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东溪先生年谱卷之三 (自动笺注)
東溪先生年譜卷之三
 附錄
  
有明朝鮮國通政大夫諫院司諫知製 敎。
 贈資憲大夫吏判書
兼知 經筵禁府春秋成均館事
弘文館提學文館提學 世子左賓客東溪權先生行狀
[李象靖]
公元1575年
公諱濤字靜甫
舊爲新羅宗姓
太師諱幸
事麗祖有功
賜姓權氏
累世至諱漢功。
位都僉議右議政醴泉府院君諡文坦公
寔生諱仲達
中朝開府
 本朝封花原君
自是代有偉人
曾祖諱時準 永慶殿參奉
祖諱運尙衣院別坐。
考諱世春司圃署別坐。
 贈承政左承旨
妣淑夫人山金氏。
汲古齋諱湛之女。
提學諱後之六世孫也。
公以萬曆乙亥六月十二日生。
生有異質
穎悟超倫
五歲周興嗣千字
學字釋。
自以音。
句讀無礙
十歲以知漢書名
方伯到門請見
與之難疑
歎曰爾吾師也。
自是文辭大進。
博通百家
一時儕類
皆自以爲不及
旣長慨然有志問學
出入寒岡旅軒二先生之門。
先生函稱之。
壬辰公先幾倭亂。
移家黃山
衆皆笑之。
未幾賊大搶。
人始服其智。
避亂人多來聚。
公分資以賑。
濟活甚衆。
承旨公起
公元1593年
義兵
從郭忘憂再祐陣。
癸巳遘癘瘧以終。
旣殯。
人皆勸避不聽
哀毁踰禮
幾至滅性
及葬
母夫人轉客湖西
湖西人皆服公事居喪之節。
丁酉移寓星州之石田村。
李參議潤雨李承旨彦英爲道義之交。
庚子始還舊廬
庚戌進士
癸丑登第
柄臣有欲薦引者。
而見時事日非
浩然而歸。
甲寅內艱
哀毁一如前喪。
旣葬。
使宗孫饋奠
廬墓三年
三上墓。
風雨不廢。
服闋
例付權知成均學諭不赴。
仁弘遙執朝權
勢焰薰灼
而公卓立不撓
目之以伽倻老賊
人皆爲公懼。
不爲動。
一室杜陵竹林中
自號東溪病隱
杜門靜掃
讀書玩養。
有若終身之志。
時稱爲頹波砥柱
丹之人無一染凶門
蓋公之力也。
癸亥 仁廟改玉
六月 除承政院注書。
呈病遞。
遷藝文館撿閱春秋記事官。
甲子三月
振武錄功
加資過濫。
爵賞不均
信賞重名器之道。
未幾參原從勳陞成均典籍
受由還鄕
六月 除監察不赴。
旋拜兵曹佐郞
又拜兵曹正郞
十月移拜正言
 啓私廟親祭時豫爲出宮齋宿
與 宗廟之節。
無降殺。
非所以嚴擧動而防私昵之道也。
十二月
公元1625年
 除典籍知製 敎。
移拜兵曹正郞
乙丑正月
弘文館副修撰兼 經筵講官
此後凡有 除拜
三字如故
箚子略曰天下事變無竆
制變之道不一。
愚者昧於故常
智者與時推移
臣等不知 殿下今日事勢爲何如也。
政如一人之身。
新經大病
元氣未復。
客邪外感
疊見層出
不可言語形容
則醫者之用藥
不可一槩論也。
珙之希冀之念。
臣等不敢以爲必有。
而亦不敢保其必無也。
人之用心
一則可反三隅
以子而廢母。
天下極惡
而珙旣以怵禍。
未免稱首
則其不能安分守死
國人之所共知也。
設令初無是心。
實未與知
而今日出於逆招。
明日又出於逆招。
負莫大之名。
處必疑之地。
