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硕斋别稿卷之十四 (自动笺注)
碩齋別稿卷之十四
 薪湖隨筆
  
[薪湖隨筆]
  稽古一篇
可以爲聖。
可以爲贒。
何必遠求他書哉。
一讀三歎
不覺警悚。
肅然摳衣武夷精舍之中矣。
仍讀嘉言篇。
以及善行
嘉言爲吾言。
善行躳行
然后可以仰塞我朱夫子辛勤編書。
以遺來學盛德至意也。
小學[下]
張子所謂男女從幼未嘗子弟之事者。
可謂近俗一副畫也。
退計三數十年以往
爲人子弟者。
未嘗他室
晝夜陪宿於長者之側。
夕而展寢。
朝而奉盥
長者就寢而后
退燭而眠。
起寢之前
整衣而坐。
以爲常。
近歲則不然。
勝冠
便討一房
坐卧起居
惟意是適。
日見長者
不過一二。
敖惰由是而生。
縱逸由是而滋。
嗚呼
世祿之家。
鮮克由禮
而其俗能不薄隘。
其時能不詐僞乎。
不但一家一人之憂。
世道不能深長之慮也。
(嘉言)
人之習性
不在厥初。
楊大年家訓
先之以孝忠信禮義廉耻
果得其要。
不必遠引古事
以其父兄之所
以爲善者。
時時告之。
非但爲其效則也。
孝悌之心。
亦當油然而生。
爲其子弟
見其父兄不是處
至於賊恩。
叔敖陰德
兒時天眞也。
若有後報之心。
萌於殺蛇之時。
則便非叔敖也。
君子宅心
惟一直字。
子路負米
後爲楚大夫
非實語。
子路之仕。
在於魯衛而已
若仕於楚爲大夫
則在楚當爲聞人矣。
沮溺之流
皆以楚人
不知子路
似無是理。
家語不足信
類如此。
書札六藝之一也。
不可廢也。
不以經學爲務。
而惟務於書札
秦碑漢器。
周鼓殷鼎。
蝌斗弦匏文字
雖富如歐陽
如許愼。
何補誠意正心之工乎。
字體偏傍
書法同異
程子所謂喪志歟。
大學格致
中庸明善
程子所謂念書歟。
程子敎人詩學
虞廷敎胄遺意也。
詩敎不行於世。
無以鼓發良知
動盪和氣
所以後世人物不及三代也。
幼年所好
莫如歌詠
風雅可以興起者。
從略以敎之。
日日諷誦
長者又從以擊節賞之
則自不覺其沉潛涵泳其中
而日有開通之益也。
陳忠肅馬文淵之言。
格言也。
格言之中。
又有要切處。
忠肅之言。
過而不知悔。
要切也。
文淵之言。
淸濁無所失。
要切也。
過而不知悔。
所以警也。
淸濁無所失。
所以戒也。
道學不及顔孟
言行不由忠敬
皆過也。
有過矣。
能知悔則改之
所不爲。
可謂之人矣。
不當憂。
不當樂。
惡人處而不知其惡。
與善人處而不知其善。
杜季良爲人
决不可法者也。
昭烈之敕後主
伊尹之戒太甲也。
其言不過十四字。
爲人之道。
無出於此
眞可發言爲經。
書曰。
不矜細行
終累大德
雖以武王之聖。
召公以是爲儆。
中人以下乎。
人若佩服斯言。
可以得三代。
嘗見古書
天常好人
願人常行好事
以爲武安王之言。
昭烈君臣天姿近道
於此可以見矣。
於乎豈不盛哉
武侯戒子之書。
有漢四百年儒者氣像
惟此書是已。
其所謂非學無以廣才。
非靜無以成學。
濂洛先生一生竆格之工。
無以加於斯矣。
靜以修身四箇字。
秦漢以來無人道得者。
武侯若不得力於庸學。
何以說到精妙如此
後主不能卛先皇帝之訓。
諸葛思遠能不武侯之戒。
至於殺身成仁
所以漢祚不能重恢也。
直淸五戒
言言刺骨
而都是不知儒術四字爲其病根
儒之所以術者
居處恭。
執事敬。
據於德。
依於而已矣。
如是也。
甘於澹泊
不敢自逸
樂於從善
不敢頗僻
不以慢遊高致
不以宦業家累
學者當以讀書竆理
第一義諦
范文素諸詩。
本之以孝悌。
申之禮敬
趙普自稱論語半部太祖
余則以爲魯公能論語得力者多也。
康節經世書。
誡其子孫之文。
推演四勿之訓。
因言吉㐫
以爲勸懲
節孝行狀
誡其門徒之文。
依倣三善之義。
因言勞費以爲警省
其意一也。
先以忠信不欺立其心。
則其心之所之
自當光明篤實
可以明道
可以希文
