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硕斋别稿卷之五 (自动笺注)
碩齋別稿卷之五
 薪湖隨筆
  
[薪湖隨筆]
公元1799年
  旣讀孟子
大學
賤臣己未居憂之時。
先王御札諭以依朱子寒泉故事
往復經義爲可。
賤臣大學疑晦之義。
錄之小冊獻之
卽賜答敎
命名曰曾傳錄。
於焉之間。
歲已再易
龍馭莫攀。
蟻蓐靡遂。
滄海謫中對此書。
不覺淸血被面
北望慟哭而已
大學
大學之書。
敎人言。
故曰法。
大學之道。
大人之學言。
道字不可屬於法。
不可以不謂之法。
若謂大學之法在明明德。
則甚硬澀
所以一道字。
(經一章。)
明德
合理氣而言則固可。
虛靈不昧
理氣之合則不可。
靈底是心。
屬於氣。
所以靈者理。
才說理。
心包性矣。
心是該載性者也。
後儒或有單指心爲明德者。
不知其自歸陽明慈湖之派矣。
又有本然心氣質之心等說。
汩亂經訓
喙爭鳴。
心者氣之精爽也。
氣亦有
本然氣質之殊歟。
以氣揉氣。
無異於以觀心
豈有二箇心哉。
所謂性者無形體。
仁義禮智信此五者。
具於心中而謂之性。
故心性之郛郭
心性合而言之。
則理在氣中也。
陽明所謂心卽理。
理卽心者。
認心爲性
明德
靈覺而兼實理
爲子則孝。
爲父則慈。
爲臣則忠。
夫婦則有別。
長幼有序
朋友有信
善則從。
有過則改。
無非明德中出來
堯舜性之
不假之而自明
湯武反之
故明而復之。
衆人拘於物欲
明者漸晦。
在上明德之人。
推其明而明之。
或問明德條。
極言人物同異
卽是照應序文中天降生民。
則旣莫不與之以仁義之性也。
相近
如知寒煖識飢飽。
好生惡死。
趨利避害
人與物都一般
不同
蜂蟻君臣
只是他義上有一點明。
虎狼父子
只是他仁上有一點明。
其他更推不去。
朱子竆本溯源之論。
近世儒者必欲背馳
吾人貴之體。
虛靈洞澈
萬里備之明德
混合雜並於禽獸蠢蠢之域者。
何意也。
如是也。
彼穴居巢處。
緝鱗編毛之類。
具明德而有新其類。
止於善之理耶。
所謂新民
非家喩而戶說也。
以吾之德化之。
不言而喩
平章百姓
於變時雍
新民之功。
而自克明俊德而推去。
至善如中。
事事物物
皆有至善處。
所謂至者。
在尺則爲十寸
在斗則爲十升
九寸九分九釐九升九合九龠
便非所謂至也。
止者。
止於當止之處。
一毫不得
退一步不得
冉求如畫地者。
公孫丑登天然。
卽止半途者。
顔子未達一間
其止也。
視當止之處。
不過寸許而庶幾及之。
陽明以至善只諸心。
心卽理也。
本領
若如是說。
孔子何謂學而時習
孟子何謂博學反約
不學則蔽。
蔽則昏。
新民
不但在上者。
明德之人。
不得位而處於下。
一鄕而新一鄕之民。
一邑而新一邑之民。
孔子則新七十子
以及於三千之徒。
王則一國之人。
以及江漢之間。
以其得位不得位也。
在己則曰明。
民則曰新。
何也。
民之新者。
亦爲明其明德
而民非一人也。
四海之廣。
兆庶之衆。
而皆有以明之。
統以看之。
則如時雨過而草木皆新。
不曰明民。
而曰新民
知止而后有定。
人欲冀州
冀州在於兗河之西。
雍河之東。
豫河之北。
聖人南面之地。
而猶不知其山川民物之如何。
將身去著冀州
始得其眞面目
自知至得。
卽行邁趲趕之功。
有以致其身於所止之地也。
知所先後近道矣。
剛毅木訥近仁之語。
但知其先後之序。
近於而已云爾
知而行之。
然後始與道爲一矣。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
