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梨湖遗稿卷之三 (自动笺注)
梨湖遺稿卷之三
 附錄
  
言行錄
兒時善舞
喜舞劒。
隣家置酒張樂
輒造其門。
直前起舞
無所顧忌
人皆以英氣目之。
七歲
學文字。
整衣束帶
端坐以讀之。
言動行止
凡兒不同
其在父兄長者之側。
應對進退
如有規模
戱嬉
口不出惡言
或有詬辱者。
不與之校。
見者皆嗟異之。
一日與隣兒同學
悄然默坐
良久發歎曰。
無可爲事
盖其志氣異凡。
兒時已然也。
公才性聰明。
初就外傅
通史諸書日數十行
雖不多讀遍數。
翌日成誦
其傅歎曰。
他日能成巨儒者。
必此兒也。
其家本以治財爲業。
公欲從事文學
日以簡編筆墨爲事
其於財利
浼浼也。
年十六七。
御侮公欲試其志。
與人同治貨殖
公乃冠帶危坐
終日一言
作書述懷以進之曰。
始皇得天下。
二世而亡。
創業雖難。
守成亦難。
吾家産業已成。
守之之道。
莫如讀書節儉
御侮公知其不可奪。
遂不復强。
許令讀書
御侮性嚴
諸子有過
不少貸。
至是謂公曰。
不學則已。
學則工夫篤實
無至家業學業兩失之歸。
也。
因置諸別室深僻處。
勸課日勤。
不使外人交接
及公自寒泉歸。
多買經籍以資之。
爲築精舍以處之。
嘗曰。
自兒向學
言語威儀
不得不愼。
每事咨問而决之。
其臨歿。
亦無他言。
以不及見兒學成就遺恨
公初讀書
有志詞章
取曾氏史略。
讀至千遍
及讀孟子
何必曰利一句
欣然有去利向善之意。
自是不屑治産
嘗作義利辨。
以示其志。
其後杏溪張公(公名昌復。
文行一鄕師表
慶基殿參奉
)學。
公問曰。
吾聞讀書
所以爲人事。
時鐸從前通史諸書
不過歷代興亡
無以爲人事。
張公嘉其志。
勸讀小學
公甚喜之。
自是危坐一室
杜門終日
講誦不輟
幼時
從張公在僧舍
童子同學者甚衆。
相聚林下
嬉笑無常
獨公終日書冊
端跪不言
僧徒異之。
稱曰生佛
公元1731年
辛亥十二月
有言鄭贊善齊斗方在江都
學問高明
欣然欲往從之。
其家不爲資裝
公乃留書壁上。
以示從師講學之意。
負笈徒步
徑至昇天津
日暮流澌
不可渡矣。
遂欲留宿浦村。
擬待明朝潮漲乘船。
俄而伯氏追至。
以親書示之曰。
歲聿將改
今姑旋還
老父守歲
待明
隨汝意行之可也。
公遂與伯氏
公元1732年
歸。
其後將欲理裝。
復向江都
陶菴先生爲當世儒宗。
乃以壬子五月
寒泉
請留受業
先生奇愛之。
公從張公授小學
兼講喪禮備要
用工夫
攝威謹節爲事
初見陶菴先生
請質備要疑處。
先生不許
盖以學者講明義理
專在四書
而儀章度數。
非所急也。
(先生不許講禮
然人有以禮疑來問者。
輒命公評證之。
多從其說。
)自是趍向益正。
規模益大。
其志以古昔聖賢爲期
其學以居敬窮理力行爲要。
其後嘗在師門
語及禮學
公對曰。
程子曰寧學聖人而未至。
不以一善成名
若專治禮學。
便是一善成名
時鐸平生之志。
不在於此
妙年求道
擔當直前
如此
公於事親
極其誠禮。
每日未明而起。
盥櫛衣帶
卽詣寢所
省其安否
未及寢興
則雖天寒
必立於戶外以俟之。
御侮爲此念之。
必夙寤也。
及夕又就定衽席
節其溫凉
寒甚則必親加烘柴。
御侮公或出與朋知談醉。
夜深不還。
亦必坐待
及其歸寢乃退。
御侮爲止夜飮
公早喪母。
繼母張氏。
孝敬備至
張氏甚愛之
無間己出。
公元1736年
丙辰秋
御侮公有疾。
累月沉痼
勢漸危篤
晝夜
側。
憂色沮。
藥必親嘗
衣不解帶
累夜不寐。
亦無睡思也。
醫言井中子夜水當有效
公每夜半
必親起汲取以進。
積數月。
未嘗失時
誠意之久而不衰如此
術者又言當禱于山川
天寒雪積
沐浴潔服。
達夜露立
稽顙致虔。
盖其迫切至情
無所不用其極也。
病革
刺血以進。
得蘇十餘日。
公元1737年
丁巳二月
公遭外艱
哀毁踰制
殯殮諸節。
一遵禮經
及葬
廬於墓側。
不脫絰。
不解衣
三年茹素
不貳品。
每晨昏上墓。
拜跪哀號
風雪不廢。
頭不沐櫛
蟣虱出外
