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明美堂集卷十一 (自动笺注)
明美堂集卷十一(全州李建昌鳳朝著)
 記
  
寶城亭子灌水亭記
湖南寶城郡治十里
村曰亭子村
前有大川橫流
亭子川。
盖古有太古洗心二亭
今俱廢矣。
而村與川之名以此云。
川出於長興獅子山下。
南流至嶺右之河東
爲斗峙江入于海。
上下七百里。
水急岸峻。
不可以灌。
寶城地勢尤高。
民常苦暵。
郡人林翁愼源。
材而隱於稼者也。
臨川而歎曰。
以茲水之大。
不能爲人用。
何哉。
會歲大無。
方春餓莩載道
翁乃募流民萬餘。
築石於川之中流
截而匯之。
其延若干
其袤得其三之二而弱。
其祟(一作崇)之出於水二丈
水之中如之。
穹窿厜㕒
之如山。
八月秋熟役竣。
而役者有所歸
鄕里相與名之曰活人堤。
復自堤開爲長溝。
鑿厓架壑六七里。
以至亭子村前。
稻田
明年
又自村而引之十餘里。
至道湖之坪。
旣漑旣種。
悉爲膏壤
民仰其利。
居戶日繁
相與斲石竪碑。
以志翁之惠。
然翁之家。
則以茲役而罄矣。
翁自有者數頃而已
或以勞翁。
翁笑曰。
方行吾志。
以自愉快
寧復問區區耶。
盖溝之所及旣遠。
而分而灌者益以多。
蓄泄啓閉
不可以不時。
或甚風雨
與夫蚤夜之候。
不可以無庇。
乃作亭於村隅當隄之衝。
跨溝以瞰野。
爲楹者九。
而覆之以
公元1890年
扁曰灌水
至是而灌水之事畢矣。
亭成以庚寅三月
隄成癸未八年
楊山趙景協。
久客於翁。
旣歸而以其事語余。
余文以爲記。
噫。
余奚足以記之。
讀書從政數十年。
至今一日之澤以加於人。
四體不勤
田廬不能治。
余愧林翁多矣。
然以景協之求之勤也。
不獲以辭。
姑次其梗槩以塞之。
景恊又言。
端愨粥粥
無他能。
內獨㫼於心。
衆夫以擧大役
不煩聲色
錙銖無遺算。
幷書之。
以遺來後。
使有以知翁之爲人焉。
吉州臨溟大捷碑閣重修
去歲
余在京寓。
農圃鄭忠毅公裔孫
忠毅遺事附錄
讀之。
盖列朝名公前後表章之作多矣。
而其紀之于石。
則有臨溟大捷碑。
列叙當時戰功關北義士姓名
比他尤詳。
副提學昆侖崔公撰也。
因歎忠毅與諸義士之功磊落如此
建竪遐方
賞以疑輕
忠毅又卒罣文罔
世之論者至今衋之。
昆侖在世時。
廷推第一輩人。
三館先進
虛席以竢。
顧阨於短造。
士類所共惋恨
二公武事文章
奇偉不常
大畧相似
辭事正相稱。
可以遺憾無窮
惜余無由身至其處。
仰觀其大書深刻之蹟。
而因以訪諸義士家世
以此撫卷慨想者久之
一日
吉州許生源來求見。
坐間
自道其族祖忠毅
倡義於其鄕。
碑文所載。
許珍斥候將。
許成戰死者是已。
余爲之矍然改容
且問所以來。
生曰。
大捷碑。
舊有閣以庇之。
守者不能謹。
公元1891年
上棟
竊惟斯碑之樹。
期以軒天地。
華嵩
一朝不保其所舍。
况源與源之州人
日睨其諸祖之名字
暴露於烈日霾雨之中。
私心痛恨
聚議集力以葺之。
願記其事。
用揭于閣之楣。
謝不敏
旣感其義而諾之。
明年
生復來曰。
閣修矣。
鄕人朴兌習。
慷慨士。
捐貲獨最多。
源與諸族。
相之。
姜某董其役。
架瓦施艧。
煥然逾昔。
余聞而又歎曰。
甚矣。
古人有待於後也。
夫以功烈之盛。
而尙不能自傳
叙述之權於作者
文詞雖工。
不能不附於物以壽。
石其尤者也。
而要亦有世之護持珍惜者。
然後永久無患
周之岐陽皷。
不免牧童敲火
唐之平淮西碑。
至爲石家子所椎。
然則如許諸人之勤。
又曷可少哉。
余聞閣之始毁。
非惟風雨鳥鼠之罪。
而抑有故焉。
特許生爲其鄕黨諱。
余亦循其意而不書。
姑書重修梗槪
復以遺後人。
俾以生之所諱爲戒
而余之所書爲勸。
望美軒記
寶城郡治古城東南隅
其山曰望美。
嶞而不甚高。
松筠楓栝之緡。
隱映可愛
郡中相傳
曾有仙女降此山。
山以得名
山下有川。
臙脂
有潭曰珠簾
以此
余思如其說。
卽名美可也。
云望也。
