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台山集卷八 (自动笺注)
臺山集卷八(安東金邁淳德叟)
 題跋
  
金忠毅公(文起)遺事
丙子之禍。
忠毅金公及焉。
巍然六臣齊名
事在國乘
公之孫致廈。
錄其遺事
余門而請曰。
願有述也。
按公早擢巍科
歷事三朝
服官內外
致位上卿
意其言行功業
必多輝赫可觀
傳記斷爛
其詳有不可攷。
惜哉。
死生榮辱
君子大節也。
國家化理之盛。
莫尙於英顯二陵
而公以此時榮
世道常之變。
莫慘於乙丙
而公以此時死。
大節卓矣。
何以他求爲哉。
獨按錄中所載。
公之被逮。
由於忠正公之供。
及庭訊。
諸公皆服。
公獨不服
尋並論死
余觀諸公之就死也。
父子不相隱。
兄弟不相諱。
謀畫機關
雖告者之所不及。
輒肆口直陳。
毫髮囁嚅
素定然也。
公之心迹
始終諸公無不同。
於此一事
若少異焉何哉。
當是時。
上王無恙也。
民志未定也。
天下事容有未可知者
六臣皆死。
誰與爲力
公之所以隱忍不服者。
以是歟。
未起公於九原而質之也。
書金雲柱疏後
講學無爭心。
非心公見明。
不能也。
前輩名儒號爲一時宗匠者。
尠或免焉。
况其下者乎。
余於湖儒此疏。
獨有所深嘅而永歎者。
夫湖洛心性之爭。
其來久矣。
彼此文案
浩如烟海
有當不能究之歎。
但當各尊所聞
以俟百世而已
然則湖儒之尊南塘固也。
旣尊之。
則其疏請爵謚亦固也
旣請之。
則其舖張德學之盛。
無所不用其極
而凡言議出乎此者
安所辭其攻斥也。
然攻斥亦非一道
洛中諸家
縱或不槪於心。
至於一切驅之以異端邪說
老佛西洋
同條而共貫
無或快活而少斟酌乎。
然嘗觀前輩文章
方其各執所見
不相下
往往信筆肆口之際。
不能無情過當語。
而類皆直截明白
一毫遮蓋意。
古人眞實之風。
猶可想見
今觀此疏。
旣以闢異攘夷狄。
一篇命蒂
其中間入題處。
必須極論說之爲異爲邪。
然後繼言其闢之之功。
首尾呼應
方始完備
不此之爲。
就中序文中。
剔出愈久之四字
截去上文
暗借孤行心性說之下。
有若不欲索言者然。
何其含糊崎嶇不直截也。
嗚呼
天之厄斯文久矣。
講學無爭心。
固尙矣。
前輩
實之風。
不可復見。
世道之降。
從可知矣。
疏中所謂有懷前輩
明發不寐者。
其是之謂歟。
晩德醻唱錄跋
右晩德酬唱錄。
遜齋朴公光一所輯也。
余從遜齋孫某
受而讀之。
卒業
歎曰。
臯陶矢謨。
知人爲難
子曰。
歲寒然後
之後凋。
夫惟歲寒而後
可知所以稱難也。
君子遭時得位也。
仁義足以服人。
而勢權亦其有也。
於是希名干進
閃楡嵬瑣之徒。
莫不矯情飾貌
堯言舜趍。
奔走歸依
以後爲恥
視彼眞知篤慕之士。
方且恂恂然與之比肩
宜若無以大相過者而或不及焉。
一朝勢傾權去。
患難隨之。
所存者只孑然仁義爾。
則彼附合一時
而偸以自利者。
去就可知已。
於此而有能挺然自立波流茅靡之中。
不以毫分利害易心
大難相從遊。
樂地者。
非知之眞慕之篤。
毅然士君子節者。
不能也。
嗚呼
尙可多得乎哉
方尤翁盛際
風標一世
同調者固無論已。
包羞如袤沃之徒。
亦嘗投詩獻牘。
譽道功德
恐恐然惟不出門下是懼。
及夫寧考登遐
時事寢乖。
滔天之禍。
濫觴於禮訟。
倒戈之變。
首起於四十年凾席之間。
世道至此
良足於邑
賢人
因此得以顯其奇節
使混淆夾雜之輩。
莫遁於鑪𩏕之鍛鍊
百世之誅褒隨焉。
則謂天定之不在不可也。
是錄在耽羅候風之日。
觀其鯨海在前
駭機叵測
傍觀者㥘㥘無人色。
而乃雍容談笑
