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霁轩集卷之二 (自动笺注)
霽軒集卷之二
 序
  
鐵鞍
嗚呼
是我孝宗大王御賜族祖竹塢鐵鞍也。
家傳有餘年。
叔父寒松公嘗示余道之。
故欲爲之銘而未果也。
竊惟孝廟始爲瀋行
是鞍也實是所御。
登寶位。
皇朝已亡而建虜得志
慨然欲伸大義天下
於是以是鞍賜竹塢公曰。
是予所嘗經患難者。
絶漠荒磧風沙雨雪之變。
往往飢渴困阨
震迫而分崩
異日北征
爾其以是戮力焉。
已而孝廟陟遐
萬事已矣
而獨其鞍在耳
嗚呼
廟神英武
天縱也。
當時智謀之臣如雲
苟以三韓義旅擧而倡乎天下
則天下其誰不聳動嚮服
而卒不能成其志。
豈非也耶
然其大義如日月。
雖其不成
炳炳也。
百世之下。
婦孺知皆頌慕而流涕
是豈無所自耶。
昔者漢昭烈遺詔討賊
爲漢之天下也。
宋孝宗鐵杖木馬
爲宋之宗廟也。
然我孝廟藩臣也。
而視天子猶父母也。
天子宗廟
若己之宗廟也。
不計成敗利鈍
而欲抗衡强虜
不憚聖躬之勞而習弓馬宮苑之內。
惟義是仗。
思其必
而後乃已。
故至有是鞍之賜。
於是
苦心血誠
可知矣。
自有天下以來
未有如孝廟也。
豈但二君而已哉。
夫物有可傳實則不以貴賤論也。
則君賜爲尤重。
况於孝廟之賜是鞍乎。
可以重於烏號之弓,曲阜之履。
豈不誠寶乎哉
今龍燦然
令人有踏破中原萬里之意。
不覺髮竪眦裂
苟無是也
可謂也歟
余實聞於叔父
遂爲之序。
渼湖金先生六十一歲壽序
公元1402年
壬午十二月二十九日
渼湖先生六十一歲初度也。
門人子姪獻壽
小子沈定鎭再拜曰。
北望華山
磅礴峻屹。
東臨渼水。
汪洋不息
上瞻維斗
精爽晶爍。
將用是爲祝乎。
然猶待物焉耳
以先生生歲之月日爲祝可乎。
今夫十二月
月之積也。
二十九日
日之積也。
積其月日而數則一歲之成也。
日成月。
月成歲。
是維積之功也。
且玆月日
時爲季冬
在月爲小晦。
在年爲小除
季冬
資始也。
小晦。
月之將改也。
小除
元朝肇啓也。
其亦有新之道乎。
往者而來者新。
其爲先生之兆乎。
積德而爲大人
積壽而登于艾耆。
德之積也則新之
壽之積也。
亦與之新。
豈其無兆也。
先生生長蟬奕之門。
亦旣盛矣。
而中罹患禍。
艱難隱痛
閱歷萬變
然後得神扶持
以至于今。
譬如喬木
百年風霜震迫。
枝摧柯披。
而獨其老榦得春
依舊葉茂而花發耳。
於以動心忍性
力索吾道
經緯古今
毫析而縷分。
紛紜瘡疣
乃櫛而爬。
狂恣遁詖。
亦廓而闢。
盖其始也刻苦躋攀
進進不已
終也峻絶卓立
乃底乎不可及
居窮而泰。
遇坎而亨
故年壽已高而神精昭旺。
德業旣茂而進修益明
豈非其積如彼。
其新若此
而雖謂日月爲之先兆可也。
過此以往
新年新月新日也。
亦無不爲新而復歸于積。
旣積且新。
實維貞元之道也。
於是在國而邦家之光也。
在鄕而吾黨是宗也。
世故百端
巋然自在
不但如一星之在曉旻而慶雲瑞日之望也。
其將繼往開來
補天人之遺闕
豈不幸歟。
乃歌曰。
有華有渼。
斗維赫。
取象斯遠。
豈曰善祝。
此月日。
神告之吉。
爲積爲新。
展也壽德。
送尹欽夫(錫衡)歸田
尹友欽夫歸田也。
余有二感焉。
欽夫曰吾幼而學。
將以行于世也。
行年五十。
屢屈於公車
學終不可行也。
吾乃大悔。
載妻與孫。
歸隱宣城之野。
妻吾使之勤紅。
孫吾使之課學
吾則出而觀稼
入而劬書。
公元1403年
以樂吾居而於世無與也。
古詩君平棄世
世亦棄君平
吾之云耳
故名吾齋曰棄棄也。
欽夫又曰吾見於鄕而知其爲之皆實也。
今夫有耕則食。
有織則衣。
故利耕器牛犢
藝而秋穫
庀織具養蠶
袷而襖。
爲實大者也。
若乃糞壤火畬。
折草耨水。
爲盡地力而廣食之術也。
麻苧理絮布。
爲豫天時而廣衣之道也。
笱魚筐蔬。
雞豚狗彘
其爲食之類也。
蒲席捆藁屨。
編蓑制篛。
爲衣之類也。
斧樵綯索。
薰鼠之穴。
禁鳥之啄。
其爲安堵之方也。
此又實之細者也。
故其行也有爲
其止也有慮。
早起夜寢
食則走於業。
兒童不閒其餐。
老人不遺其力。
無往而非其爲實也。
視世之尸位厚祿
攘攘名途。
虗僞無實
得失何如耶。
故吾甚喜也。
噫有是哉。
欽夫之言也。
讀書爲儒
無能之足衒。
世之棄余久矣。
猶自其所不習。
其所難必
區區求知有司
不能决然歸老畎畒
則余之感一也。
終日安坐飽食
不能治人
不能治於人。
一無用人耳。
而况行者實也。
言者華也
余惟華而鮮實者也。
孰與農夫野老之爲乎。
則余之感二也。
欽夫行矣。
姑書吾二感者而贈焉。
若夫田野林泉之樂。
俟吾從欽夫
共之可乎。
送從之任咸悅序
從兄曹郞
出宰咸悅。
計自始仕至仕滿。
幾近十載。
其間所歷皆劇司。
晨出暮歸
塵埃染衣
不勝其勞。
爲是咸則湖南一小邑也。
人皆曰咄哉得邑之難也。
余曰是可賀者有焉。
親老故也。
假使從兄家貧而爲養親之術。
則雖躬爲農夫
霑體塗足而不知其爲病矣。
又學爲賈人
牽車牛走四方而不知其爲苦矣。
從仕得邑。
多於勞乎。
不猶有泰於農夫賈人之爲乎。
故曰可賀。
從兄上奉叔母
年已七十有五矣。
榮衛凋而手足痺。
胃脆齒豁
不能善食。
而又積勞家務
屢經憂患
心弱而神瞀。
則宜其及此時。
爲之善養耳
吾聞咸雖小邑。
濱海土沃衣食之鄕也。
香秔膏飯。
足以老人之口。
其苧綿輕煖。