大學曰。
忠信得之
又曰。
自欺
旣忠而且信。
不欺自在其中
其爲忠爲信。
自不欺而始。
豫章先生曰。
天下無不是底父母
前聖所未發。
大舜可謂純臣
自舜以來三千有餘年。
得舜眞情者。
豫章一人
家必有廟。
廟必有主
月朔薦新
時祭仲月
忌日主祭正寢
伊川以後
天下皆奉而行之。
或曰
冬至始祖
立春先祖
帝王之禮也。
伊川何爲而行之歟。
曰。
伊川之祭之者
參之以情也。
朱子之已之者
律之以禮也。
情雖無竆。
禮則有限
當以朱子之訓爲正。
或曰
程子魯禘爲非
而躳犯其失者何歟。
曰。
魯之郊禘
王禮也。
伊川之祭始祖
義起也。
禘者。
始祖之廟。
又祭其始祖所自出之人。
故周人禘嚳。
魯人文王
后稷周公
爲周魯之始祖
嚳,文王
后稷周公所自出也。
伊川則只祭始祖
與禘有異。
朱子暫行旋止
以其涉於僭也。
或曰
成王之賜。
伯禽之受之爲失。
程子已有定論
當其賜之也。
伯禽何不辭而受之也。
曰。
魯禘之不自成王伯禽而始者。
先儒多卞之者
許益之曰。
通鑑外記。
魯惠公使宰讓請郊廟天子
王使史角往。
魯公止之。
然則魯之郊廟
後世之僭。
附會明堂位之說。
此足爲發明之端。
夫子曰。
周公衰矣。
盖指周公之道衰而後
郊廟禮行也。
伯禽之時。
周公豈衰乎。
惠公平王東遷之時。
見王室寢微。
欲僭行天子之而請於王也。
王能不許
則尙有法律可以強藩矣。
有因此而起疑者。
春秋隱公始。
隱公惠公之子也。
惠公不得請於平王
隱公以後始行之矣。
不見春秋者。
諱之歟經雖諱之。
傳亦可以諱之歟。
惠公不以平王不許
决意以行之。
故不入於春秋歟。
魯有文世室武世室
文世室者伯禽也。
世室武公也。
所以周廟不遷文武也。
武公惠公曾祖
文武僭禮
若不於懿公孝公之世。
其必自惠公始也。
意者厲王幽王之亂也。
共和聽政也。
禮樂不能自天子出
於是時。
得以郊廟世室也。
季孫宿以鞌戰立武宮
所謂世室
亦自成公有之矣。
司馬書儀文公家禮
至今並行
有功家甚博矣。
宋興五六十年。
喪禮一存者。
比之三國五代之時。
尙有媿焉。
若非伊川涑水諸公倡而明之。
不免夷狄禽獸歸矣
宜其配食夫子之廟。
而爲百世儒宗也。
佛敎之盛。
未有甚於有宋
書儀所謂供佛飯僧事觀之。
吾儒之道。
可謂不絶如綫矣。
雖以張魏公軒昂丈夫
不免奉佛。
朱子嘗曰。
魏公好佛。
欽夫無如之何
若非司馬氏之書儀
將無以警旣頹之俗。
而扶已衰之綱也。
公元1790年
人之於生日
若非父母在世之時。
當處忌日之禮。
西山之言甚得之
朱子庚戌九月十有五日生。
故以其日而祭禰韋齋先生
呂居仁六如之訓。
終身需用
尙有不足處。
呂氏申國公以後
世有聞人
盖其家訓之嚴如此
伯子之言。
可以求之於經。
不可求之於傳。
以其天姿隣於生知也。
一命之士存心愛物之訓。
孟子不忍人之政同其仁。
使民各輸其情之訓。
曾子哀矜勿喜之言同其慈。
正己格物之訓。
孔子其身正。
不令而行之語同其義。
呂訓當宦之法。
曰淸曰愼曰勤。
儘是要道
自奉也儉。
莅民也寬。
不以俸廩之厚。
問舍而求田
不以賦稅之斂。
損下而益上。
是謂淸也。
處事也詳。
事上也謹。
刑獄之重而致審也屢。
文牒之繁而周思也悉。
是謂愼也。
早起而晏休。
公而忘私
田野之廵以時
學校之興漸盛。
是謂勤也。
朱子於詩之關雎
匡稚圭之䟽。
小學嘉言
王子陽之書。
所以分上下而看也。
其義也。
在易而爲家人
在書而爲釐降。
在禮而爲親迎
家人則曰正。
釐降則曰欽。
親迎則曰信。
郊特牲之記曰。
男女有別然後
父子親。
父子然後義生。
義生然後禮作。
禮作然後萬物安。
富貴而輕其夫。
傲其舅姑者。
古今通患也。
鄭世子之不願婚於齊者是也
擇婿之際。
先以貧富貴較量意內
士君子所可爲也。
公所謂壻苟贒矣。
今雖貧賤
安知異時富貴者。
亦異於古聖之言矣。
富貴外物也。