身不浴濯。
塵垢滿爪。
自苦如此
公於奉先
備盡誠敬
品節儀文
一遵家禮
祭之日。
器皿倚卓。
必親滌濯
粢盛庶羞
必務蠲潔
香燭祝板之類。
別置樻子以藏之
嘗告伯氏曰。
家力不逮
祭物雖未能盛具。
然所具之物。
必充其器。
不可苟也。
村居也。
凡祭需之可以力求者。
預爲措置
之屬。
亦取其先熟者。
親幹藏之
不使點汚損傷
或躬往川澤
得魚鮮以供祭用。
致其自盡職分之意。
公每値忌辰節祀。
雖有病故
或値癘疫盛行
未嘗徇俗廢祭。
兄弟卑幼
皆曉此義。
若兄家有故
則其弟代爲設饌以行之。
雖公歿後亦然
莫非公正家之效
也。
公娶金氏張氏。
早夭
後又娶李氏
性質柔順貞靜
自歸公。
便不爲言笑
動止皆有則。
親黨嗟異之曰。
爲此人之配也。
其事君子也。
承順無違
出入相拜揖。
時有所謀。
輒陳長遠之計。
輔佐之益。
盖亦不少
公有賓客
令具酒肴
則一一從之。
無違忤色
公少喜遠遊
在家日少
不曾傷懷
唯以力學不顧家勸之。
其事舅姑
柔聲怡色
盡溫恭之禮。
其於娣姒妯娌
相和悅。
無間言。
至如婢僕
恩意下逮
未嘗惡言加之。
及在江上
賓客來留者相續滿堂
朝夕供饋
皆親爲撿視。
時或別具異味
待之以誠
六年如一日。
此雖其天姿異人者。
而盖亦莫非公律身御家之效也。
公於兄弟
友愛深至
素無物我
御侮公臨歿。
以公讀書治産
特命諸子分財時必優給之。
其後伯氏公相議。
中分其財。
伯氏遺命
欲加給公。
固辭不受。
及至秋成
昆弟所穫。
亦必聚之一庫
量宜均分
未嘗自私也。
家行之美如此
公於宗族
睦婣深篤。
再從弟時潝。
自幼從公遊學
公甚愛之
爲授小學
敎以義理
未嘗勉以科業
不幸
時潝早夭
公又嗟惜悲痛
爲文以祭之。
從弟時鎭
亦自幼從學
愛育存視
敎之以誠
其家貧甚。
移寓他鄕
常家蓄之。
衣食備給。
生甫二歲
失所恃。
乳於婢。
及長。
待其婢甚厚。
其婢老寡無依
卽爲家蓄之。
優給衣食
夫人李氏
感其義。
待之亦厚。
同居旣久。
情誼相得也。
公平喜施
貧窮者。
必捐財以賙之。
同鄕有高生敬恒
相從讀書
年過二十。
不能冠。
公爲具巾服以加之。
其弟死。
又爲葬之。
服食之需。
亦必共之。
又有李生福。
貧乏不能存。
公爲招致家塾
常給衣食
於其冠婚
爲辦資裝
使不失時
勸令爲學
課讀甚勤。
又爲資送泉門
使得受業
輕財重義如此
公在泉門也。
士友貧窮者。
多賙其急。
或有資罄而徑歸者。
分裝槖以與之。
退歸也。
門下士友多歷訪
公必延待欵接
爲贐其行。
或留數日。
講論經傳而去。
公居鄕謹愼
慶吊問遺
無所闕。
每値正歲
必歷拜長老
長老有來訪者。
迎送下堂
又具杯酒
以致恭之意。
公家經籍數百卷
人有求假
雖新備未及經覽者。
輒與之曰。
天下公器
吾何敢自私也。
其人或未卒業而還之。
則公又以有初鮮終。
歎惜之。
公初就子男山下
築數架屋
往來講誦
陶菴先生爲題其額(額曰書堂
)以奬之。
後遊浦。
江山深僻
盡室搬移
終老之計。
陶菴先生爲書梨湖草堂四大字以贈之。
性度峭峻
自少講學
便不喜與世俯仰
平居閉戶端坐
氣像淸高
全無俗態
陶庵先生嘗稱曰。
鐸也有蔬筍氣。
公律身甚嚴。
平居每日
雞鳴而寤。
默誦警切己之語。
昧爽乃興。
盥櫛衣冠
灑掃室堂及庭。
整置書案
終日危坐讀書
未嘗箕踞
居處有常
動息有節
言語謹愼
行步安詳
容貌端重
令人敬憚
公性喜安靜
杜門守拙
未嘗爲閒出入
居室也。
讀書
默坐拱手
令在側者毋得喧譁
衣冠什物
頓置井方。
不使散亂
琴瑟簡編筆墨之屬。
亦必置有常所。
取用旣畢。
置元所。
日用凡事
不拘大小
照管整頓
無有遺漏
精詳不苟如此
公家業素饒。
平生貧匱之慮。
然其自奉儉素
衣不御華侈
食不求甘肥。
及至晩居村舍
調度比前太
减。
咬菜根
不以爲憂。
其遊山水及往來寒泉
喜與士友
徒步同行
雖至重繭
不以爲苦。
天性寡慾
自少講學
常居外室
讀書爲業。
其於世利紛華淫聲美色
一切謝絶
以至博奕奇玩
淡然無所好。
秉心剛直
處事明斷
凡有所爲
