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后彫堂先生文集卷之三 (自动笺注)
後彫堂先生文集卷之三
 書
  
退溪先生
頃命勘校之役。
非所能承任。
而寓中披閱
不能無往可疑者。
然未敢卛易禀白
姑俟日後面達。
但原卦畫註玉齋一條
似又未穩。
太極圖以火爲陽盛象則此爲少陽矣。
以木爲陽穉之象則此爲少陰矣。
以金爲陰穉之象則此爲太陽矣。
故曰與此不盡合
若其水陰爲則盛太極圖玉齋說。
實無不合之義也。
此中惇叙諸人
皆如鄙見
先生所以傳疑於此者。
有所考據而然耶。
僭發惶恐
伏望下敎。
退溪先生
富弼近有鳩巢之計。
不得往來質疑
不得從遊物外
慙恨未暇
何意求和之命。
延及富弼
惶悚惶悚
先生元韻
旣得畢次。
諸人則不及次也。
但於篇中無一及未從之語者。
所以諱其未脫塵世之過。
自可憐也。
與鄭子中,具景瑞鄭子精(),禹景善(性傳),金士純
溪上凡百喪內所當措者。
迨無就緖
其他不足道也。
至如陶山守護一事
不可不慮。
見在僧徒皆是頑愚無幹能者。
當初創建時。
不無助贊之力。
故因許留守
以償其勞。
非謂聦明識道理可與語也。
可冀其葺頹修毁藏花護
以傳於永久哉。
先生之志之道之無人能繼。
所宜也。
使尋常居處遊覽之地。
遽爲樵牧之所則是可忍乎。
子孫則必有如朱晦菴之追先志精舍
在後學則有如範之前賢立祠然後可也。
而千百度
無計得遂
在此朋友無力矣。
末之何也。
如子中,景瑞子精景善士純
不可以爲先師藏修之所。
出一謀建一策乎。
守護之策。
不過得數臧獲
以備上雨旁風之患。
得數土田
以充春秋香火之備。
使玩樂觀瀾之舍。
天淵光影之臺。
永保於無疆
則是五君子爲先生之心。
無前後之有異也。
後日或因省墓覲親奉使而來也。
不作晦菴西林之行乎。
足跡一及山門
山川雲物竹松
無不依然
俛仰今昔
有感喜於中者矣。
如何如何
蘆山造成
財力俱優。
得賢
太守措處得宜
已就半。
幸甚幸甚
答崔見叔(應龍)
伏覩辱復。
不已
淸凉之遊。
所願也。
大病初差。
秋來又患兩脚尋常酸痛
庭戶行止
不能自便
不得從行也。
以此達先生
先生答云某之淸凉之遊固好。
但已不及丹楓之時。
若失數日之間。
日已寒恐難如計。
然則城主遊山。
莫如退待明春之爲得也
如何如何
答崔見叔
食指才動。
佳餉果至
感愧良多。
但慮涉於傷惠傷廉耳。
經過之示。
敢不延佇
第以一往一來禮也。
不能答。
還極未安。
似聞星牧(金伯純)兄弟
卄六候謁溪堂
投次縣舍。
翼日欲叩柴扃
然則先生逐日應接
無乃勞煩
富弼不可捨星牧之來。
城主溪上
如何如何
鄙意城主姑緩一日之駕。
而七日早朝。
來會于此
八日幷進溪上
曲全矣。
今見先生書。
晦日外皆無故云矣。
答崔見叔
遺舊情。
先致問字
感惶交切
但審愆度
刻慮
無比
富弼先生避暑于易東書院
逐日講討
多所開發
恨不與執事同此樂也。
答崔見叔
懸慕之餘。
謹擎玉翰
接風度。
况承佳什珍餉。
圭復咀嚼
餘味無窮
書院記及題詠懸板。
前日臨枉也。
微達此意。
已承盛諾。
故今玆冒呈。
命作三板
亦令精巧刻字
勿致失眞如何
院額十餘板。
丐于星牧。
已及落成之日。
麤粗失眞
