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硕斋别稿卷之十六
硕斋别稿卷之十六 第 x 页
硕斋别稿卷之十六
 薪湖随笔
  
[薪湖随笔]
  读曲礼至郊特牲。三代之礼。尚有可以领会者。但为战国诸儒所贸乱。有不足尽信。是可恨也。第玆随笔。以备后考焉。
硕斋别稿卷之十六 第 116H 页
礼记[下]
先王小学之教。可以观于内则之书。命冢宰降德云者。降其德音。教以德行。如时雨之降而荄萌毕达也。(内则)
下大夫之十六豆。上大夫之二十四豆。皆是牛羊鱼豕雉兔之属。恐古制不如此。牛肉又非常供之物。阙疑为可。
为孺子择诸母。必求慎而寡言者。甚得蒙养之宜。当其血气之未定。智思之未开。若以多言者相之。则孺子亦效其多言。言多者实少。实少者行违。
博学无方。有泛而不约杂而不精之意。故无友不如己者。而以友辅仁。视其志意之如何。以为取舍之地。此所以孙友视志也。注说以为学无常在。志所慕则学之者。亦有骛远归虚之弊。洵如是也。刑名佛老之学。心若外驰。而慕之则亦当学之耶。是以孟子曰。术不
硕斋别稿卷之十六 第 116L 页
可不慎也。
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动者起居进止之仪也。言者酬酢应接之容也。一动之差。一言之失。皆将书之史策。传之后世。俾人君夙夜兢畏。无敢放逸之意也。人君不恤史书则其国乱。(玉藻)
年不顺成。大夫不得造车马。车可以不造也。马亦可以造欤。少仪曰马不常秣。言不食马以谷也。
将适公所。习容观。所以修敬也。赵宣子盛服将朝。锄麑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古人事君。如事神明。故斋戒沐浴。居外寝而后。始适公所。
诸侯茶。注说以为舒迟之貌。而似非正解。茶恐是恭字之误。
去君之党。诸说皆不然。党者至近之称也。臣侍君坐。必退就别席。不退则引其席而稍远。不敢近于至尊。故曰去君之党。投壶曰。宾党于右。主党于左。
君未覆手。注说以为食毕而覆手。以循口之两旁。恐有肴粒污著之也。盖覆手非循口之谓也。方其食时。以手用挟。故其手仰。及食毕。垂手而覆。覆手。即舍箸之谓也。
古者治人。有不帅教而梗化者。必殊其井疆而惰游之。
硕斋别稿卷之十六 第 117H 页
士垂緌五寸。不齿之人。玄冠缟武。其居处也殊。其服饰也别。所以耻辱而惩艾之也。其为法也宽而严于铁(一作鈇)钺。其为教也温而威于霜雪。人虽欲不改过而迁善。亦不可得。比屋可封之治。由玆而基矣。
国家未道。则不充其服。非谓礼乐刑政未合于先王之道。则不宜充盛其衣服也。道者治也。道千乘之国是也。谓其国不治。如年不顺成。则君衣布搢本。天子素服乘素车之类是也。自汉唐以来。礼乐刑政。俱不合道。孰能自知其如此。而不盛其服耶。
裘服各有所用。视朝也用缁衣。羔裘视裘也。用素衣。麑裘礼也。黼裘以誓省。注说以为誓军旅。省耕敛。恐失之。誓者。即库门百官之誓也。省者。即宗庙牲器之省也。
笏毕用也。因饰焉。毕者悉也。其用无所不悉也。饰者容仪也。因以为饰容之仪也。注以为文饰等级者。似不然矣。笏书又可以代笔。古人以笔为毕。谓其笏之用以笔也者。亦一义。
居士锦带。郑注以为道艺处士。然曲礼,内则,玉藻诸篇。何尝有居士之称耶。若是道艺处士。则当贵其素而全其质也。带何以锦为也。居士必是女子之误字。
硕斋别稿卷之十六 第 117L 页
视上于面则敖。下于带则忧。此谓视下而忧上者。何也。孟子曰不下带。所以视带也。视下谓其视带。而在上者若有言。则上面而听也。
趍以采齐。行以肆夏。非趍时歌采荠。行时歌肆夏之谓也。自路寝门外。至应门而趍也。其步中于采齐之节。自路寝门内至堂而行也。其步中于肆夏之节。有如声为律身为度之义也。自公卿大夫。入公门之时。辄歌采齐,肆夏。岂有是耶。周旋中规。折旋中矩。是所谓中于乐歌之节族也。佩玉左右宫徵。亦此意也。
