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霁轩集卷之二
霁轩集卷之二 第 x 页
霁轩集卷之二
 序
  
霁轩集卷之二 第 33H 页
铁鞍序
呜呼。是我 孝宗大王 御赐族祖竹坞公铁鞍也。家传百有馀年。叔父寒松公尝示余道之。故欲为之铭而未果也。窃惟 孝庙始为沈行。是鞍也实是所 御。后登宝位。 皇朝已亡而建虏得志。遂慨然欲伸大义于天下。于是特以是鞍 赐竹坞公曰。是予所尝经患难者。其绝漠荒碛风沙雨雪之变。往往饥渴困阨。震迫而分崩。异日北征。尔其以是戮力焉。已而 孝庙陟遐。万事已矣。而独其鞍在耳。呜呼。 孝庙神圣英武。实天纵也。当时智谋之臣如云。苟以三韩之义旅举而倡乎天下。则天下其谁不耸动向服。而卒不能成其志。岂非天也耶。然其大义如日月。虽其不成。炳炳也。故百世之下。妇孺知皆颂慕而流涕。是岂无所自耶。昔者汉昭烈遗诏讨贼。为汉之天下也。宋孝宗铁杖,木马。为宋之宗庙也。然我 孝庙藩臣也。而视天子犹父母也。视天子之宗庙。若己之宗庙也。故不计其成败利钝。而欲抗衡于强虏。不惮 圣躬之劳而习弓马于宫苑之内。惟义是仗。思其必
霁轩集卷之二 第 33L 页
成而后乃已。故至有是鞍之 赐。观于是。其苦心血诚。益可知矣。自有天下以来。未有如 孝庙也。岂但比二君而已哉。夫物有可传之实则不以贵贱论也。则 君赐为尤重。况于 孝庙之赐是鞍乎。其可以重于乌号之弓,曲阜之履。岂不诚宝乎哉。至今龙镂灿然。令人有踏破中原万里之意。不觉发竖而眦裂。苟无是也。其可谓人也欤。余实闻于叔父。遂为之序。
渼湖金先生六十一岁寿序
壬午十二月二十九日。实渼湖先生六十一岁初度也。门人子侄皆献寿。小子沈定镇敢再拜曰。北望华山。磅礴峻屹。东临渼水。汪洋不息。上瞻维斗。精爽晶烁。其将用是为祝乎。然犹待物焉耳。请以先生生岁之月日为祝可乎。今夫十二月。月之积也。二十九日。日之积也。积其月日而数则一岁之成也。以日成月。以月成岁。是维积之功也。且玆月日。在时为季冬。在月为小晦。在年为小除。季冬。春之资始也。小晦。月之将改也。小除。元朝之肇启也。其亦有新之道乎。往者积而来者新。其为先生之兆乎。故积德而为大人。积寿而登于艾耆。德之积也则既新之。寿之积也。亦与之新。则岂其无兆也。先生生长蝉奕之门。亦既盛矣。
霁轩集卷之二 第 34H 页
而中罹患祸。艰难隐痛。阅历万变。然后得神明扶持。以至于今。譬如乔木。百年风霜震迫。枝摧柯披。而独其老干得春。依旧叶茂而花发耳。于以动心忍性。力索吾道。经纬古今。毫析而缕分。纷纭疮疣。乃栉而爬。狂恣遁诐。亦廓而辟。盖其始也刻苦跻攀。进进不已。终也峻绝卓立。乃底乎不可及。居穷而泰。遇坎而亨。故年寿已高而神精昭旺。德业既茂而进修益明。岂非其积如彼。其新若此。而虽谓日月为之先兆可也。过此以往。新年也新月也新日也。亦无不为新而复归于积。既积且新。实维贞元之道也。于是在国而邦家之光也。在乡而吾党是宗也。虽世故百端。而岿然自在。不但如一星之在晓旻而庆云瑞日之望也。其将继往开来。补天人之遗阙。岂不幸欤。乃歌曰。有华有渼。有斗维赫。取象斯远。岂曰善祝。视此月日。神告之吉。为积为新。展也寿德。
送尹钦夫(锡衡)归田序
尹友钦夫之归田也。余有二感焉。钦夫曰吾幼而学。将以行于世也。行年五十。屡屈于公车。所学终不可行也。吾乃大悔。载妻与孙。归隐于宣城之野。妻吾使之勤红。孙吾使之课学。吾则出而观稼。入而劬书。吾
霁轩集卷之二 第 34L 页
以乐吾居而于世无与也。古诗曰君平既弃世。世亦弃君平。吾之云耳。故名吾斋曰弃弃也。钦夫又曰吾见于乡而知其为之皆实也。今夫有耕则食。有织则衣。故利耕器饲牛犊。春艺而秋穫。庀织具养蚕桑。夏袷而冬袄。此为实之大者也。若乃粪壤火畬。折草耨水。为尽地力而广食之术也。缃麻苧理絮布。为豫天时而广衣之道也。笱鱼筐蔬。蓄鸡豚狗彘。其为食之类也。纬蒲席捆藁屦。编蓑制箬。其为衣之类也。斧樵绹索。薰鼠之穴。禁鸟之啄。其为安堵之方也。此又实之细者也。故其行也有为。其止也有虑。早起夜寝。食则走于业。儿童不閒其餐。老人不遗其力。则无往而非其为实也。视世之尸位厚禄。日攘攘名途。虚伪而无实。其得失何如耶。故吾甚喜也。噫有是哉。钦夫之言也。余读书号为儒。无能之足衒。世之弃余久矣。然犹自强其所不习。倖其所难必。区区求知于有司。而不能决然归老于畎亩。则余之感一也。余终日安坐而饱食。既不能治人。又不能治于人。则一无用人耳。而况行者实也。言者华也。余惟华而鲜实者也。孰与农夫野老之为乎。则余之感二也。钦夫行矣。姑书吾二感者而赠焉。若夫田野林泉之乐。俟吾从钦夫而
霁轩集卷之二 第 35H 页
共之可乎。
送从兄之任咸悦序
从兄从秋曹郎。出宰咸悦。计自始仕至仕满。几近十载。而其间所历皆剧司。每晨出暮归。尘埃染衣。殆不胜其劳。及为是咸则湖南之一小邑也。人皆曰咄哉得邑之难也。余曰是可贺者有焉。亲老故也。假使从兄家贫而为养亲之术。则虽躬为农夫。日沾体涂足而不知其为病矣。又学为贾人。牵车牛走四方而不知其为苦矣。则从仕得邑。固多于劳乎。而不犹有泰于农夫贾人之为乎。故曰可贺。今从兄上奉我叔母。年已七十有五矣。荣卫凋而手足痹。胃脆齿豁。不能善食。而又积劳家务。屡经忧患。心弱而神瞀。则宜其及此时。以为之善养耳。吾闻咸虽小邑。滨海土沃而衣食之乡也。其香粳膏饭。足以适老人之口。其苧绵轻煖。足以安老人之体。其果菰鸡胾。足以养老人之胃。其枣栗杮薏苡。足以滋老人之荣卫。而凡饮食烹饪之柔软者。足以便老人之咽嚼。此其养体之善者也。簿牒之暇。往往或诵民俗而闻之。则老人之笑可供也。政简操约。治成于下而誉闻于上。则老人之心可悦也。此又养志之善者也。向之不积从仕之劳。则