深恨奈何
答崔見叔
先生久患寒疾
杜門調藥
不接外客
廷秀亦來侍側
昨聞急伻醫院
去藥餌。
城主雖臨。
應未接待
徒增先生未安之情。
幸惟商量
與崔見叔
先生證勢無加减。
今朝有敦匠事之命。
似難違命
木工命送。
須趁明日
與崔見叔
不吊東。
大賢云亡
念及公私
哭慟而已
護喪旣畢。
誠乏築塲
昨還柴荊
自此奉拜應踈。
於永師訓
未聞賢友切偲之輔。
孤陋倀倀何哉。
言念及此
悵惘良深。
與崔見叔
新歲所祝。
益務學業
切偲輔仁而已
下問心經末篇數條。
寡聞所能復。
而其一段先生所論。
故同封以上
披閱還付後便如何
來冊奔走喪事
牽掣病故
未始一字
愧恨良深。
答崔見叔別紙
所詢襄時所服。
古人不明師服
未知當
而似當各以厚薄淺深
穪其情而已
孔子之喪。
門人如喪父而無服
今以素巾素帶心喪
待祥期欲除。
然不一定論也。
如何
答崔見叔別紙
周易緫目朱子河圖洛書圖說註。
古人做易云云
其末曰曉得時
物事
也好則劇
先生註曰南村輟耕錄。
宋太后入宮
則劇孩兒
則劇當時戱名。
則劇孩兒
如今蓮花臺之類。
蓮花臺之說。
掌樂院妓戱有此名云。
未詳知其戱之如何。
大槩不過妓戱耳。
然則戱(一作劇)孩兒
語勢無倫
得見輟耕錄則疑可釋也。
答崔見叔
忽辱惠書
申以封遺。
惶感靡寧。
祈雨之官
應不
及於令侍之尊。
監司之差。
必有深意
但聞其祝文
有雨則復祭以謝之意。
今旣雨矣而不祭
則是欺神也。
不可欺。
况於神乎
以此爲未穩。
而來書適及於此
故僭發如是
伏惟令照。
離羣索居
叨陪無便。
每臨尺牘
如之何
答崔見叔
受知契兄。
一朝夕
窮達異途
不得以時相從
慕傾之情。
曷有弛也。
何幸今者。
來莅我邦。
得遂平生之願。
不意病中遭山頹之痛。
何暇於他哉。
見今師門祥期已過。
身亦免恙。
乘欵段下澤
與契兄吟風弄月於暎湖歸來之間。
尙未晩也。
然安得如明道從濂溪歸來之興也。
思之不覺揮涕
規警之望。
非所承當
但聞臨民之策。
不過視民如傷
檢身之方。
莫先於懲忿窒慾
幸常留意於八字之間。
則其餘應是節目中事矣。
此以謝。
徐善原(克一)
昨見鄭城主。
致惠寄二篇
何其瓊琚之富也。
適怱擾未卽修謝。
感愧交幷
所論諸條。
所謂借視於盲也。
略錄別紙。
幸望斤敎。
其中一二條。
當禀于先生以報耳。
徐善
靑松丹陽
烟霞水石之勝。
而兄皆得之
天之餉人多矣。
富弼不意除命忽下。
先生在洛。
以書勉起。
區區東崗之計素定
搆詩以呈先生
不意來詩及之而張大
實非知己間語也。
啓彦令侍齊會傍近諸年。
富弼以病獨坐虛齋
懷抱無聊
拾荒律錄呈。
幸發一粲
徐善
凋落
薔薇雖發。
淸操貞心之比。
近來閑中心緖落莫
情緘忽到。
圭復不已
壎之慶席設于念時。
傍近先生皆似有故。
情義如城主。
而今不枉
寧不缺然
春來果有與先生往復梅詩若干篇。
不可隱諱
塵淸案。
望和敎之。
與沈公立(信謙)
富弼愛蓮所居高亢
不能鑿池以種。
以爲欠。
巧作板沼以儲水。
不得活水之來。
猶可以起濂溪千載之興也。
但近無蓮池
求種難得
幸望分惠堂一如何
答具景瑞(鳳齡)
伯榮從兄,夾之外弟惠復兩書
俱及淺陋
深荷不外
銀臺超級
常事不足陳慶
第念聖上崇奬儒術
朝廷引汲賢良
