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云壑先生文集卷之七 (自动笺注)
雲壑先生文集卷之七
 序
  
長樂老後序
長樂老十歲
治圃詩曰。
落地花方遣掃。
未經霜草不須鋤。
陳氏評之曰全活生靈
已兆於此
仁厚出於天性
以爲陳氏不知長樂老之志矣。
夫詩言志也。
馮老之自其志盡矣。
可謂殘忍不仁
出於天性者也。
何者
匹夫匹婦
不獲其所
若已推於溝壑者。
伊尹之志矣。
馮老之詩。
其有是乎。
伊尹之志。
達之於施。
使萬物各得其所
然後可謂全活生靈仁厚出天。
馮老之行事
有一近於是乎
陳之言。
不可曉也。
花與草。
均是物也。
而人之好惡之於花也。
玩其開而惜其落。
於草也。
惡其蔓而鋤其根。
故不敎掃石
張籍之詩也。
侵晨理穢。
靖節之詩也。
今馮老之詩。
以花之已落地者掃之。
草之未經霜者存之。
抑何心耶。
於人之所惜者而不惜
於人之所去者而不去。
好惡易常。
存廢反理。
其心之不可掩者。
昭昭然矣。
盖馮老之爲人
權謀夙成
機警超人
當是強藩擅命
唐室危亡
鷹鸇待秋。
睥睨覬覦者。
已滿於域中
雖在髫齕。
瞯知之已熟矣。
苟容自全之計。
貪胃(一作冒)利祿之念。
積於胷中
時事變遷
一身去就
默筭逆定
以爲唐鼎雖移。
纂而代之者
亦吾君也。
惟幸亂圖功之急。
而不復念人間羞恥事矣。
是以尋常吟咏觸物寓興之際。
自然瀉出肝膽如此
不須三字
吁亦已甚矣。
觀其下一須字。
不鋤者非本心也。
爲未經霜也。
已經霜則與花之落地者。
其視一矣。
鋤去之如拉朽耳。
安有一分顧惜意。
其志如此
歷事五姓
如去傳舍
朝於梁而夕於唐。
夕於唐而朝於晉。
至於漢也周也亦如之。
朝夕焉異其君。
其官則侍中也。
其職則軍國也。
其權則中外也。
其身則一馮道也。
峨冠廊廟
自許柱石之臣。
天子倚之亦如之。
其寵至矣其恩極矣。
一朝門外兵塵告警
則視向之恩寵
如花之飄散
不知何處
而路左班迎。
身已首矣。
舞蹈稱賀
曾莫少恥。
使中國君臣
大倫斁而爲夷狄禽獸
五季之亂之首罪之魁。
惟道一人也。
不知陳氏何所見而有此云云耶。
嗚呼
幼之詩。
長之爲也。
當朱氏之亡。
以朱氏爲落地之花。
而以李氏爲未霜之草。
而於李氏之亡也。
又以石氏爲未霜之草。
而於李氏遺孤不但掃之。
又從而鋤之。
五姓舊主孱孫。
五掃而伍鋤之。
幼年之志。
之如一。
至老而無少差池耶。
於是
當日之詩。
咏懷之作。
而其殘忍不仁
出於天性矣。
烏在其爲仁厚也。
自有天地以來
生民塗炭魚肉
莫如伍季之慘。
謂皆由於道則可。
全活生靈則其亦罔人而已
人可罔乎。
五朝翻覆無常
而道之富貴一焉。
自號爲長樂者宜哉
斯世也。
自謂長樂
作詩人志
於是乎益著矣。
此乃無恥一老犢也。
而陳氏子之無一貶辭。
陳之爲人
余不知其何如
審其言而想其人。
春秋誅惡之義。
未免黨奸之罪。
其人不足道
滔天之𥚁。
起於濫觴
安知陳氏之言。
有助於後日馮道
以啓毁滅綱常之禍乎。
於是焉懼。
序其詩之言如此云。
老松日本錄序
公元1625年
天啓五年乙丑冬十月
宋君信之袖一小帙來視余曰。
此乃吾六代老松日本行錄也。
皇明永樂十八年庚子春閏正月
老松受命使扶桑卉服之域。