霁轩集卷之二 第 35L 页
而安能有是养乎。吾知从兄异日虽登飏于 朝。为刺史之荣。不如今日之为咸也。贺之尚不足也已。然吾于从兄之行。独有所戚戚焉者。始则鲜民罪极。养不及于父母。中则学业不专。狂走横骛。不能体叔父之志。终又粗解读书而已。而不能以一味献于叔母。则人生之乐。果可谓有也欤。是为序。
送金正礼(履安)之任永同序
余在先生之门十有三年。见正礼之为子职如一日矣。其洞洞属属。如不有其身焉。而深爱婉容。令人有感服者。余于是叹曰。慎斋之事沙翁。吾闻其语矣。而不复见其人矣。正礼其殆庶矣乎。今年己丑。正礼为永同太守。噫。南轩善事魏公。而人知其善于用兵。吾知正礼既恭于子职矣。于治邑乎何有。且夫孝莫大于养志。而亲之于子。每事善则喜之。故顺其志之谓养也。余惟先生之心。一于天理而惟义之适也。其所以养之之道。岂尤不在于顺乎。然则治邑如之何。惟以先生之心为心焉已矣。其事上临下也。如或先生之是教焉。其簿书之糺棼。钱谷甲兵之浩攘也。如或先生之是裁焉。以至一言一为。又如或先生之是听焉。则所谓顺志之养者。即不外是。而先生亦必为之
霁轩集卷之二 第 36H 页
莞尔。正礼之为治。我已卜之久矣。然以正礼之服习家庭。而文章经术具矣。其做施者。岂但止于一小邑而已哉。出而立乎殿陛。为长孺为郑公。宜无不可者。进而置诸廊庙。为姚宋为韩范。亦宜无不可者欤。然岂惟是也。遵先生之业而上继其道。如慎斋之于沙翁。则真可为养志矣。正礼勉之哉。
送李士文(鸿祥)之咸兴序
东国之山。惟金刚以全石色白闻。余尝游咸之观音山。其为峰自附地以上。皆石直秀。或骈叶不主。其为色甚白。望之辉映玉洁。余耸然异之。以为有山如此。而世无有如知金刚山者。可慨也已。遂酹酒彷徨而归。今年夏。李鸿祥士文为北关之客。将道金刚。转出于咸。余曰子既游金刚山。则所谓观音山者。其为我访焉。其全石色白。果何如于金刚山耶。如其类也。不亦奇乎。而或有胜焉者。则尤岂非天下之异观乎。其但知有金刚山而不复知有观音山者。则亦其有幸不幸焉已矣。然苟其山之有其实。何待乎名。夫金刚山譬则世之显人也。观音山譬则世之隐君子也。子尝游于洛之大夫士乎。其为心滢然。与物无竞。如金刚山之白者几人欤。其制行峍然不倚。如金刚山之
霁轩集卷之二 第 36L 页
特出者。又几人欤。若以为所观尽于此。而不求如观音山者则可乎。子亦读书好古士也。观于观音山之日。其必知余言之有所感矣。
霁轩集卷之二
 记
  
千佛山记
千佛之山。载于舆地图。固尝知为名山。及来咸州。益闻其胜。一日策马北走九十里。至草壤之谷。是维千佛之最初洞。由谷逶迤而入。有麓踆而脩。戴石间以松。经于前。名曰狮子项。以其形也。始若无路。才行石齿间。转麓而北。得谷颇夷长。时日在西。风飒然。有鸟如乌数十。方北向飞。路缘涧。涧多石。行五里。有寺穹然而出。是号开心。夜宿听偈。又从一二韵僧。谈所谓白鹤之瀑。娓娓不已。身未到而意已先矣。翌朝蓐食。肩舆而出。僧徒六七先后之。行三里许。斗折而西。攀崖渐上。出日在足底。不知身之何以已高。至上岭台。卸舆四望。西南有峰骈叶相附而起。最上曰十王之峰。岩石十馀上尖中圆。其状頵頵若人形然。故名中曰伽叶。下曰毗卢。其下内院之庵。北望露积之峰。峰势圆秀。若峙粟然。东北望罗汉之峰。其状端严。西北有白沙之峰。又其北是维千佛之峰。有石束立。如千
霁轩集卷之二 第 37H 页
佛袈裟合手。峰得名以此。所憩之台。即所谓欢喜岭之上岭。十王峰之下麓。又逶迤而东北为三罗汉峰。其形若三星之落地。其下实维开心之旧基。其前露积之岩。僧言寺之富以此。东五里普门之庵。南三里西圣之庵。北三里见佛之岩。四里仲仙之庵。五里灵神之庵。以开心旧址而言也。又其北五里。有大乘之庵。其下实维白鹤之瀑。在上岭台。可以颉顽其高。于是复肩舆寻瀑。地势若低复高。乱石砑。冰雪凌兢。足滑不可以舆。从涧谷徒行百许步。得所谓白鹤瀑。瀑长几三十丈。其广三之一。天寒瀑水尽冻。滢如瑶玉。朝日照映其上。炫煌不可定。为之跂石吟赏者久。缘瀑东小蹊而上。岩壁峻削。前者之足。在后者之面。不可黏着。绳于壁之松而攀引之。身在空而足丽石。若坠复升。路穷入大乘庵。庵有面壁僧六七在焉。貌癯骨清。进胡椒之茶。庵前有七星台。台高数仞。后有主山台。实维千佛,白沙之下。灵气时时发现。祷则有应焉。祭用糈杮栗枣柏僧云。少焉逐所从路而下。遇险必步。遇奇必憩。平则舆。还开心。日尚未午。上佛殿观如来金相。集僧徒鼓梵乐。其声撼谷。殊令骇人。夜月甚明。兴不可禁。不成睡。出户徘徊。雪月交映。更深
霁轩集卷之二 第 37L 页
风益肃。从山谷振动草木而下。若有虎豹窥视。凛然不可久。遂还入诵诗数篇而寝。盖千佛其名有四。曰千佛。曰千塔。曰圣代。曰支提。是多槲杻杜鹃之木。是生香蔬蔘草。自长白逶迤为玆山。其南为黄草之岭。东国之山。从是分焉。大较如此。至若文殊,海藏,金刚,顿修,东中,佛顶。皆有其处而无其庵。昔三渊翁北游。从西水罗。归入玆山。搜白鹤之胜。余之今日之游。其为北游之始乎。归而识之。以为后日之观。
