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硕斋别稿卷之十六 (自动笺注)
碩齋別稿卷之十六
 薪湖隨筆
  
[薪湖隨筆]
  讀曲禮至郊特牲。
三代之禮。
尙有可以領會者。
但爲戰國諸儒所貿亂
不足盡信。
可恨也。
第玆隨筆
以備後攷焉。
禮記[下]
王小學之敎。
可以觀於內則之書。
冢宰降德云者
降其德音
敎以德行
時雨之降而荄萌畢達也。
(內則)
下大夫之十六豆。
上大夫之二十四豆。
皆是牛羊魚豕雉兔之屬。
古制如此
牛肉非常供之物。
闕疑爲可。
孺子諸母
必求愼而寡言者。
甚得蒙養之宜。
當其血氣未定
智思之未開。
若以多言者相之。
孺子亦効其多言
言多者實少。
實少者行違
博學無方
有泛而不約雜而不精之意。
無友不如己者。
而以友輔仁
視其志意之如何。
以爲取舍之地。
所以孫友視志也。
注說以爲無常在。
志所慕則學之者
亦有騖遠歸虛之弊。
如是也。
刑名佛老之學。
心若外馳
而慕之則亦當學之耶。
是以孟子曰。
術不
可不愼也。
動則左史書之。
言則右史書之。
動者起居進止之儀也。
言者酬酢應接之容也。
一動之差。
一言之失。
皆將書之史策
之後世。
人君夙夜兢畏
無敢放逸之意也。
人君不恤史書則其國亂
(玉藻)
年不順成
大夫不得車馬
可以不造也。
馬亦可以造歟。
少儀曰馬不常秣。
不食馬以糓也。
將適公所
習容觀。
所以修敬也。
趙宣子盛服將朝。
鉏麑曰。
不忘恭敬
民之主也。
古人事君。
如事神明
齋戒沐浴
居外而後
始適公所
諸侯
注說以爲遅之貌。
而似非正解
恐是恭字之誤。
去君之黨。
諸說皆不然
黨者至近之穪也。
臣侍君坐。
必退就別席。
不退則引其席而稍遠。
不敢近於至尊
故曰去君之黨。
投壺曰。
賓黨於右。
主黨於左。
君未覆手
注說以爲食畢而覆手
以循口之兩旁
恐有肴粒汚著之也。
盖覆手非循口之謂也。
方其食時
以手用挾
故其手仰。
及食畢。
垂手而覆。
覆手
卽捨筯之謂也。
古者治人
有不帥敎梗化者。
必殊其井疆惰游之。
垂緌五寸
不齒之人。
玄冠縞武
居處也殊。
服餙也別。
所以耻辱懲艾之也。
爲法也寬而嚴於鉄(一作鈇)鉞。
其爲敎也溫而威於霜雪
人雖欲不改過而遷善
不可得。
比屋可封之治
由玆而基矣。
國家未道。
則不充其服。
非謂禮樂刑政未合先王之道。
則不充盛衣服也。
道者治也
千乘之國是也
謂其國不治
如年不順成
則君衣布搢本
天子素服素車之類是也
漢唐以來
禮樂刑政
俱不合道
孰能自知其如此。
而不盛其服耶。
裘服各有所用
視朝也用緇衣
羔裘視裘也。
素衣
麑裘禮也。
黼裘誓省
注說以爲軍旅
省耕斂。
恐失之。
誓者。
庫門百官之誓也。
省者。
宗廟牲器之省也。
笏畢用也。
因餙焉。
畢者悉也。
其用無所不悉也。
餙者容儀也。
以爲餙容之儀也。
以爲文餙等級者。
不然矣。
笏書又可以代筆
古人以筆爲畢。
謂其笏之用以筆也者
亦一義。
居士錦帶
鄭注以爲道藝處士
曲禮內則玉藻諸篇。
何嘗居士之穪耶。
若是道藝處士
則當貴其素而全其質也。
何以錦爲也。
居士必是女子誤字
視上於面則敖。
下於帶則憂。
此謂視下而憂上者。
何也。
孟子曰不下帶
所以視帶也。
視下謂其視帶。
在上者若有言。
上面而聽也。
趍以采齊
行以肆夏
非趍時歌采薺
行時肆夏之謂也。
路寢門外
應門而趍也。
其步中於采齊之節。
路寢門內至堂而行也。
其步中於肆夏之節。
有如聲爲律身爲度之義也。
自公卿大夫
公門之時。
輒歌采齊肆夏
豈有是耶。
周旋中䂓
折旋中矩
所謂中於樂歌節族也。
佩玉左右宮徵
亦此意也。
心有非辟則已放也。
放諸外者