我世宗大王卽位二年也。
時去辛巳不遠。
嶺南熊川浦。
尙爲倭窟。
方議遣使
難其選。
廷臣皆曰非宋某不可
上曰兪。
汝往欽哉
承命陛辭
卽日登道。
漢江釜山
沿路亭臺樓觀形勝不一
異域山川景物人情風土異同
莫不
公元1616年
之於五字七字哦咏之中。
往還所錄。
若干篇。
名之曰日本行錄。
老松捐館
不爲宋氏有矣
其後丙辰夏
老松四世孫企村公得之昌平瀟灑翁。
老松手澤尙新。
企村跪而奉之。
見外標軸題字
漫滅不可識。
手撫而淚橫焉。
卽剔去舊粧。
易以錦新之
更叙其事書其下。
皆企村迹也。
是錄於是傳播搢紳間。
金馬蘇相國世讓實記其終始
書諸卷首
企村旣卒。
侄孫以前不能保有爲戒
十襲藏之
至萬曆丁酉兵火又失之。
意其傳與家籍並爲灰燼而不復存也。
今年春
余偶咸平鄭上舍慶得。
案上有一冊子日本行錄者。
心喜且驚。
急取觀之。
果老日本往還所錄也。
亟問曰子從何得此也。
慶得曰丁酉秋
陷賊中在日本
見一倭僧有是錄。
粧錦甚鮮。
開卷視之
前後記序
皆我東名臣作。
松子孫。
不知其誰某
而慶得亦宋相國欽之外孫
其或與外家同宗
生還後日
可以還其主。
拜而請於僧曰。
玆一冊在汝非重寶
願以百金易者至四五。
僧終不許。
傳寫以還
不得其所以歸也。
余曰老松先祖
而是錄失於倭。
今之得。
天與神其佑之矣。
慶得曰噫有數存焉。
今得其歸矣
因與之。
欣然敬奉以還
欲更繕
公元1600年
寫。
以傳諸子若孫。
君其序焉。
以不文辭者屢而請益懇。
不得已因其言。
聊序其失與得之梗槩如右
又以語繫其下曰。
錄之成在庚子
至丙辰七十有七年。
丙辰乙丑七十年也。
百四十餘年間。
兩失兩得之。
其失其得。
誰使然也。
於初之失。
飄轉於湖之境而企村得之
於後之失。
在於鯨海萬里之外而吾子得之
失而得之
其亦有待。
子知其所以得者乎。
吾以一錄之得失
卜宋氏之興衰何者
當其一失也。
衰而企村顯而得。
及其再失也。
不可謂之衰。
而視企村則亦可謂之衰矣。
子姓非一。
其得在子。
老松之業而昌大之。
其在子之家乎。
瀟灑得之南原老儒
鄭上舍得之日本僧。
南原者或可得。
日本不可得。
然則企村之得。
得之於或可得。
吾子之得。
得之不可得。
得亦有異哉。
嗚呼
凡代大家其興有本。
老松不測之舟。
豺虎之吻。
完璧而歸。
錄中諸什。
盖公之事。
匪本曷因。
知所本而無倦無隳者企村是也
今子以企村之行於身者。
常勉於子之身。
而亦以是諸子
所謂本者是在
而生於子之家者皆企村。
自外軒冕
欲辭當自至矣。
不幸不至焉。
不失一世偉人
非得是錄於不可得之驗歟。
前後
之失。
以爲老松之後
不以老松之爲爲之本。
企村之後不以企村之爲爲之本也。
子其益勵焉。
信之再拜唯唯
信之名徵。
之字也。
老松諱希璟。
歷敭臺閣
企村諱純。
卒官議政府右參贊
瀟灑翁。
山甫也。
南原老儒
吳祥也。
序之月日
其月之上澣也。
(信之號曰翁。)
送申壽翁
公元1633年
崇禎六年癸酉夏六月
知錦守金君。
走人以書邀余。
余卽往焉。
入門而有客在坐
望其容貌
灑然俗子氣。
余心奇之。
升堂揖罷。
就席
締觀其爲人
豪爽不覊者也。
主人置酒
相與飮酒酣。
徐審其言辭動止
昂然有出塵之想。
問其姓名
曰申檍字壽翁云。