击毬台记
咸州古我丰沛乡。 圣祖之迹。历历可徵。东有读书址。北指驰马台。南望飞鹰之峰。又东南俯大海。为伏虬之背怒鹏之翅者。曰击毬之台。即 圣祖龙潜时击毬处也。台高可百仞。从雪峰云田逶迤南转。陡断涌迅而出而为斯台也。尝试登临而四望。大陆北开。漭渺难际。云山缭映。远望如眉。成川注其中。其源浩浩。东接沧海。日月之所出入。鱼龙之所荡潏。万里廓朗。若可以揖蓬岛之仙。攀扶木之景。令人便有飘飘然隘八荒意。信男儿快观。然后知 圣祖之所以击毬也。当其郁天人之气而未摅。轩宇宙而思举。故于物于艺。或寓戏而泄焉。若读书若驰马若飞鹰。皆以
霁轩集卷之二 第 38H 页
气使然。至于击毬之事。尤见其无所不可也。夫毬之为戏。固若无与于帝王之兴。而迹其所以。亦可谓肇基之场。其将与宇宙而同传欤。今夫帝王之所游戏。虽寻常寸地。犹可称扬而景钦。况斯台之兼河山之胜。而虽有知者。不能穷其景物之态者乎。斯其尤可传也。
北峡日记
癸酉四月二十一日。陪叔父游千佛。即余前冬所游。出目北门。挟成川而上。东踰盘龙之麓。北过岐谷之野。午饭于嘉平之店。邑儒数三来会。盛称千佛之瀑。又道观音之胜。叔父曰予闻之。其如何。曰其山如雪。其水如玉。其地甚灵奇。非斋则不能入。路且险不可行。叔父曰今玆之行。为游玩也。岂可无一游缘哉。才到草壤。山雨霏微。前望千佛之洞。白云方起。浓湿濛泄。叔父问千佛何在。余告以白云起处是千佛。叔父曰奇哉。未及狮子项数里。雨颇多。披蓑以行。僧徒十馀待以篮舆。叔父遂舆而入开心寺。日尚早。炊饭将寻白鹤瀑。余亦肩舆。以路峻也。到欢喜岭。雨犹未止。浓雾四翳。绿叶茜缛。间以踯躅新开。隐然若身行锦帐中。虽不能远眺群峦。而亦自幽奇。行数里。攀悬崖
霁轩集卷之二 第 38L 页
以登。前仰大壁。即瀑布所落。全石无寸土。高可数百尺。不峻不削。偃蹇而起。其色苍润。瀑水中注。时方旱。水不甚多。而以壁势半卧脩长。其流不疾。前者注射。后者荡回。前者旋舞。后者徘徊。上下相续。次第成文。始细终粗。逐势圆团。有如白云腾谷。其出无穷。其容愈奇。虽画如顾虎头。不可描。叔父顾余曰奇哉。凡瀑之为瀑。暴流也。或以壮名。或以高称。是瀑也尽初见。当别属奇格。余曰前冬之观冰。今日之赏流。动静俱奇。爱玩移刻。复缘绝崖。舍舆携筇。匍匐而步。稍得平广处。即所谓大乘庵。僧六七在焉。皆昨冬宿面。出门欢迎。时雨稍歇而云未散。满山笼罩日才曛。僧徒诵经礼佛入定。令人顿失俗想。夜僧进花饼。又劝松叶茶。翌朝蓐粥。开户云犹未霁。曾来此庵。俯见海色。今为云所翳。不能骋眸。殊可恨也。然云气濛然之中。峰色隐现。殊惬奇赏。庵东有树焉。松身杉叶。其理直。名曰桂。有芍药数本方作英。命官隶移一本陶器中。担随谋置邑衙。携筇从昨日所从道而下。到瀑布前。跂石仰观。夜雨瀑流多。奇者益奇。耽赏不能已。默坐注目久之而起。步步回顾辄喝采。至不见瀑处而止。至欢岭始肩舆。草树霏露满湿衣袜。忽思陶潜诗衣沾
霁轩集卷之二 第 39H 页
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信道我此际语。还抵开心寺。官傔炊饭以待。饭后即向观音坊。行四十里。暂憩西古川仓舍。又行二十里。入观音外洞。洞流多于千佛。石色白润。已开心目。行数里入圆通庵。山雨微作。云岚羃峰。少顷雨止。岚犹在山。陪叔父步至庵北涧畔。白石离列。水流活活。嫩绿踯躅。倒影潋摇。邑儒六七从。列坐石上。掬流吟赏。命官仆煮花饼于前。钓溪鱼数尾。爇樵燔炙。采当归菜。和蜜而嚼。顿觉一种风味。向夕还庵听偈。又从庵僧问山中之胜。僧以路险且无殊观对。盖恐此山若一发现。来者相续。寺弊僧残。不胜接待故耳。翌日诘朝入山。叔父驾笋舆。余则理芒鞋杖筇以随。宿雾犹未收。披草涉涧行数里许。忽见苍壁陡起。涧势开阔。乱石交错。个个如雪。叔父卸舆少憩。顾余称赏。又行数里。溪流曲曲清奇。路甚艰峻。叔父或舍舆步行至龙湫。石壁如门中拆。一山之水。从此下注。虽不甚高。而亦自奇壮。瀑之所落。泓而成渊。广可十步。长亦如之。苍崖对起危绝。若与湫争雄。四山回环拥立。仰见天光。圆如太极。又从湫东绝岸。路甚危峻。着足若跌不可行。叔父两手执筇。使官隶有力者二人。从路下危仄处。扶护以行。高可数十仞。
霁轩集卷之二 第 39L 页
乃得平台。是维观音坊之下台。余亦扶筇喘息以导之。倚石少憩而后乃定。仰见山头。云犹埋奇。意谓曾闻此山非仙缘则不可寻。岂复然欤。殊甚郁郁。少顷云散日漏。顿有晴意。馀霞时时起没。忽望西北。云影中微露数峰。色如银佛。恍落天表。殊非人世所见。叔父大加耸叹。而犹以未见全体为恨。复登岸后高处。引领远望。隐若高人之可敬而不可亲。僧言是谓观音山。入山而如今日。信有仙分。曾一太守欲寻此山。忽遇大雾雨而止。太守之登此台。前所未有也。叔父欲穷源而以不可肩舆。还下龙湫。余亦陪下。余曰是所谓王荆公题山石辞。水泠泠而北出。山靡靡而西围。欲穷源而不得竟。怅望而空归也。叔父教余替往溯源而归。于是更理芒鞋。从一二人。裹饭勇进。僧一人前导。踰下台迤逶入谷。数转石壁夹溪而起。卧瀑琤琮作响。瀑落成湫。全石为底。澄滢渌靓。不深不浅。可数毛发。名曰槽湫。以其形也。湫上有书册峰。亦言形也。复缘崖侧蹊。才容足。上下数回。是名直下渊。大石盘陀铺。溪水从中流。潨然下落。小汇成渊。又溢而为瀑。势若黄间。下又成汇。石色水光。皎滢争白。据踆不觉叫绝。复溪行数十步。忽谷口隈隘。左右石壁相
