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梨湖遗稿卷之一
梨湖遗稿卷之一 第 x 页
梨湖遗稿卷之一
 诗
  
湖舍新成
十年山水志。梨浦(在松京西四十里。)小斋成。长物一丝钓。生涯十束经。晓潮看去帆。夕路问归耕。心下无冗计。高枕听禽声。
漫咏
新居小屋多春林。竟夕人稀闭户深。或驾扁舟随白鹭。时从邻老听农谈。村牛吃饱前阡意。野鸟飞过远壑心。真乐世间那有此。暮朝弦诵数青衿。
醉题
昨年尘世人。今日江山好主人。颓然林下醉。自拟羲皇以上人。
戊辰闰七月既望后三日夜。与得龟,伯和,智叔,乐之泛舟同游于梨湖上流。以朱子诗月色中流满一句分韵赋诗。得月字。
五岁江湖人。所亲何等物。泛泛风前棹。皎皎山上月。载得一二朋。飘然夕潮发。清光散空平。璀璨夺人目。问酒狗吠村。移舟宿禽侧。浩荡消世虑。无言但催酌。中流任去留。虚白生秋色。浪吟苏子歌。千古尔先获。
梨湖遗稿卷之一 第 5L 页
归来霜满衣。虫鸣一村宿。
梨湖遗稿卷之一
 书
  
上陶庵先生(丙辰八月五日)
伏未审秋暑。先生道体若何。区区仰慕。未尝少弛。门人。亲患一㨾。客症又添。焦闷不知容喻。忧故如是。未尝一日专看文字。其于实地上工夫。尤无可言者。伏切愧惧耳。近来点检。言动上差失甚多。而察其所由。则都是为忧患所系着也。若病其系着而不忧虑。则便是忘忧。亦非道理之当然。这间用心固难。何以则能不悖于天理之当然耶。馀不备。
  
附答书
 阻恋日积。忽此耑告。倾慰多矣。但闻汤忧弥久。为之惊念。学业进退。亦不暇问也。此身衰疾侵寻。且困酷暑。课法虽不全废。而苦无新得奈何。所示领悉。当忧而忧。自是天理之当然。岂有系着之可言。而反以系着为患者。此系着之病也。不栉不翔一章。固为侍病者柯则。而此外言动。亦可一一点检。以免差失。大学四有中忧患。非必不当忧之忧。而其为病则一也。愿于此痛省亟改之也。壶酒深荷。远情偶到。松台,太和方告行。仍酌此以别。便忙不
梨湖遗稿卷之一 第 6H 页
宣。
上陶庵先生问目(十二月十日)
旧丧馈奠时。当服改葬之服耶。以孝巾直领行之耶。告家庙及启墓祝辞。使服人主而行之耶。以孤子名书而使服人摄行耶。
改葬虞祭。仿丧中行祀仪。而使轻服摄行耶。主人主之耶。且祝辞书以孤子。则无不忍死其亲之意。书以孝子。则非祔前之称。如何。
  附答书
 备要。既引小记父未葬不敢变服之说。则更无可疑。惟既葬而虞也。于旧丧。始服迁葬之缌。
 家庙告辞。如有轻服可以摄行者。则使之摄行。启墓祝辞。则丧人自为之似宜。
 改葬虞祭。丧人自当主之。何可使人摄行耶。祝辞如以孝子之称为未安。则称哀子未知如何。
上陶庵先生问目(丁巳五月初十日)
顷禀疑礼。一从先生下答示。而但其中。亦不无一二可疑者。改葬服条下。答示备要既引小记父未葬不敢变服之说。则更无可疑云。罪人浅见。小记之说。当通于葬父日。即移母因合窆。而先下母棺时。不敢服
梨湖遗稿卷之一 第 6L 页
其服。如父母偕丧偕葬之礼。罪人家事异于是。出母柩先葬五日。且新旧丧设殡相远。丧人当分居。而其在旧丧侧者。不当以新丧之衰绖居之。则恐当服改葬之服。未知如何。
朔望奠。奠之大者。而备要。只云如朝奠仪。恐似轻略。盖既设汤炙饼糆等馔品。则殊重于朝夕奠。而其仪只斟酒一再拜而已。终未安。恐当如参礼仪行之。而但杀参神一节。如何。
设几筵处。燃火未及。故若值日寒。则枕褥之属。须于其傍温暖处设之。此出于情理之自然。未知于礼意何如。
祔祭重在先祖而行于祠堂。恐当以孝巾直领行之。而家礼备要。无见出处。未知何以。
