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圭斋遗藁卷四 (自动笺注)
圭齋遺藁卷四(宜寧南秉哲子明)
 議
  
憲宗王定世室
竊伏崇奉世室
國家重典
闡揚先烈
帝王達孝也。
洪惟憲宗大王
姿挺上聖
身致太平
聰明睿智
體乎正廟。
剛健中正
法乎純祖
忠養丕隆兩殿
孝德卓冠百王
天勤民。
聖知周察庶物
毖祀恤刑
憲章昭垂萬世
天地經緯
煥乎觀文化成
風雷皷舞
赫然乾剛之廓斷。
享國十五載。
大有爲
于今億兆民。
於乎不忘。
文武昭穆
明堂遺制足徵
祖宗功德
漢世獻之盛儀可稽。
而况預定不祧
我家已行之禮。
今此領敦寧疏論。
是質聖不易之議。
擧國大同之言。
伏願亟允其請焉。
三政捄弊
竊念今日三政捄弊之方。
仍貫舊式
去其太甚一也。
改絃易轍
有釐有革一也。
事爲不必侈張
法例固難變更
可以姑息彌縫之。
非不順且便也。
目下事勢
恐有不可姑息而止者焉。
盖三政莫不各有本
弊。
而且諸弊互相牽連
如今所稱都結加結等許多名目之爲弊於田政者。
或因軍政貽害而邑各相殊。
或因還政嫁禍而州又不同
苟欲下手
則不可取此而舍彼
自然擧一而反三。
此其事勢也。
還上之法。
古所未有
社倉義倉一變
設置旨意都亡。
非糶非糴之可論。
割剝名色難數。
勒奪則陌錢不若
抑配靑苗所無。
爲生切骨之寃久矣。
有識之歎。
匪今斯今。
而尙此因循者。
以其取耗經用
猝難變通也。
至于今日
則弊上生弊
下生種。
千欺百騗。
年增歲滋
此而因仍
必至於民將盡劉。
不爲國審矣。
尙可經用攸關。
一直任置之乎。
况今田軍兩政之弊。
不無㞃歇之殊。
至若還弊一條
八路同然
衆口一辭
視之陷穽
避之若水火。
寧可白徵。
不願斂散
則其在去食去兵之義。
還弊之矯革
于今遷延
云晩矣。
雖然如無近日三南之民擾。
猶可默坐視。
今焉釁端旣開。
聲言已出。
旣曰捄弊三政云。
則還弊之在所先擧。
此其事勢也。
大抵三政俱廢故有民擾。
有民擾故有三政之矯捄。
有矯捄故有還上之革。
有還上之革。
不得不有取耗經用之代給。
自民擾至代給。
貫於一串
牽如連鐶
挨次相及
可中
止。
則晉民起鬧之日。
卽還上革去之日。
亦卽經用給代之日也。
此乃所謂目下事勢
恐有不可姑息而止者也。
天下之事。
不出於時勢。
適當其會者時也。
不得不然者勢也。
今日之事。
軍弊也田弊也。
不得不仍貫而釐整也。
還上也給代也。
不得不有革而有刱也。
非特民隱而去瘼也。
又非別爲國用理財也。
卽時與勢之所致也。
並列之於左。
軍籍之弊。
虛額爲最。
其所塡充之方。
人人言者
則營邑各廳之保率稧房。
鄕祠校院之募屬投托
班家墓村。
土豪廊底等許多淵藪
並令査括。
是也萬口同然
非但公論可見
三南漏丁之尾閭
實緣彼幾件事也。
苟能一一査櫛。
籍無闕伍。
軍有剩布。
至於搜括之際。
有名無實
釐整之後
復踵前習
要在另立科條
一切不撓然後
乃見永久實效也。
虛額塡充
意雖不止於收布。
見今軍制
不能從頭矯革
則權宜之道。
不可廢也。
方今三南之外。
有行洞布之邑。
有以役根田徵布之邑。
此皆丁雖有闕。
布則無減
法雖有違。
民則苟安
而且洞布役田。
不害爲便宜之政。
多有前人之論。
此等不必毁其已成之䂓。
合事宜矣。
還上之弊。
病民蠧國
不一其端。
更僕難盡
卽一稗政也。
取耗之式。
斂散之䂓。
宜有一切更改
使還穀也官吏民人三事
不相關涉然後
近止之民命可救
不然雖使龔,黃,杜,召。
布列州郡
千緖萬端奸狀
旁穿側出之利竇。
無以盡察
至若汙吏貪官飜弄移換
生吞白奪
莫之沮遏
此實還上之爲法
有弊而然也。
捄弊之道。
法美而弊生者。
當捄其弊也。
法本有弊者。
當捄其法也。
今日還上之不得不變革之擧。
而况目下事勢
若使取耗依前
斂散仍舊
非但三政未有所捄之事。
亦無可捄之道。
晉州等處。
所謂結價。
皆緣耗作而致此濫過也。
不有還耗之變通
其將何術以低減之乎。
至於還耗變通之後
所在實穀措置之方。
社倉常平之倣。
亦今衆論所在
愚見則以常平爲勝矣。
社倉民人之設。
故其穀物
民人所備。
常平公家之設。
故其穀物
公家所備。
所在還上。
公穀
其事已近於常平
而且社倉之法。
雖無官吏干與
亦有斂散
亦有取耗。
穀貨之塲。
奸僞之生。
吏民一般
土豪武斷之徒。
欠逋虧折
使良弱無告小民
代徵替納之弊。
必有之事。
趙南星
社倉議所云放之以六。
還之以十。
穀而得糠。
糠亦不得是也
且旣爲社倉
則勢將隨社置倉然後
可無程路遠近之勞逸
此又不可造次辦備
一時營建者也。
今以八路實在穀。
總量州郡大小
分等排置。
常平法
使官吏掌其糶糴。
豐年糴貯于倉。
時儉則減私之十二糶之。
北魏之法也。
粟藏九年
米藏五年
下濕之地。