非辟而入於心。
故謂之入。
大抵心之遷於物。
影響
活動流轉
無所不届。
易曰。
閑邪存其誠。
正心工夫
君在不佩玉
左結佩。
世子君側
左右服事
佩玉恐有妨於所役。
故結之矣。
注云玉以比德
不敢其如玉之德者。
豈正訓也歟
九容
所以不敬也。
通動靜該內外
本末上下
朱子陳才卿之語。
令人警惕
燕居溫溫
以爲燕居之時。
告語於人之際。
禮記文法
豈有燕居告之句絶耶。
此承九容之下。
以起祭容喪容之儀。
故中於此
言燕居之容溫溫
此告字卽
容字之誤。
明堂位。
後儒傅會之說。
不足輕重
而周公朝諸侯明堂之位者。
萬萬非義禮之所敢爲者。
朝字卽相字之誤。
天子負斧
南鄕而立
周公相諸侯而朝於天子也。
(明堂位)
九采之國
踈曰。
采取美物而貢天子
故曰采。
按禹貢。
侯服百里采采者。
卿大夫之邑也。
王制曰。
千里之外曰采。
若以美物采取爲義。
則天子之志。
在於美物矣。
美物之玩而其志喪矣。
先王制禮。
寧有是歟。
天子南鄕
所以答陽也。
在位者皆北鄕
所以天子也。
夷蠻戎狄
各隨其方而爲位。
五狄之國
在於天子之後
向天子之背而拜也。
此亦後世杜撰之說。
魯國地方五百里。
孟子之時也。
其前只百里
吞滅小國
四倍之大。
曲阜七百里之說。
亦云妄矣。
成王雖欲加封
周公其肯冒法違制而受之歟。
劉宋簒竊之徒。
封十縣爲王
未必不由於斯
况魯之後世。
天子禮樂
而僞穪成王之賜者。
萬世禍人家國之本。
嗚呼痛哉。
魯祀皇祖后稷
享以騂犧
周公享以白牡
而按魯頌
秋嘗不言夏禘
朱子曰。
周公王禮
不敢
文武同。
魯公無所嫌。
故用騂剛
郊特牲曰。
諸侯祭以白牡
僭禮也。
若如朱子之訓。
則魯爲知
若如郊特牲之言。
則魯爲失禮矣。
唐太宗爲七功之舞。
魏徵尙俛而不視。
優施舞於魯君之幕下
司馬行法
况以夷蠻之樂。
雜陳朱干玉戚之間。
淸廟並奏。
周公其顧歆乎。
郊禘而僭於
以任昧而淫於樂。
禮之僭矣。
樂之淫矣。
魯雖廣於四海
江黃邾莒絞鄧之不若也。
文武世室
已見於三禮之辨矣。
季武子以鞌之戰。
始立武宮
仍以齊兵作林鐘銘魯功。
所謂明堂位之書。
成於季孫之後
故以武宮爲武世室矣。
上古豈有女媧之爲君。
雖有之。
文字未形
器服未具。
豈有笙簧樂哉
大抵詩之閟宮
禮之明堂位。
浮夸不足信
陽虎公宮
寶玉大弓
夏璉殷瑚。
或有之而然矣。
周禮在魯。
故夫子曰。
一變至道
明堂位則以其行王之禮。
謂之有道之國
不亦謬哉。
僭禮之無道。
若爲有道之國
先正僭禮而後
明周公舊典
可謂道矣。
苴削之杖。
以桐。
先儒之論甚多矣。
則取自然
桐則略施人工。
斬齊同。
(喪服小記)
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
以其祖配之而四廟
孫毓所謂外爲都宮。
太祖在北。
二昭二穆以次而南者是也
天子七廟
喪服小記乃云五廟
孫毓以此爲言
韋玄成諸人
皆如言。
春秋胡傳曰。
二昭二穆太祖而五者。
諸侯廟制也。
當以胡傳爲正。
武王追尊大王王季文王
大傳曰。
不以卑臨尊者非也。
周之上祀先公也。
以公而臨王矣。
然則組紺諸公
可以追王歟。
曰祖曰父。
親親也。
曰公曰王。
貴貴也。
子雖貴爲天子
父雖爲庶人
父子之親。
無所逃焉。
舜之於𥌒瞍是也
天子諸侯可以祔於士。
不敢天子諸侯自尊不祔也。
之死
當祔於橋牛。
之死
當祔於橋玄
堯舜帝王也。
牛,匹庶也。
匹庶而卑其祖而不祔歟。
(大傳)
聖人南面而聽天下
所且先者五。
不與焉。
亦非先王之意也。
堯之平章百姓
在於九族之後
舜之告禹曰敬修可願
大學曰在明明德。
新民
中庸盡人之性。
孔子先之勞之