無乃亦有遷人逐客
如昔之蘇子瞻者。
至于此山。
旋而北望不能已。
因而名之歟。
不可知已。
子瞻之謫黃州
雖距汴京爲遠。
猶在夏口武昌山相繆之間。
寶城者。
湖南
窮界也。
自此以外
大海接天。
風濤滉瀁
可以謂之天一方矣。
可以渺渺余懷矣。
嘗試論之。
人有天屬
卽有天性
恩愛鍾乎有生之初。
無俟言也。
若夫男女之間。
內外截焉。
臣主之際。
尊卑逈焉。
一日由內而托乎外。
由卑而干乎尊。
至別而合。
至疏而密。
事爲人道所不可無。
人心之所共願欲
而其主義以爲情。
乃有在乎天屬之外。
愛慕之思。
芬芳悱惻
纏綿襞結。
不知其所以然
終身不能自解
雖其端莊以爲禮。
正直以爲節。
萬萬不肯側媚容悅之態。
其所自持
乃逾見其深於情也。
不幸以此覯慍受侮。
憂讒畏譏
以至流離困頓
而逾不能忘也。
苟非其然
强爲牽連
葉公所謂無可奈何而安之之說。
則是特空名浮貌而已
安在其爲大倫不可易也。
九重之居。
七章之服。
穆穆皇皇
何如人也。
而乃敢私謂之美。
忽然若忘。
其如天之尊。
如父之嚴。
而乃閭巷歌謠男女相悅之辭。
比擬指斥
無已褻乎。
盖其愛慕之深。
發於言語文字聲音色澤間者
如是然後可以曲盡其情。
屈原離騷所以三百篇之作。
太史公贊之。
謂與日月爭光者也。
子瞻之賦。
猶是耳。
苟非其然
卽朝夕於君所
而乃心之罔不在者。
或鮮矣。
天一方之渺渺哉。
館于林家。
在望美山之隅。
其軒舊無名
因山之名而名之。
且爲記以自抒所欲言云。
苟安室記
泉子世居南原
泉子而累徙。
南原而光陽。
自光陽而求禮。
禮縣寡壤瘠。
泉子所居山曰白雲
嵁巖犖确
穀蔬之產。
僅以給。
居人茶荈吉貝
市以易醝。
餘外無所利。
又其地勢雖僻。
介湖嶺之交。
大路由之。
二方有事茲其爲阨要。
余雖未見求禮。
據圖以徵之。
又讀泉子文。
萬壽洞,白雲渠苟安室諸記叙
風土不見其美。
又非遺俗避難隩區也。
惟其所謂揜村。
松子覆水
塒柵鳴吠
白雲之中。
又謂竹樹蒙密
時聞詩書之聲。
令人意思僊僊然。
此自泉子之言之有味耳。
未必其地之可樂如是也。
泉子起南服
勝冠卽有雋譽
自負其能。
出游當世
踔厲風生
達官不足以盈其眥。
嵬儒不足以屈其首。
惟求古書
與數千載人神氣相往來
嘗謂文章不古
若時文以壞之。
講學以混之也。
壞者。
尙可改。
混之則不可復分。
士惟多讀書
通文章之法。
事物情僞格致
出而用之廟朝之上。
爲事業。
名節
不遇而老於山林之中。
不失爲文章。
識解論議
往往嶄絶洞快
如矢破的
如鋸取朽。
雖其於六經之旨。
聖賢用心
顧未知如何
而總其所長。
可謂一時奇才矣。
象犀珠玉
出於海山之阻。
而求觀者必於都市。
豈非以至寶所居。
非僻寒儉之與宜。
望氣而識之。
定價而售之者
要在稠衆之會。
繁華之衢歟。
泉子之才。
旅游十年
得一進士歸。
而自逋於萬壽白雲渠
自名其室苟安
則吾恐朝廷宰相
不能無任其責。
卽如余輩。
歐陽公所無資攘臂閑民
不能不悵然失圖
誠不願泉子之苟安於此室也。
子求余復記其室
余爲叙所感者以應之。
淮南小山之餘意云爾
質齋
李君伯曾訪余于貝州
余與伯曾別數十年矣。
相見甚喜。
是日余又聞赦。
欣然幽憂之懷。
雨濛濛。
竟夕相與從容歡笑
間則發其篋。
得詩古文數篇。
讀之又甚樂。
伯曾忽改容曰。
久游於外。
薄少老母養。
不能滿。
將歸矣。
吾且去文而就質。
韜蹤匿影於萬山之中。
泯然以忘吾窮也。
故以質名吾齋。
子盍爲之記。
余聞之。
不覺悵然有惜心焉
使伯曾之言果信也。
吾不知何時
復見伯曾。
縱見之。
伯曾之文去矣。
何所讀而樂之
如今日也。
伯曾之文。
錦繡也。
使爲錦繡者。
一朝易其機杼而爲布帛
則吾不知其爲利孰多。
而其不足於觀者之目。
有間矣。
余方爲伯曾惜。
伯曾之自視
又烏能無情乎。
雖然
微獨伯曾耳。
雖余之拙陋
幸而操其藝術
自騁區區之名。
不爲不久
年歲之所遷。
人事之所更。
居然不能今昔之異。