知其合義
堅執不撓
勇往直前之意。
爲事勢之拘掣。
有所前却
輒悔內訟
累月不釋也。
及其晩年
處事尤要精密
先事預度
合時宜
又必遍詢而後决之。
公接人和易。
不設畦畛
其與人言語。
胸中所蘊。
說出殆盡
無有隱蔽
使人得以見之。
見人美質者。
亹亹勸學
誘掖奬進
見人不義者。
必嚴加攻斥。
不饒貸。
長老言。
必辭氣溫恭。
相與談說故事
卑幼言。
必勉以念書爲文
循循不已
嘗語人曰。
論語汎愛衆而親仁一句甚好。
向來意思狹隘
見人庸凡不似。
心下冷看。
甚至憤疾不置
今思之不然
人之於人。
自當相愛
初無相憎道理
其賢者。
固當親愛加厚。
不賢者。
亦宜矜憐包容之。
晩來
德器寬弘如此
公自少志學
便以聖賢己任
嘗喜誦程子所謂說道第一讓與別人
且做第二等之語以自激
昂。
又以西山採薇資質
沂水狂簡
吾斯未信之精密
不違如愚見識
吾日三省篤實
集大成德行
坐待朝之事業
四十七字。
列書以自警。
期待之遠。
如此
公立心。
以淸高遠大爲準則
嘗謂士友曰。
人於外物
超然脫落
方是士君子規模
又曰。
計較利害者。
萬事皆低。
此皆平日雅言也。
公自少持身矜莊
裒聚先賢論敬之說以讀之曰。
爲學大本
盡在是矣。
於是自刻勵。
以致力於涵養本原之功。
及其晩年
鞭辟近裏
動存敬畏
自放慢講習之餘。
默坐收斂
終日兀然
陶菴先生嘗以專心向裏稱之。
公嘗論爲學大要曰。
凡事到吾前。
無論大小
必先義理恰好與否。
恰好者。
决定恁地
不恰好者。
决定不恁地
學問之道。
如斯而已
盖泉傳授旨訣也。
公於窮理工夫
用力最約。
專讀小學四書
以求其旨義
體驗應事接物之際。
以審其義利是非之辨。
不切身心受用名物制度律曆藝文之屬。
未嘗留意硏究也。
取名義時位四字
揭諸壁上曰。
萬事萬物
不有其名。
有其名則莫不有其義。
必先須審其名義所在
然後又看時位之如何。
各隨其宜而處之。
苟能以此權度
則其於酬酢萬變
庶乎不差矣。
此誠學者窮格之要訣也。
其與士友辨論義理
又以躐等爲戒
語及理氣心性情等說。
則輒止之曰。
吾輩皆是初學少年
目下多有急切之務。
何可遽及此精微之域哉。
用工循序致精如此
公平讀書
正容端坐
高聲緩讀。
沉潛思索爲務。
體驗踐履歸宿
每日必讀一般經書一般子書
只要精熟
未嘗涉獵泛看。
其有疑難處。
反覆窮究
夜以繼日
或思而未通。
則必箚記小冊子
士友討論
禀質師門
以不知不措爲心。
其所讀書
必以古昔聖賢性理文字爲主
莊列異端書及韓柳歐蘇不切日用者。
未嘗取看也。
嘗曰學者體驗操存之方。
小學四書爲急。
六經次之
故其平生用力
專在小學四書
其於子書
最愛近思一部
常置諸書案。
反覆潛玩
抄錄切己處。
中夜輪誦。
晩年喜讀朱子大全。
每遇其切於受用者。
愛玩不忍去。
抄錄小冊子
目之曰切要訓。
常置座傍。
夕視爲警。
又爲貼屛障
朱子行狀中最要者八節
分列爲圖。
又甚愛大規模
心法
眞切磨。
經歷等語。
常與士友關說不置也。
(公尤喜說經歷二字
甞曰凡人未經事而爲大談者。
實未知難易也。
必待親經歷
然後方足俱到眞實
體驗言行
不相矛盾矣。
盖平日用得力處也。)
初年讀書
喜摭聖賢言語圖子
積成卷帙
其後以不滿於心。
皆棄之。
晩來
亦別無著述
惟與士友商論庸學要義
皆有講說
又以中庸畫六圖。
二典七段
合成一編
名曰鈍筆錄
今藏於其家。
平生不留意於詞章
然與士友相對
興到輒吟咏唱酬
要以適性而已
不嫌其不工也。
公平日。
取經訓中切己要語一二句。
(如明健弘毅之屬。
)默念持守
禪學話頭然。
最後嚴正縝密整頓專一八字。
爲參前旨訣。
常常提撕照管
未嘗放過
工夫着實如此
公自以輕躁疎率
爲氣質偏病。
力加矯治
行己必務安重
處事必務周詳
盖深有意變化氣質之功也。
又嘗以爲務實四字
大題目。
而立心必本於誠。
纔覺外馳
隨卽鐫絶。
然每對同志。
輒歎其終不離名字地頭
反約之功。
久而彌篤如此
公在泉。
嘗取一條繩懸之楣間。
令垂下在前
出入觀省
人問其故。
答曰。
義理直截