卽序所謂古之大學敎人之古。
不曰新民
而曰明明德者。
以示新民由於明我之明德也。
誠正
向裏做去之工。
故曰誠曰正。
修齊治平
發於外者
故只以修也齊也治也平也言之。
不言修之如何
齊之義如何
而究其本。
則不外於誠之一字
致知固先於誠意
致知之工。
亦捨不得
知者從心虛靈而出。
辨別是是非非
意者從心之計較而發。
有善不善
故知貴眞知。
貴誠意。
能格物而物格
則其知也自眞。
天子之責。
止於天下
諸矦之責。
止於國。
卿大夫至於庶人之責。
止於家。
而原其本則在身
故單提修身
八條
本亂而末治者否。
謂身不修則家不齊也。
所厚者薄。
謂家不齊則國不治也
不正
意不誠。
天下不能平。
並包這裏
本之亂者。
厚而薄者。
皆失其明德
何以家齊而國治。
孟敬子之問曾子疾也。
曾子大學之餘意告之。
所謂修身也。
一章
孔子之言。
曾子述之云者
疑而不能定也。
故蓋之。
之者疑之也。
一章二百有五字之內。
工夫功効也。
燦然具備
一心之微。
而推而廣之至於天下之大。
萬事萬物之理。
天地贊化育。
達而爲堯舜
竆而爲孔孟
不在此。
所謂明德道心也。
新民百姓昭明也。
至善允中也。
其原出於天。
而其功著於古。
故曰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
後學因其已然之故。
而推其當然之理也。
克明德。
始以文王而訂之。
以示克明明德
所以文王之意。
文王之爲文王
在於克字。
故必引此以發明
(傳首。)
德人皆有之。
不克明之。
文王克明
上承堯之道
統。
故首以文王言之。
觀於明命二字之引以釋明德
可知明德不專指心。
明命卽人所得以爲性者也。
近世主張於心純善之說者。
蓋不知明德之統言心性情
故其論心也。
沕然相合於王氏無善無惡之說。
而自不覺其歸於本心之學矣。
首言明德
言明命。
以表明德由於明命
明命之賦以明德
顧諟者是自明之意。
何以顧諟哉。
念念在玆。
顧諟
峻德
狀其明德之體也。
明命
言其明德之本也。
其義則一也。
峻德非堯之所私者也。
堯文王之明明德
卽全其明命也。
豈假於人而爲之者哉。
詩云明明在上
赫赫在下
其斯之謂歟。
自新自明
自新而后民乃新。
民新而后維新
可見天人一理
(二章。)
湯之日日新。
日新
文王緝煕之工。
無日不新。
無時不新。
新之不已
至於無可更新者。
蓋自顧諟二字中得力。
新民
章句或問差殊
而並貫。
不可主一說。
而作之一字
儘有意味
民方自新
從以振作之。
草木
向榮
惠風甘雨鼓之舞之。
鬱然和暢自得之意。
所謂日遷善。
而不自知者也。
武王旣明其德。
故其言能如此
其命維新之命。
屬於氣。
天之命周如新
周之邦命非舊。
明命之効也。
大學雜引詩書
非謂其人也。
只取其義也。
康誥盤銘帝典周詩
合爲一書
湯文武合爲一人
明德新民止善合爲一事以觀之。
然後可以得其旨矣。
其極云者
至善所在也。
無所不用云者
將以求其止也。
君子之無所不用。
小人無所不爲
孶孶爲善不善
雞鳴而起。
維日不足
孶孶則一也。
莊周曰。
知止其所不能知。
至矣。
政謂此也。
邦畿
黎民所止也。
邱隅。
黃鳥所止也。
至善之當止。
如民之於邦畿
鳥之於邱隅。
而人不能止於所止
則是明德不能明也。
德之不明
安知至善所在乎。
(三章。)
文王之於仁敬孝慈信五者。
皆有以極其至而竆其本。
未有一半空缺虧欠處。
曰緝煕敬止
孟子曰。
不以舜之事堯事君者。
賊其君者也。
又曰。