五年
米藏三年
唐之法也。
三年以上不糶。
回充粮廩
以易新粟
宋之法也。
若此條例
講究參互
從善取用。
庶幾不虞有備。
民國俱利矣。
公元1674年
田結之弊。
今若充軍額而革還上。
目下贅疣
庶可醫得。
至於經界紊亂
總之減縮
年甚一年
此非改量。
莫療其病。
而人聞改量之說。
便以爲不可
迂遠難成。
有似井田封建之無以復行於三代之後者。
其所不可之說。
則不過曰才難也。
騷擾也。
用費也。
此皆有不必然者矣。
盖量田。
本非天下最難之事。
按法行之。
人人皆可得爲。
才難云者
特其有才識則易爲功之意。
非必待超羣絶倫才然後。
始可得而行之謂也。
設如其言。
自我國初
至于肅宗朝。
或差敬差官
或差均
公元1839年
田使
代有改量矣。
豈昔之敬差均田諸人
皆能則三壤而通九章
而自肅宗以後
至于今百餘年之間。
果無一人可堪其事者乎。
天之生人之理。
必不如是
古人曰。
一代之人。
一代之事。
才難之說。
不必然也。
昔我英宗聖敎曰。
王政自經界始。
先朝田時
不無甲乙之論。
而斷自淵衷而行之矣。
其時騷擾之弊。
不過土豪兩班興訛造訕
王言允當
無微不燭。
敢不奉以確信
故金領府事在魯筵奏云己亥田時
䟽章之間。
至有土崩瓦解之說。
而臣受任湖南
親莅其事。
則量田原非至難行之事。
每邑有都監官
每面有任事人。
一時幷擧
皆有統紀條理
民心不至騷擾
數月之內。
能得完畢
而量後文書之修整
比量時稍遲矣。
知事可否
莫如身親經歷
捨此傷虎之眞知
取彼談龍之空言
於理無當
騷擾之說。
不必然也。
改量之際。
不無紙墨之用餼料之費。
其數必不至於甚鉅。
見今國財
雖曰不敷
不能辦此。
至廢大政
寧有是也
且此則多遣人員之謂也。
苟不如是
則省用減費。
不無其道。
用費之說。
不必然也。
今若揀選誠勤鍊達之人。
差遣列邑守宰
委任此事
責成之。
能則賞以勸之。
不能則罰以懲之。
俾知朝廷命令
在於此事之必成。
自身榮悴
在於此事之成否。
安仁利仁
不盡心。
躬履畎畝
面諭民人
從容做去。
事易功倍。
優以限之。
大邑二三年。
小邑一二年。
庶皆完訖。
隱漏剩餘。
皆入圖帳。
兼幷冒僞。
均稅賦。
國土增課。
齊民安業
奈之何制於浮說而不之爲也。
丈量之事。
要在臨時講究
至若千步方田之法。
孫林,郭諮
行之於宋而有益
近世中國大儒
亦多稱之。
故兪判書集一。
試之於海西有效
此是丈量必用之良法
又若土等仍舊之說。
亦見有理
故茲幷尾陳。
今之曰。
査括隱結。
則可裨國用匱乏
其說誠是矣。
然但所以査括之術。
未知其何如也。
所謂隱結者。
新墾之漏帳。
起之仍陳是也
大典所禁者也。
吏胥作奸
以穀則加錄把束。
以錢則添徵釐毫。
隨其名目
會聚波剩者。
亦名之曰隱結
以其出於田結意而實無土地者也。
從前査括之時。
不過束列邑之田色都色等吏。
使之首實其事。
已遠於査括之義。
而與狐謀裘。
已爲非計
無明執。
察情僞。
其所自首云者
擧皆六里靑山
亡是烏有
肘後之方。
囊中之訣。
終不可得也
如在昔均役時。
自首結之不得其實
十數年前。
湖西陳結之纔錄旋廢。
可見也。
且新墾冒陳。
原是年增而歲加者。
苟欲査括而得其實
改量之外。
無他術焉。
盖査括云者
核査總括之謂也。
如不丈量
則初無所査。
括何可論。
况改量者。
出於爲民均田之義。
隱核陳在其中
比於自首稱號
名義優劣
大有不同焉。
還上旣革。
則取耗經用之需。
不得不給代。
而就考上年京外所用還耗。
折米爲三十八萬四千六百九十八石。
折錢爲一百一十五萬四千零九十四兩。
厥數甚多
辦充甚難矣。
今之言。
一曰京兆上年獻民數。
八道民戶一百六十餘萬。
量宜等排可也。
一曰以今八道起田從結錢所捧實總。
爲九十萬結。
分數均徵可也。
夫財者。
不雨於天。
不輸於鬼。
不得不取於民。
從前國家經理財用之時。
所擧議者。
曰遊曰口曰戶曰結。
則此所謂大義不過數十者。
遊口二事
終不如戶與結也。
故其論如是
而以戶以結。
不可不擇於斯矣。
自古及今
凡有財賦損益
必緣其時事勢
皆非無故而作之也。
然有國之政法體貌爲大。
故雖出時措
所宜
有古制之可稽。
而旨義公正。
條例簡易
然後其事可行
以是求之。
則戶結之得失可見也。
盖戶有大小
人有貧富。
如無分等。
是實不均
有戶大而人貧者。
有戶小而人富者。
爲分等。
戶人孰從。
所以前人八口完戶七口弱戶之論。
而七八之間。
非徒無幾口多之戶未必富。
口小之戶未必貧。
今欲計口計戶。
又計貧富。
務歸均平
則層節必煩。
奸僞易生也。
田結者。
同年同土。
其產亦同。
一結者。
一結之稅。
百結者。
百結之稅。
其所分等。
只在有無而已
此則條例簡易也。
農牧衡虞
非產不征
聖王之法也。
所謂戶者
家舍也。
家舍者。