當以德行爲主
顔淵一生貧竆
比之季孟豪貴
何如哉。
胡安定嫁女娶婦之說。
不免褊私之歸。
婚姻大禮也。
告以直信
壹與之齊。
當嫁娶之際。
曰彼勝於我者。
當嫁我女矣。
曰彼不若我者。
我當娶彼女矣。
是豈誠實道理
惟觀其德行而已
伊川曰。
後世只怕寒餓死。
死事極小
失節事極大。
不但婦女也。
伯夷不以餓死。
有所撓屈於大節
爲後世義理之倡。
如漢之蘇武
宋之洪皓
莫不輕餓死而重失節。
以其前有伯夷高風
後有伊川至論也。
橫渠之解斯干詩義
恐爲正當
無相猶矣之猶。
訓之以似
恐優於訓之以謀也。
周自管蔡以後
兢兢兄弟之間。
周公常棣之詩。
厲王之世。
召穆公周德不類
宗戚成周
常棣之義。
宣王中興
作斯
干之室。
首言兄弟相好
其源盖自於周公也。
或曰
宣王之時
未有兄弟之可言者
斯干何以言也。
曰。
厲王宣王之父乎。
余聞孔氏曰召穆公虎厲王之時
兄弟恩䟽。
重歌周公之詩。
以此而論之。
宣王斯干之頌。
或恐兄弟不洽
有如厲王之時也。
考室之初。
先言兄弟
次及似續
可謂知所輕重先後之序者矣。
常棣作於前。
斯干賦於後。
其所眷眷因心之友者。
莫不本之於王季
子朝子帶之變。
相續而起。
則此周德之衰也。
衛之州吁
鄭之共叔
魯之三桓
皆以兄弟而亂者。
魯衛與鄭。
同出文武
不能常棣斯干之義。
鬩墻之微。
至於簒奪
詩云不愆不忘。
卛由舊章
若使姬氏兄弟服此明訓
豈有是也
范希文義莊
以爲忠宣麥舟
忠宣可謂善述人之事者。
待人接物
忠宣父子爲法
叔季可爲軒羲
公元532年
諸葛武侯六出祁山
以圖興復
不計成敗利鈍
正是廣川餘意。
漢承秦後。
良平之智。
帶得列國功利之習。
至文景之際。
純用黃,老之術。
孝武卽位
廣川之策。
語多醇正
漢儒當以廣川武侯爲宗。
心欲小者。
曾子守約也。
膽欲大者
孟子氣剛也。
守約而後氣剛
行欲方。
行己有耻之謂也。
智欲圓。
知周萬物之謂也。
或曰
心體生活
何以小之也。
曰。
人能弘道
何嘗有形體。
人若弘之
則其大無外
心雖生活之物。
旣操而存。
旣存而約。
約之又約。
自可謂小。
或曰
可以小。
則性亦可以小之歟。
曰。
惡是何言也。
心。
氣之所聚也。
氣雖精爽
易流於人欲
故精以察之。
性。
理之所賦也。
理謂之道。
道方患其不弘。
何可小之。
或曰
膽亦自有限量。
何以大之歟。
曰。
膽欲大者
當以孟子養氣章通看。
或有童子持兵而前。
惴惴然以懼者。
或有猛獸興於前。
毅然不懾者。
盖膽之使然也。
莊子獵夫漁父之譬。
蜀漢趙雲一身都是膽。
在乎其人之養與不養耳
從善如登
公孫丑所謂登天然也。
從惡如崩
子貢所謂下流也。
朱德容讓路讓畔之喩。
如路窄處减一步
味甘處减一匙
云在無惡
在此無射
其斯之謂歟。
周子所謂伊尹之所志。
學顔淵之所學。
孟子所謂兼善獨善之意。
伊尹顔子易地則皆然。
尙志
雖學孔子
猶患不
令名不失處。
不必留意
道不遠人
人皆有之。
何謂其入乎耳也
聖人所以
道之言。
聞而知之。
故曰入乎耳也
入耳矣。
不隨聞而隨失。
留着於心。
以爲平日存主之物。
如聞堯舜之道爲孝悌
以孝悌而存其心。
如聞夫子之道爲忠恕
以忠恕而存其心。
聖人非別般人
吾亦可以爲聖人
人之有過
惡名也。
有過而知改。
令名也。
欲求令名者。
當喜於聞過。
聞過而喜。
所以改之也。
不喜於聞者。
自然不離惡名
伯子曰。
將已放之心。
約之使反復入身來。
朱子曰。
不是外面求得放心來。
只是求時便在。
程朱之訓。
參看孟子本文
可以瞭然
孟子所謂鷄犬之求。
程子所謂入身之喩。
非謂心之放於外者捉將入來也。
存此心則便是入也。
今有人心在於蓬萊瀛洲之間。
忽然知其非。
而更不留心蓬瀛
則是可謂求也。
前日所以往來蓬瀛者。
何以更捉來住。
如亡者之縛致也。
心要腔子裏。
卽求放心之要也。