一酬一唱
死生禍福
夷然不入於靈府
勉勵激昂之意。
溢發藻采音響之外。
足以見性情之正。
而補風雅之遺。
盖其眞知篤慕。
有得身心者。
在於平居無事之日。
而特於此焉發之耳。
然非此。
又奚以知公乎哉
嗟乎
使公而遇夫子歲寒之喩。
吾知其有所歸矣。
錄凡若干冊。
爲詩若干編。
日記若干編。
性潭宋丈敍其事甚悉
無庸加焉。
獨於君子盛衰顯晦之際。
有足感者。
遂書此卷末
忠公年譜後小
己巳之禍。
發於臺啓
成於卿宰疏。
啓體緩而疏勢急。
黯之謀也。
甲戌更化
上旣復府君官爵
啓者
疏者削黜
諫院啓也。
院啓出於南九萬之徒。
九萬雖名爲舊人
實與士類歧。
樹德凶黨
自全計。
爲此啓也。
討罪從公議。
而律斷削黜
輕之也。
未幾崔錫鼎爲相。
收用李瑞雨等。
文康公貽書絶之曰。
諫院塞責之啓。
出於閤下
室中
聚首商量
聲其罪
曰。
戕賢毒正。
剋其律則止於削黜
是可忍乎。
內旣有膠漆之好。
外雖欲鈇鉞
其討不可强爲也。
於是九萬等之情態
不可揜矣。
年譜舊本止書葬。
及將印也。
諸孫雜採公私文字
補入下方
以備府君終始詘信之案。
而此啓亦見收焉。
嗚呼
烏足以盡府君詘信哉。
然自九萬護賊之論起。
辛巳宮闈之變。
壬寅士林之禍。
相因而作。
遺毒餘烈。
百年未已
履霜堅氷
所由來漸矣。
書法
不宜沒也。
譜成後二年六月丁丑。
五代邁淳識。
書丙寅別紙後
此余在龍岡日。
上宗一靑公書也。
志節慷慨
言議不苟
見世脂韋狡獪身謀
越視君國者。
鄙之若狗彘
以此積被流俗人仇嫉。
風旨所向
毒螫屢及。
才猷器望
素孚上下
世亦有不能舍者。
所以旣跲復起
卒之晉膺甌卜而禍隨作矣。
嗚呼
先竭先伐。
固甘與直之罪也。
謂之何哉。
始以度支召也。
余亟走書
有必退之說。
答曰。
吾輩皆去。
吾君誰與爲國
辭旨悲惋
余遂不忍復言
而及聞拜相之報。
則益憂懼不能寐。
事幾迫迮
已有江南野花之歎。
只以隨分盡瘁
毋負初心奉勉。
書亦止於此矣。
嗚呼悲夫
書故
公元前294年
無副藏。
丁卯秋
往抱山。
發篋得之
讀未半。
汪然交頤
遂錄而存之。
畧識其首尾往復端如右。
論世者攷焉。
嗟乎
牛衣欵段
自是家人私言
伏波京兆兩漢
要爲不可少者。
後之覽者。
無以悠悠禍福之說。
胷中文定
楂梨橘柚
臭味近是取。
而又能參會通
知其歸之未始不同則幾矣。
癸亥箚藁後
公元前238年
癸亥十二月十三日
修撰玉堂
夕飯罷。
吏報仁政殿東內火
急穿朝衣
上番陽仲殿庭
觀殿左有橫廊七八間。
間設亮槅
禁中謂之觀光窓。
窓盡承以縱廊。
光範門接。
東北掖庭也。
火起于此
延縱廊且盡。
舊制殿西廡下。
置桶繘斧鈀救火器械
禁軍五十人直守之。
大內有火。
承政院啓出標信。
宣傳官持示。
內禁將領赴救
是日標信久不下。
禁軍器械植立不敢動。
會東風急
橫廊已燒太半
而殿遂不可救矣。
屋穹材燥。
風火相薄
燄響所及
神魄俱震。
乃歸館出書籍賜器。
分遣隷兵。
諸僚赴闕
使吏懷印。
從趍詣協陽門
陽門者。
時御閤門也。
承旨班坐
移御矣。
有頃
校理成伯至。
相視惋愕
幾涕出。
已而諸僚繼至
上已允院請。
內徙仗昌慶宮。
史政府藥院館閣諸臣。
建陽峴。
賓暘門外
起居
夜漏已上四十刻矣。
班退少歇
余謂諸僚曰。
明日將有箚擧。
當以何語爲題目耶。
諸僚未卽應。
余曰。
殿失大警也。
是必有所召。
聖上富於春秋
垂拱委任
吾輩不言則已。
言則何忍歸咎上躬。
漢人專攻耶。
成伯曰然。
陽仲曰。
公言誠至論也。
余曰。
傳謂火鬱攸。
火之性鬱而後發也。