則以前日怵禍之心。
能保其後日之不與知乎。
不幸羝羊之觸。
計乃無聊
羸豕之孚。
至於躑躅
不止於假以爲名。
則 殿下仁愛之心。
亦將何以處之哉。
抑臣等之私憂過慮
又有大於此者。
枳句來巢
空穴來風
理勢必然也。
人心動則有疑。
疑則有懼。
懼則必危。
積疑之極。
至於危懼
禍亂之作。
可立竢也。
目今 國事艱虞
人心未靖。
君臣上下
如處飛
幕。
而指以爲的者珙也。
始則勳臣疑之。
今則國人盡疑之矣。
羣疑塞胷。
危甚累卵
所恃以爲安者。
譏察而已
适之變。
弘耉之變。
蓋嘗用之而得力矣。
然而 國家之有譏察
非 國家之福也。
上自三代聖王
下至漢唐庸君
治亂得失
不一其跡。
而未聞以譏察爲國者。
周厲之監謗
武后告密
不敢以爲今日之戒。
而 國體損傷
人心疑畏
其弊有不可勝言者。
等身逢 聖明之際。
拭目堯舜之盛。
而 國家大計
乃出於此
臣等實爲 殿下羞之。
今不出珙於外則譏察不可止。
譏察不止則 國家不可云云
俄拜持平
連上避嫌疏。
二月遞授監察
旋陞副校理
拜獻納。
四月別試試所。
務以公道自持
場中肅然
五月 除典籍由還。
八月號牌都監郞廳。
九月參會盟。
錄靖社原從。
丙寅正月
呈告還鄕
十二月以慶尙道號牌 御史赴 召。
修撰
丁卯二月
西賊猝至。
 大駕江都
以公爲慶尙右督運 御史
六月竣事還 朝。
拜掌令遞歸
八月副修撰。
未及赴。
移拜執義
戊辰正月
孝立鞫獄
錄寧社原從。
仍 賜馬
二月司諫
樂安郡林慶業。
公元668年
連體金瑬
體相呈辭待罪
 上震怒以待大臣不饒
卽 命補外
然自此人心肅然
苞苴不行
五月 除興陽縣監。
到任
老人宴。
給八十以上衣絮
濱海
士不知學。
公廣生徒
親自敎導
九月司諫 徵還。
闔境攀轅涕泣
立石以頌其德。
及還。
體相來慰。
屈膝以拜。
其見敬禮如此
十月拜司僕正
己巳正月
關西推考差官
四月執義
七月樂正還鄕
庚午正月
侍講輔德
參會試官
三月爲體府從事兼遷 陵都監
四月劉興治殺陳副摠。
自領其衆。
 朝廷議遣李曙,鄭忠信等爲征討之擧。
以爲 天朝藩鎭
不可擅討。
上䟽請與王承同事
 朝廷是其議。
分付元帥
七月以民弊時變上疏
言甚剴切
 上有未安之批。
呈遞還鄕
辛未七月
宗正還 朝。
八月校理
九月輔德
十月執義
俄還授校理
未幾遞還。
十二月司諫
移拜執義
壬申正月
司諫
避嫌疏。
移拜執義還 朝。
三月以 元宗大王諡事
與同 啓。
略曰古者諡法
文武成康一字而已
惟我 四祖
肇基王跡
功德巍蕩。
而 太祖只上四字之號。
法古簡之意。
公元673年
可謂盛矣。
請 追崇諡號
依 太祖朝例只上四字
 上下嚴批。
毅然獨 啓曰諡法所以據實易名
不得以私其父。
不得以私其君。
名之以幽厲不孝之譏。
不及宣平
其義之嚴。
有如是矣。
至於 追崇之禮。
盛業茂。
無跡可尋
育德毓慶。
爲可稱謂
四字美名
足以盡之
不得於言而強爲架虛
無亦有欠於誠實之道乎。
 上震怒欲拿鞫。
大臣臺諫交章論救
