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硕斋别稿卷之八 (自动笺注)
碩齋別稿卷之八
 薪湖隨筆
  
[薪湖隨筆]
  余將六十四卦
而究其義翫其象。
未有得其糟粕者。
後世傅會之說。
漢高帝起兵而得乾。
呂后呂氏而得姤。
孟嘗君夜出函谷而得遯。
蘓秦六國而得否。
藺相如懷璧返趙而得大有
馬周進言而得晉。
莊周占豐而獲劒。
周亞夫占師而勝吳楚
晏平仲占漸而相齊
呂太公大過而遇文王者。
不勝摟。
此皆泥於象數
而爲觀梅擲錢濫觴也。
繫辭傳
曰天曰地。
形體言也。
曰尊曰卑。
以上下言也。
曰乾曰坤。
性情言也。
卑高者淸濁也。
貴賤陰陽也。
淸爲陽濁爲陰。
陽貴陰賤
動靜者用也。
剛柔者體也。
動爲陽靜爲陰。
陽剛陰柔
類聚者。
以其隣也。
羣分者。
其與也。
吉凶者。
殊其德也。
象形者。
成其氣也。
變化者。
見其理也。
統以論之。
定然有常
天地道常而已
(第一章。)
造化非兩則不成。
故陰相合交運
二物之摩而
生之又生。
至於八卦成。
而卦旣成矣。
加倍而爲六十四。
如水之在器而沸上。
故曰盪。
盪也摩也
其義差有閒焉。
摩而盪之。
陰陽以位。
風雷鼓動萬物
日月昭明乎兩閒。
寒暑而迭行乎四時
山峙水流
草木遂而鳥獸化。
道者則也。
有物乃有則
成男成女。
陰陽之道也。
不曰天地而曰乾坤者。
以德也。
物有本末
而后作。
始而後成
物麗于土。
之者坤。
所以成者在乎乾也。
故乾爲始坤爲成。
不有以始之。
無可以成者也。
知者健也。
簡能順也
天地之大。
旣生萬物
從又容之。
紛綸混混
動靜涵育
溥博無垠
浩浩難名
而其道也健而順而已
易簡者。
其堯之爲君乎。
行之也易而不艱。
治之也簡而不繁。
九族睦則親也。
萬邦協則功也。
澤流後世
與天同道
則久而大也
合而言之則德業也。
蓋受天地之中以生者人也。
乾爲父。
坤爲母。
一心有一太極
罔失其本。
則天地之心卽我心也。
心者氣也。
性者理也。
其理其氣。
原乎天地
理本善。
有善不善
孟子曰。
心者知性
知性則知天。
有德然後有業。
然後久。
然後大。
然後親。
從然後功
德之本在久。
久之本在親。
親之本在知。
業之本在大。
大之本在功。
功之本在從。
從之本簡是也
知之本易是也
久者悠遠
大者博厚
中庸所謂至誠无息
豈非此之謂也歟
人能體乎天地之理。
不過易簡
易簡則得其理矣。
得其理則萬物之理。
皆有以得之矣。
大學致知之工。
卽理得之本也。
理得乎心。
則居天下廣居
天下正位
所以成位之謂也。
卦之設矣。
可以觀焉。
象之觀矣。
可以繫焉。
辭之繫矣。
吉凶可以著矣。
吉凶在於人。
禍福隨之。
占筮得吉
不迪于吉則凶。
占筮得凶。
靡從于凶則
(第二章。)
設卦云者
自然之謂也。
非人謀之攸爲也。
故曰設。
設者因其自然之理而陳之也。
剛爲柔之推。
柔爲剛之推。
而變者變其體也。
化者化其用也。
何謂變體
以陽而變爲陰之體。
以陰之體。
又變爲陽是也
何謂化用。
以其位則中正
而失其道則不不正
不能中正
而得其遇則爲中正是也
人之得失憂虞