今日象類之感。
近是者乎。
成伯曰然。
公議不行也。
民情不達也。
言路之不開也。
人才不興也。
皆欝之類也。
以鬱爲幹。
以四者爲條。
極言其矯捄之方。
於時務庶肯綮乎。
僉曰然。
遂各歸次辨色
集舘中議建草。
成伯曰。
須有一人執筆
然後可用衆力佽助也。
諸僚推讓良久
以筆屬余。
不能辭。
成伯呼頭語數句。
陽仲繼之。
余又繼之。
纔成十餘行。
陽仲宗廟告由享官出。
至公議條。
座中稍稍起去
其不去者。
皆憂形于色。
一句鋒穎
輒苦勸刪抹
間出冷語以錯之。
旣與之聯名
不能盡拂其議。
余起旋。
成伯隨出。
余曰。
不如不爲
奈何
成伯曰。
固已料之矣。
遂還就座
續成之。
是故箚成。
大抵草草
班駁觖澀。
絶不駿利
如吶者欲語。
意滿而口未從也。
是夜與成伯伴直。
陽仲自享所入。
公元前233年
副本歎曰。
吾輩本意
如是止耶。
然箚出。
時議譁然
號曰四欝箚
抉摘牽合
紛紛也。
居數日。
大臣請以余及成伯久任館職
於是譁然者謂機關在是一貴近。
杜門不通賓客
張耳目。
四出偵探
危語諸僚
而持余尤緊。
執筆故也。
然以其多門
莫肯爲主。
會有洪履猷事。
朝廷多故
不暇吾輩矣。
戊辰秋
屛居東湖
故紙
箚藁在焉。
讀之不覺大笑曰。
寂寥者。
關人喜怒乃爾耶。
文旣荒率
且非盡出余者。
而以頗有事端故錄之。
畧識顚末其下。
是箚也。
與成伯皆有愧焉。
免者其陽仲乎。
陽仲名晙
題鄭聖耒七詠
耽耽如漆。
須彌大瀛。
耿耿抱白。
椰子藕孔
謂其綿薄無取則匪風可刪。
謂其芽漸而有冀則甫田良勞。
於此反覆思量
而未知其所處矣。
   
(右道東初日尊攘也)
彼卷彼舒。
人固不知。
自卷自舒。
亦何心。
其必有所以卷而所以舒者。
   
(右水南閒雲出處也)
啣尾百颿中。
豈無一人思憂者乎。
風已急矣。
浪已高矣
秖得飮食言笑
其所而已
以爲一例懷安者。
盖自厓之見也。
   
(右德臯風颿憂時賢也)
臨淵而羡懶也。
望門而嚼癡也。
彼下鉤者。
猶爲實有事歟。
濠上之觀。
又當別論
   
(右石潭烟譏俗學也)
迷陽之諷。
停軾與語。
舍達之問。
褰篷欲答。
吾門之不輕絶如此
夕陽猶在。
山逕可尋。
之往也。
何遠之有。
   
(右引谷樵歌病果忘也)
淙淙未害寂寂
寂寂逾覺淙淙
萬囂都伏。
一惺獨超
千聖微言
攬不盈握
此時此境。
何古何今。
但恐石火電光
控摶不得
   
(右悟溪夜響玩索也)
橫行十方
豎閱千紀
彼固無往不在也。
窺隙光者。
偏爲全。
水影者。
玩虛爲實
除此二障。
方是我家明月
   
(右栗林月準的也)
李氏家藏高祖考詩牘謄本
邁淳高祖考三淵先生
謝世嘉遯
旣築永矢庵于雪嶽中。
杖屨所及
殆遍九郡
李公敏行
時居襄陽之靑
公元前202年
草湖
從遊東道主
遣其子長公震來次公震豪。
受業有年
長公早卒無胤。
次公子芳億。
亦早孤家貧。
遷徙恒居
而所藏先生詩札
奉守惟謹
間嘗齎詣宗兄完營任所
裝池爲帖。
家君先生筆意
題其面籤。
五年乙丑
不戒于火。
芳億大懼遺蹟之無徵。
從江陵高君健。
謄取一本
以越七年辛未
徒步五百里。
東郊渼湖
出空帖請家君移寫
以還舊觀
盖高君之先達明。
亦及先生門。
先生所與二氏詩札
二氏交傳紙以藏。
李氏之帖火。
高氏傳本猶可攷也。
邁淳竊惟聚則有散。
存則有亡
恒物之所不免。
書籍尤甚
故自秦火以來
書之厄凡十有四
古籍之存於今無幾
其旣缺而復完。
愈久而不遂亡者。
五經鄒魯氏所述爲然
豈不以其人之可尊而裒蒐補之者之衆耶。
先生言語文章
著爲世敎者。
