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和隐集卷之五 (自动笺注)
和隱集卷之五
 序
  
送李按使(眞儉)序
今我觀察使角里李公。
移箕節入栢府
其載祖之日。
箕之人士
咸惜其去。
追而送之於南浦之永濟橋
三行且起。
有衣縫冠章者執酌而前曰。
箕之庠若序。
敎之弛久矣。
粤昔公大父西谷先生尹玆邦。
立敎條申課程
勤者賞之
嬉者警之。
導迪我蒙士
俾有開發成就焉。
此吾鄕人才之於斯盛者也。
譚者至今娓娓
後五十有九年而公又按西。
繩其民而繼其烈。
敎條課程也。
一遵西谷公舊制
雖㫌節奔馳
簿領倥偬
而或未甞倦其政。
吾黨之粗有所斐然
而公歸矣
千里之步。
半道將廢。
九仞之山。
一簣便虧。
吾未得卒吾業矣。
有如余之倀倀無所之乎。
韎韋而櫜者。
攀轅而號曰。
吾邑卽關西之一大都護
天府之土。
用武之國也。
疆埸無事則已。
有事則爲必爭之地
於國若門屛然。
然而城池雖繕而尙有營壘譙濠之未遑者。
武庫雖盈而亦兜鍪戈戟之未精者。
公之政不但文事而已
尤於武備斤斤焉。
亟命凾人砲人弓人矢人
鍛厥器械
器械廼精。
置營於若西南將臺之側。
戎器藏之
平時鍊習武事
時則授兵卒。
又軫本城之南虗而勢單。
內無井而外難汲。
修中城之舊築而今圮者。
以爲浚濠而引汲路。
重壁而固虗。
面筭旣定
不日擧役。
公今去矣。
誰復有畫此計者乎。
不幸若有警則吾將魚肉糜爛矣。
安得不涕泣而爲公別也。
老人扶杖而言曰。
耕田鑿井
帝力何有
而反有眷眷明公者。
我身不暖。
公其帛焉。
我腹不飽。
公其肉焉。
而不飢不寒
公之賜也。
須臾毋死
思卒見治化之盛也。
公今去矣。
吾其寒且飢矣。
又有童子篠驂擁道而泣曰。
莫非民也而公之爲吾小子輩至矣。
窮鄕魯質蒙稚愚騃
不知有就傅之義而公立師而敎之。
不但私塾課程而已
選而升之于官。
親自較試進退之。
入選者則宴而餉之。
賞而勸之。
有若王制自家塾而至庠至序。
選士俊士之制者。
設敎四箇月而收效則已二三分矣。
倘使之滿三年瓜熟之限則何遽不至八九分地頭。
而公歸矣
有若始出之泉。
壅而不流。
初榮之木。
閼而不暢。
安得見盈科之期達支之時乎
不免苗而不秀
秀而不實
則何我公之不卒我敎也。
人皆慽慽悒悒然。
如有獨悵私恨
之意。
遂安李某曉于衆曰。
若子者可謂知其一而不知其二。
見有己而不見有人者也。
子等果以公之澤只留於興學講武養老訓幼之政而已乎。
公之受西命。
適會大殺荐飢之後
關西四十州千百民命
喁喁欲絶
客使織路
旁午星馳
咆哮需索
變機百出
苟非大力量大訏謨
不足以策而應之。
公廼怡然當之。
不急不緩
面勢相機
從容運掌
發棠而起齊野之餓莩
捐金而塡廬山磎壑
無或瘠。
虜亦無梗。
猶且冲襟雅量
夷如曠如
原隰載馳之餘。
觀風問俗
接物應人
其感於心而發於詠者。
聯篇累牘
金石鏗鏘
有得於皇諮度之義。
廼公大者
而亦可見公之恩與德。
無邑不周
無人不被。
洽髓淪骨。
有若私於一人者。
正如陰陽大道
無所不備
仁者謂之仁。
智者謂之智。
百姓日用而不知者
今者諸君之含恩感德
悵悵不忍別者。
其亦類是耶。
私義而言則余於公有深焉。
余從祖監察公曾有年誼西谷公
又作敎授官於西谷公按臬之時。
遊幕府
契誼尤篤。
不佞通家舊誼。
受知公亦不淺淺
及公之仗節箕藩。
余亦記馬魚郵。
六次灣路之行。
奉鏕(一作鑣)周旋
輒逢名區勝覽則容我以文酒末席
評詩屬文
吟哢跌宕
前後續貂之什。
已滿公巾笥之腹。
不佞如余。
何以得此於大君子也。
其榮於身而感於心者。
諸君不翅萬萬。
而此則私耳。
不可以挽我公恩召之行。
而况聖上擢公以風憲長者
不但風敎一方
而亦振公風稜百辟之班也。
君毋惘惘慽慽焉。
在昔完平李公,約齋柳公俱有此邦。
懷民去思不置
朝廷眷顧我西氓。
復授西節。
今西民之愛慕公至矣。
民心所嚮
天亦誘衷
安知無復有保釐之命。
卒施懷保之澤。
有如兩公之再斯於玆土者乎。
須待之。
諸人聞言卽釋。
含笑而別。
余記其語。
以贐公行
魚川勸武契序
香山東國四嶽之一。
䧺偉瓌傑
崱屴
盤據數百餘里。
郡邑附麗下者數四
欝然西方第一冠嶽。
山中有檀后嶽降眞迹
其靈岑淸淑之氣。
蜿蟺扶輿磅礴蟠結者。
不止毗盧玉井萬瀑珠流
上院龍角虎跡
普賢鐵環火珠而已
今魚川驛於此山之下。
地靈之所醞釀
必有風𩦲霧鬣駿蹄逸足
如周之追風躡影
漢之虎文龍質之類。
固宜騰躍槽櫪之間。
而余官此三年未見焉。
盖有
之而我未之見耶。
抑亦不鍾於若而或鍾於橫目圓顱之類耶。
此土齪齪
鄕村秀才
只有隷於驛者若而人。
而人也或強或柔或訥或辯或質或肆。
不一其性。
要之皆可敎。
但長習於擁盖策駟之下。
心竅晦而舌本強矣。
敎之以學。
實有扞格不勝之患。
其中身手好而膂力健者三十人
勸之以决拾之技。
則人皆踴躍而赴。
其令習藝月餘
進步則已有二三分矣。
余亦因其勢而導之。
令作契。
契名曰勸武。
且附以節目若干條。
爾等果體其作契勸課之意。
遵守吾法。
磁矻不輟
成就才分所至
小可一擧虎榜
可以三箭定天山
豈可使香嶽淸淑之氣。
歸讓於水石奇恠空門虛幻也。
夫人萬物之靈。
是氣之不在人而在物。
豈非最靈之所羞乎。
爾等勉勉焉。
魚川驛勸學契序
有恒言。
荊楚釰客。
魯文士
此以風氣俗尙而言。
元非的論
人才之或文或武。
皆係於敎導訓誨之如何。
土風固非可論也。
如問強好勇之人。
不遊於聖門則不過爲袵金之一麤豪耳。
且楚産陳子若不周公孔子之道。
用夏變夷
則終焉爲南蠻鴃舌之人。
是非明效已驗者耶。
今魚川在於兵營地坊。
旁近邑皆尙弓馬技。
譚者以爲此地宜武而不宜文
以余已試者言之。
勸學無效
廼勸之以武藝則事半於文而功則倍之。
文固可置。
而第古者敎人之法。
必先蒙養
情竇已濶。
物誘已痼之後
師敎不入。
扞格難勝
聖人而亦末如之何
向日之勸而無效
盖由此也。
余廼選擇其年十五六以下容貌端而資質美者二十人
作爲一契
勸令就學
又作若干節目
遵行勸課之地。
禮請士林中行文學之可爲人師爲爾師表
爾等孺子可敎者。
能敬師訓
講而習之。
則習與智長
化與心成
難爲第一義
退步落下數層。
詞章程式之文。
反手耳。
初豈以刀筆簿書期哉。
爾等勉勉焉。
源泉始出矣。
雛鳥初飛矣。
郵瓜已熟。
未及盈科翰之時。
異日成就才分
蜚英吐芬。
觀國家之光。
荊南之荒。
