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明美堂集卷十三 (自动笺注)
明美堂集卷十三(全州李建昌鳳朝著)
 雜著
  
謹書忠貞公記金貞女事後
貞女歸于未醮之夫朴某。
治其喪祭
養其父母三年
而先忠貞公爲之記其事。
貞女遂名一世
其明年。
忠貞捐館舍
六年而金貞女沒。
通津江華二邑之人。
綴先忠貞公之文而狀于監司
監司聞于朝廷
遂旌其閭。
於是
建昌嘉貞女之全且顯。
而感先忠貞公之不及見也。
輒徵先忠貞公所未載者錄之。
謹附於後。
貞女前數年。
其姑先死
貞女持喪甚毁。
然猶曰。
吾不死於夫者。
以有舅姑耳。
今姑雖已矣
尙賴舅以爲命。
忍死
及姑服闋之歲某月日
爲夫死之七朞。
貞女忽病劇。
告其舅曰。
婦始欲終事舅。
今夫召之矣。
婦事不得終。
願舅勿恫。
所養族人兒曰。
善視此孫。
舅驚泣曰。
汝病豈遽至此
汝何忍棄我。
對曰。
婦亦不甚欲死。
奈命盡。
不得自爲耳。
又曰。
有自製衣裳。
皆用綵色。
在密箱中
卽死可出以爲斂。
面上須少脂粉
冀夫初見婦不嫌醜也。
手書一小册。
所帶錦囊
令婦左右手握之
彼此不識面
相見有驗也。
言已。
潔席臥。
數顧日影
竟以夫死之時沒。
是夕。
里中人夢其夫綠袍騎馬
墓門出曰。
迎新婦去也。
李聖養(正模)傳後
李君韋士。
述此文。
示余而曰。
子甞謂李聖養賢士。
惜吾知之猶未盡。
不可見矣。
昔之云未盡者。
其將有得斯文否歟。
余受而讀之再三
益信養眞賢士
韋士文
序次得法
如見整襟危坐養。
仿𢘍尺幅間。
忘其已死。
養之墓草已宿矣。
噫。
可悲也。
隱居求志
生平不以一步枉於人。
獨甞一叩余門
盖以有先世之故。
又韋士折輩辱余。
必有所過聽者。
然余顧荒嬉少檢束
養見余時。
其中不能無悔意。
至今愧之。
韋士文乃稱李學士
噫。
李學士何人。
豈能養耶。
書之謝韋士。
重以悲養焉。
曾子固揚雄書後
甚矣。
曾子固之謬也。
其論揚雄儗之箕子
且曰。
王莽之際。
所不得去。
不必死。
辱於仕而就之。
不去非懷祿也。
不死非畏死也。
辱於仕而就之。
非無耻也。
在我者。
彼之所不能易也。
甚矣其謬也。
之不去。
懷祿而何
不死非畏死而何
辱於仕而就之。
非無耻而何
子固而爲無耻也。
則姑曰非無耻也。
懷祿故耻而不能去。
惟畏死故耻而不能云爾
則斯有說矣。
顧云懷祿
非畏死。
而又非無耻。
吾不知其奚以爲解也。
箕子
同姓之臣。
固有所不得去。
比干
比干
不殺箕子
子固不得以自死。
命之囚。
不得
不就若爲奴。
箕子佯狂而爲之。
奴之也。
奴之。
是亦君命之爲奴。
不得不就。
之於
以不去。
以不死。
奚以仕而就之。
然論者。
不必論其去不去。
不暇論其死不死。
惟當論其仕而就之之可與不可耳。
之爲惡逆
與夫之甞委質於漢。
北面之爲醜。
夫人而知之。
非人乎。
子固得以諱之。
子固所謂在我者。
何物也。
非所道者耶。
夫甞委質於漢。
北面以事惡逆
此其在固然耶。
是誠無耻而已
有無耻而爲道者
抑在者。
固非然耶。
之道。
易之
不待易乎也。
而猶曰彼之所不能易。
吾不知所不能易者。
何物也。
箕子佯狂而就囚奴
囚奴則辱也。
佯狂則易也。
箕子之道。
辱而逾光
易而逾不失其正。
茲其所以明夷也。
則仕爲大夫
大夫非辱也。
其自謂則曰我異於是
太玄兮。
蕩然肆志不拘攣兮。
太玄肆志
未甞易也。
之道。
以榮而逾辱。
以執而逾易。
吾惟見其夷也。
安在其所謂明也。
所謂詘身而伸道者
箕子是也
詘道以伸身。