或曰
放心
通人道而看歟。
曰。
孟子所謂求者。
所謂道義之心也。
放心
是求仁也。
若人心則惟在於精察而已
若謂人心不可使流於慾而求之云。
則將有不勝人慾之時矣。
何異開門而納寇。
養虎
貽患也。
人心則克而去之。
一出於正而已
或曰
要心在腔。
何異禪宗收攝精神歟。
曰。
心要在腔者。
方其酬酢萬事之時。
左酬右酢。
不由當。
及其事已。
則心便在腔中之謂也。
收攝精神者。
不以事物嬰其心。
只於空空地。
守得此心。
其所求心
與吾儒不異也。
其實則如孟子告子之均是不動心
相距不翅星淵也。
或曰
心者載性之器也。
是器也何以放歟。
曰。
子之目能視百里之遠。
目之瞳子百里而然歟。
心如目。
放如視。
目雖在此。
視則在彼。
心無虛靈不昧者。
便是死物。
如目之無瞳矣。
在此而不離者。
器也。
出外放失者。
靈覺也。
或曰
所以要在者。
將以何術要之也。
曰。
敬也。
主一無適則心自在矣。
或曰
告子之不動心
亦因於求放心歟。
曰。
告子只是抑制也。
此與禪家遺外日用常行之理。
只以塞兌爲主者同。
荊卿倚柱而笑。
樊噲擁盾而入。
亦可謂之不動心歟。
達摩向壁
瑞巖入定
亦可謂之求放心歟。
陸象山則天資甚高。
一朝做大聖。
故其差失在於師心
若比之王陽明
顯然不可同年而語者。
眞箇放心
不能問學之工也。
整齊嚴肅便一。
所謂一者誠也。
故誠則自然無非僻之千。
萬事萬物
不誠則不成。
撿束則日就䂓矩
持心之要也。
待人則禮爲之矩
處事則仁之矩
居上則慈爲之矩
在下則忠爲之矩
卽事卽物。
不有矩。
伊川四勿箴。
視聽由外。
故以蔽前閑邪言。
言動由內。
故以靜專知幾言。
或曰
游察院以爲復己復禮
佛理一般何也。
曰。
佛書克己
復禮
但言克己
不言復禮
眞象山所無頭柄底說話也。
禪家作用爲性
故若見目視耳聽口言足動。
便以爲性。
不復知性所有之理。
姚江深信於此
視聽言動本無非禮爲說。
儒衣冠而釋心情者也。
或曰
非禮勿言動易。
非禮聽視難。
若有不期聽而聽。
不期視而視者。
奈何
曰。
存心於斯而已
猝然相値行路之際。
則雖伯夷
無如之何矣。
雖視而不動。
雖聽而不奪。
居憂之人。
豈聞樂之時。
若或入於耳。
則不而已
何異於是哉。
或曰
聖人當一循天理
天理者禮也。
孔子不從麻冕
也。
曰。
麻冕固禮也。
其純也亦不可非禮
從俗固宜。
魯人獵較
孔子獵較
若是非禮
孔子豈行之哉。
從俗禮處。
亦有合禮者矣。
或曰
言箴專以吉㐫榮辱言者
何也。
曰。
惠廸吉。
從逆㐫。
仁則榮。
不仁則辱。
古昔聖贒
不以爲言
使人知所去就
劉康公所謂養以之福
敗以取禍者此也。
伊川不幸
恐有指而發。
王蔡或有少年登高科者。
或有席父兄之勢而做美官者。
或有高才能文章者。
雖有所指。
可以爲後龜鑑
呂滎公所前輩作事周詳
後輩作事濶略
古今影子也。
雖以家宅言之。
古人營建者。
致意加工
在於築址。
歷年久。
一傾仄。
今人則不然。
古語曰。
人惟求舊
又曰。
華髮國之良。
爲國之要。
當仗老成人
恩讎分明
范雎者流
君子所不道也。
王禹偁待漏院記。
足以警人。
肚裏存着恩讎二字
一生所爲
免不得私套。
然而恩而活其父兄
讎而壞其門戶
則何可不報耶。
恩之報不嫌其過。
讎之報不由其枉。
張思叔,范益謙之書座右者。
無非曲禮內則支流
人皆可以書之座右警省
或曰
大學卽曾氏之書也。
伊川何以爲孔氏之遺書也。
曰。
一章
孔子之言也。
未有明據
朱子以爲曾子述之。
朱直斷以孔氏書者。
以其眞知的見
非孔氏則不得做此也。
或曰
入德門者
何者爲門歟。
曰。
大學統是入德之門。
如乾易之門之意。
大學中言其門戶
致知爲門。
若分論於三綱領。
明明德爲門。
朱子小學
遺後學。
小學大學之門。
或曰
爲學次第
何謂也。
曰。