霁轩集卷之二 第 40H 页
向而开。是谓守门石。才入守门。仰见山左右。有石峰相对而出。是曰烛台峰。峰前又有笼岩。皆以形也。行六七十步。涧谷渐觉开朗。奇石横欹。百千其状。中有大壁半偃。高可数十丈。瀑流喷泻如雪花。余惜其无名。锡以喷雪之号。瀑北涧中。有一石峰圆秀。曰月峰。甚苍奇。峰下有岩如龟。大如堂。名曰龟石。山之东有砚峰,笔峰。亦颇古奇。陟涧北小岸。即所谓月萝岘。自下台至此。林树繁郁。谷深涧回。不复望观音山矣。及登是岘。山半露体。向所谓色如银佛者。益灿然映射。欲夺白云。僧言是山灵奇。不敢大声。不敢慢踞。余于是拱手瞻仰。下入谷底。不复见矣。有石立涧中。上下尖而中圆。非人所可攀陟。最上累小石为浮屠象。甚可异也。又数十步。得罗迪岩。大如俄所见立石。僧言百馀年前。有罗迪者力劣。虽童子皆可胜也。迪甚恨。斋四十九日。祷力于是山。梦有神人以葛缠身。既觉身健。归到是岩。执大石投诸上。至今尚在。岩以是名。后迪子三峰力如迪而能走。悬索于发。直竖如木。死节于丙子虏难云。逐涧道迤逦北上。地势渐高。山谷环拥。益觉幽绝。自最初入洞。至此几二十里。耽游玩忘脚惫。渴则折当归草咽嚼。间或掬水漱口。又行数
霁轩集卷之二 第 40L 页
十步。洞气益开广。溪东踆而为高岸者。是谓中台。台上有庵新构。名曰佛影。二僧居之。各有一僧雏。貌甚清秀。少无尘气。见余惊怪出迎曰自有此山。不闻尘客之到此。甚是异事。况日气清明。云霞四捲。岂非仙分。合手称叹。遂少憩。解裹饭以吃。前望俄所从来。林洞重叠殆百曲。向见烛台,笔,砚等峰。皆在膝前。始觉迥出俗界。登庵后七星坛。即居僧设醮处。向所望观音山半体者。尽露无隐。历历可数。峰峦居中。最高出者名毗卢峰。又称弥陀。其东观音。其西地藏。又其西释迦峰。偃蹇高出。宛若人形。其前有二峰。名香炉,香盒。罗汉峰在释迦西。十王峰总数十。个个错立于一山之左右。而最东诸峰。翳而不见。其见者皆全石。层累为峰。其色如雪。曾闻蜀地有玉垒山。岂其类欤。且峰势圆秀不险峻。望之恍然如白莲半开。信天下奇观。仍念此山若在铁岭以南。当不让金刚,雪岳一麓。而顾在穷翳。无人来寻。既不得地。又不遌人。余虽初过。无文章可以阐发如柳子厚之永柳山水。且念草野贤人君子如此山者何限。而若未遇时。则无以售其才而与木石同腐。何以异此山之尚至今无闻也。余于是不能无愧且感也。圆通僧从余来者。合手向
霁轩集卷之二 第 41H 页
山而拜。盖致敬也。闻有仙葱在罗,释两峰间。茎脩叶大。食之香烈胜俗葱云。向山指点。稍久僧言可速还。此山甚灵。若久看则必云。余不之信。故久立。已而轻云一片。起自罗汉峰。乍来乍往。不瞬而已遍散濛溶。埋尽诸峰之奇。只现山腰。余固知雨馀云气出没无常。适符僧言而亦异事。欲复理屐穷源入上台。而非一日所可遍历。还归佛影。问所以扁庵之义。曰此山总名落迦。一名观音。所立诸峰皆佛像。有像则有影故云。庵僧清远者甚可爱。赠以一炷香。表不忘之意。更寻归路。至月萝岘。复回顾山形。吟玩不能去。下入龙湫。叔父已题名湫上而还。邑儒二人留待。指示其处。遂与同还圆通。日已晡炊而食。陪叔父行六十里。宿嘉平店。翌日朝饭岐谷。向午归衙。今游凡四日。行二百八十里。
书庵记
天下之载籍多矣。学者不患无书。惟患不读书。昔沈休文恨不西山十年读书。苏子瞻李氏山房记。有将老尽读之语。夫以沈,苏之文章。犹有所云。况初学乎。况初学而又鲁者乎。书不可不读也审矣。吾弟衡仲近发愤读书颇勤。名其居曰书庵。请余为记。余惟衡
霁轩集卷之二 第 41L 页
仲初学也。又鲁者也。其敢不勤乎。吾试推其书之所由生而言其通乎书之方可乎。仓帝氏以后。字演而渐多。殆将数十万。世所常用者。不过数千字。字各有其义。如人有其面貌则有其性情。用是记言序事。为圣经贤传。为史记为子家。自古及今。字未尝异。而随其合散而成书。此之谓书之所由生也。读书者苟不知字义则已矣。如其知也。推其义之所连所止。以验夫天下之书。则虽其未尝见。若曾见也。于是天下万物之情。万事之本。各以其书之有而宜无不通。此之谓通乎书之方也。然其通与不通。在于读之。而其通也浅深不一。何则。人之质不齐。书之理无穷。以不齐之质。应无穷之理也。故有一读而通。有万读而通。通之中。又有通乎句者通乎文者通乎理者。通惟在人焉已矣。然不读而望其通。是犹却步而求前而可乎。今衡仲句读之通而尚未也。岂徒名其居而不务于读。传曰人一能之。己百之。又曰我未见力不足者也。读久而多则尚克有通哉。呜呼。后世书籍渐繁。读者鲜得其要。鲜得其要。故其通也尤难。惟吾弟念休文,子瞻之言而知其所以为要。则于书其庶矣。余亦初学。固自勉之不暇。而嘉吾弟之志。为之记。
霁轩集卷之二 第 42H 页
瑞葱台侍宴图改妆记
有古纸一幅。其色黯然。上画下书。字形丹青仅存。余童时览之不省也。叔父曰此吾先祖钝庵判书公瑞葱台侍宴图也。向吾得诸维杨之族人。惜其弃置尘蠹。使 圣世之美事莫徵也。吾不忍其永泯。行且修饰而新之。乙亥之冬。叔父宰完山。以其纸箧随之。召工改妆。余实相其役。浸纸水盆一日夜。褪除其尘污。糊以新纸。惟恐字形丹青之或伤。终始敬将。罔敢少忽。既妆成拂拭之。挂于中堂。向也其纸之黯然者。苍然益古。其字形丹青之仅存者。宛然若新。苑树葱茜之中。踆而高者。为瑞葱台。台置玉椅而虚其座。以不敢绘也。左右侍群臣。中奏轩悬。其外卤簿卫士。有帿鹄方悬于庭。太学士洪暹实序其事于下。又其下则侍宴诸臣。自尚相公震,李东皋浚庆及我先祖钝庵公以下七十二人官职姓氏名字乡贯。各序秩列书。盖是宴在于 明庙十六年庚申九月。而妆轴之成。其翌年辛酉夏也。噫。以今视之。二百年之间。再经蛮戎之难。当时公卿家书籍图画凡几数。皆荡然无馀。而独此纸见保。其亦异矣。且七十人之子孙多矣。惟我叔父得之尘箱弃置中。岂慕先之孝心有感。而天