亡道存身者也。
子固又引孔子之言曰。
磨而不磷
涅而不緇
是亦如箕子者。
可也。
則旣磨而磷之矣。
其誰謂之堅。
旣涅而緇之矣。
其誰謂之白。
今夫執物之磷者。
而爲之辭曰。
是雖磷矣。
其堅不能易也。
執物之緇者。
而爲之辭曰。
是雖緇矣。
其白不能易也。
其孰然之。
且夫之仕
考之於史。
之刦也。
自仕耳。
是則
乃自磷而自緇者耳。
不得以磨與涅解。
子固又謂美新之文。
非可已而不已者。
奚據而云乎
其謂仕重而美新輕。
不得已於重。
則其輕者不可已。
是其言則似矣。
然是惟罪之重。
然後美新之輕則可也。
子固方以之罪之重者。
謂道宜爾。
則於其輕者。
又奚不以爲道宜爾。
而顧獨以爲鄕黨自好之士。
所不爲云乎。
美新
不可以爲輕。
之仕
懷祿而已矣。
畏死而已矣。
懷祿畏死而仕者。
未甞無耻也。
至爲文以讚惡逆
眞無耻矣。
是亦不可得以已乎
太玄時。
猶未簒矣。
符命
以附於其書。
之讚
在仕之前已久矣。
子固何以解之。
子固言學有所進。
則於雄文每有所得
子固所以不敢
而爲解如此其至者也。
余於子固之文。
亟好之。
余文有所進。
則於子固
亦每有所得
子固之好
諒亦無過於余之好子固也。
然余惟好子固之文。
未嘗以文爲道
故於其所疑而疑之。
不諱其謬而伸吾說以辨之。
子固則以文爲道者也。
終身惑於
不自覺其非也。
夫以文爲道
非惟子固爲然
以來能文者皆然。
亦然
盖自惑者也。
無耻不以爲耻
以爲道。
自惑而不自覺者也。
之罪。
子固之後乃定。
不足以復辨。
余深有惜於子固而言之。
以爲文人不知道者之戒焉。
書李生卷
使吾遇子於道。
不知其何人。
而與之語而得之
則吾之驚且喜何如也。
今吾見子之才誠美矣
吾亦可謂傾倒於子矣。
然以吾來此。
聞子之名過飫。
望子過渴。
見子之如此。
以爲固然
豈惟以爲固然
又從以若有不盡
然士之行於世而求蚤譽者。
可以知難矣。
蚤譽猶難。
况蚤譽之不能無蚤訾乎。
士方貧賤
戒之在諂。
然後進之於長者。
則不可以不恭不諂之謂節。
恭之謂行。
不備而節立者。
未之有也。
子將游於禮義乎。
禮義之門。
不可以不恭也。
將游於勢利也。
勢利之途。
不得以不恭也。
子與吾言。
與與子之朋儕言。
而無甚異吾。
則甚樂之
天下長於子者。
其性不同
子勿以吾槩之也。
士始學於鄕。
自視足以賢於其鄕。
及學於州
而知夫鄕之不足賢也。
及學於國。
而知夫州之不足賢也。
及學於天下
而知夫國之不足賢也。
賢於天下則幾矣。
而夫惟賢天下者。
必無賢之心焉
賢之心。
然後下賢之。
己一也。
天下之人。
不可計也。
使己才足以十人
百人何。
足以百人
千人何。
其必有術焉。
百人不可當
無寧伏於十人
十人者。
知我足以十人
無故伏於十人
則必喜而反伏於我。
百人者。
見我未甞十人敵。
十人無故伏於我。
則必畏而又從以伏於我。
苟用此術。
千人可伏也。
不然攘臂
號於衆曰
我能當千人云爾
則人思與之敵矣。
人思與之敵。
則奚往而不敗。
然此吾所謂術也非道也。
惟道
無所謂伏者焉。
無所謂之者焉。
君子盛德大業不與
而况文辭乎。
况文辭之未至於工者乎。
子且歸而讀十年書
其必有進於斯者乎。
以其彙吉
公元1895年
歲乙未立春
書帖子曰。
以其彙吉
有過而問曰。
拔茅茹。
以其彙征吉。
初九也。
拔茅茹。
以其彙貞吉
初六也。
今曰以其彙吉
敢問奚彙之以。
主人曰。
有是哉。
問乎。
天道焉。
有人事焉。
天道也。
可以矣。
人事也。
則猶未離乎否。
夫征與貞一也。
奚容心焉
然自今時而言之。
