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二 (自动笺注)
下廬先生文集卷之二
 疏
  
七賢辨誣疏(庚申)
伏以天下之事。
事若小而有關世道汚隆
言若微而實係人心向背
故伯寮愬子路當時有肆市朝之請。
邢恕洛黨後世有誅姦佞之議。
古之人於此
而必爲之辨其邪正
嚴其懲討。
未嘗有少緩之意。
古今公議不可誣者也。
近者忠淸幼學一源
肆然作變。
投書泮中。
幷列列聖名碩諸臣。
斥去姓字
加誣辱。
輪示兩齋
熒惑人聽
用側頗僻
至此極。
其罪浮於伯寮。
其惡大於邢恕
今日人士者。
固當茹憤含痛。
齊聲致討。
所不容已也。
臣請以一源書。
條陳而辨之。
故府使臣金孝元
受業兩大賢之門。
文學行誼
爲世矜式
當時持論者。
東西之分。
則猶曰沈非粹白
從遊無學問之士。
淸苦好善
而其從遊淸流
間有學問之士。
金優而沈劣。
可用而沈有無不關
亦可謂萬口同辭
百年之定議。
雖以乖激之論。
不可誣也。
惟彼一源
反以一代淸流
比諸姦黨
罪一也。
正臣文正公許穆
退陶正傳
負山斗之宿望
道學文章
百世師表。
一時
賢。
同升諸朝。
有若精忠大義則故判書洪宇遠也。
讜言直節則故參議尹善道也。
耆德重名
三朝禮遇則故相臣大運
故奉朝賀李觀徵也。
彬彬名世良弼
老成君子也。
己亥禮制
嫡嫡相承
正體傳重
古之禮也。
議禮諸臣。
相繼論列
肅宗大王嗣服之初。
以先末命
釐正邦禮
宗統克明
自是厥後
國是大定
用成憲。
惟彼一源
反以論禮一欵。
目之逆黨
至於贊成尹鑴
夙被經學之選。
超置啓沃之任
黨禍橫流
中途罹辜
未幾恩牒旣復。
罪籍已雪。
一源悖說。
益加侵斥
一賊字。
尤爲慘毒
其罪二也。
若夫己巳之變
坤儀離度
擧國震蕩
當日在廷諸臣。
正色抗言難以枚擧
而擧其較著者言之。
廟堂則權大運,金德遠也。
山野李玄逸丁時翰也。
在喉院臺閣李萬元,李后李東標諸臣也。
丹心精忠
可以貫日月而扶綱常也。
及至天心改悟
中壼復位
未必非諸臣諫營救之力有以啓之也。
後之尙論者。
無異辭。
惟彼一源
以先忠直之臣。
反謂斁倫之類。
其罪三也。
近世以來
一種異學
出自洋國
闖入小華。
駸駸滋蔓
誑惑愚夫
若莠之亂苗。
若紫之亂朱。
識者固已
深憂之。
徵士李瀷
倡明正學
爲儒宗。
斥其說以膠桼之盆。
闢其學以瓦礫之謬。
至謂之幻妄誑人之術。
及其門人廣成君臣安鼎福
學問淵博
德業純備
奮然闢異端。
嘗爲己任
考証之篇。
答問之辨。
洞見眞臟。
無有礙障。
故領相臣蔡濟恭
正笏巖廊
辭而闢之。
登諸奏而諭世。
修諸辭而啓後。
播之耳目
人皆傳誦
鴻儒碩輔接武而作。
今之學士大夫
皆爲誦法鄒魯
尊尙程朱
邪說詖行
不敢侵畔。
而惟彼一源
反以一代簪纓之士。
幷置無父無君之科。
欲售其網打之計。
其罪四也。
臣聞正人邪人爲邪。
邪人指正人爲邪。
辨之甚難。
自古已然
彼以幺麽宵人
上侵先輩
下誣一世之人。
朋淫比德
國害家者。
彼必爲之作俑者也。
厥罪有四
件件罔赦。
而抑又大可惡者。
渠雖遐鄕寒微
旣自乃祖乃父
尊尙七賢
視作父師
其來久矣。
一朝幻肚。
兩截化身
至於此。
則言之可醜。
然而渠豈本性而然也。
卵育而誘之以利者必有之。
頤使而脅之以者亦有之。
利之所餌。
之所驅。
癡騃之輩。
得不靡然而從之。
易曰履霜堅冰至。
詩曰雨雪
先集其霰。
噫彼一源
不足數
而其漸不可長也。
其幾誠可畏也。
當初一源
賢之書。
實由山林願留之疏。
惟此一節
大有矛盾者焉。
己亥論禮之時。
上自搢紳
下至章甫
上章而論之。
折簡而辨之。
一世講禮者。
迭相論辨
之國乘。
記之野史
斑斑可攷。
今日東齋諸生
孰非其後孫也。
孰非其門生也。
設或有沒廉耻識見者。
不知應避之嫌。
雖列聯名之疏。
旣於山林
大不光鮮
徒爲喪其素履
失其趨向而止耳。
然則不參諸生
實爲可奬。
不可沮也。
其時掌疏者。
全昧事體
勒取賀班時擧案。
冐錄於疏下列名。
則事君之道。
極涉誣罔
臣不知其可也。
前日臺臣之疏。
雖云差強。
不能駁正其冒錄之罪。
以致責於膠守之見。
軒輊失宜
未免模糊
不幾媚竈者乎。
聖批若曰嚴加糾責
別般施罰。
夫何泮長之論罰反爲吞吐
及夫士林之呈單。
無皁白
其於仰體德音之義。
顧安在哉。
臣等草野賤蹤也。
膚淺管蠡
何敢與議於當世之論。
然而生長昭代建極之化。
鼓舞聖人作人之功。
區區一心
思欲不迷所向
以爲依歸之地。
平生愛悅尊慕之誠。
在先正諸臣。
而今焉被以罔測之誣。
若使一源不加懲戢。
風習日益以頹。
士趣日益以渝。
義憤所激。
不能自抑。
觸冒時諱
敢此陳達
伏願聖明
特賜垂納。
一源明正典刑
懲勵風敎
則斯乃世道之泰也。
非但士林私幸也。
情迫辭蹙。
不知所裁。
伏惟聖明垂察焉。
下廬先生文集卷之二
 書
  
順菴安先生(戊戌)
拜敎席。
浹日承誨。
益聞不聞。
佩服之餘。
瞻仰之誠。
何嘗食息少弛
春煦和暢
靜中體候
順時康迪。
德吉侍事幸粗遣。
不煩賜念。
第洛居囂擾
古人簡編上。
未能靜坐竆硏
悠悠泛泛
未見進得一步。
義理難追尋。
歲月遒邁
不免小人之歸。
因是惕然
每欲脫去陋習
勇往直前
迄玆未能者。
知得眞的
得不切實也。
嘗讀朱子若曰涵養須用敬。
