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后彫堂先生文集卷之三
后彫堂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x 页
后彫堂先生文集卷之三
 书
  
后彫堂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98H 页
上退溪先生书
顷命勘校之役。非所能承任。而寓中披阅。不能无往往可疑者。然未敢率易禀白。姑俟日后面达。但原卦画注玉斋说一条。似又未稳。盖太极图以火为阳盛之象则此为少阳矣。以木为阳稚之象则此为少阴矣。以金为阴稚之象则此为太阳矣。故曰与此不尽合。而若其以水阴为则盛太极图及玉斋说。实无不合之义也。此中惇叙诸人。皆如鄙见。先生所以传疑于此者。有所考据而然耶。僭发惶恐。伏望下教。
上退溪先生
富弼近有鸠巢之计。既不得往来质疑。又不得从游物外。惭恨未暇。何意求和之命。延及富弼。惶悚惶悚。先生元韵。既得毕次。诸人韵则不及次也。但于篇中无一及未从之语者。所以讳其未脱尘世之过。自可怜也。
与郑子中,具景瑞,郑子精(琢),禹景善(性传),金士纯。
后彫堂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98L 页
溪上凡百丧内所当措者。迨无就绪。其他不足道也。至如陶山守护一事。亦不可不虑。而见在僧徒皆是顽愚无干能者。当初创建时。不无助赞之力。故因许留守。以偿其劳。非谓颇聪明识道理可与语也。可冀其葺颓修毁藏花护竹。以传于永久哉。先生之志之道之无人能继。固所宜也。使寻常居处游览之地。遽为樵牧之所则是可忍乎。在子孙则必有如朱晦庵之追先志创精舍。在后学则必有如杨元范之为前贤立祠庙然后可也。而千思百度。无计得遂。在此朋友无力矣。末之何也。如子中,景瑞若子精,景善,士纯。犹不可以为先师藏修之所。出一谋建一策乎。其守护之策。不过得数口臧获。以备上雨旁风之患。得数顷土田。以充春秋香火之备。使玩乐观澜之舍。天渊光影之台。永保于无疆。则是五君子为先生之心。无前后之有异也。如后日或因省墓或觐亲或奉使而来也。其不作晦庵西林之行乎。足迹一及于山门。而山川云物梅竹松菊。无不依然。则俛仰今昔。必有感喜于中者矣。如何如何。芦山造成。财力俱优。亦得贤
后彫堂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99H 页
太守措处得宜。功已就半。幸甚幸甚。
答崔见叔(应龙)
伏睹辱复。欣荷不已。清凉之游。固所愿也。但大病初差。秋来又患两脚寻常酸痛。庭户行止。犹不能自便。恐不得从行也。以此书达先生。先生答云某之清凉之游固好。但已不及丹枫之时。若失数日之间。日已寒恐难如计。然则城主游山。莫如退待明春之为得也。如何如何。
答崔见叔
食指才动。佳饷果至。感愧良多。但虑涉于伤惠伤廉耳。经过之示。敢不延伫。第以一往一来礼也。病不能答。还极未安。似闻星牧(金伯纯)兄弟。廿六候谒溪堂。投次县舍。翼日欲叩柴扃。然则先生之逐日应接。无乃劳烦。而富弼亦不可舍星牧之来。从城主于溪上。如何如何。鄙意城主姑缓一日之驾。而七日早朝。来会星牧于此。八日并进溪上。似曲全矣。今见先生书。晦日外皆无故云矣。
答崔见叔
不遗旧情。先致问字。感惶交切。但审愆度。刻虑
后彫堂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99L 页
无比。富弼从先生避暑于易东书院。逐日讲讨。多所开发。恨不与执事同此乐也。
答崔见叔