不能菽粟布帛
爲人用者。
風雨而已
征之果有其說乎。
田土者。
有出者也。
古人曰。
雖於不得已之中。
又爲之委曲調處
家舍而取田土
實有哿矣哀此之義。
此則旨義公正也。
自昔主戶之論。
皆以唐調爲例。
然此又不然
戶調之法。
晉代已有之。
是非無田之戶也。
若唐之調。
其制云丁隨其鄕之所出
歲輸綾絁等幾丈。
丁卽授田之丁。
而曰隨鄕所出
則輸之之義。
不在於戶也。
可以唐調。
爲今所言之戶布耶。
盖以戶有徵
趙贊
間架
馬氏屋稅之外。
古無其例。
彼二例不足援也。
至於蠲除徭役之苦。
均派田畝之賦。
唐之兩稅
明之十段一條鞭
淸之匀圖法是也
此皆緣當時法弊民苦。
事勢不得不通變之擧也。
史稱天下便之。
或稱輕重之權
歸朝廷矣。
顧今八路之民。
厭苦還上之弊。
不啻唐之租庸
明之影射飛灑久矣。
革去還上之痼瘼。
均徵給代於田結
是亦兩稅條鞭之意。
此則出時措之宜。
有古制之稽也。
以此觀之。
戶結得失可見也。
又有一種之論曰。
見今紀綱不立。
民志未靖。
毋論以戶以結。
令一下。
必致騷擾也。
驟聞其說。
似是有見
細究事理
實爲無據
紀綱者。
隨事而在。
因事而立者也。
譬如軍丁之査塡也。
搜括者勸之。
庇匿者懲之。
則此査丁之紀綱立。
而査丁之事成矣。
還逋之刷完也。
準捧者勸之。
虛錄者懲之。
則此刷逋之紀綱立。
而刷逋之事成矣。
事爲之外。
別立一無名目沒巴鼻紀綱
然後百事乃可爲也。
其所以立紀綱之道。
亦無他術。
信賞必罰而已
可不求立之之術。
而待紀綱自立也。
民志者。
本非未靖。
所以不靖者。
卽拂其志之故也。
下民雖愚。
亦惟曰神。
朝廷
情僞
莫不知之。
政令善否
莫不知之。
於征賦之際。
其所怨怒者。
吏胥鑽刺
宰牧割剝
至於法義之所在。
事勢之所必然
則不惟無怨。
竭蹶聽命
雖以近日南民擾觀之。
其所致擾之端。
可知也。
今玆革還刱結。
事勢不得不然。
而其在民也。
得失大小
利害輕重
不可言
而且將除祛贅疣田結者。
不特一二事。
亦莫不知之。
豈有無故而致擾之理哉。
斯民也。
卽我列朝列聖五百年休養生息赤子也。
愛君親上之心。
匹婦匹夫
莫不皆有。
是以自古及今
惟見汙吏貪官負國
未見斯民負國也。
今忽慮其不靖
曰事不可爲也。
不可行也。
待民不宜若是其薄也。
盖苟如其說。
其將結舌而坐。
束手而待
民將盡劉而弊不敢計其祛。
國將盡瘁而法不敢計其行。
惟俟綱立民靖之日。
其果何時而何時靖也。
如是也。
牛仙客之但依今式。
蘇味道模稜手法。
老成持重
諸葛公之知其不可爲而爲之者
妄作多事
天下無此義理也。
天下之事。
謀之貴衆。
斷之貴獨。
今日之患。
不在謀而在斷。
其勿荏苒時日
以副彼萬億生靈張口待飯之
渴望可也。
若以排斂於田結定則
從前贅付於結役者。
當先爲蠲祛也。
夤緣軍政還政之事。
冒行都結之弊。
在所先祛者。
不必更論。
而外進上添價。
巡兵主人役價。
各樣雜費
浮價米加給米等許多名目
年加歲增者。
其所在。
一切裁減
使彼繁重役。
得息肩。
民必樂從
事可易成也。
見今總。
槩爲九十萬。
一結
以錢二兩式均斂。
其爲一百八十萬內外
每年外還耗取用之需。
槩爲一百一十四萬兩。
準此數給代。
而還耗旣革。
外道營邑屬之聊賴無資
不可不念
彼輩從前沾漑所謂色落條準耗條。
三分一或四分之一。
亦爲給代。
俾免使令無人之患。
仍有所餘。
假令爲十四五萬兩或二十萬兩。
此則量排八道作穀
合置於上所論常平之儲。
以爲備預之需。
盡數捧上。
以爲經費之資。
惟在臨時商確
從便措劃焉。
圭齋遺藁卷四(宜寧南秉哲子明)
 應製
  
王大妃殿加上尊號玉冊文
伏以蕆祔儀於淸廟
夙嗣徽音
正位東朝
載崇顯冊。
敢颺聖懿。
祇率丕彝。
恭惟孝裕聖宣敬正仁大王大妃殿下
柔光弘被于璇宮
壼則穆宣彤管
銅龍代理
化贊坤裳
甲觀發祥
慶流震索。
媲昔文王之爲世子
太姒審官
若稽后稷之立蒸民
姜嫄而克祀。
耆艾熾昌之俾爾。
艱難險阻備嘗
聲言不出宮闈陰功丕冒
哀戚上通穹昊芳烈彌貞。
想先王志物之竭誠
常沾玉涕。
小子揄揚之遵憲。
勉受金章
式承我太母止慈
邁古哲妃思媚。
執腵脩而著代
三朝常有婉容
揄狄服勤
九御爲之感頌
嗟兩聖相依於暮境
眷眷至情
洎寡躬仰庇於洪恩
諄諄提誨。
自頃巨創之奄遘。
爰循稱號加隆
皇王繼序之䂓。
太上乃爲父母
昭穆莫嚴之統。
大倫能盡聖人
承憲廟之基追憲廟之心。
孝思陟降
踐純元之位述純元之事。
淑訓晨昏
惟菲忱莫効涓埃
大德曷酬高厚
黝堊喪期之甫畢。
大庭物采之咸陳。
玄服纖冠。
星霜嬗變
瑤編寶篆
天日
繪摹
誕膺二字之稱。
尊之至也。
遲待三年之後
禮則當然
謹奉冊寶
尊爲大王大妃
加上尊號曰慈惠
愛下曰慈。
一心至善
安民則惠。
萬物同和
伏惟俯抑冲謙
庸循休賁。