與此繩相似
故吾
日用行事
皆欲一於直而無纖毫委曲
使無愧於此繩也。
用功刻苦
皆此類也。
公自少力學脩身
又欲推以及人。
士友志同者。
懽然相愛
視之如兄弟。
又多引進泉門
使得依歸
後生之有志於學者。
亦必奬進不已
由是
一鄕士友
不信以爲儀表
後生少年
摳衣請業者亦衆。
其在江上
學舍幾不能容。
公與士友講學
一依泉門規模
其在泉。
每日未明咸起。
整衣端坐
各誦切己之語。
質明
灑掃盥櫛
更飭容儀
皆以道袍笠子
相揖序坐。
小學一二章
商確文義
於歸一。
夕則講詩經
朝儀
其所讀書
各嚴立課程
逐日錄其起止
無得放慢
每値旬日
各將一旬內所讀。
溫誦會講。
朔望則取陶菴先生所編書社
輪誦一冊。
講誦如旬儀。
其在梨湖
士友來留者設講。
一如泉。
又以城村相左
未能常聚對討則別設元講。
規則令諸員同誦一書
先期熟讀會疑。
其所講書
必先小學近思
次以四書六經
每月一會
自旬至十四五宿。
設講而罷。
其後又以一舍之地。
逐月往來不便
相與更議
每於春秋兩節
一設講會
日子以旬望爲限
講書以數篇爲率
(嘗與士友
載酒乘舟
甘露寺
講論
語而歸。
)其講規沿革
莫非隨時從宜
而其倡率諸友
勉學衛道之誠。
積久不懈如此
公與士友論學
虗心倡率
無間人己。
嘗曰此事自是吾人當職
着衣啗飯相似
乃是日用間至緊切道理
此外更有何事
相對
見其志業向進則喜形於色
加勉不已
退托不進。
漸至背馳
則戒責切至
曉諭諄復
必欲同歸於善。
臨歿。
又以願諸君講學
奉承先師遺訓
無負我平日之意等語。
手書以朂諸友
其於接引後學
尤致其詳。
循循誨飭
各盡其才。
講說之際。
或有未及領悟者。
則必反覆問難
使之曉解道理。
少有非違
加警斥。
然其惓惓之意。
終不少衰也。
禀性白直
見人心術闇然用機智者
輒深嫉之。
士友或爲世累所移。
有叛學之漸。
則必嚴加攻斥。
辭氣峻激
不少貸也。
及其晩年
乃曰朋友責善
必須有餘而言不足
乃是忠厚
自是交際之間。
務要從容規箴
不至過激
其誠量長進如此
公平不屑科學
同志曰。
士有志於學者。
必先絶流俗友科欲人。
然後可與語天德王道底許多事業。
陶菴先生聞之。
以書稱之曰。
兩種之患。
擧世滔滔
非君誰能出此言耶。
或詰之曰。
先賢亦多有登科者。
子何斥之太過耶。
公曰。
朱子
畢竟伊川一等
又曰。
今天腥膻
忠逆一途。
以時義推之。
不當赴科也。
其志高尙如此
公元1750年
庚午夏
公以諸士友同時
同鄕
同道
欲作三同會。
列錄會員姓名
弁以橫渠西銘
終之以朱子朋友說。
又欲取呂氏鄕約
增損儀節
立約束。
相與維持講習
以資終身輔仁之益。
有志未就而卒。
公元1749年
公平好古
言必稱三代
嘗與諸友會于書堂
書院烹狗置酒
鄕飮禮。
至己巳春
文庵李公(名宜哲
陶庵先生高弟
)歷訪梨湖
相與評證儀節
時士來集二十餘人
就其園亭
設筵習禮
揖讓進退
威儀可觀
鄕人流傳
以爲一代盛事
公元1741年
雅好遊山水。
每誦朱子所謂濁酒三杯豪興發。
浪吟飛過祝融峰一句曰。
雖無由到祝融峰
何不時登松岳絶頂
壯心目。
每當閑隙
輒與同志携酒登臨
以致慕仰先賢之意。
辛酉春
士友西遊延安
觀荷南池
海州
首陽山
拜謁夷齊廟
轉入石潭
上下九曲
遍尋文成公遺跡
慨然曠世之懷。
長淵
甚喜金沙形勝
留賞數日。
悠然忘歸
壬戌秋
旣望
赤壁故事
携一二同志
禮成江。
中流泛舟之遊。
癸亥秋
又與士友東遊入楓岳。
遍踏內外山。
歷泛三日浦。
還至麟蹄。
留宿先師舊宅
愛其山水幽邃
欣然盡室移居之意。
後不果就
及其晩居梨湖
杜門讀書
不復遠遊
扁舟草履
放浪五峰七浦之間。
以終其年。
弱冠
始遊寒泉
自是甚病
負笈以進。
閱數月乃歸。
或至半年爲客。
攻苦食淡
處之怡如。
尊信益篤
志業日進
陶庵先生愛重之。
語及公。
稱爲豪傑之士。
嘗和其詩曰。
旣往虗禮
從今赤心
書贈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八字以勖之。