則向所謂俗尙風氣之說。
而後破之。
爾等勉勉焉。
箕城九老會
三達之會遠矣。
始也唐會昌中
刑部侍郞白居易致仕洛陽
與胡吉劉鄭盧張六賢
尙齒會。
後添
百三十六歲人李元爽。
九十五歲僧如滿
稱以九老
至宋至和
杜沂公衍。
與王畢朱馮諸公五老會睢陽
元豊間。
文潞公彦博留守西都
選境內士大夫之老而賢者十二人
置酒富韓公之第。
一座皆年踰從心
而獨涑水司馬公以六十四歲與焉。
是謂耆英會
有會則有詩。
前後唱酬諸什。
流播至今
之如見風好氣象。
令人艶慕
竊恠唐而宋七百餘年。
是會也只洛陽睢陽西都三處而已
且躋席之人。
或九或五或十二而是外未聞焉。
所謂三處
中朝士大夫之窟也。
亦豈無鮐背鳶肩之人。
而惟耆德之如九如五如十二者。
不可多得當時後來
則宜元豊以後此會寥寥也。
吾鄕卽殷太師舊國也。
天文箕尾南極翼軫分野
丁未海鴨高峯來朝仁賢里。
術者壽星所照。
耆老多出。
果然鄕大夫士之年踰八袠者幾人。
七旬者又幾人。
前任靈殿慶州崔公泰齊。
士林宿德
竊慕居士文潞公之風。
與前兵部員外郞白川趙公之重,僉樞谷山康公時泳,僉樞長淵盧公國良延安公仁徵,太學生南陽洪公百齡齊安黃公道和,平昌李公萬夏,太學生延安金公致剛
約契九老會
宴飮不選
別日。
於諸老生朝。
置酒娛樂
何員外公乘化則九席觖一。
殿郞公謂時恒曰用司馬故事
引君入吾黨
時恒逡廵辭避司馬公何等人物也。
德望文章一世
爲文諸公推重
則年或不及而與之則宜。
恒則狗馬之年。
適與公同
而其名與德則不啻霄與壤萬萬矣。
引用不亦僭乎。
公曰否否
凡後之人嘐嘐曰古之人者。
豈皆眞如古人哉。
特以慕其迹行其事而已
今雖以九老名。
亦豈眞似胡吉王杜文富諸賢。
而只取所同者而同之。
則君獨不同司馬公乎。
况且記述玆會者。
非君而誰也。
恒辭不獲則廼作而曰。
夫蹈榮衢而保貞吉
急流而躋遐耉
優閑桑榟
同德宴游者。
士大夫高致
而若會昌元豊世則廼君子道消時也。
老成諸人謝事遜野。
不與需雲湛露之筵。
而但與園翁溪友
朋酒選勝枌社間者
於國未爲福也。
不能無憾於若宋之世。
吾儕則以半萬遺黎
生於太平長於太平
今又與太平終老
幸而四民之首。
粟米麻絲
以納公家之賦。
治詩書禮樂。
觀王國之光。
吾儕事業幾矣。
及今蒼顔已頹。
黃髮皤如。
居居于于
無所事事
則與南鄰老北里叟。
杖屨相邀。
觴讌飮者。
莫非我聖上老者安之之恩與德也。
今我不樂。
日月其除
吾儕之遊。
其可已乎哉。
是會也雖托興九老
名德不侔
貴賤自殊
則所取者只是閑致高年而已
所願康衢老人也。
早寢晏起以養吾生則擬之於出作入息。
朝饘暮粥以餬予口則擬之於耕食鑿飮
至於黃鷄斗酒
匝坐亂廵。
長歌緩舞。
皷瑟彈琴者。
無異皷腹擊壤而歌。
則雖謂之陶唐今日可也。
唐堯之世。
不可直擬。
而使今日金革之警賦役之煩。
則枯項槁䤋。
不得安其業而樂其生矣。
雖欲爲此會得乎。
吾儕安居讌飮焉者。
秋毫帝力也。
吾未知康衢之老。
何以謂何也哉
當歌詠而鋪張之。
聖代風流
誇耆席之休致
使會昌元豐諸老。
不但專美於前可矣。
公曰善。
洛陽西都古事
畫者圖繪其形。
各和樂天司馬公詩。
書卷中。
不佞亦倣耆英會舊叙。
之如右。
和浦文字飮
文字飮藝苑勝事
始見於韓文公張籍詩中。
而其來則盖古矣。
劉禹錫白第之唱。
王昌齡旗亭之飮。
弇州雪樓之遊皆此會
而我國亦有東嶽詩樓,
公元1552年
三淵凌漢臺
方諸中朝詞老之會。
未知如何
而其跌宕文酒
酣嬉吟哢。
自得觴詠之樂則同一風流
近世洛下士大夫慕效此事。
吾鄕亦關外鄒魯也。
文藝之士。
比又蔚興
自余移住和浦。
士友日相從遊
詩論文。
可以壓倒前輩者。
竹枝一曲
豈獨西湖有之。
廼設詩社會於和浦之保晩堂
草文字檄喩文苑諸君
玄黓困敦陽月小晦。
惟其時。
是日諸君咸集。
浦田斯文丈以八袠高年
壓臨席次
蒼顔白髮
山澤癯仙
促膝連裾
相懽道舊
已而曜靈沉輝
暝色生室。
高張燈燭
排列筆硯
十分梁園暮雪矣。
堂中命設一大癭尊
尊傍置盞。
使在座引觴而飮之。
律令詩席賓主少長
有唱輒酬。
出韻輒賦。
如詩不成
桃李園金谷酒數
僉曰唯唯
少間浪翁信英先唱七絶
田丈卽首和。
諸君次第和之
余曰更試以八角
長城崔秀而拈出韻脚。
坐席各自和呈。
凡幾篇。
讀之則或鏗鏘炳烺
流麗淸新
偃仰矯健
簡易平淡
不一體製
間間有敲推點評處。
而正如鄧林之枝。
雖少屈而不害爲明堂用。
崑山之玉。
微瑕而皆可爲朝廷飾。
儘乎其可貴
且徐而察之則冲融朴實
有古詩人
格。
莫非我聖朝右文興學之效之著也。
如使太史氏覽之則必採而列於樂官
觀民風。
是會也亦豈亶使然哉。
劇飮夜分而罷。
翌之日。
收拾諸作
書之于冊。
仍念吾鄕之鳴於詩者。
不但止此。
未及同此席者亦多可恨。
仍令追和其韻。
附于下方
可見吾鄕詩學於斯爲盛。
而亦能無歉於白第,旗亭雪樓勝會也否。
噫箕鄕文學
近甚彬彬
文則蔑以鞭策而獨古文未遑
今余之倡爲此者。
盖欲先之詩學
勉勉進進
仍又漸復諸體。
則文不在玆乎。
何遽古人不及也。
抑又聞之。
晦菴朱先生東萊象山諸公
講道寒泉
論學鵝湖
瀾熳剖析義理王霸之分。
使聖學大明
吾道不孤
至今傳播文字
文字之會。
儒門誠有之。
豈但詩社而已
登高自卑
由粗入精。
有望席上諸君子。
先考恩贈題詠帖序
上之四十六年己亥十一月二十五日癸巳
銓部奏曰春曹達下雲山通德郞李廷翰孝思純至
友于篤好
忠養之誠。
已自髫孩。
得一果蔬
輒獻父母
及長誠敬尤至。
出入必告面。
素貧匱。
而或負米佃漁
親側必有酒肉。
常侍衣帶不解
遭刱哀慼
公元1576年
制。
孤露之後
與其築室同居
恭愛湛樂
十年如一日。
時或出外而還必先候兄。
未甞直歸私次。
山果野菜之屬。
甘於口則輒進之。
遠遊得一味則必齎歸共甞。
夕飯飡。
亦必監飭。
尤爲盡心奉先之節。
主鬯而每問于宗家
無則辦。
不足補之
少事擧子業
累解不中
廢擧
訓誨鄕人
不幸早世
未及登聞
合有褒贈之典。
令旨下於本曹。
宜贈淸銜。
以表其孝友特異之跡。
允之
越三日二十八日丙申。
奉敎通德郞司憲府持平批下。
不肖時恒以兵部郞。
在闕下。
祗受誥命而泣曰。
今日先考不肖之日也。
不圖㫌淑之典。
於是日。
意者可必之天。
惜其未必在世之日。
默誘淵衷
頒下恩誥。
必於棄代之日。
有以著其異而報其善也耶
嘻嘻先代遂安大姓
流落西陬。
不振累世
至於孝友二字