竆理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事是也
曰。
平固初學之事歟。
曰。
精義入神
灑掃應對而始。
竆理居敬
初學入手處。
曰。
小學之書。
仍言庸學語孟。
何也。
曰。
此書中編入張讀書法者。
使蒙學不徒事於口耳之意也。
非捨小學
徑造大學與他書之謂也。
小子之學是書者。
不可不知此。
敎人有序而後
人可循序而進。
朱子曰。
幼學之士。
必先有以自盡灑掃應對進退之間。
禮樂射御書數之習。
俟其旣長而後
進乎明德新民
以至於止善
向中以下
驟語以上
則其不爲海鳥之悲眩者幾希
善行篇。
首以呂滎公及張夫人事。
家庭之敎也。
次以陽
元宗胡翼之事。
庠序之敎也。
有得家庭而後
出遊庠序
可以不學之譏。
(善行)
明道講明正學本於人倫
進箚於時君。
孟子以後創有之論。
所以上接孟子之統。
伊川學制
亦出於明道遺意
而其精神在於解額三字
科擧之制出。
風俗頹矣。
或曰
科擧之害。
果有不可勝言者。
三代以後
專以科擧取士
則何可猝變歟。
曰。
科擧出而經術亡。
詩賦盛而經義息。
事不師古
而克永世
非說攸聞。
若依鄕貢之法。
鄕而貢州縣
州縣而貢京師
試之以六經奧旨
訪之以三代遺法
擇其贒者而命之以位。
則固不愈於風花月露詞章歟。
或曰
鄕貢亦有弊矣。
魚目混於珠玉
驥蹄委於棧豆
則將若之何
曰。
法久而弊生。
自昔伊然。
預憂其後不如今日
而不立之法者。
未之聞也。
或曰
科擧專用策問
則勝於詩賦矣。
曰否。
蘇氏之策。
甲於古今
文章之家。
何補實用乎。
公孫弘爲相。
董仲舒擯焉。
劉蕡下第
黃巢稱亂
此亦不可以用也。
漢之孝廉
近古可喜
至唐武后之時
防奸愈密。
失人愈多。
一言
科擧當罷也。
或曰
科擧所以賺得英䧺也。
一朝罷之。
無或有召亂之慮乎。
曰。
科擧所以取人者。
文藝
不以德行也。
風俗漸薄。
敎化不行
有周盛時
三物賓興
士皆修身績學
藹藹多吉。
詩人以歌。
今若一變科制
較文闘藝者。
必將修餙威儀
謹愼言行
以求其選。
何暇非彜之謀耶。
其人也有匪彜之心。
雖日設科擧。
以取十百輩。
亦無以制其心矣。
秦末隴上鋤耰之徒。
亦因罷科而作亂歟。
公元1790年
或曰
專尙德行固好。
文章不如古。
則亦不可以不念也。
曰。
有德者有言
竆經力學
豈不能於文哉。
之無逸,旅獒
詩之七月卷阿
周召科場文字之餘法歟。
司馬溫公不嫺於四六。
曾南豊不嫺於詩律
而不害爲文章之大家
不足爲慮也。
朱子藍田鄕約。
編之於伊川學制下者
盖有深意
可見朱子鄕貢微旨矣。
薛包純孝
若以科擧
不以孝廉
包何以爲侍中耶。
至誠必有所感。
盜賊至㐫㬥也。
感於江革
虫魚冥迷也。
感於王祥
故曰精誠所到。
金石可透。
惟患不能誠。
不患誠而無所感。
若爲所感而致誠
則便非誠也。
人子
當如王延以下諸公
爲人婦。
當如唐夫人
讀此
書者。
當以尋常應行之事知之。
不當驚動不世行稱之。
如是然後可以做得此事。
或曰
善行應行之事。
朱子何爲而編書也。
曰。
仁義性分之所固有也。
治平職分之所當爲也。
聖人立言垂敎者。
以其人不能盡也。
譬之於糓。
則滿一斗忠孝
而若减一粒子。
便非所忠與孝也。
云天蒸民
有物有則
天之所以賦於人。
人之所以受於天。
惟性是已。
爲子而孝。
爲臣而忠。
不過卛其性也。
有性矣。
奈何不卛
吾卛吾之性。
應行之事乎。
或曰
忠孝二致
忠臣
必於孝子之門。
王祥之事二姓
何歟。
曰。
國士衆人
不但所遇者殊。
司馬氏之於魏也。
季氏之在魯。
有服事於竊位之前
而仍爲其臣者。
不可一槩論也。
忠於君者孝於親。
非孝無忠。
或曰
鄧伯道何如也。
曰。
其事也千百人一有
其人也千百年一有
其道則非中道
其心則爲忍心
須看晉書本史臣之贊。
可以知公論。
朱子伯道事之誤編。
以爲恨。