則貞其吉也。
客曰。
旣曰征與貞一也。
又曰。
貞其吉也。
是舍而用否也。
君子之於情。
若茲其遠乎。
曰。
非然也。
子欲聞易之說乎。
與否反。
因乎否。
否與反。
而否因乎
而征者。
乃否而貞者也。
否而貞者。
而征者也。
故曰征與貞。
一也。
易有卦與爻之辨。
子知之乎。
三陰三陽之卦
謂之
夫旣謂之
小往大來
吉亨而已
安有所謂拔茅茹。
以其彙征吉者耶。
所謂拔茅茹。
以其彙征吉。
則斯爻也。
非卦也。
泰之初九者。
泰之升也。
自是而之謙之坤之豫之萃。
五變而否矣。
惟否亦然
否之初六者。
之無妄也。
自是而之履之乾之小畜大畜
五變矣。
然則與其而之乎否。
曷若否而之乎
故曰。
自今時而言之。
貞其吉也。
敢問以則可謂貞乎。
曰。
程先生之說備矣
敢問貞則一於否而已
奚以
乎。
曰。
善哉問乎。
孔子於是盖曰。
拔茅貞吉
志在君也。
程先生又申之曰。
君子固守其節以處下者
樂於不進也。
以其道方否。
故安之耳。
未甞不在乎得君以進。
以濟天下也。
夫其志之在君。
則否可以矣。
敢問志在君。
則斯可以乎。
曰。
善哉問乎。
志在君。
則斯可以矣。
子知否之所以否乎。
上下不交也。
上下不交。
以爲其咎專在乎上歟。
抑亦在乎下耶。
易之道廣矣大矣
有爲上而言者
有爲下而言者
夫旣爲下矣。
則專言乎下可矣。
爲下有咎上之心。
而不自以爲咎。
然後下不交乎上。
下不交乎上。
則上不交乎下矣。
夫旣上下不交而爲否。
至於是而處下者猶曰我無咎也。
若是何時而交乎。
夫惟君子不然
其心曰我之罪也。
非君之咎也。
君其或者用我乎。
我其有以得乎君。
而尙有以濟天下乎。
天下之理。
感與應而已
莫卑乎下。
莫高乎上。
而下感乎上。
則上未有不應
莫寡乎一身
莫衆乎天下
而身感乎天下
則天未有不應
感而應則斯交矣。
苟其不然是否
常一於否。
而貞不足以爲貞矣。
敢問因乎否。
否因乎若是
則否雖之
有時而之否矣。
若之何
曰。
是非所憂也。
矣。
能不忘否。
則常可也。
爲上而言。
安不忘危是也
爲下而言。
不變塞。
是也
是則雖征亦貞也。
可以無征
不可以離乎貞。
故曰征與貞。
一也。
而貞其吉也。
敢問疇爲彙者。
曰。
以言乎內。
昆弟吾彙也。
以言乎外。
朋友吾彙也。
以言乎遠。
則吾國之人。
皆吾彙也。
客旣謝去。
演其意而爲之頌曰。
英英白茅
厥有三脊
藉用維酒。
王祭是億。
屛于空谷
蕭艾與羣。
用舍雖異。
有聚無分
否之在初。
體柔德剛
爰曁其彙。
潛退藏。
雖則潛藏
志不可忘。
苟其忘君。
雖貞匪臧。
藐茲人身
參于下上
匪直也參。
裁成輔相
天地有否。
無不伸。
地回天。
可使
一心之微。
力于鴻匀。
苟非其然
奚貴乎人。
曰我兄弟
及我朋友
濟濟靑衿
林林黔首
無曰否矣。
否終則傾。
以其彙吉
竢我泰平
孟子
孟子曰。
民爲重。
社稷次之
君爲輕。
朱子釋之曰。
理言之。
民爲重。
以分言之。
君爲重。
張南軒曰。
使人知民社之重而己不與焉。
三賢之論。
一也。
而世之爲說者有曰。
不幸而去社稷
臣當守社稷
不當從君。
此非孟子本意也。
孟子之意。
以其汎論則言理也。
非言分也。
以其指切
爲人君戒也。
非爲人臣訓也。
使爲人臣者。
以社稷爲重。
則究其㢢。
鮮不視君如奕棊矣。
禮曰。
國君社稷
大夫曰。
奈何社稷也。
言諫君之道然也。
不聽而竟去。
泥首布髮
裂裳裹足而從之。
然後爲人臣之分。
乃盡。
如魯之子家覊
是也
不然而君有命擇賢監守
則如晉惠公衛定公大夫送往事居
鎭撫國家
不可不賢
