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硕斋稿卷之五 (自动笺注)
碩齋稿卷之五
 摛文講義
  
[摛文講義序]
   我聖上履極五年
政府內閣選年少文臣。
月課製講。
後二年。
賤臣奎章待敎與焉。
製或限以刻燭
必至移晷
發難之際。
天顔溫粹
開導誘掖之。
師弟子禮
沕然天人無間
時宣內醞侑歡
俾各開口盡誠。
偕之大道
臣等俱以蒙陋
得聞性與天道。
非聖恩攸曁也。
先儒言易三聖
伏羲文王孔子之謂也。
而周公則兼于文王也。
伏羲尙矣。
但就文王周公而言之。
則乾字之下元亨利貞
文王彖辭也。
初九之下潛龍勿用
周公爻辭也。
彖曰象曰。
孔子釋經之辭。
而卽所謂大象小象彖傳象傳者也。
聖人之意宜無不同。
而以言乎元亨利貞
則主乎大通
利在正固。
文王之意也。
孔子則分四德而言之。
孔子不同文王者也。
以言乎彖爻
彖辭純吉无咎
爻辭則曰勿用曰厲曰有悔
周公不同文王者也。
卦爻繁辭
主乎占筮之用。
而彖象諸傳。
則專就聖人
位德而言。
此又孔子不同文王周公者也。
元亨利貞
分爲四德
而自屯卦以下
文王本意
此則孔子之言。
又自不相同也。
此皆易中大綱領。
聖人立言垂敎
若是不同
安所適從
 臣行恁對。
一部易經
三聖而始大備
其言雖殊。
其意一而已
何則
文王之卦辭。
以備羲卦之所未備。
元亨利貞四字
已包得許多意矣。
然只言卦之德。
不言卦之用。
周公爲之爻辭
爻者。
動而變者也。
吉㐫悔吝
於是生焉。
故曰勿用有悔
曰厲曰㐫。
其實文王卦辭之餘蘊也。
然其立說
本乎象數而已
用之占筮而已
義理之切於事爲者。
猶且不備
吾夫子彖傳象傳
四德之名。
聖人之位。
備文王周公時所未備者。
然則周公之易。
文王之易。
孔子之易。
周公之易。
豈非所謂不同之中自有所同者耶。
至若屯卦之元亨利貞
却復以主乎大通
利在正固爲釋。
此豈文王本意不用於乾。
而始用於屯以下而然哉。
誠以四德之兼全。
如乾卦故也。
天下之毒字。
不可曉。
王者之師所至時雨
安有毒害之理也。
毒之爲言
害之深也。
如蠆蝎之螫
人。
鉤喙禍人是已。
上文旣言能以衆正
可以王矣。
而今曰毒天下
古文字之意。
容有不同
而似不如是之乖戾也。
本義以不無害釋之。
然此豈泛然无害之稱耶。
或曰亭毒之毒字。
與毒字相似
恐是毒字之誤也。
毒卽育也畜也。
其意若曰以此天下之民。
而民從之云爾
則正與象傳所稱容民畜衆之意。
沕然相合
未知是否
 臣行恁對。
毒字卽毒害之毒。
亭毒之毒。
若是亭毒之義。
則民固欣欣然樂矣
何必曰而民從之乎。
雖是天下之事。
而盖出安民之意。
故民從之。
民字上。
着一而字。
上下段關棙處。
而而字與猶字之義相似
王師之興。
縱若大旱之望霓。
殺伐之張。
盖是聖人不免
故殷之伐甘。
猶有戮社之誥。
周之征商
不無漂杵之擧。
正如胡雲峯所謂不得已用之。
毒藥之攻痾者也。
不可泥着於象傳畜衆之義而從或者之說也。
六三剝之无咎之剝字。
亦陰剝陽之謂耶。
貫魚碩果義例之。
剝牀之牀。
取類於陰耶。
亦將取類於陽耶。
牀之爲物。
下虗上實。
亦有剝卦之象。
爻辭云云
亦有見於此耶。
 
臣行恁對。
之无咎之剝字。
卽剝之之時也。
三獨居剛。
與上爲應。
故雖在剝之之時而无咎
剝牀之剝。
卽陰剝陽之謂。
而牀之軆下虗上實。
而陰之剝陽。
五月姤卦。
至九月而成剝。
自下至上也。
故必取象於牀矣。
自古小人之害君子
自微而至大。
由淺而入深
丁謂之萊公
在於過言
而竟作崖州之貶客。
安石之怨韓富。
起於新法
而終媒元祐之黨籍
坤卦所謂履霜堅氷至者。
剝牀之足。
至於辨膚者也。
可不愼哉。
畜有受畜而自止者。
有畜彼而不使進者。
不相畜而俱進者。
皆可歷指明言歟。
九二之輿說輹。