固已衣被域中
河嶽等壽。
而卽其寒暄起居寂寥數語。
亦將熲熲常存
不爲灰燼所掩。
太上之立。
固非後人敢贊。
諸君子之勤。
又曷可沒也。
今其眞蹟
不可復見。
凡吾兩家子孫之觀於是帖者。
持守之囏。
繼述之善。
愛玩珍襲
彌遠如初
親親尊賢之敎。
有賴焉。
隷古出航頭。
不與科斗異觀也。
君旣寫完。
邁淳識其顚末
謹爲之述。
暇日錄跋
公元前233年
先王十有九年乙卯十一月二日
臣以攝記注
入侍于景慕宮齋殿
上命臣前。
賜語良久
顧承旨曰。
是子才華無異老成人
然才宜老華宜斂。
可給暇數年。
讀經朱書
咀嚼之味。
然後出而從宦也。
又敎臣曰。
讀經可依朱子所示次第
仍歷擧七書首句以授之。
又曰。
頗好朱書否。
朱書最宜多讀。
平生受用
捨此不得
又曰。
讀書有程課。
可將小冊子
逐日所讀。
予當取覽矣。
承命感惶而退。
是月九日始讀。
至庚申六月十三日而止。
七書朱子大語類一周
詩書再。
庸學三。
春秋左氏傳,禮記資治通鑑綱目馬班史傳
性理大全瓊山衍義濂洛四子唐宋八大家
其所旁及卷目。
遍數具錄中。
可按也。
嗚呼
先王不以悾悾
幸敎不厭諄複者。
固蘄其積學成材
庶幾他日王國之需。
而臣不佞不能奉承德意
二十年
兀然只是舊㨾
所異者特齒髮耳。
况今名書三府
身伍編氓
雉尾螭頭
漠若前生
毋論孤恩負渥。
無以贖。
其有靦乎斯錄也多矣。
滄桑百變
陳迹猶存。
前席溫音。
藹然盈耳。
摩挲
公元1514年
涕洟
不忍終泯。
遂敢畧記源委
以詔後人
知我先王憐才愛士。
遺絲
雖至不肖如臣。
提撕誘掖
眷顧期望之。
盖嘗如此云爾
甲戌九月望日。
邁淳謹書
姜氏屛跋
八疊
每疊題五言絶一首
一疊不題者。
靜庵趙先生詩也。
先生嘗爲葵亭姜公作此。
姜氏世藏之
中佚于兵。
風玉守倫。
誦傳其七首
先生玄孫松年
以母夫人命。
裝屛以復舊觀。
淸陰桐溪先生
跋尾敍其事。
班孟堅謂詩三百。
遭秦而全者。
以其諷誦
不獨竹帛也。
蓋觀於此而可徵焉。
先生之詩。
本爲葵亭作。
不幸而佚。
幸而得傳之。
則其屛而復舊也。
姜氏之藏。
不下於先生家矣。
未遑也。
葵亭十世孫志永。
克成之。
又聯二疊
載二先生跋語
謂余爲淸陰之後
俾續題其下。
噫。
先生道德風烈
一國誦之。
若此詩之比興託寄
稱物芳而見意遠。
與夫顯晦成虧所以然
先生之述盡之
小子何敢贊焉。
獨念先生之世。
號稱多士
朋從類合。
蔚若麻葦
臭味之契。
德學之期。
於此詩見之。
葵亭賢可知也。
竹樹之禍。
竟成詩讖
葵亭佗傺終身
公元1516年
雖幸天假之年
得見孝陵之世。
而殯殿一哭
又符南巡之語。
何其悲也。
所謂馨香正直者。
其受報類如是歟。
然今於三百年之後
誦其詩象其物。
如見其人。
一時同心琢磨之盛。
足以起敬興慕
是以往。
雖千萬年如一日可也。
是又孰使之然也。
朱夫子贊陳氏畫屛
高山景行
好德所同。
課忠責孝。
獨槩余衷。
先生道德風烈
非大丘可擬。
則斯屛之觀。
其亦有因其所同。
深契其所獨者歟。
嗚呼
是難與不知者道也。
丙子臘月
後學安東金邁淳謹識
書史閣部答淸攝政王書後
史閣部可法答淸攝政王書。
義理極正大。
文章滂沛可誦。
而舊讀世間行本
疑其首尾脉絡
頗經刪節
近從鄰舍
借觀樵史演義
此書載焉
比世間本。
增多七百餘字。
依而讀之。
儘覺明白通暢
其爲全文明甚
世間本之曾疑刪節者。
果不謬也。
樵史演義
不知何人所作。
而以演義體。
敍明季事。
天啓閹禍。
弘光陷敗
雖文涉虞初
異於正史
要是中華遺黎悲憤所發。
其特載此書。
