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x 页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书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35H 页
答忠立
冠礼。据礼当行于继高祖之庙。则继高之宗当为主人。而今此宗子既难为主。所以有来问也。礼宗子有故则使其父代主者。以宗子之命。用使介子之文。而行礼于宗子家庙耳。今恐此礼亦难行得。则左右恐不可主之。若使行于其家。则三年之事。左右虽以大功主其丧。而告庙行摄。恐非其人。且于本家庙则冠者之父。只为下正之庶。虽其父在。不可以为主。况左右其可以摄其父而为主乎。无已则南溪说有虽继曾祖祖以下之宗者。于其祠堂告以行礼之意。若然则冠者于本家庙。为继祖之宗。亦可以为主人。用宗子自冠之礼。或无妨否。若然则前期用入后之告。冠前三日用自冠之告如何。若自冠于本家庙。则高祖庙无前期告。而只有冠后见之告耳。礼到极碍处。用此通变之语极未安。然有南溪说可仿。不至为僭汰耶。
答忠立
 中庸或问。所谓性者。无一理之不具。故所谓道者。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35L 页
不待外求而无所不备。所谓性者。无一物之不得。故所谓道者。不假人为而无所不周。按无一理之不具者。言人之性。全具此理也。无一物之不得者。言物之性同得此理也。不待外求者。言即其性而森然。不待物理之添补也。不假人为者。言循其性之自然。不假人力之强为也。无所不备者。言万理之无所欠也。无所不周者。言一物之无所遗也。此即子强丈所录。而上节主人言。下节主物言云云。此言得失如何。
凡看文字。当先察其立言命意所在。此段若是论人物性道者。则如子强说亦好。但此是论率性之道则乃是无论人物。据道而本于性。以明循是而有则归重在道字上。未必是以道对性而分体用者耳。是以上段言无所不备。以著道之体。下段言无所不周。以明道之用。而欲其明道之率性而有。故以无所不备者。本之于无不具。以无所不周者。本之于无不得。顾何尝分人物而各为性道哉。至于体用之说。以道对性。性自为体。道自为用。然单言性道则性自有体用。道亦自有体用。亦不可槩以性体道用律之也。未知如何。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36H 页
答忠立
大学九章孝弟慈之义。来喻引小注朱子陈氏说为證。而适无大学。不能检看。未知为说如何。然道理自如此。前修之如此说者亦何限。但就本章正文而言则恐有商量。大学传例。凡言某在某者。每释下某。以为上某之张本。故治国在齐其家者。亦言齐家之道。以为治国之本。所谓成教于国。乃是说不出家而为成教之道耳。非是言教之已成于国也。故以家之孝弟慈。合说于国之事君长使众。以明家国一致。家为国之本耳。如曰国而事君。非别样道。即家而事亲之道耳。言止于此而已。不须说国人之观感而事君。今曰我之孝。即国人所以事君之道。(弟慈亦然)而以国人之事君。为出于我之教家人以孝。则人我隔一重。孝忠非一道。未知如何。且此章之孝弟慈。即下章之老老长长恤孤也。若于此已说国人观感而为事君长之道。则下章所说民兴孝兴弟者。不亦为屋下之屋乎。古人立言。各就地头。不必牵连为说也。如何。
答忠立
上蔡忒早之语。以朱子书观之可见。盖既有所得。自然开廓为放开。而上蔡以不是摆脱得开病。恭叔摆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36L 页
脱非自然。乃有意放开故云。此语亦有病也。如何。
答忠立
太山顶上之义。区区之论。覆瓿已久。而高明经年研索。已可见不得不措之意。岂胜叹仰。日昨面论时。已闻二程粹语句语。固已自疑鄙说之误。夜间与儿子閒说及此。儿子亦以为程子只说事业有限。而朱子以谕道体之无穷者。所以发程子言外之意云。此言亦自是。盖程子只言事业有限。而道体无穷之义。自在于言外云。则义理文势。亦自完足。以此义参之先集所论。亦似相吻。故不敢胶守已残。欲走书归款。而及得来书。又觉有不甚稳者。然论其大体则高明固占得多矣。盖太山是已做底。顶上空处是未做底。夫以已做底。至于太山之高则可谓至矣。而犹有未尽做底。不属已做。可见事业有限也。如此看。或于尊意无悖否。
答忠立
家范图。自是妄加排铺。不足烦人眼。而乃蒙细赐评骘。若可以与之上下者然。且感且愧。排图次第。来说诚然。然鄙亦略有意思。曾有所论说。今谩录呈。览至更加评示如何。若如来说。只欲以类相从。则似涉叠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37H 页
剩。作者先后。考之圣学十图。心学图在敬箴图之先。大学图在诸图之后。古人亦不以此为拘。未知如何。率性图性之在中(止)循是不倍一条。删去果似简洁。当依教改涂耳。
一性图难看之示果然。而删节亦难精当柰何。浑然上有字。果是脱误。阴阳内外专偏言二条。来示亦稳当改涂。而仁义之发以下一转。删则可惜。存则难看。未知如何而稳也。四者各有体用字。亦谨改涂。
约中编图下方两条。外来插入之疑。亦诚然。然尝观古人图体。亦多此类。如河洛图下所引易大传书洪范。亦此一例。或无大妨否。
屏铭图本李漱石所画。无此两条。而今以入于家范。故借转作发挥图。所以添入发挥中一转语。然终似赘剩。未知刊此两条。亦不害为发挥图耶。
玉山讲义图。真实无妄列书之疑。程子尝曰信无端而朱子亦以为信不须说。此盖指其端绪而言。若性之所以为体者五。则岂可舍信而言哉。此所以于上方则列书。而于下方特言不须说。未知如何。
答忠立
病伏旬月。心绪尤无止泊。早晚披阅。都不上心。遂将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37L 页