期許之重如此
公以篤學脩身
爲當所知
其在泉上
士友四方來者
莫不嘉其志行
相與讚歎不已
退歸
東西過客
莫不願見其面。
輒歷造其廬。
營府亦多致饋問
禮待之。
公自初讀小學
慨然一切體行之意。
凡於日用
不拘大小
必欲反躬力踐。
家人信服
鄕人相對者。
亦必動容
不敢鄙倍之言。
以至兒童走卒
莫不誦其名。
輒以學士稱之。
地僻俗陋
居不巾帶
動輒
敺罵。
公來居。
隣里化之。
賓客
必正巾束帶
羣居相讓
不出惡言
或遣其子請學。
若公亦可謂化及鄕黨者矣。
公元1743年
公以力學實行
素負一鄕重望
其卒也。
鄕中士林
無論親疎
莫不驚悼。
咸曰吾鄕不幸
賢士亡矣。
當世有識
亦皆嗟惜
或爲辭以哀之。
初終及葬
士友相聚哀慟
禮治喪。
又爲制服三月
而其門生加麻者。
數十人云。
  跋[許增]
 右梨湖金公言行六十條。
增與士友相議纂定者
竊念公起於寒門
發憤讀書
篤志力行
聖賢己任
旣又就正於先長者
爲學䂓模
益精以密。
及其講道梨湖之陽。
奬勵後進
蔚然一鄕師表
如公者。
今世豈易得邪。
凡我士友平日志業
惟公是仗。
而失之中途
倀然墑埴。
不得卒究觀善輔仁之益。
盖亦斯文不幸也。
公歿旣久。
或恐嘉言善行
堙沒不傳
相與協力
錄出梗槩。
以俟當世立言君子采擇
不敢過情溢美之辭。
以傷公平日爲己務實之意。
惜乎。
天假以年。
其所成就
奚持止於斯哉。
嗚呼
北望湖山
雲月荒凉
向來絃誦
宛猶盈耳。
俯仰之間
奄成陳迹
公元1754年
紙愴感。
不覺涕泗橫集
因幷附識於此云。
甲戌孟秋下澣
花城許增。
謹跋。
行狀[朴聖源]
公元1713年
君諱時鐸
字子木
姓金氏
德水
遠祖壽胤。
中廟敎授贈兵曹參判。
世居松都
曾祖處河。
祖淸兼。
俱階折衝
德峻
御侮
臨沒顧謂時鐸曰。
不及見汝學業之成。
未及陶菴李先生
是吾恨也。
志尙如此
陶菴先生爲記其墓。
妣星州尹氏。
通政元女
以肅廟癸巳十月二十三日生君。
七歲
學文
整衣束帶
端坐而讀之。
其在父兄長者之側。
應對進退有規模。
口不出惡言
或有犯者。
不與之挍。
一日悄然默坐
良久發歎曰。
無可爲事
盖謂學問無他事也。
志氣異凡。
兒時已然
家以治財爲業。
父欲試其志。
令爲貨殖
君跪對曰。
吾家産業已成。
守之之道。
莫如讀書節儉
父知其不可奪。
遂不復强。
許令讀書
君讀孟子
何必曰利。
欣然有去利向善之意。
自是不屑治産
作義利辨示志。
嘗從張參奉昌復受學
君問曰。
吾聞讀書
所以爲人事。
時鐸從前通史諸書
不過歷代興亡
奈何
張公嘉其志。
勸讀小學
君甚喜之。
危坐一室
終日誦讀
講禮
公元1732年
書。
用工夫
攝威謹節爲事
父嘗曰。
自兒向學
言語動止
不得不愼。
壬子
陶菴先生一代儒宗
負笈寒泉
請留受業
得聞爲學門路
趨向益正。
規模益大。
不復以儀章度數爲急。
專心講明義理
非甚病。
輒進留門下。
志業日進
先生愛重之。
稱爲豪傑之士。
嘗和其詩曰。
旣往虗禮
從今赤心
書贈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八字以朂之。
期許之深如此
丙辰
有疾
衣不解帶
累夜亦不假寐
從醫言每子夜
躬汲井中水以進。
積數月。
未嘗失時
病篤
達夜露立積雪中。
稽顙禱神。
丁巳
竟遭外艱
哀毁踰制
殯殮葬祭。
一遵禮經
三年廬墓
晨昏拜哭。
風雪不廢。
不解衣
不貳品。
久廢櫛沐
至於蟣虱出外
塵垢滿爪。
每日環省塋域
手鋤雜草
間又錄出遺事
墓文於先生。
先生許之曰。
汝之籍手請此者
以有向學之志也。
余之不能辭者。
以此也。
然學未易言。
待汝志益固知益明行益力。
不愧乎學之名而後
始可爲之辭也。
乙丑
先生患候漸痼。
君又進陳情文
略曰人子顯親至情
無間貴賤
先生一諾鄭重
文字遷延至此
此實玉汝於成也。
學業無窮
人事有限
有限而待無窮
不亦憫蹙乎。
先生
公元1746年
墓表
爲文以贈之。
許其專心向裏
而益勉其所不足
於顯誠意若是其切。
先生奬勵之意。