蘭陔致養
寶齡與琬琰無彊
敷榮
茀祿珩璜而增固。
純祖大王追上尊號玉冊文
伏以堯曆紀元。
舊歲之重屆。
廟象德。
蕆煕號之追隆。
祇颺烈於金繩
凝命黼扆
恭惟純祖淵德顯道景仁純禧體聖凝命光錫繼天配極隆元敦休懿行昭倫煕化峻烈大中至正洪勳哲謨文安武靖英敬成孝大王
道立一。
至治挽三。
仁心充塞兩間
而得自剛健中正
惠化字育萬物
而本乎神武聰明
成湯克綏厥猷
終奮敷勇之業。
文王不大以色。
庸孚赫怒之威。
誕降孔子朱子之年。
生民未有盛。
功烈宣祖仁祖之緖。
大德必得名。
粤在初服哲之辰。
丕受寧考垂裕之訓。
天運前聖後聖
時則一淸黃河
雲章大書特書
煥乎萬川明月
靑宮令聞
日星光輝
玉几末音。
風雷呼吸
執同瑁而掩涕
謳歌朝覲之係民望
睠匀石而怵懷。
禮樂刑政之監先憲。
是有體元
公元1844年
居正之義。
允爲繼序守文之謨。
正月受終
虞舜古典旣据。
始年卽位
公羊之傳例足徵
河圖天球
踐阼階而行禮
玉豆雕篹
明堂而毖禋。
高拱穆淸
凡歷三紀
樹立宏達
卓冠百王
寡昧叨承丕圖
歲月載回元祀
太虛之點雲已過。
尙遺億兆人民
春臺光陰易遒。
爰周六十甲子
朱絃一唱
如復見於儀型
綠竹三章
不能忘於德善。
小子霜露之感
大庭天日之摹。
甲辰琬琰之儀。
曷追皇祖孝思
壬戌造舟梁之慶。
並進聖妣徽稱
乾道利資始之功。
昌熾休運
泰陽著吉亨之象。
弘大邦基
謹奉冊寶
上尊號曰乾始泰亨昌運弘基
伏惟俯紆鑑臨
誕膺崇賁。
陟降左右
瑤牒增光
保佑子孫
衍璿潢而錫祉
純元王后追上尊號玉冊文
伏以五紀誦女堯之治
翼子而垂謨。
二南述聖周之風。
撫往辰而揚美
追原介福
大尊親。
恭惟皇妃敬文光聖隆禧正烈宣徽英德慈獻顯倫洪化成弘定純元王后
黃裳配乾元。
靑邱而凝鼎命
禀至姿於齊莊純粹
協我千一歲聖人
服先於忠溫恭
符古十二篇內則
以至蘋蘩之薦。
公元1862年
神明
粤自織絍之齡。
不煩姆敎
徽箴不離鞶帨
可以貽我子孫
仁聲克著於珩璜
允矣作民父母
休命誕集于壬戌
文祥載定于令辰
星雲渭梁
歸妹幾望之會。
紀年月於魯史
家人正位之初。
坤載物德無彊
過者化春風時雨
天立配命旣固。
措諸安磐石泰山
衣裳之化斧鉞之勳。
不造端乎此。
竹帛所載金石所記。
罔俾專美于前。
遂至簾帷之再臨。
克致綴旒之回泰。
文孫尺衣之長。
慈誠殫於恤休。
逮小子尙冠之迎。
劬勞形於謨訓
隆恩無竭力之報。
遽至慟違繞膝之歡。
耿瑞㜈之餘光。
常依寶座
長樂之永邃。
承玉音。
雖使大書特書
無能蕩蕩其德。
居然一日二日
以慰㷀㷀予懷。
倏爾歲星之在壬。
怳如壽觴之稱甲。
當時俔天之象。
鴈旭交輝
今夕濡露之思。
翟儀閟彩。
高壤厚。
風化不窮
歲去月來
聲容浸邈。
竊稽琬琰追隆之義。
盖本羹墻寓慕之忱。
顯其親雖至配天
孝子無恔心之道。
順於情則爲合禮
人君有時制之宜。
卿士而彝情大同
天日物采爰備。
旣右烈考
朱絃象德之音。
其監嗣王
彤管含章之譽。
精義入神則體羲繇。
聖功斂而虛雲過
至德廣運
則配禹謨
大道悠而慈天覆
謹奉冊寶
追上尊號曰神運
伏惟默垂靈眷
誕膺洪禧
聖澤江漢同流
玉牒增耀
邦基岡陵永保
實籙彌長
宗廟享大祭親祭文
有侐淸廟
有儼昭穆
聖神靈承
基我歷服
陟降配天
流慶迓福。
小子匪懈
春秋祇肅。
玆當夏禴
載戒衡楅。
永言存愨。
駿奔齊遫。
瑟倡朱絃
瓚挹黃目
洋洋居歆
萬壽爾卜。
獻陵祭文
於赫皇祖
帝命勇智。
聖人之文。
經天緯地
王者之武。
化家爲國
代。
孝友至德
遂荒東方
啓我萬世
乃若守文
少矣漢帝
乃若樹立
陋哉唐宗。
無競維烈
惟周武同。
喬山龍蟠
聖后防祔。
仁寢陟降
密邇隧路
媲稷文祀。
尊親親。
懔玆洪緖
畀予眇身
縞纖遽變。
時序悽愴
有僾肅盥。
顧在上。
仁陵親祭文
節彼玳岑。
聖人攸宅。
魯祔禮成
星霜三易
大隱在心
遂則無窮
天下達喪
節以加隆
於穆皇考
英威桓撥
天地範圍
各遂其物。
洪造我家
盛德深仁。
於戱皇妣
贊元蹈純。
風雷呼吸
宗社盤石
國乃有君。
不知澤。
予小子
祇佩典訓
自違顧復
懼或隳僨。
不怠不懈
曁厥悲憂
曷云自盡
逝者川流
有侐靈館
配神榻。
日祭載撤。
歲禋終合。
昔焉貌。
今旣素紕
崇岡三周
求如疑。
赤子失乳。
啼呼天只
恭蕆灌鬯
父母孔邇。
正殿大祥祭文
公元588年
三年而憂。
隙駟靡追。
袒髺如昨。
霜露遒時。
黝堊改闇。
縞紕變齋。
終天之慟。
曷酬洪慈
山陵大祥祭文
金堆
悽霜三霑。
雲輧月遊
廓然遙瞻
禮變冠鞸。
哀深鏡奩
薌淖致虔。
穀燧莫淹。
正殿祥後禫前朔祭文
祥撤室饋。
有殷奠。
燕養湯沐
愀如復見。
正殿祥後禫前望祭文
縞麻餘哀。
月又幾望
思慕未忘。
愾此流光
正殿秋夕祭文
再期月半
一年秋中
時物登籩。
永慕音容
全溪大院墓所酌獻祭文