虞祭无参神。沙溪曰。三年内。孝子常居其侧。故无可参之义。然则辞神一节。亦当去之。而于备要。存之何耶。
  附答书
 改葬服一条。考疑礼问解。有可以旁照者。玆用录示。○同春问父丧未葬。改葬母墓。则启墓时。当释重服而服缌耶。但缌服已成。当即反重服。虽执奠
梨湖遗稿卷之一 第 7H 页
于前丧。亦以重服行之否。沙溪答。据礼虽有事于前丧。亦当用重服无疑。○两先生问答如此。就哀家事论之。前丧即母殡也。重服即父服也。愚之前言。或不悖于礼意耶。(葬后则母虞。当服缌耳。)
 殷奠之与朝夕奠。馔物虽有丰略之殊。为奠则一也。只斟酒一再拜之节。未觉其为不安也。
 枕褥之属。岂指葬前所设者而言耶。择其温暖。似是象生之意。而恐不必然耳。
 祔祭时丧人既无变服入庙之文。则直曰当以孝巾直领行之云者。或近于汰欤。(不变服。或是重在亡者而然耶。)
 
无参神而有辞神。事若可疑。然虞是祭之大者。非如奠时只斟酒一再拜而已。既有许多节目。则临毕不可无此一节。虽名曰辞神。只是告以彻馔之意也。如何如何。
上陶庵先生(闰九月十六日)
时铎稽颡再拜。伏承下覆书后。倏尔数个月矣。伏未审霜秋。先生道体候若何。区区伏慕。食息无已。灵床之具。考之备要。无彻去文。反之情理。不忍遽然废之。至于今如初矣。日者先生下答示枕褥之属。岂指葬前所设者而言耶云。罪人疑惑甚矣。大抵练前朝夕
梨湖遗稿卷之一 第 7L 页
哭。是象平生定省之义。既有定省之义。则又何无定席敛枕之事乎。罪人浅意。若无大害于义理。则仍欲以终练。未知如何。伏望明白示教。以释固滞浅妄之意见。千万千万。
  附答书
 阻久一味恋结。远烦耑告。殊荷厚情。近日霜冷。孝履支福。尤以为慰也。此间秋来。殆无日不病。朋友有相守者。而讲习亦不能勤笃。惭惧何言。所示灵床之具。葬后虽未见撤去之文。亦无仍设之语。不可以朝夕哭一节。致疑于其间。士大夫知礼之家。绝无行之者。向所论温冷一款。因哀问及之。而亦指葬前而言者也。更量之。不知方读何书。千万加勉。不宣。
上陶庵先生(戊午五月初四日)
往闻湖中心说纷纭。于今有归一之正论耶。时铎近来意思。颇向于心无圣凡之说。多得先贤之语可据者。但其中或不无可疑处。故今裁问目数条伏呈。盖先质先生。然后时铎之意。始有定矣。伏愿明白批教。
上陶庵先生(己未六月二十七日)
伏未审潦炎。先生道体候若何。门人疾病丧戚之中。
梨湖遗稿卷之一 第 8H 页
工夫自不勤笃。愧惧诚无涯。近来依先贤存养省察之说。而妄画一图子。常欲省警。但不自知其紧否。今仰质于函丈之前。伏望删繁增要。千万千万。
  附答书
 意免丧之后。一来相见。而经夏阒然。已料其有他故矣。耑告匆至。令叔丧变。惊惨何言。近日溽热。服履万护。殊以为慰。此身春间。往来仙峡。触境疚心。归后大心亡日。又过悲割。益不可为怀也。所示图子。略加评骘以还。早晚来时更持来。非面不能尽此意也。大抵人一日之内。非动则静。而静则存动则察。存与察不是别般地头。只争毫发之微。顷刻之间耳。以此形诸图画。不其缓乎。但愿反之于心。体认体验。无或须臾间断也。心说顷与金君时准讲确。而南行时别去矣。此纸今不在。渠必持去而然。后便当问之也。千万不宣。
上陶庵先生(辛酉正月十七日)
倏尔岁换矣。伏惟先生道体茂膺景福。门人。前冬共三四友。讲读书堂。孟子成诵。朱书兼看。此二书中。略识得儒门正法意思。而日昨。先生以时铎慕韩范。忧以外驰者。今则顿觉其病矣。大抵行一不义。得天下
梨湖遗稿卷之一 第 8L 页
不为。学问之第一义。枉寻直尺。以铁为金。今古学者之一大病根也。年来且检省己病而有二。妄眼卒高。周后宋前。无一人可观。此一也。窠臼气象。难脱本色。此二也。此病若不除去。则毕竟未见得粹然正大之地。岂不闷惧哉。只望先生仁德矫揉之教而已。