傳而爲一家政。
高祖諱應荃宣祖筮仕
爲軍主簿
光海政亂
廢仕歸鄕
事在新增輿誌。
曾祖諱啓達以至行薦除氷庫別撿。
謙抑退讓
終不就徵
王考諱東義。
徐積姜肱之行。
事聞身後特贈水部郞。
先考又有此持憲之贈。
三世恩誥之宣。
雖本於先令人之不墜
彜。
繼世德。
而竊觀今之世。
閭巷砥礪名行
湮沒不稱何限
而獨吾家三世
輒皆必聞。
或誥下於在世之日。
或恩曁於旣沒之後
而初命以官八品
再命而官六品
三命以官五品
而職益淸行益顯。
聖朝褒錄之典。
愈往而愈摯。
有若偏於吾一門者。
况泉塗延恩之越八日。
不肖孤又膺泰州之命。
泰乃桑榟近邑之境。
固已有晝錦之光。
而又將奉恩誥扶板輿
與子姓宗人
禮行焚黃之節。
此恩此榮。
有家無之
不肖孤之銘鏤隕結。
已不可論。
而其彰聖朝風敎
雷封之瞻聆者。
尤萬萬矣。
固宜藉手同朝搢紳能言大君子闡揚張大
詠歌詩。
先考潛德益顯。
國家恩典益光
而爲子若孫者。
追懷先迹。
不墜毋忝。
以爲移孝盡忠之地。
又令泰州子弟
慕效觀感
人人爲孝子恭弟者。
卽今日其會也。
惟願大君子毋惜一言之重。
樂齋學䂓
箕城關西之一大都護也。
人才最爲彬蔚
國家西土
祖宗設置長都會。
春秋試才
舘養造士
有若王制四術法者。
盛擧也。
然而若無巷首門側之齋則何以養正其黨學國學之所升俊士乎。
公元1601年
西浦書齋所以刱也。
西浦順和古縣
今廢爲箕治之西南里。
山川之勝。
爲下一覽
不敏與同志。
丙申春始營之。
辛丑秋僅完。
講堂未遑焉。
膠序先成。
縫章乃處。
講習之方。
交游之道。
不可不揭以喩之。
以爲作成儀範
學䂓所以作也。
顧愚不敏
少而自暴。
晩猶未聞。
半生乾沒科臼宦途之中。
其於爲學之方。
不翅若𥌒者之於文章之觀。
則其何以後學尺寸也。
俳優之習。
不過時文俗學
重違諸君之請。
不揆僭妄
序次如左。
和隱集卷之五
 記
  
日影池記
公元1652年
日影池。
箕城九池之一。
而在含毬門內。
古有而今廢。
土人不惜之。
壬辰春
宋生運謀所以發其蹟。
同志告于府。
府尹黃侯爾章卽命駕相其址。
役丁月餘乃畢。
堙者䟽塞者通。
源復逬。
混浩渟溜。
宛然若初鑿時矣。
池之形。
方而正。
縱某武橫某武。
中央有小島。
舊制悉復。
奇勝益顯。
當其方塘夜靜
止水無波
輕煙橫抹。
淡靄鋪練。
小池眞面。
隱隱依依
俄而扶桑啓明
彩旭騰天
直來蘸照于是池之中。
始則紅光滿渚。
黃道中開
噴火鎔金
輝燿焜煌
爛熳煒燁
則微乍起
宿霧漸散。
潭心益淸。
瑞影下涵。
瞻之在天。
忽焉在池。
萬里光。
有若挽而近於尺五之間。
然則是池也。
卽一暘谷洧盤也。
箕都之獨有此甚幸。
棼棼長夜之餘。
復得披靑天白日者。
庸非小尹公之力耶。
自夫開是池也。
土人之譚古實者。
或曰陵夷淵實
淵陵無別
淵開而陵出。
淵復深而陵復高。
則今者是池之修。
天澤復古之徵也。
吾鄕其將上下辨名分正乎。
或曰習池開而文物盛。
錢湖浚而人才出。
則繼自今吾鄕亦彬彬然乎。
晩村李某卞之曰夫日君象也。
日影之照乎池。
猶君恩之覃乎臣。
無偏無私照。
不以近先。
不以遠後。
而獨於是三竿未高
半畒先明。
徘徊蕩漾焉。
自朝而午。
自午而夕。
無時不照
不翅三接之晝。
滿池渙渙
渾是恩波
則池不敢有私于日而日則如有情於是池者矣。
是池之應。
豈但驗於名分正文物之盛而已乎。
噫是池也。
廢棄百年
一朝遇我侯。
開其塞發其源。
作一勝覽
而又以下土之一小泓。
與天通。
夤賓始出之光。
仰承亭午之輝。
則其爲是池之榮。
何如也。
嗟乎
豈特是池而已
玆土之爲世君平
盖亦幾百年矣。
則其茂草丘墟之歎。
與是池無異矣。
今天運循
環。
無𨓏不復。
水泉卽氣之先旺者。
而是池也乃開則玆土之將繼是而亦通其閉振其滯。
爲文明之邦者。
指日竢。
而况聖后大明中天
臨西土。
以至於深山窮谷
徧被其普照之澤。
則惟此箕邦。
安知非易之地也。
噫溪雖淺而有朝海之志。
藿雖微而懷傾陽之性。
是池也雖在昧谷之鄕。
而其就日之誠則自不後於近日之地。
安知無浴日捧日之人。
亦由玆土中出也。
雖然未足當是池之應也。
甞聞是池與月影相鄰
泉脉流通
光輝掩映
今見日之池已修矣。
月池次第而開。
庶幾日月光華
朝而復朝。
慶星慶雲之世。
將復見於今日。
區區螢爝之臣。
願承其餘光末照
思與八方民庶
出作入息。
含哺皷腹
共享煕煕皡皡樂矣
豈以玆土之獨依日月耿光者。
爲自幸也哉
箕士之工於詩者。
乃作四韻近體
迭唱迭酬。
賀池之廢而復興
小尹公樂而和之
相國公濟繼和而張大之。
又資以輪奐莞簟之具。
作夤賓一亭池中小丘。
於是池。
有朝暮遇之感。
而其詠物興懷採謠觀風之意。
足以一邦之心。
豈特一池之生顔色而已也。
不佞忘其僭踰攀和之。
引其意又爲之記。
和隱集卷之五
 題跋
  
觀復齋書帖後跋
公元1693年
某於舞勺之歲。
約齋柳先生命。
行脩觀復齋金先生鰲山任所
先生留置書室
與兩胤而同業焉。
先生課程甚嚴。
敎法又密。
每於讀書有暇。
則必習以臨池之藝。
此帖乃先生之書與心畫
小子倣而肄之者也。
居常敬玩而珍藏之。
癸酉夏
有盜胠篋
倂與此帖而失之。
愛惜之心。
不翅拱璧墜地
楚弓已失。
安期其趙畫之復得也
歲乙巳
適在魚郵。
聞有書帖之藏諸村家者。
取視則乃此帖也。
屈指居諸
倐已三十年餘。
而能免其扯裂塗抹
葆其眞而復入吾簏者。
有若壁經之得避嬴火。
出人世。
豈非奇且異耶。
淪落委巷
人不惜護
紙本亦多有點汚者。
摩挲展玩
感歎不已
遂乃親手改粧。
仍又三復而言曰。
先生之書此以贈者。
淵乎媺矣
時則小子稚幼不敏
只知鉤索遒逸可法而已
解書意之有在也。
噫人之一身
心爲之主宰
操舍存亡之間。
舜跖判焉。
此范箴朱銘所以作。
而我先生故取而書之者
不但習其字也。
盖欲其味其書。
而顧此小子幼甚魯莽
長又滅裂
不能操撿身心
任自奔趍於名利之關。
昏謬
放倒者久矣。
因此帖之復覩。
雖知衛伯玉四十九年之非而已晩矣。
咋指何及。
然而悟往不諫。
知來可追者。
乃陶辭中語
先生書贈者。
則此足爲晩而失學柯則
而且歸去一賦
警策千古
前已感先生於龍縣視篆之日。
余小子亦豈無感於魚郵者乎。
唯當解紱歸田
復修初服
收了三十年放佚之心。
操存工夫
一遵朱夫子節制
以至於范氏所云天泰然百體令之域。
然後庶不負先生書贈本意
亦且補贖前愆
飭勵晩節