九三之良馬逐。
童牛之牿也。
豶豕之牙也。
象各有義。
義各有取。
輿何以屬二。
何以屬三。
制初之物。
奚獨童牿之爲然也。
畜惡之要。
豈必豶豕之可譬也。
宜有所以
願得其詳。
 臣行恁對。
受畜而自止者。
初九之於六四也。
畜彼而不使進者。
六五之於九二也。
不相畜而俱進者。
九三之於上九也。
初九雖應於四。
四乃抑畜於己。
故曰畜而自止者初九也。
居上位。
不使二進。
故曰畜彼而不使進者六五也。
三處剛極。
九處
終。
不相畜而志同
故曰不相畜而俱進者九三也。
而統以言之。
上三爻。
卽艮爲畜者也。
三爻
卽乾受畜者也。
二爲五所畜而不能進。
則若輿之說輹而不可行也。
三爲上所求而欲上進。
則若馬之馳逐不可遏也。
牛之剛在角。
而取童牛者。
盖言初陽之易養也。
豕之猛在牙。
而取豶豕者。
盖謂二剛之難制也。
九二之取象於輿者。
以木爲輿
木是剛物。
陽爻以車爲喩者。
小畜九三之輿說輻。
大有九二之大車以載。
初九之舍車而徒。
困九四之困于金車
旣濟初九之曳其輪。
未濟九二之曳其輪。
然而坤爲大輿
故陰相應
必言輿者是耳。
九三之取象於馬者。
乾爲良馬
馬是健行
故必譬之於馬。
若夫童牛豶豕之取喩者。
雖是陰物
而以角與牙之剛。
取譬於陽者歟。
龜山所引蜀僧之說。
有曰棟爲強木。
楊爲弱木。
二五之皆謂楊者。
爲其二近於本。
近於末。
均有弱木之象。
此卦本末皆弱故也。
此言似矣。
至於楊之所以必言其枯者。
何意也。
凡草木之爲物。
陽至生意嫰軟而爲柔。
過則枯槁乾澀爲強
本名以大過
而中四爻又皆陽剛
則謂枯楊爲強木。
不爲
可矣。
前之說則楊爲弱木。
由後之說則爲強木。
於強於弱。
孰是孰非。
 臣行恁對。
四陽在中
本末皆弱。
故有棟強楊弱之別。
大抵巽爲木。
故巽上震下爲益。
聖人取其象而爲耒耟。
上坎下爲渙。
聖人取其象而作舟車
巽下兌上爲大過
而曰棟曰楊。
以木爲喩。
夫楊者水畔之木。
二與五皆近陰。
故變棟謂楊。
當過之時。
有枯老之象。
而猶生稊生華者。
過而不至於極也。
則二近本五近末之說。
果得精新
本軆則剛。
而以其比於初比於上之故言楊。
而又言枯楊以取弱。
枯以取剛。
則此所謂剛以濟弱者矣。
九三爻辭之釋以怛化
義同然。
而或者以非菽則非成則璜之文解之曰。
三處日之夕。
過剛不中
其志荒矣。
故不皷缶而歌。
大耋之嗟。
其歌也樂之失常也。
其嗟也哀之失常也。
哀樂失常
能無㐫乎。
此說極有理
漢中多有此等文法
如不仰視天而俯劃地是也
之無妨耶。
 臣行恁對。
以今我不樂逝者其耋釋之者
藍田之說也。
年在桑楡絲竹陶瀉解之者
趙庸齋之論也。
而皆從傳義中出來。
李氏觀彖。
以爲非皷
歌以娛樂
卽嘆老而悲傷
哀樂無常
向昏之驗。
從是說。
則恐失本旨。
九四云憧憧往來
朋從爾思。
日往月來
寒往暑來
一往一來
感應常理
人心之亦不能無往來也明矣。
然而朱子謂因占設戒者何也。
有自然底往來
不好往來
感應亦然
有私感應
合當感應
內感者。
有外感者。
對應言者
有專於感而言者
可一一對析言之否。
 臣行恁對。
往來感應之理。
日往月來
那箇自然往來
而着一憧憧底。
便是不好往來
本義有因設戒之訓。
初六之應九四。
所謂專於感者也。
六二之應九五。
所謂對應而感者也。
九五之應六二。
九四之憧憧
所謂私感應者也。
卦之下軆之感。
所謂內感者也。
卦之上軆之感。
所謂外感者也。
山澤通氣
男女相應者。
所謂合當感應也。
天地化育萬物
君臣共理天職
夫婦和諧
日月之代照。
不過曰一感字而已
咸之大矣哉。
無容更議
晉進也。
諸爻皆以進爲義。
初二三五。
柔之進也。
四與上。
剛之進也。
然而陰多吉而陽多厲者何也。
或言晉
好柔而惡剛。
進而非其道。
故爲鼫鼠
上已窮而猶進。