悬慕之馀。谨擎玉翰。如接风度。况承佳什珍饷。圭复咀嚼。馀味无穷。书院记及题咏悬板。前日临枉也。微达此意。已承盛诺。故今玆冒呈。命作三板。亦令精巧刻字。勿致失真如何。院额十馀板。丐于星牧。已及落成之日。然粗粗失真。深恨奈何。
答崔见叔
先生久患寒疾。杜门调药。不接外客。廷秀亦来侍侧。昨闻急伻医院。剂去药饵。城主虽临。应未接待。徒增先生未安之情。幸惟商量。
与崔见叔
先生證势无加减。今朝有敦匠事之命。似难违命。木工命送。须趁明日。
与崔见叔
天不吊东。大贤云亡。念及公私。哭恸而已。护丧既毕。诚乏筑场。昨还柴荆。自此奉拜应疏。其于永失师训。未闻贤友切偲之辅。孤陋伥伥何哉。
后彫堂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00H 页
言念及此。怅惘良深。
与崔见叔
新岁所祝。益务学业。切偲辅仁而已。下问心经末篇数条。非寡闻所能复。而其一段有先生所论。故同封以上。披阅后还付后便如何。来册奔走丧事。牵掣病故。未始一字。愧恨良深。
答崔见叔别纸
所询襄时所服。古人既不明言师服。未知当服何服。而似当各以厚薄浅深。称其情而已。昔孔子之丧。门人如丧父而无服。今以素巾素带心丧。待祥期欲除。然不可一定论也。如何。
答崔见叔别纸
周易总目朱子河图洛书图说注。古人做易云云。其末曰晓得时。这物事。也好则剧。先生注曰南村辍耕录。宋太后少入宫。为则剧孩儿。则剧当时戏名。则剧孩儿。如今莲花台之类。莲花台之说。今掌乐院妓戏有此名云。曾未详知其戏之如何。大槩不过妓戏耳。然则戏(一作剧)孩儿。语势无伦。得见辍耕录则疑可释也。
答崔见叔
忽辱惠书。申以封遗。惶感靡宁。祈雨之官。应不
后彫堂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00L 页
及于令侍之尊。而监司之差。必有深意。但闻其祝文。有雨则复祭以谢之意。今既雨矣而不祭。则是欺神也。人不可欺。况于神乎。常以此为未稳。而来书适及于此。故僭发如是。伏惟令照。离群索居。叨陪无便。每临尺牍。怅如之何。
答崔见叔
受知契兄。非一朝夕。穷达异途。虽不得以时相从。慕倾之情。曷有弛也。何幸今者。来莅我邦。得遂平生之愿。不意病中遭山颓之痛。尚何暇于他哉。见今师门祥期已过。身亦免恙。乘款段御下泽。与契兄吟风弄月于映湖归来之间。尚未晚也。然安得如明道从濂溪归来之兴也。思之不觉挥涕。规警之望。非所承当。但闻临民之策。不过于视民如伤。检身之方。莫先于惩忿窒欲。幸常留意于八字之间。则其馀应是节目中事矣。谨此以谢。
答徐善原(克一)
昨见郑城主。致惠寄二篇。何其琼琚之富也。适匆扰未即修谢。感愧交并。所论诸条。正所谓借视于盲也。略录别纸。幸望斤教。其中一二条。从
后彫堂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01H 页
当禀于先生以报耳。
答徐善原
青松丹阳。皆烟霞水石之胜。而兄皆得之。天之饷人多矣。富弼不意 除命忽下。先生在洛。以书勉起。而区区东岗之计素定。搆诗以呈先生。不意来诗及之而太张大。实非知己间语也。启彦令侍齐会傍近诸年。富弼以病独坐虚斋。怀抱无聊。偶拾荒律录呈。幸发一粲。
答徐善原
梅已凋落。蔷薇虽发。岂清操贞心之比。近来闲中心绪落莫。情缄忽到。圭复不已。埙之庆席设于念时。傍近先生皆似有故。情义莫如城主。而今辞不枉。宁不缺然。春来果有与先生往复梅诗若干篇。不可隐讳。录尘清案。望和教之。
与沈公立(信谦)
富弼爱莲而所居高亢。不能凿池以种。常以为欠。巧作板沼以储水。虽不得如活水之来。犹可以起濂溪千载之兴也。但近无莲池。求种难得。幸望分惠莲堂一根如何。
答具景瑞(凤龄)