足以安老人之體。
其果苽雞胾。
足以養老人之胃。
薏苡
足以老人榮衛
而凡飮食烹飪柔軟者。
足以便老人嚥嚼
此其養體者也。
簿牒之暇。
往往或誦民俗而聞之。
老人之笑可供也。
政簡操約。
治成於下而譽聞於上。
老人之心可悅也
此又養志者也。
向之不積從仕之勞。
而安能有是養乎。
知從異日雖登颺于朝。
刺史之榮。
不如今日之爲咸也。
賀之不足也已
然吾於從兄之行。
獨有慽慽焉者。
始則鮮民罪極。
不及父母
中則學業不專。
狂走橫騖
不能叔父之志。
終又粗解讀書而已
不能一味獻于叔母
人生之樂。
可謂也歟
是爲序。
送金正禮(履安)之任永同序
公元1409年
余在先生之門十有三年。
正禮之爲子職如一日矣。
洞洞屬屬
不有其身焉。
而深愛婉容
令人有感服者。
於是歎曰。
愼齋之事沙翁。
吾聞其語矣。
而不復見其人矣。
正禮殆庶矣乎
今年己丑
正禮爲永同太守
噫。
南軒善事魏公。
而人知其善於用兵
吾知正禮旣恭於子職矣。
治邑何有
且夫莫大於養志
而親之於子。
每事善則喜之。
故順其志之謂養也。
余惟先生之心。
一於天理而惟義之適也。
其所養之之道。
豈尤不在於順乎。
然則治邑如之何
惟以先生之心爲心焉已矣
事上臨下也。
如或先生之是敎焉。
簿書之糺棼。
錢糓甲兵之浩攘也。
如或先生之是裁焉。
以至一言一爲。
如或先生之是聽焉。
所謂順志之養者。
不外是。
先生亦必爲之
莞爾
正禮之爲治。
我已卜之久矣。
然以正禮服習家庭
文章經術具矣。
其做施者。
豈但止於一小而已哉。
而立殿陛
長孺爲鄭公。
無不可者
進而置諸廊廟
姚宋韓范
亦宜無不可者歟。
豈惟是也
先生之業而上繼其道。
愼齋之於沙翁。
眞可養志矣。
正禮勉之哉。
送李士文(鴻祥)之咸興序
東國之山。
金剛以全石色白聞。
余嘗遊咸之觀音山
其爲峰自附地以上
皆石直秀。
或騈葉不主。
其爲色甚白。
望之輝暎玉潔
聳然異之
以爲有山如此
而世無有如知金剛山者。
可慨也已
酹酒彷徨而歸。
今年夏
李鴻祥士文爲北關之客。
將道金剛
轉出于咸。
余曰子旣遊金剛山。
所謂觀音山者。
爲我訪焉。
其全石色白。
何如金剛山耶。
如其類也。
不亦奇乎。
而或有勝焉者。
則尤豈非天下異觀乎。
其但知有金剛山而不復知有觀音山者。
則亦其有幸不幸已矣
然苟其山之有其實
何待乎名。
金剛譬則世之顯人也。
觀音山譬則世之隱君子也。
子嘗遊於洛之大夫士乎。
其爲心瀅然。
與物無競
金剛山之白者幾人歟。
制行然不倚。
金剛山之
特出者。
又幾人歟。
以爲所觀盡於此
而不求如觀音山者則可乎。
子亦讀書好古士也。
觀於觀音山之日。
其必知余言之有所感矣。
霽軒集卷之二
 記
  
千佛山
千佛之山。
載於輿地圖
固嘗知爲名山
及來咸州
益聞其勝。
一日策馬北走九十里。
至草壤之谷。
是維千佛最初洞。
由谷逶迤而入。
有麓踆而脩。
石間
經于前。
名曰獅子項。
以其形也。
始若無路。
纔行石齒間。
轉麓而北。
得谷頗夷長。
時日在西
颯然
有鳥如烏數十
北向飛。
緣澗
澗多石。
行五里。
有寺穹然而出。
是號開心
夜宿聽偈。
又從一二韻僧。
所謂白鶴之瀑。
娓娓不已
身未到而意已先矣。
翌朝蓐食
肩輿而出。
僧徒六七先後之。
行三里許
斗折而西。
攀崖漸上。
出日足底
不知身之何以已高。
至上嶺臺。
卸輿四望
西南有峰騈葉相附而起。
最上曰十王之峰。
巖石十餘上尖中圓。
其狀頵頵若人形然。
故名中曰伽葉。
下曰毗盧
其下內院之庵。
北望露積之峰。
峰勢圓秀。
若峙然。
東北羅漢之峰。
其狀端嚴
西北白沙之峰。
又其北是維千佛之峰。
有石束立
如千
佛袈裟合手
得名以此
所憇之臺。
所謂懽喜嶺之上嶺
十王峰之下麓。
逶迤東北三羅漢峰。
其形若三星落地
其下實維開心之舊基。
前露積之巖。
僧言寺之富以此
五里普門之庵。
三里西聖之庵。
三里見佛之巖。
四里仲僊之庵。
五里靈神之庵。
開心舊址而言也。
又其北五里
大乘之庵。
其下實維白鶴之瀑。
在上嶺臺。
可以頡頑其高
於是肩輿尋瀑。
地勢若低復高。
亂石砑。
氷雪凌兢
足滑不可以輿。
磵谷徒行百許步。
得所白鶴瀑。
瀑長幾三十丈。
其廣三之一。
天寒瀑水盡凍。
如瑤玉。
日照映其上。
炫煌可定
爲之跂石吟賞者久。
緣瀑東小蹊而上
巖壁峻削
前者之足。
在後者之面。
不可黏着
繩于壁之攀引之。
身在空而足麗石。
若墜復升。
路窮大乘庵。
庵有面壁僧六七在焉。
貌癯骨淸
胡椒
庵前有七星臺
臺高數仞。
有主山臺
實維千佛白沙之下。
靈氣時時發現
禱則有應焉。
祭用糈杮僧云。
少焉所從而下
遇險必步。
遇奇必憇。
平則輿。
開心
日尙未午。
佛殿如來
僧徒梵樂
其聲撼谷。
殊令駭人
月甚明。
不可禁。
不成睡。
出戶徘徊
雪月交映
更深
風益肅。
山谷振動草木而下
若有虎豹窺視
凜然不可久。
遂還入誦詩數篇而寢。
千佛其名有四
千佛
曰千㙮。
聖代
支提
是多槲杻杜鵑之木。
生香蔬蔘草。
長白逶迤爲玆山。
南爲黃草之嶺。
東國之山。
從是分焉。
大較如此
至若文殊海藏金剛頓修東中,佛頂。
皆有其處而無其庵。
昔三淵翁北遊
西水羅。
歸入玆山。
白鶴之勝。
余之今日之遊。
其爲北遊之始乎。
歸而識之。
以爲後日之觀。
擊毬臺記
咸州古我豐沛鄕。
聖祖之蹟。