進學則在致知者。
入德之門。
心竊自歎。
以爲中庸之首旨。
大學極功
不外是。
體用同源
知行相須
程子旣以發明之。
朱子重爲之表章
古人豈欺我哉。
然不敢自信。
乃質諸下執事
願聞探本溯源之論。
以爲下手用力之地。
不以愚陋而斥之。
何幸如之。
順菴先生(己亥)
夏初家兄之回。
伏蒙下書
敬誦屢過。
垂敎之意。
親切簡當
若將以愚陋不敏者。
勉進於辨志入德之列。
紳之暇。
反省多疚。
不能當期望之厚意也。
家兄進陪函丈
今已匝月
日夕講討之外。
其所薰陶涵泳之效。
想必益深。
顧此愚陋
塊然索居
不得就正敎席之末。
久離家兄愛助之益。
偏質滯見。
日甚一日
近讀中庸
每於夜靜
誦過一遍
率以爲常
頗覺意味前日有別。
反之自家心身。
未見眞箇體認處。
未知古人讀書
渙然不逆於心者。
何以至斯也。
中講體行云者
固是愚陋打不得過。
日用云爲
隨事隨應之際。
自知不然
及其靜而沈思
點檢朝晝所爲
則能全其天理者。
不能居十之一二。
一二之存者。
未免交錯人爲之私。
至若友朋語及義利是非之端。
其人論議
大盾矛。
則必爲之力言不可
彼見愈滯。
吾辨益深。
往往聲氣繼之。
矯枉太過
要其歸則何異彼我較勝之嫌。
而况不顧其行乎。
其他種種病痛
常常有之。
不能枚擧
而理不足制氣
氣反爲之乘理者。
正坐於講之不精
行之不一
都無歸宿處也。
不敢自外
仰爲煩達。
不以不屑而俯敎之幸甚
順菴先生別紙(乙巳)
允執厥中者。
堯之所以授舜之辭。
聖學祖宗
統之淵源
治天下之大經大法也。
舜益之以三言者。
不過推明詳說者也。
夫子之編書。
宜其不刪
只見論語末篇者何也。
竊謂秦火之後。
簡編殘缺
夫子所編虞書凡十六篇
而其十一篇已亡。
則授舜之辭。
安知不入於十一篇之中耶。
嘗觀舜典曰舜讓于德不嗣
其下宜有堯之申命之辭。
而但曰受命文祖
其間疑有闕文
若以論語之堯曰咨爾以下二十四字補之
文理接續
語脉貫通
或者此其脫簡正月上日之上者歟。
未知前人有說到者否。
卑淺之見。
抑未知如何
 
答曰論語末篇堯曰以下二十四字。
果是二典缺文
金仁山通鑑前編
以此補入于舜典讓于德之下。
愚嘗作史鑑亦從之。
君言與先儒意相符。
慰喜慰喜
學者用工夫
莫先於致知
知莫先於性情之辨。
性情統於心者也。
苟不知治其心術之本。
則問非切問也。
思非近思也。
在乎克致其知而篤行之哉。
朱子有言四端理之發。
七情氣之發。
於是退溪先生表章是說。
有理氣互發之論。
理氣分界
深切著明
當時及門之士。
奇高峯始發四七氣發之說。
李栗力主奇氏。
世之說性情者。
靡然從之。
近世有若河濱刱爲四七理發之說。
新編續跋。
詳錄之矣。
德吉竊以爲奇氏偏於氣一邊
愼氏偏於理一邊
退溪有詩云兩人物重輕爭。
商度低昂亦已平。
更克乙邊歸甲盡。
幾時駄勢得匀停
可謂切中後人病者也。
無已則莫若遵守退溪定之論。
參之新編原書。
則或不至於無稽之言也。
自知讀書
繙閱紬繹於是說者有年矣。
前賢之論。
連章累帙。
切望洋之歎。
敢復就正文席
願聞破的之訣。
 答曰四七理氣
東方大文字。
前後之者
可謂充棟汗牛
徒長爭端
雖云性命之原。
實無益於實學
姑置之。
以待下學功成
然後可以漸次上達
愚亦不敢以知自許
則何敢妄論。
趙敏中(愼行己亥)
自兄西下
未嘗引領西跂。
視日如年
迄玆再易月。
奉手書。
中乖闋之懷。
愛厚之意。
吾心之所同而不能形言者。
燁然溢乎翰墨間。
日反復。
殊釋懸渴。
况審近日來。
省履多暇。
文候安適
豈勝慰浣。
吉潛竆閭
侍奉粗遣。
凡百憒憒
尋常簡冊
幾至全廢。
憮然自歎。
安得如吾兄相處
消此鄙吝積中
公元1703年
也。
今承來書
猝然擬我以先覺。
質之以難疑之論。
此言奚至於我。
吾兄誠爲不耻之問。
顧此平生
扼愚守迷。
爲學不敏於人。
聞道不早於人。
羣羣然趨。
諾諾然語。
庸衆人無異者。
豈敢抗顔容喙不敢當之問哉。
吾兄端愨諒直
非妄諛人者。
特以過於相恃。
蔽於相愛之深。
意其或有一日之長也。
而後
反覺吾生三十年
不能講盡道義之蘊。
孤負友朋資益之望。
悚然內媿
不能自已
庶幾可及者。
猶有餘韻之更理也。
竊念少日讀莊氏書。
嘗喜其論辨雄偉
志氣磊落
間有一二可取者。
嗜欲深者天機淺等語。
旣而得見朱子書。
始識其故爲虛荒詭誕之說。
欲爲依阿其間
避禍全身之計。
然後僅乃脫然舍去。
間亦不無受病處。
退溪先生所謂如涉水者。
初欲試其淺深
而竟有沒溺憂者
切中吾輩藥石也。
吾兄高明
適類吾曩時淺見乎。
吾兄姿質甚明。
才智甚高。
異端曲說之流
見得說得透。
自然契合於吾心。
然蓋始初立心
原不種下眞種子
豎腳不牢
著眼不明
所以頭出頭沒
轉去轉來
踏盡閒歧路
竟無收功處也。
大率心之爲體。
虛而無跡
隨物而應。
隨事而感。
隨處而動。
隨時而變。
出入靡常
愚者汩沒名利中。
不能自振
賢者日騖於怳惚杳漠之境。
不知所止
彼雖有高下之分。
均之爲不中
竊恐吾兄失之太高者也。
周謨問於朱子平時慮爲異敎所汩。
未嘗莊老等書。
今欲讀之何如
曰自有所主
讀之何害。
要識其意所以異於聖人
夫吾儒之學。
凡於諸子百家語。
非不博攷旁證。
而必貴乎先知其要。
苟不知要。
則不幾於汎濫博雜
莫知其自擇者乎。
繼自今。