霁轩集卷之二 第 42L 页
或相之欤。自始妆到今已二百年之久。今而改妆。又可寿其传于二百年。噫。后之二百年。虽人事百变。而此纸之存。其果如昔之二百年乎。且吾子孙有可以承叔父之志而表章之。如叔父之为乎。是未可知也。既以簇而藏之。且书诸一册。以识其终始。其 圣世升平。 君臣同乐之盛。槩可见矣。太史氏将有所考信矣。岁丁丑春三月。钝庵公八世孙男定镇谨记。
白岩山七星殿创修记
白岩是维湖南之名山。灵气往往发见。星露所泽润。中有七星殿。实巨悟大师所创也。巨悟之言曰七星如来佛也。有大慈悲。有无量德。颠倒阴阳。超乎气数。人有祷者。吉凶祸福。随其发愿而应。不啻筮。此七星殿之所以作也。过余请其说。余曰七星之为如来。吾未闻也。然昭然悬象者七星也。列于三光而终古不忒。要之神明最著。苟心斋洁净。务民义而无疚。则不祷而神自格。若不务民义而不知天命也。奔走醮祷以求福利。神其感乎。或时得其愿。适耳岂理之常也。古之人虽或有祷。特见其为诚焉已矣。故其祷之云者在乎心。岂待于外哉。夫群望百神。莫不皆然。况七星乎。祷之不以礼渎也。渎且殃焉。然则虽不祷可也。
霁轩集卷之二 第 43H 页
无已而祷也。世降久矣。走利攘攘。鲜乎知为人之道也。师也试为余斋戒。虔祷于七星曰星其降鉴。使天下之人。皆化其心。不孝者孝。不忠者忠。而有德者增其福。而恶之终不可改者倾覆之。如是而祷。而师之创殿亦庶矣。若藉佛氏鼓蚩民。奔波祈祷。徼倖于福利。则非惟吾道之所斥。亦如来之罪人也。岂师之可为哉。七星在上。其可敬也欤。其可惧也欤。
游南山记
走南山之东沿溪。有阁曰泉雨。是取朱子诗安将枕下泉。去作人间雨也。阁架壑而起。其势若飞。两涧会一壑。清湍激撞。阁在水声中。左右松树亭亭。其东石势削屏。其西列岩頵頵。回望谷口。城东楼台尽在阁前。道阁而南上。攀壁七八转。是维南山之东巅。东南望江水。为月溪为广湖为豆浦。隐映松间。又西斗折而上。爰有烽台。盖山之最高巅也。西北为松林所蔽。惟东南通。如东巅之见而稍广矣。转而西乍低。登所谓蚕头。是山之初起处。踊迅奋跃而为石壁。陡断万仞。蚕头之称。以其形也。东西南北俱见。而惟巽为山体。故不可望也。西望海门。江流赴海。众溪谷谷凑江。时雨新晴水盛。西日横射。目眩不能久视。摩尼,桂阳。
霁轩集卷之二 第 43L 页
出没云表。自西小南。有山如眉。中见海水一带。似为安山之西界。东北望华山。其气熊熊。实维 皇居之望。俨如高人冠冕而坐。其外道峰,水落,佛岩。其前白岳。白岳之前。左为骆山。右为仁皇。或如圭笏。或如奔龙。或壮而如戈剑。或奇而如莲花。诸山四回奔朝。如众星之拱极。令人不觉欢喜鼓舞。城内外闾阎望之。苍苍然在地。大道织其中。车马之行。纷如蚁子。长沟垂杨。或双行或一行。如画亦奇观。同游伯氏,圣三,衡仲,范叔及余共五人。从弟老镇以童子随之。自泉雨阁先归。时庚辰四月十三日也。
观稼轩记
为士者不事农。三代之时。教人以修己治人之学。学而不成然后归之农。农固贱业也。樊迟请学稼。孔子曰问于老农。以所学有大于农也。故士耻言农。然君子学而不试于世。则往往隐于农。盖不得已也。岂乐乎为哉。尹聘君家于维杨之临涧。名其轩曰观稼。余惟聘君结发。读书治士业。不需其所学。老于垄亩。遂为是居。聘君之意可知已。尝试观于稼。其犹诸治国乎。夫禾黍菽麦。譬则君子也。稂莠蟊䘌。譬则小人也。污邪瓯塿阡浍瘠沃。譬则天职之设叙也。故知其为
霁轩集卷之二 第 44H 页
禾黍菽麦而养之。进贤之道也。知其为稂莠蟊䘌而祛之。退不肖之事也。相其地理而为之耕耨。类其性情而为之采种。其亦随才视能而任百司之职者也。故农之于治国一也。是以善于农则周公之辅釐是已。其次管仲,晏子之佐霸是已。反是则宇文之周,熙宁之孔子也。苟类是而推也。其所谓修己治人之术。无有不具。而善与不善形矣。聘君之居。其有以也。夫其失在彼。其得在此。则居穷而未始不达也欤。今夫天时已秋而农功告成。聘君之稼。必有可观矣。小子试登其所谓观稼轩。从聘君而请质之。
菊轩记
余观于菊而知君子小人之分也。尝试治菊之圃。为求其贵者贱者而并居焉。其贵者区以别之。爱护至勤也。葹芜之侵。石坞而宽之。鸟雀之啄。栏笼而防之。其土燥也。水以灌焉。湿则乾之。为其气泄而不茁。疏其旁而专其直大。飐则维持以竿。久雨烈阳则障之以伞盖。惟润以甘澍。鼓以好风。夜气以长之。其日夕之抚养。若是至矣。然十种一生。百种十长。幸则廑二分三分在矣。而他贱者弃而不一顾焉。已自棼然盛矣。杂然花矣。薆然蔽其贵者几矣。今夫物之为类。其
霁轩集卷之二 第 44L 页