然此特時措之權耳。
禮曰。
主憂臣辱。
主辱臣死。
君而去社稷
何辱
之而不能死。
不能從。
顧藉口曰。
我將以守社稷云爾
其能守社稷者。
信有功矣。
不足有無社稷者。
其心必出於利害
不謂之貳。
不信也。
或曰
從徽,欽而北者非忠。
高宗而南者爲忠。
此言非歟。
曰。
惡可非也。
徽,欽之世。
崇用邪慝
君子無立乎其朝。
馴至靑城
係累爲虜者。
皆有亡國之罪。
節義李若水
尙論不能無憾
其他乎。
高宗奉徽,欽之命。
起於一隅
應召而赴者。
竄謫枳錮休散之君子也。
若是之倫。
雖欲從徽,欽。
其勢旣不可得。
南渡以圖恢復
其道宜然也。
此其人之忠不忠。
已决於平素
不在乎所從南北也。
吾故曰。
孟子之說。
非人臣之所可藉口
以爲此說者。
其賢耶。
親且貴耶。
夫賢者親且貴。
則其國必
其君必安。
何至社稷之憂。
不肖耶。
疎且賤耶。
不肖與疎且賤者。
能有無於社稷
其將以己重社稷耶。
抑將以社稷重己耶。
欲以社稷重己。
則不可以復問。
誠欲爲社稷重。
有道焉。
迨其未亂。
亟圖所以弭禍銷患
使其君。
不至有去社稷事上也。
不然正言獲罪
不在朝廷
不目覩其去社稷
猶次也。
不足以圖其上。
不足以决其次
則是其人固無所輕重社稷者也。
孟子所謂以事是君。
爲容而已
事是君於燕安之日。
容悅以保富貴
一朝危難
藉口社稷
孟子意哉。
鹿言
李子有羸勞之疾。
詢于醫。
醫曰。
鹿茸則吉。
於是出獵東陽之峽。
踰月而無獲。
倦而少息
一丈黃冠蒼裘
頎而甚澤。
厥角隆然
一雙三尺
趨而前曰。
余鹿先生也。
竊聞吾子將藥物於余。
跋履霧雨
于茲山之墟。
得無憊歟。
李子怍而謝曰。
誠如先生言。
聲望塵之日久矣。
先生何以鄙人
鹿先生曰。
僕聞之。
下醫觀色
中醫觀脉。
上醫無觀。
默然而識。
僕之於子。
所謂不言而得者也。
相子之疾。
非陰非陽非火非風。
五官均適
六氣順通
弱骨勁。
體瘠神豐。
宜壽永年
孔厚且融
然而猶有求於余者。
吾子不能養而充之
有以其外而汩其中也。
衛生之道非一。
而妨身之事亦多矣。
醇醲𨤍醁。
妖嬌嬈娥。
發人之狂。
動人之邪。
智者避之。
如視網羅
愚夫溺焉。
不恤其他
吾子高明
豈有是耶。
然子徒知數者之傷人
而不知子之所以召疾者。
有過耶。
爲文章。
凡幾十年
不輟哦。
手不停編。
不屑爲今。
力追古先
大化陵夷
世降時遷
非子不才
勢使之然。
子不知此。
矻矻逾前。
憤悱愁苦
忘食與眠。
嘔心髮白
自古所憐。
子於仕進
自謂知足
希古騖遠。
內實大欲
羣譏衆譽
不挂耳目
獨思千古
輝映
觀古聖賢
有顯有伏。
好名之躁。
何異干祿
大道肫肫
爲牝爲谷。
勞心外馳
是謂桎梏
子之爲人
遇事徑情
喜慍之感。
多偏少平
紛綸激軋。
交發疊生。
悔而不改。
自搖其精。
子之平居
喜閑厭煩
偃仰終日
不窺園
四體弛解
支不束根。
久習
成性
淸氣乃昏。
凡此吾子致疾之原。
吾子其思吾言。
且子徒求藥於僕。
而不知僕之所以能爲藥於子者。
吾子其亦欲聞之耶。
山林毛羣也。
不辨史皇之書。
心不涉姬孔之文。
得失則數莖春草
是非一片秋雲
逍遙放浪
無戚無欣。
跳躍遨盪。
載馳載奔。
其中常逸。
其外常勤。
逸者。
所以葆其天。
勤者。
所以引其年。
僕非有爲而爲也。
盖亦任其自然而然耳。
夫何世人不寤
乃欲自利而戕物。
旣攫吾角端之肉。
又探吾胃中之血。
彼將肆暴縱慾
豈但服餌療疾
子明足以燭理
仁足以相恤。
而反信庸醫之說。
將以擾吾鄕而刦吾室。
得無千慮一失乎。
嗟哉
人之有生
儲精毓秀
誰謂彼天而不私覆