楊璉劾魏閹。
倪元璐東林要典諸疏。
足以觀其用意
惜其混於稗書。
人或以贋補見疑
故表而錄之。
以廣傳布
世間刪節處。
逐段標注
使覽者考焉。
高山察訪先生案後
公元1603年
高山察訪先生一卷
萬曆癸卯
先祖淸陰先生莅驛時所重修也。
卷首先生手筆序文
後來者續書如式
至顯廟壬子
公益泰愳墨蹟之渝且弊也。
藏之無動。
別寫一通
以資考覽
後一百五十有六年
邁淳來守鶴城
延命帥司
道過之。
招吏徵案。
吏以新本進。
再徵之。
始獲其舊。
波點不缺。
圖章尙鮮。
盥手肅閱。
如聆警欬。
竊念李公之意固善矣。
苟以考覽之有副。
而漫不訾省焉。
則蟫鼠黴浥之所致損。
不反甚於十指觸耶。
流水不腐
兩玦易破。
慮之不可不周也。
遂奉歸官次。
募工糊背。
易其𢎥縛。
上加題識
以還之本驛。
令時其凉曝而謹護之。
嗚呼
先生盛德重望
斥屈邊郵
尙論之士所以太息痛恨當時柄用之賢。
及夫大節昭然
百世論定
經過之地。
草木猶香。
况玆土之山川民畜。
皆其神采所及
而淸文麗翰。
所以藻飾鎭守之者
永永不磨
景鍾侔重。
狼跋九罭
謂非東人之幸。
不可也。
繼是任而覽是卷者。
尙亦有感於斯
丁亥仲秋
七代孫邁淳謹
識。
題李審夫文卷
醇溪之文。
識趣奧而關鍵嚴。
不爲淺率冗曼語。
自其少日已然矣。
奧而皮膚幾盡。
嚴而秒忽靡差
十數精進之功。
不可掩。
隨喜讚歎之外。
惡能置一辭
欲强白璧
有於無。
則聲皷動
若少遜焉。
豈諸篇皆小小題目
不足以發其舂容歟。
不然
磨礱去角。
浸潤着晶。
浮響粗息
在所不屑耳。
古文太史莊騷尙矣。
韓歐諸公
磨礱浸潤之至者。
而讀其文。
一段自然聲氣
橫逸轟鏘。
之而彌厲。
之而彌亮者。
其故何也。
願醇溪還以敎我。
文者。
道之配也。
舍道則匪文。
是以古人之深於文者。
皆以道爲本。
道要小心
任道大膽
二者相須
不可偏缺。
世之得小爲足。
沾沾自喜者。
不足道
或一冲退
不肯經世垂敎己任
則志之不立。
言亦象之。
枝葉森整
脉理微密
弱質脆。
終不能持重行遠
愚之心悅醇溪之文久矣。
恨未得促膝相對
講此一案
醇溪以爲如何
四十二章經後
佛說之以經稱者甚衆。
四十二章
乃其最初眞本
公元1649年
不比楞嚴圓覺之剽簒莊列緖論
朱子以爲善於此。
今觀其書。
顓勸人行善改惡。
以證道眞
而以離欲去貪。
爲改惡之基。
堅持精進
爲行善之階。
緩急得中
有似乎勿忘勿助。
修證兩忘
有似先難後獲
其所道者
與吾不同論
功夫未始有異。
本末該具。
可據依。
則又非淸草猫鼠說之比也。
己丑夏
蓉山
暑雨湫隘
無以自遣
從人津逮秘書
此經在焉。
讀數過。
頗覺方寸淸凉
使李君碩章移寫一本
置巾凾中。
章句混倂者。
釐而正之。
以復四十二章之舊。
日本人論語訓傳
日本之俗。
技巧習戰鬭。
文學非其長。
而明季以來
稍稍讀書經生者云。
近得太宰純所著論語訓傳而觀之。
盖祖孔安國皇侃邢昺諸解。
而以伊國所謂先生者。
繼絶復古之宗。
詆斥程朱
遺餘力。
其學專以外事物爲主
不肯反之於內。
故凡言仁
必以安民釋之。
凡言禮。
必以儀制釋之。
言道
必以詩書禮樂釋之。
集註本心全德
天理節文
自然本體等訓。
極口罵詈以爲浮屠之學。
粗淺荒謬
大槩如是
而尤乖悖者。
有曰私欲淨盡
天理流行
釋氏煩惱菩提之敎。
心之有私欲亦理也。
若果淨盡非人也。
又曰。
有氣然後有性
宋儒孟軻謬說
以性爲本善
而謂人皆可以聖人
佛氏之見也。
學者
以爲善去惡而至於聖也。
性非本善
欲非可淨。
非人能爲
則彼所以爲學何事