不覺抃賀
先生碑文
奇鄭二兄旣不得撰述
尊兄不必彊辭。
此處諸人無可堪者。
兄亦以爲不敢當
先生道德志行
無人著述
而因未立此表石耶。
以此遷就
還極憫歎
子中之訊。
遠及山中
爲謝勤欵
趙士
朱子汪尙書廟制一書
多有可疑
有曰古者諸侯五廟云云
(二昭二穆
高祖以下四世有服之親也。
太祖封之君
百世不毁之廟也。
)又曰禮家又言夏四廟
子孫五云云。
(五世以後封之君
東向之位。
然後得備其數。
)其下又引程子言曰高祖有服
不可不祭
七廟五廟
亦止於高祖云云者。
皆以祭高祖以下四世正法
而今中庸或問之說考之。
則與漢儒親廟四之說。
雖無異同
而與所引劉欽三昭三穆之語。
大相不同
朱子亦以劉說爲得。
則疑此書所論。
初從諸儒之說。
晩年定論
更以劉歆之說爲然耶。
未可知也。
其餘可疑者。
不止一二。
難以文字上講究。
姑俟早晩面討爲計。
與琴夾之
千里一札
足慰阻懷。
獨處無聊
披閱爲事
先生平日每令讀朱子書。
故近復取而讀之。
久久漸覺有味
恨不早悟於先生在世之日而講此疑晦也。
契會老拙所以先倡者。
吾兄同居一里
冠昏賀之
疾病以救之。
且師席問難之餘。
退與諸人傳習精微之語。
紬繹經傳之旨。
招聚秀才
以訓句讀之資。
而尊與雪月膺薦仕。
無可與會
無年幹當者。
一施行。
只成虛俱而已
尊若早晩歸來
欲更修契事。
作一家之定規
因以崇敦睦講學業。
不負先師敎誨之恩。
豈不美且樂哉
景善尙未遞任否。
送書正合閑中料理
感荷感荷
答狀傳致如何
與夾之
昨日共對紅梅
有以病未携杯之歎。
有客剝啄
乃權公盡己也。
延入梅窓
權欲謂而疑早。
欲謂而疑紅。
不識紅梅者也。
盡己以南人而不見紅梅
何恠北人之作也。
金舜擧(八元)
不吊慶不賀。
古人絶交
富弼舜擧草土之時。
旣未奔慰。
外除之日。
不趨問。
除命之下。
辭疾出吊未安也
今於親朋賀問方就。
而以病獨闕。
慚鐫轉極。
偶得拙句錄呈會案。
以替躳儀。
舜擧勿以病友置之絶交之科。
如何如何
李子
秪邀子固
請與出遊
未嘗以事免。
古人之道。
今獨不然
僉恠僉惑。
列坐沙中
延待延待
權章仲金士純應見(雲龍),金肅夫(宇顒)。
惇叙之歸。
富弼輩最親切先生
責言行記述。
易簀五六載。
追想心法傳受
問學精微
仕止時措
以至衣服飮食之節。
各當其實德。
區區淺學所能形容也。
孔門諸子論語
一如字著之於鄕黨篇。
猶有未能盡之之義。
吾輩識見乎。
記述之際。
若有毫髮差謬
千載之下。
未免門人輯錄之譏矣。
可不惧哉。
先師著述
散在各家。
會于一處收輯
合爲一秩
以圖剞劂
吾儕急務
今因僉諭。
僭發如是
惶汗惶汗
金士純別紙
金仁伯讁宦初除富寧
後移三陟
僚屬之厚。
聖上之眷。
何可量也。
然而國家大禍。
將自此始矣。
吾黨之厄。
何至於此。
與弟愼仲
堂齋名累次議改。
尙未質定
正堂立敎
又曰正敎
學宮正堂
皆稱明倫。
而與泮宮不可無分別。
故改以敎。
敎亦不失明倫之義。
東夾室曰五學齋。
程子博學審問愼思明辨篤行五者。
廢其一非學也。
東齊明敬
西齋伊顔
白鹿洞明誠兩進
敬義偕立。
莘摯所懷
巷顔攸執也。
借人姓字名齋無義
故書稟欲改正門曰進德
未知又無商量處也。
先生書及溪書院祀文成公儀。