心有非辟则已放也。放诸外者。将非辟而入于心。故谓之入。大抵心之迁于物。如影响。活动流转。无所不届。易曰。闲邪存其诚。即正心工夫。
君在不佩玉。左结佩。世子在君侧。左右服事。佩玉恐有妨于所役。故结之矣。注云玉以比德。不敢表其如玉之德者。岂正训也欤。
九容。盖所以毋不敬也。通动静该内外。贯本末彻上下。朱子告陈才卿之语。令人警惕。
燕居告温温。注以为燕居之时。告语于人之际。礼记文法。岂有燕居告之句绝耶。此承九容之下。以起祭容丧容之仪。故中于此。而言燕居之容温温。此告字即
硕斋别稿卷之十六 第 118H 页
容字之误。
明堂位。后儒傅会之说。固不足轻重。而周公朝诸侯于明堂之位者。万万非义礼之所敢为者。朝字即相字之误。天子负斧。依南乡而立。周公相诸侯而朝于天子也。(明堂位)
九采之国。疏曰。采取美物而贡天子。故曰采。按禹贡。侯服百里采采者。卿大夫之邑也。王制曰。千里之外曰采。若以美物之采取为义。则天子之志。在于美物矣。美物之玩而其志丧矣。先王制礼。宁有是欤。
天子南乡。所以答阳也。凡在位者皆北乡。所以答天子也。夷蛮戎狄。各随其方而为位。则五狄之国。在于天子之后。向天子之背而拜也。此亦后世杜撰之说。
鲁国地方五百里。孟子之时也。其前只百里。而吞灭小国。为四倍之大。则曲阜七百里之说。亦云妄矣。成王虽欲加封。周公其肯冒法违制而受之欤。自刘宋凡篡窃之徒。辄封十县为王。未必不由于斯。况鲁之后世。僭天子之礼乐。而伪称成王之赐者。为万世祸人家国之本。呜呼痛哉。
鲁祀皇祖后稷。享以骍牺。祀周公享以白牡。而按鲁颂。言秋尝而不言夏禘。朱子曰。周公有王礼。故不敢与
硕斋别稿卷之十六 第 118L 页
文武同。鲁公则无所嫌。故用骍刚。郊特牲曰。诸侯祭以白牡。僭礼也。若如朱子之训。则鲁为知礼。若如郊特牲之言。则鲁为失礼矣。
唐太宗为七功之舞。魏徵尚俛而不视。优施舞于鲁君之幕下。司马行法。况以夷蛮之乐。杂陈于朱干玉戚之间。与清庙并奏。周公其顾歆乎。以郊禘而僭于礼。以任昧而淫于乐。礼之僭矣。乐之淫矣。鲁虽广于四海。曾蓼六江黄邾莒绞邓之不若也。
文武世室。已见于三礼之辨矣。季武子以鞍之战。始立武宫。仍以齐兵作林钟铭鲁功。所谓明堂位之书。成于季孙之后。故以武宫为武世室矣。
上古岂有女娲之为君。虽有之。文字未形。器服未具。又岂有笙簧之乐哉。大抵诗之閟宫。礼之明堂位。皆浮夸不足信。阳虎入公宫。窃宝玉大弓。则夏琏殷瑚。或有之而然矣。
周礼在鲁。故夫子曰。鲁一变而至道。明堂位则以其行王之礼。谓之有道之国。不亦谬哉。僭礼谓之无道。鲁若为有道之国。则先正其僭礼而后。修明周公之旧典。方可谓道矣。
苴削之杖。以竹以桐。先儒之论甚多矣。竹则取自然。而
硕斋别稿卷之十六 第 119H 页
桐则略施人工。与斩齐同。(丧服小记)
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而立四庙。孙毓所谓外为都宫。太祖在北。二昭二穆以次而南者是也。天子七庙。而丧服小记乃云五庙。故孙毓以此为言。如韦玄成诸人。皆如毓言。春秋胡传曰。二昭二穆与太祖而五者。诸侯之庙制也。当以胡传为正。
武王追尊大王,王季,文王。大传曰。不以卑临尊者非也。周之上祀先公也。以公而临王矣。然则组绀诸公。皆可以追王欤。曰祖曰父。亲亲也。曰公曰王。贵贵也。子虽贵为天子。父虽为庶人。父子之亲。无所逃焉。舜之于𥌒瞍是也。故天子诸侯可以祔于士。不敢以天子诸侯自尊而不祔也。舜之死。当祔于桥牛。尧之死。当祔于桥玄。尧舜帝王也。牛,玄匹庶也。以匹庶而卑其祖而不祔欤。(大传)
圣人南面而听天下。所且先者五。民不与焉。亦非先王之意也。尧之平章百姓。在于亲九族之后。舜之告禹曰敬修其可愿。大学曰在明明德。在新民。中庸曰尽人之性。孔子曰先之劳之。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圣人在上。面南而治。不以民事为先者。未之有也。尧之为君也。非今日亲九明日章百也。如敬义之夹持。如