故爲晉其角。
惟五以柔明尊位
故吉无不利也。
晉之所以好柔而惡剛者何也。
雖以彖傳觀之。
順而麗乎大明
進而上行云者
專主乎柔進而言。
其詳可得聞歟。
 臣行恁對。
出地上爲晉。
明之大而爲離。
地之順而爲坤。
坤順之臣。
離明之君。
錫馬蕃庶
所以待其下也。
晝日三接
所以得其上也。
在下之道。
以柔爲主
雖在吁咈之地。
誠意藹然流通也。
雖有從違之事。
情志之沕然孚感也。
晉之一卦
好柔而惡剛。
以示爲人臣者事君之道。
九四則志在上進。
而有鼠貪之慾。
故比之以鼫鼠
上九則以剛居極。
而有角勝之意。
故喩之以晉角。
不奪不厭
鄒聖有戒。
而卽九四如之。
墮費墮郈。
強有罪。
而卽上九似之。
是以聖人贊易。
在九四則曰貞厲
在上九則貞吝
以開自善之路。
若久於九四與上九
非人臣事君之道也。
雖以彖傳所訓觀之。
專言卦軆及卦德。
至云柔進而上行
一卦之斷。
從可知矣。
所以千古人臣之所烱鑑歟。
漢上朱氏曰。
遇主于巷者。
委蛇曲折而後達也。
睽而
欲合。
如是之難。
白雲郭氏曰。
巷里。
中道也。
里中之道。
出門則遇之。
言遇主之易也。
同是遇巷
何如而言難。
何如言易也。
 臣行恁對。
范雎秦王永巷
乃遇秦王
爲秦之相。
范雎魏人也。
魏人之於秦王
截然難合。
不翅火澤相睽之時也。
然遇主於永巷之途。
則彼永巷
范雎遇主之地也。
今夫睽之九二曰。
遇主于巷。
何其異也。
盖巷者委曲之道也。
在上下睽貳之際。
若不委曲際遇之時。
堂陛至遠。
無以自進
取象於巷。
以言其難。
則朱說得之。
郭氏云云
恐似未穩。
高墉之隼。
上六則終莫能射之歟。
二有獲狐之象。
得解拇之義。
則二四亦可使也。
初居无咎之地。
五當釋險之責。
則四五亦可任也。
何待上六之極而後
始可射之也歟
大抵二陽所以爭而不已者。
以六三之不去也。
將使二與四乎。
則二與四同欲得之。
將使初與五乎。
則初與五二陽之配。
三之所疑也。
夫欲斃所爭而解交闘。
則惟不涉黨者能之。
故惟上六爲能射而獲之也。
此論未知如何
而傳義之意。
未必如是否。
 
臣行恁對。
九家易。
有震爲鵠之文。
鵠與隼皆羽族也。
雉化爲蜃。
鷹化爲鳩。
則以鵠變隼。
理所固然
而卦軆內外之限。
丘陵墻壁之阻。
故如乘其高陵之類。
往往有之。
之卦德。
君子小人之卦也。
卦中六三一爻。
陰邪小人
如狐如蜮。
鷙悍無比
上六尊高之位。
必欲祛小人而有射隼之象。
雖非上六
在諸爻。
皆有攘除之意。
建安丘氏曰。
在三下。
而言獲狐者獲三也。
四處三上
而言解拇者解三也。
五解之主。
而言有孚小人者。
退三也。
初六无咎者。
六爻大旨也。
然則上六不涉黨之說。
無已近於偏看歟。
姤之九三。
爲臀無膚行次且。
夬之九四。
亦爲臀無膚行次且。
象則同。
而彼居其三。
此居其四何也。
夬之初爻。
則曰壯于趾。
姤之上爻
則曰姤其角。
彼此首尾倒置亦何也。
至若益之六二。
損之六五。
旣濟之九三初九上六
未濟之九四初六上九
象則互發而爻則互換
一如姤夬之例。
皆可一一歷論之歟。
 臣行恁對。
姤之下軆卽巽。
而巽爲股。
故九三在巽軆之終。
取譬於股上之臀。
夬卦則倒看有巽軆。
故九四一爻。
亦以臀喩之。
夬之初九
壯于趾。
姤之
上九姤其角。
亦皆近取諸之意。
而姤之九三。
以說初之姿。
有比二之意。
夬之九四。
陽剛之質。
陰柔之位。
故有無膚趑趄之象。
彼此三四之殊也。
夬之初九居幼而躁於動。
姤之上九在上而無其遇。
故有壯趾姤角之象。
彼此初上之異也。
損與益。
離之互軆
而離爲龜。
故必取龜象
而益之六二。
損之六五。
軆則虗中
位則中正
彼此二五之分也。
旣濟未濟內外卦。
皆以坎成軆
而坎爲輪
故必取輪象。
旣濟初九
未濟之九二。
能止其進。
戒用剛過。