或可與其進於先生
嗟乎泰山已頹。
由也升堂之敎。
無得以聞焉則可不唏哉。
攬涕而書之。
約齋詞翰帖後跋
嗚呼
才全不其難乎。
文墨卽小技也而兼之者盖寡。
雖以班馬文詞而筆則無聞
鍾蔡之墨妙文則不如
造物者逸才絶藝全備一人
旣有所長則抑有所偏而然耶。
千古以還
詞與翰俱絶者。
王逸少鄭廣文數人之外。
一何寥寥歟。
約齋先生文藝雖餘事。
天分甚高。
益之以種績含咀之工。
沉浸濃郁
大肆其力。
溶溶天人之策。
獨對丹墀
明主臨軒之取。
詞賦典雅流麗
瀏瀏渢渢
楚騷餘響。
律則鏗鏘金石
諧協宮商
自得開天遺範龍門應製之篇。
居上頭。
特加恩資。
至於臨池之藝。
非晉非蜀。
自有別般法度
遒勁鉤索
嫵媚如雲花。
一時翰墨家遜手。
私門碑版之外。
亦寫其王朝玉冊
詞翰之格高品絶。
一世所咸知。
固非小子阿好夸詡者也。
小子愚騃蒙昧
而酷有慕愛於咳唾心畫者。
文稿則手自繕寫尊閣之。
墨蹟則不隻字片簡
隨得輒藏。
幾盈巾笥之腹。
此帖乃先生草稿中各體之親自選書者也。
其重也豈特漫書古語
徒以筆法觀者之可比哉。
中興之頌。
次山得意之文。
而筆則魯公也。
赤壁之賦。
子昂神助之筆而文則坡翁也。
其文與筆之同出一手
爲文寶玩者。
無幾焉。
則是帖也豈下於逸少蘭亭廣文三絶也哉
因是權衡涇渭於心而別有感歎者。
夫人崇貴遠到
不在技藝特絶
如鄭如王。
文章則麗矣。
不滿其才。
王止於內史
鄭則以台州司戶而終焉。
先生兼王鄭之絶藝逸技。
而公明時
躋登上台
太平事業輝耀簡策者。
其故何也。
竊甞先生素蘊斂藏
謙挹不出。
有若無實若虛
雖有過人斧藻鉛槧
而我能使之不爲所使
其所富有者。
足以華吾
之身。
不能以窮吾之命。
先生致位至斯而無忮懻之災。
有令善之譽者也。
余觀之則王鄭才勝於德。
先生德優於才也。
雖然小子豈敢曰知先生哉。
甞聞息菴金公先生燕槎酬唱
朝廷不以文望用。
藥泉南公推重其筆翰。
以不誇尤爲不可及
二公名德宗匠
主盟藝苑
其爲一世定論
今以二公評品之語。
列之于後。
後之此帖者。
或可以窺先生一斑矣。
約齋先生墨蹟帖後跋
公元1689年
惟我約齋先生
雖餘事翰墨
筆法典雅姸媚
精神灌注
間架縝密
一點一畫
未甞放意縱橫
觀其字畫
亦可以知先生之心矣。
平生不以自任
而公私金石之刻。
揮灑者亦已多矣。
小子心誠慕愛。
鉤索之前後藏弆者不翅一二紙。
恐束摺而爲蟲蠧所蝕。
發其篋。
取其若而堅重者。
粧而爲帖。
帖凡十三葉。
嗚呼
先生敎亦多術。
尋常墨戱之間。
必書其格言要論之可以取法者。
以貽請益之士。
此帖中首三葉
己巳歲在巴陵時筆。
而其下十葉壬午栗里時所書也。
己巳小子童丱歲。
負笈初學之時。
先生小子之啖苦修學。
不堪憂。
離家遠遊
或未堅志。
公元1702年
首書范文正畫粥斷虀。
胡安定見書投澗及司馬手不釋卷
至不知飢渴寒暑之事。
又慮讀書不理會記省
次而書陳烈絶人坐靜室。
以求放心者。
又書張子韶看史之法。
口講心會
以爲臨事施用之地。
又以明道天理二字
無垢操守器局見識三者終之。
本末得宜
首尾俱備
是誠初學指南學者之成始成終
要亦不出於此數條。
壬午小子年已過立。
業且成進士
早晏有出世之望。
先生勉勉自修自飭期待之者
亦不淺尠
其所書贈
有異初分。
阮長之一生正大而不侮闇室
昭明雅好澹泊而不奏女樂
傅茂遠之不妄交游
阮嗣宗未甞臧否
千駟貴之司馬德操
泉石膏肓田游嵓。
裴叔則新第與兄。
阮千里皷琴聽客。
俱可爲士夫楷範
裴晉公請得梁趙之租錢
盖其卹貧窮也。
邴根矩不踏曹公門庭
以其愼去就也。
宋廣平有脚陽春
以此化民也。
李文靖之不務更張
欲以報國也。
雞猪魚䔉之喩。
令人不希貪饕也。
䧺飛雌伏之語。
欲人有偃蹇倔強底氣象也。
先生分初晩歧界而次第之者
切至曲當
聖門擧一反三之敎。
何以過此。
只恨小子魯莽蔑裂。
未能體認先生筆敎
之意。
童而習之。
白紛無所得。
今作倥侗一夫夫。
固當負荊先生之門。
雖然余小子爲文得辨亥豕
居官不至汚黑
粗辨於進退去就之節。
歸宿詩篇經卷之業者。
莫非我先生書與此帖之力也。
於是帖。
敬愛之如魯齋之於小學書矣。
日觀已頹。
臯比咳唾影響
不可復覩。
則此帖之淋漓心畫
有如顔筋柳骨之益可貴重者。
圭復奉玩。
攬涕而書之。
玉壺冰書帖後跋
公元1662年
幼余始見此書於約齋先生宅。
愛其辭旨澹雅淸絶
甚愜於閑居樂志者。
仍又見先生臨池墨戱
多書中語以寓其意。
余尤樂之
擬欲精造一冊。
弁之以先生筆。
仍令諸胤氏聯書而未果焉。
其後卷又佚。
不傳本本
以此恨之。
壬寅夏
得見是書於洛中士友家。
卽他本也。
而來
始謄此編。
而今泰山已頹。
鉤索難得
則又爲之怛然
廼請於先生仲胤判書季昌氏。
次胤白川公季膺氏。
孫正言君南老次第書之。
又要先生玉潤畿輔伯李公世最幼良揮灑其下。
而尙有餘葉。
携而歸山水觀中。
以拙毫畢其役。
遂平夙願
此則可喜
而顧此浪走塵途之人。
時閱此編。
不能無愧色
以竢他日之復尋遂初賦然
後。
可以語此也。
玉壺冰後跋
曩余在魚郵。
謄寫此編。
時則朱墨盈几。
諷詠無暇
姑且置之於巾衍中矣。
間者卷跡榮途。
歸臥江湖
則與我契者。
靑山綠水
烟雲魚鳥
日與之追逐徜徉
向來藏弆之編。
今始發我幽趣
助我淸思
玄敬父者先獲心於千載上矣。
然而所解者山林隱居者樂。
而不知聖門中有眞箇樂事
恨不以吾夫子飯蔬飮水
樂在其中
點也之暮春者冠童六七。
浴乎沂風乎舞雩
詠而歸等語。
弁諸卷首也。
事文類聚粧纊跋
公元1713年
余幼淫於書。
聞人之藏好書
輒卽借覽。
覽則璧還
雖或有一二記有者。
而迨若夢中之飽八珍
覺則朽腹。
長留購書
韋布無力
未得充棟
每誦古人書厨經庫之說。
未甞不歆而艶之。
中歲得見祝氏所編事文類聚
盖此書雖以類家名。
而千百載人物事實
文章體格
燦然備具一袠之中。
讀之令人學益博而辭益富。
所謂書厨經庫。
未必過於此也。
心愛之而恨不爲吾巾衍中物矣。
癸巳冬
余以國子學諭。
持被泮司。
適有携是帙而鬻之者
余聞而樂之
而廣
文官冷。
但有帽債之在槖者。
不暇公朝威儀之餙。
卽抽而易之
因賦一絶而識之曰。
使頭無帽。
不可眼無書。
破却烏紗債。
取來祝氏儲。
可以遂余夙願
而覽是詩。
又或有知我者在耳
歸鄕廬。
作一閑中溫故之友。
而但編袠浩巨。
繙閱散收之餘。
不能無佚脫之患矣。
必須匣卷而開闔之。
可以便省覽傳遠久。