恐其墜失
故不送。
先生簡書送去。
見後還付禹君傳致爲望。
答圻姪問目
 戒懼謹獨
自是二事
中庸集註有曰旣常戒懼而尤加謹焉云云者。
似若戒懼謹獨二事
混合一事
可疑
不必兼言戒懼於謹獨註中。
戒懼謹獨
作一說則未免重複
作兩說則不害相通
不可分中
又有不可分處。
兼言戒懼於謹獨註中者。
戒懼謹獨
各爲一事實相用故也。
此義詳備集註
朱子大全中。
何不潛玩此等說。
身親做得。
不可容易說破
更須做涵養省察之工。
體識工夫脉絡時節
然後自然貫通處也。
 圻則以爲有偏全而理無偏全。
垓則以爲有偏全則理亦不無偏全。
兩說如何
若就本源上論有理然後有氣
故理無偏全。
若就禀賦上論則有是氣而後理隨而具。
多則理多。
氣少則理少。
不可無偏全。
二說皆得。
或人
師門祥期已闋。
會合不易
忡悵何極
來書淺劣所可窺測
而究其理則原於河洛
天地間一大奇書也。
一欲與君講討
而此不過讖緯之術。
恐分精力無益也。
此等書當如淫聲美色遠之
庶免沉溺之患。
先師下世之後
無人紹述
沒頭科擧之累。
專事口耳之末者。
滔滔皆是。
甚者出入老佛
泛濫莊陸。
無復回頭意思
令人
懔懔
此書又出而誤人
玄妙神奇
百倍於彼。
吾黨有識
亦將稍稍叛去矣。
依歸師門有年
被戒於平日者多。
何不吾道防微杜漸也。
富弼縷縷不止
亦爲君不得已也。
幸望休咎焉。
或人
今之士大夫居喪不謹
深衣出入官府
橫行閭閻
甚者雖有識朝士
居家平日
對人博奕。
言笑自若
所謂賤人只着深衣
以代其衰服
貴賤之皆着深衣
無上下之別。
可駭可駭
喪人之以喪事出入者。
素車樸馬無他語。
古人衰服出入明矣。
使今之居喪者。
貴者衰絰之外無他服。
賤者深衣之外亦無他服。
使上下有分
不得雜着
出入有制
喪事覲親之外。
不得亂行
孝子益謹。
不至於傷彜敗倫之甚。
如何如何
或人問目
 朝奠奉出魂帛仍留。
夕奠奉入。
禮文也。
但殯室非安靜處。
則甚爲未安。
奠時奉出。
撤則奉入如何
靈床內也。
靈座外也。
寢具梳帨之物。
置之靈床
蔬果酒饌之物。
置之靈座
內外床座者。
象生寢宿于內。
居處于外也。
皆不死其親之意。
朝奠奉出魂帛。
夕奠後奉入者。
豈非取此義耶。
朝奠出入
夕奠出入
無乃安靜之道耶。
殯室哭聲之外。
無非安靜之事。
因禮文奉出奉入。
不妨於事神之道也。
如何如何
 床花。
攷諸禮家無據
時王之制又無矣。
俗用何見。
非禮文所據則何必從俗而用之。
法家則恐不必用也。
 棺外槨內實
沙石灰。
或用松脂如何
不用如何
孟子古者棺槨無度
中古七寸
槨稱之。
天子達於庶人
非直觀美也。
然後盡於人心
又曰且比化者。
無使土親膚
人心獨無恔乎。
凡人子於父母喪葬
誠必愼。
無所不用其極
古人制度備之時。
雖有有棺無槨之語。
今時則不然。
不可不用也。
棺槨之間。
實以灰沙
無不
可也。
棺槨之間。
其濶不過數寸。
油灰實之似可。
因此遂成外用油灰之風。
末流難支。
不可肇其大弊也。
近來號爲知禮君子者
亦有此弊。
先生甚非之。
雖有灰有油。
决不開端也。
程子松脂千年茯苓
萬年琥珀之說。
賤陋當前喪也。
傍近守令之與先君子有分者多送之。
故槨外灰內用數寸許。
其堅不堅。