此益可見矣。
丙寅
先生後學
君爲心喪期年
嘗歎曰。
我於門下
偏蒙父母生成之恩。
自顧冥頑
不能盡古制。
故服雖止於期。
悲廓之情。
終身無極
每値忌辰
爲位哭盡哀
君始於所居皮橋地。
得隣圃。
別立書室
扁曰松溪精舍
士友讀書其中
信從者益多。
乃就子男山下
築數架屋
往來講誦
先生爲題其額曰書堂
後又益厭世俗紛囂。
深入東峽之志。
先生以麟蹄別庄許之。
君與一二同志
往相其宅而歸。
伯氏力止之。
乃取府西浦江山之深僻
盡室搬移
終身計。
先生又書梨湖草堂四大字以贈之。
臯比永閟。
承學無地
惟日與講伴。
自課勉。
君早喪母。
繼母張氏。
孝敬備至
張氏愛之
無間己出。
己巳
張氏終堂。
哀毁盡禮
如前喪。
辛未九月二日
以疾終。
年三十九。
一鄕無親疎。
莫不驚悼曰。
吾鄕不幸
賢士亡矣。
當世有識
亦皆嗟惜
或爲辭以哀之。
士友相聚
禮治喪。
又爲制服三月
門生加麻者。
數十人
葬雪松山頭三洞亥坐原。
君凡三娶
淸風金氏
折衝燦柱女。
結城張氏。
瑞翰女。
皆無育。
開城李氏
廸女。
善承君子
多有懿行
先君沒。
及君葬。
遷祔
繼子瑜。
女爲富平黃道潝妻。
未笄
性度剛直
氣像淸高
絶無塵俗態。
平生不屑科學
嘗語同志曰。
科擧壞人心術
無異異端
志於學者。
必先絶意於此
然後可與語天德王道底許多事業。
或詰之曰。
先賢亦多有登科者。
子何斥之太過耶。
君曰。
明道朱子
畢竟伊川一等
今天腥膻
忠逆一塗
士生斯世
不當赴擧
又曰。
人於外物
超然脫落
方是士君子規模
計較利害者。
萬事皆低。
嘗喜誦程子所謂說道第一讓與別人
且做第二等之語。
以目(一作自)激昂
立心遠大如此
律身甚嚴。
裒聚先賢論敬之說以讀之曰。
爲學大本
盡在是矣。
於是自刻責。
以致力於涵養本原之功。
平居
每日雞鳴而寤。
默誦警切己之語。
灑掃室堂
整置書案
讀書
默坐拱手
天性寡慾
其於世利紛華聲色
一切謝絶
以至博奕奇玩
淡然無所好。
自以輕躁疎率
爲氣質偏病。
力加矯治
務爲安重周詳
於窮格上用功最約。
嘗曰凡事到吾前。
無論大小
必先審義利之恰好與否。
恰好者。
决定恁地
不恰好者。
决定不恁地
學問之道。
如斯而已
取名時義四字
揭諸壁上曰。
天下萬事
公元1751年
萬物
不有其名。
有其名則莫不有其義。
先知名義所在
然後又看時位之如何。
各隨其宜而處之。
庶乎不差矣。
其與士友辨論語及理氣心性情等說。
則輒止之曰。
吾輩皆是初學少年
目下多有切急之務。
何可遽及此精微之域哉。
平生用力
專在小學四書
其於子書
最愛近思
錄抄其尤切處。
反復輪誦。
晩來喜讀朱子大全。
每遇其切於受用者。
輒錄冊子
又取朱子行狀最要者八節
分列爲圖。
朝夕爲警。
讀書只要精熟
未嘗涉獵泛看。
其有疑難處。
潛心究索
夜以繼日
或思而未通。
則必箚記以質於師友
又必以體驗踐履
歸宿
泉。
一條繩。
出入觀省曰。
義理直截
與此繩相似
吾於日間行事
皆欲一於直而無纖毫委曲
使無愧於此繩也。
用心誠篤
着工刻苦
皆此類也。
事親也。
極其
未明而起。
盥櫛衣帶
卽詣寢所
省其安否
未及寢興
則雖甚寒。
必立於門外以俟之。
父或出與朋知談醉。
則雖夜深
亦必坐待
歸寢乃退。
爲止夜飮
祭祀
必盡誠敬
或躬獵川澤
供祭用。
雖値癘疫
未嘗徇俗廢祭。
兄弟友愛深至
父將沒以君讀書治産
特命諸子分財優給
伯氏遺命加給君。
固辭
昆季所穫。
聚之一庫
量宜均分
未嘗自私
撫恤宗族
敎以義理
貧窮者必賙之。
或爲招致家塾
常給衣食
同鄕學子
有年過二十不能冠者
君爲具巾服以加之。
居鄕謹愼
慶弔問遺
無所闕。
家有經籍數百卷
人有求假
雖新備未及經覽者。
輒與之曰。
天下公器
吾何敢自私
其人或未卒業而還之。
則又以無志歎惜之。
人和易。
不設畦畛
其與人言語。
胸中所蘊。
說出殆盡
使人得以見之。
見人不是處
則必嚴加攻斥。
若不相容
晩來
德器寬弘
嘗語人曰。
論語汎愛衆而親仁一句
甚好。
向來意思狹隘