有志無具。
篋以置之。
今巡相國地山趙公(泰老)卽斯文老先生也。
聞余之拋藏是書。
有成美文苑之盛意
爰命贍學有司李君檍分卷而匣之。
匣凡十三。
又敎之曰卷尾吾欲係之以數行跋語
君且虛其尾而待之
顧此陳編敗冊。
何以得此於大君子也。
文苑光價
不翅伯樂一顧
則公於是書。
抑有爨下桐之遇也耶
嗚呼
是書也累易其主。
今雖歸嗜好之人。
而徒能好之而已。
終不遇相國公則無得以揷軸焉結籤焉。
其編編卷卷
散佚書幌墨肆之間。
難保全書完帙。
有如萬顆明珠
無貫無藏櫝。
自任散落淪埋。
不得爲餙朝之寶者。
然則書籍顯晦浮沉
其亦有待而然耶。
其所待又有其時而然也耶
收拾拂拭之。
貴重而後顯於世。
豈特書籍而已也。
和隱集卷之五
 說
  
國祠嶺形便
婆猪江。
鴨綠江上流在理境地面。
江北則彼境卽古野所居之地。
西征錄所稱婆猪江野是也
野人常爲邊患
世宗朝累發兵討之。
理境彼人通路有二。
一路則自婆江直渡。
至阿耳鎭。
南行九十里而有車嶺之別河倉
行六十里而有院倉。
行三十里而有中江倉。
十里而有國祠嶺。
一路則自婆江上流。
直到山羊堡。
行二十里而有理山邑治。
自邑東行三十里而有東倉
行四十里而有乾倉。
行二十里而有古理山倉。
自古倉南折行六十里而有板幕倉。
板倉行至二十里而出于院倉前。
與阿鎭出來之路相會
盖其阿鎭路與羊堡路。
初則自彼邊分出而終則俱會于此
通于國嶺。
國嶺卽賊路之咽喉也。
過嶺以後
嶺阨汗漫
南通五路
南行六十五里而有車嶺。
東南行九十五里而有牛峴。
車牛兩嶺之外則皆雲山北境也。
東行一百里而有棘城嶺。
東行一百里而有牟德嶺。
東北行一百十里而有頭嶺。
棘牟三嶺之外則皆煕川西境也。
今若設邑於國祠嶺下可以二路衝來之賊。
五嶺分守之憂矣。
理山一境
岡巒疊重
絶不開
野。
置倉處稍平。
南橫十餘大嶺
山穿崖。
開線路。
輪蹄通行之路。
只有前所兩路而已
惟板幕倉東南谷。
雖有一條路通牛峴鎭。
而此路則旣僻且險。
板倉行五里長谷峻而後
達至板幕嶺。
嶺上南下嶺底亦三十餘里。
左右坑塹
石角巉巖
春秋時則堇通步涉
冬節雪下之後則嶺內外近八十里之地。
盡成氷崖
土居之人。
內外不得相通
便成別區異國
兩路外雖曰有此。
此則非可備之路矣。
道路遠近嶺阨形便
略此記送。
自餘罷鎭設邑之便否。
已悉於鎭民呈營狀中。
不敢贅焉。
和隱集卷之五
 雜錄
  
箕城順和山水
公元1059年
箕城西南二十里。
順和村。
盖古順和縣也。
按輿誌高麗文宗十四年
分西京畿六縣
楸子島,櫻遷村,龍坤村,禾山村合爲順和縣
六縣之一也。
初屬西京
後屬祥原。
又移屬三和
歷二百六十年而至我太祖六年丙子
移治安定驛。
卽今順安是也
舊縣廢而爲村。
是村崗巒嫵媚
島嶼縈回
爲下一覽
東西兩江
東則二派一則順安興山發源
南行五六十里。
入箕境十里而爲薄金川
城西
公元1713年
而爲發蘆河
過城十里而爲平壤江。
此則國之西瀆
春秋降香禋祀
又下四五里而爲鳳凰浦。
萬景㙜南而與順和西江會。
一則大同江
始源於寧遠劒山
歷孟順殷慈江之境。
與成川之沸流江三登之綾城江。
次第合流
入箕東境爲馬灘。
東城而爲綾羅島白銀灘
過中外城而爲大小羊角島。
南浦詠歸樓下。
元流直下猿頭。
九津溺水及亍灘朝浦而與順和川下流合焉。
南浦西溢爲漢灘。
出附島望日之間。
入于平壤江。
西江發源於永東境而入箕之西境
屯田文山龍山之間。
鄕而爲狄橋浦。
自橋而東過六七厓曲。
牛山南。
又有一小浦。
自蛤池出來
歷匙牛山而與狄浦會。
行三四里而爲順和灘。
其下爲順和川
或稱西浦
觀音寺古址下而與東江會爲一江
江流南下
港浦長廣石湖保山城海壓
(中和境)至急水門(黃州境)而入于海。
箕都山勢則祖於寧邊妙香
而過价川爲墨方山
入慈慈母山
重巒疊嶂
鳳舞鸞翔
彌亘百里
自慈以下
山勢稍低。
平崗短隴。
或起或伏。
入箕北界月峯
峯形如月故得其名。
月峯以後
穿田隱脉。
伏行六七里。
大起爲夜彌
山如
列屛鋪障。
橫亘三四里。
又伏行六七里。
又起爲牧丹峯。
峯勢雖不高聳
而尖秀暎發。
揷花銅壺玉甁之上。
卽箕府之鎭山也。
丹峯下結喉百餘步。
起爲乙密㙜。
左挾陽㙜淸流壁,長慶門
至德巖爲練光亭大同門而止。
右去一枝
七星門,選勝㙜,靜海門,五營蒼光
㙜而止。
靜海門而東迤一平隴。
有烏洞風巖。
朱雀門營倉隅而遇江廼止。
自乙密至此。
石城頟頟
周繞如帶
所謂內城也。
城中營府廨舍,檀箕廟宇大舘別舘亭臺池沼之勝。
自選以下
有土築古城。
迤過定淸門,普通門
平正堂(巫覡祈禱處)而折旋東回
仁賢書院忠武祠宇正陽門毬門
至古里門外烏灘而止。
中城也。
又自陽㙜而下
右挾楊命浦。
南迤四五里。
過承福門舊址
折旋溯洄
北上浿水者六七里。
土城周繞
中城東頭相連
南邊防水處則古有九疊石城而今則皆頹夷入水底
只有一疊或半疊而已
中有箕聖所畫井田。
士民千家聚居田中
有若周家廬舍之制。
所謂外城也。
一枝山脉
慈母之西臂法興
離祖分行
過肅川東境而爲業巴嶺
又起爲淸溪山
西開柔邑治。
又一枝分東南間。
順安西境
爲箕府之西兄弟
逶迤數十里而爲雜藥山
山上烽㙜
藥山左挾蘆河
南行六七里爲客鐙子
通三大路
以後岡巒擺布散掉。
如瓜葛藟縈抱摟回。
有谷有壑。
隱暎可居
東肩一枝迤走平壤江。
赤道望日
下有洪學士翼漢書院
院之西麓
鳳凰㙜
㙜有老松千章
蒼陰蔽天
西瀆壇圯也。
元枝委曲南走
西山馬塲山
東挾浿水而行。
西出別枝
松山爲生陽山
轉繞其後
馬山沿江行四五里。
有牛巖梨花東林萬景臺之勝。
巉巖絶壁
臨水斗起。
松林薈蔚
梨洞舊有中貴人彦忠江亭古址。
作土窀穸
汾西朴都尉作詩誌其勝。
東林鄕先生盧都事尙賢,尙義舊居。
萬景㙜則素稱南湖勝覽
層崖百丈
面水陡出。
峯頂寬平除治
然不人工天然亭臺之形。
故仍以臺稱。
眺望四通無礙
俯瞰頭老禿鉢斗團諸島元巖赤壁之勝。
遠挹舞鶴棲鶴定夷海鴨而極之有九月正方來朝
自㙜而少迤西。
白羊
橫亘長平崗。
微起爲唐
稍拔爲牛山
順和灘而止。
自唐山南脚漸低爲玉峴
西有孤蘭洞登龍浦。
自玉南走百餘步。
薄臨順和川
一拳小墩。
墩頭有一株矮松
盤屈虯繚。
高堇丈餘。
皮榦癭瘤皺拆。
不知其幾古。
村人初不愛護
半爲斧斤所傷
枝葉踈踈
不能蔭日。
上下壇塲平正
可坐十數人
云盤松亭
云伴松亭
約齋柳先生命名盤桓