  附答书
 新年走书相问。且有赪尾之饷。荷意诚厚矣。仍喜春来学况多福。此身逐年益衰。无可言者。所示讲录览还。员数视前有增。因此而渐有作成之功。则岂非奇幸之事。但读书之法。了得一书。万更始一书。而以君程课观之。就两书中。游移无常。或从下而上。或从上而下。或遗落中半。或截去头尾。全不成头绪。如此而可望其有实效耶。甚至两旬之内。一读小学。一读春秋。杂然无先后终始之序。愿以此自戒而且戒人也。便遽不一。
上陶庵先生问目(壬戌)
明德有体有用。则明之之功。亦在体与用两边。而本注但曰因其所发而遂明之。此则只就用一边说了。体上工夫则全欠说去。此何也。且一明字。包得格致诚正修五个目。而五个事。若专就用一边看。则栗谷
梨湖遗稿卷之一 第 9H 页
辑要。诚意属省察。正心属存养。意无或错料耶。
至善中耶。止至善然后。始可言中耶。浅见以为既云至善。则是理之十分恰当者。过与不及。恐不须言。未知如何。至善之得名。本于事为上此理之极好者。则谓之时中之中。可矣。谓之中和之中则不可。此说亦何也。
或问明德是心是性。门人答曰。先儒云本心者。最的确。盖云本心则性情便包得在。或又曰性即理也。心属气则明德。抑兼理气看耶。答曰然。或又曰理虽一。而气是不齐者。则明德亦有圣凡之分耶。门人更不能答也。此是大学头脑处。异时岂不讲论及此。今当人问。茫然无以为说。此殆本无实见得之致。愧惧何喻。伏愿下赐笔教。以开哑聋之见。千万千万。
  附答书
 正心亦属省察。然苟能省察而去其四有之病。则即是存养地头。读大学者。或谓大学专说动而不说静。恐是不善读也。以此推看。所疑或可释然否。至善。即是中矣。谓之时中者。固亦得之。然未发境界。浑是天理。此非至善而何。
 明德本心之云。出于玉溪之卢。而见许于栗谷矣。
梨湖遗稿卷之一 第 9L 页
君既以此答或人。则又何为而不能对于下端之问耶。气二也。而其本则亦湛然纯一而已矣。本心。岂有圣凡之异耶。
上陶庵先生问目
或问鬼神理耶气耶。时铎答曰。鬼神如心。盖心不可言气。而亦不可合言理也。朱子曰。心较性则微有迹。较气则自然又灵。时铎常引此以为说曰。鬼神较太极则微有迹。较阴阳则自然又灵。盖指其不可见不可闻者曰太极。言其可见可闻处曰阴阳。名其太极阴阳之至灵至妙曰鬼神。此未知如何。
  
附答书
 人谓中庸无一心字。不知字字是说心。无限妙用。都萃在鬼神章内。然此未易遽言也。待君熟读是书。有实得而后。相对说破。不晚也。
上陶庵先生(与崔受复联名○十一月初八日)
来此已数日。不审静摄道体若何。而泄患亦不添加否。便闻虽数数。然而终不如操几杖时为审悉也。溸慕区区。尤倍平日。门人。虽知久留无为。而既有往观之意。故亦不得即还。昨夜深后始袭。欲曙时卒敛。此丧虽微细事。固当一依礼经。而堂室狭隘。不得已事
梨湖遗稿卷之一 第 10H 页
多从便处。固非远来助敛之意。而亦势也奈何。板材尚无消息。不知大敛当在何日矣。馀忙不备。
  附答书
 相别数日。书来犹有如见之喜。昨便。未暇作复矣。冬气连阴。夜间旅处安否。吾晨泄或一或再。支离甚矣。待儿还。方可定汤药用否耳。承丧家前夜卒袭。稍以为幸。然如此好人。自此不可复见矣。天既不之少惜。而既逝之后。还恐束缚归山之不亟。此何事也。袭敛之具虽至。非贤辈并力将事。何能及时行之。惟棺木至今不来。穷乡事力不逮。诚无奈何。而贤辈客中为客。自尔多日。其亦劳矣。然贤人君子。遭时不幸。终身坎壈。怀抱才德。郁而莫宣。卒乃死于空山荒寂之滨。而几令人不知其死时。此吾党有识之所共痛伤者。则于其丧也。有力可效。何劳之惮。此贤辈所以慨然一往者也。吾则实有痛切割半之情。虽方委身于床席之间。此去不甚远。自力一临。亦岂不能。而以亡者忧我之疾甚至。未忍伤其志。则顾无可以自伸之路矣。乃蒙贤辈高义。殆无异于亲执绞衾之役。老年百事。都藉人力如此矣。士元书中。万万称幸。孤子之心。可知也。