定配海南
直聲振朝野。
一時名公巨卿
出餞江上
縣有石川眉庵舊宅
諭本邑人立祠以祀之。
仍聚生徒
勸課不倦
因此成名者衆。
癸酉八月
因 明政殿䨓變。
審理 赦還。
誘掖後進爲事
設齋舍課童蒙
又選鄕里秀才
隨材設科
伊川月課之法。
講畢敎以進退揖讓之節。
處心行己之方。
以此人才蔚然
人比之文翁化蜀云。
丙子十二月
虜騎大至
 上入南漢山城
公聞變馳進未達
監司沈演于鳥嶺下
與之籌畫軍務
雙嶺軍敗。
盡心曉喩
收拾潰卒。
赴援計。
和議已定遂止。
丁丑二月
公自陣下星夜奔問。
始叙拜應敎
 朝廷以落南士賑救
擇差 御史
 命南下
遍諭人士
公元677年
多募救活
設施條畫
動中機宜
六月竣事復 命。
卽 除輔德
將赴瀋陽
年老遞還。
八月執義
俄移拜舍人
九月 除司僕正
又移拜執義
十月舍人
以葬子呈告還鄕
戊寅七月
司諫還 朝。
遞拜宗正
九月嘉禮都監郞廳。
又移拜執義
晝講
知事李貴朱子引君爲黨之語有失對語。
公進箚略曰吾朱子繼往開來
集成聖道
橫說竪說
泛應曲當
皆可爲萬世法。
而 殿下遽疑其不能無病。
係着堅固
不肯决捨
不幸近於侮其言。
其爲 聖學疵累
如何哉。
噫由今之道。
無變今之習。
則黨之一字
可以亡人之國
朱子所遇之時則今日之事自別焉。
紹煕新服
陰邪朋結。
盤據左腹
形勢日熾。
一時端人正士不肯受其籠絡者。
擧皆目之以朋黨
一網打盡之計。
機牙垂發
宰相留正不能辨別賢邪。
扶植士類
顧乃依違其間
專事調停
言路章疏稍侵奸黨者。
或黜之遠外
或處以閒地。
助其氣勢
醞釀巨禍
方且晏然泯慮。
欲以無黨自處
則以朱子救世之心。
可不爲之盡氣力爭耶。
前後往復書疏累數千言
諄復啓發
叩竭無餘。
而務爲調柔
公元678年
避黨目。
政爲留相受病重處。
不得不勤攻其闕。
而有是言也。
聖賢立言之旨。
各有所指而發。
孔子之死速朽
孟子仇讐何服。
若不深究微意
斷取一句語。
以辭害意
則其不能無疑者鮮矣。
 殿下試取朱子與留書四通
宴閒之暇。
反覆溫繹
朱子立言本意
庶幾昭晣於 乙覽之下。
無復可疑矣。
上民弊疏。
略曰今日之事。
不止痛哭流涕
喪亂甫定。
飢饉斯酷。
南郡赤地者幾半。
流離之慘。
有甚安上所見
君臣上下
方且恬然越視。
未聞有救焚拯溺之政。
仁愛之天。
安得不動威而警告之乎。
陰虹濁氣
敢抗於太陽之精。
竟夕氛霧
發於閉塞之節。
夜殷
陰曀經旬
若以洪範傳所載言之。
此非小變云云
十二月都監功勞折衝
己卯正月
拜同副承旨
次陞至左。
五月移拜戶曹參議
十二月由還。
庚辰 世子東還
力疾赴 朝。
兵曹參知
左承旨
六月移戶議。
俄拜大司諫
時公年已六十有六。
呈辭疏。
退而家居
養性情。
屢有 徵命不起
 崇禎甲申八月二十七日
考終于第。
享年七十。
其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葬于水淸先夫人兆次負
公元1683年
辛之原。
配淑夫人晉州柳氏