一册韩苏。强自点缀。忽得小示。虽数十字片言。而要是名理之论。心怵然若有所警者。为赐大矣。即日读礼有相。温习之工。正是反约处。尤以为贺耳。程子说以道言之则无时而不中。以事言之则有时而中一句。岂别有深意耶。盖即事即物。莫不各有天然自有之中。即程子所谓中之道也。人能处得恰好。合于天然之中。则事得其中。处之未能恰好。失其天然之中。则事不得其中。然事虽不中。道何尝亡。则此所以言道无时不中而事有时而中也。如此看无大悖否。向来黄山之会。偶论中庸九章之旨。与诸论大相戾。蓄疑不发久矣。今因程子此言而更申之。以听可否。盖从上言中莫不以道与事而言之。如程子此言及朱子所谓理之当事之中是也。故愚窃以为此章亦当以道与事对看。其曰均天下辞爵禄蹈白刃。即事之最难者也。而中庸即道之恰好者也。事之最难者可能。而道之恰好者难能。犹曰尧舜之治天下可及而尧舜之能中庸不可及也。朱子所谓三事做得恰好。便是中庸云者。乃是合事与道而言。而其曰三事曰便是。则亦可见三者以事言。中庸以道言也。盖事得恰好则道得其中。道未尝外事。而即事而指言其道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38H 页
则事小而道大。事易而道难。此章之义。无乃出于据事而明道者耶。擎厦之言。以三事皆指其低一级者言。故以桓公之匡合。巢许之辞爵。荆聂之蹈刃当之。而至以为不下平字而用均字。此其义也。若然则其于三事。亦非至者事。恐不能尽其分。况何论中庸之能不能哉。且桓公,巢许,荆聂。其远道也甚矣。五尺之童。皆知唾而鄙之。乃籍是而言其中庸之难。岂不狭小了中庸耶。伊尹,伯夷,柳下惠皆足以朝诸侯有天下矣。其于平治之事。未必不能做至治之化。而三子之于中庸则有间。此所以中庸之难于三事者也。愚意不须论三事之高低如何。只以事与道相对看。方尽此章之旨。举天下之极巍焕者而与中庸较其难易然后。方知中庸之大。今以尧舜之治天下。归之中庸。而与桓公匡合。等其难易。则非但高下等级。人所易知。毕竟是事与事对。恐非本文正义也。未知如何。
答忠立
 节要第四卷下篇廿三板。未发之前一书可疑。太极之动而阳以上。言阴阳体用也。其未发以下。言敬义体用也。既以阴阳动静。分发未发。则当以义体仁用言。而其下无曲折。忽转作敬义体用说。上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38L 页
下节各是一义。合而言之。非但文不属。而义亦不相足。且义固敬以存之。然谓之义具则此只说理之自然。何待敬为主而后具耶。
凡论文字。当先看其立言本意而究其归趣。方得正义。窃想此段。是论人心寂感之体。未发之前。其地头则属乎太极之静而阴。其工夫则在乎存养之敬。已发之后。其地头则属乎太极之动而阳。其工夫则在乎制事之义。即此数十字之间。而其旨义曲折。反覆意味。微妙无穷。而来谕疑其无曲折而文义不相足。殊未可晓。盖来说以为动而阳以上。言阴阳体用。又曰以阴阳动静。分发未发者。恐皆未安。盖动阳以上。言人心寂感也。以发未发分阴阳也。而今皆一切倒说。此其语势已失宾主。至于义体仁用。乃是就四德分体用时。以其气象意类而分阴阳耳。与未发已发说。各是一说。岂可以才有阴阳字而便铁定是义体仁用。而更不容着得他语耶。敬为之主而义已具。如曰象数未形而其理已具云尔。亦可曰何待象未形而后理具云耶。此等恐过于强起疑端。致此缠绕。未知如何。如有未当。更赐反复。
与忠立(庚寅)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39H 页
蒙示两家心性之论三书及哀史所为答书三道。合并通看。如谷腾雾。茫然不得其头绪。何敢辄有论说。以入是非之林哉。大抵性无不同。心有不同者。固必然之论。性对心言时。性是理心是气。此言亦自是。而尊书辨之太剧。所以益彼之疑而滋彼之说。今以愚见论之。性同心不同者。就两人分上。论此人与彼人同不同也。性理心气者。就一人分上。论心合理气而指其有分合之妙也。今论一心分合。而必欲牵连于两人同异之形。故其说牵强而不安稳。圣臣之病。似在于此。而左右所以攻之者。恐未执其要领。于性心对说理气之论。至论其同不同处。以性之所同谓之理。而心之不同。必归之于合理气。则恐涉过直。夫心合理气。而理一故性无不同。气有参差。故心有不同。固不可剔了性然后方谓之不同。而其所以不同则乃气之过也。何必带说理字而后快耶。且圣臣心都是气下一都字。藏得大段病在。若欲论心性界辨。只曰心是气足矣。而必下都字。恐其犯涉些儿理也。故说到心处。不计静时与动处。一例偏归之气。至有心不得为王宰之说者。皆从此胚胎。而尊书不于此处下一针。并与心属气者而按之。恐其多言而愈不入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39L 页
也。子强所论。似与此差别。但所论以礼制心。心不违仁处。乃曰仁礼性也。与心对举而为心与性之辨则意思亦恐偏了。愚意此等语。皆不分理气。但言行事之节文。裁制此心之动作。此心之运用。不违本心之全德云尔。岂可曰以纯理之礼。制都气之心。其都气之心。不违于纯理之仁耶。语涉深文。渠恐不服也。呵呵。
答忠立
川上章议论。盖程子所谓道之往。以道之二字。贴往字上。则盖以往字衬逝字而言。此朱子所谓只训往。而非但不指水。亦不可为指道也。故先集以退陶说为可疑。然窃详退陶引集注𨓏过来续而曰此正说逝字为道处云云。则亦似非直以逝为道。盖言其道之往。如程子之说耶。但许美叔所引吴说。直以逝为指道。则与本章小注不同。而退陶是其言。此为可疑耳。盛论中天地之间。来来去去。无一息之间。则水亦包在其中一转语。亦无大妨。然终是以逝字为指何物者。故谓之水亦包在。谓之非单指水。谓之又非遗却水云。毕竟略有语滞。若以逝字只训𨓏而已。则凡天下之来来往往者。亦不待枚举发明。而皆在其中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40H 页
矣。盖道体固来来往往。而人不能知。故因水之来来往往而发此叹。则逝者只来来往往之意。不可以道体之来来往往。而遂以来来往往者谓之道。亦不可以水之来来往往。而以来来往往者谓之水耳。此正与天地方圆之说相类。未知以为如何。