歷歷可徵。
東有讀書址。
北指馳馬臺。
南望飛鷹之峰。
東南大海
爲伏虬之背怒鵬之翅者。
擊毬之臺。
聖祖龍潛擊毬處也。
臺高百仞
雪峰雲田逶迤南轉
陡斷湧迅而出而爲斯臺也。
嘗試登臨四望
大陸北開
漭渺難際。
雲山繚映。
遠望如眉。
成川注其中
其源浩浩
東接滄海
日月所出入。
魚龍之所蕩潏
萬里廓朗。
可以蓬島之僊。
攀扶木之景。
令人便有飄飄然八荒意。
男兒快觀
然後聖祖所以擊毬也。
當其鬱天人之氣而未攄。
軒宇宙而思擧。
故於物於藝。
或寓戱而洩焉。
讀書馳馬若飛鷹。
皆以
使然
至於擊毬之事。
尤見其無所不可也。
夫毬之爲戱。
固若無與於帝王之興。
而迹其所以。
亦可謂肇基之塲。
其將與宇宙而同傳歟。
今夫帝王之所遊戱
尋常寸地
猶可稱揚而景欽。
况斯臺之兼河山之勝。
而雖有知者
不能窮其景物之態者乎。
斯其尤可傳也。
北峽日記
公元1453年
癸酉四月二十一日
叔父遊千佛。
卽余前所遊。
出目北門
挾成川而上
東踰盤龍之麓。
過岐谷之野。
午飯於嘉平之店。
邑儒數三來會
盛稱千佛之瀑。
道觀音之勝。
叔父曰予聞之。
其如何。
曰其山如雪。
其水如玉
其地甚靈奇
非齋則不能入。
路且險不可行
叔父曰今玆之行。
遊翫也。
豈可一遊緣哉。
纔到草壤。
山雨霏微
前望千佛之洞。
白雲方起
濃濕濛洩。
叔父千佛何在
余告以白雲起處千佛
叔父曰奇哉。
未及獅子項數里。
頗多
披蓑以行。
僧徒十餘待以籃輿
叔父遂輿而入開心寺。
日尙早。
炊飯將尋白鶴瀑。
余亦肩輿
以路峻也。
懽喜嶺。
雨猶未止。
濃霧四翳。
綠葉蒨縟。
間以躑躅新開。
隱然身行錦帳中。
不能遠眺羣巒。
而亦幽奇
行數里。
懸崖
以登。
前仰大壁
瀑布所落。
全石無寸土
高可數百尺
不峻不削。
偃蹇而起。
其色蒼潤
瀑水中注
時方旱。
水不甚多
而以壁勢半卧脩長
其流不疾。
前者注射
後者蕩回。
前者旋舞
後者徘徊
上下相續
次第成文
始細終麤。
逐勢圓團。
有如白雲騰谷。
其出無窮
其容愈奇。
雖畵如顧虎頭
不可描。
叔父顧余曰奇哉。
凡瀑之爲瀑。
暴流也。
或以壯名。
或以高稱。
是瀑也儘初見
當別屬奇格。
余曰前之觀氷。
今日之賞流。
動靜俱奇。
愛翫移刻
復緣絶崖。
舍輿携筇
匍匐而步。
稍得平廣處。
所謂大乘庵。
僧六七在焉。
皆昨宿面。
出門懽迎
時雨稍歇而雲未散
滿山籠罩日纔曛。
僧徒誦經禮佛入定
令人頓失俗想。
夜僧進花餠。
又勸松葉
翌朝蓐粥。
開戶雲猶未霽。
曾來此庵
俯見海色
今爲雲所翳。
不能騁眸。
可恨也。
雲氣濛然之中。
峰色隱現
殊愜奇賞。
東有樹焉。
松身杉葉
理直
名曰
芍藥數本作英
命官隷移一本陶器中。
擔隨謀置邑衙。
携筇昨日所從而下
瀑布前。
跂石仰觀。
雨瀑流多。
奇者益奇。
耽賞不能已。
默坐注目久之而起。
步步回顧喝采
不見瀑處而止。
至懽嶺始肩輿
草樹露滿濕衣襪。
忽思陶潛詩衣霑
不足惜
但使無違
信道此際語。
還抵開心寺。
官傔炊飯以待。
飯後卽向觀音坊。
行四十里。
暫憇西古倉舍
又行二十里。
觀音外洞。
洞流多於千佛
石色白潤
開心目。
行數里入圓通庵。
山雨微作。
雲嵐羃峰。
少頃雨止
嵐猶在山。
叔父步至庵北磵畔。
白石離列
水流活活
嫰綠躑躅
倒影㶑搖。
邑儒六七從。
列坐石上
掬流吟賞
命官僕煮花餠于前。
釣溪魚數尾。
爇樵燔炙
當歸菜。
和蜜而嚼。
頓覺一種風味
向夕還庵聽偈。
又從庵僧問山中之勝。
僧以路險且無殊觀對。
盖恐此山若一發現。
來者相續
寺弊僧殘
不勝接待故耳。
翌日詰朝入山
叔父筍輿
余則理芒鞋杖筇以隨。
宿霧未收
披草涉磵行數里許。
忽見蒼壁陡起。
磵勢開濶
亂石交錯
箇箇如雪。
叔父卸輿少憇
顧余稱賞
又行數里。
溪流曲曲淸奇
路甚艱峻。
叔父或舍輿步行至龍湫
石壁門中拆。
一山之水。
從此下注
不甚高。
而亦自奇壯。
瀑之所落。
泓而成淵
廣可十步
長亦如之。
蒼崖對起危絶
若與湫爭雄
四山回環擁立
見天光。
圓如太極
又從湫東絶岸
路甚危峻
着足若跌不可行
叔父兩手執筇。
使官有力二人
從路下危仄處。
扶護以行。
高可數十仞。
乃得平臺
是維觀音坊之下臺
余亦扶筇喘息以導之。
倚石少憇而後乃定。
見山頭。
雲猶埋奇。
意謂曾聞此山非僊緣則不可尋。
豈復然歟。
殊甚鬱鬱
少頃雲散日漏。
頓有晴意。
餘霞時時起沒。
忽望西北
雲影中微露數峰。
色如銀佛。
怳落天表
非人所見
叔父大加聳歎
而猶以未見全體爲恨。
登岸後高處。
引領遠望
隱若高人可敬而不可親
僧言是謂觀音山
入山如今日。
信有仙分
曾一太守欲尋此山。
忽遇大霧雨而止。
太守之登此臺。
前所未有也。
叔父窮源以不肩輿
還下龍湫
余亦陪下。
余曰是所謂王荊公山石辭。
泠泠北出
靡靡西圍
窮源不得竟。
悵望空歸也。
叔父敎余替往溯源而歸。
於是更理芒鞋
一二人
褁飯勇進。
僧一人前導。
下臺迤逶入谷
轉石夾溪而起。
卧瀑琤琮作響
落成湫。
全石爲底
澄瀅淥靚。
不深不淺。
可數毛髮
名曰槽湫。
以其形也。
湫上有書冊峰。
亦言形也。
復緣崖側蹊。
容足
上下數回。
是名直下淵。
大石盤陀鋪。
溪水從中流。
潨然下落
小滙成淵
又溢而爲瀑。
勢若黃間
下又成滙。
石色水光
皎瀅爭白。
據踆不覺叫絶