硕斋别稿卷之十六 第 119L 页
知行之交须。亲九章百。俱在于一时。
系之以姓者。如三桓之本姓为姬也。缀之以食者。如食司徒之禄者为司徒氏。食司空之禄者为司空氏。业弓者为弓氏。业车者为车氏。所以分姓氏而言。非谓饮食之礼也。注说恐失捡。
自仁率亲。等而上之。固然矣。自义率祖。顺而下之。决非儒者之言。仁之实。事亲是也。
百志成者。如易系所谓百虑。百虑一致。然后同四海之俗。齐万民之心。
性直者则有之。盖不知性者之言也。人生而直。夫岂曰性。而有直与不直之分者乎。(少仪)
量而后入。在需则初九之需郊也。不入而后量。在否则上九之倾否也。
有谏而无讪。比干之于商王也。有亡而无疾。孔子之于鲁公也。若颂而无谄。则诗之大明,文王也。谏而无骄。则书之旅獒,无逸也。
毋循枉。非但言行之邪曲。如冉氏之从季孙。乐正子之从王驩。皆不免循枉之叹。故枉尺直寻。君子不为也。
军旅思险。隐情以虞。非谓隐密己情以度彼情也。盖军旅者凶事也。必隐察众情以安其心。故曰隐情以虞。
硕斋别稿卷之十六 第 120H 页
虞者安之也。隐者察之也。隐匿己情。惟度敌势。非王师之直也。
君子不食溷腴。溷犬豕也。腴肠也。若以犬豕食米谷。其肠与人相似故不食。则牛亦食米谷矣。奚独于犬豕之肠而不食欤。凡古人饮食。必以菜物实其腹而烹煮之。内则所谓濡豚包苦实蓼是也。故不食其肠。
未有烛而至者。以在者告。道𥌒亦然者。稍演于孔子相师之道而成文也。
学岂有别般事。大学先致知。中庸贵明善。只此是学。所谓发虑宪者致知也。所谓求善良者明善也。此岂非学乎。(学记)
知不足然后自反。知困然后自强。谓困知勉行之人。而虽柔必强。虽愚必明之意也。
离经然后可以敬业。敬业然后可以博习。博习然后可以论学。辨志然后可以乐群。乐群然后可以亲师。亲师然后可以取友。不离句读之末。则不能知修业矣。不能知修业。则无以博学于文矣。无以博学于文。则将何以讲究义理之精微乎。此为修己之序也。不能定趍向。则不能和其群矣。不能和其群。则无以亲于师矣。无以亲于师。则将何以取友以端乎。此为辅友
硕斋别稿卷之十六 第 120L 页
之益也。若定其年限。则如大国五年小国七年之意。古人自有精义寓于其间。而入学者辄间一年而考其进否矣。
化民易俗。固大学之道。化民易俗之所以致之者。自有许多大纲领条目。而不少概见。甚可恨也。
宵雅肄三。官其始也。注说以为盖以居官受任之美。诱谕其初志也。却恐未然。入学之初。便以官职诱之。是岂三年学。不志于谷之意哉。诗之鹿鸣,四牡,皇皇者华。即君臣相合之词。而诗中之雅奏也。故通其义则可以居官。此所以教之以诗而授之以政也。
入学鼓箧。孙其业也。盖于入学之时。鼓其箧之所藏。以逊志修业之谓也。非大胥鼓而学士发箧也。注解恐近于凿。
大学之教。即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也。以皮弁释菜以下七条为教之大伦。则可谓轻重失序矣。恒轩之说。似近曲成。
辞达而已。何有于佔毕。圣门教人。秪是博文约礼四个字。何有于多言。所谓佔毕也多言也。学不长进。教不诚实。在师弟俱为大病。
禁于未发之谓豫。是谓前定不跲之意。在易蒙以养正
硕斋别稿卷之十六 第 121H 页
是也。发然后禁。殊异于童牛之牿。
道而弗牵。孔子告子贡吾道一贯之意也。强而弗抑。孔子答冉有闻斯行诸之意也。开而弗达。孔子语仲由知德者鲜之意也。
多寡易止之失。谓之心之莫同者。谓其心体有开蔽。心力有强弱也。
罕譬而喻者。所譬者罕而所喻者切也。注说譬喻连珠看。似不然。此与不言而喻。同其义。
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疏说似长。钟声舂容之谓也。非从容不迫之意也。