而况伯曾乎。
子貢棘子成曰。
文猶質也。
質猶文也。
虎豹之鞹。
犬羊之鞹。
其言若甚詳。
而吾甞讀之。
猶未能曉然於心。
今伯曾旣已自擇去就之分而無所恡。
其必有以知之矣。
吾又何足以爲
伯曾言。
雖然
吾觀伯曾近所爲
文愈博辨奇麗
惟意之所恣。
不衷於常。
使人驟見
惝然而驚。
旣則津津然不能捨。
若是可以遽言去文哉。
草木之花。
極其光艶而後而後而後實成焉。
今伯曾之於文。
光艶甚矣。
而尙鮮然無欲厭之意。
以此卜之。
吾之爲伯曾惜者。
或過矣。
而吾猶有幸焉。
姑書之爲質齋記云。
大圓山房
公元1895年
旃蒙協洽南至之月。
綺堂,汶園二侍郞
沁州霞山
棄家遠遯
余哭而送之。
天日晝晦
豺虎滿地。
生人死別
天下之至悲也。
明年秋七月旣望
自古羣山
奉詔宥還。
邐路由湖左
訪綺堂于文義縣大圓山中
其居遠連上黨
邇挹荊江
據嶔頫漪。
躋泛俱適。
奧深幽靚
淸暉照人。
良疇如繡。
嘉林如幄。
玄蟬皓鶴
鳴嘒左右
沿溪十數曲。
竹籬茅舍在焉。
兩扉訇然
其人斯在。
驚喜之極。
涕隨而逬。
坐定語讕。
微月在宇。
松醪木蕨
陶然引醉。
主人謂余曰。
茲邑。
先人桐鄕也。
且與汶園鎭川之莊。
不甚遠。
吾與汶園。
始自鎭川
大風雪。
同入此山。
山中人爲吾買屋券入于吾。
兩家子。
携眷尋至。
遂卽于茲
而汶園姑留鎭川
早晩相聚也。
因以汶園所著大圓山房記示余曰。
子亦盍思所以贈我。
余讀其記。
記中屢致意于余。
盖余先聞大圓之名。
貽書于綺堂。
鐺脚材之約。
汶園引其語也。
翌日
二人聯騎
鎭川
信宿于汶園宅
綺堂復申其囑。
嗟乎吾儕霞山別時。
以爲不可復見也。
賴天之靈。
聖主之恩。
得以含生戴髮。
相視一笑
於吾三人
可謂幸矣。
顧今亂黨雖潰。
矯令雖寢。
君父危於孤注
宗國罔知稅駕
哀痛憤懣
日甚月亟。
其如余之辜恩虧義。
自甘僇民棄物者。
無論耳。
雖以二君超然高蹈
身在榮辱外者
苟以古之勞臣
衛甯兪魯子家覊之事責之。
其亦有蹙然而不自安於中矣。
詩曰。
寔命不猶
命之不猶
雖欲執覊靮以從。
其勢有不可得。
敢望裨補於萬一乎。
後世原情恕跡之君子
其猶不以遺君其後
吾儕可以知免。
若夫汶園所云剝復生
大圓有日
則固亦善頌之昌辭
而非今之所敢必也。
雖然
三人離合悲歡之間。
亦有以見天道人紛綸錯迕若是不齊也。
又不知自茲以往
將使圓者缺乎。
缺者圓乎
抑果如汶園之說。
大圓有日乎。
姑以所感者書之。
大圓山房第二記。
普門寺大鐘功德板記
公元1896年
靑羊之歲。
黃鐘之月
余乃竄身荒谷。
托于普門僧舍
范蔚宗蔡伯喈贊。
日月而不燭。
臨風塵而不過
潛舟江壑
不知其遠。
捷步深林
尙苦不密者。
一段情景
約略相似
每見居僧正三,裕華輩於佛前。
焚香膜拜
晨夕熏修
經聲琅琅然。
梵聲浩浩然。
軍持隱囊
旣飽而嬉。
心甚羡之。
偶問若方寸中。
亦有事乎否。
二僧
曰。
名藍勝刹。
俱有大鐘
吾寺獨無之。
無以鎭重山門
宣暢法敎
吾等方募財於善人長者
吾又竭甁囊之儲。
將爲鯨魚蒲牢
大奮無畏之音。
天人訢合。
緇白警省
劍輪聞聲而輟苦。
湯鑊候響而停熾。
願力雖嚴。
魔事多戱。
我土晏然
長安甚擾。
是爲憂耳。
余聞之。
黯然而傷。
愾然而歎。
嗟乎追蠡垂絶之勢。
觳觫無補釁之圖。
輔氏之銘。
亢草何人。
雒陽之簴。
淸塵何日
彼獨何人。
能辦斯心。
銖兩而鑄千鈞
合調刁而噫大籟。
庸以報恩塵刹
護法金湯
李靑蓮云雷霆擊大千
摧摺魑魅靈仙
將於是乎在。
此吾士大夫所愧。
不但心羡而已
抑余聞世出世間
原無二法
機緣相湊
聲氣攸感。
隱峰飛杖而賊破。
睦州懸鞋而城完。
有功於此方國土。
亦已章章矣。
霜降於天。
豐山鐘鳴於地。
山崩於西而漢宮之鐘應於東。
或者此鐘一鳴
能使娑婆聲聞之界一切圓通
忠臣烈士
之而奮厲勇迅。
姦臣惡子
之而遁散沮縮。
積陰潰而乾坤豁。
如大寐覺日月明。
庶見冠冕器服不改乎舊。