溪行數十步。
谷口隈隘。
左右石壁
公元1456年
向而開。
是謂守門石。
纔入守門
見山左右
石峰相對而出。
是曰燭臺峰。
峰前又有籠巖。
皆以形也。
行六七十步。
磵谷漸覺開朗
石橫欹。
百千其狀。
中有大壁半偃。
高可數十丈。
瀑流噴瀉如雪花。
余惜其無名
錫以噴雪之號。
北磵中。
石峰圓秀。
月峰
甚蒼奇。
下有巖如龜。
大如堂。
名曰龜石
山之東有硯峰筆峰
亦頗古奇。
磵北小岸。
所謂月蘿峴。
下臺至此
林樹繁鬱。
谷深磵回
不復望觀音山矣。
及登是峴。
山半露體
所謂色如銀佛者。
燦然映射
欲奪白雲
僧言是山靈奇。
不敢大聲
不敢慢踞。
於是拱手瞻仰
下入谷底
不復見矣。
石立磵中
上下尖而中圓。
非人所可攀陟
上累小石浮屠象。
可異也。
數十步。
得羅廸巖。
大如俄所見立石
僧言百餘年前。
有羅廸者力劣
童子可勝也。
廸甚恨。
齋四十九日。
禱力于是山。
有神人以纏身
旣覺身健。
歸到是巖。
大石投諸上。
至今尙在
以是名。
廸子三峰力如廸而能走。
懸索于髮。
直竪如木。
死節丙子虜難云。
磵道迤邐北上
地勢漸高
山谷環擁
益覺幽絶
㝡初入洞。
至此幾二十里。
遊翫忘脚憊。
渴則折當歸草嚥嚼
間或水潄口。
又行數
公元1453年
十步
洞氣開廣
溪東踆而爲高岸者。
是謂中臺
臺上有庵新構。
名曰佛影
二僧居之。
各有僧雛
貌甚淸秀
無塵氣。
見余驚怪出迎曰自有此山。
不聞塵客之到此。
甚是異事
日氣淸明
雲霞四捲。
豈非僊分
合手稱歎
少憇
裹飯以喫。
前望所從來。
林洞重疊殆百曲。
向見燭臺,筆,硯等峰。
皆在膝前
始覺逈出俗界
登庵後七星壇
卽居僧設醮處。
所望觀音山半體者。
盡露無隱
歷歷可數
峰巒居中
㝡高出者名毗盧峰。
又稱彌陀
東觀音。
其西地藏
又其西釋迦峰。
偃蹇高出。
宛若人形
其前有二峰
名香爐香盒
羅漢峰在釋迦西。
十王摠數十。
箇箇錯立一山左右
而㝡東諸峰。
翳而不見
其見者皆全石。
層累爲峰。
其色如雪。
曾聞蜀地有玉壘山
豈其類歟。
峰勢圓秀不險峻
望之怳然白蓮半開
天下奇觀
仍念此山若在鐵嶺以南
不讓金剛雪嶽麓。
顧在窮翳。
無人來尋。
旣不得地
又不遻人。
余雖初過。
無文可以闡發柳子厚永柳山水
且念草野賢人君子如此山者何限
而若未遇時。
無以售其才而與木石同腐。
何以異此山之尙至今無聞也。
於是不能無愧且感也。
圓通僧從余來者
合手
山而拜。
致敬也。
聞有僊在羅,釋兩峰間。
莖脩葉大。
食之香烈勝俗云。
向山指點
稍久僧言可速還。
此山甚靈。
久看則必雲。
余不之信。
久立
已而輕雲一片
起自羅漢峰。
乍來乍往。
不瞬而已遍散濛溶。
埋盡諸峰之奇。
只現山腰
余固知雨餘雲氣出沒無常
適符僧言而亦異事
欲復理屐窮源上臺
而非一日所可遍歷
還歸佛影
所以扁庵之義。
曰此山摠名落迦。
一名觀音
所立諸峰皆佛像
有像則有影故云。
僧淸遠者甚可愛
贈以一炷香
表不忘之意。
更尋歸路
月蘿峴。
復回顧山形。
吟翫不能去。
下入龍湫
叔父題名湫上而還
邑儒二人留待
指示其處。
與同圓通
日已晡炊而食。
叔父行六十里。
宿嘉平店。
翌日朝飯岐谷
向午歸衙。
今遊凡四日
行二百八十里。
書庵
天下載籍多矣。
學者不患無書。
惟患不讀書
沈休文恨不西山十年讀書
蘇子瞻李氏山房記。
有將老盡讀之語。
夫以沈,蘇之文章
猶有所云。
初學乎。
初學而又魯者乎。
不可不讀也審矣。
吾弟衡仲發憤讀書頗勤。
其居曰書庵
請余爲記。
惟衡
初學也。
又魯者也。
敢不勤乎。
吾試推其書之所由生而言其通乎書之方可乎。
倉帝氏以後
字演而漸多。
殆將數十萬。
世所常用者。
不過千字
字各有其義。
如人有其面貌則有其性情
用是記言序事
聖經賢傳
史記爲子家。
自古及今
未嘗異。
而隨其合散成書
此之謂書之所由生也。
讀書者苟不知字義已矣
如其知也。
推其義之所連所止
以驗夫天下之書。
則雖其未嘗見。
若曾見也。
於是天下萬物之情。
萬事之本。
各以其書之有而宜無不通。
此之謂通乎書之方也。
然其通與不通
在於讀之。
而其通也淺深不一
何則
人之質不齊
書之理無窮
以不齊之質。
應無窮之理也。
故有一讀而通。
有萬讀而通。
通之中。
又有通乎句者通乎文者通乎理者。
通惟在人焉已矣
然不讀而望其通。
是猶却步而求前而可乎。
衡仲句讀之通而尙未也。
豈徒名其居而不務於讀。
傳曰人一能之。
己百之。
又曰我未見力不足者也。
讀久而多則尙克有通哉。
嗚呼
後世書籍漸繁。
讀者鮮得其要。
鮮得其要。
故其通也尤難。
惟吾弟念休文子瞻之言而知其所以爲要。
則於書其庶矣。
余亦初學
固自勉之不暇
而嘉吾弟之志。
爲之記。
侍宴圖改粧記
公元1515年
有古一幅
其色黯然
上畵下書
字形丹靑僅存
余童時覽之不省也。
叔父曰此吾先祖鈍庵判書公瑞侍宴圖也。
向吾得諸維楊之族人
惜其棄置塵蠧
使聖世美事莫徵也。
不忍其永泯。
行且修飾新之
乙亥
叔父宰完山。
以其紙篋隨之。
召工改粧。
實相其役。
浸紙水盆一日夜。
褪除其塵汚
糊以新紙。
惟恐字形丹靑之或傷。
終始敬將。
罔敢少忽。
旣粧成拂拭之。
掛于中堂
向也其紙之黯然者。
蒼然益古。
字形丹靑僅存者。
宛然若新。
苑樹蔥蒨之中。
踆而高者。
爲瑞臺。
臺置玉椅而虗其座。