事親曾子者可也。
不及則不可謂至善矣。
雖如曾子之孝。
不足於己。
切磋琢磨
便是日新之工。
切磋之爲始條理
苟日新
琢磨之爲終條理
如又日新
格致誠正修齊治平
都在一章之內。
作此詩者。
其知道者歟。
淇奧下章
如金如錫
如圭如璧
所以照應切磋琢磨
則此章注解
不以金錫而言骨角。
何也。
金錫可用矣。
無所施也。
五詩云上二節言其止。
下二言其効。
中一兼言止與効。
沒世不忘
較重於民不能忘。
旣沒而猶思者文王也。
使民於戱永慕
由於五箇止字。
穆穆淸廟
朱絃疏越
象成歌詩
愀然唱歎
如復見焉。
盛德至善之浹人肌骨
而欲忘而不能忘也。
此非明德新民極功
聖人學問能事乎。
三復詠歎
自不覺其手舞而足蹈也。
此謂知本。
諸儒之說。
不勝紛紜
而皆未得朱子之意。
觀於或問中。
己德旣明。
民德自新
則得其本之明云云
可以知其本之所在
朱子章句
不言其本之謂何物。
蓋欲使學者翫味自得之也。
明德爲本。
新民爲末。
使之無所訟者爲本。
則民之不訟者爲末。
從可知矣。
大畏民志
故民自無訟。
豈非推吾之明
而明之者歟。
(四章。)
五章之補。
若非朱夫子眞積力久繼往開來之學。
何以得來如此
若以孔子之言補之
吾道一以貫之
庶或近之歟。
此書卽曾子之受於孔子者。
一貫
卽亦傳受之密符也。
一理渾然
而汎應曲當孔子也。
隨事精察
默契潛會曾子也。
豈非物格知至者歟。
恨未得仰質於考亭函丈之間也。
一朝豁然貫通
程子所謂豁然有覺處。
脫然有悟處之意。
所以竊取程子之謂也。
(五章。)
詩云有物有則
心亦一物
而心之有則
心包性也。
則者理也。
屬於性。
欲竆物理
莫有先於心性所具之理。
孟子所謂踐形
是竆格工夫之所推者。
盧玉谿曰。
形而下者也。
性情形而上者也。
心性分上下。
果得之。
情則已發。
不可形而上
發而皆中節
然後可以不悖形而上之理。
因其已知之理者。
小學之時。
收其放心
養其德性
詩書禮樂之文。
射御書數之法。
無所不用其力。
故入於大學之後
推其前日所知
以及日用之常。
極竆到底
無不貫通
而以明人倫庶物爲其本。
而伸以引之。
至夫天地之間充塞動靜者。
不爲我己分
內事
朱子殆聖矣乎
旣以卽物竆理之說。
以補第五章之缺。
設或人之問。
求心求迹求內求外之辨曰。
心雖主於一身
而其體之虛靈
足以管乎天下之理。
理雖散在萬物
而其用之微。
不外一人之心。
以啓後人蒙迷
以斥異端超忽
及夫陽明出。
而以格物爲義外。
合於或問之十。
歸附葱嶺之學。
朱子已知後世有如彼之曲見。
而預爲之防閑也。
於乎
不其聖歟。
大學一書
程子
不能表章
朱子
不能闡明
表裏精粗無不到。
所以相應人心之靈莫不有知。
以其莫不有也。
能無不到
先言表者。
自表而至裏也。
先言精者。
以精而由粗也。
惡惡臭。
好好色。
形容之辭。
如入鮑魚之肆
不知不覺之中。
人必掩鼻
如見子都之美。
不知不覺之中。
人必注目
此非作爲而然。
卽眞心之觸發
不期然而然
自欺工夫
眞正如此
然後可謂自欺矣。
若有一毫作爲意思
則便自欺
(六章。)
自欺欺心也。
渠欺渠心
則誰之不欺
渠所獨知渠心也。
故愼其獨。
獨之可欺
無所不爲
朱子以審幾二字愼獨
千古竗訣
瓊山衍義補。
編入幾微一條
遠過眞文忠之原書。
幾之初萌。
至微至細
分路處蹉一脚
便成南北
首末君子
中間小人
而首一節愼獨
一節誠意
六章都是誠意
首言愼獨
以審其幾。
末言誠意
以示其効。
節節關鎖
絶無滲漏
自作孼
自獨俾臧。
自欺也。
自貽哲命