所以屈首聖人書者。
何意也。
詆斥程朱不足
上及孟氏。
可謂變異之甚矣。
又曰。
宋儒以不仕爲高。
乃老方外之道。
亦爲程朱而發耳。
日本書籍
不能多見。
而使其學術如此
則眞所謂不如亡也。
蠻夷鴂舌
不聞大道
啁啾咿嚶
自鳴一隅
誠若無足道者。
而余於是竊有隱憂焉。
國風浮淺
爲士者少眞實見解
而好新慕奇。
甚於他方
幸賴列聖崇儒重道。
老先生
辛勤修闡。
得以維持到今。
數十年來
撞壞盡矣。
貴遊豪擧羞薄繩檢
唇舌筆札之徒。
遂以丘園爲巨詐半額匹帛
中外靡然
於斯時也。
太宰氏之書。
踰海而來
聲氣之感歟。
九種之地。
文明久矣。
明而復晦。
亦非異事
流民漂邑。
不可以蟻溜而忽之也。
  
(附)臺山氏論日本訓傳書後(上元梅曾亮伯言)
 
臺山氏書日本人論語訓傳
其畧曰。
日本之俗。
技巧習戰鬭。
文學非所長也。
自明季來。
稍稍說經
而近有著論語訓傳者。
太宰純。
盖祖孔安國皇侃邢昺諸解。
而以彼中先生者爲大宗
詆訶程朱
上及孟子
其書以安民言仁
儀節言禮。
詩書禮樂言道
至其妄誕
則以性善妄說
私欲天理
人欲淨。
則不可以爲人
宋儒所謂人欲天理行。
釋氏煩惱菩提之說。
不可以言聖人之道。
日本書余未多見。
使其學術如此
則不如無書之爲愈也。
蠻夷小生
未聞正學
啁啾一隅
無足異者。
然是書也。
跨海而來吾國。
豈吾之學術風氣
有相感召者乎。
是書之妄不足攻。
而使吾之得見是書爲可慮也。
余讀之而爲之說曰。
臺山氏之言。
二人者。
可謂異端之尤者矣。
而自以其學出於皇侃諸人
皇侃諸人
皆欲實事求是
以證明聖人之經。
不能義理精微
聖賢詞氣微眇
而專以訓詁求之。
可以異端斥也。
異端之生。
自失吾心之是非始。
學者苟日從事瑣瑣訓詁之間。
未有不疎於義理而馴至無是非者。
臺山氏之憂。
有人矣哉
有人
矣哉
臺山氏金姓。
邁淳其名。
蓋朝鮮之內閣學士者也。
象村簡帖
七代淸陰公立撫世
宣仁盛際
交遊一時名流
而論其合志同方
終始膠漆
如古所謂君實景仁
象村申文貞公爲最。
申公簡牘七紙
先祖晩年
檢其平日所得
還之公胤子東陽公
屬令收藏
盖時經丁丑喪亂
先祖遘閔遯荒
懼其流落不守也。
手簡附焉。
考其年月
可知已。
東陽公八世孫敎善祖卿。
合裝爲一帖
邁淳識之。
邁淳於公。
彌甥也。
竊伏惟念二祖名德文章
誦在輿人
非雲小子所敢私述。
卽其交際往復之蹟。
亦已班班見於二家全集中。
顧此赫蹏片墨。
不過龍鳳一鱗毛耳。
然而妙旨於簡澹。
眞情邂逅
砥礪道誼
斟酌事機
遭昏偕隱
遇明同升
踪躅森羅
臭味盎郁。
往往不滿數十
溫深婉篤
諷之漻然。
顧陸丹靑咫尺而有萬里之勢。
是則博觀全集者。
或有所不及知也。
虞山云古之善相人者。
闊畧褒衣大帶端步肅拜之會。
旁求不衫不履之時。
以其神情所在也。
知言哉。
江臯索居
風雪滿天
坯戶深坐
公元1830年
襟肅玩。
始而欣中而慨。
繼之以愀然絫欷
不堪竟卷。
邁淳亦不自知其何心也。
庚寅臘月望日。
外裔安東金邁淳謹識
題詩卷首
詩演二卷
吾友鄭景守所著也。
景守有忠孝至性
文學俊才
低回蔭塗。
不克展采需世。
自以家世卿相。
不與巿井草莽等。
平居慨然袁邵公王室之念。
翼廟在東宮
選入桂坊
眷遇殊異
景守益感激自奮
思竭知見
用贊顧問
書筵方講毛詩
遂取三百五篇
逐篇演旨。
援事附說
壼範邦猷。
民情吏道
引伸觸類
窽導的破。
歸重君德
懇如也。
書成。
欲徹睿覽
嗚呼
庚寅夏五事。
耿耿篋笥中矣。
景守嘗泣以示余曰。
是書也余欲焚棄久矣。
撫想疇昔
亦有不忍遽者