贵者得气之清而其性洁。其贱者得气之浊而其性顽。顽故其生也易。洁故难于养也。君子小人之分。其如是矣。故君子不恒有。而小人常多。君子不必得其寿。而小人鲐耇。君子每易隐退。而小人辄进用。故以阴阳而言。阳常少而阴常胜也。譬诸黑白。黑常掩白矣。故颜渊圣而夭。盗蹠暴而寿。弘羊得志而循吏绌。东京祸作而庞公隐。半山僭宣尼。而程张司马公厄。秦桧用而岳武穆死。易曰小人道长。君子道消。孔子曰恶紫之乱朱。恶郑声之乱雅乐。恶利口之覆邦家者。岂徒然哉。其于观菊也何间焉。呜呼。等三代以上之八凯庸而四凶屏。周公日接七十士而荆舒是惩。岂非君子胜小人也。而何后世之反是耶。岂天地之气。亦以古今而异欤。然则使是菊也种于三代之时。其必贵者茁茂。而贱者衰歇欤。吾于是有感。东郭崔和仲氏性爱菊。自号菊轩。请余有言。余惟和仲氏仁而忠。君子徒也。故以余所尝养菊者而赠焉。其必有所发矣。噫。东篱种菊。凡几丛欤。当其风霜冽凛。烂然开黄之日。吾且与和仲氏一游其下。以徵夫吾说云尔。
渼湖金先生画像记
霁轩集卷之二 第 45H 页
画像之作。为其有德而有貌也。夫德则物也。貌则器也。有其物。斯有其器。有其德。斯有其貌。故天既与之以大受之任。则必赋之以大受之器。有大受之器。然后可以当大受之任。不然器不胜任。而任亦无所寄焉。故有德者之生。必皆出类拔萃。为魁然杰然之形。盖亦有不得不然者。故自古以为像。所以传其人而非苟然也。今夫浑然太和。孔子是也。岩岩泰山。孟子是也。而德之所在。貌则似焉。于是或有如光风霁月。或有如瑞日祥云。或有如海阔天高。而其德与貌无有不相符者。故人至于今。仰之若亲见焉。信乎像之不可无也。先生周甲之翌年画像成。门人之为也。小子退而告诸同党曰。诗曰维其有之。是以似之。其先生之谓乎。先生之学。吾见其大。先生之道。吾知其远。既大且远。实天之所与。则其为质。岂不诚巍巍卓卓博乎厚哉。而斯可以徵之矣。昔也闻诸长者。退陶温厚如程子。栗谷洒落如濂溪。尤庵峻正博大如朱子。先生后乎三先生而作。上承其学。若有善观者。则必知其所似矣。夫君子其行著世。其言载书。其风流于后。则固不待像而为传。然非像无以见其貌。非貌亦无以寓其所慕。像乌可以已乎。凡我后生。苟即其外
霁轩集卷之二 第 45L 页
而得其存乎内者则善矣。若反是而惟像之是事。则岂尊先生之道之意也。其勉之哉。画像之役。始于李奎纬平瑞。成于洪乐莘仲任。画工韩生宗裕云。
云楼记
定镇结发。慕农岩先生之风。读其书。未尝不三复叹息。恨不及出其门。尝东过永平之白云山。望见其遗址。为之感激低徊。不能去也。丁丑之冬。以叔父遗命。从我先生于渼上。先生实农岩之冢孙。小子自幸得其依归也。一日侍先生于云楼。问其为命云之义。先生曰是象夫永之白云矣。昔我曾王考文谷公草创白云之居。而农岩公实始卜筑之。梦窝,三渊,稼斋,圃阴昆弟诸公。与之周旋焉。继我伯父竹醉公甚爱。临殁为书白云山居四字。逮我不肖。意未尝不在白云。而适是楼前接云吉。云吉于白云类也。楼之名有以夫。小子曰噫先生之文献。其在是欤。文谷公上承清阴。其大节争日月。而梦窝公纯忠炳如。载之 国史。农岩道德列于斗魁。渊老隐约穷居。以自放于山泽。稼斋隐于农。圃阴纯于学。暨乎竹醉而又忠也。何其屡世若是卓烈也。先生抱道隐于野。既以渊源于农岩。而又溸及于尤栗考亭。寻其坠绪而补其遗阙。扶
霁轩集卷之二 第 46H 页
持斯道。嘉惠后生。蔚为儒宗。然则斯楼也实维考先生之世德。而知先生之学之渊源。岂不盛矣乎。闻而慕之。况并世而受知乎。迹而求诸既往。况亲承謦咳于此乎。然窃又有感于农岩咏云之诗矣。今夫云蔚然而作。滃然而散。其象不一。有鱼鳞草莽焉。有鸾鸟凤凰焉。又有英英而白者焉。鱼鳞草莽。泽之徵也。鸾鸟凤凰。祥之兆也。而白者隐遁之形也。然云之变化无常。则白者有时乎为鱼鳞为草莽为鸾鸟凤凰矣。先生之云。安知其不久于隐而为泽与祥也耶。又安知其不为泽与祥而复返于隐乎。抑其终于隐而泽与祥不可为欤。小子退将俟之。
叔父寒松公像记
公面长三停平。头大南北广。额乍狭。日月角耸。目小而有派。白黑分明。神定而彩不露。眉短而疏。鼻高直。兰台丰厚。腮微收口角朝。上唇厚浅紫色。耳大贴肉。轮郭端厚。长须而疏。自腮傍连耳下者。则或长或短而多。短髭一寸馀。中断不掩人中。少时面色黄白。四十以后软红。常如微酡。肩乍耸。手厚掌红手指短。声音于五行属水。带金有响。身长七尺馀。简言语。坐立有威仪。公殁后十年丙戌仲夏。从子定镇泣血敬记。
 
霁轩集卷之二 第 46L 页
右记像。以无画像也。公尝命画师画像。以不能似也毁去。遂无传本。而公之见背。已十年矣。小子惧夫日月渐久。容颜愈远。故敢以文字记像。以替七分之模。夫文字固不如丹青。而丹青之所不能画者。文字有时乎能形容之。则安知其记像。不如画像乎。然则小子未死之前。可以抱此记而为瞻依之资。后之为公子孙者。亦庶乎读此记而兴追慕之想也。记果不可无也欤。记像之翌日。书此诵闻于叔母。又示从氏及庶从弟老镇。
荣老堂记
荣老之义。发自䨓渊翁。翁之言曰吾于通籍之日有退志。其始仕也。颠踬者屡。既又循次而上华显。少未历焉。而身名幸不大玷则 君之赐也。及年七十致仕而老焉。而 上亲临宣麻。以示遭遇之盛。又宠之 宸章。藏诸史库。尤 君赐之多也。故曰荣老。荣老者荣而老也。噫。荣之者 君也。荣者臣也。荣一也而君子小人之荣分焉。荣乌可以易言哉。且夫荣由外乎哉。而由乎内者存。不可以苟于荣也。尝观夫小人矣。有荣其贵焉者。有荣其富焉者。有荣其华毂文绣焉者。至老死不知止。止而不忧者鲜矣。尚奚荣之有。
霁轩集卷之二 第 47H 页