孟子民事不可緩也。
聖人在上
面南而治。
不以民事爲先者。
未之有也。
堯之爲君也。
今日日章百也。
如敬義之夾持
知行之交須。
九章百。
在於一時
繫之以姓者。
三桓本姓爲姬也
綴之以食者。
如食司徒之祿者爲司徒氏。
司空之祿者爲司空氏。
業弓者爲弓氏。
業車者爲車氏。
所以姓氏而言
非謂飮食之禮也。
注說恐失撿。
自仁率親。
等而上之
固然矣。
自義率祖。
而下之。
决非儒者之言。
仁之實。
事親是也
百志成者。
易繫所謂百慮
百慮一致
然後四海之俗。
萬民之心。
性直者則有之。
盖不知性者之言也。
人生而直。
夫豈曰性。
而有直與不直之分者乎。
(少儀)
量而後入
在需則初九之需郊也。
不入而后量。
在否則上九傾否也。
有諫而無訕。
比干於商王也。
有亡而無疾。
孔子之於魯公也。
若頌而無讇。
則詩之大明文王也。
諫而無驕
則書之旅獒無逸也。
毋循枉。
非但言行邪曲
如冉氏之從季孫
正子之從王驩
不免循枉之歎。
枉尺直尋
君子不爲也。
軍旅思險。
隱情以虞。
非謂隱密己情以度彼情也。
軍旅㐫事也。
必隱察衆情以安其心。
故曰隱情以虞。
虞者安之也。
隱者察之也。
隱匿己情。
惟度敵勢。
王師之直也。
君子不食圂腴
犬豕也。
腴膓也。
若以犬豕食米糓。
其膓與人相似不食
則牛亦食米糓矣。
奚獨於犬豕之膓而不食歟。
古人飮食
必以菜物實其腹而烹煮之。
內則所謂濡豚包苦實是也
不食其膓。
未有燭而至者。
以在者告。
道𥌒亦然者。
稍演於孔子相師之道而成文也。
豈有別般事。
大學致知
中庸明善
只此是學。
所謂發慮憲者致知也。
所謂善良明善也。
豈非學乎。
(學記)
不足然後自反
知困然後自强
困知勉行之人。
而雖柔必强。
雖愚必明之意也。
離經然後可以敬業
敬業然後可以博習
博習然後可以論學
辨志然後可以樂羣
樂羣然後可以親師
親師然後可以取友
不離句讀之末。
則不能知修業矣。
不能修業
無以博學於文矣。
無以博學於文。
則將何以講究義理精微乎。
此爲修己序也
不能定趍向。
則不能和其羣矣。
不能和其羣。
無以親於師矣。
無以親於師。
則將何以取友以端乎。
爲輔
公元前1106年
之益也。
若定其年限
則如大國五年小國七年之意。
古人自有精義寓於其間
入學者輒間一年而考其進否矣。
化民易俗
大學之道。
化民易俗所以之者
自有許多大綱領條目。
不少槪見
可恨也。
宵雅肄三。
官其始也。
注說以爲盖以居官受任之美。
誘諭初志也。
却恐未然
入學之初。
便以官職誘之。
是豈三年學。
不志於糓之意哉。
詩之鹿鳴四牡皇皇者華。
君臣相合之詞。
而詩中之雅奏也。
故通其義則可以居官
所以敎之以詩而授之以政也。
入學皷篋
孫其業也。
盖於入學之時。
皷其篋之所藏。
遜志修業之謂也。
大胥皷而學士發篋也。
注解近於鑿。
大學之敎。
格致誠正修齊治平也。
皮弁釋菜以下七條爲敎之大倫
可謂輕重失序矣。
恒軒之說。
似近曲成
辭達而已
何有於佔畢。
聖門敎人
秪是博文約禮四箇字。
何有多言
所謂佔畢也多言也。
不長進
敎不誠實
師弟俱爲大病
禁於未發之謂豫。
是謂前定不跲之意。
在易蒙以養正
是也
然後禁。
殊異童牛之牿。
道而弗牽。
孔子子貢吾道一貫之意也。
强而弗抑。
孔子答冉有聞斯行諸之意也。
開而弗達。
孔子仲由知德鮮之意也。
多寡易止之失。
謂之心之莫同者。
謂其心體有開蔽。
心力强弱也。
罕譬而喩者。
所譬者罕而所喩者切也。
注說譬喩連珠看。
不然
此與不言而喩
其義。
待其從容然後盡其聲。
說似長。
鍾聲舂容之謂也。
從容不廹之意也。
夫人心之寂然也。
十月之純坤。
及其感而動也。
七日陽復
故陽之復也。
取象地底之雷。