自求多福
自謙也。
按之詩書
皆有自欺之害自謙之益。
所謂愼獨之獨。
卽自字之意也。
不善小人之獨也。
善者君子之獨也。
不善至善相反
小人君子相反。
若於相反處。
省察警惕
自當爲善
當爲君子
所以爲善
所以爲君子。
惟在致其知誠其意。
子道自慊二字
得之父師之間。
曾點捨瑟之對。
孔子一貫之喩。
語其氣像
察其道理
充然自得
盎然自足
皆從誠意中出來。
處乎無人之地
不覩不聞。
而其心則常如十人之手十人之目。
在其前後左右然。
此專指不愼獨者言。
佛家所謂暗室欺心
神目如電。
甚是警切處。
君子之獨。
千萬人所處
便如一己之間居。
畏人之指視
欲揜。
則非君子
潤屋
引此喩彼之文法
如詩之有比也。
財積於家。
棟楹必修
階庭必整。
德充於身。
容貌必舒。
步履必安。
誠意工夫
譬之於家。
則是定礎立柱
熊去非曰。
誠之一字
於商書。
余則以爲始於帝典首章也。
恭之允字。
誠之始言處。
者實也。
實於中。
在易爲坎。
而坎有盈缶之象。
所以取比於富潤屋也。
木果有實。
中有仁。
生生不已
此亦誠之道仁之理也。
忿懥
恐懼
好樂
憂患
人人之所共有
如非入定謝世之徒。
不可無此四者。
一出於正。
則自不動心
文王之怒。
豈非忿懥乎。
臨事而懼
豈非恐懼乎。
樂在其中
豈非好樂乎。
君子憂道。
豈非憂患乎。
是以
喜怒哀樂發而皆中節
謂之和。
旣發之後
本心之體。
又如未發之前
所謂斂却神功
寂若無者也。
心者性之所盛也。
自在方寸之中。
視聽言動
有以誘引焉。
若恐其誘引者多。
閉目塞耳
緘口膠足。
則便一木土苴也。
故夫子有四勿之訓。
孟子說求放心三字
佛家所謂六囪中有一猴這邊叫也應。
那邊叫也應。
朱子謂之佛家說心。
儘有好處
以此觀之。
心固專屬於理而爲純善耶。
心則謂之正謂之存。
性則謂之養謂之盡。
心有失其正之時。
故曰正。
有亡其存之時。
故曰存。
所以爲氣也。
性則養其固有之善。
盡其固有之理。
故曰養曰盡。
所以爲理也。
余甞中夜獨坐
孟子夜氣之說。
出於大學正心之訓也。
夜之深也。
羣動皆息
四顧無人
星光垂地。
明河欲瀉。
於是乎身若遊於農山之下。
意若詠於沂水之上。
惕然而思。
肅然而警。
點撿平昔所以持心者。
廣廈鉅室
珍羞美服
森然羅列者。
心係乎富也。
高車駟馬
前驅後乘
然而縱橫者。
心慕乎貴也。
迅風急雨
凄然而惱神者。
惡心之萌也。
瑞日祥雲
爛然成章者。
善心之動也。
悽悽然荊歌而漸筑者。
其心也悲。
欣欣然顔琴而點瑟者。
其心也歡。
隨時變化
千端萬緖
若其散而不收。
胡然而上
胡然而下
胡然而遠。
胡然而近。
美色胡然而至。
淫聲胡然而來
莫知其所以然之故也。
於是夜。
遂覺是心之出入無時
默數自訟
反顧而自喪。
乃與心而矢曰。
以是當是夜。
夢覺關乎
是心無忘是夜。
是夜因如是晝。
吾知免夫
仍誦牛山章
孟子夜氣存心之方。
有得大學正心也。
其心不正
而其身正者。
未之有也。
其身不正
而其家正者。
亦未之有也。
有自則不正。
有自則不正。
心有所倚則不正。
心有所拘則不正。
所以之者
當從夜氣始。
有出入。
故曰心不在焉
衛靈公雖對孔子
而其心在於蜚鴈。
齊宣王雖見孟子
而其心在於音樂
心存則身可以撿。
所以修也。
心者身之表。
身者心之景。
表端則景直
定宇雲峯或言虛其心則喜怒不留。
或云虛其心則本體不偏。
恐爲語病
不曰虛而曰正者。
以其爲主宰而言也。
偏言虛靈邊。
陽明所謂澄心
不幸近之。
誠然後心正。
實意而正其心也。