 贈兵曹參判沃之女。
後公六年而沒。
子男某某
女適某。
孫男某某
性質剛方
器局峻整
孝友之行。
得之天賦
充養之方。
濟以學問
審義利之辨。
出處之道。
立朝樹立卓然
操守確如。
陳善格非則䨓霆有所不避。
辨奸嫉惡權貴所不顧。
以此屢遭顚躓處之泰然
不以榮辱介意
居官仁民惠物之心。
藹然政表。
賢祠興學校。
化民敦俗爲務。
及其罷歸
匹馬單壺。
行李蕭然
不以一物自隨
處家則動以規矩
法度嚴肅
宴居之時。
必整冠端坐
不設惰慢之氣。
敎子弟必以義方
爲文以戒曰毋飮酒從禽
毋與閒人往來
一味勤讀。
毋令老父憂在負羽
宗族有過則必恂恂敎誘
使之自格。
不加聲色
鄕中年少之來。
必禮貌之。
如見尊賓。
人之有飢寒
必資以衣食
持己則一以正大光明
關節未嘗施人
請托無敢及門
平生不屑功名
朝遞暮歸
無復顧戀之意。
經學之博。
典禮之明。
踐履篤實
寒旅諸賢皆推重焉。
文章在公特餘事。
一時詞伯如澤堂李公。
斂袵歎賞
以爲癸亥後疏箚。
當推公爲第一云。
遺集若干
公元1552年
卷藏于家。
以再錄原勳。
 贈資憲大夫吏判書
兼知 經筵禁府春秋成均館事
弘文館提學文館提學 世子左賓客
 顯宗壬子
士林躋享于道川書院
五世必忠
遺集家牒
屬象靖以校勘之役。
且俾以論撰德媺
淺陋何敢當。
徒以平日高山景行之思。
不敢一言
謹第錄如右
以備異日立言君子采擇云。
韓山李象靖謹狀
神道碑銘(幷序)[蔡濟恭]
公元1644年
公諱濤字靜甫號東溪
安東之權。
太師之後也。
自麗而入 聖朝
族大而蕃。
代有偉人
氏譜可考。
 永慶殿參奉諱時準。
尙衣院別坐諱運。
於公爲曾大父大父
考諱世
司圃署別坐 贈承旨
妣商山金氏湛之女。
提學後之孫也。
萬曆乙亥
生公丹城縣丹溪村。
聰穎
觀察使聞其名。
廵到縣。
與之論漢書
歎曰爾吾師也。
時年十歲
莫不奇之。
壬辰春
稟告大人
眷屬深入
衆皆指笑
未幾倭奴入冦
指笑者始驚服焉。
明年承旨倡義從郭忘憂陣。
遘癘還家而歿。
旣殯。
親知勸曰盍少違以避染毒
公爲不聞。
晨夕哀號
執禮愈嚴。
及葬避賊鋒轉客湖西
湖西見事親孝持縗謹。
咸敬愛之
丁酉賊又猘。
搶及兩湖
寄寓嶺南之星州。
已還丹溪舊社。
三十六中司馬
越三年癸丑登第
時光政亂
柄臣有欲尉薦者。
立謝之。
踰嶺不顧
甲寅丁母憂
廬墓哀號
三年如一日。
制闋付成均學諭
鄭仁弘用事
士大夫趨附
公顯斥之。
嘗曰伽倻老賊
人爲公危之。
不少撓。
 天啓三年
 仁祖反正
 除承政院注書。
薦入
公元1625年
史局翰林
甲子擧兵叛。
扈 駕公山
還都典籍
監察曹正郞
尋拜正言
乙丑瀛選
自是歷敭三司
臺閣持平,掌令,執義正言獻納司諫
玉署修撰副修撰,校理副校理應敎
春坊輔德
政府則爲舍人掌樂司僕
宗簿則爲正。
一官而累焉者有之。
間嘗選知製 敎。
丁卯之訌。
爲慶尙右督運 御史
後爲 嘉禮都監郞。
以之陞通政階。
前後有 召命
或赴或不赴。
而旣赴必思所以盡職
職遞輒浩然歸鄕廬。