后彫堂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01L 页
伯荣从兄,夹之外弟惠复两书。俱及浅陋。深荷不外。银台超级。常事不足陈庆。第念 圣上崇奖儒术。朝廷引汲贤良。不觉抃贺。先生碑文。奇郑二兄既不得撰述。则尊兄不必彊辞。此处诸人无可堪者。兄亦以为不敢当。则先生之道德志行。无人著述。而因未立此表石耶。以此迁就。还极悯叹。子中之讯。远及山中。为谢勤款。
与赵士敬
朱子答汪尚书论庙制一书。多有可疑。有曰古者诸侯五庙云云。(二昭二穆。高祖以下四世有服之亲也。太祖始封之君。百世不毁之庙也。)又曰礼家又言夏四庙。至子孙而五云云。(五世以后始封之君。正东向之位。然后得备其数。)其下又引程子言曰高祖有服。不可不祭。虽七庙五庙。亦止于高祖云云者。皆以祭高祖以下四世为正法。而今以中庸或问之说考之。则与汉儒亲庙四之说。虽无异同。而与所引刘钦三昭三穆之语。大相不同。朱子亦以刘说为得。则疑此书所论。初从诸儒之说。晚年定论。更以刘歆之说为然耶。未可知也。其馀可疑者。不止一二。而
后彫堂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02H 页
难以文字上讲究。姑俟早晚面讨为计。
与琴夹之
千里一札。足慰阻怀。弼独处无聊。以披阅为事。先生平日每令读朱子书。故近复取而读之。久久渐觉有味。恨不早悟于先生在世之日而讲此疑晦也。契会老拙之所以先倡者。为吾兄弟同居一里。冠昏以贺之。疾病以救之。且师席问难之馀。退与诸人传习精微之语。䌷绎经传之旨。招聚村秀才。以训句读之资。而尊与雪月连膺荐仕。无可与会。傍无年少干当者。无一施行。只成虚俱而已。尊若早晚归来。欲更修契事。以作一家之定规。因以崇敦睦讲学业。不负先师教诲之恩。则岂不美且乐哉。景善尚未递任否。所送书正合闲中料理。感荷感荷。答状传致如何。
与夹之
昨日共对红梅。方有以病未携杯之叹。有客剥啄。乃权公尽己也。延入梅窗。权欲谓杏而疑早。欲谓梅而疑红。乃不识红梅者也。尽己以南人而不见红梅。何怪北人之作杏也。
与金舜举(八元)
忧不吊庆不贺。古人绝交。富弼于舜举草土之时。既未奔慰。外除之日。亦不趋问。 除命之下。辞疾出吊未安也。今于亲朋之贺问方就。而以病独阙。惭镌转极。偶得拙句录呈会案。以替躬仪。舜举勿以病友置之绝交之科。如何如何。
与李子固
秪邀子固。请与出游。未尝以事免。古人之道。今独不然。佥怪佥惑。列坐沙中。延待延待。
后彫堂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02L 页
答权章仲,金士纯,柳应见(云龙),金肃夫(宇颙)
惇叙之归。以富弼辈最亲切于先生。责言行记述。今易箦五六载。追想心法传受。问学精微。仕止时措。以至衣服饮食之节。各当其实德。非区区浅学所能形容也。孔门诸子作论语。以一如字著之于乡党篇。犹有未能尽之之义。况吾辈识见乎。记述之际。若有毫发差谬。则千载之下。恐未免程门人辑录之讥矣。可不惧哉。先师著述。散在各家。会于一处收辑。合为一秩。以图剞劂。此吾侪急务。今因佥谕。僭发如是。惶汗惶汗。
与金士纯别纸
金仁伯谪宦初 除富宁。后移三陟。僚属之厚。 圣上之眷。何可量也。然而国家大祸。将自此始矣。吾党之厄。何至于此。
后彫堂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03H 页
与弟慎仲