夫人心之寂然也。如十月之纯坤。及其感而动也。如七日之阳复。故阳之复也。取象于地底之雷。而心之感也有若雷声之发焉。发而为音。形之于声。雷出地奋。先王以之作乐。盖有至理存焉。(乐记)
中庸言四情。孟子言四端。乐记言六感。其义一也。约而言之则曰四曰六。统而言之则为七。性之发。心之感也。
发而中节谓之和。故乐以和为主。朱子于中庸首章。以礼乐刑政为修道之教。盖出于乐记所谓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谓极者中也。一者诚也。
硕斋别稿卷之十六 第 121L 页
生民,清庙。成,康之时也。菀柳,小旻。幽,厉之世也。人性一也。不以时世而变也。礼乐崩坏。刑政紊乱。则其感于心而发于声者。自不得不哀怨悱恻慷慨而不平也。故降及后世。楚人之骚。河梁之诗。蔡姬之胡笳。不能得其中和之气。如泣如诉。有寡妇孽子之恨。盖时世然也。先王慎其所以感之者。即明德新民之功。有以光被于四海。而使民日迁善而不知。虽候虫时鸟之鸣。皆有欣欣自得之乐。是之谓尽人物之性。而赞天地之化也。
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故孔子曰。乐则韶舞。放郑声。
人生而静。天命之性也。人与天为对。生与命为对。静与性为对。静者未发之中也。生与命属于气。静与性属于理。此所以气以成形。理亦赋焉者也。物至知知。即格物致知之效也。庸学之旨。亦不外于此一节。
好恶无节。盖发而不中节也。故曰不能反躬。若反躬而诚。则人欲遏而天理存。此所以君子慎其独也。审其几也。
礼节民心。可谓善形容矣。心是活物。不有以节之。何以禁其非辟也。文章以表贵贱。节其欲也。井闾以定界限。节其滥也。象魏悬法。节其分也。学校弦诵。节其性
硕斋别稿卷之十六 第 122H 页
也。
易曰。同而异。礼乐如轮翼。不可偏废。而自有同异之体。然同则易流。异则易离。故曰合情饰貌。情以乐言。貌以礼言。合者非苟合之谓也。合于义也。饰者非假饰之谓也。饰于仪也。
礼非外作之物也。子而敬其父。臣而敬其君。岂外铄哉。然而拜揖逊让之节。登降动作之序。皆在于外。故谓之礼自外作。而究其本则性也。
礼乐是阴阳。故与鬼神同。鬼幽而神显。礼幽而乐显。是礼乐鬼神中有幽显之妙也。统言之则礼乐显而鬼神幽也。礼乐鬼神象天地。天显而地幽。
百物不失。注说以为各遂其性。果得之矣。百物各有其性。而不相陵夺。是谓不失。马载牛耕。皆有本然。不以马耕。不以牛载。即全其本然也。此圣王所以赞化育也。
群物皆别。非百物之物也。即有物有则之物。谓伦叙品秩。
论伦无患。注说以为论者雅颂之辞。伦者律吕之音。极其和而无患害。恐失之。乐情者。谓其乐之所由生也。故以发诸性者言之。雅颂律吕。即形诸声以后之事。
硕斋别稿卷之十六 第 122L 页
岂谓所由之本在于雅颂之辞。律吕之音哉。论者和也。伦者序也。患者过也。言乐之本情。和而序而无所过也。此所以为中节之和也。敦乐而无忧。礼备而不偏。无忧者论伦也。不偏者中正也。皆照应于上下。以成其文也。
天高地下。万物散殊。即一本万殊也。万物散而成体。其体异则其理亦不同。故物物皆有物物之性。而飞不得走。走不得飞。合同而化者。即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鸟得之于林棷。兽得之于山溪。鱼得之于江湖。
仁近于乐。义近于礼。而皆出于性。喜怒哀乐。由性而发。天下万事不出于此四者。喜焉而有尊俎之容。怒焉而有干戈之事。哀焉而有衰麻之节。乐焉而有金石之音。此所以应乎天而配乎地也。
物以群分。性命不同。谓其人物之性各异也。陈注以为三纲五常不容混一。故谓之性命不同者。可谓大妄发矣。殷因于夏者。是三纲五常。周因于殷者。是三纲五常。古人之所以为人者。是三纲五常。今人之所以为人者。是三纲五常。则天之经。地之义。人之秉彝。惟纲常是已。通万古达四海。无大无小。无内无外。只是一团天理。而纲常所以形诸理者也。何可谓性命不
硕斋别稿卷之十六 第 123H 页