彼此初二之判也。
九家易。
坎爲狐象。
旣濟之初。
未濟之初。
幷有狐濡尾之象。
若以兩卦三四爻論之。
旣濟之三。
以剛居剛。
故曰高宗伐鬼方
未濟之四。
以剛居柔。
故曰震用伐鬼方
若以兩卦上爻論之。
旣濟濡首
濡於水也。
未濟濡首
濡於酒也。
象雖互發。
爻則互換
所以錯綜之義也歟
巳日之巳。
或曰當讀作戊己之己。
十日至庚。
而庚更革也。
自庚至己。
十日浹矣。
日者浹日也。
湯之伐桀。
猶曰舍我穡事
而割征
故革卽日不孚
浹日乃革。
朱子亦甞以是說問答。
不取本義何歟。
 
臣行恁對。
巳者盖革之謂也。
故昔林艾軒因革卦。
治曆之法。
若以戊己之己釋之。
則恐有難通之嫌。
浹日爲主而言矣。
自甲而數至十日卽癸。
何不曰癸日。
而必曰巳日乎。
如是推步
天干十日
皆可稱某日。
而若取庚義云爾
巽之先庚後庚
朱子亦以辛癸釋之。
不可一時問答有所起疑也。
豊之一卦善用之。
則爲持盈履滿之戒。
不善用之。
則爲豊亨大之論。
邵子所以飮酒不至酩酊
看花不取離披
豈亦有見於此等處耶。
朱子或人之問。
天地盈虗
造化之迹。
鬼神功用之迹。
鬼神屈伸之謂也。
屈伸便是盈虗之意。
功用亦是造化之迹。
則何可以分言之乎。
公元1110年
 臣行恁對。
旨哉豊之一卦象辭也。
景星卿雲
大舜之豊。
君臣儆戒斯勤
洛龜越雉
成周之豊。
師保䂓勉甚摯。
以至大風一闋
帝思苞桑之圖。
貞觀十年
唐主存舟水之喩。
安不忘危
謙虗履滿之懼也。
樂而无憂
豊亨大之歸也。
此邵子所以怕處其盛之意。
朱子所謂便是康節酩酊離披時候
大抵邵子之飮太和不至於
一面之潮暈。
小車不至於千紫之霞濃者。
有得於十二窩中觀物之義也。
若夫天地鬼神比者
天地則擧全軆而言。
鬼神則指功用而言。
朱子曰。
天地是擧大軆
鬼神其中運動變化
如雨露草木之類皆是。
經旨到此躍如
古語云聖達節
守節
失節
節卦之義。
在於限止
而亦貴於通行
不節之嗟。
無論已。
苦節之貞。
亦奚尙乎。
所以安節甘節獨稱亨吉。
而安之與甘。
較是孰重歟。
甘是對苦而言。
五味中和也。
五行稼穡也。
是故流行滯底意。
譬之止者爲澤鹵
而其味卽醎。
流者爲山泉。
而其味卽甘也。
五居坎中。
而爲節之主。
則彖所謂中正而通者。
亦此之謂也歟
 臣行恁對。
節之義。
不可一節論也。
有節文。
儉有撙節
忠而忠節
孝而節孝
軍旅節制也。
士夫氣節也。
黃花之葆晩也。
翠竹守貞也。
以至節婦節士建節守節之稱。
難更僕數也。
苦節不可貞。
貞則凶。
安節中正
故正以亨。
甘節尊位
故甘且吉。
安節者。
人臣之安於官也。
甘節者。
君王利於世也。
然則甘節
安節
可謂一節深於一節也。
至若限止之義。
譬之澤鹵
行險之象。
喩之於山泉
過則苦之訓。
伊川著於傳。
對那苦之說。
考亭載於註。
則亦自有無限層
殊各有味。
剛柔言摩。
八卦言盪。
摩與盪。
其有濶狹之可言歟。
摩盪爲言
相摩而爲四。
四相摩而爲八。
八相盪而爲六十四也。
本義則以卦畫之變化釋之。
程子則曰。
陰陽交相摩軋。
八方之氣。
互相推盪
直以陰陽變易之用而言之。
爲下照應
二說參看
然後其義爲備歟。
 
臣行恁對。
兩而爲四。
四而爲八。
八而爲十六。
十六而爲三十二。
三十二而爲六十四。
一剛一柔
一奇一耦
磨子一般
以此磨彼。
下軆不動。
而上一面旋轉不已
及夫八卦已成。
則八悔盪於一貞。
朱夫子所謂是有八卦了團旋推盪
六十四卦出來者也。
陰陽相摩
八氣相盪
以至日月運行
寒暑迭遷
成象成形
變化無窮
此子程子所謂成造化之功者也。
文王周公之繫辭。
而孔夫子爲之傳。
夫子之傳。
程朱爲之傳義。
則如臣謏見
無容更議
之圓神。
卦之方知。
皆以德言
而獨於爻之易貢。
義言之者何歟。
語類洗心退藏爲軆。
知來藏往爲用。