姑存之。
子姑識之。
余受讀盡卷。
不覺泫然良久而歎曰。
嗟乎眞經世之文也。
胡康侯春秋傳。
眞景元大學衍義
蔑以加矣。
不得施於前。
安知後之不大行乎。
顧今聖子訪落
令聞日彰
卷阿烝民
哲命維初
景守齒甫艾。
志氣偉然
寂寂塗人也。
良一遇。
講舊圖新。
吾知其有日
太平萬世。
未必自是書基。
景守其謹藏以俟。
毋曰姑存姑識爾也。
公元1835年
上之元年乙未六月初吉
友人金德叟書。
觀德帖跋
公元1837年
丁酉仲春
閱家中舊篋。
淸陰以下至三淵四世傍親谷雲,退憂,農巖先生手筆書牘九十餘紙。
裝潢爲帖凡四卷
兒子寅根,從姪太根相其役。
旣成
題其卷曰觀德帖。
呼寅與太語之曰。
書曰七世之廟。
可以觀德
固有之。
家亦宜然
我家永嘉九百餘年。
有令德。
至于繩繩也。
濬發赫著。
惟玆四世
後生小子
所宜夙夜監觀
有以遹追之也。
金石所被。
方筴所載。
旣非一寓目可盡。
神氣聲容彷彿
又患於愈遠而愈微。
則求其心思身動。
簡約親切
跡留乎永久
覽周乎俄頃
近於手筆
又莫要於書牘
盖其言則日用常事
文則造次立成
天然眞率
不雕不蔓。
而有典有則
有條有理
無不可對人言者。
雖其平生所立。
天地而懸日星
亦由此推之耳。
合而帖之。
聯而卷之。
尊閣有序
昭穆之禮著焉。
玩誦有時
禘祫之意存焉。
仁孝之端。
繼述之思。
有不油然而生者乎。
是則觀德之說而帖之所以名也。
若輩謹志之。
毋以余之不德
而謂其言不足觀也。
邁淳書。
惺齋李公(湛)己巳錄後
文忠公與尤齋先生
同罹己巳禍。
文忠墓文
尤齋絶筆也。
士林載之爲大文字。
時禍先後一月耳。
牛車漂搖湖右
緹騎隳突海上
道塗千里
艱危萬端
先生又方疾病凘惙。
而書往銘來。
得之雍容暇豫
跬步立談頃者
論者謂非孝至誠
不能辦此書。
大賢定力
不能成此銘。
二事
殊尤特絶
古今所罕。
非直文字爲可重也。
固然矣。
向非惺齋李公篤送渭之情。
奮從蔡之義。
奔走衝冒
不憚勤勞
惡能紹介其間
卒底于成。
是宜牽連並稱
參之爲三而無愧也。
邁淳嘗讀高祖祭公文。
知公有日錄。
而以未得寓目爲恨。
五世孫寅行。
家藏舊本見示
且徵一言題後。
邁淳受而讀之。
益知其所未知。
感至淚逬。
怳然若身在其時
又歎當時禍故雖烈。
忠信謹密如公者。
親戚門生
足以倚而不孤
患難見節義。
平日講習有素也。
錄中載尤齋臨命言動甚悉
多世所未傳。
太極之旨。
直字之訣。
公與姊兄遂庵公
實同承聞。
箚疑未卒業
先生遺恨
至是又諄諄不置
農巖先生文。
鼇山之夜。
面命李弟者。
卽此事。
公之見重師門
於此亦可見矣。
後有秉蘭臺
筆者
取而考焉。
黨錮儒林之列。
公名必附其間
有以記事之非立言
而謂無與行遠不朽則戚矣。
戊戌陽月下旬
安東金邁淳謹書
龍湫詩後
公元814年
童子時遊嶺南
愛柱屹龍湫之勝。
甲午孟秋
東京北還
宿聞縣廨
夜雨轟枕。
頗以行事爲憂。
朝起晴霽
肩輿上嶺
憇交龜亭。
湫瀑得雨益壯。
虹騫鷺翥。
勢倍前觀
喜而有詩曰。
誰向山靈預報期。
餞行排出瀑泉奇。
等閒得前宵雨
老手深情却不知。
以爲得意
而覽者或不省爲何語。
今見唐緐(音婆)知一贈白香山詩云忠州刺史才子
行過巫山必有詩。
爲報高唐神女道。
排雲雨候淸辭
意境字面
恰恰相符
殆若一席贈酬
亦云奇矣。
趣隔則同床燕越
神交則千歲朝暮
小技猶然
况其餘乎。
嗟乎
吾安得千歲人而友之。
己亥六月三日大雨中書
西齋任公(徵夏)家狀
辛壬之禍慘矣。
其悔也不過三數年間耳。
聯箚四老
旣皆易名建祠。
享用功宗