而心之感也有若雷聲之發焉。
發而爲音。
形之於聲。
雷出地奮
先王以之作樂
盖有至理存焉。
(樂記)
中庸言四情。
孟子四端
記言六感。
其義一也。
約而言之則曰四曰六。
統而言之則爲七。
性之發。
心之感也。
發而中節謂之和。
故樂以和爲主
朱子中庸首章
禮樂刑政修道之敎。
盖出於樂記所謂禮樂刑政其極一也。
所謂極者中也。
一者誠也。
生民淸廟
成,康之時也。
菀柳小旻
幽,厲之世也。
人性一也。
不以時世而變也。
禮樂崩壞
刑政紊亂
則其感於心而發於聲者。
不得不哀㤪悱惻慷慨不平也。
故降及後世
楚人之騷。
河梁之詩。
蔡姬胡笳
不能得其中和之氣。
如泣如訴
寡婦孽子之恨。
時世然也。
王愼其所以感之者
明德新民之功。
有以光被四海
使民日遷善而不知。
候虫時鳥之鳴。
皆有欣欣自得之樂。
是之謂盡人物之性。
而贊天地之化也。
審樂知政
治道備矣
孔子曰。
樂則韶舞
放鄭聲。
人生而靜
天命之性也。
人與天爲對。
生與命爲對。
靜與性爲對。
靜者未發之中也。
生與命屬於氣。
靜與性屬於理。
所以氣以成形
理亦賦焉者也。
至知知。
格物致知之効也。
庸學之旨。
不外於此一節
好惡無節
盖發而不中節也。
故曰不能反躬
反躬而誠。
人欲遏而天理存。
所以君子愼其獨也。
審其幾也。
禮節民心
可謂形容矣。
心是活物
不有節之
何以禁其非辟也。
文章以表貴賤
節其欲也。
井閭以定界限
節其濫也。
象魏懸法
節其分也。
學校絃誦
節其性
也。
易曰。
同而異。
禮樂如輪翼。
不可偏廢
而自有同異之體。
然同則易流。
異則易離。
故曰合情餙貌
情以樂言
貌以禮言。
合者非苟合之謂也。
於義也。
餙者非假餙之謂也。
餙於儀也。
禮非外作之物也。
子而敬其父。
臣而敬其君。
外鑠哉。
然而拜揖遜讓之節。
登降動作之序。
在於外。
故謂之禮自外作。
而究其本則性也。
禮樂陰陽
故與鬼神同。
鬼幽而神顯。
禮幽而樂顯。
禮樂鬼神中有幽顯之竗也。
統言之則禮樂顯而鬼神幽也。
禮樂鬼神象天地。
天顯地幽
百物不失
注說以爲各遂其性。
果得之矣。
百物各有其性。
不相陵奪
是謂不失
馬載牛耕
皆有本然
不以馬畊。
不以
卽全其本然也。
聖王所以贊化育也。
羣物皆別。
百物之物也。
有物有則之物。
倫叙品秩
論倫無患
注說以爲論者雅頌之辭。
倫者律呂之音。
極其和而無患害。
恐失之。
樂情者。
謂其樂之所由生也。
故以發諸性者言之。
雅頌律呂
卽形諸聲以後之事。
豈謂所由之本在於雅頌之辭。
律呂之音哉。
論者和也
倫者序也
患者過也。
樂之本情
和而序而無所過也。
所以爲中節之和也。
敦樂無憂
禮備而不偏。
無憂論倫也。
不偏者中正也。
照應上下
以成其文也。
天高地下
萬物散殊
一本萬殊也。
萬物散而成體
其體異則其理亦不同
故物物皆有物物之性。
而飛不得走。
不得飛。
合同而化者。
萬物竝育不相害。
得之於林棷。
得之山谿
魚得之於江湖
近於樂。
近於禮。
而皆出於性。
喜怒哀樂
由性而發。
天下萬事不出於此四者。
喜焉而有尊俎之容。
怒焉而有干戈之事。
哀焉而有衰麻之節。
樂焉而有金石之音。
所以應乎天而配乎地也。
物以羣分
性命不同
謂其人物之性各異也。
陳注以爲三綱五常不容混一
故謂之性命不同者。
可謂大妄發矣。
殷因於者。
三綱五常
周因於殷者。
三綱五常
古人所以爲人者。
三綱五常
今人所以爲人者。
三綱五常
則天之經。
地之義。
人之秉彜
綱常是已。
萬古四海
無大無小
無內無外
只是一團天理
綱常所以形諸理者也。
可謂性命
同歟。
乾道變化
正性命。
所謂萬物散殊
聖人別其禮而序之。
因其性命不同也。