主人曰申君余同母弟之夫也。
仍言其誠孝出天者甚備
於是益信其爲君子。
壽翁愛我
亦若舊交焉。
酒罷與之同寢
明日余將還。
壽翁下階把手吾當往見。
及其期來于驛信宿。
從容其中
誠鮮倫之佳士也。
臨還謂余曰離合何常
相見之期。
八月果來如其言。
與之同懽者數日。
而余適患病
壽翁若痛在己。
不寢不食曰疾已吾乃還。
仍留六七日。
余痛定。
辭而歸。
余曰朋友道缺絶久矣。
酒食燕樂
詡詡然相馳逐立然諾者。
古人偲切之義。
余有一言
箴君者。
君其肯否。
壽翁曰諾。
余曰人之一身
父母遺體也。
是以曾子易簀之日。
啓手足之訓。
手足不敢傷。
况非手足者乎。
人子事親也。
承順無違
謂之色養
色養之心。
豈有間於生與死。
故君子事亡如事存。
事存當何先。
惟體其父母愛子之心而已
惟其疾之憂。
乃父母之至情
而君之爲子也。
寵愛之篤。
他人父母之比。
君若一手一足之有不如常
先大夫先夫憂念於君者。
未知當何如耶。
君體此心。
居常愼疾。
使先大夫先夫未嘗有一日憂念於君。
君之事生。
可謂盡其道矣。
失怙恃。
喪以禮祭以禮。
追遠哀慕
常懷至痛。
君之事亡。
亦可謂盡其道矣。
一事有未盡者。
君之所與交者一。
其規之者亦非一矣。
何君之乃敢爾也。
之者非一而不從
則余之一言
安能動君之心而改君之爲也。
然不言外君。
交道也。
不得默默
無乃近於數乎。
壽翁曰是何言也。
君其言之。
於是乎敢言曰。
物之害於人者莫如酒。
而君嗜之。
一把觴觴不離手者。
日夜泥醉無醒。
不禁色之近於前。
於斯時也。
君之先大夫先夫在天之靈
未知其喜耶憂耶。
壽翁其念之。
苟不信余
壽翁所傷毁者殆有大於手足
壽翁其念之。
使壽翁易
酒之心。
好學之志。
壽翁之病於酒者。
不求除而自除矣。
先大夫先夫人洋洋臨於壽翁左右
欣欣然有喜無竆期矣。
壽翁其念之。
壽翁再拜微子吾其危矣
余嘉其勇於聞過。
於其行。
序其言而贈之。
始祀義塚序(見重峯集○先生實倡祀而自序其事。
歸功金公
覽者詳之。)
公元1589年
萬曆十七年己丑春
日本國王平秀吉。
遣玄蘇,平調信等。
賚書獻珍禽名馬
其書悖慢不遜
將以犯天朝
請假道於我國。
恬嬉已久。
相臣將臣如無事。
但遣黃吉,許筬金誠一回答而已
重峯趙先生憲退而耕於沃川之安邑村野有年
辛卯春三月
先生奮然上章
乞斬玄蘇等。
函其首奏天朝
而又請遣使布告吉之惡於南琉球國
使不容覆載間。
更請繕城堢完器械
戎卒將帥
以先備御之策。
疏入。
諫院論以壅蔽言路
上曰邯鄲黑眚之言。
雖不入可也。
疏仍再上。
不報
先生慨然還沃川。
明年壬辰夏四月
倭寇渡海陷釜山
凶鋒所指。
鎭帥邑宰
不望風奔潰。
不數日。
南江州郡
皆爲賊巢窟。
五月初三日
京城陷沒
四月之晦。
大駕西幸矣。
先生哭望天西
血涕交零
空拳而呼以義。
文武士手劒腰弓者。
響應而踵相接
掌閫者忌之。
盡爲官
公元1592年
軍。
繼而儒生士卒
七百人
湖南東萊府使高霽峯敬命聚義旅。
走以書。
協力同討淸州屯倭。
秋七月
霽峯兵經趍錦山西住寨。
悉銳卒迫之。
軍皆散走
霽峯與其正字因厚,幕佐學諭彭老,幼學安瑛死之。
八月先生麾下七百義士淸州
與僧將靈圭勦滅淸州倭。
乘勝錦山
靈圭前先生後。
至郡西五里外盤之後山陣