盡收其餘。
臭濁滓垢
以畀余族。
命之曰獸。
獸能自愛
以全其受。
人苦不節
虧其富有
反來相奪。
心安否。
譬之飮食
酒醪升而糟粕委。
黍稷登而糠粃棄。
未聞有憂酒醪之不釅而益以糟粕
黍稷不鑿而補以糠粃者。
今以吾子聦明靈秀之禀於天者。
以爲未慊。
而頫取於如僕之鄙。
不幾近於糟粕上尊
糠粃六簋乎。
僕非惜此腥臊之軀也。
不能不賢君子耻之也。
李子俛首良久
起而對曰。
敬聞鹿先生嘉音
詩云。
我有嘉賓
皷瑟皷琴
和樂且湛者也。
罷獵而歸。
佩服銘箴。
豈惟去疾
且以養心
寶訟
里有世富而中匱者。
東家子
東家旣亡。
其先人之重器
室廬釜甑存。
西家暴起以富。
西家子自遠方來徙。
其先莫之知也。
東家三子
其伯傭於西家
日仰其直以哺。
久之
悉習西家伏藏
間窺其珍寶之物。
光爍如也。
心艶之。
私語其仲。
仲以伯爲導。
西家之墉而胠之。
累累而歸。
視之
其所亡失重器也。
其季怒曰。
是盜吾寶。
號於里
驅其徒以往
西家子而盡收其貨。
東家遂富如故
三子之子
相與爭。
之子曰。
吾長也。
且向非吾父爲之導。
安所得寶。
之子曰。
若父盜傭也。
由吾父獲。
之子曰。
若父盜盜也。
由吾父獲。
伯仲之子病之。
不敢爭。
歸于季。
之子之子長。
西家子訟之吏曰。
彼其祖。
甞傭於我。
而盜焉。
寶器可按也。
季曰。
夫傭者。
非吾祖也。
盜者。
非吾祖也。
乃獲盜者。
吾祖也。
然獲盜。
不獲寶。
所謂寶者。
皆贋也。
吾祖已擊之碎矣。
曰若是。
則而家安所有寶。
曰。
此固吾先人重器也。
中甞亡失
吾祖求而得之
非盜所謂寶也。
吏乃笞西家子而遣之。
易說僭疑(出讀易隨記)
  疑太極不應稱一
古今易說。
皆謂一生兩。
兩生四。
四生八。
夫兩四八者。
孔子之所言也。
一者
孔子所不言也。
孔子不曰
易有一極
是生兩儀
而曰易有太極
是生兩儀
則極之得名
離乎象數也審矣。
何可釋太爲一耶。
然則太極何物
孔子曰。
形而上者。
謂之道。
是也
固一也。
貞夫一。
一以貫之
皆喩夫道也。
然但不可一生兩。
若謂一生兩。
則是道但生兩。
而自兩以下
則皆自相生育
不得直出於道矣。
此理精賾難曉。
且論兩儀
夫兩者。
何也。
一箇又一箇也。
儀者。
何也。
陽儀奇。
陰儀偶也。
然則兩儀者。
一箇奇。
一箇偶也。
奇偶雖則兩個
其實一箇
何以言之。
奇者。
非他。
卽偶之連者也。
偶者。
非他。
卽奇之斷者也。
且今畫一奇。
中一畫黑者。
奇也。
兩傍白處。
已偶矣。
畫一偶。
左右兩畫黑者。
偶也。
中間白處已奇矣。
無論虛實高下曲直燥濕黑白形色
大抵纔有一。
便有二。
纔有二。
便有一。
然纔有云者
亦贅也。
究竟言之。
一二二一。
皆贅也。
老子曰。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强爲之名曰大。
是也
易有太極
卽此道之形於上者也。
是生兩儀
卽此道之形於下者也。
道形於下而爲器。
於是乎有形
於是乎有名
於是乎有數
形者。
奇偶也。
名者
陰陽也。
數者。
一二也。
卽令滿世間皆奇。
何處有陽之名。
滿世間皆偶。
何處有陰之名。
天地之生久矣。
萬化萬變
無所窮極
聖人憂世設敎
有以會通融合之。
所謂貞一一貫。
卽此義也。
若夫未有天地之先。
冥冥濛濛
本自無形
何從有數
天地所以生之理。
冲漠氤氳
不可名狀
又孰得以謂之一乎。
故知一者
對二而稱也。
其必在形而下之後乎。
故曰。
易有太極
是生兩儀
猶言生一儀也。
兩儀可以一儀