鶢鶋饗之以鍾皷
則悲眩而不樂。
猴猿象之以衣冠
躑躅爭鳴
盖其禮節不入於禽獸
性道各殊於人物也。
一動一靜者。
天地之間也。
此非中間之間也。
卽指其交際也。
間當以際字看。
血氣心知之性。
卽謂人生而靜以後
物欲所蔽氣禀所拘之時也。
反情以和其志。
存心養性工夫
情者卽性之發。
志者卽心之發。
道制欲者。
道謂道心
欲謂人心
使人心聽於道心
禮制是也
德者性之端。
四端之端有異。
此端者。
端莊之謂也。
禮先而樂後。
故禮曰理而樂曰情。
禮體樂用
故禮曰序而樂曰和。
孔子賓牟賈問答
繁而不簡。
肆而不恭
後世學士文餙者。
克殷反商。
注說以爲殷師之後都。
此甚不然
旣克殷則已至都矣。
何必更云反商耶。
反商卽謂反商政。
政由舊也。
此說余有聞於人而從之。
聲淫及商。
注說謂以貪淫
亦非也。
淫者過也。
其聲過濫而及於商之謂也。
箕子之囚。
使之行商容而復其位。
注說曰行商容
失本義。
盖行字屬於上。
箕子之囚。
使之行。
以罔僕於周。
仍命商容復其本位也。
武亂則皆坐。
未亂而坐非舞法也。
問答得之
注說以亂坐訂之。
亦誤也。
致禮治躬
曾子孟敬子之言也。
莊敬嚴威
孔子不重不威之意也。
動之以禮。
涖之以莊
然後民可服矣。
習與性成
故曰性術之變。
而謂之性術者。
不如心術之稱。
天地之命。
中和之紀。
統言天命之性及喜怒哀樂發而中節處。
無事則不廟門
哭皆於其次
所以尙幽也。
朝夕哭不帷。
孝子無窮之心欲見其殯。
恐有違於尙幽之義。
帷殯自敬姜始。
君子曰非古。
(雜記)
君子三患
儒先之言也。
不得大道
是患也。
大道不學
其患也。
學而不能行。
其患也。
知此三患
則於爲學何有
魯哀公使孺悲學士喪禮孔子
而士喪禮於是乎書。
凡士喪之禮。
見於禮經而雜出者。
從此時而成也。
大夫父母之喪。
旣練而歸。
朔日忌日歸哭宗室
命士以上
雖異宮。
筵几未撤之前
各歸其所
恐非情禮之所安。
(喪大記)
喪禮具於喪大記。
王公下達
至今用之。
其中或有不可用者。
古今異宜也。
棺槨之間。
可容柷壺者是耳。
有虞氏顓頊宗堯
叔子以爲可疑
朱子曰。
堯廟當立於丹朱之國
盖神不歆非類
不祀非族
是爲堂堂正論
禹則郊鯀
而舜不宗瞽瞍
何也。
劉氏以爲治水而死。
勤事之功。
瞽瞍比者
臆說也。
子而事父。
瞽瞍之無功者。
則棄而不祭歟。
虞夏之禮。
若有如是可徵之文。
孔子何謂無徵也。
夏殷猶恨其無徵
有虞氏之禮乎。
一言
曰祭法非莊士之語也。
(祭法)
相近坎壇
寒暑也。
注家以爲相近當作祖迎者。
近於鑿。
盖坎者祭寒之所也。
壇者祭暑之所也。
坎與壇相近
故謂之相近
廟制壇墠
非禮也。
郊而不壇。
至敬也。
社而不屋。
至精也。
廟而不室
至愛也。
廟中豈有禱祀壇墠
山川
祭禮者哉。
天子七祀
庶民一祀。
非禮意。
天子五祀見於周官。
士五見於儀禮
五祀天子達。
非有遞降之祀也。
祭法之作。
其在漢孝文之時乎。
若周人之作。
則以文武並稱前代帝王
而謂之可祀者。
豈不有傷於尊親之義乎。
五疇之祀。
孝文之末
而祭法雜之以緯書
意者宣室之齋。
新垣之見其時也。
祭義自首章至五章
眞孝子之言也。
若非曾,閔之徒。
不能形容如此
讀是書而不涕者非人也。
不能以是書而存心
亦非孝子也。
(祭義)
忌日終身之喪也。
古者素服受吊。
如始喪之時。
五季之末。
有人刺殺於吊位。
其禮遂廢。
而猶書忌日於門。
俾客不通刺如平日
明發不寐。
有懷二人
文王之詩也。
詩字恐謂字之誤也。
小宛之詩。
大夫遭亂世。
兄弟相戒之詞也。
注說以爲宣王文王武王功烈者非也。
舊序以大夫幽王作爲解。
朱子不從
設如舊序之言。
小宛之作。