禮樂征伐歸于上。
此則余區區涕泣投誠之願。
未嘗二僧道。
心香上升
諸佛其聞之矣。
今年冬
家居閒暇。
撫念去年此時
驚流光之迅駛
感物化之紛綸
演若怖頭
豈云痛定毗耶
杜口聊以示疾
二僧來言鐘已成矣。
其重若干斤。
費錢若干
筍業高懸
金綆上絙。
訇然皷之
萬竅皆盈。
吾將鏤版揭辭于其旁。
庸以昭檀施諸賢之名。
流傳爲山
故事
敢以屬公。
余惟文字結習
粥飯留緣。
木蘭前游
異飯後之懷慙
招提復宿。
佇他夜之深省
誓願具在
何以辭。
惟是諸善人長者
各有發願
各願有成
雖有巧曆
不能算也。
余姑以余所願者記之。
誰無君親
無心血。
凡我同胞
諒非異情
又非余區區之所敢私也。
諸佛有靈。
庶其印可
如杵撞鐘
大皷大應。
如鐘在耳
非來非往。
余方齋心以俟之。
明美堂集卷十一(全州李建昌鳳朝著)
 論
  
孟敏
有成則有毁。
物之理也。
好成而惡毁。
人之情也。
有物於此
守之必謹。
持之必固
措之必安。
不幸而或毁。
則必爲之修改補苴
所以復用
其毁而至於可用
則亦必爲之眷戀
咨嗟不能已。
非特衆人然也。
聖賢亦然
豈不達於物之理也哉
亦將以盡吾心焉耳。
故善莫大愛物
莫大暴物
老莊之徒。
絶棄事物
以爲道。
人死而不悲。
國亡而不戚。
若是者。
所謂非人情也。
抑余獨怪孟敏不顧墮甑
郭泰賢之
敏事不多見。
者。
貞不絶俗
隱不違親
此中行之君子
奈何非人情之人哉。
敏之言曰。
甑已破矣。
視之何益。
敏之所以墮甑者。
以不顧也。
所以不顧者。
以爲此言也。
夫人手足耳目心口
不期相謀
一有感觸
互相發現
不容斯須
此其常也。
甑墮於其手。
聲聞於耳。
而其目不一瞬
其心不一動
而其口不
一咨嗟。
乃遽發此非人情之言。
而其言又甚達於理。
是其手足耳目心口
相偝盩而不通者也。
雖然
其言又未必達於理。
使余遇之。
反之曰。
甑已破矣。
視之何損
又曰。
甑已破矣。
不視何益。
若是敏之說窮矣。
視之不加損也。
不視無所益也。
而獨曰視之無益
豈有於益無益者歟。
悍然冥然
以不視爲心者也。
推是心以行。
則凡天下國家之大。
人倫之重。
無往而非甑也。
其不破者幾希
或曰
然則敏固悍而冥者歟。
曰敏。
盖有激而然也。
當是時。
漢室圮矣。
郭泰徒行天下
有以救之。
敏知其不可也。
故爲而發此言。
猶大一木之說也。
然其亦孔子所云。
果哉
末之難已。
于忠肅論[上]
于忠肅不諫易儲
侯方域魏禧非之。
方苞袁枚是之。
方域之論正矣。
偏且激矣。
所云。
忠肅諫則景泰心危慮變
憲宗父子殆矣。
可謂晰於事情
然知其至於是。
而不諫。
是亦忠肅之過也。
忠肅之於景泰
主相何如也。
不能使景泰不至於不義
而反迎其小不義
苟然無使其變之亟。
惡在其爲忠肅之賢哉。
忠肅嘗諫易儲矣。
而史不傳焉。
李子曰。
惜乎忠肅之不去也。
或曰
易儲去耶。
曰。
易儲去。
則名歸而禍隨之矣。
或曰
景泰之立。
禀命英宗
可以去耶。
曰。
景泰立功不成
以是時去者。
逃耳非去也。
其惟去於上皇迎還之日乎。
今爲忠肅代疏曰。
以不肖。
遭亂承乏
驟至高位
從戎行。
使國家無事
今日庶僚耳。
豈敢倖亂而貪功哉。
以上皇未還。
臣子義當效死
不敢辭巽。
今賴祖宗洪福
陛下孝友
上皇回鑾
克享隆養。
臣事畢矣。
乞骸骨歸田里。
所有恩賜符節冠服金帛珍寶
臣今告歸
不敢久溷。
幷以繳上云爾
景泰不許之矣。
一不得請
至于再。
再不得請
至于三。
三而猶不得
扁舟五湖
被髮入山
可矣。
不惟忠肅自謀然也。
所以諷示景泰天下萬世則也。
且夫忠肅不去。
英宗雖不復辟
必死於石亨之手。
不世之功
震主之威
景泰所不能無疑也。
嗚呼
父子兄弟之間。
猶有難焉。
而况君臣哉。
于忠肅論[下]
余爲于忠肅論。
惜其不去。
或曰
忠肅不難去。
不忍去。
此之謂忠。
曰。
感恩致力
忠之細也。
引義當道
忠之大也
今夫朋友
相與至厚而密也。
一日見其有不足於其親戚者。