書亭號而留之。
今則皆稱盤桓亭
盤桓萬景
高曠雖少遜而縕藉則勝焉。
萬景東枝
南迤至浦。
(浦口觀音菴古址)峭壁醮水
松亭相對峙作門戶
一帶小浦
觀菴而入洞口百餘步。
人稱觀音浦
其洞卽山陰里也。
洞之東煙火籬落
相連十餘家。
中有張崔康姓人居。
張卽明谷崔相公所剡和菴張公世良之子若孫也。
崔則月軒崔公光庭之孫。
明翁亦銘月軒墓。
康廼鄕稱風流長德康公後說之孫也。
三姓皆箕鄕之望。
洞之北有金公學道墓。
卽直提學學起之弟也。
蒼蔚蔽
族葬纍纍
西洞則晩翁所築。
翁自雲山初寓晩村
後又移卜於此
此洞廼舊日設邑地。
土城周遭
萬景繞水闥城唐
迤至亭西麓而止。
敗壁遺址
尙今宛然
盤桓亭西下十餘步而有一大書塾。
塾凡三齋
東曰養正
處以蒙學之士。
西曰進修
處以經學之士。
北曰游藝
處以詞章之士。
齋以四架而室皆有庖。
三齋曲成一宇
制若口字㨾
公元521年
而開其前。
前面地平方正
可搆五六楹。
將營亦樂齋時習堂而未遑者也。
此村古無書塾
與同志人私力經紀
亦有官長知舊助臂者。
纔竪柱。
主人游宦卒業
辛丑賦歸
始完斯役
遠近生徒
坌集來游。
䂓則大略無論年紀多少
術業同異
先讀小學家禮而後
始許其入。
旣讀兩書之後則各聽其所學云。
齋室雖取溫避寒
作爲丙舍之制。
位置形勢則負坐盤桓亭
案對大寶山
向西開局之地。
逈挹龍嶽金川靈泉靈塔達摩諸岑。
開長廣。
楸子二十里大野
引之以沙浦狄浦之水。
盤回百折
來朝庭除几案之下。
郊外望之則有若一點黝雲。
栖在層巖危壁之上。
下有迤出一小墩阜。
逆流西上
高可數丈。
長堇五六十步。
稱以逍遙㙜
亦勝區也。
又有和村十景
萬景賞春三島泛月,鳳浦打魚牛山牧犢,廣村炊烟石湖風帆羊山蒼翠猿巖赤壁觀稼東林送客
歷歷可觀
箕城一境
莫非山水
而和村尤勝之最者。
古初刱邑時。
於此村者。
盖有所取而然也。
谷間坡陀一區開拓好邑治。
府庫㙜榭
風謠人物
能享數百年富麗繁華者。
豈非地理是賴耶。
今則邑里變遷
籬落蕭散
無復有舊日氣象。
而其
勝蹟煙雲奇態則雖百載不磨不滅者。
故略記其一二。
以俟其譚故實者取焉。
記聞
宋孫穆之雞林類事中。
海東方言五六百語。
如天曰漢捺。
日曰妲。
雲曰屈林。
風曰孛纜。
雪曰嫰。
雨曰霏。
火曰孛。
山曰每。
石曰突。
水曰沒。
井曰烏沒
花曰骨。
木曰南記。
曰帶。
曰監。
猪曰突。
犬曰家𧳐。
牛曰燒。
雀曰賽。
壻曰沙會。
稱我曰能(奴台反)等語。
飜以文字
有意致。
東方言。
比諸三方之語。
不無精粗粹雜之別。
且間多與華音相似者。
豈非有賴箕子之餘風遺韵耶。
用錢太昊始。
高陽氏謂之金。
有熊氏高辛氏謂之貨。
陶唐氏謂之泉。
齊人謂之布。
人謂之刀。
漢時謂之戶錢。
自漢至今日。
流行中國
我國之用錢
粤自三韓
三韓通寶朝鮮通寶東國元寶古錢
而未知其遍行一國
勝國時亦累試旋罷。
入我朝初則不行。
至今上朝
用靑府院君金錫胄之言始用錢
初用小葉古錢京都松都
以四百文爲一兩
初民不喜用。
朝家上下大小人皆佩五十文。
如今木牌之法而亦周行
設局鑄錢。
名以常平
寶。
古錢制㨾頗大。
其重爲四分之三。
以百文爲一兩
又鑄於平安監營。
錢貨旣多。
布行又久。
今則雖深山窮谷
婦人小兒
皆知分錢之數。
小買賣
輒用此物。
便於行旅道路之費。
人皆便之。
然利之所在
弊之所興。
貨殖利易長。
日利月利之䂓。
計年則累倍其本。
朝家特定子母之法而不能遵。
以此貧益貧富益富。
因錢敗産者十常七八。
至於閭巷市井之間。
一家至親
不以則不相貸。
風俗至此
其亦一大世變也。
卽今則人皆欲罷而公私蓄
皆是此貨。
當軸者知其弊而不能罷。
可勝歎哉。
自行以後
花連不實
或云東方是木鄕而錢金物也。
此緣於金盛木衰之徵。
余未知其信夫而其亦怪矣哉
服色所以上下一風俗。
歷代外國
所尙不同
元人尙白
大明尙黑。
以至日本尙靑。
皆有定制
東方朝官公服悉倣中國
常時着白衣。
任用雜色
甚爲鄙俚
世祖朝梁南原誠之請依公服體例
堂上官以上一色
六品以上一色
流品衆官衣冠子弟一色
諸衛軍士一色
奴良人吏胥爲一色
公私賤工匠爲一色
以此爲品。
漸次穿着
或純用一色
以齊國俗
至於女服
亦皆詳定
其言有倫
如使
得行於世。
一見立辨上下貴賤
而議竟不行。
識者恨之。
公元1714年
南原文益漸崔茂宣兩人立祠
盖文得來木綿種於中國
流遍東土
至今貴賤皆服綿布
不凍不寒
其功大矣
古有后稷氏。
以始播之功。
歷代祠之。
衣食一體也。
祀之未爲不可
而但崔卽勝國末入元朝
學得劑造火藥法者。
雖緊於戰陣之用。
未甞矢人凾人之有祀焉。
則請祀茂宣。
不幾於謬且妄乎。
仲尼始作俑者無後乎。
作火攻之具者。
豈特作俑而已也。
公元542年
自古配享夫子廟庭者。
苟非傳道統而繼聖學者。
不得與焉。
皇明世宗嘉靖年間
釐正陞黜
祀典始明。
王陽明守仁陳白沙獻章
以陸學之人。
濫躋其列。
其後大明會典頒布我國。
宣祖朝李月沙以大宗伯
申啓一依中朝祀儀盛典
正其祀典
而略加陞黜
猶未盡正。
今上壬戌
尤菴宋公䟽陳
吳澄許衡
龜山延平豫章
其後丙申
自上特命陞躋宋周程張邵六賢十哲之列。
祀典大正
我國名賢配享者。
前朝只有文昌,薛弘儒,安晦軒。
而梁南原雙學士冀,崔文憲冲,李文忠齊賢鄭圃隱夢周,權
陽村近請從祀。
圃老之學問道德
無間然。
而雙氏事業
只刱選擧之法。
文憲則雖設齋敎學
未聞有進修之工。
益齋陽村但以文章相業鳴於世。
南原此論。
不可知言也。
必若李先生從祀然後
可以一國士林之議。
千載後學之見。
近來京外從祀之論。
迭起迭出
兩賢三賢四賢
各阿所好
紛紜不絶。
則梁南原五賢之請。
亦非過論也。
余甞參釋菜
見祭官位東立西向拜。
與殿位背馳
心竊疑之。
後得朱子語類
有曰古人神位皆西坐東向
故獻官皆西拜
而今則皆南向了。
釋奠時獻官猶西向拜。
不知是如何
禮節朱夫子亦甞疑之。
當竢博禮者正之。
西關境接中土
歷代撫綏
特異他邦。
前朝時。
一廵狩。
賜租賜爵賜酺
每於會試時。
例取本道鄕試三人
國朝
光廟西廵浮碧樓。
設科取士
西北子弟收用之法。
載在大典
其後列聖每設恩科
至今上朝
再次設科
連下備忘
文武通淸。
又令五軍門加出將官十窠。
西北永定之窠。
又有每歲末西北別薦調用之䂓。
國家軫念西土
其來盖久。
未有如今日者也。
成宗以前本道人尊
顯職指不勝屈