惟君子则不然。不以公侯之贵而渝其操。不以秦楚之富而诎其身。不以华毂文绣之饰而易其道。其仕也不见其泰。其止也不见其穷。无往而非是荣也。则荣何加焉。故为荣有道。内之得也。内者心也。惟在人得之如何耳。故以言乎道德。则圣为圣之荣。贤为贤之荣。以言乎经纶文章。则发之为事功之荣。著之为立言之荣。下以至于一艺一行。苟无其荣则已矣。有荣则必有所以为荣者。是以心惟荣之本也。譬诸草木。其犹花乎。夫花之为类。或黄或白。或红或青者。岂其无故耶。气至而不欠。性遂而不加。精结神凝。积中而发外。生生而不可已矣。故天之降时雨也。各以其有而呈其色。假使无其有者。则天何施而泽也。草木何受而荣也哉。而人之于荣。亦犹是也。苟其无在我之荣。其如外之荣何哉。以余观于䨓渊翁。其性澹而少欲。其操坚而有守。其为文章。一本于心。理顺而不拂。辞信而不姱。信乎君子之为荣者矣。向之仕也。以是荣也。今之老也。亦以是荣也。则荣老之云者。其果不为称情也哉。作荣老堂记。
霁村记
岁己丑余年四十有五。始卜宅于祭墟之村。祭墟者
霁轩集卷之二 第 47L 页
 国之东坛也。祭维不宜于居之名。取其字音之相类。改祭为霁。室曰霁室。轩曰霁轩。溪曰霁溪。野曰霁野。峰曰霁峰。总以名其村曰霁村。尝试凭高而望远。则积雨新霁。云翳皆尽。天地澄明。日月光华。凡物之受霁者。精神益动。山若益高。水若益清。野若益广。轩室若益敞。然后始信霁村之名。若有待也。然观于霁而反吾心者有焉。夫心之体未尝不光明。而思虑汨之。物欲累之。如云雾之翳日。雷雨之塞天。其明几乎息矣。然苟能充固有之知。服刚决之勇。一于诚而无杂。既积其工久而不已。则一朝爽然千疑之扫而百邪之遁。如云捲之日雨止之天。依旧其光明之质耳。夫吾之心不霁。则外境虽霁而犹夫昏也。吾之心霁。则外境则霁而与之明矣。夫天地与人。本自一气。一气相通。有感必有应。故渊定而受光。镜磨而受形。有物之理而心为甚。故心霁而后。可以受外境之霁也。然吾斯之未能焉。姑为记以待异日之观霁。
华阳九曲记
道西原东走七十里。有川西从山谷出。下合于俗离之大川。渡川由洞而入。两山如口。是维华阳之洞。西北崖上。刻华阳洞门四字。稍西有壁临水斗起。石势
霁轩集卷之二 第 48H 页
全体若骈附。而个个各自竦拔若飞动。高可数十丈。是谓一曲擎天壁。闵丹岩篆书朱刻。下八曲如之。由壁而南行。洞势忽宽。民居成村。是护 皇庙云。又逶迤行一里馀。度川而东望。川汇成泽。其上苍壁峻嵃。水色上涵。动荡摇漾。是谓二曲云影潭。又行数十武。西有 皇庙。其前华阳书院。由院而乍东。溪边有石盘陀。碑立其上。前刻尤庵先生诗此日知何日。孤衷上帝临。侵晨恸哭后。抱膝更长吟二十字。盖尤翁每于 孝庙讳日。到此恸哭而发之诗也。乱石雪白。川流喷激。如或见当日之心也。是谓三曲泣弓岩。由岩而又东数百步。为四曲金沙潭。潭比云影稍长。其底皆沙。金沙之称。岂取禅家语欤。潭东石壁。刻苍梧云断武夷山空八字。尤庵笔也。又溪边卧石。刻华阳水石 大明乾坤八字。尹宪柱之书也。潭东绝壁峻拔如削。其上岩栖斋也。又其上稍东。焕章庵也。行百许步。临溪北向陡然而起数百丈。曰五曲瞻星台。全石无点土。可望而不可上。其西舟岩。刻万折必东四字。 宣庙御笔也。台稍东岩下。刻 万历皇帝御笔玉藻冰壶四字。其左刻 崇祯皇帝御笔非礼不动四字。又其下刻 大明天地 崇祯日月八字。又有小
霁轩集卷之二 第 48L 页
跋。尤庵先生笔也。六曲凌云台。台在溪东高数仞。上平可坐十许人。七曲卧龙岩在溪东。临水而卧。其上凹如龙行迹。屈曲成双。岩之名以是也。八曲鹤巢台在溪西。苍壁如屏。杉松间生。隐映幽峭。云鹤若回翔故云。自瞻星至鹤巢。其间盖数帿许。道鹤巢行数里。山益深水益驶。披林莽梯巉岩。溪流或见或隐。洞宽而山四圆。光气开朗。又行数十武而溪忽在前。是为九曲巴串。巴串者仍峰名也。或云溪回如巴字。石连如串形。故曰巴串。全石铺溪。其广如溪。其长百许步。石横拆而罅。如竹筒之剖半而仰。较溪广四之三。一溪之水。从广石四流而下。清浅沦涟。才濡足遇石罅。其声㶁㶁。细大疾徐。若谐宫商然。及遇石势稍下。水疾而激。雪花四喷。远而望之。晶滢如琉璃。近而玩之。浑然一天光。其在于人。人欲尽而天理行。明通公溥者。庶几近之。造化之排铺。岂偶然哉。尤翁之后寻此者几人欤。为华阳九曲记。
华阳书院记
道云影潭之西。下马于红扉之外。有进德门。门上有楼。从门入。梯登于楼。东望云影。东南指岩栖。西瞻洛阳之峰。峰自闻庆青华山来云。地势宽平。川流走其
霁轩集卷之二 第 49H 页
前。灵气之所凑会。故久彷徨。下楼而乍转西上。有三门。是维万东庙。由门而进。有殿屹然。檐揭万东庙三字。实我 圣上之书也。字画如椽。其刚大气像。可以参天地。于是肃衽屏息而后仰瞻。遵阶道庑。趋入于室。室安二虚位。一是 神宗皇帝。一是 毅宗皇帝。鞠躬不敢久瞻。而趋出下阶。未及三门乍北有阁碑。寒泉先生之文也。复转门外乍东。道一治堂。堂揭华阳书院四字。堂西有二斋。右居仁左由义。又其西承三门。由门又西而东向有院。揭额如一治堂。祗拜于庭。拜讫入室则中挂尤庵先生画像障子。竹泉金公之所模也。磬折奉瞻而出。复道一治堂。右转昭阳斋。其西冽泉斋。室二架轩一架。尤庵先生所尝时时休息处。距泣弓岩十馀武。有板刻。遂庵先生之笔也。由斋而又西。有所谓草堂。今覆以瓦。西室二架。西夹室一架轩二架。东室一架。尤庵先生所尝居处者也。室有经卷及虎头木枕一。踯躅杖一。轩有浑天仪铁本一。其制尚新。其虎头木枕。甚朴陋不堪枕。此虽小物。益见其大德之俭也。轩中又有万东庙三字刻板。盖遂翁所书。旧揭万东庙者云。为华阳书院记。