今又難知也。
先生之葬則棺槨之間。
塗用一二寸矣。
古人云富而厚葬非也。
貧而厚葬尤非也。
則似不可苟且得用也。
如何
 
夫之誌石
書其父母世系及終葬年月日某某子女
而妻之誌石
只曰叙年若干適某氏云。
不及父母子女
又無同上之語何也。
若干之語。
包含世系父母子女
不獨計其年數多少也。
今人只以年之多少
見其若干不及於他。
不然也。
若以若干止於叙年。
朱子作人妻誌。
不稱世系父母子女
今見其亦致詳矣。
 父在母之神主
孝子奉祀
不宜何如
題主故室封某氏神主
不書奉祀
先生
論也。
 父在母之碑。
似不可立何如
婦女碑面。
必從夫職高下書之。
如以夫之從仕者言之。
今之微官後日顯職
則不無改立之弊。
今人多不立。
以此如何
 深衣平日常服
喪者何據而服之。
制非深衣而彊以此名之亦何也。
或問朱子曰今之墨縗
可便出入
不合禮經如何
朱子曰若不出則不服之亦好。
但要出外治事只得服之云云
喪人出外治事
不得已墨縗云。
則不可着喪服而出明矣。
錫山今人服生麻布衫。
墨縗不必服也云。
皇朝人以生布衫墨縗矣。
墨縗不可著。
喪服不可著。
出外當服何衣。
深衣名實各異。
不知何據而謂之深衣也。
墨縗喪人不得已出入祠廟則不可以喪服
故或爲墨縗
以便出入
疑取其釋冕喪服之義。
錫山麻布衫。
我國之謂之深衣者。
無乃據此麻布衫耶。
喪人之以喪事出入者。
素車樸馬無他語。
古人衰服出入明矣。
聞中
朝之人無貴賤
乘車步行者。
皆着衰服云。
居喪者只着衰服無異服亦審矣。
來示僭發如是
如何如何
後彫堂先生文集卷之三
 祭文
  
退溪先生
嗚乎
先生傳受心學
時措義理
靑丘千載
一人而已
景星慶雲
不望止。
泰山喬嶽
孰不仰止
一朝頹壞
天胡忍此。
後塘與卜。
望蔡氏。
當卽遠。
儀刑永隔
秪哭我私
庶冀歆格。
退溪先生文(司馬聯名)
嗚呼
周道衰微
是有宣聖
楊墨肆行
乃生鄒孟
五朝昏亂
周程挺出
三綱紊舛。
晦翁斯作。
皇天生此聖賢
必欲傾否起廢
行道則雖歉於一時
明敎無竆萬世
矧吾東方
僻在遐裔
箕疇邈矣。
文獻無徵
倡道無人
異論幷興。
有名賢。
徒事虛文
義理莫辨。
王覇誰分
私身私學
人各異門。
偉哉先生
於焉受命
禀惟純美
氣又淸勁
學無承於闕里
不待文王
不屑科第
偶見縛於名韁
所好不在彼兮。
必辭尊而去華
彼洛上兮。
可以寤歌。
結茅三椽
僅能容
膝。
泥塗軒冕
蒭豢圖籍
雅言朱書
尤深易理
明誠兩進
敬義交致。
竆理毫分縷析
處事繩直準平
文質得宜
野史難名
淸和相濟
夷惠無迹
人皆爲孝友出天而不足以論先生之學。
世爭慕恬退過人不足以盡先生之德。
高官大爵
以爲榮兮。
自視欿然。
蒲輪玉帛
沓至丘園兮。
其守彌堅。
先生大德宏兮。
不得大施當年
繼往聖而開來學
實吾東之鼻祖
眞積而力久。
養厚而施普。
縱若無而若虛
難掩蘭馨
彼遠來而近悅。
豈若道政而齊刑。
一國於至
夫孰非先生之力。
是知幽居事業
不比申之淺速。
百代眞儒
斯文宗匠
况我門徒
同鄕黨。
蓮會有舊。
契修春秋
承風醉德
參陪遊。
講道論文
幾年親炙
愛親敬長。
是誰之化。
粗知義方
莫非陶冶
必得壽。
不止此。
何意一疾。
遽至不起
嗚呼先生
已矣永遣。
人未見聖。