在於宣王已崩後。
祭之日。
樂與哀半。
卽時享也。
忌日必哀有異。
無忌
日之祭。
魯論
說夫子祭如在
至祭義之篇。
可以如在之容矣。
其所進退必敬。
如親聽命
其所謂立之也。
敬以詘。
進之也。
敬以愉。
薦之也。
敬以欲者。
怳然叔梁公在座
而夫子以婉容愉色起敬起孝也。
於此有以生事之以禮。
祭之以禮。
一事而得其二焉。
立愛自親始。
立敬長始
孟子一生
仁義二字爲說。
盖本於斯
而其源則伊訓也。
郊之祭。
夏后氏祭其闇。
殷人祭其陽。
周人祭日
以朝及闇。
夏后氏求諸幽遠
故祭時在闇。
殷人求諸明顯
故祭時在陽。
周人彌文縟儀始大備也。
故其行事也因殷禮而自至於闇。
注說以爲日沒而黑。
尙黑。
故祭其闇。
陽者日當中而白。
尙白
故祭其陽。
日初出而赤。
將落亦赤。
周人尙赤。
故祭以朝及闇。
可謂穿鑿矣。
太陽當中
豈不爲赤陽乎。
日出日沒
只取其赤。
則日到中天之時。
將嫌其白而徹之。
至日沒時。
更設歟。
祭義何等精微
而以鄒衍五運之說。
強欲傅會於千萬不相似處。
余未之信焉。
注說盖從檀弓用昏用日中之說而然也。
雖有奇邪不治則微矣。
决非孔子語也。
匹夫不獲
所謂至治
孔子言致治之道。
將匡之直之
勞之來之。
動之綏之。
聲施四方
一區不被其澤。
一人不歸其仁。
豈以奇邪不治
致治之的哉。
鬼神之說。
子路之所未得聞者。
宰我而聞於夫子
未敢信也。
骨肉斃于下。
陰爲野土之說。
非聖人語訓。
穀梁氏曰。
王后親蠶
供祭服。
敬姜曰。
王后親織玄紞
公侯夫人
加以紘綖
公桑蠶室之禮也。
孟子所謂禮曰夫人蠶繅
以爲衣服
與此文少異。
孔子所謂居處恭。
執事敬。
便是孝。
曾子曰。
居處不莊
涖官不敬非孝
是也
孔子所謂忠信
篤敬
便是孝。
曾子曰。
事君不忠。
朋友不信非孝
是也
百行不以孝爲本。
仁者以祀之者
不以不義之物祭其親之謂也。
伯夷所樹。
孟子有言
正活看處。
四代尙齒一也。
貴者不同
深恐未必然
周人雖貴親
豈不立愛惟親乎。
有虞貴德
豈不秪台德先乎。
聖人天地陰陽之情。
以立天之道。
曰陰與陽。
先言陰陽
陰陽氣也。
故曰情。
六爻發揮
旁通情也。
言情
者。
皆就已發處說。
結諸心。
故形著於色。
心之所以結者誠也。
不可掩而自然達乎外。
色莊者非誠也。
孝經曰。
居則致其敬。
養則致其樂。
病則致其憂。
喪則致其哀。
祭則致其嚴。
五者備然後能事親。
祭統曰。
福者備也。
備者百順之名。
其義一也。
生而事之。
沒而祭之。
物不必備
惟其心備者非備物
卽備行之謂也。
(祭統)
孝者畜也。
應劉諸說。
皆失其義
畜者巽順之意也。
巽畜乾陰畜陽。
如子之事親
故易曰。
小畜
得位而上下應之。
孝子之爲孝。
順於上而順於下。
巽柔得位也。
順於道。
不逆於倫
是謂之畜者。
盖言其順也
百順所以謂順者。
以其無所順也
若以畜養藏畜解之。
其義甚小。
不過歸於養軆之孝而已
君子非有大事也。
非有恭敬也則不齊
不齊則於物無防也。
耆欲無止也者
非醇乎醇之語也。
君子不齊
外物之交蔽。
耆欲之雜出。
精而察之。
一而守之。
只若於齊時
防物而止欲。
則其不齊之時。
一任人心之流物欲
不加操存之工矣。
此豈爲君子正心之義哉。
君子所以愼獨者。
無間於齊與不齊
而齊則輒加愼焉。
故以孔子之聖。
而所愼在齊
以其
洞屬之誠。
値齊而愈謹也。
僾然如見其饗。
其饗先裸以降神者。
心之誠也。
頌功揚德。
象成歌舞者。
心之孝也。
以誠以孝
文之以禮。
若謂假於外而增君子之志。
則非祭之心也。
由於中而發於外。
然後可以謂賢者之祭矣。
孔悝鼎銘曰。
興舊耆欲
注說以爲耆欲心志所存
先世之忠。
皆以愛君憂國嗜欲云者