堂斋名累次议改。尚未质定。正堂曰立教。又曰正教。凡学宫正堂。皆称明伦。而与泮宫不可无分别。故改以教。教亦不失明伦之义。东夹室曰五学斋。取程子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东齐曰明敬。西斋曰伊颜。取白鹿洞赋明诚两进。敬义偕立。莘挚所怀。巷颜攸执也。借人姓字名斋无义。故书禀欲改正门曰进德。未知又无商量处也。先生本书及明溪书院祀文成公仪。恐其坠失。故不送。先生简书送去。见后还付禹君传致为望。
答圻侄问目
 戒惧谨独。自是二事。而中庸集注有曰既常戒惧而尤加谨焉云云者。似若以戒惧谨独二事。混合为一事。此可疑。又不必兼言戒惧于谨独注中。
后彫堂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03L 页
戒惧谨独。作一事说则未免重复。作两事说则不害相通。不可不分中。又有不可分处。兼言戒惧于谨独注中者。盖戒惧谨独。各为一事而实相为用故也。此义详备于集注。及朱子大全中。何不潜玩此等说。非身亲做得。不可容易说破。更须做涵养省察之工。体识其工夫脉络时节。然后自然有贯通处也。
 圻则以为气有偏全而理无偏全。垓则以为气有偏全则理亦不无偏全。两说如何。
若就本源上论则有理然后有气。故理无偏全。若就禀赋上论则有是气而后理随而具。气多则理多。气少则理少。不可无偏全。二说皆得。
答或人
师门祥期已阕。会合不易。忡怅何极。所来书非浅劣所可窥测。而究其理则原于河洛。亦天地间一大奇书也。一欲与君讲讨。而此不过谶纬之术。恐分精力而无益也。此等书当如淫声美色以远之。庶免沉溺之患。且先师下世之后。无人绍述。没头科举之累。专事口耳之末者。滔滔皆是。甚者出入老佛。泛滥庄陆。无复回头底意思。令人
后彫堂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04H 页
懔懔。此书又出而误人。其玄妙神奇。百倍于彼。吾党有识。亦将稍稍叛去矣。君依归师门有年。被戒于平日者多。君何不为吾道防微而杜渐也。富弼之缕缕不止。亦为君不得已也。幸望休咎焉。
答或人
今之士大夫居丧不谨。着深衣出入官府。横行闾阎。甚者虽有识朝士。居家如平日。对人博奕。言笑自若。所谓贱人只着深衣。以代其衰服。贵贱之皆着深衣。无上下之别。可骇可骇。礼丧人之以丧事出入者。素车朴马外无他语。则古人以衰服出入明矣。使今之居丧者。贵者衰绖之外无他服。贱者深衣之外亦无他服。使上下有分。不得杂着。出入有制。丧事觐亲之外。不得乱行。则孝子益谨。不至于伤彝败伦之甚。如何如何。
答或人问目
 朝奠奉出魂帛仍留。至夕奠奉入。此礼文也。但殡室非安静处。则甚为未安。奠时奉出。撤则奉入如何。
后彫堂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04L 页
灵床内也。灵座外也。凡寝具梳帨之物。置之灵床。凡蔬果酒馔之物。置之灵座。设内外床座者。必象生人寝宿于内。居处于外也。皆不死其亲之意。因朝奠奉出魂帛。过夕奠后奉入者。岂非取此义耶。朝奠而出入。夕奠而出入。则无乃非安静之道耶。殡室哭声之外。无非安静之事。因礼文奉出奉入。恐不妨于事神之道也。如何如何。
 床花。考诸礼家无据。时王之制又无矣。俗用何见。
非礼文所据则何必从俗而用之。法家则恐不必用也。
 棺外椁内实。和沙石灰。或用松脂如何。且不用椁如何。
孟子曰古者棺椁无度。中古棺七寸。椁称之。自天子达于庶人。非直为观美也。然后尽于人心。又曰且比化者。无使土亲肤。于人心独无恔乎。凡人子于父母丧葬。必诚必慎。无所不用其极。古人制度未备之时。虽有有棺无椁之语。今时则不然。不可不用也。棺椁之间。实以灰沙。无不
后彫堂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05H 页