同欤。乾道变化。各正性命。此所谓万物散殊。故圣人别其礼而序之。因其性命之不同也。鶢鶋飨之以钟鼓。则悲眩而不乐。猴猿象之以衣冠。则踯躅而争鸣。盖其礼节不入于禽兽。而性道各殊于人物也。
一动一静者。天地之间也。此非中间之间也。即指其交际也。间当以际字看。
血气心知之性。即谓人生而静以后。为物欲所蔽气禀所拘之时也。
反情以和其志。是存心养性工夫。情者即性之发。志者即心之发。
以道制欲者。道谓道心。欲谓人心。使人心听于道心。以礼制心是也。
德者性之端。与四端之端有异。此端者。即端庄之谓也。
礼先而乐后。故礼曰理而乐曰情。礼体而乐用。故礼曰序而乐曰和。
孔子与宾牟贾问答。繁而不简。肆而不恭。必后世学士之文饰者。
克殷反商。注说以为克殷师之后至纣都。此甚不然。既克殷则已至纣都矣。何必更云反商耶。反商即谓反商政。政由旧也。此说余有闻于人而从之。声淫及商。
硕斋别稿卷之十六 第 123L 页
注说谓以贪淫。亦非也。淫者过也。其声过滥而及于商之谓也。释箕子之囚。使之行商容而复其位。注说曰行商容。亦失本义。盖行字属于上。释箕子之囚。使之行。以罔仆于周。仍命商容复其本位也。武乱则皆坐。未乱而坐非舞法也。问答皆得之。注说以乱坐订之。亦误也。
致礼以治躬。即曾子告孟敬子之言也。庄敬严威。即孔子不重不威之意也。动之以礼。涖之以庄。然后民可服矣。
习与性成。故曰性术之变。而谓之性术者。不如心术之称。
天地之命。中和之纪。统言天命之性及喜怒哀乐发而中节处。
无事则不辟庙门。哭皆于其次。所以尚幽也。朝夕哭不帷。虽孝子无穷之心欲见其殡。恐有违于尚幽之义。然帷殡自敬姜始。君子曰非古。(杂记)
君子有三患。盖儒先之言也。不得闻大道。是患也。闻大道而不学。其患也。学而不能行。其患也。知此三患。则于为学乎何有。
鲁哀公使孺悲学士丧礼于孔子。而士丧礼于是乎书。
硕斋别稿卷之十六 第 124H 页
凡士丧之礼。见于礼经而杂出者。意从此时而成也。
大夫士父母之丧。既练而归。朔日忌日则归哭于宗室。命士以上。虽异宫。筵几未撤之前。各归其所。恐非情礼之所安。(丧大记)
丧礼具于丧大记。自王公下达。至今用之。其中或有不可用者。以古今异宜也。如棺椁之间。可容柷壶者是耳。
有虞氏祖颛顼而宗尧。程叔子以为可疑。朱子曰。尧庙当立于丹朱之国。盖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是为堂堂正论。禹则郊鲧。而舜不宗瞽瞍。何也。刘氏以为鲧治水而死。勤事之功。非瞽瞍比者。是臆说也。子而事父。如瞽瞍之无功者。则弃而不祭欤。虞夏之礼。若有如是可徵之文。则孔子何谓无徵也。夏殷犹恨其无徵。况有虞氏之礼乎。蔽一言。曰祭法非庄士之语也。(祭法)
相近于坎坛。祭寒暑也。注家以为相近当作祖迎者。恐近于凿。盖坎者祭寒之所也。坛者祭暑之所也。坎与坛相近。故谓之相近。
庙制有坛墠。非礼也。郊而不坛。至敬也。社而不屋。至精也。庙而不室。至爱也。庙中岂有祷祀之坛墠。如山川
硕斋别稿卷之十六 第 124L 页
之祭礼者哉。
自天子七祀。至庶民一祀。恐非礼意。天子五祀见于周官。士五祀见于仪礼。五祀自天子达。非有递降之祀也。
祭法之作。其在汉孝文之时乎。若周人之作。则以文武并称于前代之帝王。而谓之可祀者。岂不有伤于尊亲之义乎。五畴之祀。昉于孝文之末。而祭法杂之以纬书。意者宣室之斋。新垣之见其时也。
祭义自首章至五章。真孝子之言也。若非曾,闵之徒。恐不能形容如此。读是书而不涕者非人也。不能以是书而存心。亦非孝子也。(祭义)
忌日是终身之丧也。故古者以素服受吊。如始丧之时。至五季之末。有人刺杀于吊位。其礼遂废。而犹书忌日于门。俾客不通刺如平日。
明发不寐。有怀二人。文王之诗也。诗字恐谓字之误也。小宛之诗。大夫遭乱世。与兄弟相戒之词也。注说以为宣王怀文王,武王之功烈者非也。旧序以大夫刺幽王而作为解。而朱子不从。设如旧序之言。小宛之作。在于宣王已崩后。