而卦之吉㐫悔吝從之。
堯舜得之而吉
桀紂之而㐫。
成,宣悔而無憂
桓靈吝而有虞
人事修於下則天心豫於上。
陽進陰退
陰進陽退
晝往夜來
夜往晝來
姤復爲其端。
乾坤爲其極。
六爻者情也。
三極者性也。
性則體也理也。
情則用也氣也。
體靜而用動。
理一而氣二。
潛龍勿用
飛龍利見
安其序也
先天而天不違
後天奉天時。
樂其辭也。
安者素位也。
樂者知天也。
居則觀象翫辭者知也。
動則觀變而翫占者行也。
動合天則中正純粹
天申用休
保佑命之。
其理不忒
影響
有象而后有卦。
有卦而后有爻。
文王之彖在於象。
周公之繫在於爻。
象如稱。
爻如星。
彖如錘。
(第三章。)
一疵不留。
萬善皆得者。
無不利。
人孰無過
補之則得者。
无咎
學者之樂而翫者。
正在於斯
陽爲君子爲中國爲貴爲大爲吉。
陰爲小人外夷爲賤爲小爲㐫。
君子而退小人
尊中國而攘外夷。
易之義存焉。
存乎介者
察乎幾也。
幾者善惡之萌也。
方其萌也。
憂而存之。
履霜之戒也。
不戒霜則氷將至矣。
存悔者。
亦審其幾而後
動而无咎
卦之大者其辭易。
小者其辭險。
中有易。
易中有險。
不一其變。
君子居易
小人行險
君子不幸遇險
則其身泰其心亨。
視險猶易。
文王羑里
孔子之陳蔡是也
準者無過不及之謂。
易之爲道
準乎天地
聖人所以彌而合之。
綸而理之。
贊化育之功。
天地聖人一也。
(第四章。)
天之文。
顯然也。
地之理。
窅然也。
知天之所以顯然地之所以窅然
幽明之故在於此。
所謂故者迹也。
因其迹。
溯其始要其終。
陰陽聚而成形者物也。
魂魄散而爲變者鬼也。
精氣爲始。
遊魂爲終。
物爲始。
變爲終。
始則由乎天。
終則歸乎地。
魂則上升
魄則下降
則陽也。
魄則陰也。
相似不違者。
承上文準字而言也。
知周乎萬物
明德也。
道濟天下
新民也。
安土
至善也。
天地大德曰生。
生生之理曰仁
無不體乎物。
旁行而不流。
樂天知命
皆仁也。
範圍儀式也。
曲成化理也。
不過者位焉也。
不遺者育焉也。
易之道。
陰陽是已。
將以陰陽道極本而言也。
先言晝夜之道。
神者妙而不測
故於上於下於左於右。
不知其所在。
易者變而不常
故其進其退其靜其動。
未見其所形。
无方无體者道也。
道不可以言語形容也。
故曰一陰一陽之謂道。
陰陽所以陰陽
一往一來
循環不已者道也。
(五章。)
目之開闔
手之屈信
陰陽所使然也。
求其故則道也。
近取諸身。
而其道也如此
鳶之飛。
魚之躍。
陰陽所使然也。
求其故則道也。
遠取諸物。
而其道也如此
之者理也。
之者氣也。
朱子曰。
物生則有性而各具是道。
生云者氣也。
有性云者理也。
各具則人與人性之謂也。
物與物性之謂也。
繼則在乎天。
成則賦乎物。
善也性也。
並謂之道。
繼也成也。
並謂之器。
仁知之見不同者。
成性以後也。
如山水之樂。
各因其質而異其見也。
百姓之而不知也。
故知道者無多
然道則一而已
堯舜凡人
未始不同
豈可須臾離哉。
禮曰。
耳目口鼻。
心知百體
皆由順正以行其義。
鼓以雷霆
潤以風雨
顯其迹也。
昭其功也。
至誠至神。
無聲無臭
含其妙也。
藏其費也。
化育萬物