可也。然棺椁之间。其阔不过数寸。用油灰以实之似可。但因此而遂成椁外用油灰之风。则末流难支。恐不可肇其大弊也。近来号为知礼君子者。亦有此弊。故先生甚非之。虽有灰有油。决不可开端也。程子有松脂千年为茯苓。万年为琥珀之说。贱陋之当前丧也。傍近守令之与先君子有分者多送之。故椁外灰内用数寸许。其坚不坚。今又难知也。先生之葬则棺椁之间。涂用一二寸矣。古人云富而厚葬非也。贫而厚葬尤非也。则似不可苟且得用也。如何。
 
夫之志石。书其父母世系及终葬年月日及某某子女。而妻之志石。只曰叙年若干适某氏云。不及父母子女。又无同上之语何也。
若干之语。恐包含其世系父母子女。而不独计其年数之多少也。今人只以年之多少。见其若干而不及于他。甚不然也。若以若干止于叙年。朱子之作人妻志。必不称世系父母子女。今见其亦致详矣。
 父在母之神主。孝子奉祀。似不宜书何如。
题主故室某封某氏神主。不书奉祀。此先生定
后彫堂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05L 页
论也。
 父在母之碑。似不可立何如。
妇女碑面。必从夫职高下书之。如以夫之从仕者言之。今之微官后日为显职。则不无改立之弊。今人多不立。恐以此也如何。
 深衣乃平日之常服。丧者何据而服之。制非深衣而彊以此名之亦何也。或问于朱子曰今之墨缞。可便于出入。而不合于礼经如何。朱子曰若不出则不服之亦好。但要出外治事则只得服之云云。丧人出外治事。不得已服墨缞云。则不可着丧服而出明矣。锡山曰今人服生麻布衫。墨缞不必服也云。则皇朝人以生布衫代墨缞矣。墨缞今不可著。而丧服又不可著。则出外当服何衣。
深衣名实各异。不知何据而谓之深衣也。墨缞丧人有不得已出入祠庙则不可以丧服。故或为墨缞。以便其出入。疑取其释冕反丧服之义。锡山生麻布衫。我国之谓之深衣者。无乃据此生麻布衫耶。礼丧人之以丧事出入者。以素车朴马而无他语。则古人以衰服出入明矣。闻中
后彫堂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06H 页
朝之人无贵贱。或乘车或步行者。皆着衰服云。则居丧者只着衰服而无异服亦审矣。因来示僭发如是。如何如何。
后彫堂先生文集卷之三
 祭文
  
祭退溪先生文
呜乎。先生传受心学。时措义理。青丘千载。一人而已。景星庆云。孰不望止。泰山乔岳。孰不仰止。一朝颓坏。天胡忍此。后塘与卜。敢望蔡氏。今当即远。仪刑永隔。秪哭我私。庶冀歆格。
祭退溪先生文(司马所联名)
呜呼。周道衰微。是有宣圣。杨墨肆行。乃生邹孟。五朝昏乱。周程挺出。三纲紊舛。晦翁斯作。惟皇天生此圣贤。必欲倾否而起废。行道则虽歉于一时。明教则无穷于万世。矧吾东方。僻在遐裔。箕畴邈矣。文献无徵。倡道无人。异论并兴。间有名贤。徒事虚文。义理莫辨。王霸谁分。私身私学。人各异门。伟哉先生。于焉受命。禀惟纯美。气又清劲。学无承于阙里。兴不待于文王。初不屑于科第。偶见缚于名缰。然所好不在彼兮。必辞尊而去华。彼洛上兮。可以寤歌。结茅三椽。仅能容
后彫堂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06L 页