或曰
李勣爲其娣煑粥焚鬚
篤行如此
陛下家事之說。
何其忠實也。
曰。
正坐無識
剽竊草澤
戰陣驅馳
何暇古人之書。
國家大體
有如平,勃
之誅呂。
則此可以續其罪而蓋其愆也。
或曰
䟽廣䟽受乞骸鄕居
胡致堂以爲元帝憒憒
見幾而作
如是歟。
曰。
致堂之言似得之
余則以爲二䟽見幾
不但在於太子
在於宣帝也。
韋贒丞相致仕
宣帝卽許就第
丞相致仕
始也。
宣帝不少留難
則其少恩可知耳。
是故去也。
或曰
二䟽恬退者也。
何爲以列於明倫之篇也。
曰。
以其不欲廣田宅
子孫怠惰
爲身敎之善也。
有家法之可以想見者。
大䟽謂小䟽乞骸
小䟽叩頭而對。
子孫欲立基業
不敢直請。
朱子之取。
爲此也。
或曰
龎德公遺之以安之說。
得無弊乎。
若使人人者皆取以效之。
將無出而仕之人歟。
曰。
德公隱於鹿門
採藥而不返。
楚狂之徒也。
當是時。
羣䧺爭起。
海內鼎沸
君子出世之時。
且知漢室之將覆。
不欲爲異代之臣。
盡室遊山。
一去而無還。
其高姱節
不下於梅福矣。
或曰
陶淵明大節
在於解官
而以一力給子事。
編之書中。
何也。
曰。
夷,齊叩馬之諫。
旣入於稽古之篇。
如淵明之遺民
自包於其中
朱子廬阜
陶靖節祖孫遺風尙有存者。
建祠以祀之。
又書告向伯元曰。
府有陶公詩。
時時想像
已覺淸氣逼人
此盖所以尙其節也。
或曰伯夷淵明
若是班乎。
曰。
其志則同。
淵明解官
伯夷叩馬也。
淵明歸去來辭。
伯夷之歌也。
淵明
伯夷也。
淵明栗里
伯夷首陽也。
或曰
張公藝百忍字。
保家之道歟。
曰非。
善之善者也。
忍之爲言
心有所不協而含忍不露之謂也。
若積忍而有一發之時。
則將如之何也。
有失則警。
有善則奬。
直道御家。
所以刑于寡妻
以至于兄弟也。
或曰
荊州運甓
無或近於勞者食於人之嫌歟。
曰。
晉朝二百年。
儒者氣像者。
陶士行也。
爲人愛好人倫
正衣冠。
終日危坐
以攝其威儀
一世淸虛之風。
三代淳古之俗。
可謂間氣之所鍾也。
方欲掃淸中原
以復王室也。
不敢自逸
以勞其筋骨
此與宋孝宗鐵杖木馬
同其意。
或曰
立心如何爲先。
曰。
司馬溫公未嘗不可對人言者
所謂弗欺也。
頭上有天。
赫然臨下
心如有欺。
天其鑑之。
可不戒哉。
何以戒之。
惟言與行
顧行
顧言
庸言之謹。
庸行
夫子而然也。
故以嘉言
善行
小學成法
小子學是書。
不以言行謹愼之者
不若董生之鷄陳氏之狗也。
可以人而不如乎。
讀書所以明其道通其義也。
小學之法。
先將古人之言。
怳若親承而面稽者然。
灌之心肺
勿忘勿忽。
仍以古人
有如躳履自當者然。
度之方寸
是則是效。
今日如此
明日如此
一事如此
二事如此
久而愈篤。
篤而愈光
自然古人相似
耳目聰明男子之身。
四大五常
古人則如彼其贒也。
我則若是不肖也。
能不汗顔而涕眶乎。
古人與我同是人也。
以人而不及人。
則生亦何爲哉。
或曰
八歲小學
十有五歲大學
則自八歲至十有五歲
八年耳。
八年只讀小學一書
不及大學可乎。
曰。
瓊山衍義之補曰白虎八歲小學
十五入大學
尙書大傳
十有三年入小學
二十入大學
說者謂八歲十五歲。
天子世子之禮。
十三二十。
卿大夫元士適子入學之期。
八歲至十三。
可以小學
十五至二十。
可以大學
大約言之耳。
截然以爲期限
以此究之。
則雖十五之前
能通小學之旨。
可以大學
惟觀其人才之如何。
而敎之有序而已
或曰
然則孔子十有五而志學
十五歲以前
不足以入
大學
而至十五而後始入歟。
曰。
與入。
懸然相絶
所謂入者始學也。
學而爲之也。
孔子於十有五歲
大學之道。
修齊治平
燦然備具心中矣。
或曰
曲禮少儀內則弟子職諸篇。
朱子以爲小學支流餘裔。
而及編小學
此四者爲開卷第一者何歟。
曰。
三代盛時
小學之法如大學
不能傳於後世
大學孔子誦而傳之。
故有三綱八條