焕章庵记
霁轩集卷之二 第 49L 页
焕章庵在岩栖之上欢喜峰之下。盖华阳之洞川水北走。其西洛阳山。其东欢喜峰。洛阳祖闻庆之青华。欢喜祖闻庆之鸟岭。两山夹川对起。而欢喜之腰岈然如燕巢为台。其上即焕章庵也。庵西石上。有云汉阁。焕章云汉。盖取诗经之义。尤庵先生时所创云。有 崇祯皇帝御笔簇子二。其一非礼不动四字。其二思无邪三字。此云汉阁之藏也。有 崇祯皇帝御题御笔一卷。 崇祯十一年九月 赐督师辅臣嗣昌七言绝句。盐梅今暂作干城。上将威严细柳营。一扫寇氛从此靖。还期教养遂民生。其年月职名臣名。皆 御笔也。又有 万历皇帝御笔一卷玉藻永壶四字。下印砂朱 御宝广运之宝四字。又有 皇笔一。竹柄竹管刻龙。管头饰银。刻 万历年制四字填金。又有 御笔一卷。上则 御札亲笔。下则 御札刻本。又有 皇明历书一, 崇祯日月签题历书一。又有 宣庙御笔万折必东四字刻本。此焕章庵之藏也。焕章庵壁间。有尤翁诗板。其诗曰华阳洞与首阳山。万古纲常树此间。客到试看千仞壁。腥尘天地别人寰。始尤翁依茅屋南湘二例。为万东庙。奉享 二帝。又购求 二帝遗墨于中原。藏诸是庵。观于诗而
霁轩集卷之二 第 50H 页
悲可知已。其事迹始末。有甲申 筵话,尊周录及别集。其古迹有二先生笔迹,焕章庵诗帖,崖刻跋真本,大明稻诗。大明者稻名也。以其名之大明也。故取以种之。以享 皇庙云。为焕章庵记。
岩栖斋记
尤庵先生始处于草堂。以其浅也。就金沙潭上。构小屋以处。是所谓岩栖斋也。室二架轩一架。黏壁依岩。下临于潭。其斋号刻揭楣东。遂翁之书。又有尤翁诗板。遂翁所书。其诗曰溪边石崖辟。作室于其间。静坐探经训。分寸欲跻攀。试登临而四望。则山势上下屡转开合。至此忽四圆而宽。川水与之逶迤。其流益广。乱石如堂。激湍喷雪。前望洛阳。后挹欢喜。西指瞻星。北临泣弓。一洞之胜。尽于是矣。尤翁之隐。其有以也。盖闻尤翁尝曰草堂比怀乡。已是世外。岩栖尤夐绝。非草堂比。又闻尤翁夏月置小舟于金沙潭。舟两边系绳。一挂于岩栖。一挂于越岸。每食时小婢名七礼。自草堂戴食床来。上于舟。则尤翁手自引绳。舟已岩下矣。食已送婢。人自越岸引绳以渡亦如之云。为岩栖斋记。
灵芝洞记
霁轩集卷之二 第 50L 页
丰壤双树驿之西。有山而土城其上。古称城山。山有二麓。其一乍东而起峻嵃为峰如莲跗。又低而东走于驿。又东走于县仓。如一字形。东南以临于野。其一自山迤西为传道岭。岭稍东突而为峰。北对莲跗之峰。其形如之。小而低。大川横其外。川之外皆野。入其洞。如人张左臂而直舒。屈右臂而半抱焉。有双涧下合而一。入于大川。虽甚旱不渴云。村势自洞连驿。驿户盖数百皆黏岸。萧洒如江村。野中水田多。旱田五之四。以有大川也。不费疏灌之力而少俭岁。川广可方舟。其鱼多鲨鲤。锦鳞山近联泉岾。远接 光陵。又越野而有天磨,普通。饶柂苏。又多薇蕨当归之草。故居民春夏与秋则走于农。冬则走于樵。其游閒者事渔蔬。又村俗尚武。臂弓者半之。然皆真率有峡态。盖去 王城四十里之近而有此者。环畿四境。无与之伦也。昔静观李先生于 显宗之际。休官相宅于莲跗之下。改城山曰紫芝。名其洞曰灵芝。以其山之多芝也。自是人皆呼为灵芝。而城山之名隐焉。就双涧上筑小斋。曰静观。引涧凿池。池上拟筑涵一堂。静观先生殁。芝村先生继构志事斋于静观斋之西。尤翁命名而记之。斋前立小石。大书曰先生之风山高水
霁轩集卷之二 第 51H 页
长。又立小石。大书曰灵芝洞。尤翁又为之记焉。道灵芝洞东二里。溸大川缘石崖斗折。未及县仓数十武。小阜圆而秀。水汇其趾。成平湖。盖水自抱川迤 光陵直流。乍横渟泓而为是也。自阜以东。小丘临水如三星。最缥缈者为飞来岛。其北泉岾。其下有阁碑。实维 太祖故宫之墟。其气葱郁可揽。静观先生尝喜读易。暇日偶到此。见圆阜其围三之象。得水尤奇。因有会于心。将筑小亭。名以太极。又将构一架。名以弄丸而皆未果焉。其后芝村先生就图阜左。先立小屋。曰弄丸窝。窝下有岩插水。曰澄心石。尤翁之书也。余试往而周览焉。其山川云物尚如旧。有以想见夫静观先生休官讲易。默契乎日月贞明之道。造化性命之原。而又感夫芝村先生继先志大其业。而身为砥柱于斯文盛衰之际也。余既彷徨不能去。而灵芝主人向余曰此山旧蒙密。今樵而濯。静观斋已灾。志事斋又移而窄。双涧昔清而今浊。山吾将养以树木。斋吾将稍敞其规。涧吾将浚疏其壅。而又吾将为沼为亭。以为吾世守而不复为其外求也。余曰有是哉。由乎言而得其心。可谓善继也夫。
常窝小记
霁轩集卷之二 第 51L 页
今有饥食而渴饮。生荣而死哀者。而又有入水不寒。入火不热。羽化而腾空者。何相越之若是耶。夫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故日往则月来。寒往则暑来。其故可知已。然或求之天地之外者何也。于是皎洁其行。惊人而骇俗。世或有述焉。大嚼夬饮。放荡而无忌惮。人或有行焉。是可谓知其所由也欤。李友伯讷自号常窝。常者怪之反也。至常之道之谓庸。率是以往。近自身心言行饮食居处。以至在家在邦。无非分也。不以其声臭而慎人之所忽。则虽常其常而所不辞也。是天祐之道也。其流吉于子孙。在是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