与忠立
不睹不闻之旨。前此屡承提谕。今此论说。极其浩汗。沿洄数次。如谷腾雾。茫然不知所以为说。于是尽弃许多文字。只以本章正文。时时讽玩。或于夜静无寐之际。反复䌷绎。恍然若有所契悟者。盖前此所疑心之苗脉。谓之可睹闻则可。而直谓之睹闻则未可。盛谕每不肯指的说。意左右于此。亦难于硬说耳。既是立说之难。则其非义理之极可知。所以未敢遽从矣。近忽思之。古人于吃紧着切处。𨓏𨓏如此说。如忠信笃敬之参前倚衡。天之明命之常目在之是也。今此一心初动之几。始眹于方寸之内者。固非有形声之可见闻者。然其苗脉端的界卞分明。正朱子所谓无有著见明显而过于此者。于是而下得睹闻字。无所不可。于此而既可以睹闻言。则未有此而其为不睹不闻。可无疑矣。既得此义。更看文集所论。似更历落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40L 页
分明。而尊说正得其义谛。始知有智无智。不但三十里也。大体既合。文字间小小信未及者。今不暇论。脱得几十年胶漆。全荷指迷之力。岂胜感仆。昨夜偶觉脱然。晨起疾书以谢。
答忠立
礼疑屡承俯问。而语之不详。致有此更示甚愧。大抵姑在妇为主之礼。来示已自总知。所疑在承重之母其夫已殁。不得复行主妇之礼耳。王考答金仰汝书。固是据亡者之妻而言。然中间一转有云曾玄孙承重其祖母若。母虽在。沙溪皆许主人之妻为主。而南中先辈皆言其不可。今祖母或母方持重服而特位与祭。使曾玄孙妇代执奠献不可云云。夫曾玄承重则其祖与父之已死审矣。而犹以祖母与母之特位与祭为不可。则此祖母与母。岂非承重者之母乎。盖祖父在时。其父虽殁而其母方修子妇之礼于其舅。则不可遽以已老之身自处。来喻屡诘而终不能悟。甚愧钝根之难解也。来谕中姑不压妇。妇之为主妇。岂有以适妇自处之嫌。又岂有遽易主妇之失之语。尤所听莹。若然则亡者之妻之为主妇。独可压妇乎。幸示之如何。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41H 页
答忠立
南轩敬斋铭。鸢飞鱼跃。仁在其中之意。话头高。无怪其致疑。程子以鸢鱼与必有事勿正。谓之同活泼。而朱子于或问中。以此心之存为言。盖道体自是一理。语势虽甚阔远。而其理则未尝不一。所谓此心之存者非仁乎。观或问似亦可以意推矣。未知如何。閒坪敬箴解第十章。心为主宰一段。区区所尝致疑者。而来说偶同。可以自信矣。敬者一心之主宰。而今心反为敬之主宰者。语却倒了。且曰非此心为之主宰。则亦何以致力于敬云。则无敬之心。以何为主宰。而方能致力于敬也。义理之不易说如此。还可惧也。
答忠立
 制缚寄寓两病。
制缚。是硬把此心令不动。寄寓。是寓着此心令不转。自是两项病。故心经制缚寄寓两间着亦须字。可见溪门以制缚为不思量。以寄寓为拣中。岂不分明耶。因说天祺不思量之病。并及寄寓之病。然思量个不思量。以不思量为思量也。岂非天祺之病耶。
 自己不愿要。
自己不愿买。故甘心退产。若是愿要。如何退产不肯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41L 页
做工夫人。只是自己不愿做工夫。何以曰解说不得也。
 喜事。
喜事之人。七情劳攘。四大疲惫。其于卫生。岂无害乎。
 人只有一个心。
人之所以为人。只有一个心。而使此心纷扰放逸。则失其所以为人。故云更做甚么人云尔。然则一个心此心字是平说。而所谓降伏得。指杂念而言。非上心字已带累也。如何。
 处之恬然。
忧患恐惧之来。圣人有个道理处置。如孔子之畏。文王之囚。岂不是忧患。而处之犹恬然。此便是道理处置。如何。
敬箴解小注一条。盖此是论主一故云。若见外面有甚事。便掀动。如风从那吹。要看觑草从那动。又要看那得许多心去应耳。风吹草动。不是当应之事。只此心随事随走之意如何。
答忠立
朱子说为学自有一个大要条末端。逐事逐物看道之看道字。恐是语录。若作看道理则为学以下。皆是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42H 页
道理说。于此别下道字。恐涉生涩。未知如何。作语录则道字恐是助语耳。敬是人之本体条。收拾他依元恁地之义。上言敬为本然之体。而被胡思乱想失了。故言收拾此心。复其本然之体而已。元者指本体而言。恁地者如此也。然则句读亦当连读到恁地下方下吐。未知如何。
答忠立
孟子不忍人之心章讲录。容忍不发之训。诚难解说。然此是形容不忍之意耳。盖见其恻然可隐之事。意思便蕴隆蟠郁。故谓之容忍不发耶。抑因此复有一疑。饶氏所谓发将出忍不住之释。无未安否。不忍字是果发将出忍不住之意否。来谕似亦看得如饶说。未知如何。
答忠立
朱子旧说。以必有事活泼地两语。为皆指实体而形容。谓非有人以必之勿之。则以人心与鸢鱼合作一统说。故云涉于安排。新说则鸢鱼之飞跃。固道体之活泼处。在人而见诸日用之间者。亦此道体。而必此心之存而后有以觉其全体妙用之无所滞碍。此所以言必有事勿正之同活泼地也。是则道体之活泼。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42L 页
固无在天在人之分。而在鸢鱼则自飞自跃。在人则必指此心之存主者。为小不同耳。就看鸢鱼说。乃方氏说。而方说恐未然。所以奉质于哀座。幸更开示如何。
与忠立
孟子四端之说。既剔发而为分开之祖。不知孟子言此时。七情属之何处也。孟子既不分理发气发。而但以四端言情。则所谓喜怒哀乐等。恐无著落处。请下一转语以示之也。向来所言曲能有诚之义。亦思想不得。并赐开示。制养录奉呈。
答忠立
改题告辞。曾祖考妣为高祖考妣云云。乃父先亡承重丧毕后。考位以亡子题主。故难于措辞。用改某考为某考之文。而今则事体既顺。只用备要祝无妨否。妣位想以亡室题主。方在祔位。则祔位不必列书。又不可别告。只书正位耶。但下今将改题上则似当并举妣位。而备要不言。难以臆断耳。更考先集论备要不举妣位之义。而亦不言今将改题上。并举妣位。只云妣位在祔。不可列书云云。依此书之。似有据耳。