南北掎角勢。
先生軍未陣。
倭兵四圍突至。
士皆環立搏戰
炮聲震地。
飛丸雨落
白刃亂斫。
僵死如麻
莫不瞋目賈勇
面賊踵前。
終無一人却步者。
先生凝然端立
顔色不亂。
揚揚平常
衆皆見之。
堅立不動。
賊逼先生還退
若不忍加刃者然。
有一倭頭紅巾
面黑而長者
挺刃直入。
先生遇害
良久乃外。
面有怒氣勃勃
子完基同死焉。
癸巳大駕義州還都
魚肉餘民。
有氣息。
瘡痍飢凍者。
呻吟扶杖
首相告語
不以先生死節
七百殉義
嘖嘖嗟歎
繼而垂泣者。
於是有人拾七百義骨。
戰場之南阿。
掩以土而高四尺
名之曰義塚
海平府院君尹相國根壽撰碑文。
鑱之石立其傍。
壬申秋
余以濟原郵官。
知郡事金君。
往拜於所謂義塚者。
荊棘茂沒。
階級崩夷。
不及
塚纔尺餘
金君憮然余言曰。
塚將犂矣。
數歲之後
埋沒盡矣。
誰復知七百義骨埋此地耶。
退而坐塚東松下。
村老問之。
村老手指後絶頂曰彼乃老夫避倭處也。
重峯老爺討倭賊而陣于此也。
老夫瞰之詳矣。
陣未成。
賊乘之。
四方晴霽開豁
而獨戰處炮烟低回盤結
雲凝霧塞
不辨人與草木
意者此其敗兆也。
但見白刃如束。
揮霍紫電
閃閃雲裏
露出光景
不見隻卒跳出山下者。
人七百而心一。
義甘同死而不貳
從可知矣。
豈可成敗論。
又曰賊先犯靈圭陣。
軍所持唯長柄大鎌。
爭前大斫。
物故相當
倭之還。
只見有些少零卒。
圭亦烈丈夫哉。
又曰每於天陰雨濕之夜。
號哭沸騰徹天
哭止憤恚惋痛之聲。
連野達遠。
星霜累換。
吊祭不至
忠憤未消乎。
哽咽泣不自已
俄有一士翩然來揖而坐。
泫然流涕曰吾外王父亦死於此
仍言曰先生之七百。
與古田橫五百何如
余曰同也。
瞋目拭淚
奮然大聲何謂之同焉。
先生軍沒。
七百人之家聞之。
莫不呼天哭擗。
父曰吾子
弟曰吾兄
妻曰吾夫。
先生同死。
亦何憾。
但君雖死。
元帥生我
我心卽降。
古今人同不同
吾不知也。
未知也亦有是乎。
昂然而去。
公元1634年
金君曰亦義士也。
金君呼其吏。
令擇塚傍近居民健實三戶
以守其塚。
禁樵火。
書以紙復雜役
五度
給其三人
旣已喟然長息
呼余曰塚之闕祀
守土者之責也。
吾在此當祀。
繼吾者非吾則祀其不永
請與子以圖祀於千秋萬歲何如
余曰奈何
金君曰義之所在
不謀而同
文通喩于近錦邑宰
誰敢不從
得米布。
卽給有司
使分與人取其
以爲歲春牲牢黍稷之資。
祀不廢而垂無竆
余曰善。
相與還于郡。
吏隱堂
而招士人朴煥,郭璘全命達等三人
定爲有司。
因以文通告于湖南之十餘邑宰
湖西五邑儒生
至甲戌秋
米布之入有司者。
布以匹四十餘。
米以斛六十餘。
年年牲牢者稍裕。
而資黍稷者甚不足
金君憂之曰誠未孚
末之何矣。
湖南伯元斗杓聞之。
以營簿之在錦山者給七十餘石。
金君欣然曰吾前言不謀而同者此也。
殉義之鬼。
祀自今始。
其不餒矣。
癸酉冬
金君請余言曰祀義塚
不可無壇。
已送役夫
同監築也。
因偕往築壇于義塚之南峯上。
霽峯死節處在峯西望見
而爲其地居中也。
先築將壇。
其高尺餘
更壇于將壇之右左。
而高不及將壇。
右左壇之南。
又壇而高不及左右壇。
壇南
公元1592年
右壇之中。
差坎而卑於壇高於地。
皆金君令也。
築畢覆以
金君與余周視之壇高卑而等秩秩序矣。
壇上有司朴煥等曰。