天地之德也。
體天地之德而莅萬物者。
聖人之憂也。
富有日新
易簡而始。
富有者。
物物皆得。
日新者。
生生不息
易之火天
湯之盤銘
其斯之歟。
一而二。
二而四。
四而八。
八而十六。
十六而三十二。
三十二而六十四。
六六而三十六。
四六而二十四。
而爲三百八十四爻。
陽生於陰。
陰生於陽。
故曰生生之謂易。
爲人君者觀易之一字
而知生生之爲德。
則德不可勝用矣。
觀生之一字
而知惻隱之由仁。
則仁不可勝用矣。
豈徒君也。
上下而看。
象則儀之
法則按之。
儀乎象而日月星辰
按乎法而山河草木
成之則氣也。
所以成則理也。
占起於數。
數起於象。
象起於理。
理則知象。
象則知數
知數則知占。
知占則知來
知來通變
通變則不竆。
不竆則神。
神者不測
靜而正者。
周子中主靜所由原也。
靜而能正。
所以動亦定靜亦定。
(六章。)
老子曰。
天得一而淸。
得一而寧。
淸故專而直。
寧故翕而闢。
專故專於生物
而直故物無不遂。
翕故翕於羣
生。
而闢故物無不容。
直而大。
闢而廣。
皆於動處見。
首章天尊地卑易知簡能
六章
易之廣大配之天地
天地易簡易之至德
至德至善也。
聖人配天
以至善也。
聖人雷出地奮之象而崇德
上天下澤之象而制禮。
德崇而禮卑也。
(七章。)
高明效天
遜讓效地
皆是知之事。
致知格物
格物則理竆。
理竆則知天之爲乾地之爲坤。
上而天。
下而地。
易之道不言而自行
道義一也。
道屬於天。
屬於地。
門者人之所出入也。
具有其性者。
其所存。
不離道義
如人之出入於門。
道義之門。
易之門也。
易之門。
乾坤是也
孔子曰。
人孰出不由戶。
蓋此之謂歟。
孟子所謂禮門者。
善用易也。
老子所謂倚伏無門者。
吉凶之分也。
擬諸形容者。
山雷爲頤。
火風爲鼎之類也。
說卦取象
余未之信焉。
(八章。)
天下動者
屯蒙時乎
羣動職職
不可無法度也。
故勑五典
五禮維繫之。
又設爻辭勸戒之。
誠以事理之至頤而無射也。
人物之至動而不紊也。
擬於形而始言其象。
議於易而始言其動。
擬與議合。
觀其變化之迹。
夫子言行言者甚多矣。
未有中孚九二之取喩者。
其室者。
愼其獨也。
出乎身者。
反諸己也。
顧行
顧言
只是庸言庸行
而其言也
其行也謹。
非誠而然乎哉
惟誠也。
天地亦感。
書曰至諴感神。
是也
禹,顔出處
不相似也。
孔,孟語默
不相似也。
其道則同。
其義則合。
異代金蘭之契也。
范,張生死
不相似也。
管,鮑去就
不相似也。
其志則一。
其情則密。
並世金蘭之交也。
君臣大堯之於舜也。
湯之於伊尹也。
武王之於呂尙也。
武丁之於傅說也。
昭烈之於武安也。
師弟孔子之於顔淵也。
曾子之於子思也。
同心同德
於乎盛哉
於此不覺惻然疚懷
怛焉而流涕也。
旣錯于地。
又藉于
所以愼其術也。
人而不愼危道也。
係之維之
亨于西山
愼之也。
美利天下
不言所利。
天之道也。
不矜不伐
聖之訓也。
夏禹治九潦。
功及萬世
而不自以爲功者。
德之盛而禮之恭也。
宋之句淵。
忠亮許國
高宗委心諮訪
片紙往復
夜漏輒下數刻。
能有契乎。
失臣之戒也。
曹之乘軒者三百。