答忠立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43H 页
别纸义理自足。何可改评。但鄙意性之体。即道之体。性之用。即道之用一转。说得太郎当。盖道理固自如此。然只说性体用足矣。何必又说道体用。愚意单言性时。以性之条理者谓之用而无道之名。单言道时。以道之本原者谓之体而不言性之名。恐不须言此之体用。即彼之体用也。更思而教之如何。
答忠立
清朝书慰甚。且有朱书之问。虽是小小文义。亦令人喷醒。王珙以密旨筑真州城。而不经三省密院。则筑城国之大事。而不使三省密院知者为失政。故共父论之而大忤上旨。初批宫观。次批知隆兴。所以贬削之也。故乞放谢而却令朝辞。则不听放谢之乞矣。又乞念八日则令其初四日。稍退其期。为似悔前举耶。文理则似只如此。悬吐亦当依文理。而但所云乞放谢者。不知何人乞之。若共父自乞则忤旨被贬而自乞放谢。恐无是理。若陈丈乞之则下乞以念八。又非他人所当乞。此为可疑耳。更赐反复如何。
答忠立
约中篇图。更此指示。比前论尤觉稳贴。极荷开发之益。鄙所摹昼。亦只依此。但此既以约中为名。则此一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43L 页
转似当为眼目。故上下层分书约合。未知如何。礼运注以礼治情。兴利去患。语不稳贴。故易以他语。好学论约情合中四字。既欲别作眼目。故亦去之。此亦更加思议见教如何。
上伯仲氏(丙子)
陆续便书。皆能陆续入去否。春雨后。日气不调。伏未审慈主体力神相万重。寝饭诸节皆何如。向来感冒。不至久为元气之害否。侍省棣履亦何如。秉远一锁将两月矣。幸无疾病。随分看读。时觉有意味耳。南陲小搆。想因家役不得并举矣。吾辈事。多广张而少结刷。亦可闷意。近觉世道无话可说。惟固穷读书为究竟法。吾辈短长。今略可知意。惟恐坏却几个秀才。伏望把作一件大事。主张奖劝。因以及门内愿从者。亦是林下事业。前日每不肯细心讨究。寻常以为恨。及此孤蛰。益不胜耿耿。并以拜献。千万加意伏望。
上伯仲氏
初四付书。今又得伻书。近日信息。比向来太侈。况一缄两度书乎。仍伏审慈主向来愆候。渐次向安。且有今年筋力。比昨年颇胜之示。其为欣耸。宁有极耶。棣候连相。家间凡节均安耶。大事当头。区处之方。想费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44H 页
神思。伏虑万万。 赠牒尚未下。盖吏判姑不回 启故也。然成命之下。必不当终已。岂有早晚耶。例兼则同经筵弘文提学。皆当入云耳。陶山祇受日。以廿日择取。闻漱翁有先忌相值者。甚是欠典。而日官之言不可违。故已定以廿日。吾家事待 赠下后。当谅宜择取以报计耳。处世之太涉棱角。来意诚然。弟亦非不体教意。每欲矫勉而事到手头。往往多发旧习。亦觉可闷。然使弟无惩羹之意。则应亦不能耐遣一岁馀。时亦自笑其模糊得九分也。
上伯仲氏
李又文便得前月十六日下书。伏审向时慈主体力神卫万重。千里信息。此外何望耶。居然已月易。伏未审其间。寝饭节更益神扶否。秉远初二毕 陵役。今日始出直。见 貤赠事已至回 启。秉远亦特蒙升六之 恩。岂胜感颂。而但未知政事迟速。又如何耳。家间大事顺成。非不慰洽。而人事触处非昔。尤以感怆。况此时此地乎。秉远则于 赠牒出后。可以下去。而但初政付出。再政出牒。则未知的在何间。是可闷郁。焚黄日子。顷于 陵役时。日官出来。故使之择出。则以为廿六日前。无可合日云。此则似稍远。然既无吉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44L 页
日则亦当以右日过行耶。
上伯氏
上来一朔。初得家信。此喜可言耶。仍伏审慈主体力神相万重。剧寒将摄之艰。诚如下喻。远外慕仰。如何可言耶。兄主胁下牵引之症。亦极惊虑。虽是当寒例祟。生来筋力本无外祟。而近日种种侵寻。亦系衰相。且以摄养之方。或未得其道。则尤岂不万万忧虑耶。仲兄主闻有屋役。不知是懋儿生计耶。许多劳攘。许多耗费。何以抵当也。一虑一闷。秉远入当直十四日。移入本府。又四日而出直。其间无一事。今则已居然作右位。政欲换得闲司。而但虽是相换。仕宦之向人开口说。恐非本分。只当随分做去。若到极难堪处。便且罢休。不然却僶勉随行。为目下道理。未知如何。来乡氏疏后。朝议大加耸动。以为百年来 经幄无此一着云。其钦服可知。有时宰数人相言曰李某固知为近世大贤。而李儒臣疏曾无靳请干恩之意。而李某之贤益彰。又其所陈。正合于经幄 启沃之意。此可见李某之教之攸暨。京洛知旧。皆以为此与 赠职事。荣宠十倍。敬箴说又以 召对件 启下。则其光耀无比云矣。仍念林下抱道不试之应。至于今日而大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45H 页
发。则吾辈嗣守报答之责。尤不可以少忽。而近日气象太多向外浮扬之意。营作跨年。排置华丽。俱是本分外坠落处。而儿少辈一例浮浪。殊无刻苦向上之意。此非细忧。幸望更加节损。每事务从俭约。律家须先文学。以无坠我祖先成立家计如何。
上伯氏
初三日书。洽已易月。慕郁之怀。往往寝睡不着。岁弊寒凶。伏未审慈主体力神相万安。匙箸寝睡。比前何如。侍馀棣候亦何如。秉远且尔聊遣。而自免本府。公坐无日无之。卸鞍无期。平衢往来。何至言劳。而讨静看书。反不如当直时。恐如此漂漂。只误了生平耳柰何。印册事其间已成头绪否。玉署隶之尚无皂白。可异也。附录似不可不从近整顿。年谱果作如何头绪。痛慕录是大文字。于吾家两世。俱不可泯没。但须有弁卷文字。方可行世。鄙意杜洞黄丈。近世文辞之雄。而今已年满。人事未可知。或于近日送请如何。前此固亦郑重。然既无可他往处。则与其缓不及。不如速图之为愈。如或不以为然。则石田亦好。幸谅为之也。
上伯仲氏
岁后所付书。并昨日为六次矣。虽不能尽达。必有一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45L 页