於將壇祭兩峯與邊海南應井。
位次序以爵。
兩峯之子全忠孝。
其祭宜升配將壇。
而分東西相對
左右壇祭兩峯海南幕佐
霽峯海南幕佐西而別其次
重峯幕佐其東焉。
左右壇之南壇。
兩峯邊海南士卒。
其位各隨其幕佐
壇南左右壇之中。
差坎而卑於壇高於地者。
以爲祭時諸執事升降之位。
又曰壬辰之亂。
衣食君而擁重兵
坐而觀者相環。
靈圭一緇髡也。
出死力討強賊。
終死於國。
不可不祭
而亦不可同壇。
役夫築壇於壇之東。
高卑一如右。
顧謂朴煥等曰彼亦有將壇。
祭時設次
上壇而卒下壇。
其無紊焉。
邊公應井時以海南縣監。
憤賊勢昌熾日甚
人無蕩滅
灑血爲檄。
通告遠邇
卽領兵至錦之黌堂後山
與倭力戰而死。
其死在霽峯先。
金君曰死以忠一也。
而同在錦之地。
後人之祭。
爲其祭於死也。
於忠何擇焉。
祭其同壇焉。
歲金將祭
因疾不果
至甲戌官備祭需。
余略助。
春秋兩祭之。
其所於諸邑宰儒生方伯者。
期自明年乙亥始資以爲祭。
而其祭每以春秋季
月之丁日。
嗚呼
壬辰甲戌四十三年。
而其祀之始。
至於四十三年之久。
盖亦有待也夫
非金君無以始之。
原平無以成之。
原平誠節義。
表望一世
金君以冲菴之孫。
世業忠贒
始之成之。
其待是歟。
後之繼今者。
心之以二公之心。
祀之以時
無怠無隳。
則其於爲國扶植綱常節義功。
豈曰少乎云哉。
邑宰儒生所送米布錄在下
原平子建
金君名聲發字景時
甲戌冬臘月下澣
巴山後人趙平序其略如右
以竢夫後之太史氏採摭張大其事。
大書特書也。
重題始祀義塚序(見重峯集)
詩曰天生烝民
有物有則
人之秉彝
好是懿德
孔子讀是詩而贊之曰。
爲此詩者。
知道乎。
朱夫子釋之曰物事
則法也。
道卽君臣父子之道也。
好德之心。
秉彜之天。
是以有臣而忠於君。
子而孝於父者。
愚夫愚婦
嗟歎景慕之心。
莫不油然出於中而自不能抑。
此乃人人之所固有不可泯者也。
壬辰之亂。
忠臣節士之死於國者。
不知其何限
獨於錦山義塚
談者淚過者軾。
追而思之。
愈往愈深。
至於歲有祀而不廢者何耶。
好德之心。
死節者。
寧偏有厚薄
本然權度
自有所不能已者存於其間
一時之死
不與焉。
惟益其不幸之慟而已
凡人平居無事之時。
未見有特異之行。
皆以庸衆人視之
及至有難之日。
奮義輕生
凜然不可奪之志。
樂於死國
如擲鴻毛
垂名後世
海南應井。
弓馬之流也。
臨亂慷慨
灑血爲檄。
孤軍深入殉國
死而不貳
高霽峯敬命
詩酒之徒也。
詞章一世
投筆起義旅。
捐身死國
父子同焉。
父忠而子孝。
歲寒
嗚呼烈哉。
靈圭一緇髡也。
出禫家料臼外。
業以碁博
養善馬好馳騁
一朝揮劒叫其徒。
竟與重峯先生
西京之賊。
同死於錦山之盤
其亦漕溪之雄也。
邊公浴中人也。
霽峯重峯
湖南光州湖西之沃川。
靈圭居公州之鷄龍山
其生也南北隔遠
其死也同一錦山
嗚呼孰使之然哉。
意者皇天其以錦山湖南之堢障也歟
時嶺之南江州郡
賊巢窟。
荐食湖西旁邑
據有淸州錦山
賊之來屯錦山
將以窺覘湖南也。
錦山一步而西則珍山也。
珍山去高山全州
晨發而可朝至也。
賊鋒甚銳。
破竹勢成。
使錦山之賊。
若無所忌而長驅蹴踏
高山全州不復爲國家有。
全州湖南
湖南
國隨而亡矣。
自賊之吞齧錦山
湖南主閫之帥列邑之宰。