未嘗於京。
其在正言
 啓于 上曰當私廟 親祭。
預出宮齋宿
與祭 宗廟無少降殺
非所以嚴擧動私昵
又言啓運別宮出入 禁中時。
禮部之定以承旨一員陪後
實無前變禮。
禮堂合施警責。
言金公諒在 先朝末年
所爲多悖濫。
仍請函寢授資。
 上不得已收公諒資。
明日 命復授
 啓言今日從臺言。
明日寢格
寧有如許事理
政令之無恒。
待下之不誠。
其弊不可勝言
修撰也。
疏言國家之有譏察
國家之福。
譏察不止國家不可保。
時諸勳臣疑仁城君珙有希冀之心。
譏察爲務。
公痛言之。
司諫樂安郡林慶業苞苴行賂
公元1631年
事。
連體金瑬
呈告待罪
 上以爲大臣不宜如是
出補公興陽縣監。
居四朔以司諫 召還。
闔境攀轅涕泣
立石以頌。
輔德兼體府從事也。
東衙門將劉興治殺陳副摠。
自領其衆。
廷議遣李曙,鄭忠信
聲罪致討
公言 天朝控御之地。
擅興師攔入。
於義不可
有識是之。
 仁祖辛未
 上方追崇 元廟。
命依 成廟故事議 諡。
公以執義 啓言非得中。
 上諭之以人子所不忍爲。
公又 啓言諡者子不得以私其父。
不得以私其君。
名之以幽厲
不孝之譏。
不及宣平
 追崇之君。
不幸未及臨御矣。
未及發政矣。
盛業茂。
無跡可尋
不得於言而強意鑿虛
無亦有欠於誠實之道乎。
 上怒甚。
禍將不測
大臣臺諫交章救解
只責配海南縣
直聲振朝野。
朝之名公卿。
出餞江上
咨嗟歎息以歸。
到配諭人士立祠石川眉菴舊基以祀之。
俊秀勸課不怠
至今稱公爲師。
癸酉因䨓變。
浦渚趙公翼疏言直臣被 譴。
久未蒙 宥。
安得無召灾。
於是 上命放之。
自此無當世念
設齋舍。
鄕里秀才課學
伊川月課之法。
丹城一境
彬彬文學之士矣。
丙子冬
公元1637年
南漢被圍。
星夜馳至鳥嶺。
路梗得前
觀察使沈演參贊規畫
雙嶺軍敗。
涕泣曉諭
收拾刱殘。
赴援計。
聞虜騎撤乃止。
丁丑二月
奔問至京師
尋以賑救 御史
奉 命南下
條畫動中機宜
旣復 命。
執義晝講
知事李貴朱子引君爲黨語失對
公退而陳箚。
其言累百。
略曰吾朱子橫說竪說
皆可爲萬世法。
而 殿下遽疑其不能無病。
不幸近侮其言矣。
取與正書四通
反復溫繹
立言之旨。
庶幾昭晣矣。
戊寅通政
己卯拜同副承旨
序陞至左承旨
庚辰兵曹參知
轉戶曹參議
已又拜大司諫
論吏判書李貴擧劾臺官之失。
則曰該曹權柄
無亦太重。
會盟勳臣官資之濫。
則請幷改正
別施 恩賜
士論多之。
公以年將休致
退歸田里
甲申八月二十七日卒。
享年七十。
以再參振武靖社原從勳。
 贈大冢宰
葬于水淸洞負辛之原。
先夫人兆下也。
士林戀慕不已
 顯宗十三年壬子
合享于丹城道川書院
江城君文公益漸尸祝之所也。
公配晉陽柳氏
 贈參判沃之女。
男克重進士
次克斅。
側室三男三女
曰克純,克允,克紳。
金基俊,李之發,
公元1524年
李璞
重三二女
斗望進士,斗章,斗陽。
壻朴承,鄭彬。
克斅四男一女
斗元,斗瞻,斗興,斗老。
壻曺全。
斗望三男四女
碩亨,德亨,繼生員