太極
不可以爲一極
  
太極不可
來氏曰。
太極兩儀四象八卦
畢見於圖中。
其所生生者。
莫之見焉。
其實太極
不過陰陽混淪者耳。
原非先有太極
而後兩儀生。
旣有兩儀
而後四象八卦生也。
又豈兩儀生。
太極遯。
四象生而兩儀亡。
八卦生而四象隱。
四象八卦各爲一物
而別有太極
其中其外哉。
愚竊味其言而善之。
其所太極見於圖中。
所以者莫之見者。
不免失之於源頭矣。
太極
萬化所以生。
冲漠無眹
不可圖而圖之。
一失也。
旣圖而又謂莫之見。
二失也。
以太極與兩儀四象八卦
幷列於圖。
而別求所以生者。
是謂太極之先。
有生太極者乎。
三失也。
旣求太極所自生。
太極已降一物
而猶謂兩儀四象八卦之外別無太極
四失也。
四失
病在陰陽渾淪一語
太極
所以所以陽之理。
一半一半陽之物。
今圖太極
一半一半陽之物。
太極乃器也。
非道也。
一半一半陽。
見之於圖。
陰陽分明矣。
何以謂之渾淪乎。
然此非獨來氏之失也。
所由來久矣。
  疑太極卽作易聖人
然此皆道器統論
尙屬懸空說話
未入本題耳。
從來太極
多是懸空說。
所以旨趣不了
有聽瑩。
若繫辭本題孔子言易太極
易者。
易書也。
易書太極之道也。
易書太極
道者
謂作易之聖人
太極之道也。
易之聖人
太極之道。
是生兩儀
是者。
聖人也。
生者。
爲也。
是人是書。
爲此兩儀
兩儀者。
非必陰陽也。
奇畫偶畫也。
故曰儀。
儀者。
猶象也。
此以儀彼耳。
若謂兩儀陰陽
旣已陰陽矣。
何所儀哉。
兩儀四象者。
言旣爲兩儀
兩儀便自爲四象也。
四象者。
非必老陰老陽少陰少陽也。
三奇三偶。
二奇一偶。
二偶一奇也。
故曰象。
此以象彼耳。
若謂四象
老少陰陽
旣已老少陰陽矣。
何所象哉。
四象八卦者。
言旣爲四象
四象便自爲八卦也。
八卦者。
非必天地水火山澤雷風也。
三連三斷
上連上斷。
連中斷。
下連下斷也。
故曰卦。
卦亦儀象之類耳。
若夫奇偶儀。
陰陽
三奇三偶等象太少
三連三斷等卦。
天地水火山澤雷風
所謂八卦
吉凶
吉凶大業也。
原初羲皇
仰觀俯察
但見天地人物
皆有奇偶之形。
故始爲兩畫
又見天地人物
皆有上中下之位。
故復設三位。
二畫
乘乎三位而爲四象
四象八卦備矣
四象八卦
不過二奇一偶之象挑出三卦。
二偶一奇之象挑出三卦。
三奇三偶兩象。
而爲八卦也。
故愚竊謂羲皇畫卦
萬世人文之祖。
正如史皇造字初。
只爲象形會意
非必欲以此字作爲經典垂訓義理也。
因旣爲八卦
復見此八卦
非惟儀象可觀
亦可垂訓義理
故以儀屬陰陽
以象屬太少
(太少之說。
所未喩。
相傳已久。
不敢遽廢。
且此只論儀象
各有所屬故云。
)以卦屬天地等。
而又以天有健之
義理
故名天曰乾。
地有順之義理
名地曰坤。
(此不知何聖人立名
而要在上古。
故幷及於此
)後來又見陽有君子儀象
故以陽長陰消爲吉。
陰有小人儀象
故以陰盛陽衰爲凶。
自是以後
吉凶相推
變化無窮
而况因而重之。
則易不可勝用矣。
故曰大業
大業者。
太極之終也。
太極者。
大業之始也。
苟非太極聖人
何以能定天下吉凶
生天下之大業乎。
故於八卦之下。
大業之上。
忽換生字而書一定字。
所以聖人功用也。
然則孔子此語。
一部易通序。
而非懸空論道而已
由是以觀。
太極不可一與不可圖。
尤不勘自辨矣。
  疑四象不當太少
兩儀之爲陰陽
不問可知
八卦之爲天地水火山澤雷風
明有經訓
四象
孔子不言
何以爲四。
以來相傳太陰太陽少陰少陽
二千年來
奉爲定論
愚獨疑其名不經見
似乎讖緯方術之言也。
太者。