二次入览者。而自去月十七以后。并不见一字书寄来。自非土木之肠。安得无恼乱耶。伏未审春雨。慈主体力神相万卫。寝饭诸节。均得葆吉。侍傍棣候康谧。各眷长少俱得依庇否。闾井亦何如。门内皆何况。不胜伏慕之忱。秉远过了免新关。方是少歇处。今则能随意自在。宁有可忧耶。虎院事。昨因川上。得见所谓道会日记。则尤万万不成说。人之所以设计傍伺。若是之狡猾。而道论只恃其公心直道。欲为疏吁之计。思之凛然。若知如此。前秋持重。岂但止于此耶。最可恨也。但虎溪士林应变之道。亦恐未尽善。往往有血气挑出处。此不是小事。先辈长德次第凋零。今无可惮压者。不当与之计较长短。徒失体面。幸望相与勉戒。平气而应之。勿令傍人有齐楚俱失之讥也。
上伯仲氏
两次下书。欣倒之外。伏审慈主体力。又经震荡。区区惊虑。寝惊梦摇。累次愆摄之馀。筋力损伤可知。不知日来寝饭果何如也。或已迎医论症否。恐不可不用调补之方。未知如何。侍馀棣候亦万安。自馀各家诸况何如。儿少辈俱稳吉否。并切伏慕之至。秉远仅无疾病。而空牙愁寂中。盲风怪雨。无日不漂挠。益觉家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46H 页
乡千里而远。兼以民事。似无济接之道。此闷又不少耳。陁阳之会。议论峻发。可以见士气之未尽消亡。极以感戢。但于弟意恐不然。此事之入于风波扰攘中。已极未安大不可。而此则犹是意虑之外。人虽欲自绝。干本分甚事。今若一向直遂。必欲力胜。则在我有血气和来之尤。在彼有肆臆侵逼之虑。此岂所以为尊卫之道耶。桓司马之伐讲树也。三千之徒亦众矣。如欲力沮。何患不能。而以子路之勇。曾无一言相难。此恐是道理当然。何不为之极力持重也。
上伯氏(壬午)
质汝来。兼伏承下书。伏审政候动止万重可慰。永同之行。未必非畅怀之资。间已还次否。伏慕更切区区。秉远亲候保无他。各家依遣。此岂少幸耶。全书所来仅已妆黄。亦觉瓣了一事。诗卷分篇送去。令依此急写以送。俾册子早成头卷为好。杂著以下。今便到即发去。无以序次。当于后便续上计。册纸亦随续印送。俾于夏前了手如何。校整亦当为之。而但乍看已多错误。若随手刀割。则恐无穷尽。不如以朱踏书其上耳。
上伯氏(辛卯)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46L 页
人来伏承下书。伏审体力万安。来住高山。日有讲讨之乐。此最是晚景乐事。伏切慰贺。秉远日与老成诸友。商量文字间。足以忘病。但自无心得。而巍巍当坐。不惟自觉羞赧。兼亦随处窒碍。古人所谓学然后知不足。政非虚语也。讲说之际。如得宿德在座相上下。似为有力。而閒坪诸兄。皆推托不肯顾。诚伯又往彼。川上诸兄亦未来。独自主张。诸公皆强加以尊名。无实而徒为人嗤笑耳。罢会之期。当以财力有无为进退。此间律令严截。额外毫发不阔狭。故财力则似可以支月馀。而但未知彼中支用何如。此间诸议。皆以高山罢会时。欲因缘往见。而此会若太迟则恐有不及之虑。故以初一日为罢会计。此意不可孤。其处会事。或以初四五间为准如何。
上伯氏(丙申)
昌丰溪头相散之意。黯然在魂梦中矣。伏未审当日抵宿金溪。气体随祐。几日还次。而家内大都平吉否。门内各家俱何状。伏慕更切下忱。秉远在道九日。而抵泮留一日。而 肃命仍入直则又差祭 新陵。明当受 香矣。劳碌不可言。惟千里鞍马之役。不至疲甚。直所轩敞温适。早晚看玩。静便可意。别无职事管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47H 页
辖。可以聊遣。而乡思已令睡不稳。公故相会。尽是妙年。白首瘦容。随处羞涩。恐不可久留耳。投刺则无定例。在自己行不行云。不必以此为去就。而终非久恋之地。然当看势为之。不必别作商量也。孙儿许亦不别书。此纸下布如何。但有一语。吾既远出。渠独留而不勤所业。则异日何以相见。惟兄弟杜门课读。勿为时刻浪过。是寤寐之祝也。
上伯氏(戊戌)
两得书皆未之答。方切悚恨。又承海底便下书。伏审寓中体力万卫。眷节皆安好。种种慰幸不已。秉远还巢后。被醴泉金兄相招。留西山六七日。仅了一校。而又因本家丧人追来。移栖山亭。费三五日工夫。今朝始归。而忠立欲仍留看全书。故方挈卷下去。恨不得陪侍看下也。三溪设讲。即此题目已觉起人。况兄主秉拂。尤欲往参。而非但无鬣可借。一月于春。乃归未旬。而又作此行。岂不太漫浪耶。只恨前行之不少迟也。
上伯氏(丁酉)
山上琼瑶窟。伏想兴味一新。气体随祐矣。顾此下界绊系。益不胜翘想万万。今日拟欲追蹑。而阻雪未敢生意。来教有还旆之意。而四五日内。想生意不得。待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47L 页
雪意稍开。万谋进往。其前稳享山中清饷矣。古人有厨传劳赏雪者。辄效古事走人。
上仲氏
南游累月。长得几层浪习。归侍之日。拟共三棣。收拾旧绪。归则行尘已邈矣。忧冗又申之。并与些个意思风送爪诖乡。此行所得几何。真所谓捉于山者失于家也。政尔绝呵。迩来绕屋雪月。尤起鸰原少一之怀。意中伻缄。一喜一怅。仍审雪寒。客中做履平迪。师友对讨。子父团栾。是所谓一举而两得者。吾家好况。只当让与兄主。尤何等羡贺之至。伏承讲讨或问。即此题目。已觉清意逼人。况细究来书。已见笃着志硬着脚之意。吾辈自失教以来。耳中绝不闻法语。日用之间。任余行止。只当骈首禽兽之窠。而兄主乃于远游之暇。留意近里之工。即此一念。已是君子中人。又况进进而日不足者乎。然勇进易而镇长难。讨论易而体行难。掇口耳之馀。籍师友之力以为之地者。特外耳。其不为半涂之归者无几矣。窃覵兄主平日见解精而体验略。警省之时多而悠久之意少。故聊此贡愚。蛇之怜夔。固可谓不知量。而他山之攻。抑或未必非一助也。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48H 页
上仲氏