不然
古人文法
何甞有如此苟艱之意乎。
耆者致也。
詩云耆定爾功。
言致功也。
所謂興舊者。
興舊日之業也。
所謂耆欲者。
耆欲忠之志也。
經解首章
孔子六蔽之意。
傅之六經
而非孔子之言。
石梁已有定論
然而其言則頗有理
恐是遊,門徒之所著也。
(經解)
衛靈公問陳。
孔子對以俎豆之事。
魯哀公問禮
乃曰某也小人
不足以知禮者。
决非孔子之言。
是必後儒追加之說。
(哀公問)
其所能敎百姓
不廢其會節
注說以爲會謂行禮之期。
節謂葬祭冠昏之時。
恐非本義
會者會通也。
節者節文也。
觀於所能之言。
可以知會節之期會時節也。
所能卽不待敎而能。
愛親敬兄是也
其所
能者。
大而會通
小而節文
不敢廢之之謂也。
公元前492年
哀公三年
孔子去魯。
十一年返魯。
時年六十八。
孔子致仕
十四年獲麟
春秋遂止於是年。
哀公問禮
在於丁巳戊午己未庚申之間矣。
冉求季氏田賦之語。
請討陳恒
皆在此時
哀公不能用。
季氏不能聽矣。
大王之道也。
注說謂以周之太王
可謂太巧。
大字是夫字之誤。
如以周之先王爲訂。
捨文武而言大王
恐無是理。
言不過辭
動不過則
敬身之本者。
卽言顧行顧言之意。
主於內而方於外者
言行是已。
物則有則
孔子所謂不過乎物。
孟子所謂察於庶物
盖謂其察於庶物之則而不過也。
不過無過不及之失。
中庸率性同。
安土樂天之訓。
貴其不已之言。
與易同。
事親事天
事天事親者。
聽於無聲視於無形八字
可以形容
執禮
孔子之所雅言也。
子張子貢,子游侍而縱言至禮
恐非弟共坐之時言不敢放縱之意。
縱字似誤。
(仲尼燕居)
給奪慈仁
注說可謂曲成文理
給字之上。
脫野奪一句
仁字之下。
脫逆奪一句
領惡全好之注。
應氏失之矣。
惡者收斂云者
經義也。
領字恐誤。
宮室得者度章。
方氏之解。
可謂淹博
宮室之制。
以寢房榱楹傅會字義者。
近於細。
此當解以天子之堂九尺
諸侯七尺
大夫五尺
三尺之得其制度者矣。
孔子閒居一篇
似是齊論之餘者。
五至三無五起等說。
五美三樂三友同。
(孔子閒居)
四方有敗。
必先知之。
有如中庸所謂至誠之道可以前知
而其語法中庸判異。
聖人言語
不若是其幾也。
五起押韻
有如詩軆
有如易象。
其所四國四方萬邦
變其詞而從其韻也。
淸明在躳。
氣志如神。
非徒前知之神也。
氣志如神。
孟子所謂浩然之氣也。
淸明純粹
天理流行
一毫人欲之私。
則其志也壹。
其氣也剛。
此與所存者神。
同其意。
君子之道。
辟則坊與者。
孔子之言也。
孔子之言。
則曰道之以德。
齊之以禮而已
命以坊欲。
尤不近似
命者
孔子之所罕言也。
動稱天命
要坊衆欲。
孔子之道哉。
(坊記)
坊記如韓詩外傳
首引夫子之言。
或有實或不實
結之以詩,書,春秋
必是田子方之徒所傳者。
酌民。
言如酌酒醴。
淸濁好否。
在在上者酌之斟之之如何。
修其可願
則酌民情也。
罔咈其性。
則酌民俗也。
非但酌言無處不酌。
酌之貴適而已
莊敬日強
安肆日偸
程子每誦而好之。
持己
莊以修貌。
程子一生工夫
(表記)
仁者天下之表。
表者萬民之所瞻也。
四方之所依也。
一日克己復禮
天下歸仁
其斯之謂歟。
道是仁義禮智之總名也。
仁右道左之說。
非夫子所訓。
仁者四德
厚於仁則亦當厚於義
若厚於仁而薄於義
所謂仁者非仁。
役仁役禮。
諸子口氣
役字恐是行字之誤。
聖人言仁禮處。
必敬必愼。
一字不得放過
君子之接如水
小人之接如醴
君子淡以成。
小人甘而壞。
一何莊子也。
莊子子桑雩以林回之言。
謂孔子有云。
君子之交淡若水
小人之交甘若醴。
君子淡以親。
小人甘以絶。
表記出於秦漢間儒生之手。
博而不約。