梨湖遗稿卷之一 第 10L 页
然贤辈此事。岂是为生者之哀哉。成服早晚。即在人而不在我者。不论多少日子。只应卒事而归也。
上陶庵先生(与崔受复联名○十一月十一日)
伏惟夜来。气体益增休祉。伏溯区区。门人等。为看殓肂。久留于此。而素有执鞭从下风之诚。且承丈席指送之意。虽亲执绞衾之役。何敢言劳耶。棺木昨夕始至。方斲治。工过半矣。今夜似可大殓也。受服一节。固陋寡昧。曾是未质于侍右时也。受复虽身经此变礼。而亦不敢质定也。常持之服。俄已奉议于闵丈。而迷见则以为既已受服。则当以尊为重。常持之义。自可明矣。若以斩衰葬前服齐衰练服为嫌。而不为常持。则代父服祖之义。果安在耶。大抵承重受服。只是顺父之孝心。然则亦岂有葬前后之可分也。但丧次各异。事在新葬。则自不得不服其服矣。礼疑常持条摺呈。披览参考如何。明若卒事。则早晚可反面矣。便忙不备。
上陶庵先生(癸亥四月二十七日)
归日。见愆候犹未如常。伏虑种种。门人将母粗遣。而连在槐泉。主读近思。兼看朱书大全。旬讲则周易。朝夕讲不依旧。唯林德履一人。相守诵读。巨细是同。其
梨湖遗稿卷之一 第 11H 页
馀诸人。非徒科累所缚着。志意亦渐不如初。心深闷叹耳。同春礼疑。数昨才始抄。便览。无间可详證。礼疑毕后。方可专事。闻科日近。门下士几留几走。而韩敬养能不归耶。大抵今日科事。义利判焉。的然易知。其言为世道持门户。都是口佞。门人以为志学而业举者。奚但本失之大。其为贼正害真亦甚矣。未知如何。馀不备。
  附答书
 别久而茫然若失如一日。奴还时书。喜闻安税。而今夕耑问忽至。未匝月而嗣音如此。欣慰如何。吾病停汤试灸。运用之节。视前颇胜。虽觉身轻。而初起时则非人扶不能。喎斜剧歇固无常。而今则全减。骤看。或有不知者矣。舌病已祛。晨泄则止。还以乾燥为患。寝食一如前矣。科日迫近。在此做文者则无之。为举归者亦少。而讲事为调养。一味废阁。可叹。韩君尚不归。而归亦不出数日云。科累之坏人心害世道。宜其慨然忧咄。而不为科累所牵者。其责视奔走科事者有别焉。此则贤不可不知也。林君相守读书。其志可贵。同春别集抄写。闻已始手。可喜。便览尽情修润。不必以草率了当为心也。
梨湖遗稿卷之一 第 11L 页
一件金吏才持去矣。无心笔领情。而长时颓卧。握笔无心用时长如对矣。来人告晨归。草草倩谢。只望加爱。不一。
上陶庵先生(与林德履。联名。○六月初一日。)
前月初。仍衿衙书。伏审先生患候大抵有减。而运动一节。犹未如常。区区仰念。实非寻常。门人等。无大段事故。课读不废。书堂相守者十馀人。而间有少胆顾互疑之病。有担当直前底意思者。此固吾党好消息处。与之讲习。却多相观之益。深以为幸。两李及朴韩四人。皆散在做科工。连为勤笃。而至于吾儒实业。则似未免放过退堕。而又往往出科举为士子当职之说。以乱吾儒守经信古之志。其为不美。亦非细矣。时铎近来。每谓同志曰。吾辈苟有此边意思。则先绝其流俗类科欲人。然后可与语天德王道底许多工夫事业也。未知如何。
  附答书
 意中耑问忽到。心声相应之理。岂虚也哉。近日伏暑。佥学况佳迪。甚慰甚慰。吾病。一以閒卧调息为主。而讲业欲俟凉更作矣。药物则医言琼玉膏为第一方。故为先制服四分之一。已觉有补元之功。
梨湖遗稿卷之一 第 12H 页