維我伯父
秉德含章
濟艱以貞
處約彌光
哲配內助
懿範孔彰
祥毓慶延
源濬流長。
小子銜恤
閱幾星霜
養薄祭豐。
風樹增傷
西坰封竁
卜未允臧
爰究爰度。
王方之陽。
備物修儀
乃遷吉岡。
象設拱護
有儼斧堂。
服未擧下。
屈禮防。
來瞻新兆。
慨慕皇皇
履露怵惕
攀栢徊徨
茹哀敶詞
敬蕆瓣香
廣州留守趙斗淳
若曰
邦家安危
實惟關阨。
廟堂遴揀
重居留。
古難其人。
今屬之子
念我海左保障
最稱漢南城池。
西京分司
兼國門鎖鑰。
東都留後
職居王畿保釐。
日月升平
忍忘丙年之恥。
壁壘節制
誰分乙夜之憂。
惟卿受三朝知。
一代盛。
讀書五千卷
何難樽俎折衝
一言敵十萬兵。
莫曰軍旅事未學。
玆授卿以廣州留守
卿其祇服寵命。
克殫悃誠
遠猷常存綢繆
孰敢余侮。
先務在於撫字
莫如人和
於戲
知馬問羊。
奚但廣漢能事
携龜調鶴
可想閱道之雅標。
故玆敎示
想宜知悉
圭齋遺藁卷四(宜寧南秉哲子明)
 祭文
  
仁陵遷奉內閣進香
公元1850年
於戲皇考
堯功舜德。
惟禹克儉
惟湯不殖
文王純。
不大聲色
若周之成。
冲年御極
三代後。
漢文玄默
宋仁宗
寬厚懇愊
尼父庚戌
聖降東國
百行源。
已在岐嶷
宅宗惟恤。
玉涕掩抑
隆養殿宮。
志物丕飾。
廟社親祼。
享儀不忒
初元萬幾
晣于淑慝
義理日星
疇敢鬼蜮
廓闢洋邪。
本拔源塞。
我由正路
詖淫遁熄。
稂莠蘖芽
蠢彼西賊
赤子龍蛇
脅赦魁殛。
苟利於民。
惟恐不力
券焚宣頭
綸渙勸穡。
一遇饑荒
罄帑何嗇。
延英講討
接晝至昃。
遊心經史。
餘事翰墨
朝登彙茅
士頌芃棫。
至仁所曁。
翹肖動植
孰罹匪辜。
哀矜審克
修齊造端
化自房閾。
日月光輪。
聖子翼翼
四勿九經
汝勞予職。
慶飾兕稱。
徽揚玉刻
一堂三聖
基我萬億
久道化成
甿曰不識
維庚逆理
理實難測。
天顔匪昔。
曷慰痛䀌。
荐遘不吊
孰謂必得
忍說屠維
聖祖繼陟。
凜乎綴旒
國步孔棘
尙賴昔年
明德之則。
啓佑陰騭
永我社稷
軨獵光嗣
簾帷扶翊
滄桑奄過。
磐泰今卽。
粤瞻先寢。
河澨攸域。
堪輿福利
非曰信惑。
遺憾云多
竊議者或。
灤遷古禮
我家
式。
宸敎慈衷
羣工承敕。
聖孝憧憧
懈息食。
陟巘觀泉。
由兌洎北。
乃卜珠邱。
獻之側。
佳氣欝葱
崇岡崱屴
玄和復出
載舁載拭。
下禮遵。
方中治極。
川原百里
御路繩直
都人望幸
往事追憶
龍輴卽遠。
露凄雲黑
幽宅永寧
新寢有侐。
嗚呼此恨。
歷世不泐。
伏念臣等。
夙忝班邇。
地親恩特。
再攀喬山
未效鍼息。
皇皇若初。
有淚沾臆
敬蕆瓣香
敶此慟惻。
祭內舅黃山公文
嗚呼我公。
我舅我師
導我成我。
至乎今玆。
自我丱角
公實誨之。
豕亥銀根
辭賦文詩。
及我冠首
公曰語爾。
大志者。
是之謂士。
曁我釋褐
公又提耳
道本一貫
忠孝同軌
終始詢詢。
期望如是
自顧菲才
恐或墜此。
嗚呼我公。
今也其萎。
悠悠者天。
寧忍爲斯。
不二其德。
一兮其儀。
豈人如公。
而不頤期。
物莫兩大
寔天之意。
軒冕鍾鼎
其或爲累。
富貴倘來
死生適然
古之論人
不以此先。
世豈無人。
而壽而考。
死而無稱
何異於天。
知臣莫如
王曰貞亮
公壽雖未。
未見其喪。
公本達生
又旣知天。
存沒乎。
無或慽焉。
從玆後生
典型難再。
以至
受知愛。
送公輀車
隔日以三。
情之結轖
淚自盈襟。
已焉長邈。
報鼎無錙。
靡遑他。
我哭我
私。
圭齋遺藁卷四(宜寧南秉哲子明)
 碑銘
  
敬齋先生邱臺碑銘(幷序)
公元1408年
牧民者。
有能立大功利于民。
則民竪石累土而表其功。
使仁人君子
身雖沒而名不朽
逾遠而澤彌存。
若世遺愛之碑。
去思之臺是也
然民之所以如是者。
特思已往之人。
樂其旣成之業而已哉。
將欲使繼來而爲政者。
覩物起意而師前人爲民之心也。
其所表功者。
片石腐壤之微。
莫不重惜之。
以其人而不忘之義也。
安岳郡十里有河邱。
知郡敬齋先生相公表功之所也。
昔郡南大野。
久墊於阿斯萬壑之水。
蘆葦䕺焉。
魚鼈產焉。
今下坪。
猶冒魚蘆號者是已。
永樂六年
公出知郡事。
惜其地之不食曰。
水害去則沃壤也。
遂請道伯。
九邑烟軍。
大築堤而防之。
南北兩堤
堤之間卽水之道。
水退之處。
可以耕種焉。
土旣乂。
相厥土而敎播。
厥作農謳。
使民歌之。
塉原黍菽
汙邪稻粳
卽其辭也。
自是土膏興而民業增。
用穀。
關以西四境者。
岳之餘爲多。
則公之爲岳民立功利。
豈不博且大哉
及公之歸也。
人惜公去而思公德
相與所以公表功者。
遂就公所舍。
各簣土而阜之。
號曰河邱臺
今四
公元1844年
有餘年。
隆然天作
歷世旣久。
野言易失。
邑人轉訛爲河墳焉。
甲辰春
余忝恩除是邑。
莅數月。
公之十五世孫生學魯者。
狀辨河墳之誣。