然若以神以知來知以藏往二句分言之。
藏往爲軆。
知來爲用歟。
以易洗物心之說。
先儒非之。
是也
本義一塵之累云者
不能無疑
聖人之心。
本自無累
何必之而後。
無塵累耶。
龔氏以無思釋洗心
無爲退藏者似有理。
以爲如何
 臣行恁對。
圓而神。
方而知者
蓍卦之德也。
而爻以斷疑
故謂以變易以告人。
此以義言也。
朱夫子軆用之說。
已具於語類
而若以知來藏往二句軆用而言。
朱子以爲之數七。
而七七四十九而屬於陽。
未有定軆
卦之數八。
而八八六十四而屬於陰。
已有定軆云。
二句軆用
朱子亦已詳之矣。
若夫洗心之訓。
卽無一塵之累之謂也。
龔氏無思無爲之釋。
不無考據矣。
先儒以咸下十爻。
爲皆承咸九四。
發明理之貞一
往來屈伸無二致。
試就十爻而分言之。
何者爲能知動靜一致
何者爲能知大小一致
何者爲能知安危一致
何者爲能知顯微一致
何者爲能知損益一致
何者爲昧於屈伸
至於取凶耶。
夫陰
陽幷行。
而以陽爲君。
所以歸其權於君者一也。
動靜相循。
而以靜爲主
所以專其事於主者一也。
所以天下之動。
貞夫一者也。
貞一之義。
其可因此而竭論之歟。
 臣行恁對。
言動靜之一致乎。
解之上六
藏器於身。
待時而動
則固可謂靜而動也。
欲言安危一致乎。
否之九五。
安不忘危
存不忘亡。
則固可謂危以安也
欲言顯微一致乎。
豫之六二。
知微知彰
知柔知剛
則固可謂微以顯也。
欲言損益一致乎。
損之六三。
三行損一。
一行得友
則固可謂損以益也。
欲言大小一致乎。
噬嗑初九
不畏不義
小懲大誡
則固可謂小以大也
若夫復之初九
實兼安危顯微之義。
顔子以之。
孔子謂之以顔氏之子庶幾
無容間然
至如上九之勿恒。
鼎九四之覆餗
噬嗑上九何校
困六三之困石。
昧於屈伸自取凶吝。
無足道也。
夫貞者有兩義
貞亨貞吉无咎貞悔亡者。
盖謂久於此
則有亨吉无咎悔亡之象也。
貞厲貞吝貞凶不可貞者。
盖謂久於此
則有厲吝凶不可久之象。
此指久而言也。
利貞性情
貞固幹事
此指四德而言
也。
然則貞一之義。
不難辨矣。
險阻二字
從人事上說耶。
當從乾坤上說耶。
朱子曰。
健者如自高臨下而知其險。
順者如自下趍上而知其阻。
從人事上說。
而張氏則以不爲陰所陷釋知險。
不爲陽所拒釋知阻。
直從乾坤上說
張說較似明白
本義或失照檢歟。
 臣行恁對。
大抵易者。
變易無窮
造化不測之謂也。
先儒曰。
若以一爻一人之事。
則是三百八十四爻。
不過三百八十四人事。
然則何有乾坤上說去。
人事上說來之分乎。
易而知險。
卽乾之健。
君子以之。
簡而知阻。
卽坤之順。
君子以之。
乾坤之健順。
人可得以則之也。
人之所以險阻而履健順者。
謂之盖取諸乾坤
亦可也。
周之代殷而興也。
訓書誥命
不一其篇。
而言各有軆。
泰誓,牧誓。
之失。
至再至三
酒誥之失詳。
多士多方
之失略。
微子之命。
一言不及
其或詳或略。
再三言。
不一言者
皆可歷指其義歟。
 臣行恁對。
泰,牧二誓。
將以聲罪致討
酒誥一篇
將以革舊圖新
則言之失。
不得不詳矣。
多士
方。
伐奄遷洛之後
晩告而慰安之者
之失。
不過映帶說去。
微子之命。
專出於諱親之義。
故無一言及之。
其詳其略。
或言或不言
各有攸當也。
此篇君長
皆以臣言。
其意若曰君者以德臨民之官也。
長者以事治民之職也。
不能正其家。
使風不美
不能善其政。
威虐待其小臣外正
則是大放天子之命云云
而下節始就康叔身上勉之曰。
汝亦罔不克敬云云
以前節下節。
通看於此一節
先言庶僚
次言小臣
言大官
言邦君
條理脉絡
何如較著也。
蔡傳以此君長
康叔說。
則下一節不幾歸於衍語耶。
願聞折衷之論。
 臣行恁對。
以下文汝亦之亦字觀之
此段君長
似非康叔
且其自庶僚以及邦君之序。
亦甚平穩
聖問誠爲允當