小學則傳於後世者。
只稱灑掃應對禮樂射御而已
雖曰支流餘裔。
亦可以因此而竆其本溯其源也。
所以爲編書之意也。
或曰管敬仲覇佐也。
弟子何爲而取也。
曰。
其言苟合於道。
何拘於覇佐。
孟子陽虎之言。
陽虎不以爲拘。
夷吾乎。
淮南子逆死
而其稱周公之孝。
朱子亦編之稽古
夷吾之言。
合於道者乎。
可見聖贒取長捨短。
不以人廢其言之盛德
有非小人之腹所可仰測者也。
或曰
小學在於何處
而誰爲之敎也。
曰。
門闈之學是也
師氏守門
敎以三德
保氏守闈。
敎以六藝
此自天子元子
至公卿大夫之子
就學之所也。
閭巷皆有塾。
師以敎之。
並稱小學
或曰
禮樂書數
尙可以敎幼小子也。
射御何以敎之歟。
曰。
五射五御
一則禮讓
一則範驅。
可使知其節數而已
朱子曰。
禮樂射御書數大綱小學中。
都不費力
此等處當活看。
然而御亦不可不學
能御而後可以驂乘
可以戎右
或曰
漢之孝宣
十八學詩,論語,孝經。
孝元
十二通論語,孝經。
古人論語孝經爲重矣。
曰。
程子以前
無人大學書爲三代敎人之法。
故先學論語孝經。
若無大學
論語當先學矣。
或曰
孔子云小子何莫學夫詩。
舜曰。
敎胄子。
永言
然則詩敎當先小學矣。
曰。
詩者六藝中一也。
樂敎所以敎詩也。
孔子所稱小子
門弟子也。
八歲童子也。
門弟子皆已學小學大學者也。
朱子小學題辭
倣三百之體而裒然爲小學之首者。
三代詩敎之意也。
或曰
程,張以經書
呂氏兼子,史。
若從程,張之訓。
則子史皆不可讀歟。
曰。
豈有是也
子史亦不可闕。
初學之士。
小學大學
大學論孟
至於中庸
有以知其爲學次第
治平極功而後
兼取子史。
以考其是非
以驗其治亂
是程張敎人之法也。
呂氏
經史並用
故博而不精
其弊也至於科擧之學。
淳煕中所謂浙學。
呂氏之學也。
東萊居浙。
故謂之浙學。
科擧論不入近思錄。
盖呂意。
或曰
孔戡於爲義若嗜慾
不顧前後
能無徑情直行之失歟。
曰。
孔子曰見義不爲無勇也。
又曰欲仁而得仁
又焉貪。
孔司藝可謂善守家法者也。
苟曰義也。
便是事之宜者。
何有商量
一有商量之意。
無以爲義。
或曰
顔之推北齊高氏
可謂無道糓耻也。
其所家訓
無非至論
何也。
曰。
顔之推所謂禮爲敎本
敬者身基
可知學問中人也。
不幸險難之時。
其仕也豈本心之所樂爲哉。
必有所以然之。
不得已之事矣。
或曰
嘉言善行
不止於是書。
何以取舍也。
曰。
朱子劉淸之共編是書。
可謂金秤玉錘。
而或附見他人之言而可以爲法者。
黃香扇枕
陸績是也
或有一事可以爲戒日行庶事間者
馮郞之奢。
賈奴之橫是也。
或曰
伊川四箴
於是書。
顔子好學論。
何不幷載歟。
曰。
小學爲書
所以涵養德性之具也。
故以四勿之箴。
爲其蒙養階梯
好學論。
性情之本。
有非初
學之所可領會者。
六甲之不知。
五言之先製。
敎人之法乎。
小學小子之事也。
近思錄之爲學䂓矩
大有異焉
或曰
元魏太武高允事。
於是書。
而輒稱帝
何也。
夷狄之君。
不當以帝稱也。
曰。
善行嘉言
皆因其本文而編之。
高允之事。
北史本傳也。
以其傳而載之。
故曰帝也。
孝文帝綱目
或以而稱之。
所以進之也。
或曰
是書之引鄕黨篇文也。
或以論語曰。
或以孔子
凡例不一矣。
曰。
此或近於失撿。
非但鄕黨篇也。
衛靈公季氏諸篇所用者。
往往有如此者
上下文勢與所以爲言
不得不孔子直書處有之矣。
或曰
小學何不列之學官
曰。
是爲小子之學也。
不得列於學。
今若復三代之制。
王宮國都
皆有小學
則是書也當爲講習之本矣。
或曰
小學敎人之時。
兼以毛詩何如
曰。
是則可以興動矣。
初言詩者三家
魯有申培公
齊有轅固生
燕有韓太傅
及毛氏出而三家之學廢。
因此詩道漸變
建安而爲黃初
黃初而爲正始
正始太康元嘉永明之體。
紛然雜起。
三百篇音響
無可以尋