疑而問諸故老
則莫有詳之者
及見故巡察使公輅詩力懷襄導衆谿。
河堤曾不蘇堤
誠心到底蒸民粒。
拳土成來大阜齊句載邑誌而後
始信曰。
養民之事非一。
而理地爲大。
是以南陽之治
必稱信臣
河內之人。
永懷史起
今岳民耕野而不知野之所由闢。
謳歌而不知歌之所由作。
至使董子之陵。
轉成蝦蟆之誤。
則安在其不忘之意乎。
然河邱之稱河墳
其所忘者邱也。
在公外物
民之忘。
特公之小者爾。
有忘公之大者於此焉。
公能盡心於岳民。
築臺而思公焉。
後公而治岳者。
苟能見公之邱而師公之心。
庶乎岳之日就其盛也。
而今行其野。
田疇廢而溝洫塞。
觀其都。
新室惡而故室美。
則是忘公爲民之心也。
心且忘之。
如其邱復何有哉。
公以文學經濟
佐我世宗莊憲大王
躋登台揆。
贊襄庶政
堯舜太平之業。
名光簡策
配食太廟
公之巍勳偉績
不在一縣之理。
則若邱墳之誣。
於公尤無傷
亦何足多辨也。
然余所以區區於此不已者。
今我岳民。
可謂勞止
治岳如公者。
實難其人。
不能不誦公於旣往
而誦出於思
思出於愛。
愛人者猶及其屋烏
而况斯邱象公功德者也。
何忍其受誣而不辨乎哉
禮曰。
有功德於民者。
百世而祀之。
公於岳民。
亦有百世功德
不惟不載於祀典
余又懼夫愈久而愈失其傳。
因伐石而記。
繼以銘曰。
岳靈秀。
蘆野膏毓。
有臺屹然
爲誰伊築。
昔玆之邑。
水澤于陸
宅土泛泛
自何能穀。
天眷西穡。
公來司牧
曰是地利
去澇則堉。
廼堤廼堰。
導流歸瀆。
不騫不崩。
衆力之勠。
南東其畝。
潤以霡霂
水澍粳稻
陸蒔黍菽
民曰樂哉
終身哺腹。
衣魚粒。
公錫之福。
於乎不忘。
衆至匍匐
表厥茇舍
累簣之覆。
倏爾邱臺。
不疾而速。
勿毁勿缺。
公所止宿
萬壑滔滔
公惠斯沐。
大邱峨峨
公德斯蓄。
我行其野。
遺躅在目
百歲之下。
永言心祝。
圭齋遺藁卷四(宜寧南秉哲子明)
 序
  
高祖金陵先生致政
金陵先生
高祖弟也。
尊親
與吾高祖無異也。
先生今年七十有四
相國致政
幅巾便服
逍遙林園
望之飄然神仙
不以秉哲不肖而命之曰。
吾紹我皇考
壽考榮顯
退休於家。
幸而無忝
汝其序。
秉哲惶愧
不敢辭退
竊伏子孫之爲其祖述德。
譬如傳神
一髮不似。
已曰非親。
贊頌德美
有非容像比者乎。
苟不難愼。
尊親之義也。
歷日而後敢言曰。
歐陽文忠公
年六十四而致仕
先生比歐公。
十年矣。
先生平日
慨然慕歐公之爲人
不可企及
秉哲顓蒙
不知先生之發爲文章。
比歐公孰與
又不知先生進思忠藎
比歐公孰與
撰次雅馴
在古無愧
先生庶幾焉。
彌綸雍容
與物無忤
先生實侔之。
及其釋位而去。
上自縉紳
下至輿儓
莫不惆悵失望
則歐公之所同也。
若乃遭逢聖明
贊襄庶政
有餘年。
宣麻之日。
君臣繾綣
不忍便訣。
則非歐公之所得也。
於是乎先生文章德望
進退大節
雖以歐公之賢。
猶有所不能過者矣。
此豈子孫增益溢美之辭哉。
况吾皇祖淸公先生
先生父子
世。
俱爲世名臣。
而亦壽考
亦俱退休
以追古大夫遺風
於戲盛哉
遂日召賓友
飮酒賦詩
煕煕然不知歲之云暮。
斯可言也。
至於眷顧君民。
隱憂永歎
則固非不所得而窺。
而况敢言乎哉
族譜重刊
公元1458年
南氏本姓金
中國汝南人
其先不知也。
鼻祖東使
得姓南氏
史傳闕然無可攷。
後數世。
系牒又缺畧而失其傳。
樞密院副使
三分籍英陽,宜寧,固城。
而宜寧最盛。
自是以降
世系族派。
乃可知也。
舊譜刊於英宗戊寅
至于今九十有一年。
若子若孫。
繁昌
其麗百千。
京鄕宗族
懼其愈久而忘也。
相與收牒補編。
合爲畧干卷。
祖先名德閥閱
子姓內外姻屬具載焉。
旣成
屬序於不肖曰。
雷淵淸公先生
實序舊譜。
其後也。
一言以述之。
不肖不敢以不文辭
竊惟系譜之作。
所以尊祖德而垂宗法也。
南氏自古君子
盖始於新羅
高麗本朝千有餘載
淸族名於世。
豈非祖德宗法
可法於天下後世也歟
系譜續編
推原本始
聯合親疎
尊祖收族
庶乎無愧於古之君子
君子處世
或仕於朝。
或隱於野
顯晦不同
而舊譜原序。
致勉於成
功德之世。
興感正學盛衰之誠。
意遠矣。
後人能隨所遇而處其宜。
君子之道。
豈外是哉。
其所以爲淸族
繇於尊祖收族
不忘先訓。
而觀於是譜。
始焉闕疑
中而紀畧
終亦無溢辭
又深得古史世表遺意
皆可書也。
於是乎書。
以爲南氏家法
康寧齋序
林園第宅
夫人所爲樂也。
興廢不常
幷其名而不傳者。
終古何限
東都裴公之院。
德光崔氏之堂。
獨能巍然垂著於後世
豈非孝友敦睦
足稱聞。
人之慕悅
其室居而然也歟
三溪精舍
游觀逍遙之所也。
公爲其仲氏石公
一小齋於其傍。
匾之曰康寧
康寧五福之一。
其義則無患難。
兄弟同氣也。
人之有原隰鶺鴒之難。
莫不孔懷
不相求。
而方其飮酒皷瑟宴安之時。
乃或有所忽焉