合先從鄒魯洛閩平易簡實明白正當處。
積慮潛心
講究討論
存久漸明。
十分純熟
日用之間。
目寓心得
人欲凈盡
天理流行
體用精粗
動靜本末
洞然一毫之隱。
觸處朗然
程子所謂喫緊爲人活潑潑地者。
正指此等處也。
吾兄勿以卑近之言忽之。
如有未契于中者。
明以敎我。
吾兄愛我也亦厚矣。
趙敏
竊承來敎
敬誦屢日。
見屬過勤。
開發良多。
有以吾兄虛己從人
有勿憚改之勇。
善言己病。
有無自欺之誠。
若其思索義理之蘊。
推明心術之微。
反復上下
細大不遺。
則抑又有愼思明辨之知。
以此進德
以此修業
浩乎其造詣
實非淺陋之所可測也。
因竊自念乃以樸野愚滯之質。
幸得吾兄者友之。
謹當奉
周旋
痛自鞭策
庶幾或免爲虛過此生也。
區區前書
率易殊甚
其於下學
固爲踈略
吾兄越等之喩。
誠然誠然
然而鄙意竊謂吾儒之道。
體用一源
微顯無間
灑掃應對
切近之事。
而語其理則形而上也。
鳶飛魚躍
極遠之理。
而語其事則日用之間也。
推其全體則雖有極高遠道理
而驗其用力可見切近底工夫。
吾兄勿以高遠難行
勿以切近而易言。
庶爲進學致知下手著力處矣。
承喩人欲之病。
吾兄知不必然
而顧此愚昧
方患於此
不能自克
惠玆開誘
尤庸警惕
蓋吾心之受病者。
正坐本原上欠卻涵養一節
其中無主
外患易入。
一向走作
莫知所向
苟能克致其直內之工。
主一無適
豈有非僻之干其間哉。
程子涵養須用敬。
朱子敬則慾寡而理明。
又曰持敬就視聽言動容辭氣做工夫
蓋其本體不立則省察之功。
無以自施。
雖或有一時一念之偶有所見
而自謂便契於天理者。
思之不精得之怳惚
資之不深而失之甚易。
豈可眞箇體驗之知也。
當於未發之時。
恐懼乎不聞。
戒愼乎不覩。
儼然肅然
存此心。
而敬爲之主。
及其纔發。
天理人欲之幾。
是非邪正之辨。
固已了然其中
尤加愼獨之工。
敬以行之。
然後吾心之全體大用
無不貫通
爲學博文反約
亦得該備
一毫欠缺
莫非天理之全矣。
世間所謂種種思慮
種種酬酢
種種事物
一日萬變
沓臻於前。
吾之所存者。
純一不雜
足以宰物
不能動志矣。
於遏欲乎何有
愚雖平日講誦
不外於是
打不得
深切媿恨
今因來敎之及而質之。
不審高明以爲如何
趙敏中(庚戌)
公元1713年
德吉稽顙白。
憑聞樸馬西上
每恨面唔無路。
今焉獲拜手疏。
滿紙哀喩。
盡情曲。
披讀未了
自不覺涕洟涔涔下也。
不肖無狀
獲戾穹壤
未及生世
先君棄捐
惟彼孩提之童。
纔知學語
孰不呼爺
而我獨未能也。
人子追慕者。
不平居則如承其警欬。
夢寐則怳接其儀形
而我獨莫之憑也。
可比倫於戴履間人數耶。
繄我鞠育
惟恃是依
逮事四十年
不肖無狀
承顔順色
甚有乖戾
供庋溫凊
不得適節。
于今思之。
終天至痛。
無以自贖
遭禍變。
迄玆九閱朔。
凶頑冥忍。
不卽死滅
猶自飢而食渴而飮。
夜而寢朝而起。
偃然視息
存於人世
抑獨何心哉。
且自不肖無狀先妣
兼蒙父師之恩。
年自哺乳
及至稍長。
授指
畫。
朝課夕講。
諄諄提命
勉我以傳家經傳
期我以先人志業。
欲其成立
然而不肖無狀
一未承志
學不知方
言行大不副。
又重以喪威以後
精魂剝散。
已非前日之比。
雖或有時披看禮書
前失後。
莫辨條緖
其他聵聵
尙何可論。
每思古人繼志述事之訓。
未嘗惕然泚顙
自訟不能已也。
竊惟尊哀具慶
省定餘三十年。
無違子職
且其平日志行文學
克述先志
則夫何遺憾
自今几筵離次
伯季別懷
匪不缺然
然而旣迫事勢
猶屬細節
視諸不肖無狀者。
何如耶。
來喩云云
至於斯。
哀疚積祟。
駸以歲月
轉成痼疾
咨以藥石之方。
自顧不肖無狀
愴然惕然
繼以媿汗
不知所以爲說也。
近觀朱子禮說。
胡伯量居喪讀禮
隨見編次
庶幾得以維持哀思
有餘力則爲之。
且先其工夫切急
或問居喪惟看喪禮
精神荒迷。
愈覺枯燥
欲讀論孟如何
居喪初無不得讀書之文。
退溪先生洪耻齋書。
亦云古人在衰中。
講學未嘗廢。
此固前賢成訓也。
嘗聞其語矣。
未之能行也。
雖曰己之未能。
而見屬旣勤
不敢不爲奉聞焉。
與吳圭玉別紙(壬寅)
昨夕仲秋朢也。
吉也獨坐
風來牖下
對月微吟
黯然倚睡。
忽見孟九欹冠博衣。
頎頎然自溪軒來。
談話去年今夕也。
於焉視其容。
微有戀戀者。
余乃驚寤
攝衣出戶。
四顧如失。
但有煙柳朦朧
小溪潺潺而下
巍然破廬。
無人矣。
傷哉。
如此良夜
握而笑笑而咏。
四載如一日者
死者猶未忘耶。
翌日將捲室南下城南故屋。
僦居旅食者。
眷眷有桑下之戀耶。
居諸云徂
卽遠不遠。
抑或巨卿告別者其張劭乎。
凉凉此夕。
余懷如何
余懷如許
圭玉仲寅者復如何
達曙不寐。
如覯若人
起坐晴囱。
草草言敍。
與金士範(丙午)
昔我之東也。
駕者惠顧于𤱶畝之中。
行邁式遄
未能胥發所蘊。
及其往于仁谷。
將以轉造高軒
聞君入壽春
心乎以未覯爲缺然
愛其就正如渴之誠。
未嘗忘于中也。
韓文公時。
曰師曰弟子
人皆耻之。
居今之世。
負笈問業
不遠十舍
以是心而求諸道。
道豈遠乎哉
張子之言曰正心之始。
當以己心爲嚴師
師不在外
在乎己心。
心之防範
在乎書。
書豈我欺哉。
古昔聖人賢人之書。
平易卑近
明白而易知者
學而習之。
思而辨之。
體之吾身。
驗之吾心。
苟有一分未合
古人者。
刮磨之。
猶恐不及
嚴師畏友之在其前而鞭辟之。