以不敢繪也。
左右侍羣臣。
中奏軒懸
其外鹵簿衛士
有帿鵠方懸于庭
學士洪暹實序其事于下。
又其下則侍宴諸臣。
尙相公震,李東臯浚慶及我先祖鈍庵公以下七十二人官職姓氏名字鄕貫
序秩列書。
盖是宴在於明廟十六年庚申九月
而粧軸之成。
其翌年辛酉夏也。
噫。
以今視之
二百年之間。
再經蠻戎之難。
當時公卿家書籍圖凡幾數。
蕩然無餘。
而獨此紙見保。
其亦異矣。
七十人之子孫多矣。
惟我叔父得之塵箱棄置中。
豈慕先之孝心有感
而天
公元437年
或相之歟。
自始粧到今已二百年之久。
今而改粧。
又可壽其傳於二百年。
噫。
後之二百年。
人事百變
而此紙之存。
其果如昔之二百年乎。
吾子孫有可以承叔父之志而表章之。
叔父之爲乎。
未可知也。
旣以簇而藏之
且書諸一册。
以識其終始
聖世昇平
君臣同樂之盛。
可見矣。
太史氏將有所考信矣。
歲丁丑春三月
鈍庵公八世孫男定鎭謹記
白巖山七星殿創修記
白巖是維湖南名山
靈氣往往發見
星露澤潤
中有七星殿。
實巨悟大師所創也。
巨悟之言曰七星如來佛也。
有大慈悲
有無量德。
顚倒陰陽
超乎氣數
人有禱者。
吉凶禍福
隨其發願而應。
不啻筮。
七星殿之所以作也。
過余請其說。
余曰七星之爲如來
吾未聞也。
昭然懸象七星也。
列於三光終古不忒
要之神明著。
心齋潔淨
民義而無疚。
則不禱而神自格。
若不民義而不知天命也。
奔走醮禱以求福利。
神其感乎。
或時得其願。
適耳豈理之常也。
古之人雖或有禱。
特見其爲誠焉已矣
故其禱之云者在乎心。
豈待於外哉。
羣望百神
莫不皆然。
七星乎。
禱之不以禮瀆也。
瀆且殃焉。
然則雖不禱可也。
無已而禱也。
世降久矣。
走利攘攘
鮮乎知爲人之道也。
師也試爲余齋戒
虔禱于七星曰星其降鑑
使天下之人。
皆化其心。
不孝者孝。
不忠者忠。
有德者增其福。
而惡之終不可改傾覆之。
如是而禱。
而師之創殿亦庶矣。
若藉佛氏鼓蚩民。
奔波祈禱
徼倖於福利
非惟吾道之所斥。
如來罪人也。
豈師之可爲哉。
七星在上
可敬也歟
其可懼也歟
南山
南山東沿溪。
有閣曰泉雨
是取朱子詩安將枕下泉。
作人間雨也。
閣架壑而起。
其勢若飛。
兩磵一壑
湍激撞。
閣在水聲中。
左右松樹亭亭
其東石勢削屛。
其西列巖頵頵。
回望谷口
城東樓臺盡在閣前
道閣南上
攀壁七八轉。
是維南山之東巓。
東南望江水。
月溪爲廣湖爲豆浦。
隱映松間
西斗而上
爰有烽臺
盖山之㝡高巓也。
西北松林所蔽。
惟東南通
如東巓之見而稍廣矣。
轉而西乍低。
所謂蠶頭
是山之初起處。
迅奮躍而爲石壁
陡斷萬仞
蠶頭之稱。
以其形也。
東西南北俱見。
而惟巽爲山體。
不可望也。
西望海門。
江流赴海。
溪谷谷湊江。
時雨新晴水盛
西日橫射
目眩不能久視
摩尼桂陽
公元440年
出沒雲表
自西小南。
有山如眉。
中見海水一帶
似爲安山之西界
東北華山
其氣熊熊
實維皇居之望。
儼如高人冠冕而坐。
其外道峰水落,佛巖。
其前白嶽
白嶽之前
左爲駱山。
右爲仁皇
或如圭笏。
或如奔龍。
或壯而如戈劒
或奇而如蓮花
諸山四回奔朝。
衆星拱極
令人不覺懽喜鼓舞
城內外閭閻望之。
蒼蒼在地
大道其中
車馬之行。
紛如蟻子
長溝垂楊
雙行或一行。
如畵奇觀
同遊伯氏,聖三,衡仲範叔及余共五人
從弟老鎭以童子隨之。
泉雨先歸
時庚辰四月十三日也。
觀稼軒記
爲士者不事農。
三代之時。
敎人修己治人之學。
學而不成然後歸之農。
農固賤業也。
樊遲學稼
孔子曰問於老農
以所學有大於農也。
故士耻言農。
君子學而不試於世。
往往隱於農。
不得已也。
豈樂乎爲哉。
聘君家於維楊之臨磵。
名其軒曰觀稼
余惟聘君結髮
讀書士業
不需其所學。
老於壠畒
爲是居。
聘君意可知已。
嘗試觀於稼。
其猶諸治國乎。
禾黍菽麥
譬則君子也。
稂莠蟊䘌。
譬則小人也。
汚邪甌塿阡澮瘠沃。
譬則天職之設叙也。
故知其爲
禾黍菽麥養之
進賢之道也。
知其爲稂莠蟊䘌而祛之。
退不肖之事也。
相其地理爲之耕耨
類其性情爲之採種
其亦隨才視能而任百司之職者也。
故農之於治國一也。
是以善於農則周公之輔釐是已。
其次管仲晏子之佐霸是已。
反是宇文之周,熙寧孔子也。
苟類是而推也。
其所修己治人之術。
無有不具
而善與不善形矣。
聘君之居。
有以也。
夫其失在彼。
其得在此。
則居窮而未始不達也歟
今夫天時農功告成
聘君之稼。
必有可觀矣。
小子試登其所觀稼軒。
聘君而請質之。
菊軒
余觀而知君子小人之分也。
嘗試之圃。
爲求其貴者賤者而傡居焉。
貴者區以別之。
愛護至勤也。
之侵。
石塢而寬之。
鳥雀之啄。
欄籠而防之。
土燥也。
水以灌焉。
濕則乾之。
爲其氣洩而不茁。
疏其旁而專其直大。
颭則維持以竿。
久雨烈陽則障之以傘盖
惟潤以甘澍
鼓以好風
夜氣以長之。
其日夕撫養
若是至矣。
十種一生
百種十長
幸則廑二分三分在矣。
而他賤者棄而不一顧焉。
已自棼然盛矣。
雜然花矣。
薆然蔽其貴者幾矣。
今夫物之爲類。
貴者得氣之淸而其性潔。
其賤者得氣之濁而其性頑。
頑故其生也易。
潔故難於養也。
君子小人之分。
其如是矣。
故君不恒有。
小人常多。
君子不必得其壽。
小人鮐耉。
君子每易隱退
小人進用
故以陰陽而言。
常少而陰常勝也。
譬諸黑白