周文公之詩。
眷眷深戒
在於旣安且寧。
公與宜石公
前襟後裾之日。
于于篤愛至今
寬裕以誨。
比順以敬
可謂人無間言
而公之名齋。
不獨善頌善禱之是取。
猶且致意常棣之勉戒。
大人君子自警而警世之義。
豈不深且切哉。
於是二公
幅巾杖屨
優游是齋。
同盤而食
連床而宿。
而康而寧。
以享洪範之福。
則後之人。
景仰是齋。
將與擊皷會食之裴院。
德星幷聚之崔堂匹美也。
豈不休哉。
旣成
公命秉哲序之。
不敢辭曰。
顔之推家訓曰。
兄弟之際。
譬猶居室
一穴則塞之。
一隙則塗之。
則無頹毁之慮。
雀鼠不恤
風雨不防
壁陷楹淪
無可救矣。
僕婢之爲雀鼠
妻妾之爲風雨
甚哉。
今夫是齋也。
二公底法矣。
二公之後嗣子孫。
亦將墍茨丹雘焉。
以至于來晜仍雲
苟能塞穴塗隙。
雀鼠防風雨。
如顔氏之訓。
則人將見是齋雖百代如新斲焉。
心菴趙相公(斗淳)六十一歲壽序
有虞三英之際。
所貴不同而所尙同
鄒孟氏有達尊之說。
天下尊高年久矣。
壽於人。
至願存焉。
禀質有堅脆。
運命脩促
亦非人人所能襲取
君子存心謹節
以盡所受之天而壽自臻。
於壽可以論其人。
往往有矯而過者。
吐納熊鳥。
直欲獵掇喬松
雖幸以有獲。
槁項黃馘之歸爾。
絳縣老人四百四十有五甲子。
徒見其支離可厭
極至於三洗髓一伐毛。
曼倩滑稽恢詭
何補經世庇民之數哉。
君子之於壽也。
致之有道
饗之有術
達理知命
守一處和
內養旣全。
外至之無足以牿焉。
則斯可以致矣。
崇德
公元1596年
彰業。
資學而立言。
績庸一世
澤利後人
則斯可以饗矣。
是以往。
諸人則盖幾希焉。
以余所見
判府事太史趙公近之
公以忠藎門胄
遭値煕明
敦大博厚之運。
剛方粹之氣。
羽儀王庭
黼黻皇猷
歷敭內外
遂躋三旌
以存諸己者加諸人。
修於家者用於國。
聲光之所被。
功施之所洎博矣。
非所謂饗之有術乎。
不佞稚昧
得拜於床下
時公已貴且顯。
府中無急走疾呼
方冠博帶
靜默而坐。
左右圖書
泊如也。
客去。
輒手一卷
潛心於尋撦溫繹
而盖三十年如一日。
公之所以自得修養之工者可知已。
非所謂致之有道乎。
覽揆之辰。
今再周矣。
四代之所尙。
天下達尊
公實有之。
不佞何贅焉。
特擧公致之之道饗之之術。
以爲壽席之語。
季舅荷屋金相公六十歲晬辰序
竊聞緣順可全生
督中可盡年
至人然後能此。
蹈榮而保吉
都貴而躋耇。
前哲所以難之。
故無搖汝形汝精。
得之眞訣
願賜臣富臣壽。
發於常情
古來六十者雖多。
誰是九五福兼備
蘇侍郞之旬滿。
官秩猶卑。
白少尹年登
俸祿不厚。
龜鶴齊算。
鮮覯服褖衣而友琴
貂蟬交輝
罕聞列畫棨而舞彩。
伏惟閤下
應星
公元1632年
丁之會
嶽降申之姿。
世篤忠貞
鐘鼎而服訓詩禮
躬行醇謹
布韋而貯器琳琅
若不出衣若不勝。
確乎所守。
威有可畏儀有可像。
卽之也溫。
謂其盈盛之門闌
欲斂跡。
是以低徊於蔭路。
晩乃策名
先王特達之知。
當時克副其望。
十年秘閣
玉珮繡裳
掌戎權。
高牙大纛
山濤啓事
銓衡稱平。
晏之理財
金穀以裕。
文武全之才。
故心膂是托。
休戚與共之地。
肺腑其親。
老成尙有典型
人情賢於夢卜
吾相定矣
天工代之。
信之若大蔡
傅其也保其體也。
屹然泰山喬嶽
士曰時哉民曰樂哉
急病讓夷
廟畫非一二事。
明憂治。
筵奏殆累萬言
濯龍門前
常存知止
司馬園裹。
自在就閒
入禁小心
同朝共諒。
樞密一節
古人攸難。
晩境頤養之祺
靈籌耳順之數。
時則上公臥閤。
太歲景辰
今也周大夫杖鄕
明年周甲
又値十二月四日
爭頌八千秋大春
錢公壁間。
畫傳靑牛西出
坡老席上
歌騰白鶴南飛
極宿增光
迥臨挽鹿之里
河魁垂彩。
特照趍鯉之庭。
于是方域無憂
家國同慶
元日之縟儀將擧。
輿情千歲者三。
東朝玉度彌康。
寶齡屆六旬有九。
廼者韓公之喜雪
公元1858年
下。
杜相之好月初回。
松陰滿園。
和嶠支廈之具。
荷衣在屋。
香山參社之賢。
華筵鉅美揚。
康爵而善頌發。
延壽無垠者。
必審其依仁之術。
守福靡虧者。
要度其處和之方。
魏仲先中元之詩。
周子充淸風之誦所由作也。
矧忝蕭勵愛甥之列。
宜效杜甫賢舅之辭。
如欲萬一分形容。
非敢私也。
只就數十聞見
皆可言歟。
遂爲之說曰。
麟角毓靈。
貴人風範
鳳毛呈瑞
上世禎祥
公之儀容也。
千頃之汪陂不淆。
學進識進量進。
一片靈臺莫狀。
和氣和聲和。
公之雅度也。
不逮親存。
重茵而抱季路之恨。
以養姊老。
珍饌而篤庾約之誠。
公之孝友也。
衣無采而味無兼。
鞭靴不近。
門如市而心如水
圖書自娛
公之淸儉也。
黼黻綸闈
竇儀宜用。
瓊琚藝圃
歐陽得來
公之文章也。
酸鹹辛苦無不調。
傅說之羹作。
椳桷扂楔適用
宋璟之柱擎。
公之事功
如此矣。
苟非內腴神明敷英華。
曷致上固廟社下煕工隷。
是知不待勉强衆善集。