參前倚衡
毋怠毋荒。
眞積力久。
庶乎居學而不之反也。
朴厚之(亨載○乙卯)
歲之改矣。
思君不見
輒於几丌上。
時時閱荐手畢
庶釋閡闊之懷也。
來喩中有差強人意者。
其一以工言麗文章。
不爲
其二以費日常多。
攻業常少爲憂。
其三以志之所向
事之所措。
太半盾矛
靡有所底爲耻
以此立志
可大
以此爲學
德可進。
以此居業
業可正。
竊念賢之平日立志不牢
不能整頓本原
日用酬應
每有許多凹凸
自家亦知其過當
以時鞭策
及其事到手頭。
舊病依然
故攻業一事
不靡懈。
而妨於一兩說話間。
一兩出入
不能專一
文詞末技也。
根柢未壅。
枝葉未敷。
於古作者
槩未之窺焉。
而况向上一路
於此者乎。
惟願致一吾宗
丕哉聖謨
反求諸身。
一一問辨
一一體察
勿遺寸晷
勿計近功
勿滯於俗臼。
則或庶乎樸實頭進步地矣。
方讀古文云。
須於大家中揀三數十篇議論純正氣象雄渾者。
熟複翫讀
自然會得體式
不至低了人手段。
誠能博學明理
造其本領
則其發揮
用者。
自爲文章
亦何規規末流喪志者乎。
塊坐竆巷
憒憒爲鄰。
今又加一齒矣。
近日看朱子書
至答呂伯恭書云從遊之士。
多不得力
固爲可警。
然自今循省
乃是自己不曾用力
此尤爲可懼。
竊嘗自顧
不覺惘然
以爲前賢垂訓
正爲吾輩說到。
以是自警。
而因以是奉告焉。
只冀莅新。
用工日新
他日刮目以對。
區區之情也。
答韓稺厚(載權○戊午)
 問。
子曰日月至焉。
自此至彼之謂也。
朱子固曰能造其域。
陳氏曰如云入聖域。
非主於仁而言。
以造仁者地位言也。
又曰斯仁至矣。
七日來復之謂也。
自來至。
而非至於斯之謂。
朱子固曰仁不可言至。
仁是義理
不是地位
地位可言至。
聖人言仁本意
二章不同
日月至。
顔子以勵諸子也。
斯仁至。
不肯仁者警之也。
仁是心之德。
心外無仁。
本是一物
但爲私欲一隔
心與仁違。
分爲二物
苟能欲仁則斯仁至焉。
仁是我固有之。
朱子昔者亡之。
今忽在此。
如在外而至。
自外至也。
仁體原無間斷
心機時有出入
所以久暫攸異。
顔子幾於安仁
三月不違
弟子從事於仁。
或一二日
或一月二月之間。
至於不違之域。
未能如顔子久也
斯仁之至。
放心底事
日月之至。
知至至之底事
仁至之后
致其操存之工。
非禮視聽言動
克己復禮顔子
則不止於日月而已
庶可三月不違地位
眞實體認來。
尋常說得會得逈別也。
未知意下如何
答韓稺厚(戊午)
東征之返也。
舟過龜湖
行色太遽。
未得更續往夕之欵。
顧瞻仙居
懷想𢝋𢝋。
忽枉問字
槩知山門棐几
靜坐竆經
重以尹幼龍之強輔
對榻講討
居業慥慥
與日共深。
退溪先生詩云尤愛少山寺樂。
碧囪深處一燈明。
西厓贊之曰少年許多事業
盡自一燈下發源。
竊爲公等誦之。
吉行間關
旣月而返。
家伯宿證。
又漸向寧。
近來稍得餘力。
溫繹舊業
有時閱書帙。
略與向時意思稍異。
朱子所謂言語文字之外。
別有用心處者。
漸覺其簡約端的
然年旣知非
欲寡其過而未能。
願公等視爲戒
勿之過時而悔也。
來喩朱子伯夷中立倚云云。
竊謂中是就道全體上說
中立是就一事上說
聖人之中。
天地元氣
四時備焉。
伯夷中立
如秋霜烈日。
包在元氣中。
殆若中和之和。
與和而不流之和。
不同也。
看書不以文辭害其意。
七八九章
言中庸。
而上二節是零細說
一節統會言。
讀者翫味詳說之耳。
中庸之道
至微至妙。
自非大賢以上
未易服膺勿失
聖人敎人
諄諄說去。
使學者卓然守正
違衆自持
不拘形氣之私。
不移利害之途。
中立不倚四箇字。
持身之符。
推而接物則和而不流。
則不變塞焉。
處則至死不變
違中庸亦不遠矣。
仁勇三者之等雖殊。
而勉焉自強
及其至之則未嘗不同
所以中庸者也。
未知高明以爲如何
答姜伯賢(淳欽○戊午)
僕嘗以四七理氣之說。
質諸順菴先生
先生答曰後世學者
不能眞實踐履
徒爲高談性命
則雖自謂學究天人
夷考其歸。
不幾倡家之說禮乎。
自是不敢妄爲立論
今承來喩
纖悉詳博
顧此愚陋
何敢容喙
竊誦舊聞以復焉。
退溪李子曰情之有四七情之分。
性之本然氣質之異。
星湖先生詳究先生之意。
蓋以四端發於本然之性。
七情氣稟而發。
故有云爾
本然之性與氣質之性。
非二性也。
或與氣稟合而言之。
或剔去氣稟而言之。
本非對
立之物也。
至於情。
分明二路
性一也而或如此而發。
或如彼而發。
豈非二路耶。
(星湖說止此)蓋退溪統言其大體
星湖分言其細條
其說備矣
其揆一也。
學者
惟於自己分上
人道界分
當先辨其同行異情念念克復日用云爲之際。
亦自有實見實得。
不待論說而喩者矣。
至於四端之不中節
退溪氣昏使然
星湖氣昏則理不顯
如人在簾箔裏看物樣。
儱侗不明
以草看作木。
以玉看作石者或有之。
朱子所謂惡者就迹上論
非指惻隱爲惡也。
其過在氣不在惻隱
雖其不中者。
由其端而擴之則氣退聽無往不善
非如七情之只可約而不可放也。
(星湖說止此)古人之必以變化氣質
克袪己私者。
正指此等處。
尤宜十分用力
不可有毫釐之或差者也。
來喩又謂取於人爲善。
誠善誠善
子曰三人行。
必有我師
釋者曰善惡我師也。
天下大知
爲能審其善惡之幾。
而從之改之
無不中矩
中人以下
不免先蔽乎人欲之私。
不能致察於天理之公。
則其不爲偏僻柔佞之所惑者鮮矣。