莫不膽寒魄褫。
不敢東向以喘。
公元1634年
而獨邊公挺身直前
力戰而死。
雖未能成功如其志。
賊被傷死亦多。
未幾助防將郭英討賊大破之。
賊敗入城。
乘勝逐北
入城放火
倉庫軍器
因與戰又敗之。
日暮領兵出退。
陣于郡西七里外。
高霽峯亦已住寨于其近地矣。
明朝賊乘憤悉銳卒襲兩陣
霽峯死。
八月重峯先生與靈圭。
淸州賊覆其穴。
錦山賊聞之震懼
盖失其鄰援也。
先生謂靈圭曰錦倭在吾掌中
因與之同進兵。
敗績而沒。
兩軍相戰。
豈獨全。
死者亦衆。
賊勢甚弱。
不久捲甲而遁。
於是得全湖南五十州縣
以至宣祖重恢大業
賴而克濟者。
伊誰之力耶。
四人者死先後異。
而並忠於君。
同功於國。
是後知天之以錦山仙李睢陽也審矣。
但未知其孰爲張巡許遠
孰爲南霽雲雷萬春也。
嗚呼
先生之死
可以與古之所謂張巡者。
齊芳並名
錦山之祀。
亦可以儷美於睢陽之廟矣。
然人之追慕先生
愈往愈新者。
夫豈在是。
嗚呼
人於先生之出與處。
以卜國家興亡生民休戚也久矣。
先生以穎睿之質。
間世之才。
學有淵源
早聞大道
行於身者程朱踐履
期於世者堯舜君民。
若使其時而展其蘊。
秀吉獻琛臣服不暇
寧有壬辰之𥚁。
公元1591年
雖衆楚喧咻。
動遭竄謫
幸而辛卯封事
得以施之。
海中驕酋自知其殺君之惡。
無所容於天地之間。
氣死孤縮。
以待夫天討不日
雖欲肆於狼毒
寇犯鄰邦
其可得乎。
倘如是焉。
邊公終於弓馬之流
霽峯老於詩酒之徒而已
淪陷異敎之靈圭乎。
皆將同腐於太平草木矣。
嗚呼
排擯先生遺餘力者。
遭時大難
至於宗社蒙塵
鑾輿沐露。
生民魚肉
而終無一人瞋目視賊。
安享富貴
先生三湘賦騷之身。
空拳奮義。
灑血呼旅。
弓影從之士。
盡被主閫之奪。
者莫憤惋
苛抑愈激。
不期而會七百人
先生西向而泣。
衣裾盡濕。
痛哭失聲
先生抆淚言曰不殲賊無生還。
咸齊聲應何待約也。
杖劒出門之日。
已忘生矣。
否者有如天。
建旗鳴鼓
奮擊強寇
賈勇爭進
無隻卒旋踵却步
先生死於一日
嗚呼
先生眷眷爲國之誠。
唯能感七百人之心。
而終與弓馬之邊公,詩酒霽峯異端之靈圭。
並稱死國之忠。
不幸之慟。
爲何如耶。
先生不幸
斯世斯民不幸之慟。
其亦極矣。
嗚呼
先生盡言不諱
不得一日安於朝廷之上。
朱雲尙方之劒。
不爲吳王之钃鏤者。
亦云幸矣。
雖無錦山之死
達而施之。
澤被生民
决知
不可望矣。
然斂大惠家食
以終其天年
喬嶽之重。
可以鎭浮躁。
蓍蔡之明。
可以决疑惑。
爲惡者畏而不敢肆。
爲善者師而象其贒。
而且與其門徒
講明周公孔子之道。
相與琢磨振礪作興
使一世與後之人。
靡然其所趨向
雖無人才傑然鳴于世者。
斯文之托。
在乎是。
亦可以維持世道而固鞏。
不至於今日之顚亡。
嗚呼已矣
今無以得之矣。
使箕封禮讓之地。
祖宗文獻之邦。
士不知學。
俗尙爭利
三綱九法
日就淪喪
昧昧鬼魅之鄕。
人之爲先生不幸之慟者。
於是乎益倍。
九原可作
斯世斯民不幸之慟。
當復何如耶。
慟痼人懷
無時可釋。
非有私於先生也。
實出秉彝好德之天。
本然權度
自有所不能已。
一節之死不與焉者此也。
嗚呼
不惠我東民。
使先生常困於顚躓
齎志未就。
竟殞於賊刃。
先生一生勤勤懇懇者。
非不爲國
而其死也爲國