其緖而究其趣矣。
敎詩之法。
當選於三百之中。
只取其正雅之音。
敎之於血氣定之時爲可。
或曰
蒙學欲曉字義
先敎周興嗣千字文
有得初學之工歟。
曰。
只曉其字義
則何書不可
朱子童蒙須知之書。
以此先敎恐好矣。
且如程子四箴
朱子大全中箴銘諸篇。
裒以輯之。
以敎童子亦可。
歐陽公喜看韻書
韻書從頭至尾
敎其字義
仍將其字義所以爲理者敎之。
或一道。
須於入學之前
其所與遊者。
生人日用不在於衣飮食
在於忠信孝悌
日日誦言
念念在玆。
忠信孝悌之外。
漠然無所聞焉。
則固可以全其性之所有矣。
或曰
孔孟何不言小學之道也。
曰。
孔子下學而上達。
孟子徐行後長者謂之悌。
豈非小學之道歟。
孔子之謂闕黨童子
孟子之謂正子
小學之敎也。
或曰
是書之引孔孟所以行者
得無驟躐之嫌歟。
曰。
敬其威儀
愼其言語
初學之時。
有所師法而後
可以齊整心術也。
是以敬身篇。
述聖人之事。
爲作聖之功而著之者也。
或曰
多引烈婦之蹟。
亦將敎女子而作歟。
曰。
是書所以五倫之實也。
五倫一則可乎。
是故
貞女烈婦
行。
見採於書中。
女子亦學是書。
豈不美哉
舅姑妯娌之道。
罔不畢載於是書。
爲人爲人姑之方。
亦在這裏
或曰
誠意正心
大學工夫
小學之時。
不必誠正之工歟。
曰。
小學敬身
所以誠正而言也。
小學者。
所以涵養本原
涵養之工。
則不做。
故自小學之時。
以敬爲本。
本之以敬
而意豈不誠。
豈不正乎。
學雖有大小先後之別。
養之小學之中。
然後入於大學
敎之以格致之工。
其所養之正而啓開之也。
或曰
小學將以敎小子也。
古人居官旨訣。
何必咸錄歟。
曰。
幼學所以壯行。
居官待人之事。
不可不學也。
童子非事君之時。
忠節伯夷
謹愼博陸
剛直汲長儒者
並列篇中。
以其童習於此而效之之意也。
或曰
伯魚孔子爲父。
當趨以過庭之時。
不學詩。
則其前所學者何書歟。
曰。
伯魚必於十歲
出就外傅
居宿於外。
學書計。
十五或十八入大學
而所學六藝尙書等書也。
古者敎人之法。
不過如斯而已
豈有別件事與今不相近者乎。
或曰
孟子所謂學校孝悌之義。
不及治平之事。
專指小學而然歟。
曰。
兼言之也。
學者三代共之。
若以孝悌
之言。
謂之小學之法。
大學將舍孝悌而學之歟。
道者孝悌是已。
小學大學
其道一也。
治平非孝曷爲哉。
或曰
孝經所以敎人孝者也。
無異小學之書。
不及於忠者何歟。
曰。
孝始事親
中於事君。
非孝經之訓乎。
孝則自在其中
馬融倣孝經。
一部
不足觀矣。
如讀孝經。
朱子刊誤之本讀之可也。
或曰
是書爲卿大夫以下子弟而作。
不及帝王初學
何也。
不然
文武所以事親
帝王家所法者乎。
是書當通上下看。
  余旣自稽古之篇。
粗有所述。
而仰念朱夫子訓蒙至意
恐或失墜
蚤夜憂懼
遂以立敎明倫敬身三箴。
書之于下方
庸替書紳之資。
以訓子姪
  立敎
瞻彼高山
下有流泉
君子以之。
立敎維先。
牖我羣蒙
廼全其性。
何以全之
始于養正
維視維聽
罔或非義
非義非夫
維義是比。
衣之以
如錦如縠。
飫之以仁。
如肉。
戒玆勿失
赤子之心
心維天君
夙夜曰欽。
  明倫箴
維人秀靈。
其倫有五。
於皇降衷
哲愚亦伍。
愚也蚩蚩
弗卛其常。
聖人斯作。
有謨洋洋
可愛非親。
可敬非君。
相爾居室
待之如賓。
維几維杖。
我操維愼
維裘維車。
我共罔吝。
順之則人。
不順禽獸
於乎小子
汝則汝守。
  敬身
我聞先聖
修己以敬
抑抑威儀
衛人所詠。
君子有儀。
不重不威
先正其心。
心焉惟微。
意誠則正。
其面也晬。
維居維處。
曁于執事
疇敢少忽。
而毁其初。
昭在上。
顧諟臨余。
主一無適
有始有終
始之維何。
警哉九容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