中庸誠身之本而必曰明善者。
以此也。
子路聞過則喜
勇於進也。
大禹聞善則拜。
仁之守也。
然後循循有序
而其
庶乎朱子所謂天下不有私也。
觀於孟子本文可驗矣。
潤之意。
亦或以是歟。
李得
賢之西下
迄今半年
北雲樹。
懷緖𢝋𢝋。
每於老屋敗牖。
繙閱冊子
偶有會心處。
未嘗不思與賢共討也。
有時二三學子
來從寂寞之濱。
問以古人爲己之學。
常恨賢不與同此席也。
輒向案頭
展讀來書
以慰離索之懷。
賢昔之東也。
邵翁之止於洛。
今之西也。
董生之隱於豐。
竊想養靜丘園
囂囂自樂。
上堂恭問起居
下帷細講詩禮
居業進德
不待日用之外。
而必有得之精資之深而慥慥焉者矣。
近年以來
道術衰微
士趨失正
一則名利之習痼之。
一則文藝旁歧之術𢸬之。
彼固不足道也。
至若自好向善之人。
資性近厚。
學業頗勤者。
雖或有之。
然竟不能沛然用力或廢於半塗
或安於小成
竊嘗痛惜不能自已也。
爲學須要立志
志不立則規模不定
持守不固。
不足以語上。
無由下手用力處。
朱子嘗稱胡五峯之言。
有曰立志以定其本。
居敬以持其志。
爲學者誦之。
吾人一身拄天踏地
參爲三才
則當盡其爲人之分。
若其同流合汚
爲斯善斯。
自以爲是
聖人目以德之賊
者也。
惕然媿懼
奮然勇決
志於學
學者所以聖人也。
如射學射而志於的。
必求其中的。
是之謂立志
旣立矣。
加以竆理講學之功。
所以明此志。
申以存養省察之力。
所以充此志。
不得不措。
俛焉孶孶
無或須臾頃刻間斷
而敬以貫之。
所以一此志。
夫子發憤忘食
顔子欲罷不能
曾子死而後已者。
皆不外此
孟子曰志至焉。
如是之久則基址寬廣
路陌徑直
知處不期大而自大
行處不期遠而自遠。
浩乎其莫能御也。
齒髮已衰。
學業益淺。
徒能口誦前訓
反躳體驗
全無毫毛得力
買櫝還珠之戒。
誠可懼也。
來喩中有云云
深切欽歎
不暇他說。
奉以加勉。
未知高明以爲如何
嗣今以往
逢時恒少。
別時恒多。
逐日講業
如有難疑
形諸尺牘
反復詳定
未必不如面論者。
吾輩今日事也。
答吳河瑞(義泳○己未)
十舍負笈
來從寂寞之濱。
問以聖人賢人之書。
於古有之。
今世所罕覩也。
賢能奮然行之。
推是志也。
則學可居也。
業可修也。
然善始而有終者。
鮮克見之。
是誠惕念者也。
賢之南還
歲旣云改。
𢝋𢝋懷緖。
與日俱深。
奉書問。
槩知獻發。
侍候違和
令從宿病
未得顯
效。
爲之仰慮區區
德吉經冬縮寒。
寒病惱人
近者舍伯患候沈重
已浹一念
無减證。
煎悶不可言
所詢誠意云云
足驗慥慥學問之功。
傾瀉良深。
讀書之法。
先之經文
次之章句
寬心翫味
反覆涵泳
說出正意
待其漸次理會
眞實體認自家身心上。
庶有長進之效。
苟或先觀諸家之說。
考較同異
則反爲所蔽。
衆論分歧
未免騰霧滾沙之譏也。
程子問尹和靖大學如何
對曰只看得心廣體胖一句甚好。
又問如何
和靖長吟心廣體胖一句
朱子擧似學者
稱之曰須是自得
今人讀書
不識這樣意思
可謂大學法。
竊爲賢誦之。
方今三陽開泰
天氣向和。
稍竢少間
命駕惠然
以踐昔席之言。
何幸如之。
答吳河瑞(癸亥)
俯詢喪禮
其說甚長。
謹按春秋文公二十八年
經曰十有二月甲寅天王崩。
乙未楚子昭卒。
胡氏傳曰甲寅乙未
相距四十二日。
閏月之驗也。
然而不以書。
喪服不數也。
哀公五年
經曰閏月齊景公
糓梁傳曰不正也。
孫氏曰閏月
喪事不數
景公非禮也。
譏其變常也。
范甯閏月者。
以餘
分之日閏益月耳。
正月也。
吉凶大事
不可用也。
竊謂聖人旣以不爲正月
後儒述其義。
吉凶大事
未嘗數附月。
朱子家禮
大祥條曰自喪不計
凡二十五月。
禫祭條曰自喪不計
凡二十七月。
重言複說。
尤爲詳明
無可改評矣。
近世之說。
何爲而作也。
鄭康成喪禮月數者數
年數者。
雖有無與乎數也。
張橫渠祥禫
閏月亦數之。
橫渠之說雖如是
家禮後出
已有定禮
康成之意。
以爲三年期之喪不數
大功以下可數也。
金氏備要問解等書。
引鄭張諸說。
爲數之證。
公羊傳曰數者。
喪數略也。
何休釋之曰略猶殺也。
恩殺故幷數。
大功以下是也
蓋禫者。
朞與三年之喪。
不可以殺之。
則不可以之前後有異也。
星湖先生亦云凶事尙遠
沒閏之證。
尤爲著明矣。
陳所聞
率爾奉復
幸須廣詢禮家。
量宜裁之幸甚
答權誠汝(贊○壬戌)
伏枕江干
悄然索居
偶閱家中塵篋
見賢從前兩三手帖
披翫屢過。
怳如舊日城南對榻講討也。
竊觀來喩從遊十年
志不堅業不勤言行不顧之歎。
展讀未了
自不覺愧忸之至。
許白雲始見金
仁山
仁山曰士之爲學
五味之在和。
醓鹽旣加。
醎酸頗異。
子來見我三日
而猶夫人也。
豈吾學之無感發子耶
白雲惕然肆力
卒得考亭嫡傳
嘗自謂吾非有大過人。
爲學之功。
無間斷耳。
蓋其言雖約。
其實進德之要。
無踰於此
儘吾儒家三字符也。
夫子贊乾之象曰自強不息
曾子言日三省
思言戒懼愼獨
孟子言勿忘勿助長
程子主一無適之謂敬。
朱子云身在是則心在是而無一息之離。
事在是則心在是而無一念之雜者是也
上聖賢。
曷嘗不由無間斷上做將來
苟能此道。
何患乎志之不立。
業之不精
言行不相副哉。
自知讀書以來
竊誦斯訓。
第其材智旣下。
齒髮且暮。
自家心身。
竟未能一上做得。
枵然未免庸衆人之歸。