先生得其所願矣。
然原其未死之心。
將以大有爲
而人之手額先生者。
亦豈在於死國一節而止也。
是以人之思先生長慟不已
而今先生不奈何矣。
相與圖其歲有祀。
聊寓其幸慟之一地
麾下七百士視死如歸
一有二。
其高大節
不可不犯
顧念海南高霽峯,靈圭之死
有賴重恢者。
厥功甚鉅。
非死於陷摧數陣者之比。
若有近於先生不及焉。
不但三人之名。
泯沒無傳
竊恐同在錦地忠魂
相與徘徊壇側
有後人莫我知之悲。
故並祭之同其壇。
先生不幸之慟。
至此不禁其淚下矣。
嗚呼
同爲是人則同爲是心。
聞龍蛇錄中。
一戰死者
一賊一賊一賊者。
莫不書其姓名邑居
同有是心之天。
亦可謂不泯
至於先生闕焉不書。
詳於彼而略於此
記其小而遣其大。
好惡予奪
一何顚錯謬戾至此哉。
若曰先生所抱者大。
一時死節之忠。
亘天地光日月
當爀人耳目
流聲萬世
吾所錄錄微。
其將以顯於後。
則其亦可矣。
如其不然
先生生時積憾忌嫉之心。
快逞於一錄之中歟。
氷灰旣殊。
不足多責。
又有一宰相曲意著書
先生之死
無所避逃
勢出不得已
可謂忠節也。
嗚呼
鼎鐺尙有耳。
奈之何若不先生者然。
而欲塗塞一時後人耳目如此哉。
不如愚夫愚婦嗟歎景慕之自不能抑。
豈皇天均秉彜之良。
偏獨嗇於此也耶
先生生同世立同朝
先生有禮意。
傾誠傾情。
以示其好善親切之義。
一世之人。
穉童馬卒
誰不信之哉。
先生討賊死節
忍著是書。
徧錄於集中
是有甚於先生生時簧舌井落之流
其爲計吁亦慘矣。
推其著書之意。
一朝一夕偶然之發。
嘗欲顯斥詆害。
而畏一時贒君子之公論
掩藏默默
無地可洩。
獨坐染翰
暗記所抱。
將以傳於千萬世。
不知其自比於逆亂
朱夫子所爲天誘其衷
使之露出一生肝膽
以示於人者。
在斯歟。
在斯人歟。
嗚呼
桀犬吠堯
無損於堯。
而第念彼錄中書行時
其嘗與好之者之徒守其說而呶呶
和之者弄其牙頰
爭竪赤幟
鳴錚鼓而從之。
誰復知先生者哉。
嗚呼
人心難誣。
世之知先生者。
不可無人
雖曰知之。
不過邊海高霽峯靈圭。
同視爲一死節之人。
而其平生用力於學。
蘊畜於中者。
昧莫之聞。
死國忠節
又從而不全焉。
九泉之下。
怡然含笑
自幸其陰校之得售
先生不幸之慟。
千萬世無終極矣。
以是甚懼焉。
慨然不自量僭踰
旣序其始祀。
而又題其下如右
後之人有秉彝好德之天者。
不以人而廢其言。
亦有助於衛道學扶綱常之萬一矣。
序之越明日
咸安趙平書于望雲樓上。
龍湖精舍重新序(在咸陽)
公元1636年
皇明崇禎九年丙子春
君啓晦來見余。
不相二年
敍別吐懷連二日
臨歸斂袵改容
悽然謂余言曰。
龍湖之勝。
子之所嘗遊賞者也。
先君子古書慕古道。
以其得於己者。
欲以諸人
知時事之不可爲。
囂喧之入于耳。
絶跡人間
入山之心。
於是乎浩然
占其地得龍湖
欣然樂于心。
草創數間屋子
若將以漁釣終其身。
經營未半而奄棄藐孤
不肖當時幼穉
徒自摧痛至骨。
不能深知先君子求地未得而歎。
得之而喜之之故。
及長因先君子執友得其詳。
何嘗片時忘耶。
每思之泣涕漣如
以悲先志之不卒。
乃復念繼其志述其事。
唯吾職之所當爲
遂盡吾力而重其役。
數年而精舍成。
新之也。
皆因其舊。
讀書燕息
各有其處。
庭除可以盤旋
厨庖可以烹餁