必有所缺然於吾心。
何則
彼其施於親者。
然則可知已。
不能正以告之。
則思所以從容以道之。
二者均不得
則亦思所以自處而已
不忍內懷缺然之心。
而外益加厚。
唐肅宗玄宗京師
李泌衡山
宋欽宗亦迎道君還宮。
李綱請出爲宣撫使
肅宗潛邸故人
欽宗受禪
之策。
二君之於二臣
言從計施。
任用無貳
可謂盛矣。
史記玄宗道君之還。
禮貌之備。
可以無憾
此又二臣進言之效也。
二臣者卒去。
豈其大故哉。
旣正而告之矣。
又從容而道矣。
且已得之矣。
而其自處則然也。
彼其有見一日不足者。
審也。
豈忠之不若人哉。
肅宗欲立廣平王太子
曰。
陛下家事
當須上皇
不然
何以靈武之意。
且使廣平王
入告曰。
陛下未奉晨昏
臣何敢當儲貳
廣平王者。
肅宗之子也。
肅宗肅宗之子
而猶須玄宗
而况英宗之子
而錮英宗哉。
故曰以不易儲
而是忠肅者。
偏且激也。
唐順宗
唐自中世以來
天下李氏天下
內則䆠官
外則藩鎭而已
藩鎭之禍緩而彰。
䆠官之禍急而幽。
世徙(一作徒)知憲宗敬宗之崩。
由於䆠官
而不知順宗君臣之敗。
䆠官之禍尤烈也。
天下大變
弑與廢而已
然弑可以暗曖爲。
而廢必宣布天下
故弑君而人不知者有之矣。
至於廢立
霍光之賢。
不敢辭其名。
俱文珍劉光琦,薛盈珍等。
處人父子之間。
廢立以爲禪受
顯享其功。
而陰逭其惡。
旣以欺其當世
而又以欺天下萬世
可謂巧矣。
順宗自爲太子
遭郜國之獄。
李泌調護
幾危而安。
告德宗曰。
願上勿露此意。
左右樹功舒王矣。
可見其時左右
不利順宗者也。
順宗欲諫
宮市王叔文止之曰。
太子侍膳問安而已
有如上以收人心。
見疑何以自解
順宗爲之泣下。
一言
可知其賢也。
然亦見其時
順宗危疑之積。
怵然自驚於色也。
順宗東宮十數年。
未聞有疾
至德宗將崩。
順宗以疾不侍。
安知非順宗入侍疾。
䆠官沮之。
反以順宗爲有疾耶。
順宗有疾無疾。
不必論。
順宗立而用小人
政亂
則雖無疾。
不君也。
苟立而用賢人。
政治
雖有疾。
何害於爲君也。
敎坊小兒
貢獻
蠲逋責。
可不能政乎。
追還陽城陸贄
杜佑爲有司。
陸淳杜黃裳柳宗元劉禹錫侍從
可不爲能知人乎。
烏有能政知人
不堪爲君者哉。
王伾王叔文
順宗所專聽之臣也。
順宗賢君
叔文
賢人而已
史官乃曰。
汲汲如狂。
以伊,周相推許。
汲汲以爲亂者。
可謂狂也。
汲汲以爲治者。
何以謂狂也。
人臣事君。
不以伊,周相推許。
則必以共吺可乎。
又曰。
賣官受賂
當時人主宰相
求賂受賂
必於外藩
韋皐之徒。
月奉日獻。
所謂債帥之尤者也。
使劉闢求蜀。
叔文欲斬
此等
皆與叔文爲仇。
叔文必不求。
卽求必不予。
其他得官者。
皆號一世名士
八司馬
未必其皆賢。
然烏有賂與賣之跡哉。
又曰。
不以正。
叔文
始以翰林待詔
侍東宮
翰林待詔
唐時恒有之。
順宗刱設。
叔文冒進也。
魏徵之於建成
李泌之於肅宗
其初皆叔文也。
豈必高科大官
然後正人哉。
又曰。
內侍李忠言。
朋比爲奸
嗟乎
叔文之敗。
何如哉。
豈非以易神策之帥。
䆠官之兵。
欲革百年之弊。
公元805年
而反以促其變哉。
使忠言
朋比叔文
徇公滅私之人也。
不可謂奸。
使忠言果奸。
寧肯朋比于害己者哉。
或曰
叔文用事
量力
欲奪䆠官之兵。
史官之譏汲汲也。
然是亦有不得已者。
順宗之立
䆠官之所欲也。
非所而立
則其情必不自安
自安則必逾圖所以不利
此其勢。
叔文䆠官
䆠官順宗矣。
雖欲徐之
得乎。
順宗之禪。
又非宦官之所獨爲也。
叔文疎賤進。
內外寡與
上下交忌。
造謗毁。
間隙
一日也。
叔文不知。
方且勇於建竪
意氣蜂湧
宰相廟堂之上。
諸侯疆場之外。
彼其宰相
宰相表裏䆠官也。
其拒藩鎭
䆠官連結藩鎭也。
不幸不遂
韋臯之表先發
鄭絪等。
從中成之。
卽位一月而册儲。
册儲不數月而監國
監國不數日而大位以遷。
盖吾於是
而知順宗之誠有疾也。
夫使順宗而無疾。
寧肯內受家奴所制。