其後蘇世讓之挾憾枳淸。
關西因爲廢地。
仁廟通舊塞。
今上又令復通。
而自甲子至今三十六年之間。
得通不過楊(顯望)李(慶昌)兩人而已
聖主前後之敎。
本非姑試塞責
秉銓不體上意
乍開旋廢。
殊無一視同仁之意。
其可慨也已
大觀齋沈斯文文章放逸不羈
如十宜箴五如箴䂓懇切
多有補益君德處。
而其記夢一書
誠有可疑者。
其言托夢爲說。
歷擧吾東方歷代文人才子
崔孤雲天子
以乙支公李益齋李白雲爲相。
牧隱文衡
自家奎壁府太學士北壁主座。
陳澕鄭知常東西壁。
以崔猊山瀣,李稼亭穀,李樵隱仁復,李霽亭達衷,鄭雪谷誧,林西河椿鄭三峯道傳,崔櫟翁滋,金濯纓馹孫,南秋江孝溫置之於掌文之任
至以卞春亭季良知印
兪㵢溪好仁胥吏
且以金時習爲賊將。
自家單騎詣壘。
受降凱還
縷縷千有餘言。
驕肆誇詡。
壓倒先輩
不翅輿儓衙官然。
余昧詩學者。
雖未知沈之造詣淺深之如何。
而亦未知高出卓越於所云云諸子
則其言果爲藝苑公議耶。
花潭徐先生作序送大觀
而以艮卦
中正字勉其暮年工夫
而以詩不必苦唫。
不必馳騖
不必抖擻煩動爲戒
則其人物亦可知矣。
又有夢謝自然志。
誕謾褻淫。
尤不足觀
公元1713年
丁丑虜變後。
天路阻。
崔完城以爲小力弱。
不免城下之辱
不可不聞奏實狀父母之邦
密與關西陽坡公議
得妙僧獨步。
付咨裝船而送之。
贈詩秋入園林萬葉鳴。
鬂華如雪鏡中明。
向來無限關心事。
都付山人一錫輕。
詞甚悲慨
步得至登州
陳都督軍門
都督回咨云貴苦情
人天共鑑。
我國之得蒙恕量於天地翻覆之後者。
完城之功也。
南晦隱鶴鳴臥游錄中。
嶺南安東陽縣人
以全木槽沉菜。
味至絶佳云。
似是異制
而余聞關西之陽孟峽中人。
土坑如瓮制。
黃泥土塗四隅及底。
以乾檟葉厚被坑內
淨洗菁根。
盛納其中
調下塩水一如陶瓮沉菜之法。
仍覆檟葉。
築土牢封。
經月開發
開則菜味頗好。
亦能經冬不變
噫沉菜細事也而自瓮而槽。
槽而坑。
世道日趨便間。
漸變本色
其亦可徵也夫
斯文文才自幼甚奇。
十餘歲從父往嶺南任所
洛東江。
令搢作序。
萍水相逢
三年千里
不定
秋八月孤舟之句。
膾炙一時
天啓丁卯
定州使。
守凌漢城
虜賊圍城甚急
且送誘降書。
金罵虜焚書死守計。
城陷被執不屈
虜廼剃頭而送之。
坐此西塞二十餘年。
卒雖放還而遂爲廢棄之人。
戊午之役。
從事官李民奐從弘立降虜
復還本國
丙子後薦民奐爲戶議判决等職。
噫金被執而剃頭
投降剃頭
剃頭則同。
而金則坐謫
李則擢用
朝廷之㫌別淑慝如此
何以勸懲一世也。
然而序文膾傳之句。
凄楚孤寒
飄泊不定意思
以此觀之則正幻出自家一生身世
其亦坐窮而然也。
适之寧邊叛也。
密遣裨於定州
與同擧。
牧使丁好恕躕躇未决
時復讐將金良彦同在城中
好恕要之
微道其意。
良彦憤然曰汝欲從賊反耶。
胡爲迎置賊裨。
卽席拔釰立斬。
仍向刃好恕。
好恕惶㥘跪伏曰吾力弱不能除。
所以請來將軍者也。
豈有他意
乞哀甚懇。
良彦置之。
領軍張元帥營。
好恕不得已隨後勤王
事定後好恕以斬殺賊裨爲己事。
廟堂奏功加資。
良彦則雖絶口不道
其時目見至今傳說
噫好恕以文吏
有人功。
已極無耻
朝廷之徒信其言。
施賞典者。
可謂不審實矣。
偶閱甲子日
記。
洪瑞鳳請賞啓辭。
特記其舊聞
公元1619年
萬曆己未牛毛嶺之役。
荊州康世爵從楊經理鎬隨父赴戰
軍敗父死。
世爵脫身投入朝鮮軍中
副元帥陣於山上
左右營將陣於平地
賊先鏖殺左營
又擊右營
右營入山上軍
世爵望見中有元帥而多有相較之端。
世爵不通言語
觀勢察色
元帥欲降
元帥則欲戰故也。
一將遣使于賊所。
須臾還報
卽令軍中解甲束軍下山
與賊將和云
世爵所錄觀之則欲降者卽弘立
而欲戰一帥卽金將軍景瑞也。
燕行見聞錄
胡俗男子則皆剃頭
貴賤皆着麻奚羅。
其制如鉢盖㨾而差大。
或絲或或蔓造作兩傍綴纓。
結之於項下
其上以赤鬃或赤絲
垂四面。
長堇至額。
又以銀玉金作小簪如栗子大。
謂之鐙子
着諸最高頂
尊者則餙之以瑪瑙珊瑚至寶之屬。
以辨其品秩
冬月則以溫毳毛皮。
周繞四旁煖其頭。
有若我國之耳掩㨾。
富者以貂。
貧者則或羊或貉。
女子則不剃。
掠梳膏髮
於腮門上
銅絲網作䯻冠而虛其頂。
露出䯻頭。
裹以黑繒
揷以彩花
有若我國之上土冠。
其制不端
或有編髮兩股
右繞左左繞右。
交會於腮會上結䯻。
頗類我國餙髮之制。
而但股小而纚數。
衣制則皆着袖狹長衣。
錦繡布木。
貧富各異。
袂口甚小。
㨾如馬蹄
衣傍無結紐。
自項至腋。
金玉雌䧺纓子五六處。
此則男女無異
而男則長衣上加着與腰齊短衣
女則衣內間或着紅白裳。
漢女裹足
自幼至壯。
足㨾前小後大
行輒彳亍
性喜粧抹。
雖五六十老婦
皆塗粉簪花
此則滿漢同然
宮室之制。
毋論大小
皆是一字㨾
中央虛作廳事
羅置交椅
客至則授而坐話。
中堂仍通左右室。
室之每架分其半。
半間作炕。
寢宿之所。
後半間鋪甓。
日用衣籠器皿
連房必皆隔壁
而炕甓相連處。
板門相通
且北墐南戶而戶㨾如我國之藏子大。
或一隻或兩扉
全壁皆戶。
時卷時閉。
雖塞三面房內朗明
大宅堂後有堂。
堂室重重
又有東西翼室而半炕半甓之制皆然。
築室喜用𤭔(一作甎)甓。
不但墻壁
而如椽上簷眉。
鋪甎餙甓。
不入泥鏝。
精緻倍勝。
土屋草舍則盖葦尺厚。
十年一改
或有全塗泥土。
不覆草一束者。
恠而問之則曰此海邊醎土也。
塗以三四寸則雨注不漏。
可支六七年。
若塗石灰則倍勝云。
歸欲試之
於我國耳。
胡人之餖鼎諸品
與我國絶異
專尙膩膏。
佐以䔉。
鵝鴨上味
猪鷄次之
烹炰燖炙而食之。
或湯或羹。
和以濕糆。
有若閑汩童。
餌餠則皆糕粽餳糖之屬。
飯飡則唐米居多
脫粟間有。
絶無
炊法淅米盛釜。
初漉一滚
更洗以他水。
再爨廼食。
糓精脫漏
太淡無味
唯唐米飯滓去頗好云
國人初食饌品。
脂膩葷腥不能多進。
果實勝於東國
楂梨葡萄之屬。
過節不變
味又快爽
入口頓覺醒脾
胡俗喜豢畜物。
家家置廣囿長槽。
牛馬騾驢之畜於家者。
不下數十頭。
富則倍之。
春夏放牧原野
冬月收置囿內。
散草以飼。
渴則汲生水飮之。
未有如我國之烹粥熟水而飼之者
喂法如此
故皆羸瘠骨立
柴車則雜駕牛馬
游獵遠行
輒多騎騾。
獨驢役甚苦。
男女出入常騎。
不騎則使之旋磨舂糓
終日不息
力盡斃死者亦多。
甚愛狗畜。
居常抱宿房內
飮食同器
未甞宰而食之。
自老斃。
其俗尤爲異駭。