膝。泥涂轩冕。刍豢图籍。雅言朱书。尤深易理。明诚两进。敬义交致。穷理则毫分缕析。处事则绳直准平。文质得宜。野史难名。清和相济。夷惠无迹。人皆为孝友出天而不足以论先生之学。世争慕恬退过人而不足以尽先生之德。高官大爵。人以为荣兮。自视欿然。蒲轮玉帛。沓至丘园兮。其守弥坚。惟先生道大德宏兮。虽不得大施于当年。继往圣而开来学。实吾东之鼻祖。既真积而力久。故养厚而施普。纵若无而若虚。自难掩其兰馨。彼远来而近悦。岂若道政而齐刑。变一国于至鲁。夫孰非先生之力。是知幽居之事业。不比卯申之浅速。诚百代之真儒。信斯文之宗匠。况我门徒。幸同乡党。莲会有旧。契修春秋。承风醉德。每参陪游。讲道论文。几年亲炙。爱亲敬长。是谁之化。粗知义方。莫非陶冶。谓必得寿。泽不止此。何意一疾。遽至不起。呜呼先生。已矣永遣。人未见圣。若不克见。亦既见之。犹不克由。凡人皆是。益叹吾俦。同时共井。千载一时。人谓我辈。必有异知。自顾号然。可堪忸怩。有时造门。不过凉暄。有时请益。锁(从王)屑徒烦。学之未究。理之不
后彫堂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07H 页
彻。思以就正。谓有来日。今既失之。方知所阙。自此疑难。其孰从质。梁坏之叹。世人所共。怙恃之丧。我辈尤痛。幽明永隔。卒业无期。呜呼先生。而至于斯。日月荏苒。负土将迫。挈榼来陈。语音莫接。天长地久。此恨难泄。聊荐菲薄。庶赐歆格。
后彫堂先生文集卷之三
 杂著
  
尧舜病博施
传曰惟天下至圣。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至诚之道。自无间断。所过者化。所存者神。尧舜以至诚之圣。居天子之位。而乃反病博施者何也。未五十七十而而不得衣帛食肉。其养有所不赡尔。治不过九州。其化有所不及尔。岂尧舜之德之泽之不足于天下而其真病之乎。其所以病之。乃所以为尧舜也。后世人主。以尧舜之心为心。则亦不为尧舜乎哉。
颜子三月不违仁
夫仁者天理而人心之所具也。仁与心本非二物。而人欲交战于中则仁不在心。心不依仁。仁
后彫堂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07L 页
与心为二物矣。易曰闲邪存诚。诚能去欲以复性。消妄以归诚。则事物之来。不足以干吾之守动吾之防。耳目手足。皆为我用。人欲退听。本真湛然。仁在心心依仁。仁不外心。心外无仁。则仁与心为一舛物矣。然后方可谓不违仁也。昔孔子称颜子三月不违仁。盖人性之必仁。譬如水之必清火之必明。然而方土之未去也。水必有泥。薪之未尽也。火必有烟。土去则水无不清。薪尽则火无不明矣。惟圣人然后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非有意于不违也。私欲既尽。天理流行。动容周旋。自无不仁矣。颜子之好学不倦。择善服膺。固可谓仁矣。然大而未至于化。圣而未及于神者也。安能如夫子之安仁。而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乎。此颜子所以不能无间断于三月之后也。惜乎。使颜子假之以年。则可以终身不违矣。愚观世之人。皆曰吾侪小人。其何能企及于颜子不能无违之仁乎。乃以仁与心看作两物事。而不知其由已也。声色者。伐性之斧斤也。日趋而不知。货利者。戕身之桎梏也。日陷而不悟。终于自暴自弃而止。寂未闻好仁有如颜子者。悲
后彫堂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08H 页
夫。
文帝赐吴王几杖
世之论者。皆曰文帝之赐几杖。为阴折吴王反侧之心。愚则以为诸侯之于天子。朝聘以时。天子之于诸侯。御之不以术。吴王岁修朝聘之礼。独于此时阙焉。其意盖有在。而帝亦知之矣。知其将叛而赐以几杖。岂天子御诸侯之道哉。古昔帝王之于诸侯也。岁时来朝则有锡。敌王所忾则有锡。开心见诚。不出于矫激。未闻于不轨。反垂宠锡之命者也。愚观漫之在吴也。即山铸钱。煮海为盐。其包藏祸心。狺然侧目。盖已久矣而不敢发。一朝太子死非其罪。而濞之反计适乘其隙。称病而不朝也。帝不于此时以堂堂天子之威。规画处置。欲以区区之惠。潜消其反逆之心。而彼恶不悛。酿成七国之祸。帝之术不亦浅乎。世俗之论误矣。其监之哉。