意雖誠。
不可以不正。
如穀種之生苗。
苗之生也雖善。
其著根之處。
培而養之
然後苗益茂。
正心云者
豈是將此正彼之謂也。
要存便存。
不爲私欲所牽。
不失本體所具。
則是所謂正。
鑑空衡平之喩。
蓋謂其本體也。
猿叫馬嚷之譬。
蓋謂其私欲也。
私欲淨盡
本體乃見。
修身難於形容
孔子修己以敬
可以當之。
若傳八章所謂五辟
應事接物處言之。
分明
朱子所謂心有不存
無以撿其身者此也。
孔子曰。
不患寡而患不
均。
辟則偏。
則不均。
尙可望其身修而家齊乎。
(八章。)
四有所者。
心之感於外也。
五辟者。
身之接於物也。
辟之爲害
豈但害於身害於家。
平天下之道。
則不能做成。
王者三無私。
汎愛衆。
親仁
則不可謂辟矣。
飮食之人而惡不仁
則不可謂辟矣。
畏天命而敬大人
則不可謂辟矣。
哀此㷀獨而矜不能
則不可謂辟矣。
若敖之惰之。
似若與右四者不同
便是簡也。
便是漫應也。
朱子取瑟而歌隱几而卧比之者
政是切當
禮所云敖不可長
與此有異。
好惡三字
爲齊治之本。
而此修齊而發者何也。
不能明於好惡之分。
則冉有,子路仕於季氏
蓋有失身之歎。
有子曰。
不失其親。
偏者。
已甚之謂也。
孔子不爲已甚者。
疾之已甚則亂。
故欲修齊者。
先察乎五辟
五辟如是看得
亦可以備一說
堯舜朱均之惡而不以天下與之。
衛莊公不知州吁之惡而國家亂。
奚但其子爲然
季氏不知竪牛之惡。
而其家幾亡。
明德之蔽。
而身不能修。
故國不能治。
不能齊。
辟之爲害
一至此哉。
孔子曰。
書云孝乎惟孝
友于兄弟
施於有政
正是君子不出家而成敎於國。
(九章。)
堯舜之道孝悌而已
齊章
以孝悌爲第一義
自齊家屬新民
新民之方。
卽孝也悌也慈也。
保赤子章
朱子以爲識其端。
推廣云者
非謂絜矩之義也。
大抵立敎之本在我。
立敎之効在民。
因此保赤子之訓。
推廣吾心而至於及民。
其道不誠。
則不可以立。
故心誠爲之。
不假強爲也。
一家仁讓
國興仁讓
淳于髡云華周杞梁之妻善哭
自然觀感相効
故謂之其幾如此
幾者在於此。
而發之則見於彼。
孔子風草之喩。
政謂斯也。
桀紂不仁
其民從之。
桀紂之民。
無一仁者
風俗則染惡而違仁。
湯武新之
大學綴文法。
曾不放過
故齊治章。
家國不得
保赤屬國
學養子而嫁屬家。
一言僨事屬家。
一人定國屬國
有諸己無諸己。
照應於其家不可敎而能敎人無之之意。
己者身也。
人者家也。
諸人諸人者。
大學齊家以下
所以主敎而言。
故非也求也。
所以新之也。
三詩又引於結辭之下。
而又以重結之。
丁寧反復於齊治之義。
桃夭言其孝。
蓼蕭言其悌。
鳲鳩言其慈。
而亦修身之意。
重重回顧
疊疊打開
盛水滲漏有如此。
絜矩之絜。
訓以度者。
始於范如圭
有若雲土夢作乂之正於宋太宗
冀州作句之定於蘇子瞻
甚爲後學之幸。
而以涑水文學
誤認格物扞御外物
則生於朱子之後爲尤幸。
陽明者。
不知性之爲理
只從心上觀心
則如孔孟之後有荀楊。
(十章。)
孟子觳觫章。
專用絜矩之義。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刑于寡妻
至于兄弟
以御于家邦
擧斯心加諸彼。
推恩足以四海
善推其所而已
然後輕重
然後長短
物皆然。
爲甚等說。
無不絜矩二字中出來。
以此十章章句
完備矣。
要則只在孔子所謂一貫
老老則曰興孝
長長則曰興悌。
而至恤孤
則不曰興慈而曰不倍
何也。
慈者所以使衆也。
恤孤所以爲慈也。
慈則可以使衆。
故以不倍爲言