見人庸凡不似。
心下冷看。
甚至忿嫉不置
今思之不然
人之於人。
自當相愛
初無相憎道理
其賢者。
固當親愛加厚。
不賢者。
亦宜矜憐包容之。
士友志同者。
歡然相得
又多引進泉門
使得依歸
後生志於學者。
亦必奬進不已
由是鄕中諸士莫不信服。
摳衣請業者亦衆。
一依師門講學規模
或日日聚對。
或旬望會講。
所講所習有序
悠久不懈
同伴或爲世累所移。
有叛學之漸。
則必加聲色峻責之。
旣而曰。
朋友責善
必須有餘而言不足
乃是忠厚之道。
自是交遊之間。
務要從容規箴
必欲同歸於善。
於其將死也。
書以勖諸友曰。
諸君講學
奉承先師遺訓
無負我平日之志也。
好古
誦讀之暇。
諸友習鄕
花辰美景
必設酒肴
以資舒暢
江上
裒集古人詩賦說山水之樂者。
謂之山野漫歌
酒酣
卑幼高聲一過後。
乃嫌其不切於人。
更取詩經可感發人善心四十餘篇
作歌性情之資。
雅好遊覽
歲必一入磨山
每到輒悠然忘歸
西登首陽
轉尋石潭九曲
東入楓岳。
遍踏萬二千峰。
襟懷瀟灑
風致豪爽
可見矣。
不事著述
初年讀書
喜摭聖賢要語圖子
積成卷帙
以不滿於心。
皆棄之。
惟與士友商論庸學要義
俱有講說
又以中庸畫六圖。
二典七段
合成一編
名曰鈍筆錄
幷文藁若干卷藏於家。
嗚呼
士大夫生長禮法之家。
擩染義方
習熟儒敎
而然猶成就得好者。
難得見。
况君生於闤闠
長於僻陋
耳目者。
惟賈衒貨殖
其能自拔財利之塲。
簡策俎豆爲業。
已是稀貴。
又能專意實地
游於大賢之門。
的受旨訣。
猛着工力
卓然篤學之士。
由禮之家。
非才志之超邁
見識高明
如是乎。
若君眞可不待文而興者矣。
至於倡率同志
均蒙賢師化育
接引後輩
彌勤所學之傳授
使西
公元1755年
都蠢貿之鄕。
蔚然絃誦之塲。
及人之功。
吁亦大矣
竊惟先師敎化
無遠不届
而能致此都丕變之效者。
君功爲多。
山頹以後
遺化漸弛。
鄕塾之間。
滔滔草深
講誦之盛。
惟君居如舊
未嘗憫傷歆羡
使君久於世。
肆力修己敎人之事。
則所造必日深
所及亦愈博。
而惜乎天閼其年。
使不得充其志業
豈但松都一鄕不幸而已耶。
許進士增。
錄君言行
托余爲狀。
以余同遊泉上最久。
知君莫如也。
許生又不幸奄忽
君之門人趙有善
長潭官齋而更督。
疾病倥偬
實難泚筆
而義不忍辭。
爲之叙次
因致感歎悼惜之意云。
崇禎紀元後三乙亥孟冬
凝川朴聖源
狀。
墓碣銘[金贊善(元行)撰]
松京某某者幾人來。
致書與幣而請余曰。
鄕故俗陋
士不知學久矣。
金君時鐸者奮乎其間
篤志講道
爲吾鄕倡。
吾鄕之士。
往往讀書自修者。
皆其功也。
今其死久而墓無樹。
所與同遊者。
不忍棄其惠而懼其迹之泯也。
相與伐石。
石旣具。
樂道人之善而勸人以爲學者
志世道者
無所辭焉。
願得一言
余曰諾。
余聞之久。
非夫人之爲銘。
而誰宜銘。
君本商家子
有奇志。
羣兒遊。
忽嘿坐。
悄然歎曰。
世間無足爲者。
父欲試之。
勉以貨殖
君卽跪曰。
吾家産業已自饒。
曷若守之以讀書乎。
少長
又讀孟子首章
欣然著義利辨。
父知不可奪。
遂許爲學
於是陶菴李先生爲當世儒宗。
往師之。
先生一見豪傑士。
遂告以聖賢之學。
自是專心服膺力行之。
趣向旣正。
進修益篤
退而築書室松嶽之下。
一時士友
相與闡明師旨。
信從者頗衆。
君嘗曰。
人於外物
超然脫落
方是士君子胸懷
又曰。
科擧壞人
無異異端
學者絶意於此
然後可與語天德王道
常愛程子莫將第一讓與別人語以自激昂。
立心高遠如此
爲學專心向裏爲本。
以爲凡事到吾前。
無論小大
先審義理恰好與否。
恰好者。
决定如此
不恰好者。
决定如此
學問之道。
如斯而已
所居
嘗懸一條繩。
出入觀省曰。
義理直截
與此繩相似
吾於日間行事
欲一於直而無纖毫屈曲
使無愧此繩也。
於書最嗜小學近思錄。
日夜潛心
必以體驗踐履歸宿
至如心性理氣之論。
有問者。
輒止之曰。
吾輩初學
何可遽及此乎。
其得於李先生規模
盖此類云。
爲人高峭介。
之無塵俗氣。
以故
公元1713年
趣尙甚古。
制行卓然