狄仁杰臣事武后
按唐史。武后临朝。废帝为王。易唐称周。仁杰不能以大义处之。周旋其间。反以臣事之。世之论者。皆以仁杰将有待者。不甚非之。反以图大事
后彫堂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08L 页
许之。愚独以为不然。夫大臣之道。但知有社稷而不知有身。当国家危亡之日。利害荣辱。有不足动其心。而全节于危疑之际。措天下于无事之域。如此然后方可谓社稷之臣矣。唐之天下。已入于老媪之一握。则易性之祸惨矣。固天地所不容。人臣所共愤。臣子所当诛者也。仁杰以堂堂大臣。依违苟且。易面不耻。呜乎。今日之臣事武后者仁杰。则前日之委质唐室者果何人也。当武后废中宗之时。仁杰非不知面折廷争之为可也。其心以为武后之恶。浮于吕后。屠害宗属。诛锄豪俊。吾若一谏则其祸不测。吾何以处之。莫若姑为中意容默。以安社稷。呜乎。仁杰之自为则得矣。大臣之道。固如是乎。两田之下。人不容足。两虎之斗。兽不容蹄。武后中宗之际。夫岂苟容之地哉。曰然则为仁杰者当如之何。曰不过以大义倡之而已。当是时。李敬业失职怨望。乃谋作乱。托以匡复。旬日之间。尚得众数十馀万。仁杰苟能以大义倡之天下曰。伪朝武后大逆无道。蛊惑嗣帝。戕杀主母。夺帝之位。废唐宗庙。罪恶滔天。大义已绝。不可并容于天地间
后彫堂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09H 页
云尔。则民心之思唐。甚于饥渴者之饮食。夫谁曰不可。而不唾手攘臂而从之也。然后数其大罪。告于唐之太庙。废为庶人而赐之死。则武后将拱手受罪而无辞矣。然后足以慰先帝在天之灵。足以雪臣民之愤。足以立天地之大义矣。释此不为。毕竟说武后之辞。不过以血食绐之。未闻以大义倡之。将焉用彼相哉。虽然微仁杰则唐之为唐。未可必矣。先儒曰潜授五龙。夹日以飞。仁杰之功。其果赎矣乎。
苏轼非武王
人之患最不可为者。立异自高。放言高论。妄是非人物也。惟仁人君子然后。其言平易正直而不敢为非常之论。此固非见道不明悻悻者之所能为也。苏轼以武王为非圣人。至以弑君目之。惧人之不信。则又引孔子之言以实之。夫弑逆大恶也。武王大圣也。举大恶而加大圣。虽三尺童子。犹知其不可。而轼独不知何也。不过逞其邪思。无复忌惮者也。凡天下之道。有常有权。常道人皆可守。权非体道者不能也。而商纣慢天虐民。厥罪贯盈。以上帝孚佑之心。曷不命而
后彫堂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09L 页
殛之。作民父母乎。然则孟津之师。不可不渡也。牧野之战。不可不用也。诸侯不期而会者八百。则是天与之也人归之也。天与人归者非圣人而何。孔子曰唐虞禅。殷周继。其义一也。孟子曰尧舜性之也。汤武身之也。惟圣人然后能知圣人。若轼者岂足以知武王之心哉。先儒论苏轼曰学术不正。流入邪遁之域。惟其人不正。故其立言不正云。昔盱江李觏以为孟子不尊周室。于圣经贤传无所不读。于孟子不读。其所以不读者。不过曰见道不明。妄议圣贤而侮经传者也。其后苏轼著论而非武王。误之者李觏也。愚故并著之。以戒后世之如觏与轼者。
书后彫堂契会录后约条删补
  德业相劝
一曰涵养本原。二曰学问思辨。三曰毋欺慎独。四曰惩忿窒欲。五曰迁善改过。六曰诚实无伪。(右修身)
一曰奉祭祀。二曰事父兄。三曰教子弟。四曰待妻妾。五曰御僮仆。(右居家)
一曰事长上。二曰接朋友。三曰教后生。四曰畏
后彫堂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10H 页