而但大放王命云者
康叔則可。
康叔之臣則不可。
此集所以斷然君長二字屬之康叔也歟
麟之趾與角。
皆取不傷物之義。
至於定則乃額也。
有何義而取之耶。
 臣行恁對。
額則取其不抵而言也。
朱子曰。
也好
也好
也好
其不傷物一也。
此章之贈問三字
先儒以爲一意三疊
不可以分槩言之耶。
 臣行恁對。
贈者。
待彼之來而以物送之也。
問者。
我先於彼而以物遺之也。
報者。
彼能好我而我報其惠也。
三字之義如此矣。
此曰無相猶矣。
猶字集註釋謀。
張說釋似。
似之義尙可
謀之爲言
非擬議於兄弟間者
集註不用張說何也。
 臣行恁對。
謀字相圖之謂也。
似者計較之謂也。
自外面看之。
則計較猶可
相圖則非可擬論
然而一有計較之心。
已不善心
流而至於圖者。
無足恠矣。
集註不取張說
無可疑。
論語
此章喩於義喩於利。
程子則曰惟其深喩
是以篤好
此以喩後之效言也。
象山則曰人之所喩。
其所習。
所習由其所志。
此以前之工言也。
何說爲得。
朱子象山講論此章。
座客至有泣下者
說之深切感人如此
朱子之於集註
取程
果何耶。
 臣行恁對。
此章必兼程,陸兩說
然後意方完脩。
朱子集註取程
或問幷取陸
曰有先喩之而好愈篤者。
有先好之而喩愈深者。
不可一例拘。
盖欲其互相發也。
色斯擧矣。
而後集。
集註以爲上下必有闕文
正義曰。
此言孔子去就者何也。
三嗅之嗅字。
劉,晁兩解
亦有可通。
朱子幷存而不决之者
何意耶。
 臣行恁對。
正義之說。
雖似有據。
上下文勢。
不相貫徹
朱子所以疑有闕文
三嗅之作雉鳴看。
作張翅看。
一說則可。
終不如邢說之爲正。
故姑錄之。
以俟後人取捨而已
君子不怨天。
而况聖人乎。
顔子之死
子曰。
天喪予。
天喪予。
殆若自天降喪於夫子
而歸尤於天者何也。
 臣行恁對。
夫子上接文王之傳。
則曰天未喪斯文
下失顔淵之傳。
則曰天喪予。
道統絶續皆天也。
何甞怨尤其間哉。
特憂道之無傳。
而自不能不發歎爾。
上章不正
下章言不欲。
正與欲。
在事而言歟。
在心而言歟。
 臣行恁對。
欲者七情之一。
以心言也。
正者百度之貞。
以事言也。
然此兩章義實相關。
正與不欲。
皆存
諸中而形諸事
則恐不當偏屬一邊看。
三有三苟。
互爲字眼
苟字當屬公子荊
有字亦當屬於公子荊歟。
 臣行恁對。
三有公子荊家事而言。
三苟指公子荊處事而言。
有字承上室字。
苟字承上居字。
聖賢之論子産
各有不同
夫子則許以惠人
孟子則言其惠而不知爲政何也。
 臣行恁對。
夫子所謂惠人
子産心德而言也。
孟子所謂惠而不知爲政
子産之政才而言也。
聞其磬而知其心。
道雖不同
人則高矣
孔子接輿
下其車欲與之言。
於荷蓧。
使子路反而見之。
至於此人。
任其過門而去者何也。
 臣行恁對。
接輿孔子
孔子欲與言者
接輿之歌。
孔子發。
孔子不可不答其意也。
荷蓧子路
孔子使子路反見者。
丈人行長幼之禮。
子路不可不答其禮也。
至於簣則聽孔子之擊磬。
自爲評品而已
未甞致禮夫子
寄意夫子
夫子亦安得不論得失而止哉。
大學
此序大學之書之書字
敎人之法之法字。
全篇
子。
而非後世之所能及以上法也。
及周之衰以下書也。
有法則書不必作。
有書則法可以擧。
如使堯舜禹湯文武之聖。
復作於今
任君師之責。
則當只將現成之書。
取爲敎人之法歟。
三綱八目
特示其䂓模大軆
條敎令之間。
尙有待於補拾罅漏者歟。
 臣行恁對。
三代之盛。
有法而無書。
周衰以後
有書而無法
書法二字
敎學汚隆之一大關棙也。
若使後世聖人復起
䂓模之大。
節目之詳。
自當此以措之。
豈於經一傳十之外。
別有所以補拾罅漏者歟。
靜安得五者之中。
定是知止最初功效
而較輕於以下四者。
不曰能定而曰有定。
先儒或以八條工夫
屬於一節
而以知至知止
以意誠屬有定。