晉文公之師且至。
晉之續貂騰於
民口
而劉石之變未已
慢藏誨盜也。
天一地十
陰陽奇耦之數也。
大衍之數。
河洛範易一也。
(九章。)
相得而有合者。
一言
陰陽也。
奇得耦。
陽合陰。
故能變化
象兩
象兩儀也。
象三
象三極也。
乾坤之策三百六十。
一歲也。
一歲有四時。
故揲四。
二篇之策所以萬物也。
究其本則因以重之而已也。
引伸觸長。
可以天下之理。
而明于道行于神。
酬酢萬變
參贊大化
化而變變而化。
神乎
尙辭者翫乎彖辭
尙變者翫乎變體
制器者翫乎物象
卜筮者翫乎爻義。
(十章。)
君子於動也質諸神明
其應也如響。
其知也如神。
以其心也。
弗貳弗參。
主一無適而後
可以孚感神明
詩曰。
神之格思
不可度思。
矧可射思。
參伍奇耦也。
錯綜卦爻也。
奇耦卦爻變焉。
卦爻而數理定焉。
无思无爲者。
未發也。
寂然不動。
感者已發也。
故遂通。
其所謂故者。
孟子言性者故也。
寂者坤也。
感者復也。
寂而感。
感而通。
通而又寂。
寂者隱也。
感而通者費也。
深者靜之根也。
幾者動之芽也。
根以藏焉
芽以微焉。
藏則難知。
微則難見。
極者竆之也。
竆之則盡。
者磨之也。
磨之則精。
深靜而在心也。
故極之則萬人之志皆通。
幾動而爲事也。
硏之一代之務皆成。
所謂神者。
不見其速而速。
不見其至而至。
不言而喩者焉。
不期而然者焉。
之而不得其迹。
之而不聞其聲。
大也无外
其小也无內
孟子所謂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
如斯歟。
重言聖人之道四焉者。
以結上文之意。
詠歎極美之言也。
此章言心體。
五章言性。
夫子言心性。
於此乎見。
開物者。
建矦行師
畜民容衆之類也。
成務者。
制禮作樂
明賞愼罰之類也。
上下之志。
然後可以大業
大業定。
然後可以斷疑
斷疑者神也。
(十一章。)
圓而神者體也。
方而知者用也。
圓而方神而知。
蓍卦所以爲德也。
自卦而爲爻。
變易而告人者。
用中之用也。
心可洗乎。
陸氏之澄心
蓋祖於此
所謂洗心者。
齋心之謂也。
占筮齋心
澡身者然。
一蔽而后
以交乎神。
可以藏乎密。
若陸氏澄心者。
空空寂寂
面壁擎跽
流於釋家宗旨
所以洗心澄心之異也。
吉凶與民同患之患。
卽慮之意也。
慮者如大學能慮。
蓋謂吉凶之事。
百姓同其思念也。
易之生生也。
故有神武而不嗜殺人者。
可以於此
乾坤之性。
易之道。
生人爲心。
發育萬物
天之道也。
禀賦五常
民之故也。
聖人神道設敎
而先明乎己德。
神民聽。
所謂占筮
非欲動人以禍福也。
非欲嚇人神鬼也。
蓋於日用常行之故。
其所有之性。
爲子而孝。
爲臣而忠。
爲弟而悌。
所以爲久道而化成也。
乾始坤遂。
故曰闢闔
闔爲陰闢爲陽。
陰陽迭變无竆
故曰通。
棟宇耒耟舟車之器。
百姓日用而不知。
是謂神。
蓋言聖人觀象設卦之義。
易有太極何謂也。
太極之前
豈有易哉。
曰。
易之理自太極而來也。
兩儀何謂也。
是儀儀刑之謂也。
陰陽分而爲兩。
謂之物則形體已具。
謂之事則作爲已見。
故以爲言也。
吳幼淸爲匹。
亦通。