夸而不實
華而不情
僞而不眞。
類如此。
辭欲巧。
注說以爲當作考。
亦無意義
按巧當作寡。
吉人之辭。
寡爲貴。
不犯日月
特一讖緯家拙法。
聖人立言垂後之訓。
如此哉。
緇衣
恐爲漢初言詩者。
聖訓之流傳者。
纂以成文
故其文多不足取準。
(緇衣)
葉公顧命曰者。
亦非別嫌明微之意也。
葉公雖賢。
盖亦陪臣也。
陪臣之死
遺言其子者。
謂之顧命
春秋之法哉。
溺口溺民君心民軆之說。
亦傷於巧。
聖人罕譬而喩。
寧有如許譬之理哉。
南人有言一章
論語而稍衍其說。
大秪聖遠言湮。
托僞售眞者。
爲秦漢之痼弊。
婦人奔喪者。
若不及葬前。
則之盡哀
失禮意。
且神旣反於室堂矣。
重在几筵
男子奔喪
先就几筵盡哀
次詣其墓。
爲可成服而後行。
亦是行不得之事。
(奔喪)
問喪四五章
形容孝子之至哀。
殆無餘憾。
恐是正子公明宣聞諸曾子而書之也。
(問喪喪服四制)
設爲或問以答之。
朱子四書或問
盖倣於此
喪服四制之篇。
當合於此
朝君無免絰。
恐誤。
君之使者至。
免絰
况朝於君乎。
斬衰雖入公門不稅。
注說亦誤。
服斬衰者。
何以公門耶。
(服問)
唯而不對
固禮也。
如吊者卽位
相者受命曰。
孤某使某請事
則不但聞人之語唯而已
先乎人而語矣。
又曰孤某須矣。
則唯而答之矣。
其所値之殊時。
所處殊禮也。
(間傳)
凡生天地間者
血氣之屬必有知
有知莫不愛其類。
血氣屬者莫知於人。
盖分其人物之性而言之也。
血氣也。
故識寒煖飢飽。
而鴈與鴈爲羣。
鳶與鳶爲羣。
是氣也。
鴈不入於鳶。
鳶不入於鴈。
所性不同也。
是以人與物之性。
逈然相同
衰麻哭泣之節也。
忠信孝悌之行也。
惟人獨存。
其所性也然矣。
故曰朝死而夕忘
鳥獸不若也。
古人人物之性。
易之乾卦。
不分異之
猶恐後人相混如此其勤矣。
(三年問)
深衣之制。
朱子論之詳矣。
續衽鉤邊之說。
當從楊氏通解
(深衣)
投壺擊鼓之圖。
圓者六方者五。
五六各二分
半圓擊鼙
方爲擊鼓
圓者六。
所以六律也。
方者五。
所以五音也。
(投壺)
孔子哀公不知儒服者。
亦非孔子之言也。
孔子不知。
而誰知之。
知而曰不知。
惟禘之說。
以其爲君諱也。
若朝夕所服之服。
以不知。
恐無是理。
(儒行)
儒行諸條。
間多瞋目語難氣像
而敢以孔子之說溷之者
豈不憤乎。
孔子之言士也。
無爲小人儒
因此默會子貢諸人問士之答。
只是渾然天理
見於母。
母拜之。
先儒之說。
不勝紛紜
皆恐非正解
若謂長子承祖答拜
則父何以不拜歟。
(冠義)
合巹
䟽說恐長。
若一巹共酌。
後世之爲。
褻瀆甚矣。
牢以分軆而饗而非各牲。
故曰同牢
瓢以分軆而酌而分各瓢。
故曰合巹
(昏義)
讓之三也。
象月三日而成魄。
恐傷於巧細。
禮成於三。
故讓亦至三。
如一百拜
所以取象在於何處耶。
(鄕飮酒義)
射者。
進退周還中禮
內志外軆直。
然後弓矢審固。
非聖則不能道得如此
可見敬義內外之工。
(射義)
官以庶子名。
自秦始也。
燕義之書。
在於秦乎。
比之儀禮
其節甚簡。
自冠義至聘義。
儀禮爲傳義。
故有詳略不同
(燕義)
子貢貴玉之問。
同編於聘義者何也。
交聘圭璋
比類而書之也。
君子比德於玉。
故亦比於至尊
君之容曰玉色
君之飯曰玉食
君之居曰玉樓
君之車曰玉輅是也
子貢夫子貴玉之答。
美玉韞櫃問於夫子
而比夫子於玉也。
(聘義)
禮經自經秦火
蕩然無所傳者。
漢興以後
出於草野之中。
貿貿亦不足徵
今之朝野遵行者。
儀禮若干篇。
而以賈公彦庾蔚之諸公修潤爲宗。
頗失周公制作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