無對之稱。
太極
方可稱太。
今以對少。
字義之謬。
不翅以一釋太矣。
從來或稱太。
或稱老。
豈可與老通耶。
今按諸圖。
太陰之左白。
而書之曰少陽
太陽之右黑。
而書之曰少陰
少陽之白。
太陽之白。
何以別之。
少陰之黑。
太陰之黑。
何以別之。
只見陽上有半黑
陰上有半白
孰知其非太而少耶。
又見陽上有半白
陰上有半黑
孰知其非少而太耶。
是固以白上又白爲太陽
黑上又黑爲太陰
若然四象
須連兩
儀而觀。
始成四象
八卦連四象而觀。
始成八卦
然則兩儀何獨無所承藉
而能成兩儀乎。
且以義理言之。
太陽
乾也。
太陰
坤也。
陽未至乾。
不可謂太。
陰未至坤。
不可謂太。
又若改太稱老。
則是乾爲陽之過於老者也。
坤爲陰之過於老者也。
老猶不可生育
過於老者
烏得爲萬物資始資生乎。
且如震之
巽之爲巽。
在下爻。
今加陰於陰之上。
而名之曰
則是以上爻而成。
當爲老陰不得爲陽。
加陽於陽之上。
而名之曰巽。
則是巽以上爻而成。
當爲老陽不得爲陰。
此皆愚之所不敢知也。
及創爲易圈。
始悟二畫乘三位。
四象八卦之妙。
而諸疑豁然
心甚自快
盖以二畫一位
則爲(此便是二。
上下左右
隨人所觀。
)矣。
二畫二位
則爲(此便是三。
上下左右
隨人所觀。
)矣。
二畫乘三位。
則爲
(詳圈圖。
此方是四。
上下左右
隨人所觀。
)故二畫乘一位者。
兩儀也。
(此則非以乘一位而名也。
但以二畫
故言。
)二畫乘三位者。
四象也。
(此爲四象正解
)惟二畫二位無名
何也。
兩儀四象之間。
原無三也。
二畫四位無數
何也。
四象八卦之外。
卽因以重之。
原無五也。
伏羲只是此法。
孔子只說此數。
如今所云太少之名與位。
不已贅乎。
盖易至於四象
八卦備矣
但於二象之中。
出上中下六卦
定其名位而已
(說見上)按筮法。
謂之陽珓。
謂之陰珓。
俱謂之勝珓。
據此
可見從來所謂四象只是三象
少陰少陽
少陽少陰
何所取象
而別其名乎。
須是如愚所圖四象
然後方爲四象
此愚所以敢於立說
而欲决二千年
疑案者也。
  疑先天無了
卦之有上下
自文王始也。
曰初曰二曰三曰四曰五曰上。
文王所命以明進退消長之理。
邵子所謂後天也。
羲皇重卦
只是內外
無所謂上下也。
進退消長
自是文王之易。
羲皇先天
只有交感化育之理而已
其說已詳於前矣。
後來只見卦是上下
故遂謂六十四之上。
更可加一百二十八。
而遂至於幾千百易。
天地未了之書。
以內外而言。
外下爻與內下爻。
相迎相合
中爻內中爻。
相迎相合
上爻與內上爻
相迎相合
八正卦之所以生。
五十六卦。
而更不得加一畫其外
雖有後出聖人
只可神而明之
默而成之。
决不得於六十四之上。
更加一百二十八也。
來氏詆加一倍
一直死數
愚則謂加一倍
一直生數
何可曰死數
無論生數死數
只是不了耳。
但看先天圖。
乾與坤。
迎合
兌與艮。
迎合
離與坎。
迎合
震與巽。
迎合
此乃自然易理
更無罅漏欠闕
何處更加一倍
卽知因而重之。
只是此法。
八卦生。
五十六卦。
只是此法。
舍此而論易。
則易爲未了之書。
亦無時可了矣。
或曰
大過中孚小過
迎合
震兌艮巽。
不能迎合
然則震兌艮巽。
只爲單八卦
不能重八卦乎。
曰(云云
上因而重之說。
)但莫向。
故紙上。
看卦看爻。
試颺在太虛空裏。
上下四方
挂搭依靠處。
但看奇畫偶畫。
相連如何
便可許君親見伏羲來矣。
  疑河圖洛書
羲氏仰觀俯察以作易。
觀則何所不觀。
俯察何所不察
龍馬果出於其時
則宜亦在俯察之一。
而是奚足爲易本原哉。