祭之日。乐与哀半。即时享也。与忌日必哀有异。古无忌
硕斋别稿卷之十六 第 125H 页
日之祭。
鲁论。只说夫子祭如在。至祭义之篇。可以见如在之容矣。其所谓进退必敬。如亲听命。其所谓立之也。敬以诎。进之也。敬以愉。荐之也。敬以欲者。恍然若叔梁公在座。而夫子以婉容愉色起敬起孝也。于此有以知生事之以礼。祭之以礼。一事而得其二焉。
立爱自亲始。立敬自长始。孟子一生。以仁义二字为说。盖本于斯。而其源则伊训也。
郊之祭。夏后氏祭其闇。殷人祭其阳。周人祭日。以朝及闇。盖夏后氏求诸幽远。故祭时在闇。殷人求诸明显。故祭时在阳。周人弥文缛仪始大备也。故其行事也因殷礼而自至于闇。注说以为日没而黑。夏尚黑。故祭其闇。阳者日当中而白。殷尚白。故祭其阳。日初出而赤。将落亦赤。周人尚赤。故祭以朝及闇。可谓太穿凿矣。太阳当中。岂不为赤阳乎。日出日没。只取其赤。则日到中天之时。将嫌其白而彻之。至日没时。更设欤。祭义何等精微。而以邹衍五运之说。强欲傅会于千万不相似处。余未之信焉。注说盖从檀弓用昏用日中之说而然也。
虽有奇邪不治者则微矣。决非孔子语也。匹夫不获。非
硕斋别稿卷之十六 第 125L 页
所谓至治。孔子言致治之道。将匡之直之。劳之来之。动之绥之。声施四方。无一区不被其泽。无一人不归其仁。岂以奇邪不治。为致治之的哉。
鬼神之说。子路之所未得闻者。以宰我而闻于夫子。未敢信也。如骨肉毙于下。阴为野土之说。又非圣人语训。
谷梁氏曰。王后亲蚕。以供祭服。敬姜曰。王后亲织玄紞。公侯之夫人。加以纮綖。即公桑蚕室之礼也。孟子所谓礼曰夫人蚕缫。以为衣服。与此文少异。
孔子所谓居处恭。执事敬。便是孝。曾子曰。居处不庄。涖官不敬非孝。是也。孔子所谓言忠信。行笃敬。便是孝。曾子曰。事君不忠。朋友不信非孝。是也。百行莫不以孝为本。
求仁者之粟以祀之者。不以不义之物祭其亲之谓也。伯夷所树。孟子有言。此正活看处。
四代之尚齿一也。所贵者不同。深恐未必然。周人虽贵亲。殷岂不立爱惟亲乎。有虞虽贵德。夏岂不秪台德先乎。
圣人建天地阴阳之情。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故先言阴阳。阴阳气也。故曰情。六爻发挥。旁通情也。凡言情
硕斋别稿卷之十六 第 126H 页
者。皆就已发处说。
结诸心。故形著于色。心之所以结者诚也。诚不可掩而自然达乎外。若色庄者非诚也。
孝经曰。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然后能事亲。祭统曰。福者备也。备者百顺之名。盖其义一也。生而事之。没而祭之。物不必备。惟其心备者非备物。即备行之谓也。(祭统)
孝者畜也。应刘诸说。皆失其义。畜者巽顺之意也。巽畜乾阴畜阳。如子之事亲。故易曰。小畜。柔得位而上下应之。孝子之为孝。顺于上而顺于下。如巽柔之得位也。顺于道。不逆于伦。是谓之畜者。盖言其顺也。百顺之所以谓顺者。以其无所不顺也。若以畜养与藏畜解之。则其义甚小。不过归于养体之孝而已。
君子非有大事也。非有恭敬也则不齐。不齐则于物无防也。耆欲无止也者。非醇乎醇之语也。君子虽不齐。防外物之交蔽。止耆欲之杂出。精而察之。一而守之。只若于齐时。防物而止欲。则其不齐之时。将一任其人心之流于物欲。而不加操存之工矣。此岂为君子正心之义哉。君子所以慎独者。固无间于齐与不齐。而齐则辄加慎焉。故以孔子之圣。而所慎在齐。以其
硕斋别稿卷之十六 第 126L 页
洞属之诚。值齐而愈谨也。
僾然如见其飨。其飨先裸以降神者。心之诚也。颂功扬德。象成歌舞者。心之孝也。以诚以孝。文之以礼。若谓假于外而增君子之志。则非祭之心也。由于中而发于外。然后可以谓贤者之祭矣。
孔悝鼎铭曰。兴旧耆欲。注说以为耆欲心志之所存。言先世之忠。皆以爱君忧国为嗜欲云者。恐不然。古人文法。何尝有如此苟艰之意乎。耆者致也。诗云耆定尔功。言致功也。此所谓兴旧者。兴旧日之业也。所谓耆欲者。耆欲忠之志也。