不倍者。
使衆以慈之効也。
堯於九族
親爲絜矩
萬邦
協和絜矩
大抵絜矩
道。
無物不在
禹之治水
其所無事
卽行絜矩之道於水也。
稷之播穀
相土之宜。
卽行絜矩之道於也。
六所惡。
一無毋以之實。
則便非均平之道。
約以言之。
所不欲。
勿施於人。
文王之止仁自止敬而來
止慈自止孝而來
矩如東都
四方道里均平
是之謂宅中。
至周公絜之而定都
則自東自西。
自南自北。
玉帛梯航者。
無遠勞逸之殊。
彼此厚薄之分。
疾痛則必號父母
人之常情也。
民之疾痛
在於力役繁而賦斂重。
則爲君上者。
减其繁袪其重。
謂爲父母
君子進而小人退。
疵政擧而仁聞覃。
民皆好之。
謂爲父母
聖人無常心。
百姓爲心者。
卽此之謂歟。
大師
臣也。
民之具瞻如此
况君乎。
南山之引以爲喩。
尤覺警切
民之蚩蚩
至愚而神。
雖廈氊隱微之際。
宮巷嚴邃之中。
莫不微而顯。
所謂辟字。
相反絜矩
民所瞻仰之地。
不愼而辟。
衆心離散
故以殷鑑申言上章之意。
一節深於一節
首以明德
故終以愼德
而愼者非但愼其獨也。
心之正意之誠。
在於愼之一字
得衆失衆爲言
下面提出財用
財用對衆民而言。
財聚則民散。
財散則民聚。
故德爲本而財爲末。
鉅橋
鹿臺之財。
之者商辛
之者周武
聚之則喪師
散之得衆
禮曰積而能散。
悖入悖出
曾子出乎爾反乎爾之訓。
十章之皆出於曾子
於此益可驗矣。
善則得之
不善則失之。
善字至善善字
愼德之意。
善則顧財散邊。
不善則顧財聚邊。
如是分槪。
然後得失二字下落分明
楚書舅犯之言四箇實字
卽對仁善二字而言。
聚散得失一串意。
齊威王之答梁惠王
如此兩言
衆心得失
在於好惡
好惡之中。
財民之聚散
賢邪之進退先務
綜錯成章
曲折往復
至以秦誓援以曉之。
非徒一時
將及後世
無非所以明其絜矩之道也。
彦聖而惡有技者。
不率於明好惡之政者也。
不與之同中國
蓋欲明好惡中國
人人者袪惡而從善
此亦寓新民之意也。
見賢不能擧。
臧氏不擧柳下惠是也
不善不能退。
五王不退武三思是也
不能擧則蔽賢也。
不能退則
敗事也。
奚但止於慢與過也。
聖人之言。
千載之遠。
著而徵。
章而驗。
好惡與人相反
如衆好在張九齡
明皇則惡之。
衆惡在於李林甫
明皇則好之。
至於身播蜀中
並日而食
海內迷亂
不能大振。
衆之好惡
可謂大同
聖人尙云必察。
顧拂衆人之性。
好惡惟己。
國言沸騰而不之恤焉
民心背畔而不之畏焉。
國家危亡隨之。
絜矩所以縷縷致意好惡之間也。
天下旣平。
驕泰之心生。
驕泰之心生。
奢侈之風盛。
奢侈之風盛。
聚斂之臣進。
聚斂之臣進。
宮室輿衛之美。
狗馬鐘皷之樂。
惟意所欲。
惟欲所求。
惟正之供
不能當其費。
無藝之斂。
不能充其用。
於是乎賣官鬻爵
嚴刑贖鍰
不得措手足。
而遂散而之四方
驕泰之藥。
忠信是也
吳季子忠信驕泰心之所爲者。
得之
善則得。
不善則失。
歸之於不常之命則不可。
上文文王篇所引。
亦言峻命不易
而以衆之得失
對言國之所以得失
子有大道
大學之道。
非專謂絜矩之道。
此爲緫結處。
生財亦云大道
方法之謂也。
財用係是不可無者。
言此一節
以爲裕財之術。
所謂生財
非如後世鹽鐵酒酤料販之謂也。
任其自然而已
仁以財發身
不仁以身發財
爲富不仁
爲仁不富之意。
以財發身
故其民也皆好義
以身發財
故其財也爲我有。
此於兩節之內。
分言其所爲與所爲之効也。
弩生於弓。
弓生于彈。
彈起于古之孝子
作法於凉。
其弊也貪。
度其原濕
田爲糧。
十一之法也。