法令。五曰谨租赋。六曰勿乐仕。(右接物)
一曰讲经传。二曰习师训。三曰质疑晦。(右读书)
  过失相规
一曰酗博斗讼。游戏怠惰。二曰行止踰违。动作无仪。三曰行不恭逊。临事不恪。四曰言不忠信。交非其人。五曰营私太甚。用度不节。
  礼俗相交
一曰尊幼辈行。二曰造请拜揖。三曰请召迎送。四曰庆吊赠遗。五曰男女有别。
  患难相恤
一曰水火。二曰盗贼。三曰疾病。四曰死丧。五曰孤弱。六曰诬枉。七曰贫穷。八曰继绝。
    凡此四条。本吕氏乡约。朱夫子所尝增损之者也。妄加删节。间附己意。以作一家之规如右。
传系子老眉(垓小字)
余结发已久。生子望绝。承祀无人。不孝之罪。难乎免矣。加以夙遭险衅。慈父见背。及其外除。汝父娶权正郎习之女。乙卯二月二十七日生汝。将承宗重。则岂徒一家私幸。抑亦一门之庆。而权
后彫堂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10L 页
氏以产疾。越七日奄忽捐世。呱呱之声。所不忍闻。太贞夫人曹氏。以襁褓裹汝身。亲自抱来。泣谓余曰汝既无子。此儿之生。必是馀庆之及。而旋遭罔极之变。何能保此儿。然天道不可谓无知。则此儿之成长。犹或可冀也。汝姑收养之。汝等无子而有子。此儿无母而有母。恩义之道。岂不两全。余等闻教感怆。上以计继嗣之重。下以顾一身之私。其抚育顾复之念。何异于己出。才及孩提。贞夫人抱汝问曰汝父谁也。汝母谁也。则颐指余等。此天诱其衷也。未几贞夫人下世。余痛毒三年。仅存视息。而汝亦保养才能言。汝呼汝父为叔。呼余为爷。余之爱怜之情。曷有既已。年既六七。授以文字。庶几期于为儒。余喜幸之心。亦无穷矣。汝年已过十岁。汝之长成。今则可期。重创宗家。又立祠堂。前月十六。移奉神主。吾事毕矣。虽死何恨。余闻 国典。三岁前收养。虽路人即同己子。虽无文券。必无后患。第以世末俗薄。讼起锱铢。争出毫釐。防微杜渐。不可不虑。玆以传来家舍田民及吾夫妇两边衿得。无遗并付传系。岂但余一时之喜。先祖之灵。应感悦于
后彫堂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11H 页
九泉之下矣。汝其明白一心。敬奉宗祀。不懈为学。以继祖业。
隆庆元年丁卯十二月初四日。
戒子帖
学问当以孝悌为本。孝悌百行之源。
心不可毫忽放过。少弛忽则心自放。
处事须平常。毋作斩绝之行。必以孝悌忠信为先务。
不近人情。为害最大。自然为善。乃是真情。若务饰则虽善亦伪也。尔辈宜闇然笃修。慎无矫激为也。
祭祀必以诚敬为主。粢盛之礼。衣服之盛。非奉先之道。汝以诚敬。承奉宗祀。勿替引之。
近世豪富子孙。例多不学无知。荒淫声色。败坏先业者颇多。汝其慎之。
先人常曰人不可无度量。无度量者。只是悻悻尔。
又属寝疾。闻大尹小尹之论曰。 国家大祸。将自此始矣。 东宫一国人心之所属。何为出此言也。临终语此。亹亹不已曰。汝辈无为时论所
后彫堂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11L 页
挠夺。
先人常戒余曰学者当先立其心地。心地不立。做得甚事。
又曰士子出处当明正。明正可以事君。此吾平生服膺处也。汝亦不可不审也。
 右十条。皆为学修身奉先出处之事。汝其佩服之。无忝尔所生也。
元朝读中庸有感。作箴以自警。又示儿子老眉。
人之为人。惟道之在。修道如何。盍反诸己。体用不离。显微无舛。从事于斯。违道不远。远人为道。索隐难行。之南之北。之西之东。可不惧哉。嗟尔小子。造次颠沛。念玆在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