女皆適人
斗章以兄子德亨子之。
二女適人
斗陽三男二女
義亨,哲,履
女皆適人
斗元二男
,玉
斗瞻二男一女
允亨
適人
斗興二男一女
,信
適人
斗老以兄子信子之。
三女適人
四五世以下不盡錄。
公忠孝誠實。
淸直剛介
其處也養生送死
有過人行。
燕居整衣冠。
端坐不設惰慢
勸課鄕塾師道丕振
訓飭子弟則能勤而立
其出也陳善格非
正色危言
不以榮辱介意
其論 元廟諡一疏
義理嚴正
雖古之遺直
蔑有過焉。
傳曰不有君子
何以國。
余於公亦云。
嗚呼
公之歿已百有餘年。
士林慕其德。
史家傳其言。
赫赫昨日事。
而如濟恭者。
嘗以衙童留丹城縣
一再來往丹溪舊基。
高山景行
瞻眺徘徊
又與公諸孫遊。
竊喜其尙有典刑
今公之五世孫上舍必輔。
見屬以隧刻之文。
何敢以不文辭
竊聞寒岡旅軒兩先生函推公學博踐履篤。
沙翁澤老每稱公文章尤嫺於疏章。
龍洲趙公以通介
推重公。
可謂知言記實矣。
後之求公者。
可以得之
濟恭何敢贅。
爲銘曰。
公有師友
寒旅二賢
公有忠孝
出處以焉。
自家而國。
非禮不言
端笏立陛。
白簡謹嚴
含笑以赴。
海瘴炎炎
豈無鼎鑊
 上實寬仁
百代瞻想。
是 君是臣。
不有學力
于何可觀
有院巋然
有墓睪如
我銘不泐。
水淸之墟。
諡狀[金履陽]
公諱濤字靜甫
安東之權。
顯自麗太師幸。
世赫大官
逮 本朝
益蕃而大。
代有偉人
參奉諱時準。
別坐諱運。
於公爲曾大父大父
考諱世
司圃署別坐 贈承旨
妣商山金氏。
湛之女也。
萬曆乙亥
生公丹城縣丹溪
十歲已有聰慧名。
柳西厓之爲觀察也。
造其門與之論漢書
曰若吾師也。
壬辰春
大人挈眷黃山深處。
衆笑之。
倭冦大搶。
驚服焉。
承旨公從郭忘憂起義
遘癘以終。
旣殯有勉以避者。
不爲聞。
執喪禮愈嚴。
而後始轉寓湖西
避賊鋒也。
亂平還于丹。
庚戌進士
癸丑擢第
見光海政日亂。
有欲爲之汲者。
還鄕
終已不顧
旣又丁母憂
廬墓三年
制闋例付成均
公元1614年
諭不赴。
鄭仁弘用事
公嘗一見德川書院
歸語人曰人也烹魚目。
他日蒼生者必此人也。
及其勢爓灼一世
猶目之以伽倻老賊
不名
人皆危之。
不少撓。
丹士之不濡染
蓋公之力也。
 仁祖反正
承政院注書。
薦入史局翰林
甲子适叛。
扈 駕公山
還都
典籍
監察曹佐郞
尋拜正言
翌年登瀛選。
自是歷敭三司
爲輔德爲舍人掌樂
司僕宗簿正。
兼知製 敎。
丁卯之訌。
爲慶尙右督運御史
爲郞於 嘉禮都監
通政階。
前後十餘年之間。
除職者屢。
而有赴有不赴。
旣赴未嘗不盡論思
旣遞職。
未嘗淹也。
其在正言
言於 上曰私廟親祭。
預出宮齋宿
與祭 宗廟無所降殺
非所以嚴擧動私昵
又言啓運出入 禁中時。
禮部定以承旨一員陪後
實無前變禮。
禮堂合施警責。
言金公諒在 先朝末年
恣橫之罪。
請函寢授資。
 上不得已寢之。
明日 命復授
公又 啓曰今日從臺言。
明日復授之。
政令之無恒。
待下之不誠。
其弊不可勝言
修撰時諸勳臣疑仁城君珙有希冀心。