魯人稅畞
秦人開陌。
國有聚斂之臣。
而民何以料生。
何以綿祚歟。
上好仁而愛其民。
好義而事其上。
故下兩節
言以爲利
此義字固與利字相對
而以民之好義之義看之亦通。
民之義者。
得衆之効也。
不以財利爲利
民義爲利
則此爲長國家之道矣。
用人用財
莫切於絜矩
絜矩所以平天下之法也。
故以此二者結之。
然己之明克明
用人用財
何難之有。
所以明德三綱八條之首。
傳之下段。
眷眷君子小人爲戒
反復丁寧者。
孔子擧直錯諸枉則民服之意。
人心不遠。
擧錯得宜則民自服
民服治平其中
而究其本。
則始自吾心之矩
朱子曰。
韓退之道擧大學
却不說致知格物
蘇子由史論中庸
却不說不明善不誠乎身。
兩箇做對
大抵程朱以前
無人知庸學之爲入德修道之書者。
韓,蘇能言庸學。
可謂佼佼
不能肯綮所在者。
無師承而然也。
今之儒者
幸而不生於韓蘇之前
而生於程朱之後
則俛焉孜孜
捨是書奚以哉。
張宣公每言看時似淺。
時則難。
天下百千萬事莫不皆然。
居而對聖經
隱然一蹴聖域之想。
出而仕朝廷。
傑然霎時三代之意。
及其身親當之也。
便瞢然已矣
然已矣。
無素養然也。
幼學然後壯行。
修己然後治人
究其本。
致知是已知者。
所以行之也。
朱子曰。
見處通透隔礙
行處純熟齟齬
知行如輪翼。
當交須而並進
今之人士
不能深知
不能力行
記誦詞章之學。
日盛月滋。
大學三綱八條
便不知爲何物。
世敎以之陵夷
人心以之陷溺
朱子所謂聲利海中溺人可畏是也
自古及今
其不溺於聲利之海者。
葢亦鮮矣。
溺於海。
其害止於身。
溺於人。
其害止於國。
唐玄宗溺於楊,李。
宋神宗溺於王,呂。
幾至亡國
天下笑。
阮,劉溺於酒。
王,石溺於貨。
而身幾不保。
家或不全。
無他
不能做致
知之工也。
一章
曾子孔子之意。
十章
曾門諸子曾子之言。
曾門公明高子襄沈猶諸子
能不悖於曾子之訓。
記載如此歟。
竊疑此書非子思之所記。
曾子所親著者也。
曾子天姿質樸
子思地步恢拓
試觀乎庸學之文章
可以知曾,思之分矣。
大學極功
至於平天下。
則其規模之大。
有非初學入德之門。
程子以爲如此者。
誠以格致誠正
爲學次第
分明易曉。
莫此書若也。
程子必令初學讀之。
朱子奏箚
大學居先
大學序曰。
天降生民
則旣莫不與之以仁義禮智之性云者
中庸天命之謂性。
所謂與之。
卽命之也。
古者大學敎人之法。
卽今大學之書也。
古則有法而無書。
故曰。
孔子取先王之法。
誦而傳之。
蓋如春秋三傳之誦傳而至漢成書也。
孟子齊梁之君行學校之政。
卽此書也。
故曰孟子沒而其傳泯焉。
孟子之學。
出於子思
子思之學。
出於曾子
故於中庸之序。
亦以孟子接之。
孟子之道性善
蓋本於天命之謂性。
若其原則出於孔子所謂之者善。
之者性。
堯舜道心
湯之降衷
又先於孔子
故以道統歸重
而遂以程子承其下。
因以道統之傳不敢妄議。
結其辭者。
孟子自當一治之運之意也。
朱子一生
看得大學一書
甞言自家見得前賢所未到處。
竊甞因此默會
朱子行狀
大學一書
爲學造道
持己居家
規模之大。
節目之詳。
無一不本於大學
雖以細事言之。
子受之請學於呂成公之時。
所以行動言辭之間。
悉皆提誨。
都從竆格中出來。
朱子之告黃文肅曰。
若不透得上頭一關。
萬事皆低。
譬如登山
必須上第一層高處
若不一步
自然漸次蹉跌
不知不覺
坐下平地
朱子於此書。
透得十分極竆到底
若使孝宗擧國而聽之。
太平可以指日
一出而遭唐仲友
再出而遭林栗
三出而遭吳禹圭
臧氏之子
何代無之