吉凶大業者。
八卦而吉凶分。
吉凶則知卦義。
知卦義則知陰陽五行之理。
故曰大業生。
天則成象
在地法。
四時則春而爲夏。
謂之變。
貞則復元
謂之通。
河出圖
洛出書。
聖人則之
古之河洛。
只有圖書卦疇。
至周之興商之末。
爲文字。
周之郁乎文哉。
由於此歟。
河洛一而二。
二而一也。
大衍之數。
相合如符。
而曰一曰極。
大衍之所虛太極也。
一五行二五事。
相乘而爲二十五者。
易之天數也。
或以河洛爲後假托之辭。
以繫辭爲曲儒傅會之說。
而此則大不然
朱子啓蒙
辨之詳矣。
按論語曰河不出圖。
洪範曰天乃錫禹云。
河圖在於伏羲
洛書在於禹。
繫辭之在於孔子
可知爾。
河圖乾也。
洛書坤也。
圖圓而書方也。
圓之數十
陽而有陰也。
方之數九
陰而有陽也。
順其性則五常全德修。
而天其祐之
信其行則五品之庸典遜。
而人其助之。
夫子所以贊歎大有上九也。
(十二章。)
象者意也。
辭者言也。
爲書
書出於圖。
圖出於象。
象不自象。
待人而成。
故曰聖人立象
鼓之舞之。
所以化民也。
唐堯之匡之直之
孔子之綏之
動之是也
陰陽之爻。
各一百九十有二。
皆出於乾坤
乾坤位而易之道始行焉。
縕者蘊也。
蘊者包也。
一奇而包一百九十二。
一耦而包一百九十二。
萬物之類。
皆始於一。
一者蘊也。
極深硏幾
在乎斯縕爲深爲幾。
有形者器也。
無形者道也。
何謂形而上也。
而後可以知其道也。
故道器不相離
就其不相離處以言之也。
有器則有道
有道而後有器。
成形者器也。
之者道也。
朱子曰。
太極形器已具。
程子曰。
道亦器。
器亦道。
心器也。
性道也。
性器也。
天道也。
人器也。
心道也。
明道德器也。
耳目器也。
聰聽道也。
天下器也。
堯舜道也。
堯舜器也。
孝悌道也。
卦爻器也。
易道也。
圖書器也。
極道也。
化而裁之。
裁成也。
推而行之。
達行也。
神而明之
極深也。
默而成之。
硏幾也。
終歸德行
蓋謂庸德庸行。
反本於乾也。
卦爻因重而成也。
程子加倍法耶。
康節伏羲四圖
蓋得其詳。
(下傳一章。)
自復至乾爲三十二卦。
自姤至坤爲三十二卦。
圓圖序也
剛柔相推
變化在于其中
曰吉曰凶。
曰悔曰吝。
各因其動而生焉。
易之爲易
變也動也。
不變不動。
生生之理息矣。
變者觀乎姤。
動者觀乎復。
剛也柔也。
立其質。
變也通也。
其時
是爲繪事後素
而不知有通變者。
膠柱調瑟也。
貞勝者。
貞故勝也。
禹貢乃貞之義是也
貞者正也。
扶陽抑陰之意也。
天地之象。
觀之則貞。
日月之光。
觀之則貞。
蓋天地日月之道。
而已
凡盈天地間者
只是一理
理固貞矣。
能知其貞者一也。
一者誠也。
誠故貞。
貞明誠者。
天道也。
易簡者德也。
天地確然隤然
何以諸人也。
人竆其理而知其易簡
則天地之所以示之也。
示之云者
天與之謂也。
爻之所効。
卦之所像者。
卽一示字。
爻象之著吉凶
所以乾坤之示也。
莫大於德。
莫大於生。
聰明睿智之聖繼天立極
敎民以義。
海隅蒼生莫不各遂其生。
大人與天地合其德。
是也
仰觀者。
日月風雷之象也。
俯觀者。
山澤之象也。
鳥獸
之文者。