若不克見。
亦旣見之。
不克由。
凡人皆是。
益歎吾儔
同時共井。
千載一時
人謂我輩
必有異知。
自顧號然
可堪忸怩
有時造門
不過凉暄
有時請益
鎖(从王)屑徒煩。
學之未究。
理之不
徹。
思以就正
有來日。
今旣失之。
方知所闕。
自此疑難
其孰從質
樑壞之歎。
世人所共。
怙恃之喪。
我輩尤痛。
幽明永隔
卒業無期
嗚呼先生
至於斯。
日月荏苒
負土將迫。
挈榼來陳。
語音莫接。
天長地久
此恨難洩。
聊薦菲薄
庶賜歆格。
後彫堂先生文集卷之三
 雜著
  
堯舜博施
傳曰惟天下至聖
爲能盡其性。
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
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
盡物之性則可以天地化育
至誠之道。
自無間斷
所過者化。
所存者神。
堯舜以至誠之聖。
天子之位。
而乃反病博施者何也。
未五十七十而而不得衣帛食肉
其養有所不贍爾。
不過九州
其化有所不及爾。
堯舜之德之澤之不足天下而其眞病之乎。
其所以病之。
所以堯舜也。
後世人主
堯舜之心爲心。
則亦不爲堯舜乎哉
顔子三月不違
仁者天理人心之所具也。
仁與心本二物
人欲交戰中則仁不在心
心不依仁
與心爲二物矣。
易曰閑邪存誠
誠能欲以復性
消妄以歸誠
事物之來。
不足干吾之守動吾之防。
耳目手足
爲我用。
人欲退聽
本眞湛然
在心依仁
仁不外心
心外無仁。
則仁與心爲一舛物矣。
然後可謂不違仁也。
孔子顔子三月不違仁。
人性之必仁。
譬如水之必淸火之必明
然而方土之未去也。
水必有泥。
薪之未盡也。
火必有烟。
土去則水無不淸。
薪盡則火無不明矣。
聖人然後造次於是
顚沛於是
非有意於不違也。
私欲旣盡。
天理流行
動容周旋
自無不仁矣。
顔子好學不倦
擇善服膺
可謂仁矣。
然大而未至於化。
聖而未及於神者也。
安能如夫子安仁
而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乎。
顔子所以不能無間斷於三月之後也。
惜乎。
使顔子假之以年。
可以終身不違矣。
觀世之人。
皆曰吾儕小人
其何能企及顔子不能無違之仁乎。
乃以仁與心看作物事
而不知其由已也。
聲色者。
伐性之斧斤也。
日趨而不知。
貨利者。
戕身之桎梏也。
日陷而不悟
終於自暴自棄而止。
寂未聞好仁有如顔子者。
夫。
文帝吳王几杖
世之論者。
皆曰文帝賜几杖。
爲陰折吳王反側之心。
愚則以爲諸侯之於天子
朝聘以時
天子於諸侯。
御之不以術。
王歲朝聘之禮。
於此時闕焉。
其意盖有在。
而帝亦知之矣。
知其將叛而賜以几杖
天子諸侯之道哉。
古昔帝王於諸侯也。
歲時來朝有錫
敵王所愾有錫
開心見誠
不出於矯激
未聞於不軌
反垂寵錫之命者也。
愚觀漫之在吳也。
山鑄錢。
煑海爲䀋。
包藏禍心
狺然側目
盖已久矣而不敢發。
一朝太子死非其罪。
而濞之反計適乘其隙。
稱病而不朝也。
帝不於此時以堂堂天子之威。
䂓畫處置
欲以區區之惠。
潛消反逆之心。
而彼惡不悛
釀成七國之禍。
帝之術不亦淺乎。