龍馬不見經。
河圖固有之。
家藏之。
與天球同寶。
孔子思之。
鳳鳥同瑞。
然今未聞天球何經典。
鳳鳥生何文字
河圖洛書
以有繫辭聖人則之一句
遂謂作易之本。
歐陽公所以幷疑繫辭者也。
聖人則之
只效則其圖書之象。
以開人文始而已。
繫辭亦不言河洛圖書
具有易數也。
乃錫洪範九疇
乃謂大法九類
天以錫禹。
云天錫勇智。
天錫純嘏之類。
天命洛龜以錫禹耶。
今觀圖書
大抵一手所作。
同是白點黑點
何必圓者爲方者爲書耶。
一二至九十之數。
自是天地生成
何待河圖而知之。
然一爲白點
二爲黑點
雖非河圖本色
而其爲
可按矣。
洪範一二三四。
只是序次之數。
有何關係
而謂出於洛書耶。
設使洛書先五五後五六。
猶可五行五事五福六極之數也。
五行一點
五事二點
五福六極
又合爲九點
皇極稽疑庶徵之無數者。
亦因其序而點之。
何以知其五行五事五福六極皇極等也。
禹雖聖人
决不能徵此圖而知其也。
此皆漢儒創爲緯讖
傅會經典
以乾鑿度等興漢聖劉之語。
媚悅其上。
求以除禁立官
以保遺經一線
(易未甞有禁。
然他皆禁。
無以獨行
故然
)其用心則誠苦矣。
不可專以干求祿仕
而斥其矯妄也。
芻狗已陳。
日月方中
何庸掇拾其緖餘。
以爲大道本原哉。
朱子明睿醇深
而尙云不可幷斥。
終莫曉其何故也。
  疑五行
謨稱六府
範列五行
此只爲利用厚養財成輔相之資而已
何預性命向上事哉。
鄒衍始論五德
雖以秦皇焚坑
而獨信此語。
祖第一符命。
赤帝白帝
自是以後
牢不可破矣。
及至儒釋經。
乃曰。
木神仁。
火神禮。
金神義。
神智
土神信。
此豈儒者之言耶。
天下無道外之物。
方技雖小。
其本固自道出。
小德幷行
可也。
今以方術而反證聖經。
則是孔子所罕言之性命
不過方士之所云耶。
漢儒無論已。
周子太極圖
太極陰陽之下。
攙入孔子繫辭所不言之五行
而其下曰。
乾道成男。
坤道成女。
萬物化生
自是
遂以二五。
爲生人之本。
程,朱之所恪遵也。
何敢言
但未知五與二。
果同歟異歟。
五與二同。
則五在二中
言二而五斯在矣。
何必更言五。
五與二異。
是人不得直稟於陰陽
而必資陰陽合變所成之五行
又從以調和
然後爲人也。
然則何不五行男女
而又於五行之下。
更着乾道坤道字乎。
或曰
今醫者。
人身而言曰。
何者是金。
何者是水是火是土。
其言鑿鑿可證。
豈非五行爲人耶。
曰。
人固非無緣而直生者也。
陰陽而生。
陰陽之中。
固已包含五行
何但五行
天下萬理。
無不畢具
所謂萬物皆備於我者也。
豈其五行相合
然後爲人哉。
或曰
然則五性者。
何也。
曰。
五性
太極之理。
太極無形
性亦無形。
有形者。
不必五行
無形者。
何可言五行也。
雖是無形
只是有理
遇仁處便仁。
遇義處便義。
自是太極神妙所以能然
而惟人得之萬物之靈。
五行者。
五物也。
五物之性。
如何能備而爲人
或曰
五行
五物也。
五物之氣也。
曰。
若言氣。
陰陽盡矣。
若言質。
五物而已
且謂非五物而是五氣者。
謂物未生而氣先生歟。
若是人物之氣。
亦可以爲五行歟。
夫人物之氣。
不可以爲五物
五物之氣。
可以爲人
則是五物
無待於人。
而人獨有待於五物也。
安在其物賤而人貴也。
佛書四大和合以爲人。
盛言金輪水輪世界相續
讀其書者。
無不以爲誕。
何於太極圖無少疑哉。
佛書
不言陰陽而只言四大
理雖未備。
而語不得不然。
若旣言太極陰陽
復言五行
則恐是剩句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