蓂著新休。萱添旧筹。恨不与棣萼交映。日晡自外还。伏谂下书留案。噫其先获之矣。一惊一倒。欣慰可掬。细伏审旅中震艮神扶。东床课儿。书塾对越。殆夫子所谓父母其顺者。奉玩圭复。何异叠叠吐胸襟耶。惟是敬明公之汤炉焦遑。又失一个强辅。未知日间已得卸遣。日与讨旧绪耶。金郑两公。想已符到。前日于此数人。固所夙讲而愿见者。今我兄主幸而得左右置之金兰之列。此幸未始有也。然为学不患无师友。患在不善学。窃想兄主笃志不如金凤天。高才不如郑叔颙。惟于读书讲讨之外。日用应酬之间。不可不以彼之长。补己之短。然后庶不负绝裾之义分飞之苦耳。吾辈平日病痛。最在不能学人。惟兄煞有容受之量。矧有严师畏友前后导引。此近日所以聚首相慰者。羡仰之极。谩此架屋。秉远慈氏前后凡四经丹毒。转益危苦。今幸少有差度。然班烂之症未易祛。元气又陷下无馀。痛时不下一米。差后不接一睫。馀悸又可既耶。伏承归意又甚躁。吾辈迩来聚首时。已不禁踽𨂙。则分张之苦。情之固也。然有志之士。必须摆脱了许多节拍然后。方有来后之望。岂可一向拘恋。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48L 页
固守房隅。为究竟法耶。况亲意既如是勤挚。何至乃尔耶。
寄侄儿秀应,秀戆。(己卯)
兄主牵复之喜。匪荣伊惧。一时昆季。俱在仕禄。吾辈何修。岂非以祖先积德之庥耶。今失其所以致此者。而徒以得此为喜可乎。吾辈皆晚矣。汝辈宜勉焉。而殊不见其加意。只恐掀动浮扬之意胜。则尤非所以处乎此者。惟益加谨约俭制。使长保我先德。此外何望耶。行李想无着手。不论丰约。吾当有以处之。惟小心奉侍。刻意做业。
寄秀应(庚辰)
企馀儿来。知向来客居状。发解尤慰。此来多日。眠食更何如。送群独后。想尤难聊遣矣。今日讲筵得失又何如。得此一着。前头事岂无倖望。而皆命也。一毫跻攀不上。勿太为得失所动。惟谨言行摄威仪。不失足于人。是本分职事耳。场中令严。丝毫不谨。便入坑堑。此不可不深戒。汝亦岂或不知。而但若为得失系绊。则此等事或致犯戒。可更深留意也。此间老亲偶祟。已跨望念。笃老筋力。日觉澌顿。焦泣不可言。此数日略安。且以得汝一中。颇慰病怀。不必远虑也。在己多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49H 页
少不足处。系是临渴之井。不须追悔。及今可勉者。惟安定心志。捡饬言动。自尽其力可及处。而决于命而已。质汝尚在否。凡百可更与议。庶有相仗。稚实事如何。岭下意中多得参否。处交际不可不审。亦宜在心勿忽也。
寄侄儿秀亿,儿秀德。(乙亥)
一日之阻。恰如三秋。即问客中眠食如宜否。试日迫头。凡具入手否。念之不能忘。吾依昔温房厚处。别无可念。但以汝辈事入念中。往往不成睡。始知亲心无所不至。以吾之不能仰体。知汝辈之必不念我苦心。而或有躁竞之患。尤以闷郁耳。得失有命。非智力可致。况千里孤踪。欲与元居毫右争锋。必无幸矣。须勿生意赴门。占得等弃閒旷地坐着。书题出后。亦随后宽缓。只尽在己者。勿以争先为心可也。科举外物。虽由此不得。亦无大害事。若轻犯危地则岂可谓知轻重之分者耶。言出肝膈。千万勿泛也。至于场内人事。自有才分限界。非妄想可得。若或亲旧中有主试者。设有轮行物色。切不可混同参涉。以累家门。吾家三世科业。皆自反无纤毫愧色。汝辈初出门。不可不慎所向。此意想良遂总知。而犹不能不提及。千万慎之。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49L 页
吾岭先辈中以揖让入门。至今传笑者。此正本色。汝辈果能之耶。
寄儿秀德(辛未)
见书知眠食连宜。为慰多矣。工令知涔寂之可闷。则必有闹热之害。何不于静时按伏得神心。讨得意思。而遽以孤寂为叹也。汝病专在于此。不独今日为然。将来须办此一件。方有进勉之。调度之艰。只当任之。惟不以累方寸为好。然亦须有自得自乐者。可以忘饥渴然后。方可以据依。只徒然守个不累。何能有益。
寄儿
发后不闻信息。郁虑欲狂。其间慈主体力若何。寝饭诸节。俱复常度。佥兄主侍候万安。汝同堂亦皆无恙。女及孙失我依赖。须待汝庇庥之力。而汝都不加意可闷。小儿如软茎弱草。不可加以风霜。且有儿胆气不足。须培埴奖成之乃可。汝每以我为过于抚爱。此言固是。然当随材成就。千万加意也。吾于道于泮。一样善健。今日差 贞陵祭官。明当持被。山林之性。粹当束缚。已令人意思不快柰何。工令近更如何。此事本非极至。而汝辈不加意。其他尚何说。来此静坐默念。得丧皆是分外。无足营营。但随分尽吾道理。不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50H 页
可悠悠地挨过日月。此意须共勉也。汝辈百事。只靠长者。非但道理不成。手不熟则将来做百事不成。此亦非细故也。惟谨言行勤家政。饬身督工。以副远望。
寄儿
书来恰慰。第伏审慈主体力又经震荡。惊虑倍品。虽曰向减。老人筋力。易致消铄。尤切伏虑。汝辈全不识事长之节。须加意将护。不可专诿之两兄主。此意果铭念否。庚癸之忧。固所虑及。而闻之尤不能弛心。无面不托。诚无方便。然俯育亦是己分内事。须有以经济之为好。第一省冗费崇俭约为要道。非惟治家易得力。于治心大有力。望须加之意也。吾上有老亲。傍有诸兄。下有若辈。得朝夕环侍唯诺。以其暇日。收拾若辈。俾不大坠家业。是何等乐事。而乃如此离违困顿。屡悔而不能归。此岂丈夫之志哉。时欲决意南还。而亦左右顾眄。只觉碌碌。似此意想。终不能久于此耳。惟望吾未归前。猛加振刷。专意看读。亦不失儒家模样可也。世俗滔滔。无说可话。须与汝从辈。各相勉励可也。汝文体一向不安稳。来书亦全无头当。徒欲倒字侧句。不是少忧。家间自有正当路脉。此后则绝去此意思。一从平坦官路启程为可。此非一时信笔语。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50L 页
须痛念之。
寄儿
即日慈主体力神相万安。两兄主侍候平卫。汝同堂眠食安稳否。春穷到竿。方便没策。何以能济接。吾在亦何能有益。而但不使汝汩此冗扰。使得专意做业。而吾既误落。汝又齐汩。是甚利害可叹。然心不为寒饿所动。虽日接有司之事。不足以害灵台。须坚着脊牢着意。使此意味。不至消歇。间亦躬亲捡看家事。不令放顿弛废。方是内外俱足。可留意否。吾早卧晏起。煖处饫食。宁有可忧。闲将朱退语。玩而味之。真觉鄙吝消尽。意思平了。恨不与汝看商量也。近作何工夫。若已了书经。更将论语前所读者。讽玩十馀下。寻其意脉而更连诵之。令此一部书。浃洽在心中。将来需用。必不少矣。工夫须是相勉。须于同堂之间。而征我迈。日改月化。不可自各守株也。来游诸君。亦无事否。亦以此语提撕之也。有孙近日学到何处。每事须令顺其意。切勿诮责可也。