世俗之論誤矣。
其監之哉。
狄仁傑臣事武后
按唐史。
武后臨朝
廢帝爲王。
易唐稱周。
仁傑不能大義處之。
周旋其間
反以臣事之。
世之論者。
皆以仁傑有待者。
不甚非之。
反以圖大事
許之。
愚獨以爲不然
大臣之道。
但知有社稷而不知有身
當國危亡之日。
利害榮辱
不足動其心。
全節危疑之際。
天下無事之域。
如此然後可謂社稷之臣矣。
唐之天下
已入於老媼一握
則易性之禍慘矣。
天地所不容。
人臣所共憤。
臣子所當誅者也。
仁傑堂堂大臣
依違苟且
易面不耻
嗚乎
今日臣事武后仁傑
前日委質唐室者果何人也。
武后中宗之時
仁傑非不面折廷爭之爲可也。
其心以爲武后之惡。
浮於呂后
屠害宗屬
誅鋤豪俊
吾若一諫則其禍不測
何以處之。
莫若姑爲中意容默。
以安社稷
嗚乎
仁傑自爲則得矣。
大臣
如是乎。
兩田之下。
人不容足
兩虎之闘。
不容蹄。
武后中宗之際。
夫豈苟容之地哉。
然則仁傑者當如之何
不過大義之而已。
當是時。
李敬失職㤪望
乃謀作亂
託以匡復
旬日之間。
得衆數十餘萬。
仁傑苟能以大義倡之天下曰。
僞朝武后大逆無道
蠱惑嗣帝。
戕殺主母
奪帝之位。
廢唐宗廟
罪惡滔天
大義已絶。
不可幷容於天地
云爾
民心思唐
甚於飢渴者之飮食
夫誰曰不可
而不唾手攘臂而從之也。
然後數其大罪。
告于唐之太廟
廢爲庶人而賜之死
武后拱手受罪無辭矣。
然後足以先帝在天之靈
足以臣民之憤。
足以天地大義矣。
釋此不爲
畢竟武后之辭。
不過血食紿之。
未聞以大義倡之。
將焉用彼相哉。
雖然仁傑則唐之爲唐。
未可必矣。
先儒曰潛授五龍
夾日以飛。
仁傑之功。
其果贖矣乎
蘇軾武王
人之患最不可爲者。
立異自高
放言高論
是非人物也。
仁人君子然後
其言平易正直不敢爲非常之論。
此固非見道不明悻悻者之所能爲也。
蘇軾武王爲非聖人
至以弑君目之。
懼人之不信
則又引孔子言以實之
弑逆大惡也。
武王大聖也。
大惡而加大聖
三尺童子
猶知其不可
獨不知何也。
不過逞其邪思
無復忌憚者也。
天下之道。
有常有權。
常道人皆可守。
非體道者不能也。
商紂慢天虐民。
厥罪貫盈
以上孚佑之心。
曷不命而
殛之。
作民父母乎。
然則孟津之師。
不可不渡也。
牧野之戰。
不可不用也。
諸侯不期而會者八百。
則是天與之也人歸之也。
天與人歸非聖而何
孔子唐虞禪。
殷周繼。
其義一也。
孟子堯舜性之也。
湯武身之也。
聖人然後能知聖人
者豈足以武王之心哉。
先儒蘇軾學術不正
入邪遁之域。
惟其不正
故其立言不正云。
盱江李覯以爲孟子不尊周室
聖經賢傳無所不讀。
孟子不讀。
其所以不讀者
不過見道不明
妄議聖賢而侮經傳者也。
其後蘇軾著論而非武王
之者李覯也。
愚故幷著之。
以戒後世之如者。
後彫堂契會後約刪補
  德業相勸
一曰涵養本原
二曰學問思辨
三曰毋欺愼獨
四曰懲忿窒慾
五曰遷善改過
六曰誠實無僞
(右修身)
一曰奉祭祀。
二曰事父兄
三曰敎子弟。
四曰待妻妾
五曰御僮僕
(右居家)
一曰長上
二曰接朋友
三曰敎後生
四曰畏
法令
五曰謹租賦
六曰勿樂仕。
(右接物)
一曰講經傳。
二曰習師訓
三曰質疑晦。
(右讀書)
  過失相䂓
一曰酗博闘訟
遊戱怠惰