心正能靜
以身修屬能安。
知止與有定。
便有知行界分
其視靜安
似尤費力
然則能字之義。
莫緊於此一句
未知分屬者近於鑿歟。
抑曰有者自有旨歟。
 臣行恁對。
朱子章句
云物格知至。
則知所止矣。
意誠以下
則皆得所止之序也
以此觀之。
此節知
止能得。
相對知行界分可知
今若以定靜安三者。
逐條貼看。
則雖似精密
恐非自然相因本義矣。
先儒切磋琢磨
爲求至善之方。
瑟僴赫喧
爲得至善之驗。
夫切嗟之爲格致
琢磨之爲誠正
瑟僴赫喧之爲修身
經文章句
所以分屬之者
極有條理
則今於八條之中。
格致誠正工夫
修身效驗可乎。
此於經旨。
似不相合
諸家多從之。
欲聞其說。
 臣行恁對。
金仁山程林隱皆以求至善之方。
至善之驗。
分開立說
此雖本於或問所謂至善之由。
至善之驗。
而但由與驗相對
只當表裏看。
方與驗相對
不得不功效看。
先儒所論。
不免語病矣。
此章言恕而不言忠。
先儒之說。
以爲修身以上
忠之事也。
齊家以下
恕之事也。
以爲有諸己無諸己者忠也。
諸人者恕也。
以爲藏乎身三字忠也。
不恕之恕恕也。
以爲發出忠底心。
便是底事
做成恕底事
便見忠底心。
卽恕而忠在其中
當從何說爲是
大抵論語中庸
皆言忠恕
而言恕則必言忠。
未甞有單說恕者。
獨此章之恕。
不兼忠言
豈非合當
究處耶。
 臣行恁對。
忠恕兩箇
離不得
朱子亦甞云忠是本軆
恕是枝葉
言恕則忠行乎其間
恐當以最後說爲正。
中庸
至誠如神之神字。
鬼神之德之神字。
同歟異歟。
十六章
釋神字之義。
而曰良能
功用
造化之跡。
今欲釋如神之義。
則將此至誠二字
謂之以如良能
功用
造化之跡者。
是成甚說話耶。
明辨之。
 臣行恁對。
如神之神。
鬼神之神。
未甞不同
而但章句釋此神字。
截去功用二字
而只取造化之跡。
則所就而言者
亦頗少異。
至誠之知。
眞切可驗。
造化之跡。
呈露易見。
則雖謂之以如造化之跡。
未爲不可也。
孟子
大學末章。
屢擧得失二字而後
忠信驕泰對言
所以得失者在是矣。
章則但言得道失道
而竟不及道之爲何物。
得之用何方。
後儒或以順乎理爲得道
或以用賢愛民得道
或以發政施仁爲得道
以上文人和爲得道
其說不一
如何看爲得耶。
 
臣行恁對。
此章但言得道失道
不言爲何物。
而旣有上文來歷
則蒙引所謂要得人和
便有得道意。
於是
所以之者
恐爲正義
召對文義
公元前1093年
宣廟十八年
御筆存心養性四字
玉堂製詞以進。
猗我宣祖大王
天縱之聖。
日躋之工。
睿學已臻高明
治化亦已淸泰
而乃文王自滿之心。
猶勉成湯日新之功。
四字要言
製爲䂓箴
置諸座右
大聖孜孜求道之意。
藹然於辭表之間。
爲我殿下紹述良謨
倘於萬機之暇。
四字要言
作一副旨訓。
念玆在玆。
須臾無忘。
則我聖祖高明之學。
泰之化。
可以匹美。
豈不休哉。
(講國朝寶鑑)
上曰。
所陳好矣。
公元前1077年
宣廟三十四年
纂輯春秋
三十八年
抄選東詩。
夫明義理之原。
夷夏之分者春秋也。
觀風化之行。
謠俗美者詩也。
乃於萬機之暇。
作一統之書。
布之朝野
列之經史。
於休盛哉
大聖右文賁治之意。
若是其勤且摯也。
伏願聖上深加軆念焉。
上曰。
所陳好矣。
仁廟朝以無逸洪範作爲屛障
置諸左右
朝夕取覽。
當是時。
河淸海晏
羣賢進而小人退。
金長生張顯光諸人
茅茹彙征
治化大行
無事古昔遺書
而猶以周公成王之訓。
箕聖告武王之語。
繪爲圖畵
常目在玆。
猗歟盛哉
聖祖典學之意。
可以見於辭表。
而實爲貽燕之謨。
聖上軆念焉。
上曰。
所陳好矣。
廟朝治平要覽
仁廟繕寫乙覽
其中治法政謨。
卓越百王
又其精一相傳
殆若堯舜授受
故英廟之謨訓
仁廟繼述之。
東方之治
基於此。
方今聖化之巍煥
丕承列祖之心法
仁廟志事
豈不有待於今耶。