大學之書。
幾泯而復明
若將有爲
竟不得行其法於天下則命也。
然而此書之傳。
實自朱子
耘夫竈婦。
能知其聖人敎人之書。
則功不在禹下。
朱子而誰也。
大學始於易。
大學宗旨明德
易之九卦
以爲基。
以爲柄。
以爲本。
以爲固。
至德之修也。
德之
裕也。
德之辨也。
德之地也。
德之制也。
莫非以德爲主
能底日新之謂盛德
通神明之德。
大學之本。
不在於易耶。
南塘韓先生曰。
晉之昭明德。
先於大學
易曰。
君子其室
出其言善。
千里外應之。
大學絜矩也。
易曰。
理財正辭
大學之言財也。
易曰。
篤實輝光
日新其德。
大學之明德也。
易曰。
多識前言往行
大學致知也。
易曰。
君子以。
振民
大學新民也。
易曰。
反身修德
大學修身也。
易曰。
父子子兄兄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
大學齊家也。
易曰。
正家天下定。
大學治國平天下也。
道川輯釋。
大全所以以爲法者。
汪份攷訂出。
而輯釋遂廢矣。
大抵皇明儒者
曹月川羅文莊,嶭(一作薛)文淸,胡敬齋,陳布衣之徒。
隆慶萬曆之間
非不偉然可觀
其所業者。
文字同異之辨。
地理彼此之殊。
姓名爵里
古今沿革之別。
名物度數
詳略繁𥳑之分而已
曾無發明經訓
可以翼輔聖賢之微奧。
經學不明
愈遠而愈甚矣。
聰明睿智
能盡其性者。
出於中國
余日望之。
尙書言明德。
輒言愼罰
大學愼罰之言。
何也。
有之。
仁人放流云者
是也
仁人則其好惡一出於公而無所偏係。
當罰而罰。
旣審又愼。
從可知矣。
大學出於舜。
中庸出於湯。
明德之稱。
道心包之
性之稱。
降衷是已。
大人之學。
卽對小子之學言也。
朱子曰。
小學大學
只是一箇事。
又曰。
不習於小學
無以收其放心
養其德性
而爲大學基本
古者小學
字書之學也。
戴禮保傅傳曰。
八歲小學
十五歲入大學
所謂小學之敎。
禮樂射御書數之藝。
灑掃應對之節也。
敎門人。
先從小學
可謂得其要而知所先矣。
朱子小學之書。
大學相表裏
先之立敎者。
在易則蒙以養正也。
次之以明倫者。
在書則敬敷五敎也。
次之以敬身者。
在語則修己以敬也。
次之稽古者。
在書則監先有獲也。
次之嘉言善行者。
在易則多識前言往行也。
立其而禁其非僻心焉
明其倫而盡其彜常之性焉。
敬其身而愼其表裏之工焉。
而牖蒙之書。
不可不以古而取訂。
俾知何人則如是而爲孝。
何人則如彼而爲忠。
庸作感動興起之資。
故以稽古一篇申言於下。
而皆引往昔聖人君子所以爲善之事。
以結立敎明倫敬身所以爲書之意。
以爲
足。
掎摭漢唐以來片言之嘉一行之善。
以爲外篇
灑掃應對
至於精義入神
庶可以讀此而求之。
朱子所謂小學成功
大學之明法。
是也
古禮帝入東學
上親而貴仁
帝入南學
上齒貴信
帝入西學
上賢貴德
帝入北學
上貴而尊爵
帝入太學
承師而問道
賈生以爲五學旣成於上。
則百黎民化輯於下。
人生八歲
王公以下
至於人之子弟。
皆入小學
及十有五歲
天子元子衆子
卿大夫元士之適子。
皆入大學
天子以時入學
行舍菜之禮焉。
究其本則小學是也
譬之匠師
小學規矩
大學繩墨
於乎旨哉。
朱子嘉惠之功。
孔子曾子同其大而並其美矣
若無小學之書爲其根基
而驟大學
躐等陵節
將無造道矣。
朱子曰。
小學做人㨾子。
庸學序與章句
當以經文看。
不當箋注看。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