誠可誡而不可效也。
未知賢以爲如何
近日朱子書。
其答陳同甫有曰。
世俗是非毁譽
何足掛齒牙間。
細讀來書
於此未能無少滯也。
(朱子語止此)蓋同甫平日見得道理分明
守得未正當。
未免世俗物事
橫卻這肚裏
吾儒法門
未嘗有此等氣象
朱子所以勉勉申誡者。
在於公所樂。
不欲使猶落第二義也。
惠諭似有未釋然者。
玆以奉煩焉。
他日面。
庶可以罄此
未盡這懷也。
答睦汝貫(一中壬戌)
往也從者惠顧寂寞之濱。
通宵講討
傾倒底蘊
屢質以自家病痛
備見其向學切問之誠。
不敢率爾對之。
竊恐學未至識未明。
不足知人之病。
又恐言或中病
聽者不自以爲病。
則亦不足爲對證之劑。
厚之意。
不可虛也。
嘗見朱子呂子約書曰。
前後所論。
一前一卻
不曾坦然驀直得數步。
此是大病根株
又與劉子澄書曰。
博雜之病。
以爲不足喪人之志。
此亦非小病。
須痛斬截也。
前一段是入德之門。
後一是用工之路。
學者打過界至
然後方始有豎腳下手地。
可以語爲己底事
惟願賢者奮然自振
以己之不若古人爲大羞吝。
於此便斡轉了。
嗣今爲始。
大家用力
聖賢遺書
誦讀如初學樣
毋貪多毋欲速。
先從明白平易處。
熟複翫味
至其言九德
就吾氣質上看。
九思
就吾心術上看。
四勿三省
就吾日用事爲上看。
默念自家果能合於此乎否。
合則加勉之
猶恐其未盡。
否則痛遏之。
猶恐其復然
今日如是
明日如是
眞積力久。
慥慥焉不措。
則向之沈痼否塞者。
庶可不言而喩
不必別求妙解也。
故曰旣知得如此是病。
卽便不如此是藥。
由是迤邐向上去。
可以進。
可以修。
沛然莫之御矣。
古人所謂一服藥。
便打疊了者。
自非顔子以上地位
未易言也。
所不逮。
姑誦舊聞
不勝媿靦之至。
惟賢裁之焉。
李光國(濟憲○壬申)
 問李正言周奭喪出於再昨年六月
而以染氣渾室。
閱月繼痛。
至十月成服
今年六月大朞也。
語其年數則雖過三年
而自成服計其月則不滿三年
故其孤兒尙未變服
待月數云。
於禮未知如何
若計月追服十月變服
而禫月在十二月
禫祭有無
亦未知如何
旣以追後除服
大朞雖過。
似有行祀之禮。
祝辭措語。
何以爲之耶。
計月追服則其除服之月。
行祀不可廢。
不無祝辭之措語耳。
追服於禮若未安。
孤兒變制
不待十月
從速闋除。
未知如何
雖計月追服
而禫祀則先爲設行八月
無至失禮之中又失禮焉。
未知如何
彼家爲問此禮。
通于鄙處。
故玆以仰達。
過詢禮條。
顧此謏聞
足以攷證變節
嘗見朱子曾無疑書曰。
令兄喪期
當時自是成服太晩。
今日
練祥之禮。
卻當計成服之日。
至今月日實數爲節。
其間忌日
卻須別設祭奠。
盡人情耳。
星湖先生喪家疫癘
成服太晩者。
當依朱子曾無疑書。
練祥二祭
行於成服之月。
中間忌日
設祭奠。
今李哀家變禮
旣有先賢定論
當依遵用
至於禫祭
無可攷據
而小記曰三年而后葬者必再祭。
鄭註云再祭練祥也。
已祥則除不禫。
賈疏云已則除不禫者。
以經直云必再祭。
故知不禫。
禫者本爲不忍頓除。
故禫也。
今旣三年
哀情已極。
故不禫也。
今李哀家變禮
雖與久未葬者頗異。
而引而傍準於久未成服之禮。
則似無禫祀。
恐或有據。
而亦何敢質言
但祥而后禫。
喪禮吉之義。
祥前設禫。
古未之聞也。
若其祥祭退行之由。
忌日設奠時。
告祝日月不居
奄及祥期。
喪制未訖。
將以退行
夙夜哀慕
不勝罔極
其下祥事則改以奠儀
祥日告祝云祥期已過。
喪制未訖。
今始筮日退行
不勝罔極云云
不過如是措辭
而旣未攷見先賢定論
特曰臨時告由。
則未知其如何耳。
率易奉復
悚仄悚仄
李善始(在璣)
間者居停莽蒼
繼而惠書至。
式遄其歸。
悵𢝋
殊甚於前。
來諭三難
卬惟曰否。
寬閒世界
日來無盡
何嫌乎冬日之短。
仲由宿於荷蓧。
有道信信於叔度
何薄乎山家滋味
大夫不可徒行
此以在朝言。
若閒居林野
杖屨任所之。
古之人皆然。
達人當車之步。
君子舍車。
賁其趾乎。
斯三者。
恐是些子塵俗口氣來耳。
還稅旣月
歲又暮矣。
尊履平善
近無臺銜之供劇否。
索居荒澨。
閉戶蟄病。
精力旣耗。
耳目先死
平生所嗜經帙
未免倚閣
而宿戀猶未除。
有時意到。
默誦一二段過。
反復沈思
儘覺聖賢立言
自有無竆意味
曩時尋常會得說得者頗不同
已迫。
不復餘韻可理。
未嘗不撫卷自歎也。
今見眼暗看書等諭。
我固先病者而未成醫也。
嘗見朱子呂子約書曰。
目昏不敢著力讀書
閒中靜坐
收斂心身。
覺得力。
此誠對證良劑。
而爲今日準備
先賢豈欺我哉。
吾輩從前從事者。
古紙堆中。
向外走作
枉費等閒功力
虛度有限時節
於己分何益。
世敎何補
見聞雖博而非實得。
文辭雖優而非實用者。
正坐這裏
未收一原之功。
中年以後之人。
古人謂之炳燭之光也。
能免乎昧行亦鮮矣。
蓋亦反其約而已
須要近裏著己。
恬養本原
察之精
無敢雜也。
守之一而無敢間也。
欲其默契眞知
自得之而資之深。
則其將蘊之可據之德。
發揮之爲可大之業。
豈可記聞誦說夸多競靡之淺淺者道哉。
愚陋打不得過此一關。
方切自訟
惠諭適會於余心。
竊誦其所聞
無以老眊陳言而哂之乎。
惠來安陵世典
一開卷知其一門爲禮藪。
鄒魯舊鄕遺風
尙未泯也。
李善始(庚戌)
 問罪人方遷祔先妣新山
喪服記曰改葬緦。
釋之曰應服三年者服之。
罪人當服緦。