黑常掩白矣。
顔淵聖而殀。
盜跖暴而壽。
弘羊得志循吏絀。
東京禍作而龎公隱。
半山宣尼
而程張司馬公厄。
秦檜用而岳武穆死。
易曰小人道長
子道消。
孔子曰惡紫之亂朱。
鄭聲之亂雅樂
利口覆邦家者。
豈徒然哉。
其於何間焉。
嗚呼
三代以上八凱庸而四凶屛。
周公日接七十士而荊舒是懲。
豈非君子小人也。
而何後世反是耶。
天地之氣。
亦以古今而異歟。
然則使是也種於三代之時。
其必貴者茁茂
而賤者衰歇歟。
於是有感
東郭崔和仲氏性愛
自號菊軒
請余有言
惟和仲氏仁而忠。
君子徒也。
故以余所嘗養者而贈焉。
其必有所發矣。
噫。
東籬種菊
凡幾叢歟。
當其風霜冽凜。
爛然開黃之日。
吾且與和仲一遊其下。
以徵夫吾說云爾
渼湖金先生畵像
公元441年
畵像之作。
爲其有德而有貌也。
夫德則物也。
貌則器也。
有其物。
斯有其器。
有其德。
斯有其貌。
故天旣與之以大受之任
則必賦之大受之器。
大受之器。
然後可以大受之任
不然器不勝任
而任亦無所寄焉。
有德者之生。
必皆出類拔萃
魁然傑然之形。
盖亦有不得不然者。
故自以爲像。
所以傳其人而非苟然也。
今夫渾然太和
孔子是也
巖巖泰山
孟子是也
而德之所在
貌則似焉。
於是有如光風霽月
有如瑞日祥雲
有如海濶天高
而其德與貌無有不相符者。
故人至於今。
仰之若親見焉。
信乎像之不可無也。
先生周甲翌年畵像成。
門人之爲也。
小子退而告諸同黨曰。
詩曰維其有之。
是以似之。
先生之謂乎。
先生之學。
吾見其大。
先生之道。
吾知其遠。
旣大且遠。
實天所與
則其爲質
豈不巍巍卓卓博乎厚哉
而斯可以徵之矣。
昔也聞諸長者
退陶溫厚程子
灑落濂溪
尤庵峻正博大朱子
先生後乎三先生而作。
上承其學。
若有善觀者。
則必知其所似矣。
夫君子其行著世。
其言載書
風流於後。
則固不待像而爲傳。
然非像無以見其貌。
非貌亦無以寓其所慕。
像烏可以已乎
凡我後生
苟卽其外
而得其存乎內者則善矣。
反是而惟像之是事
則豈尊先生之道之意也。
勉之哉。
畵像之役。
始於李奎緯平瑞。
成於洪樂莘仲任
畵工韓生宗裕云。
雲樓
公元1757年
定鎭結髮
農巖先生之風。
讀其書。
未嘗三復歎息
恨不及出其門。
東過永平白雲山
望見遺址
爲之感激低徊
不能去也。
丁丑
叔父遺命
從我先生於渼上。
先生農巖冢孫
小子幸得依歸也。
一日先生雲樓
問其爲命雲之義。
先生曰是象夫永之白雲矣。
昔我曾王考文谷公草創白雲之居。
農巖公實始卜築之。
夢窩,三淵,稼齋,圃陰晜弟諸公
與之周旋焉。
繼我伯父竹醉公甚愛。
臨歿爲書白雲山四字
逮我不肖
未嘗不在白雲
而適是樓前接雲吉
雲吉白雲類也。
樓之名有以夫。
小子曰噫先生文獻
其在是歟。
文谷公上承淸陰
大節日月
夢窩公純忠炳如
之國史。
農巖道德列于斗魁
淵老隱約窮居
自放山澤
稼齋隱於農。
圃陰純於學。
曁乎竹醉而又忠也。
何其屢世若是卓烈也。
先生抱道於野
旣以淵源農巖
而又溸及於尤考亭
尋其墜緖而補其遺闕
持斯道。
嘉惠後生
爲儒宗。
然則斯樓也實維考先生世德
而知先生之學之淵源
豈不矣乎
聞而慕之。
傡世受知乎。
迹而求諸旣往
况親承謦咳於此乎。
然竊又有感農巖詠雲之詩矣。
今夫雲蔚然而作。
滃然而散。
其象不一
魚鱗草莽焉。
鸞鳥鳳凰焉。
又有英英而白者焉。
魚鱗草莽
澤之徵也。
鸞鳥鳳凰
祥之兆也。
而白者隱遯之形也。
然雲之變化無常
則白者有時爲魚鱗爲草莽鸞鳥鳳凰矣。
先生之雲。
安知其不久於隱而爲澤與祥也耶
又安知其不爲澤與祥而復返於隱乎。
抑其終於隱而澤與祥不可爲歟。
小子退將俟之。
叔父寒松公像記
公元1767年
公面長三停平。
頭大南北廣。
額乍狹。
日月角聳
目小而有派。
白黑分明
神定而彩不露。
眉短而疎。
高直
蘭臺豐厚
腮微收口角朝。
上唇厚淺紫色
耳大貼肉
輪郭端厚
長鬚而疎。
自腮傍連耳下者
則或長或短而多。
短髭一寸餘。
中斷掩人中。
少時面色黃白
四十以後軟紅
常如微酡
肩乍聳。
手厚掌紅手指短。
聲音五行屬水。
帶金有響。
身長七尺餘。
言語
坐立有威儀
公歿後十年丙戌仲夏
從子定鎭泣血敬記。
 
右記像。
以無畵像也。
公嘗命畵師畵像
以不能似也毁去。
無傳本。
而公見背
十年矣。
小子懼夫日月漸久。
容顔愈遠。
故敢以文字記像。
以替七分之模。
文字不如丹靑
丹靑所不能畵者。
文字有時乎能形容之。
則安知其記像。
不如畵像乎。
然則小子未死之前
可以抱此記而爲瞻依之資。
之爲公子孫者。
庶乎讀此記而興追慕之想也。
記果不可也歟
記像之翌日
書此誦聞於叔母
又示從氏及庶從弟老鎭。
榮老堂記
榮老之義。
發自䨓淵翁。
翁之言曰吾於通籍之日有退志
其始仕也。
顚躓者屢。
旣又循次而上華顯
少未歷焉。
身名幸不大玷則君之賜也。
及年七十致仕而老焉。
而上親臨宣麻
以示遭遇之盛。
又寵之宸章
諸史庫。
尤君賜之多也。
故曰榮老。
老者榮而老也。
噫。
之者君也。
榮者臣也。
榮一也而君子小人之榮分焉。
榮烏可以易言哉。
且夫榮由外乎哉
而由乎內者存。
不可以苟於榮也。
嘗觀夫小人矣。
有榮其貴焉者。
有榮其富焉者。
有榮其華轂文繡焉者。
老死不知止。
止而不憂者鮮矣。
尙奚榮之有。
君子則不然。
不以公侯之貴而渝其操。