靈龜飛鳥之象也。
離者罹也。
詩曰。
魚網之設。
鴻則罹之。
又曰。
月離于畢。
網罟所以始。
而見網罟而後
離之網罟之象。
耒耟也。
交易也。
衣裳也。
舟楫也。
牛馬也。
柝也。
杵臼也。
弧矢也。
宮室也。
棺槨也。
書契也。
或取卦象
或取卦意。
或取卦變
其所以取者。
非至神至聖
何以於此
書契而後
五倫明於世。
得以爲人
得以爲國
易者義理祖宗
是之謂也。
觀乎十三卦之取象
知人文之漸闢也。
耒耟之利。
所以敎民稼穡
未有杵臼之用。
則以殼而食矣。
杵臼之利。
所以敎民飮食
未有宮室之制。
野處而炊矣。
易之像象。
如詩之比興
文王宮人鴡鳩
故以鴡鳩起興
南國征婦魴魚
故以魴魚取比
皆有自然天機流動不言之中而然也。
彖者材也。
也者質也。
也者體也。
彖辭所以爲體於一卦之中也。
卦之陽。
而爻則多陰。
卦之陰而爻則多陽。
一君二民
二君一民之分也。
(四章。)
何思何慮者。
理一也。
千塗百慮歸於一。
一者理也。
一本萬殊
(五章。)
柴與之有曰天下二心
此恐不然也。
性則一也。
則不同焉。
性理心氣也。
性實而心虛也。
純善而心不純善也。
往則有來
有屈有信
陰陽所爲
而其原則理也。
相感而應者順也
利爲順之稱。
赧王崩而高帝生。
周室遷而魯史作。
往來屈信之理也。
一龍一蠖。
可以喩道。
屈而不信則已。
有屈必信
蟄而不動則已。
有蟄必動。
學者其義
至於入神
尺蠖之屈。
而及其用也。
雲行雨施
無異六龍御天也。
竆則獨善其身
達則兼善天下
竆神知化
學問極功也。
子張西銘
以是爲事天之實。
竆神知化
大學五章工夫
自困至益九卦之釋。
如上傳第八章
發明一卦之義。
修德修業之工。
不外於此
學者潛心焉。
安其身而後動者
修身也。
易其心而後語者。
正心也。
定其交而後求者。
輔仁也。
上交不諂
下交不瀆者。
定其交而後求之之功也。
定交在於正心修身
而其本則致知
致知知幾
知幾則危者安其位。
亡者保其存。
亂者有其治。
不居尊。
不謀大。
積善成名
袪惡以免罪。
不仁不義
待時而動
不據於非據
未行於不善
能有竆極天地絪縕之氣。
男女化生之理。
於是九卦十爻之義。
一辭蔽之矣。
乾坤化育萬物
只是一陰一陽
從此而出。
故曰易之門也。
神明之德。
乾坤性情也。
天地之撰。
乾坤功用也。
(六章。)
庖犧氏畫卦
不以文字示人
及至文王
處困演義
文王之憂。
在於後世迷惑
不得已闡而發之。
衰世意也。
故夫以是斷之。
稱名也雜者。
比之易之道則淆也。
稱名也小者。
比之易之則微也。
不有至神者存。
德之基也。
德之本也。
德之地也。
意同而文異
於其同而求其異。
則亦異焉
有地而後
可以定基矣。
有基而後
可以立本矣。
(七章。)
有子曰。
禮之用。
和爲貴。
禮節之。
蓋出於履。
和而至。
知和而和。
則非極至之道也。
故下一至字。
至爲節之稱也。
九卦三轉。
其義愈明。
行者文王乎。
制禮者周公乎。
自知成王乎。
一德伊尹乎。
遠害微子乎。
興利太公乎。
寡怨伯夷乎。
辨義者太伯乎。
行權者武
王乎。
六虛六爻也。
爻之理則太極爲其原。
太極者虛也。
故謂之六虛