二曰行止踰違。
動作無儀
三曰行不恭遜
臨事不恪
四曰言不忠信
交非其人。
五曰營私太甚
用度不節
  禮俗相交
一曰幼輩行。
二曰造請拜揖
三曰請召迎送
四曰慶吊贈遺
五曰男女有別
  患難相恤
一曰水火
二曰盜賊
三曰疾病
四曰死喪
五曰孤弱
六曰誣枉
七曰貧竆
八曰繼絶
    凡此四條
呂氏鄕約
朱夫子所嘗增損之者也。
妄加刪節
間附己意。
作一家之䂓如右
系子老眉(垓小字)文
公元1555年
結髮已久。
生子望絶
承祀無人
不孝之罪。
難乎免矣。
加以遭險釁。
慈父見背
其外除。
汝父娶權正郞習之女。
乙卯二月二十七日生汝。
將承宗重
豈徒一家私幸
抑亦一門之慶。
而權
氏以産疾
越七日奄忽捐世
呱呱之聲。
所不忍聞。
貞夫人曺氏。
襁褓裹汝身。
親自抱來。
泣謂余曰汝旣無子。
此兒之生。
必是餘慶之及。
而旋遭罔極之變。
何能保此兒。
天道不可無知
則此兒之成長
猶或可冀也。
汝姑收養之。
汝等無子而有子。
此兒無母而有母。
恩義之道。
豈不兩全
余等聞敎感愴
上以計繼嗣之重。
下以顧一身之私。
撫育顧復之念。
何異於己出。
纔及孩提
貞夫人抱汝問曰汝父誰也。
汝母誰也。
頤指余等。
天誘其衷也。
未幾貞夫下世
余痛三年
僅存視息
而汝亦保養纔能言。
汝呼汝父爲叔。
呼余爲爺。
余之愛憐之情。
曷有旣已
年旣六七。
授以文字
庶幾期於爲儒
余喜幸之心。
亦無竆矣。
汝年已過十歲
汝之長成
今則可期。
重創宗家
立祠堂。
前月十六。
移奉神主
吾事畢矣。
雖死何恨。
余聞國典
三歲收養
路人卽同己子。
雖無文券
無後患。
第以世末俗薄。
訟起錙銖
爭出毫釐。
防微杜漸
不可不慮。
玆以傳來家舍田民及吾夫婦兩邊衿得。
無遺幷付傳系。
豈但一時之喜。
先祖之靈。
應感
九泉之下矣。
汝其明白一心
敬奉宗祀
不懈爲學
以繼祖業
公元1567年
隆慶元年丁卯十二月初四日
戒子
學問以孝悌爲本。
孝悌百行之源。
不可毫忽放過
少弛忽則心自放
處事平常
毋作斬絶之行。
以孝忠信先務
不近人情
爲害最大。
自然爲善
乃是眞情
若務餙則雖善亦僞也。
爾輩宜闇然篤修
愼無矯激爲也。
祭祀必以誠敬爲主
粢盛之豊。
衣服之盛。
奉先之道。
汝以誠敬
承奉宗祀
勿替引之。
近世豪富子孫
例多不學無知
荒淫聲色
敗壞先業頗多
汝其愼之
先人常曰人不可無度量。
無度量者。
只是悻悻爾。
又屬寢疾
大尹小尹之論曰。
國家大禍。
將自此始矣。
東宮一國人心所屬
何爲出此言也。
臨終語此。
亹亹不已曰。
汝輩無爲時論
撓奪。
先人常戒余曰學者當先立其心地
心地不立。
做得甚事。
又曰士子出處明正
明正可以事君。
此吾平生服膺處也。
汝亦不可不審也。
 右十條
爲學修身奉先出處之事。
汝其佩服之。
無忝所生也。
公元1568年
元朝中庸有感
作箴以自警。
又示兒子老眉。
人之爲人
惟道之在。
修道如何
盍反諸己。
體用不離
顯微無舛
從事於斯
違道不遠。
遠人爲道
索隱難行
之南之北。
西之東。
可不懼哉。
嗟爾小子
造次顚沛
念玆在玆。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