不以秦楚之富而詘其身。
不以華轂文繡之飾而易其道。
其仕也不見其泰。
其止也不見其窮。
無往非是榮也。
則榮何加焉。
故爲有道
內之得也
內者心也。
惟在人得之如何耳。
故以言乎道德
則聖爲聖之榮。
賢爲賢之榮。
以言乎經綸文章
則發之爲事功之榮。
著之爲立言之榮。
以至於一藝一行
苟無其榮則已矣
榮則必有所以爲榮者。
是以心惟榮之本也。
譬諸草木
其猶花乎。
夫花之爲類。
或黃或白
或紅或靑者。
豈其無故耶。
氣至而不欠。
性遂而不加
精結神凝。
積中發外
生生不可已矣
故天之降時雨也。
各以其有而呈其色。
假使無其有者。
則天何施而澤也。
草木何受而榮也哉
而人之於榮。
猶是也。
苟其無在我之榮。
其如外之榮何哉。
余觀於䨓淵翁。
其性澹而少欲。
其操堅而有守
爲文章。
一本於心。
理順而不拂。
辭信而不姱。
信乎君子之爲榮者矣。
向之仕也。
以是榮也。
今之老也。
以是榮也。
則榮老之云者
其果不爲稱情也哉
作榮老堂記。
霽村記
公元1589年
歲己丑余年四十有五。
卜宅於祭墟之村。
祭墟者
 國之東壇也。
祭維不宜於居之名。
取其字音相類
改祭爲霽。
室曰霽室。
軒曰霽軒
溪曰霽溪。
野曰霽野
峰曰霽峰
摠以名其村曰霽村。
嘗試憑高望遠
積雨新霽
雲翳皆盡。
天地澄明
日月光華
凡物之受霽者。
精神益動。
山若益高
水若益淸。
野若益廣。
軒室若益敞。
然後始信霽村之名。
若有待也。
然觀於霽而反吾心者有焉。
夫心之體未嘗光明
思慮汨之。
物欲累之。
如雲霧之翳日。
雷雨之塞天。
其明幾乎息矣。
然苟能充固有之知。
剛决之勇。
一於誠而無雜。
旣積其工久而不已
一朝爽然千疑之掃而百邪之遁。
如雲捲之日雨止之天。
依舊光明之質耳。
夫吾之心不霽
外境雖霽而猶夫昏也。
吾之心霽。
外境則霽而與之明矣。
天地與人
本自一氣
一氣相通
有感必有應。
故淵定而受光。
鏡磨受形
有物之理而心爲甚
故心而後
可以外境之霽也。
然吾斯之未能焉。
姑爲記以待異日之觀霽。
華陽九曲
道西東走七十里。
川西山谷出。
下合于俗離之大川
渡川由洞而入。
兩山如口。
維華陽之洞。
西北崖上。
華陽洞四字
稍西有壁臨水斗起。
石勢
全體若騈附。
箇箇各自竦拔飛動
高可數十丈。
是謂一曲擎天壁。
丹巖篆書朱刻。
八曲如之。
由壁而南行
洞勢忽寬。
民居成村。
是護皇廟云。
逶迤行一里餘。
度川而東望
川匯成澤。
上蒼壁峻嵃。
水色上涵。
動蕩搖漾
是謂二曲雲影潭。
又行數十武。
西有皇廟
其前華陽書院
由院而乍東。
溪邊石盤陀。
碑立其上。
前刻尤庵先生詩此日知何日
孤衷上帝臨。
侵晨慟哭後。
抱膝長吟二十字。
盖尤翁每於孝廟諱日。
到此慟哭而發之詩也。
亂石雪白
川流噴激
如或當日之心也。
是謂三曲泣弓巖。
由巖而又東數百步
四曲沙潭
潭比雲影稍長。
其底皆沙。
金沙之稱。
豈取禪家語歟。
潭東石壁
蒼梧雲斷武夷山八字
尤庵筆也。
溪邊卧石。
華陽水石大乾坤八字
尹憲柱之書也。
潭東絶壁峻拔如削。
上巖棲齋也。
又其上稍東。
煥章庵也。
行百許步。
臨溪北向陡然起數百丈
曰五曲瞻星臺
全石無點土。
可望不可上。
其西舟巖。
刻萬折必東四字
宣廟御筆也。
臺稍東巖下。
萬曆皇帝御筆玉藻氷壺四字
其左刻崇禎皇帝御筆非禮不動四字
又其下刻大明天地崇禎日月八字
又有小
跋。
尤庵先生筆也。
六曲凌雲臺
臺在溪東高數仞。
上平可坐十許人。
七曲龍巖溪東
臨水而卧。
其上凹如龍行迹
屈曲成雙
巖之名以是也。
八曲鶴巢臺在溪西。
蒼壁如屛
松間生。
隱映幽峭
雲鶴廻翔故云。
星至鶴巢
其間盖數帿許。
鶴巢行數里。
山益深水益駛。
林莽巉巖
溪流或見或隱。
洞寬而山四圓。
光氣開朗
又行數十武而溪忽在前
是爲九曲巴串。
巴串者仍峰名也。
云溪回如巴字
石連如串形。
故曰巴串。
全石鋪溪。
廣如溪。
其長百許步。
石橫拆而罅。
竹筒之剖半而仰。
溪廣四之三。
一溪之水。
從廣四流而下
淸淺淪漣
濡足石罅
其聲㶁㶁。
細大疾徐
若諧宮商然。
及遇石勢稍下
水疾而激。
雪花四噴。
遠而望之。
晶瀅琉璃
近而玩之
渾然一天光。
在於人。
人欲盡而天理行。
明通公溥者。
庶幾近之。
造化之排鋪。
偶然哉。
尤翁之後此者幾人歟。
華陽九曲記。
華陽書院
雲影潭之西。
下馬紅扉之外。
有進德門
門上有樓。
從門入。
梯登于樓。
望雲影。
東南巖棲
西瞻洛陽之峰。
峰自聞慶靑華山來云。
地勢寬平
川流走其
前。
靈氣之所湊會
故久彷徨
下樓而乍轉西上
三門
是維萬東廟
由門而進。
有殿屹然
簷揭東廟三字
實我聖上之書也。
字畫如椽。
剛大氣像
可以參天地。
於是肅袵屛息而後仰瞻
堦道廡。
趨入于室。
室安二虗位。
一是神宗皇帝
一是毅宗皇帝
鞠躬不敢久瞻。
趨出下堦
未及三門乍北有閣碑。
寒泉先生之文也。
復轉門外乍東。
一治堂。
堂揭華陽書院四字
堂西二齋
居仁由義
又其西承三門
由門又西而東向有院。
揭額如一治堂
祗拜于庭
拜訖入室則中尤庵先生畵像障子
竹泉金公之所模也。
磬折奉瞻而出。
復道一治堂。
右轉昭陽齋。
其西冽泉齋。
二架一架
尤庵先生所嘗時時休息處。
距泣弓巖十餘武。
有板刻。
遂庵先生之筆也。
由齋而又西。
所謂草堂
今覆以瓦。
西室二架
西夾一架二架
