为吉祭。渐趋于吉也。盖丧并一时。母虽先葬。而不敢以渐吉之礼先行。则曾子问丧服记之义是已。至于举缅则庙而神之亦已久矣。似无此嫌。则参宜推行之际。或有间于并丧者。此臆说之有所云云。而不知至于做错者也。星湖礼葬前告祠祝称孤哀子。则告庙时孤子显妣之称似宜矣。此等变节。虽识礼者犹难明辨。况此愚昧。亦何敢轻易容喙于其间耶。然勤询累累。固不敢孤负。又不敢自隐。不避烦复。庸殚鄙琐。未知高明之见以为如何。时普兄书尾切偲之言。三复嘉叹。责善之益。世固未易得也。尊哀已有之。以尊哀诚恪之工。辅以谅直之友。其于礼云乎何有。不胜僭悚之至。
答李善始
 来喻云向者以亡室小祥事。有所指教。而窃有愚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301L 页
见。玆又质正。执事以葬前废祭。分作两义證之。以朱子之说以为吉祭可废而丧祭不可废也。罪人家法。勿论宗子支子丧。未葬前先忌一切权停。祥禫虽异于忌祭。而先忌则停之。亡室小祥则行之。于义岂不悖乎。星湖先生答权上舍书有曰。尊君不与祭。佥哀自主之云尔。则亡室小祥。罪人不得与其祭。罪人之子可以主之。然三子俱未成立。最长者年才十三。又是出系于伯从兄者也。子不能主其祭。祭而无主。谓之如不祭亦可矣。朱子星湖之说。他人则可遵。而于罪人则恐不可行矣。今则祥日已过。月且改矣。不可不卜日。既曰卜日。不必于葬前祭之。此事势之固然也。未知意下如何。天道尚左。地道尚右。而丧人序立。或谓之尚左。或谓之尚右。未知有一定之论耶。罪人三昆季。而伯氏为仲父后。则今日坐次当处中乎。抑处末乎。幸详示之也。
尊哀之问。问则诚善。问非其人。可谓失其问矣。德吉素不闲礼。尊哀匪不稔知。只以相爱之厚。猥承辱问。自叹其不能早读礼书。究其经变之节文。孤负所望。悚然内愧。汗浃而不已。前者妄论数条。匪敢有所见。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302H 页
而只是前人之誊传者。窃自思量。抑有未契于心。方欲奉陈。荐询勤勤。不敢自隐。固知其重犯汰哉之诮也。古者丧必三年不祭。虽以臣妾之贱。葬而后祭。缌功之轻。既陈而不祭。惟于练祥变制。其礼甚重。故记曰三年之丧既顈。练祥皆行。是古礼然也。至于朱子之时则以为今人居丧。与古人异。卒哭以后。四时祭月。常祀于家庙。其仪有杀。是礼则乃参以杜氏后出之论。古之三年不祭之礼。今变为三月矣。星湖所论祥期之祭。与凡丧馀忌日有别。除服之节。不合遽废云尔者。与礼疏诸说。虽似径庭。而其从宜损益之义。存乎其中。自非识见已到先辈地位。则固难以义起而酌行也。然则礼之用。莫尚于古。今考仪礼续解中备载其说。尊哀处礼。已得之矣。丧人序立。他未有考。而礼疏云吉事尚左。凶事尚右。于丧次则右似为尚也。伯季坐次。家礼朝祖条有曰。重服在前。轻服在后。服各为叙。既以服为叙。不言长幼。则服斩之人。似不在不杖期之后。以此例推之。序其坐次。未知如何。盖礼不可易言者也。古今异宜。条绪随变。以吾退溪先生之博约。犹有做错之叹。则固不可偏从一人。亦不可轻信一书。阙殆而行其馀则庶乎其得中也。今因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302L 页
惠问。启发良多。哀感殊深。此亦非谓其必然。即求教之意也。
答安重吉(哲重○庚辰)
蛰病荒澨。西瞻海云。怀绪与岁俱新。奉惠书。若复罄向也未尽底蕴。槩谛新年视篆。起居相卫。慰溯区区。吉沈疴跨岁。两耳已先死。脚癫不能步循除。平日所嗜残书。亦既倚阁不复馀韵之可理也已。先生遗集将以校正云。尊之诚心既可尚。而寔斯文之幸也。前日及门之人无在者。惟我老不死。既不能阐明遗教。至此等事。又不能任其责。视诸陶门之月川。能不忸怩。所恃者惟贤孙在耳。遗集外下学指南李子粹语等诸篇。表表可为后学学则者。次第修正。工役似巨矣。官力足以判纸本。且闻贵邑颇有善写胥吏辈。可书精本。是区区愿也。于斯时固不待盛速。而敢不竭蹶一赴与议焉。秖此痼恙未袪。虽载马难于支挨。将如之何。稍俟风日和暖。量其可堪于行役而行之。不得预为指期。其或恕谅乎否。鱼肉之馈。是为惠老。更愿推是仁于一岛。则于为政乎何有。扶病胡草。惛瞀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