下逮韎韋章甫
一辭樹一績。
以效肝腦之報者。
靡不波延揭厲
榮施昆裔
屈伸
人之所時有也。
屈短伸修。
尙論可以無憾矣。
公元819年
獨故掌令西齋任公
昌言正論
奸黨所持
抉摘構煽。
不置不止
時則英廟在上
舊臣遺老稍稍有集于朝者矣。
不能脫公於禍。
瘴癘桁楊
竟殞牢戶
丹書不洗
垂五十年。
其禍不已奇。
而其寃不已尤歟。
及正廟御極
始命昭雪復官。
聖敎若曰
此事當相持至今耶。
相持也者
本其始而堲之也。
至今也者
甚其久而愍之也。
聖人一言
足以奸回之魄而振忠貞之氣矣。
然方奸黨持公急也。
英廟斥之曰。
任某意出無隱
以爲誣逼者。
誣之。
渠輩實誣之。
不亦日星鈇鉞矣乎
麟鳳吾所固有也。
龍蛇吾所欲化也。
固有者知其美而有時退之
欲化者知其惡而有時乎進之。
帝王御世微權
紛綸騰倒
勢盪機激。
至於人衆之疑於勝天者。
運會使然
前聖之志。
後聖是繼。
事若相反
實相濟。
王者世仁之義也。
彼絜歲月時代
忉忉然致憾於屈伸修之不齊者。
春秋蟪蛄之見。
非所以議天地大也
雖然
以公之材且賢。
憗遺板蕩之餘。
際會淸明之期。
天意若將有需焉。
不能奮庸煕績
弘贊一治
獨以紙札空言
踵武湘沅沉鬱
終古志士之恨。
其亦在此而不在彼歟。
公之玄孫憲晦。
家狀訪余。
屬以
潤色之事。
余病床席
辭不敢任
顧以誦義有素
撫卷增欷
終不可默然已也。
遂書此狀尾而還之。
高祖考六靑軒詩跋
公元878年
 周雅常棣
謝家寶樹
嗟我大庭前。
人木偶儷數。
斑衣翩躚
翠蔭與回護
風霜非所侵。
氣節凜欲參。
居然雙樹下。
衰白弟兄三。
壎吹殊未暢。
儐飮何由湛。
眞成寥落
淚滴爲存沒
連床交柯
與爾俱殘物。
淸德不衰
玆樹免天伐
戊戌季春日。
弟昌翕謹和六靑軒古詩
仰呈伯氏案下。
右六靑軒一章十八句。
高祖考三淵府君和上伯氏夢窩公者也。
文忠公舊第
京城北部順化坊。
庭有冬靑六樹
膝下鴈行相符
故以名其子舍
先王正廟嘗諭近臣曰。
文谷無忝厥祖。
夢窩忠節
淵之經術文章
老圃澤之聯芳趾美。
古今罕有
諸家不及
我家封植享功。
文忠公盛矣。
而六昆弟承之在下
鍾萃英秀
蔚其滿堂
不惟當時艶稱之。
百歲之下。
上載謨訓
煌煌冊府
垂詔無疆
樹木應時託地
配德肖象
殆亦天所以告示禎祥者歟。
此詩戊戌春作
其曰嗟我大庭前。
人木偶儷數者。
紀實也。
其曰風霜非所侵。
氣節凜欲參者。
追述全盛
言其媲
美。
非直以儷數也。
澤齋蚤世
農巖卒於戊子
圃陰卒於癸巳
樹亦减其太半
故曰居然雙樹下。
衰白弟兄三。
夢窩七十一歲。
府君六十六歲。
老稼齋六十一歲。
齡籌皆晩暮。
胄胤俱繁。
詩禮不替。
餘蔭後凋
可期悠久
故曰淸德不衰
玆樹免天伐
所以懷舊感今。
冀望於來後者
意益深遠矣。
凡爲六房遺昆者。
宜家藏人佩。
奉爲圭琰。
幼當勺誦。
老替懿䂓。
而梓筆二集。
詩皆不載。
編摩時見逸也。
庚子三月晦
軍資監正洪公直弼伯應玄石江上
伯應一古簡。
陳几展幅曰。
先生逸詩也。
得之進士沈君宜德。
謹已錄副跋尾
今以歸子。
余受而讀之。
手畫如新
耳提匪遠。
感極涕暎睫。
齎還移寫一本
重梓有日
按次補入。
夢窩原韻
亦不載本集。
並與藁本有無不可問。
嗚呼唏矣。
伯應留心採拾
璧韞珠還
使眇眇稚昧
得聞其所未聞者。
意篤事勤。
今世有幾人哉。
緇衣不敝。
白華無缺
雲仍永守。
在斯文。
書之又不敢不謹也。
庚子孟夏
玄孫邁淳敬書。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