不知前头症形。亦复佳胜否也。所报书课领悉。同学勤笃如此。实为喜消息。且所谓有担当直前底意思者。果为谁某。若是曾不识面之人。愿闻其名。士子当职云云。设如其言。不论大小轻重之序。目中但见科举一事。而所言乃尔耶。其亦惑之甚矣。先绝流俗友科欲人。非君谁能出此言耶。惟此两种之患。举世滔滔。故坐上见君书者。强者忿。弱者笑。不自以见绝为愧。以此推之。君之一乡。亦必同然。意则善矣。言不可若是其几也。况人见各殊。何可强其必同于我。只有默默加工。将气质偏处。渐次消化。使人知真实学问之功若此。自然歆动而趍向之不暇。如何如何。同春礼疑誊役。或已垂毕否。小学讲说。往往有考见事。已写者有便。则先为送示为好。不宣。
上陶庵先生(七月初六日)
伏承前月下覆书。仍伏审先生患候已臻复常之地。此奚独门人私幸之深。斯文之福。固亦多矣。此去四友。即前书所禀十人之半。其材赋与所得。略有高下浅深之不同。然其委己从事之志。则彼此少无加减焉。大抵生斯世长此地。能奋发振起。知担当此事。非
梨湖遗稿卷之一 第 12L 页
为僭妄。闻我先生盛德。教人以至仁。同心并兴。齐进门下。诚欲薰沐道义。以塞受中之责。此以道理言之。则只是常事。以时势论之。则极为稀贵。伏愿先生俯赐仁爱。受而教之。开示门路。无负远从之志。千万千万。门人病差后。即为进拜为计耳。
  附答书
 意中书至。如对慰深。闻有所苦。恐妨学业。吾病服琼膏之后。神气颇胜。昨又感暑。一场大呕泄。还复澌薾。完复未易为期奈何。上人三士。已不可得。况又加一乎。深浅姑未知。而作贽之文。已得大意。一何故都之多贤耶。病甚废学。固无以称其远来之意。适又口不能言。亦恨其来之晚也。小学讲说。今便胡不送来耶。殊菀殊菀。忙倩不宣。
答上陶庵先生(九月初三日)
前月念五。伏承十二日下书。并同春拾遗。凭伏审先生患候泄症犹不止。伏不胜忧闷之至。厥后有日。伏想已臻勿药之地矣。同春礼疑。与林德履合新旧抄取。一依先生教示而为之书出。亦不可以草率。故托诸许增临写。令略加取舍。如是似完精。门人同李福谦,林德履。俟明晓发向麟峡。因转入枫岳。遍观内外
梨湖遗稿卷之一 第 13H 页
山而归。即进拜门下为计耳。许增,金声始。会一舍连勤讲读。其馀诸人。或以病或有事。不能静坐读书。可闷。馀不备。
  附原书
 乍见甚有馀怀。或传归时过衿衙。然否。计已安税有日。秋清。学况增胜否。此间泄候犹不止。澌顿日甚。奈何。同春先生礼疑拾遗。今始觅送。前去者想一依问解条目。分类为之。须以此逐段添补于其末端。无有遗漏也。正书已几许。合新旧务为速成。无若小学讲义之一场虚往还也。为此附金君声始家。不知何日达否。愿得回示也。不一。
上陶庵先生(七月十七日)
年来。先生道体欠和常多。而省旷音疏。莫甚近日。区区下情。沈郁曷喻。秋气向深。伏惟先生调候渐进复常之地矣。门人穷居少事。看读专一。至于本源。不无所助。但城村相阻。讲事不勤。在门人。固陋为闷。在诸友。外驰可忧。前月与李福谦,崔应星,林德履改定讲规。始讲已两月矣。第门人等浅见。指画讲规。已极僭妄。规亦疏漏。故玆录一通。并禀目敬呈。伏望一一批定。以为书堂恒式。以成诸人之美。千万幸甚。
  
梨湖遗稿卷之一 第 13L 页
附答书
 经夏阻音。忽得耑告。以审佥学况之安。为慰如何。此间。去月一番大呕泄。十馀日委顿。近始略进粥饭。稍能起动耳。讲规蒙示。未见其疏漏。往往与道峰新定规式合者有之。深以为喜。想此本是誊送者。故仍留观矣。但录中人不参一何多。新增亦无之。可叹。禹君汩没于科工。不暇及耶。是余之过也。子木沉鱼。到即上盘。得以加餐。崔君马杖。便于移席之用。极是佳品。多荷多荷。寄语许君。为我速了礼书之役也。诸答病未能焉。幸同览。尤集目录依还。方有碑文之役。疑义待后便。从容奉答耳。不一。