子序其始與成
而無使先志無傳也。
余曰上舍公之志行澡潔。
臨江右。
審聞者久矣。
常有高山景仰之懷。
而以一未得攀御李君爲恨。
曩日登臨瞻眺
湖山淸勝
洗滌塵垢於一俛仰之間。
尤以想像風彩灑然起人也。
至如序其事。
非余之所敢當
其何承命
以文拙固讓
其後書以請者甚懇。
不獲已因其言而序之如上。
又以拙語繫之於下曰。
繼志述事
孝之大者也。
精舍而想君之心。
以是永思之地歟。
繼志述事云者
志其志事其事之謂也。
居是舍而永其思。
堂宇庭除也。
上舍公之起居周旋
而其江山朝暮四時之景。
風月雪花細雨輕烟雲嵐之捲舒。
鷗鳥之飛眠。
所及心所悅者。
上舍公之輸以爲眼前物而樂之者也。
今君之坐于堂步于除。
起敬起愛。
而於其物也。
視之不以物。
而如見其所以思者。
則其思也無竆
而志其志事其事者。
其殆庶幾乎
上舍公之掉頭塵寰
人事而棲于此
不欲聞於當世者。
甘肥遯而樂枯寂
以心爲目。
於景物者。
脩養者內也。
景物者外也。
內盡其脩養之實然後。
外而於山水
自得仁智之樂。
其他景物觸目者。
皆是鳶魚之妙。
造道之觀。
物欲凈盡
胷次灑落
以至於光風霽月之域矣。
此乃上舍公之營始精舍之意也。
營始未完以遺君
而君又繼而成之。
舍之成。
乃學之始也。
爲學如何
收斂身心
靜坐讀書
以敬爲之主。
而先於竆格以致其極。
循序漸進
登高
秩秩階級
少間斷。
益新其新。
出與處惟其時。
而唯勉於學之成。
精舍之其始其成。
前後一心
志其志事其事者。
於是乎盡矣。
其爲孝寧愧於古之人耶。
此皆
君之志也。
樂道而書其略以序之。
景物奇絶
盡在諸名勝十二景題咏中。
姑闕之。
朴君名以爀。
送別錦州金使君序(名聲發
時爲錦山守。)
公元1632年
二十年前。
赴試京師
訪金君仲溫於崇禮門內
仍與君相識焉。
厥後邈然相聞
崇禎壬申秋九月初四日
余以濟原郵官赴任所。
而君又以其月二十三日
來守錦州
見其貌則同白髮
問其年則同己巳
初逢於洛城
至二十年之後
作宦同一錦地
赴任同一時。
年同也地同也月同也。
其合也不相期而若相期
以爲非偶然也。
相從往來
飮而同醉
坐而同席
卧而同枕
景同賞。
得句同吟者。
五年矣。
初見於二十年之前
而俱不得一見其間者。
孰使之然哉。
見於二十年之後
而宦同一地。
來同一月
同醉同席同枕同賞同吟。
至於五換星霜者。
孰使之然哉。
常念余之歸。
必在君先。
行住別思
不知其何以堪。
豈知今者。
君之歸先於余也。
當先歸者後其歸。
當後歸者先其歸。
使向之五年相同之樂。
不可以復。
噫孰使之然哉。
當先者後。
官期未滿。
後者先。
鬼也非人知。
男兒離合
尙未知孰使之然哉。
况鬼非人知乎。
余以離合付之於自然
初之一見不見於二十之久者。
自然乎。
重之宦同一地。
來同一月
五年之無不相同者。
自然乎。
然則宦之得失
亦付之於自然而已
烏論其鬼不鬼耶。
於其別也。
酌以大盃曰。
人之離合
由於自然
則吾兩人者離與合。
旣有初有中
有初有中而無其終。
自然也。
今雖離後必合。
因可卜矣。
安知此別爲二十年前崇禮門內耶。
相與大笑
因敍其前所同。
而冀後之亦有同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