经解首章。借孔子六蔽之意。傅之六经。而非孔子之言。王石梁已有定论。然而其言则颇有理。恐是游,夏门徒之所著也。(经解)
卫灵公问陈。孔子对以俎豆之事。则鲁哀公问礼。乃曰某也小人。不足以知礼者。决非孔子之言。是必后儒追加之说。(哀公问)
以其所能教百姓。不废其会节。注说以为会谓行礼之期。节谓葬祭冠昏之时。恐非本义。会者会通也。节者节文也。观于所能之言。可以知会节之非期会时节也。所能即不待教而能。如爱亲敬兄是也。因其所已
硕斋别稿卷之十六 第 127H 页
能者。大而会通。小而节文。俾不敢废之之谓也。
哀公三年。孔子去鲁。十一年返鲁。时年六十八。孔子致仕。十四年获麟。春秋遂止于是年。哀公问礼。似在于丁巳戊午己未庚申之间矣。答冉求,季氏田赋之语。请讨陈恒。皆在此时。哀公不能用。而季氏不能听矣。
大王之道也。注说谓以周之太王。可谓太巧。大字是夫字之误。如以周之先王为订。则舍文武而言大王。恐无是理。
言不过辞。动不过则。为敬身之本者。即言顾行行顾言之意。敬主于内而方于外者。惟言行是已。
有物则有则。孔子所谓不过乎物。孟子所谓察于庶物。盖谓其察于庶物之则而不过也。不过则无过与不及之失。与中庸率性同。若安土乐天之训。贵其不已之言。与易同。
事亲如事天。事天如事亲者。听于无声视于无形此八字。可以形容。
执礼。孔子之所雅言也。子张,子贡,子游侍而纵言至礼。恐非师弟共坐之时言语不敢放纵之意。纵字似误。(仲尼燕居)
给夺慈仁。注说可谓曲成文理。给字之上。脱野夺一句。
硕斋别稿卷之十六 第 127L 页
仁字之下。脱逆夺一句。
领恶全好之注。应氏失之矣。恶者收敛云者。非经义也。领字恐误。
宫室得者度章。方氏之解。可谓淹博。而宫室之制。以寝房榱楹傅会于字义者。似近于细。此当解以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之得其制度者矣。
孔子閒居一篇。似是齐论之馀者。其五至三无五起等说。与五美三乐三友同。(孔子閒居)
四方有败。必先知之。有如中庸所谓至诚之道可以前知。而其语法与中庸判异。圣人言语。恐不若是其几也。
五起押韵。有如诗体。有如易象。其所谓四国四方万邦。变其词而从其韵也。
清明在躬。气志如神。非徒谓前知之神也。气志如神。孟子所谓浩然之气也。清明纯粹。天理流行。无一毫人欲之私。则其志也壹。其气也刚。此与所存者神。同其意。
君子之道。辟则坊与者。非孔子之言也。孔子之言。则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而已。命以坊欲。尤不近似。命者
硕斋别稿卷之十六 第 128H 页
孔子之所罕言也。动称天命。要坊众欲。岂孔子之道哉。(坊记)
坊记如韩诗外传。首引夫子之言。或有实或不实。结之以诗,书,春秋。必是田子方之徒所传者。
酌民。言如酌酒醴。清浊好否。惟在在上者酌之斟之之如何。修其可愿。则酌民情也。罔咈其性。则酌民俗也。非但酌言无处不酌。酌之贵适而已。
庄敬日强。安肆日偷。程子每诵而好之。敬以持己。庄以修貌。是程子一生工夫。(表记)
仁者天下之表。表者万民之所瞻也。四方之所依也。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其斯之谓欤。
道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也。仁右道左之说。恐非夫子所训。且仁者包四德。厚于仁则亦当厚于义。若厚于仁而薄于义。则所谓仁者非仁。
役仁役礼。是诸子口气。役字恐是行字之误。圣人言仁礼处。必敬必慎。下一字不得放过。
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君子淡以成。小人甘而坏。一何似庄子也。庄子言子桑雩以林回之言。谓孔子有云。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盖表记出于秦汉间儒生之手。故