以示其理之出於太極焉。
六虛三極之稱。
(八章。)
人與道合而爲一
然後可以行。
人自人道自道。
何以行。
道不遠人
特人不求之耳。
易之爲書不可遠。
原始要終
所以發明六爻之義。
而如焦氏京房之易。
因此變幻者也。
京房六十四卦一歲中。
六日七分
一卦用事
卦有陰陽
氣以升降
揚雄三分而謂之天地人。
有日星而無月。
皆與易義相舛
(九章。)
三畫象三才。
而兩之爲六焉。
若專屬於天。
風雲日月䨓雨是也
屬於地。
山川人物草木是也
屬於人。
耳目口鼻手足是也
(十章。)
安者危之倡也。
失者得之機也。
文王之彖。
其辭危而其終則安。
(十一章。)
易而知其險。
所以至健也。
簡而知其阻。
所以順也
有至健之德則知險。
有至順之行則知阻。
知險知阻。
所以爲至健至順。
(十二章。)
心誠好之。
慮以審之。
然後可以謂出而成其務。
居而斷
其疑。
中庸曰。
國之將興。
必有禎祥
此之謂吉事有祥。
伏羲之時。
河而出圖。
大禹之世。
洛而出書。
吉祥也。
如僞周書白魚赤烏
讖緯之筌也。
自將叛者。
至失其守者。
六爻而言也。
以此反觀
則無一不合於斯者。
上下傳。
各十有二章
而蔽一言
易簡也。
堯舜之爲君也。
易簡而已矣。
  余觀繫辭二日
而如登淸廟而聞筦籥琴瑟之音。
如莅武庫而閱戈矛刀劒之器。
莫曉其節族
未詳制度
只從易知而不難解者。
略有試筆焉。
揲蓍之法。
啓蒙存焉。
余小子何敢更述焉。
說卦之傳八章
所不解。
二章以上
聖人豈爲生蓍幽贊乎哉
幽贊生焉。
生焉故用於易。
(說卦傳。)
參天兩地者。
三以參之也。
二以兩之也。
以參而謂之三。
以二而謂之兩。
以其重之也。
竆理所以盡性
盡性知命
將言性命之理。
故先開其端如此。
性命之理。
立人之道曰仁與義也。
陰陽柔剛
氣質
也。
何爲先言陰柔而次言陽剛也。
陰靜陽動也。
靜爲體而動隨之也。
陰陽未分之先。
寂然無可倣狀。
則陰之兆也。
舜由仁義行者
順其理也。
明命赫然
而賦於人爲性。
順之則舜。
悖之則跖。
乾之彖曰各正性命。
說卦之傳曰順性命。
正之在於天。
順之在於人。
一理上下沕然無間
性命之奧者。
其易乎。
序卦傳。
程可久以爲非聖人之書。
而自天地萬物之始。
至百千事務
井井不紊。
而其序也各有依據
精於易者。
其序之乎。
(序卦傳。)
雜卦傳。
文簡旨遠
義微而解明
反復錯綜
不可方物
非聖人。
不當做得如此
(雜卦傳。)
八卦而論其德。
乾健坤順
以爲之體。
離之明而致知
坎之實而立誠。
巽而行禮
兌而定交
當動則動取於震
當止則止取於艮。
學問之工也。
其義
則乾父坤母
以爲之主。
震巽長男長女爲配。
艮坎合而爲羣蒙
離兌遇而爲飮食室家之樂也。
論其位。
則震東而靑。
兌西而白。
離南而赤。
坎北而黑。
乾坤艮巽退處於間方。
天地之用也。
論其功。
則乾生而坤成
雷以動
而風以鼓。
水以潤而火以燥。
說乎萬物
盛乎萬物
象爻之至也。
書之原圖也。
天文一圖也。
周子之太極圖可以河圖
希夷四圖可以太極圖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