爲强藩所脅。
下爲庸臣所誘。
自甘不君之羞。
脫屣萬乘哉。
䆠官之力。
不惟可以弑君廢君。
又能使君有疾
房帷之密。
匕箸之隱。
大則可以操縱性命
小則可以變易其心。
知此叔文所不得與於咫尺之間。
韋臯之請。
固已貫通於數千里外者也。
烏乎
可不畏哉。
原論
嗚乎
朋黨之名。
所由來遠矣。
然其邪正逆順之分。
與夫衆寡
別。
久暫之殊。
可指而言也。
歐陽修之論朋黨
唐虞殷周始。
四凶之惡。
十六相武王之賢。
不待辨而明者也。
且堯之時。
所謂朋者。
不過四與十六。
則其亦不足大朋也。
若殷之百萬。
周之三千。
可謂大矣
然是敵國之勢然也。
可以朋言也。
且夫四凶之爲朋。
在堯倦勤之年。
而舜立而竄殛之。
其害不能久。
之餘風。
頑民而未殄。
然亦不出乎武王成王之世而已
降至後世
朋黨之盛。
甚於東漢,宋之間。
東漢之黨。
衆且久矣。
李固陳蕃之爲忠。
與夫梁冀張讓之爲惡。
是亦人。
可以言者矣。
唐之黨不然
牛僧孺李宗,閔均之非君子也。
亦非小人甚者也。
盖已難乎言之矣。
宋之黨則有甚焉。
范仲淹程頤蘇軾劉摯
君子也。
呂夷簡王安石
不可斥之爲小人
斯尤朋黨之所未有者也。
然唐之黨。
前後數十年。
宋之黨。
不過數世。
而卒以亡國
且夫唐宋之世。
未必人人皆黨也。
若夫一國之衆。
而分而爲二爲三爲四。
歷二百餘年之久。
而不復合
其於邪正逆順之分。
亦卒無能明言定論者。
惟我朝爲然
其亦可謂古今朋黨之至大至久至難言者歟。
竊嘗論之。
故有八。
道學太重。
一也。
名義太嚴
二也。
文辭太繁。
三也。
刑獄太密
四也。
臺閣太峻。
五也。
官職太淸
六也。
閥閱太盛。
七也。
承平太久。
八也。
何謂道學之太重。
天下之人。
各有其身。
則各有其心。
自私自利
喜相競而恥相讓
其勢然也。
古之聖賢有憂之者
崇禮
以齊其外
明善以壹其本。
使皆有以勝其暴肆爭奪之氣。
而措之于和順公正之域。
天下之人。
翕然尊尙之。
親其賢而樂其利。
沒世而不能忘。
若是者。
非以其有勢位氣力
可以畏服而然也。
由其能爲克己之學。
得無我之道。
其心曠然
彼此同異之別。
而以天下一家
中國一人
與人同。
不獲其身。
斯其爲人所難能。
道學之名歸焉者也。
若夫己有所未克。
而我有所不能無
則雖其所讀爲聖賢之書。
所服爲聖賢之服。
所行亦未始非爲聖賢之行。
而其自私自利之心。
猶夫天下庸人
而卒無以相遠也。
夫以庸人之心。
而居道學之名。
已不可矣。
率天下之庸人
以成吾道學之黨。
號令當世
使人莫敢矯其非。
則其視古聖賢
爲何如也。
己日以尊。
我日以大。
私日以
利日以厚。
人亦孰不欲爲是哉。
於是
競奪之勢成而禍亂興焉。
庸人相競奪者。
庸人也。
故其禍止於一時
而與道學相競奪者。
道學也。
故其禍流於無窮
夫所貴於道學者。
以其有無窮之惠也。
不以有無窮之禍也。
而今其效若是
意者
道學之或未必皆是。
而其徒推重者之過也。
何謂名義太嚴
名義者。
天下公物
而非一人一家所得私也。
孔子之世。
天下大亂
蒸報簒弑之禍。
代不絶而國相望。
恬焉不以爲怪。
孔子春秋
空言斧鉞
自是以後
人倫始明。
今之讀春秋者。
其於孔子之所貶。
鮮有不知其爲惡者。
其時然也。
所謂
名義者
若是而已矣。
今謂擧天下之人。
皆不知名義爲何物。
而獨我知之云爾
是必其國之亂。
春秋之世。
而其人之賢如孔子
然後可也。
不幾自聖而誣一世哉。
且夫名義
亦何常之有哉。
孔子春秋
周室
孟子諸侯
王政
孔子不與衛君。
子路死之。
孔子欲墮三家之城。
而冉有,宰我臣之。
孟子亞聖
三子者。
猶得與於升堂之列。
由今觀之。
不謂孟子簒奪
子路,冉有,宰我從亂逆哉。
又孰不謂孔子非聖人。
而其流弊至於斯哉。
天下之變。
至無窮也。
人心微至難見也。
其要莫如務實
其變在乎隨時
不可一時一事
强爲之名。
而曲爲之義。
封己御人
爲是必勝之術也。