寄儿(丁丑)
邈焉神驰之际。千奴闯入。恰吃一惊。仍审慈主体力无损害。侍馀为况安稳。各家俱无他挠可慰。有孙果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51H 页
作何状。闻其作乱特甚。吾于此儿。寻常忧其太柔软少胆气。此闻是可喜。然不可任其放倒。亦不可使其摧沮。吾些少宦业。恐坏了好秀才。须循循善诱。勿令太踰闲。而长养其方进之气为好。汝于此等。忘则太忘。助则太助。不是少忧。幸勉之也。近作何工夫。凡事不明则不得寻正途。所以古人贵穷格。观近日乡间事。此大可戒也。见贤思齐。见不贤则自省。古人之至戒。虽以应变事言之。彼刚则此以柔。彼暗昧则此以光明。彼作气则此以损抑血气为务。方是道理。方是制胜。水至柔也故能灭火。此理之常也。千万勉之可也。
寄儿(甲申)
两得书。知静栖安稳。眠食俱宜为慰。但前后书。俱不能忘家间琐琐。此亦日用之常。何必以脱略为高。事到则应。事应则已。乃治心之法。虽在家时。不可存在胸中。况既入静而如此放不下。一日二日。长在心头。未论目下工夫不能专精。岂不为心之累耶。吾所以摆除凡事。劝之入山者。半年忧戚之馀。心地局束。意思不舒畅。故欲使就静养心。令得虚閒恬愉之意。而今乃憧憧往来如此。则政古人所戎身閒心未閒者。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51L 页
仍念汝平日全无心地之工。只向顺境飞扬浮泛。一遇逆境。便此顿挫。缘境方便。尽是智计。曾无一般定本作得主宰。所以致得如此。大是可闷。自今除却心头吉凶荣辱利害祸福之念。只虚閒恬养。使本体清明自在。方有小分得力。此非卒乍可办。亦不可以不自今下立节度。以基远大之效也。庸学两书。皆不持去。汝之不留意于此。极可闷。以今心地。又徒从事于时文闹热之场。恐益其躁扰。何不以已熟书。时时披诵。徐究其旨味。令已放之心。得霎时维持。犹胜于经年阅时驰骋而不知归也。中庸玆以送去。幸依此作节度也。诸儿辈皆有留心处否。亦互相提携。昏晓无事时。勿为閒杂浮浪之言。就此等文字。诵习讲卞。岂非实工夫耶。吾且尔支遣。儿辈亦姑安。目前事虽极纷闷。然随分应接。早晚将册子遮眼。亦足以忘忧恼。身在其中。犹能摆除。岂若汝在外而犹躁躁不舍耶。目下调度。且尔挨过。不须过虑。吾非强把捉忍辛吃苦。于实饮食美恶。不能自觉。何必强其所无。以充耳衣目食之需哉。
寄侄儿秀懋(甲午)
去时不相别。尤切悬念。未知在途无忧。入泮有相否。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52H 页
诚伯旅况亦何如。汝之再入洛。殊觉不快。惟于行止之间。万加慎约。无失家先尺度千万。诚伯在彼。凡一语一默一行一住。必须相议禀定然后乃行则庶几寡过。汝辈在家时。不遵吾兄弟节制。未知在泮能遵诚君节制否。城市中不比在家。一失则为终身之累家门之羞。千万加之意也。
寄孙儿文稷(乙酉)
连得书。知眠食安稳为慰。读书有意味否。古人云读到不忍舍处。方是有进。汝无此意思。所以无长进。然读之能不忍舍者。必知其味。欲知其味者。在寻思推究。千万加意也。来书及所问。亦有可观。考点以送。问目则使明稷答之。而吾则姑不答。盖欲汝辈复以明稷所答。相往复然后答之也。
寄文稷
昌丰路上别意。尔我想同之矣。近日冬候稍暖。眠食依前。家间长少俱安吉。汝兄弟能安坐读书。不至浪度耶。此事为吾家根本。而汝既卤莽。吾又远出。恐吾家命脉。因此不振。为昼夜之忧。汝能知乃祖苦心否。吾在道九日。锁直三日。差祭三日。无一日安静。廿年懒癈之身。如此劳碌。只可笑叹耳。近日调度何如。各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52L 页
家皆应窘乏。汝力虽不能大庇。而有无共之。大家尤不可不念。力固不能及。而此意则不可忘也。若有推贷之路则调度及救人外。无得一毫滥侈。惟以谨约守拙为事。持身处事。无得放心。衣服佩玩。无得留意。杜门读书。无失儒家法度至望。教小儿多则甚害。只以半行为式。教时专精善诱。勿以嗔恚之意加之。或有厌意则可且暂停。待其心平然后。徐徐教之可也。
寄文稷
亿得几日得抵。近日风寒。兄主体力何如。汝母子兄弟子女俱得安好否。桂玉双艰。饥寒必甚。然此自是士之常。惟坚定心志。可以方便者方便。其无可方便者只任之。朱子曰穷须是忍。忍到熟处便好。此意不可忘也。大家凡节何如。奉率之家所处尤别。不是少闷。汝亦有何力势。而亦不当视作他家事。惟随分相喣濡为可。但不可因此作别般苟且之事。亦须念之也。至亲各家何以济接。如或不炊时。时相藉须。至诚存恤。勿以循例为心也。吾健食温处。可谓稳过。而终不如穷山粥饭之为安于心。然忍心耐过。时以自笑耳。直庐无他惹绊。昼夜以书册从事。往往见意味自别。恨不能持以赠汝。汝须与最得同处一房。着意读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53H 页
书。夜亦诵读。刻意用工。光阴可惜。不可悠悠度过也。初稷辈亦当如此立心。但此辈太留意做业。恐非吾家世业。今冬则须暂辍做工。专意读取似好。不能别书。此纸轮照也。来此见士子守身。全在行止。某人之往某处见某人。俱入指目。泮人辈皆能言之。专以此为评品人物之端。盖泮中风俗。与二十年前又是别样。真是可惧也。
寄文稷