俗尙喜佛
經邑村。
不有關廟佛宇
人家皆安小佛。
朝夕爇香。
飮食必祝。
有事輒祈。
鳳城燕京
在在皆然。
婚禮略有徵采古儀
至於喪制則甚
駭。
人死無斂襲節
衣服而坐柩。
柩制如舟。
高而不長。
四面用彩起畫。
見甚奇恠
過二七或三七日則載柩花輿
舁至原野丘隴處而棄置
子孫親戚一哭還歸
其後則更不省視
至有柩朽屍露。
烏鳶啄食者。
有財者則燒柩拾骨
盛於小缸。
埋葬於道傍。
此原於僧家火葬之風。
中土恬然用此。
全無泚顙之心。
習俗移人
一至此哉。
余行適値淸明
見道傍塚。
白衣人設數品饌哀哭者。
祭禮一段
不全廢耳。
山川形勢
冷井以東則與我國相類。
生理居業
略又彷彿
以西則廼遼野。
自此至小黑山六日程。
茫茫濶野
一望無垠
路常多大風。
塵沙漲暗。
行人皆着面紗
比諸東八站。
土品稍薄。
居人業商逐末
大小凌河及杏橋塔諸堡。
明季時百戰塲。
城郭夷墟。
民物蕭條
東路巨防
關外盛京寧遠廣寧
關內永平薊州通州
城池深固
士馬精強。
其中山海關據險隘而挾海洋
環之以萬里長城
明時專意於此
入淸以後
亦置將守之。
關防出入之路。
水陸綰轂之利。
富庶壯麗
於諸鎭。
自關以西。
丘隴曼衍
撫寧永平山川特爲明秀
孤竹國則十分瀟洒淸絶
雖置之我國。
亦不多讓於淸心寒碧之勝。
豐潤玉田。
古稱鄒魯
而今謠俗貿貿
好賈趨利
甚於遼瀋
通州大都會可觀者但有鑿河截城。
上通皇都古迹而已
其他市廛則與盛京一㨾。
燕京卽今定都之所。
天下舟車所聚。
城池人物市肆財力
固非諸鎭可比
而但城在平野
別無泉石溪澗。
北方苦寒
亦無奇花異草
滿城只是闤闠沙塵而已
城內萬壽一山
而卽累土所築。
不過尋丈培塿
玉泉山水雖稱明麗
遠在城外數十里。
已自明時別宮遊幸
所謂皇都
弓馬馳習之地。
洛陽金陵不翅涇渭
較之於我國漢都
風斯下矣
驛站䂓模
則每站置驛一人
鋪馬二十匹。
專爲遆傳公事
馬日給銀五分蒭豆價。
客使供費亦在其中
簡略太甚
丞之歲捧則不過銀三十二兩。
正如我國之撥將。
與郵官有異。
京內及外方章京官。
章京淸語軍職之號。
五品二品通稱章京
四品則稱優祿。
三品則曰者難。
二品章京
卽今副都統也。
章京下大子。
大子下甫十口
十口甲軍五十。
章京領甫十口六人
優祿則加率大子一人
鳳城八章京。
瀋陽則優祿至有
六十員云。
國軍制。
重甲軍。
一家一人被選則餘皆無役無稅。
歲廩限二十四兩。
民家女兒兩耳皆垂單珥。
甲軍女則輒垂三珥以別之。
甲軍有闕。
漢人不得與選
必以滿住及兀金條補之
所謂滿住卽淸人例稱之號。
金條淸語鄕里親人之稱。
淸始得遼瀋時。
漢人之首附者賜此號。
其中有功者爵之。
子孫亦補是選云。
關內燕京
道傍十里
每設一臺子。
高可數丈。
上架小屋。
屋壁起畫。
且貼付官府行文
置甫十口二人
馬軍五名步軍三名
妻子守番。
伺察非常
兩朔遆代。
一謂之鋪馬營。
關法甚嚴。
行人之無符驗不得出入
各站皆有甲軍
里中有事變則甲軍執告里正
里正捕送州縣
關外千里
未甞有㥘盜云。
彼中科制
與我國略似。
三年大比
鄕試則十四省每於八月初八日開頭塲。
十二日二塲
十五日三塲廼畢。
各取一百一十人
會試則合設京都
而亦二月初八日頭塲
十二日二塲
十五日三塲
合取三百六十人
鄕會皆試以論策表判。
四書三篇五經四篇
其法似難。
而余於豐潤魏姓人家
得見試文論策
義。
亦類我國科作。
而文甚萎弱
亦少意致
不及我國。
未知文以世降耶。
較諸明朝經世宏辭
不翅霄壤矣。
胡俗皆棄柩不葬。
而道傍多義塚。
立碑而志之。
問之則曰民人之無族屬
死而無所歸者。
自官埋葬
謂之義塚
義塚似是明朝舊制至今不廢也歟
此則美制。
關外稅法甚輕。
田則不計畒數。
日耕爲準。
一日所耕。
不過粟米或太豆一升
藁草一束納官而已
無所徵。
淸人關外得天下。
故關稅法甚輕。
而雖關內亦不重。
聞天一年稅入之銀。
大約爲三千萬。
地丁常稅外。
商賈各項之稅。
幾居其半。
淸人稅法
皇明爲十之二三。
天下財賦揔付戶部
不分他門。
州縣官廩銀一定其數。
不得一毫加取。
法律甚嚴。
用度又極簡約
皇帝廵幸
廢列站厨傳
入廛房給錢買食。
從官以下亦如之。
軍行自將至卒。
皆親裹糗粮。
以此年年征伐帑儲自裕。
聞明季時奢侈成風
公私物力盡費爲衣食之資。
東南備虜。
國用垂渴。
重賦厚斂
以策軍餉
民怨盜起。
國隨以喪。
皇明則以重稅而亡。
淸人則以薄賦而興。
興亡得失
之迹。
其可監也已
彼中築城䂓模
最爲縝密
築土一層
過尺餘。
又築石灰
如土厚。
且以甎甓附築內外
必皆四重
基廣幾五丈
城高幾二十丈。
女墻高隱人身
濶容五馬
左右垜堞對立
內外射賊之法。
城內外高相等
甓面如削。
登埤去梯之後則人不得復下
每於五十步設一曲城。
女墻每間直穿銃穴。
城門皆有甕城
隱蔽門路
外城內又有中城
築法亦同。
賊若入城則外城之內堞中城之外堞。
相與對賊。
殊死以戰。
賊亦如在釜中
不得遁逃
與我國之城一陷而人皆魚肉者有異。
我國則皆據險爲城。
而此則必築於平野要衝
故登城四望
洞見百里
不能隱迹潛襲
雖薄至城。
城外深溝巨壕。
不得超壕犯城。
所謂以逸代勞之勢。
其法可謂可要而至妙矣。
望海途中
官人數輩。
領去十數大車
每車各載大柱木三四箇。
外加縛鐵。
或雜載鳥銃
問之則曰戶部郞章京領去寧固塔。
而每柱鑿其中
實銀五六千兩。
其柱共三十五條云。
揔計其銀數甚夥然。
彼人歸重巢穴可知矣。
又於大凌河道中遇一馬羣。
其數七百餘匹。
自凌河
牧塲進貢京都
不過甲軍數人驅去。
不用覊靮鞭策
騈首逐隊
無或風逸者。
不但馬性甚馴。
彼人畜之法。
別有異方而然也。
胡人嫁娶
禁其滿漢互婚。
滿人則許娶漢女
漢人則禁娶滿女。
盖子生學父。
欲令漢人漸化滿俗之意也。
至於官職
一位必置淸漢兩人
文書則漢人主之。
事權則淸人主之。
故有閣老閣老尙書尙書之稱。
奏御文書
用中國文字。
而必以淸書翻出奏達
初因淸人不識華書
而今入中國已久。
上自皇帝
下至序班
無不華書
而尙用翻淸舊法云。
燕路勝覽
首稱角山望海盤山
海亭來路歷見。
其他擬訪歸時。
使事遭敗。
負罪歸國
不敢游覽山川之計。
瞻望直過。
至今子美扶桑之恨。
尋讀月沙翁角山遺記
未甞緬懷融神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