斬衰在身
宜於間傳小記之文。
參酌用之矣。
間傳則曰輕者包重者特。
小記則曰父母之喪偕。
兩種說。
自相盾矛
適所從。
朱書之答曾擇之
說之通典者。
皆與小記脗合
至如輕包重特之制。
間傳外無他可據
今日服制
當以偕喪爲正矣。
或曰勿論小記間傳。
俱是虞卒以後事。
葬前不可引用
且疏曰父未葬。
不敢變服
罪人不當改葬之緦。
此則有不然者。
雜記曰有殯。
外喪改服
其曰有殯者。
父母之喪未葬也。
其曰外喪者。
兄弟之喪在遠也。
未葬父母者。
兄弟而服猶改焉。
則改
葬母者。
獨不緦乎。
揆以情理
恐不合宜
改葬古人喪禮處之。
退陶先生曰朝夕當上食。
沙溪足之以朝夕哭朝夕奠
而竊聞罪人曾祖考妣遷窆時。
不用上食哭奠云。
罪人先世世以禮學聞。
所從遊者守愚翠屛,觀雪,愚伏。
近來遵用星湖之禮。
未知此一節
或出於五先生耶。
退溪垂訓若是明白
不可家禮之重。
難於改正也。
開塋之時。
下柩之後
有后土之祀。
而新舊葬不必分而二之
祝文祔葬之意措辭
於義無害焉。
虞祭則不然。
以丘瓊山儀節觀之。
新葬者返而虞之。
改葬者虞於墓。
今若遵此行之。
先行先妣之虞。
後行先考之虞。
有乖奠先重而後輕之
如欲合設於墓所
一用神主
一用靈座
事面甚不穩
愚意則宜採王肅改葬無虞
先考返虞後。
但當入哭先妣之廟。
以告改葬之由。
未知高明之意以爲如何
侇衾功布
一如初喪之儀。
獨無銘旌
似是闕典
前期告廟
奠以酒果者。
於吉祭。
不可以葬前廢之。
亦爲指導之。
伏承惠疏。
奉詢禮。
媿悚交至
緬服之制。
尊哀所引。
實有可據
小記云父母之喪偕。
其葬服斬
雜記云有
殯聞外喪改服
二說雖似不同
然而諦觀禮意
旣殯以後兄弟之喪。
服斬而亦爲之改服
檀弓曰有殯雖緦必往。
朱子亦謂卒事反初服者。
外喪改服之禮也。
自啓至葬。
更依未殯以前之禮。
則雖葬母而不變斬衰
故賈氏曰父未葬不得變服
鄭氏又云虞祔各以其服。
此卽葬母服斬之禮也。
今此擧下之制。
雖與偕喪有異。
先儒已云見柩事象初喪
則猶有推而參準者焉。
未知尊哀之意以爲如何
德吉前年襄事
幷經改窆
已用此禮。
第以早孤餘生。
始見親和
昧然無服
所不忍。
未及廣攷博詢。
徑情行之。
見譏禮家。
所不辭焉。
垂問及此
愴然怵然
何敢以已行而爲證耶。
古者饋食之儀。
設於下室
設奠於殯所。
改葬上食
初非古禮
故丘氏亦不言之。
哀家禮。
由是也。
然愚伏嘗論此一節
以爲出於至情
不暇問禮之無有。
亦在尊哀酌行之如何耳。
后土祝。
退陶旣許以祔葬之意合祝用之。
至於虞祭
退陶亦曰改葬當虞於墓所
新葬返哭而虞。
其說詳載鄭汝仁書。
竊意改葬之虞。
似與幷有喪奠先重之禮。
抑有少異者歟。
儀節銘旌闕文
旅軒已論之。
而其言曰銘旌所以志柩也。
舊墓旣啓則所銘
之旌。
其可頃刻無乎云爾
告廟之禮。
退陶言喪中改葬
不可無告
則旣有告辭而略設酒果
似亦無妨於禮也。
俯詢諸條。
似有擧世通行之宜。
謏聞未諳。
杜撰前說
何敢參證。
服制一欵尤重。
幸須多聞知禮之論。
折衷而行之。
如何如何
 問罪不關於禮。
何敢刺口而言。
在目前。
難處變。
不得不有道而正焉。
承指敎。
辭意懇懇
深荷不棄之眷也。
服制一欵。
執事以旣殯啓殯
作兩截義。
洞卞諸說之同異
第未知賈鄭二說
果指啓殯以後事否。
旣以服緦爲正。
則又有所質問者。
舍伯四歲失恃
至慟在心
啓墓時必欲身親見之。
罪人雖非先妣所出
主其喪者罪人也。
罪人兄弟
義當幷進山下
而守殯者只有稺弟
稺弟何能董新山營窆之事耶。
罪人不得隨舍伯之行。
在殯所。
當於設位受服
悖於禮者一也。
舍伯出爲仲父後。
當於本生降服一等
降於緦者。
當作何服。
改葬之緦。
只許服三年者服之。
舍伯之無緦明矣。
執事云孤露餘生。
始見親和
昧然無服
所不忍者。
畫出舍伯今日心曲
且出於至情
不暇問禮
事件雖異。
亦可推用
故斷欲受服
山下
悖於禮者二也。
執事以爲如何
至於虞祭
執事改葬與幷有喪有異。
不能無惑高明之論矣。
上而儀禮
下而家禮
何嘗有喪中改葬之制耶。
喪中改葬
旣無定禮。
而幷有喪一條
尤爲襯著。
則不可不採用儀節
執事所引小記雜記檀弓朱書
俱是幷有喪之禮也。
服制則用幷有喪之文。
祭奠則別幷有喪之嫌者。
何其斑駁也。
改葬者虞於墓。
新葬者返而虞。
此固禮之正。
喪服記曰先葬不虞
疏曰葬母不卽虞。
待葬父。
先虞父後虞母。
甚合孔夫子奠先重而後輕之義。
改葬之先虞。
終涉如何
前疏中略及之。
王肅之曰神已在廟久矣。
何得虞乎者。
不爲無據
朱子亦不深斥之。
罪人云云
以此也。
奉手示。
段落不明
更乞爛商善導
務歸至當如何
告廟之祝。
稱顯孝子
卒哭前則所不忍。
此必有通行之規。
亦示之也。
奉手疏。
敬誦屢過。
論禮條辨
見識明透。
非德吉之庸陋愚淺所可跂及
心竊欽服
不能自已者。
非但爲其儀文數條之見解而已也。
旣殯啓殯分說
固知其附會臆見
無所逃罪
然禮云有殯改服則殯前雖有外喪
而服不可改也。
疏曰啓殯變同小斂
則啓
時髽散帶垂。
幷用前之禮也。
旣啓變節
同於殯前。
改服一事
亦可推例。
所以有旣殯啓殯不同者也。
賈鄭二說不變服各其服等節次敍。
比類推行
不得不如此
而庶不乖禮意。
故有所引也。
且遭偕喪者雖服斬喪母。