况甲所以爲名者。
乙又從以成其罪。
所以爲義者。
甲又從以發其慝。
名義何常之有哉。
自古朋黨之爭。
莫不自謂君子而斥人爲小人
後之尙論者。
以是病之。
則不然。
小人之名。
不足以湛其宗而夷其類也。
故必假名義之說。
悉驅而納之於亂賊
然後快焉。
其亦可謂不仁之甚。
甚於作俑者矣。
何謂文詞之太繁。
抉摘字句罪人者。
前世所誡。
朝百餘年來。
士大夫之遭黨禍者。
大抵皆坐於此
其始也。
不原其心。
而求罪於其言。
其終也。
不究其言。
而成罪於其文。
夫心者。
藏於方寸
言者
發於俄頃
故心有過
人或不盡見。
口有失。
不過一時
惟文不然
一登紙墨
傳之久遠
不可揜匿磨滅
彼其抉摘而求罪者。
愈久而愈工。
有爲考証焉。
有爲箋註焉。
有爲鈔略要語焉。
有爲敷衍其餘意焉。
用心之精。
致力之勤。
不翅先儒之於經典
而以之爲攻人殺人之資。
不售則不止。
世安得而有完文。
亦安得以有完人哉。
其亦悲矣。
其所以致此者有由
誠使君上者。
但曰陛下內多欲。
外施仁義
宰相者。
但曰願得尙方劍
佞臣一人云爾
則雖其戇直狂妄
足以不測之誅於當時
而其言樸。
其辭簡。
雖欲抉摘而求之。
無可以復加矣。
文章之體。
與時俱降
非惟朝然也。
而從未有曼衍煩僿。
如我朝之甚者
曼衍不切事情
煩僿故務刻於議論
事情不切
曲直難明。
是非難覈。
之者易以眩。
議論務刻。
愛惡愈偏。
感憤愈激。
之者易以觸。
徒使公車牋奏
搢紳書牘
竭毫罄。
堆積塡委
窮老盡氣
而有不能通其說者。
文旣若是其繁。
則雖有善於辭命者。
難乎其無失矣。
况文之弊如此
而出之以黨心者歟。
宜其紛綸轇轕
相尋不靖也。
何謂刑獄太密
刑不上大夫
禮也。
不殺宰相
高麗不殺諫官
朝以忠厚立國
黨禍相連
戕殺無紀。
議親議貴之論。
遂爲厲禁
已不能無憾者矣。
若夫鞫獄之嚴。
前代未有
前代所謂三木下獄
朝衣
東市者。
未始無濫且酷也。
而皆出人主一時之怒。
權奸宵小私憾而已
淫威方逞。
正氣莫遏。
大禍不救
直名愈伸。
當時之士。
顯訟其寃。
而後尙論者。
翕然稱之。
朝鑑前代之失。
不欲輕殺無辜
故必假之名義
傅之以文法
以成其罪。
定其名爲亂逆。
下之於獄。
拷掠訉(一作訊)讞。
具有節次
要至口招手署。
自認當死。
然後誅之。
周書曰。
道極厥辜。
時乃不可殺
諸葛亮治蜀
輸情者雖重必宥。
有道輸情必誅者乎。
無他焉。
如是
然後可以義刑義殺
號於國中
而雖有心知寃枉者。
終不敢開口一言
以自陷於亂逆之黨也。
且夫一人一人而已
姑無遽殺而鞫之。
使其血肉痛苦
求死不得
誣己猶且甘之。
誣人何惜之有。
於是援引株連
可以殲其黨類
此法所以寇盜者。
而擧而加之於士大夫
其時事變
反覆不常
若其戕殺相報
則如踵一轍
不少改悔
國之不空。
亦幸矣。
尙何望於人才衆多哉。
何謂臺閣之太峻。
臺閣之設。
固將與人主爭是非也。
然是亦有輕重大小之別焉。
其重且大者
之而不聽
則去之可也。
其輕且小者。
之而不聽
則置之可也。
不究輕重大小
而其言一發
不得則不止。
前者雖去。
而後者復繼。
人主亦狃以爲常。
而言之聒聒
故事然也。
從而之者
譁然以爲大怪
其弊一也。
有事於朝。
之者是也
言者
未必皆非也。
設令可言而不言
是亦庸人常態
無可憎疾者。
一人倡論
數十人從之。
不從搏擊先及。
不得不立異以自卞。
所言之事。
未及徹於上。
而所言之人。
已相潰於下。
此其弊二也。
然是猶其節
目之小者耳。
大要事有一定之理。
無必同之見。
臺閣雖重。
朝廷一官耳。
不當臺閣
獨異衆人
不當衆人
苟徇臺閣
黨人之相攻也。
必以其類。
布列臺閣
倡爲峻論
排軋異己
原情
爲容奸。
以全恩。
爲亂法。
請竄請鞫請斬請孥。
一有少緩。
則又移鋒而加之。
此古所謂獄吏深文
所謂臺閣之體也。
臺閣之職。
在於補拾繩糾
成君德而正官而已
掇拾短長
黨伐是事
自待也已薄。
而猶求伸朝廷