硕斋别稿卷之十六 第 128L 页
博而不约。夸而不实。华而不情。伪而不真。类如此。
辞欲巧。注说以为巧当作考。亦无意义。按巧当作寡。吉人之辞。以寡为贵。
不犯日月。特一谶纬家拙法。岂圣人立言垂后之训。乃如此哉。
缁衣。恐为汉初言诗者。因圣训之流传者。纂以成文。故其文多不足取准。(缁衣)
叶公之顾命曰者。亦非别嫌明微之意也。叶公虽贤。盖亦陪臣也。陪臣之死。遗言其子者。谓之顾命。岂春秋之法哉。
溺口溺民君心民体之说。亦伤于巧。圣人罕譬而喻。宁有如许巧譬之理哉。
南人有言一章。用论语而稍衍其说。大秪圣远言湮。托伪售真者。为秦汉之痼弊。
妇人奔丧者。若不及葬前。则之墓尽哀。恐失礼意。且神既反于室堂矣。重在几筵。虽男子奔丧。先就几筵而尽哀。次诣其墓。为可成服而后行。亦是行不得之事。(奔丧)
问丧四五章。形容孝子之至哀。殆无馀憾。恐是乐正子,公明宣闻诸曾子而书之也。(问丧附丧服四制)
硕斋别稿卷之十六 第 129H 页
设为或问以答之。朱子四书有或问。盖仿于此。丧服四制之篇。当合附于此。
朝君无免绖。恐误。君之使者至。犹免绖。况朝于君乎。斩衰虽入公门不税。注说亦误。服斩衰者。将何以入公门耶。(服问)
唯而不对。固礼也。如吊者即位。相者受命曰。孤某使某请事。则不但闻人之语唯而已。先乎人而语矣。又曰孤某须矣。则唯而答之矣。盖其所值之殊时。所处之殊礼也。(间传)
凡生天地之间者。有血气之属必有知。有知莫不爱其类。有血气之属者莫知于人。盖分其人物之性而言之也。有血气也。故识寒煖饥饱。而雁与雁为群。鸢与鸢为群。是气也。雁不入于鸢。鸢不入于雁。所性不同也。是以人与物之性。迥然不相同。衰麻哭泣之节也。忠信孝悌之行也。惟人独存。亦其所性也然矣。故曰朝死而夕忘。曾鸟兽之不若也。古人于人物之性。自易之乾卦。靡不分而异之。犹恐后人之相混也如此其勤矣。(三年问)
深衣之制。朱子论之详矣。续衽钩边之说。当从杨氏通解。(深衣)
硕斋别稿卷之十六 第 129L 页
投壶击鼓之图。圆者六方者五。五六各二分。其半圆为击鼙。方为击鼓。圆者六。所以象六律也。方者五。所以象五音也。(投壶)
孔子对哀公不知儒服者。亦非孔子之言也。孔子不知。而谁知之。知而曰不知。惟禘之说。以其为君讳也。若朝夕所服之服。曰以不知。恐无是理。(儒行)
儒行诸条。间多瞋目语难之气像。而敢以孔子之说溷之者。岂不愤乎。孔子之言士也。曰无为小人儒。因此而默会于子贡诸人问士之答。只是浑然天理。
见于母。母拜之。先儒之说。不胜纷纭。皆恐非正解。若谓长子承祖而答拜。则父何以不拜欤。(冠义)
合卺。疏说恐长。若一卺共酌。如后世之为。则亵渎甚矣。牢以分体而飨而非各牲。故曰同牢。瓢以分体而酌而分各瓢。故曰合卺。(昏义)
让之三也。象月之三日而成魄。恐伤于巧细。礼成于三。故让亦至三。如一献百拜。则所以取象者在于何处耶。(乡饮酒义)
射者。进退周还必中礼。内志正外体直。然后持弓矢审固。非圣人则不能道得如此。此可见敬义内外之工。(射义)
硕斋别稿卷之十六 第 130H 页
官以庶子名。自秦始也。燕义之书。其在于秦乎。比之仪礼。其节甚简。自冠义至聘义。在仪礼为传义。故有详略之不同。(燕义)
子贡贵玉之问。同编于聘义者何也。以交聘有圭璋。故比类而书之也。君子比德于玉。故亦比于至尊。君之容曰玉色。君之饭曰玉食。君之居曰玉楼。君之车曰玉辂是也。子贡闻夫子贵玉之答。以美玉韫匮问于夫子。而比夫子于玉也。(聘义)
礼经自经秦火。荡然无所传者。汉兴以后。出于草野之中。而贸贸亦不足徵。今之朝野所遵行者。惟仪礼若干篇。而以贾公彦,庾蔚之诸公所修润为宗。颇失于周公之制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