父病谻。
徹夜露立雪中
稽顙禱神。
三年
廬于墓側。
晨昏拜哭。
風雨不廢。
兄弟有至愛。
財用無常主。
親戚鄕黨
有貧不能學者
衣食以敎之。
過時不能冠者
又爲之具巾服以加之。
後生勤學
則必喜而奬之。
有爲俗累所誘。
怠於所業者。
正色以責之。
由是
人皆敬服樂從之游。
每與諸生
講法
暮誦聲盈屋宇
暇則行鄕飮禮。
古人揖讓酬酢之容。
良辰美景
輒至佳山水
酒酣
童子歌詠風雅歆動之。
風流豪爽
可觀也。
君生於肅癸巳
於今辛未
年三十九。
葬於石崇山頭三洞亥坐原。
君字子木
德水人。
曾祖處河。
祖淸兼。
俱階折衝
德峻
御侮
嘗自云自兒向學
言動不得不愼。
臨沒顧謂君曰。
不及見汝學業之成。
且未拜李先生是恨也。
李先生爲記其墓。
君凡三娶
元配金氏
次曰張氏。
次曰李氏
皆從君以祔。
繼子瑜。
女適黃道潝。
未笄
銘曰。
余嘗西遊
所謂觀善齋者。
諸生揖讓雅飭
講說洋洋
可知有自
時君之沒久矣。
不令尙存
卒成其所學。
而余得與之周旋于此也。
嗟哉
諸生欲其人之不朽
區區乞人之銘。
曷若使其學益闡于
己。
傳告不已耶。
然則雖無余銘可矣。
贈詠[陶菴先生]
公元1751年
朝服淸凉暮蔘朮。
病餘春日半晴陰。
詩裏莫嫌蔬筍氣。
花時須識松心
吾衰君亦壯。
歲月一何深。
旣往虗禮
從今赤心
一歲工夫
及今猶足立。
我亦不知老。
抑詩在九十。
   金時鐸有書。
以方與林,李二子。
歷訪麟洲舊居
仍入楓岳。
內外山。
觀海而歸。
聞而喜之作詩。
麟翁歸後無遺田。
板屋數間依東陂
獨有合江亭作隣。
伏龍飛鳳相護持。
爲問山奴長幾尺。
厥貢五味兼紫
登高臨水好時節
病翁身世蠅癡
遙知黃葉漫山處。
三士衣袖風披披。
聞說時當過我
一聽海山無盡奇。
贈詠[李參判(宜哲)]
己愛淸江水
復憐幽子居。
煙花樽酒
魚鳥琴書
講學朋游樂。
移家塵事疎。
衰年京洛
端欲置吾廬
挽詞[閔贊善(遇洙)]
蘭秀初生谷。
蓮花早出池。
寧論太山閥。
不愧汝南兒。
雜服常居學。
蒙泉正得師
儒門究竟業。
命短一何悲。
尙憶壽原洞。
蒼黃禍故驚。
氷霜疊嶂
涕淚但餘生。
子有仁恩厚。
吾常感抱縈。
悠悠酬報義。
惻惻悼傷情。
邂逅開心素。
睽離度歲年。
雅懷悵望
哀訃忽來傳。
朋友高義
詩書宿緣
于今人物
如子更傷憐
(子木之喪。
朋友周旋終事。
不偕死之義。
有足聽聞
故下詩及之。)
挽詞[朴諭善(聖源)]
豪傑從來不待文。
寥寥末界罕余聞。
詩書禮樂賢儒事。
闤闠中間始見君。
泉門受業先登
激起諸朋盡擔簦
可獨眞工能自篤。
古京儒化雲興
自從夫子儒林
鄕塾滔滔草丈深。
唯有西湖絃誦盛。
知君能不初心
此理茫茫莫詰天。
云胡有志無年
淸癯不是塵間相。
眞界唯應去作仙。
依然鶴氅朴淵頭。
從此天磨忍復游。
爲向螟兒勤致意
賢翁遺業繼修不。
挽詞[李參判(宜哲)]
神崧鬱岧嶢
水會其右。
古來兩絶
文章被澗藪。
知君出俗姿。
好學不苟
發軔長途
委身事泉叟。
洋洋書社誦。
經訓勤乃受。
雲雨苕穎
淤泥出荷耦。
歸來掃一室
講讀諸友
圖書滿座
江山入牖
布衣學士名。
君子亦有取。
我昔造其居。
爲之留連久。
參證鄕儀古。
縱觀厓瀑吼。
別來三載
人事無不有。
誰知廬堊餘。
奄忽歸山阜。
平生同所趨。
垂老失可偶。
深期阻長夜。
舊學誰與叩。
尙思花院側。
咏歸携手
心負蒿里餞。
目斷衡門
鄕里蕭條
齋居無講授。
惟有學生
寂莫舊業守。
相思存沒
爲君資不朽
挽詞[張參奉(昌復)]
執手相看浹旬
那知凶問到今晨。
寢門一痛成千古
不覺潸然淚滿巾。
寒泉立雪弱冠年。
克己求仁用力全。
痛矣九原可作
今從何處得君賢。
生於吾後死何先。
美質無年或然
可惜西湖月夜
鶴梅家計誰邊
挽詞[許增]
生涯書帙志關閩。
眞箇吾鄕矜式人。
坐處從容和氣像。
物來酬酢精神
仁事平生蘊。
持敬工夫一味醇。
講學從今管領
山梁餘淚更沾巾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