伏願聖上留睿念。
使重煕累洽之盛。
克配於成周
是臣等區區之望也。
上曰。
好矣。
留意矣。
孝廟以銀盃太學
飭諸儒保合大和
當是時。
羣賢彙征
治化淸明
文敎煥然大備
士風蔚乎可觀
而猶賜寶斝
貺以中心
太學首善之地也。
國之元氣
世之汚隆係焉。
伏願聖上克軫祖宗朝盛事
培養士林
以致藹藹之休焉。
上曰。
所陳好矣。
留意矣。
廟朝
相臣文忠公金壽恒
請命玉堂農家
公元前1073年
圖繪屛風以進。
此甚盛事也。
九重雖遠。
四野卽邇。
以耕。
以耘。
以收禾麻
築場圃。
粒粒辛苦
常在目中。
周公之進豳風
宋臣之圖無逸
無以加此。
以故相此事。
殆若親自當之。
隨處軆念
每加澄省
則故相爲國之忠。
不但著效於當時
聖祖翕受之休。
亦將復見於今日矣。
上曰。
所陳好矣。
卷第十四板。
承旨許墀請重囚不可輕議。
刑曹堂上參考文案
酌量請罪後禀裁。
肅廟特命從之。
大聖欽恤之德。
浹人肌膚
今我聖上
秋曹堂郞議啓八道文案
書判以下
輕重定其罪。
前聖後聖
其揆一也。
不勝欽仰感歎之至。
繼自今毋間斷
一輕囚。
必也原情抵罪
俾我民咸歸以辟止辟之科。
則是亦我聖上繼述一事
伏願深省焉。
上曰。
所奏甚好。
軆念矣。
上番涵養之說。
下番保嗇之說。
皆有理。
睿學將就
惟在涵養二字
聖躬調護
不越保嗇一事
涵養保嗇之工。
實爲目今先務
伏願深加淵省焉。
上曰。
所陳好矣。
公元1700年
肅廟三十四年。
以蔘供有弊。
至引宋仁宗不食燒羊之事。
諭諸藥院
猗歟盛哉
大聖愛民德意
藹然於辭表。
而頃在我聖上靜攝中。
藥院以御供饌品之極艱。
有關西別定之請。
聖上特命不從曰。
豈爲一味之甞。
重勞千里之民。
當是時。
在筵諸臣。
孰不欽仰感歎
子云前聖後聖其揆一也者
政謂此也。
繼自今軆聖祖愛民之德。
前日勞民之慮。
則惟聖祖四十年功化
可以匹美於今矣。
伏願益加留意焉。
上曰。
所奏好矣。
公元1788年
寶鑑一書
才已畢講。
列聖名臣碩輔嘉謨宏猷
上之所以詢諮
下之所以對揚
靡不逐段講究
隨事軆驗
聖上躬親採用者然。
臣固不勝欽仰
而今者繼講之書。
又是朱子封事
勤勤懇懇
丁寧惻怛
足以一代之治化。
萬世太平
則比我朝名碩
不知爲高過幾層。
而今戊申封事
六條指陳
一心推演
爲人主之龜鑑
歲之相去
雖云遠矣。
適中時病
合符契。
聖上誠於淸燕之暇。
深軫對越之方。
有若朱子面陳宸聦之爲。
非但朱子未展之志業
可行於斯世。
抑亦我朝無彊
休命
基於此書矣。
伏想聖學高明
豈待愚臣陳勉
更加深留聖意無忽
國家幸甚
(講朱子封事)
上曰。
所陳好矣。
以今所講大司樂之職言之。
敎胄之方。
輔治之具。
不但在於儀禮三千。
亦從樂敎上做去。
大抵禮與樂。
車輪鳥翼不可廢一。
而盖自秦漢以來
正聲不作
大雅寢遐。
䂓行矩步
雖有說禮之士。
朱干玉戚
未見曉樂之人。
此其故何哉。
成均之法。
不能行於三代之後
伏願聖上深留聖意於樂敎之上。
聲入心通之化。
思樂與政和之道。
修明古樂
燦然復明
則樂記所謂無聲之樂。
日聞四方
在斯也。
(講周禮)
上曰。
言甚好矣。
今日卽皇壇望拜之日。
以此日講此編。
凡在瞻聆。
孰不感激流涕
而况情事
自異他人
掩抑塡胷。
不知所達矣。
南漢圍城中。
一卒請勿衣錦紬者爲將。
可以勝戰。
此言雖出於衛士之口。
甚是格論
其時朝廷無人
在文宰如崔鳴吉
武將如申景禛者。
甘心主和。
無意出戰
畢竟以賊遺君
至有城下之盟
百世之遠。
猶有羞愧
大抵將相通才
不但在於衣裘食肉者。
草野寒微之中。
豈無經綸濟世之才乎。
此等處深留聖意
是臣區區之望也。
(講國朝寶鑑別篇)
上曰。
言甚好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