譏察爲務。
公痛言國家之有譏察
國家之福。
譏察不止國家
公元1631年
可保。
司諫時論樂安守林慶業苞苴事。
連體金瑬
呈告待罪
 上以待大臣不宜如是
謫補興陽縣監。
居四朔以司諫 召還。
一境攀轅號泣
立石以思之。
 仁祖辛未
追崇 元廟。
命依 成廟故事議 諡。
公以執義 啓言非得中。
 上以人子所不忍爲諭之。
公又 啓言諡者子不得以私其父。
不得以私其君。
名之以幽厲
不孝之譏不及宣平
 追崇之君。
不幸未及臨御矣。
未及發政矣。
盛業茂。
無跡可尋
不得於言而強意鑿虛
無亦有欠於誠實之道乎。
 上怒甚。
禍將不測
大臣臺諫交章救解
竟配海南縣
於是直聲朝野
卿大夫出餞江上
歎息咨嗟不休
在謫也。
人士重建石川祠而享之。
簡秀士課勸不怠
海人至今師視公。
三載
因䨓異。
趙浦渚翼上書
直臣被譴。
久未蒙 宥。
灾之召也。
 上命宥之
自是無意當世
設齋舍進鄕秀。
倣程叔子月課法敎之。
丹之多文學士
亦公之賜也。
丙子冬
南漢被圍。
星夜馳至鳥嶺。
路梗得前
觀察使沈演。
參贊規畫
雙嶺軍敗。
涕泣曉諭
收拾創殘
赴援計。
聞虜圍撤乃止。
丁丑二月
奔問
公元1639年
京師
尋以賑救御史
奉 命南下
旣復 命。
執義晝講
知事李貴朱子引君爲黨語失對
公退而陳箚累百言
略曰吾朱子橫說竪說
皆可爲萬世法。
而 殿下遽疑其不能無病。
不幸近於侮其言。
取與正書四通
反復溫繹
立言之旨。
庶幾昭晣矣。
己卯承旨
庚辰拜兵曹戶曹參議
尋又拜大司諫
論吏判書李貴
擧劾臺官之失。
則曰該曹權柄
無亦太重。
會盟勳臣官資之濫。
則請並改正
別施 恩賜
士論多之。
公以年及休退
大歸田里
甲申八月二十七日卒。
享年七十。
葬于水淸洞負辛之原。
晉州柳氏
 贈參判沃之女。
男克重進士
次克斅。
側室三男三女
曰克純,克允,克紳。
金基俊,李之發,李璞
以下不錄
公之歿。
以再參振武靖社原從勳 贈大冢宰
旣又合享於道川書院
後因事體非宜。
疏請別享於浣溪書院
崇報之典。
備矣
節惠未加焉。
今年春
多士籲。
禮部覆奏
 上可之
公之七世孫正錘自丹城遺書至。
以狀屬不佞
嗟乎
不佞生晩人也。
惡乎足以知公之萬一者。
第竊覸公立言議章奏之著焉者。
義正而密。
其辭簡而確。
榮辱
公元1524年
不以介。
威武莫之懾。
夫豈無所受無所養而然哉。
蓋其平生師友
不越乎鄭寒岡,張旅軒之門。
故知及仁守。
咸有源本
倉卒艱虞
率履規墨。
醇醇儒者塗轍
而觀於炳幾先見。
早歲自立
卓然有得於天者。
臨事明辨
靡不當理
當世名卿碩儒翕然篤學好善歸詡之。
先祖水北公。
亦嘗與之友善
其出興陽時
贐以詩章
稱之以天一鶚。
今去百餘年之後
至意炯炯紙筆之外。
然則不佞於是狀。
終有不敢辭者。
遂忘僭踰
譔次事行
太常氏諗焉。
 輔國崇祿大夫
行知樞府事兼吏曹判書 世子左賓客金履陽撰。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