何以主人之尊。
而服盈廷之衆哉。
峻論之名。
始於臺閣
終爲黨人藉口
以峻爲戒
猶恐其過。
以峻爲貴。
何所不至
何謂官職太淸
天工人代
罔有不愼
官之有大小內外
則然矣。
所謂淸者何名哉。
有淸斯有濁。
人雖不肖
寧肯自安於濁。
而不慕其淸者哉。
此必爭之勢也。
自隋唐來。
重文貴科第。
文職始盛。
唐之翰苑。
宋之兩制
員額不至如我朝之濫。
權勢不至如我朝之重也。
朝專以文職
激勵士大夫之具。
所謂官名塗。
視古亦已濫矣。
卿相之貴。
皆出於此
又其制多以相薦引爲用。
於是
年少氣銳之士。
傾朝野。
咳唾顧眄
足以榮辱當世
而不悅者乘之。
急則爲士禍。
久則爲黨論
然士禍者。
小人之害士類
固其宜也
黨論士類自相爭也。
同一士類
而何爲其相爭哉。
其必有所以爭之之資矣。
道學官職是已。
爭道學者一則官職者十。
道學之黨百。
官職之黨
千。
非道學之重。
無以爲官職宗主
官職之淸。
無以爲道學聲援
此其勢交相爲內外
而其得失成敗
未嘗交相終始焉。
盖天下之禍。
常啓於盛美
世道之患。
由於偏重
故曰大名之下。
久居
又曰。
國之利器
不可示人
豈不信哉。
何謂閥閱之太盛。
天下之事。
與天下人
共之。
萬世之事。
當與萬世人
共之。
非吾之所得與也
吾猶不可以得與。
吾子孫乎。
吾賢也。
子孫不肖也。
子孫不及於吾。
吾其如之何
未賢也。
孫賢也。
子孫不同於吾。
吾又如之何
且使
子孫
必其事吾事哉。
吾事農也。
吾子未必皆農。
吾事工也。
吾子未必皆工。
農工之賤。
猶然
况吾幸而貴顯
有言議於朝廷
又敢必吾子孫之皆貴顯哉。
設使貴顯矣。
吾所言議
乃爲一時而發。
吾子孫之時。
何必復有此言議哉。
吾子猶然
况吾所與爭言議者之子孫。
又何能皆貴顯
而復與吾子孫爭此哉。
此必無之理也。
而獨朝有之。
其爲閥閱
可謂盛矣。
國家何利焉。
夫習久則不變。
守固則不通。
不變不通之人。
難與爲一家之務。
而况國乎。
今雖欲變而通之。
强者安其樂。
弱者耻其屈。
賢者戀其祖。
愚者畏其族。
不可也。
且自有生之始。
至于婚姻交游
皆是黨也。
顧安可改之路哉。
惟上之人。
一日奮勵
立賢籲俊
不拘資地
其所擧措
尋常萬萬。
從前悠悠談論
皆可束之一隅
付天萬世公心公眼而已
誰肯弊弊然黨
論爲哉。
黨論之分。
而取閥閱愈甚
前之閥閱
以資地。
後之閥閱
純以黨論祖宗名器
遂爲黨人之私物。
一國之慕歸焉。
黨論何得以不熾哉。
何謂承平之太久。
承平之久。
國家之福也。
國家之憂也。
孟子曰。
國家閒暇。
盤樂怠傲
亡之道也。
故古之明君哲輔。
兢兢於是
修明政刑
勤民詰戎
維日不足
何暇黨論哉。
列聖繼作
比隆前古
士大夫
號爲極盛
其於盤樂怠傲
一事或近者。
文治過隆。
議論多於成功
聲容於懋實。
故其經邦制政之要。
有遜於漢唐
寇敵之來。
卒然無以當之。
及其旣去。
上下晏如
未始有難者。
國小壤偏。
仁恩洽浹
無强隣之吞噬
內絶權臣覬覦
不惟人事
盖亦有天幸焉。
於是
士大夫精神心術
無所用之
相與朋黨之論。
相矜道義
相高以名節
固將以維持世敎
聳動人心
有所裨益國家
而不專爲私利而已
向使移斯心而措之實用
內以自治其身。
以消其感慨激切之氣。
外而施之國政。
以袪其支離文飾之弊。
君臣同休
福垂後世
亦何事之不可辦。
而何他日之足憂哉。
傳曰。
必世而後仁。
又曰。
積德百年而興。
夫世與百年
可謂久矣。
黨論之久。
不翅倍蓰
而講之極其詳。
守之極其專。
行之極其遠。
自有國有以來
未有者也。
誠能擧斯心而行王政
則其效又何如也。
使孔孟而見之。
則其有不痛惜於斯者乎。
夫是八者
黨論所由來也。
而其得失彼此均焉。
非爲一邊之黨而言之也。
吾固曰。
邪正逆順之分。
無能言定論者也。
吾固曰。
大至久至難言者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