而其爲母之服。
未嘗闕。
則葬前改墓之服。
當用此例。
而古之言禮者。
未見其分明到。
星湖先生嘗言陳而不服
亦似委曲云者
未知或出於愼重之意也歟
啓墓之日。
尊哀伯仲不得偕造。
實是事勢不得已
退陶亦謂守喪爲重。
一人雖未往遷墓所。
無不可者
爲是也。
出系子服緬。
無經禮。
以其非應服三年之人。
而嫌於貳尊。
不敢爲之服。
喪服疏曰嫁女改葬無緦。
王肅無服吊服加麻。
以此爲準。
只依吊服加麻。
不違情文也。
改葬虞。
有同異。
朱子有言改葬葬畢奠而歸又告廟
然則幽宅遷動。
禮旣畢襄。
一虞而返。
情禮所不能已也。
舊葬拜虞之
未見古禮
先虞父後虞母之論。
旣在疏家。
此尊哀之所以致詳者也。
虞旣不可闕。
奠亦不可先輕。
事甚有難處者焉。
未知禮塴卜時。
早乎晩乎。
如其早也。
行古日中之禮。
卽返行虞於殯宮
殯宮虞訖。
旋行舊虞於墓所
如其晩也。
家禮所館之禮。
虞於山下所館。
而后乃行舊虞於墓所則似爲得宜
然而事勢不然
難於卽復墓所
難於宿所館。
先行墓虞。
亦出於從宜也。
星湖嘗論遷墓葬行虞之節。
若父喪遷母墓則恐別有例云。
其例則未之見也。
李甁窩之言曰母虞先行墓所
豈不是照攷於先重之禮乎。
朱子曰禮家謂奠爲喪祭
而虞爲吉祭
漸趨於吉也。
蓋喪幷一時
母雖先葬。
不敢以漸吉之先行
曾子問喪服記之義是已。
至於擧緬則廟而神之亦已久矣。
似無此嫌。
推行之際。
有間於幷喪者。
臆說之有所云云
而不知至於做錯者也。
星湖禮葬前告祠祝孤哀子
告廟孤子顯妣之稱似宜矣。
此等變節
雖識禮者猶難明辨
况此愚昧
亦何輕易容喙其間耶。
然勤詢累累
不敢孤負
不敢自隱
不避煩複
庸殫鄙瑣
未知高明之見以爲如何
時普兄書尾切偲之言。
三復嘉歎
責善之益。
世固未易得也
尊哀已有之。
以尊哀誠恪之工。
輔以諒直之友。
其於禮云乎何有
不勝僭悚之至。
李善
 來喩嚮者亡室小祥事。
有所指敎
而竊有愚
見。
玆又質正
執事以葬前廢祭。
作兩義證之。
朱子之說以爲吉祭可廢而喪祭不可廢也。
罪人家法
勿論宗子支子喪。
未葬前先忌一切權停。
祥禫雖異於忌祭。
而先忌則停之。
亡室小祥則行之。
於義豈不悖乎。
星湖先生權上舍書有曰。
尊君不與祭。
僉哀自主云爾
亡室小祥
罪人不得與其祭。
人之子可以主之。
三子俱未成立。
長者年纔十三。
又是出系于伯從兄者也。
不能主其祭。
祭而無主
之如不祭亦可矣。
朱子星湖之說。
他人可遵
而於罪人則恐不可行矣。
今則祥日已過。
月且改矣。
不可卜日
旣曰卜日
不必於葬前祭之。
此事勢之固然也。
未知意下如何
天道尙左
地道尙右
喪人序立
或謂之尙左
或謂之尙右
未知有一定之論耶。
罪人晜季
伯氏仲父後。
今日坐次處中乎。
處末乎。
幸詳示之也。
尊哀之問。
問則誠善
問非其人。
可謂失其問矣。
德吉素不閑禮。
尊哀匪不稔知
只以相愛之厚。
猥承辱問。
自歎其不能早讀禮書
究其經變節文
孤負所望
悚然內媿
汗浹不已
前者妄論數條。
匪敢有所見
只是前人之謄傳者。
竊自思量
抑有未契于心。
方欲奉陳。
荐詢懃懃
不敢自隱
固知其重犯汰哉之誚也。
古者喪必三年不祭
雖以臣妾之賤。
而後祭。
緦功之輕。
旣陳而不祭
惟於練祥變制
其禮甚重。
故記三年之喪旣顈。
練祥皆行。
是古禮然也。
至於朱子時則以爲今人居喪
古人異。
卒哭以後
四時祭月
常祀家廟
其儀有殺。
禮則乃參以杜氏後出之論。
古之三年不祭之禮。
今變爲三月矣。
星湖所論祥期之祭。
與凡喪餘忌日有別。
除服之節。
不合遽廢云爾者。
與禮疏諸說。
雖似逕庭
而其從宜益之義。
存乎其中
自非識見已到先輩地位
則固難以義起而酌行也。
然則禮之用。
莫尙於古。
今攷儀禮續解中備載其說。
尊哀處禮。
已得之矣。
喪人序立
未有攷。
而禮疏云吉事尙左
凶事尙右
喪次則右似爲尙也。
伯季坐次
家禮朝祖條有曰。
重服在前
輕服在後
服各爲敍。
旣以服爲敍。
不言長幼
服斬之人。
不在不杖期之後
以此例推之。
序其坐次
未知如何
蓋禮不可言者也。
古今異宜
條緖隨變。
以吾退溪先生博約
猶有做錯之歎。
則固不可偏從一人
不可輕信一書
闕殆而行其餘則庶乎得中也。
今因
惠問
啓發良多。
哀感殊深。
此亦非謂其必然
求敎之意也。
安重吉(喆重○庚辰)
蟄病荒澨。
西瞻海雲
懷緖與歲俱新。
惠書
若復罄向也未盡底蘊
槩諦新年視篆
起居相衛。
慰溯區區
沈疴跨歲。
兩耳已先死。
腳癲不能循除
平日所嗜殘書
亦旣倚閣不復餘韻之可理也已
先生遺集將以校正云。
尊之誠心可尙
而寔斯文之幸也。
前日及門之人無在者。
惟我老不死
不能闡明遺敎
至此等事
不能任其責。
視諸陶門之月川
能不忸怩
所恃者惟賢孫在耳
遺集外下指南李子粹語等諸篇。
表表可爲後學學則者。
次第修正
工役似巨矣。
官力足以紙本
且聞貴邑有善胥吏輩。
可書精本
區區願也。
於斯時固不待盛速。
敢不竭蹶一赴與議焉。
秖此痼恙未袪。
雖載馬難於支捱。
如之何
竢風和暖
量其可堪行役而行之。
不得預爲指期
其或恕諒乎否。
魚肉之饋。
是爲惠老。
更願推是仁於一島
則於爲政何有
扶病胡草。
惛瞀甚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