東室一架
尤庵先生所嘗居處者也。
室有經卷虎頭木枕一。
躑躅杖一。
軒有渾天儀本一
其製尙新。
虎頭木枕
朴陋不堪枕。
此雖小物
益見其大德之儉也。
軒中又有萬東廟三字刻板
遂翁所書。
舊揭萬東廟者云。
華陽書院記。
煥章庵記
公元1638年
煥章庵在巖棲之上懽喜峰之下。
華陽之洞川水北走
西洛陽山
其東懽喜峰。
洛陽祖聞慶之靑華
懽喜祖聞慶之鳥嶺。
兩山夾川對起。
懽喜之腰岈然如燕巢爲臺。
其上卽煥章庵也。
西石上。
雲漢閣。
煥章雲漢
盖取詩經之義。
尤庵先生時所創云。
崇禎皇帝御筆簇子二。
一非禮不動四字
其二思無邪三字
雲漢閣之藏也。
崇禎皇帝御題御筆一卷
崇禎十一年九月督師輔臣嗣昌七言絶句
鹽梅今暫作干城
上將威嚴細柳營
一掃寇氛從此靖。
還期敎養民生
年月職名臣名。
御筆也。
又有萬曆皇帝御筆一卷玉藻永壺四字
下印砂硃御寶廣運之寶四字
又有皇筆一。
竹管刻龍。
管頭飾銀。
萬曆年製四字塡金。
又有御筆一卷
上則御札親筆
下則御札刻本
又有皇明曆書一,崇禎日月籤題曆書一。
又有宣廟御筆萬折必東四字刻本
煥章庵之藏也。
煥章庵壁間。
有尤詩板
其詩曰華陽洞首陽山
萬古綱常此間
客到試看千仞壁。
腥塵天地別人寰。
始尤翁依茅屋南湘二例。
爲萬東廟
奉享二帝
購求二帝遺墨中原
藏諸是庵
觀於詩而
公元1824年
可知已。
事蹟始末
甲申筵話,尊周錄及別集
古蹟有二先生筆蹟煥章詩帖,崖刻跋眞本大明詩。
大明名也。
以其名之大明也。
故取以種之。
以享皇廟云。
煥章庵記。
巖棲齋記
尤庵先生處于草堂
以其淺也。
就金沙潭上。
構小屋以處。
所謂巖棲齋也。
二架一架
黏壁依巖
下臨于潭。
其齋號刻揭楣東。
遂翁之書。
有尤詩板
遂翁所書。
其詩曰溪邊石崖闢。
作室其間
靜坐經訓
分寸躋攀
登臨四望
山勢上下屢轉開合
至此忽四圓而寬。
川水與之逶迤
其流益廣。
亂石如堂。
激湍噴雪
前望洛陽
後挹懽喜
西指瞻星。
北臨泣弓。
一洞之勝。
於是矣。
尤翁之隱。
有以也。
盖聞尤翁嘗曰草堂懷鄕
已是世外
巖棲敻絶
草堂比。
又聞尤翁夏月置小舟于金沙潭
兩邊繫繩
一掛巖棲
一掛于越岸。
食時小婢名七禮。
草堂食牀來。
上于舟。
則尤翁手自引繩。
舟已巖下矣。
食已送婢。
人自越岸引繩以渡亦如之云。
巖棲齋記。
靈芝洞
公元1638年
豐壤雙樹驛之西。
有山而土城其上。
古稱城山
山有二麓。
其一乍東而起峻嵃爲峰如蓮跗。
又低而東走于驛。
東走于縣倉。
一字形
東南以臨于野
其一自山迤西爲傳道嶺。
嶺稍東突而爲峰。
北對蓮跗之峰。
其形如之。
小而低。
大川其外
川之外皆野。
入其洞。
如人張左臂而直舒。
右臂而半抱焉。
雙磵下合而一。
入于大川
雖甚旱不渴云。
村勢自洞連驛。
驛戶盖數百皆黏岸。
蕭灑江村
野中水田多。
旱田五之四。
以有大川也。
不費疏灌之力而少儉歲
川廣方舟
其魚多鯊鯉。
錦鱗山近聯泉岾。
遠接光陵。
越野而有天磨普通
饒柂蘇。
又多當歸之草。
故居春夏則走于農。
則走于樵。
其遊閒者事漁蔬。
村俗尙武
臂弓者半之
然皆眞率有峽態。
盖去王城四十里之近而有此者。
環畿四境
無與之倫也。
靜觀李先生顯宗之際。
休官相宅于蓮跗之下。
城山紫芝
名其洞曰靈芝
以其山之多也。
自是人皆呼爲靈芝
城山名隱焉。
雙磵上築小齋
靜觀
引磵鑿池。
池上擬築涵一堂
靜觀先生歿。
芝村先生繼構志事齋於靜觀齋之西。
尤翁命名而記之。
齋前立小石
大書先生風山高水
長。
又立小石
大書靈芝洞
尤翁又爲之記焉。
靈芝洞二里
大川石崖斗折
未及縣倉數十武。
小阜圓而秀。
水匯其趾。
平湖
盖水自抱川迤光陵直流
乍橫渟泓爲是也。
自阜以東。
小丘臨水如三星
縹緲者爲飛來島。
北泉岾。
下有閣碑。
實維太祖故宮之墟。
其氣蔥鬱可攬。
靜觀先生嘗喜讀易。
暇日偶到此。
見圓阜其圍三之象。
得水尤奇。
因有會于心。
將築小亭
以太極。
又將構一架
名以弄丸而皆未果焉。
其後芝村先生就圖阜左。
先立小屋。
弄丸窩。
下有巖揷水。
澄心石。
尤翁之書也。
余試往而周覽焉。
山川雲物如舊
有以想見靜觀先生休官講易
默契日月貞明之道。
造化性命之原。
而又感夫芝村先生先志大其業。
而身爲砥柱于斯盛衰之際也。
余旣彷徨不能去。
靈芝主人向余曰此山舊蒙密
今樵而濯。
靜觀齋已災。
志事齋又移而窄。
雙磵昔淸而今濁。
山吾將養樹木
齋吾將稍敞其䂓。
澗吾將浚疏其壅。
而又吾將爲沼爲亭。
以爲吾世守而不復爲其外求也。
余曰有是哉。
由乎言而得其心。
可謂善繼也夫
常窩小記
今有飢食而渴飮。
生榮而死哀者。
而又有入水不寒
入火不熱。
羽化騰空者。
何相越之若是耶。
天地之道。
貞觀者也。
日月之道。
貞明者也。
日往月來
寒往暑來
其故可知已。
然或求之天地外者何也。
於是皎潔其行。
驚人駭俗
世或有述焉。
大嚼夬飮。
放蕩無忌憚。
人或有行焉。
可謂其所也歟
李友伯訥自號常窩
常者怪之反也。
常之道之謂庸。
是以往。
自身言行飮食居處
以至在家在邦
無非分也。
不以聲臭愼人之所忽。
則雖常其常而所不辭也。
天祐之道也。
其流吉於子孫
在是夫。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