与李翰林(宜哲○己巳)
雨馀回驾。深切居者之念。伏惟动止万相。区区悬昂之至。时铎课讲不至废阁。但未见日知之功。而旧习之缠绕。依然自在。私窃悚仄。天磨一游。想像其佳致襟怀时时爽然。未有不为退却世虑之一大助矣。馀不备。
答吴留相(光运○甲子)
民穷居薄陋。声迹本疏。不谓明公降屈威重。遽辱耑问。兼以佳贶。寒门生耀。极感至意。但称道太过。责望
梨湖遗稿卷之一 第 14H 页
太深。顾民之愚钝不肖。实不足以当之。反躬十思。受之不称。玆不敢发封。复以授来使。惶悚之至。罔知攸措。伏惟宽度。千万切祝。
  附原书
 仄闻足下衣葛怀玉。行谊甚高。仆于足下。虽无平昔之素。而承宣之任。礼贤为先。其区区慕用之谊。容有其既。侯生之观信陵。无足取其虚矫。陈蕃之待徐孺。真有感于声气。以仆之年先一饭。意高明似不挟贤而相远也。玆先奉问。以企芳讯。
与许川如(增○丁卯)
月初会面。论学从容。实近日所未有。归来殊切依依。而此意警发。则为幸如何。至论浩然章。君且开心倾听。盖无所得。何能若是。甚喜其意思同。乃敢排列养气之方。名曰养气方。为先揭左。常欲自警。又写一通。拜手为献。其能欣纳而观省否。深以为望尔。大抵志意退下。不见长进。吾辈之所通患。而惟我与君为最。此寻常忧叹。而细究其受病处。则都是气质萎弱。而又欠一段持志无暴底工夫也。是以气魄不壮。主宰不立。文字见解。虽若可听。而世事才触。八九摇夺。持己谨详。虽若可观。而明眼所照。准拟自露。噫。偏见小
梨湖遗稿卷之一 第 14L 页
成。实非所期。而泰山一摧。依仰无地。心法规模。于焉少变。未知将来。竟作何㨾人。思之及此。痛惧交极。自春初。日诵浩然章。以至今日。别无所得。而惟自觉得中间志气之自初而甚生悲愤之意。遂于其章内。又摭出学者受用之语。而条列为六段。始言浩气体段。中言善养工夫而内外不遗。终始无偏。终言善养成效而又结之以不善养之病。欲自戒焉。盖一主于亚圣之旨。朱子之训。而少无容私意于其间尔。凡我同志。乌可不猛省而加力乎。
答赵乐之(有善○庚午)
前书妄以细琐说话。仰烦大度。颙俟还教之益。岂意承不觉汗懔之示乎。至于更赐提教之云。尤不胜愧悚。顾此愚疏。实不克笃志进步。然区区所以夙宵自力点检者。惟骄率二字之病。而君则以此为馀事小病。亦可服其见到之不在浅小也。昔读论语。有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馀不足观也。近思曰。学问骄人。害亦不细。此等说话。以君所见论之。似是圣人为后之虑深。而伤于过而然也。先师尝曰。学者无限病痛。皆从谓人莫己若上生。一日问诸人曰。君辈知骄字病乎。对曰。接物怠礼是骄也。先生曰。夷俟
梨湖遗稿卷之一 第 15H 页
不拜。自是粗顽辈例症。惟外面折折恭人。而其心曰彼既不知。我已知之。彼所不能。我已能之。吾何屈于彼哉。此真所谓馀不足观者也。如此辈人。终不到得正大高明之域。如以大知而好问察迩。有天下而不与焉。此圣之所以为圣。而终极于高明博厚之配也。吾辈退而惴惴。抑志内讼。至今庄诵。有时思之。不觉懔然。若夫君于我。执弟子之礼。进退纳拜。坐立惟命。尊已隆矣。恭亦至矣。我谓君骄率。似乎妄发。在君喜闻之量。恐当虚受自省。而反以馀事小病任之。人之信不信姑舍之。而于君自修之道。岂不欠了乎。然此无非诚不在于未言之前。只自反己修省而已。复何谁尤。馀忙倩不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