金石来得书。知寓状依吉。病室无颐。计日子近已相聚。比当初所闻。可谓万幸。各家诸节何如。吾有斗禄而不能相及。汝又手拙。必无相喣濡之道。极是可闷。然苟存心于随手相济。必有可以扶持之道。此意不可忘。至于事涉苟简。正不可一毫失所守。古人非其义。一芥不取。一芥虽微。与千驷万钟同。不可以事之少而忽之也。千万留心守戒也。吾十二日往 永陵。六日而还泮中。其间四夜公役。重致添伤。多试和解及补元。仍即向差。勿虑为可。初稷来此后。无片地可安坐开卷时。只悠悠度日。不是细闷。兄主委送之意。必意其可以有利于做工。而出入迎送。镇日纷然。虽欲偷隙而无其路矣。日前见升补入榜。今亦应副。然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53L 页
此何可倖望耶。最得工夫能鞭策耶。日记所录。似赖汝占化。然似此不已。必能长进。继给纸束。使之连为之可也。
寄文稷
连付书皆见之否。日气酷烈。未知眠食如宜。今已团会家内。皆安乐无事否。饥固难免。而添寒则尤难堪。薄着单奴。必难继薪。汝兄弟占一房。惟杜门忍饥。做取自己工夫。是本分职事。古云子弟勉学。天不忘也。欲天之不忘。惟在勉学而已。可痛念之也。吾公故往来。往往犯触晨夜。閒废之习。殊觉耐不过。然亦能不病。亦可异也。日用间不敢不自勉。书册亦不至全废。而胶扰中难得如意。恐薄宦不能成实。而祖孙俱受其害也。宗稷来留。以闹热不能做业可闷。然见其偷些片隙。即能做取。似于工夫。已成矩度可嘉。且其虽不能颖悟。亦能淳实而优馀。颇有可望。此皆汝之所短。可视以为表。相资相长。以汝之弦而济彼之韦。则岂非好事耶。已说与渠。故又及之耳。
寄文稷(丁酉)
岁钥忽开。即问侍率眠食大得吉庆。吾也善疹。各家俱庆否。新年怀事。尤令人憧憧耳。吾自 健陵▦▦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54H 页
往南阳楸下。稍慰客里之思。而但本村族叔及宗孙叔侄皆丧逝。只有族弟一人为年辈相对。欣满可喜。其子六人皆秀。且有情款。须臾不离。虽六七岁小儿。亦皆不离。始知宗族之谊。本自如此。而与之久处。不免衰薄者。人欲之害也。仍思乡间一族。皆当滨死。而不能为之相喣以濡。虽缘自家手拙。无以相庇。而亦其诚意有未至者。良可愧叹。吾行止愈去愈难便。政如沐漆之难解。而要之似不能等其成效。得失已付之无有。调度之艰。不须置在胸中。以害清平和乐之气也。
寄从孙敦稷
得家书。知已还寓。未知此来寓况安稳否。饥疠并行。客地孤寄。能无戒虑否。此间祖孙。姑无疾病。归计虽决。而呈辞未准。尚此濡滞。令人恼闷耳。近日涉世益见科举之坏人。苟有志气者。必能断置。而此则虽不可易言。汝辈决不可随时乾没。以累家门。惟有读书修业。以俟其自至。不知近日工夫何如。索居孤陋。易致坠堕。自非大着意猛着力。因循拟议之间。浪送好光阴。极可虑。千万加意。日用节度。勿以独处无所畏忌。正衣冠常如出门见宾可也。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惟人之所不见。此最用力处也。
寄敦稷
即见书。知寓中侍状虽安。而久有瘁病云。少年此症。极有根蒂之虑耳。每书每以索居为叹。今书又以失吾家规范为忧。不易自省到此。吾家规范。在此子孙。无人谨守。无怪乎汝之不能保南康也。此非细忧。吾辈今老且死矣。家传素业。无可分付处。恐无以归报于家先。而在此恬不加意。汝能念及于此。犹令人心开。然徒然忧叹。亦不济事。须从今惕虑。言语动作。不忘此意。则规范在是矣。千万勉之。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54L 页
寄从孙馨稷,岐稷,宏稷,孙武稷。(丙申)
奴来或书或不书。而面面如见。即日侍状俱安。所业能着实否。少年不学。老大追悔。古人之深戒。汝辈年纪已长。成就卤莽。此由于吾不善教迪之致。然亦汝辈自弃之故也。自今日勇往直前。则何事之不可做。千万加意也。吾客苦日深可闷。最得日记欲考送。而似出于长者点化则无可考。欲下送而思乡之际。往往披见。如见日用事。姑置之。日后亦连续日记上送也。诸儿辈皆为此则好矣。未知能然否。
寄孙儿武稷,从孙宏稷。(丁酉)
各得书如各见面。日来侍状各安。工夫能不浪过。旧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55H 页
习能渐次脱落否。汝辈年已长大。不如前日儿蒙时。工夫知觉茫然无进。不是小事。须加意回心可也。汝辈回心则可以为人。可以为文。可以齿数于人。不回心则不能文。不能齿数于人。真禽兽之不若矣。岂不可戒哉。千万勉之。
寄武稷
无长者独处。任其游浪否。年已长大。不可一向作儿童之习。每日扫房静坐读书。暇则与五一。或教以字。或教以书。勿为争斗作乱。勿出街巷及他人家。作闲浪游戏可也。汝顷日书。以我之不能守令而欲归为不可。汝以男子。读圣人书而为此言耶。富贵外物。非大丈夫之所欲。惟读书修身为事业。幼时志气。不当如此卑陋。如妇人之见也。
寄武稷
或有便而忙未书。汝想以为怅也。近日眠食无恙否。工夫何如。长者想多挠挠。汝辈任意游浪。将何以为人也。千万加意读书。勿以饥饿为心可也。曾子居卫。七日不食。曳履而歌商颂。声满天地。颜子居陋巷。箪瓢累空。不改其乐。孔子曰君子食无求饱。王文正公曰曾平生之志。不在温饱。自古圣贤。饥困者多成就。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55L 页
汝亦以古人自期。忍饥读书。则日后不饥之道在此。勉之勉之。吾无病归期当以此月为限。相见亦不远矣。其前惟谨言行勤读书。使相见时。以好颜相喜。不然则久离祖孙。相逢憎责。有何颜面耶。千万戒之。
寄武稷
送汝入山中。欲望其处静勤业。以无负受中之责。而不知汝果能按伏身心。一意向学否。见书每以不能笃实。有若例让者然。此非实语。须以所读所疑。尽情说去可也。
寄从孙宏稷
加冠于首。所以责成人也。汝能知成人之道乎。为人子弟。为人少者之行。专在于恭逊谨饬。汝于此最所不足者。须加之意。令不愧于冠可也。吾病不能往见三加。故以此纸代。三加之祝。汝勿以老生例谈视之。随时随处。必思成人之道而用力焉。则顺尔成德。只在于此。勉之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