若有報應百祿昌。
誠願丹籙仙曹
蒼珉壽域
富貴富貴
石奮一門
太平太平
元爽百齒
景星度世
卽入兜率宮
含神霧而鍊精
宛遊勃鞮國。
然則年彌高
公元1859年
而德彌卲。
身益泰而道益光
郭子儀久居中書爲廿四考。
文潞公再起上相在九十齡。
猶復異膳常珍
避蒼乳而同飽。
方瞳華髮
計絳甲而無彊
然後日散䟽廣之金。
天賜孔光之杖。
退作山中宰相
仰若地上神仙
詩酒琴碁
享吾年者一樂
泉石花竹
名其亭曰三休
壽泉湧於盆池
却老霜降于庭樹
恭奉九霞之酌。
拜獻五湖之圖。
四代五公之譽。
天邊雅奏
百子千孫之祝。
合日下之名流
來年如今年。
中壽以至上壽
伏念秉哲
黑頭宰。
白眉良
自致公卿
過被盧翁之詡奬。
等視子侄
偏承王公提撕
親齡漸臻於稀年
千萬是祝。
賤齒遽至於從政
四十無聞
載曼詞而竊歡。
聽儓誦而嘉羡
一德一爵一。
邦家
陶斯詠斯舞斯。
賓主盡美
又申昌辭曰。
知微知彰
知柔知剛萬夫望。
曰艾曰耆。
曰耋曰耄百年期。
泊翁詩集
李東樊晩用。
將印其大人泊翁詩集
一時名公巨卿多序之。
樊又以是托余焉。
噫。
於是托。
實有所不敢辭者。
昔我先君晩年
休官家居
日與騷人墨客會。
詩律爲娛。
時東數數來。
故其唱酬居多
惠好
公元1857年
深。
因是弱冠樊。
而亦多有文墨之遊。
其時翁翁尙在世。
余時以所作質焉。
或奬詡之。
或非責之。
直截誨諭
至于言猶在耳
其後余又與仲山交甚善。
每當花辰楓節。
同賞山顚水涯之間。
逸唱迭和
軸成牛腰
不幸仲山早逝
使人吳鴻折鍔之悲。
仲山之子之衡之字也。
去年會圍。
主試頖宮
唱名
尙重獲選焉。
尙重卽仲山之子
曾余訪樊於城西舊居時。
額髮在傍。
啞啞學語是也
以是言之。
余於樊。
文字交契。
有四世之厚誼焉。
是余所以不敢樊之托者也。
至若泊翁之於詩也。
始自體素
至于雨念。
箕裘聲韻
可謂世業也。
始自弱齡
至于大耋
造次必是。
可謂專門也。
是皆夫人所知
而又若體制品調何如
格律聲響何如
諸公之言。
已盡之矣。
不待余論
樊之徵序於余者。
意亦必在彼而不在是也
樊亦老矣。
生平吟咏最富。
名篇傑作
膾炙一世甚多
仲山不在
能無塗牖覆瓿之患歟。
惟尙重早能成就
收拾篇什
以謀不朽
而又求弁卷之文於余。
方滋筆以待焉。
經山鄭相國(元容)回榜宴序
天以富貴壽祿與人
天下皆受也。
然有與之不能
公元1862年
受者。
有小受者。
大受者。
猶以釜斛槪物焉。
人所未見。
必有所由者存耳。
詩人祝福
必曰豈弟君子
豈弟也者
有善在心
和樂形於外也。
上世人心和淑
吉氣充溢
上達於天。
王公大人
皆享長久
爰及庶民
敷錫厥福。
及夫後世
此道未講。
能盡其可受之道。
令聞長世者。
無幾焉。
壬戌
山大相國唱名周甲之年也。
聖上特賜靈壽杖及几而寵之。
以內厨之醞法部之樂。
九卿設宴公第
大聖人敬大臣而優耆老之禮甚盛哉
公以童顔鶴髮
簪花緋袍犀帶之上。
望之若神仙
三子七孫。
左右侍側
上卿在前
循吏次之
學士居後。
同堂之內。
靑紫輝映
古所稱有壽有祿子孫
石氏汾陽者。
莫之與匹。
盖天之與公果豐。
而公之能
亦可謂大矣
於是論公之能致此大受者。
或曰公之氣像吉祥
或曰公之文章從順
未嘗不爲之福之一道
而特其小者耳。
不佞與公之令胤尙書
同年釋褐
同僚翰苑奎閣
是以受知於公甚久。
每謁床下
未嘗不言民言國。
民國
未嘗不憂形于色。
娓娓而自不能已者。
不惟勉戒後輩
卽公之性也。
豈非詩人所云豈弟君子有善在心者歟。
臧孫氏以一善言。
有後
於魯。
則天與善
雖在一言如是
而况君子在位
爲國奉公
眷眷仁民愛物者。
其爲天之可與。
有非一言之善所可比者乎。
公雖不爲徼福而然。
而公所以能盡其可受之道者
其在是乎。
至若廟堂容儀凝默
殿陛言議侃直
及至讌居
藹然
口無雌黃
隱惡揚善
管子所謂善氣迎人近之
以至聲色外物
未嘗經心
林亭水榭
風流瀟灑
荀卿所謂君子養源近之
此皆世人所共知者。
不復述焉。
淸虛遺稿
公元1832年
歐陽公有言秦漢以來
著書之士。
不可勝數
散亡磨滅
不一二存焉。
盖其意以爲不朽者有所在
不在書之多少
今於月城淸虛遺書
有以驗之也。
始聞其淸虛爲號。
只謂古逸鞱晦者流
及考其蹟。
學術淵源
義聲服卉夷。
壬辰君子相上下
如一部語百里王之論。
可知黼黻良手
而雪川上白雲流水
卽志之寓耳。
故發而爲文者。
忠直慷慨
簡易明白
足以千古義士
及至尋常嘯咏
根於天得
不爲外物所累。
有非圖史園囿文章皷吹所及也。
兵禍灰燼
磨滅不得
天意之有在歟。
其後孫。
若以
大顯爲慽
采菱陽和衆人聽之。
不若延路陽局
君子顯晦
固有時也。
其藏而竢之。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