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自动笺注)
心石齋先生文集卷之五
 書
  
公元1882年
叔父先生(壬午正月)
伏聞赴召不幾日。
輒承新卜之報。
寔出聖恩罔極
而亦係德位之相侔
文正府君以後一初事也。
門闌榮耀
私分踴躍
無與爲比
世人每見難事
譬諸作相。
秉軸燮理之責。
至愼重故也。
何以去就
何以擔夯。
治道因緣可致。
今日中書之命。
爲國家之幸。
而若徒出於具位
不行不用
要去而不能去。
則寧不悶隘乎。
在家人子姪之心。
亦可謂憂倍於喜也。
家兄陞資
一時動色
行將追榮
不勝感祝之至。
伏想際玆慶會
倍有公故矣。
勞撼之中。
氣力無受損否。
遠切伏慮。
晝宵無任
從子元初退後
略修他處人事
坐看語類幾卷。
眞萬理具備之書也。
導人義理
博人識見
莫此書若。
始知文正先祖鬻衣可買之訓。
以是也。
竊伏伊川嘗云徇俗雷同
喚做隨時
嚴毅特立
隨時也。
今番出世
蓋緣隨時之義。
而其嚴毅特立則只爭一步之間。
有所撞著。
然後可做得這氣像
想必量處之熟矣。
朱子擧正其誼不謀其利。
明其道不計其功
幾箇字。
說來說去
要作萬世治法
文正先祖平日苦心做業。
在乎此而看作一副家計
遠近士友以此仰望先生曰。
豈以某家人而不効其先做處
此乃不度時之言也。
見今時勢
如漏船破無可下手
雖有如文正先祖大力量。
亦必感慨而求去矣。
然則退守林樊
自保晩節
便是嚴毅特立也。
慶禮後。
若圖乞免不得
則雖留疏徑歸。
未爲不可
伏未知意筭若何
尋常寒暄
不能盡達。
伏惟下鑑
公元1884年
叔父先生(甲申七月)
月下書
久愈伏慰。
陰雨支離
凉意頗生。
伏問河魚之祟。
今至快祛。
寢啖漸復常度
衙內亦均迪否。
無由種種承候
伏用慕菀。
無任下私。
誠意參考大全語類
果如所敎之指矣。
近日新制
言之寒心
豈謂以我東之休明而乃有此哉。
伏聞再度陳疏。
不可已者也。
初本已得伏見。
而再本尙未獲覽。
深庸閟鬱。
批旨已降否。
驟聞傳說
自上幡然反汗之命。
果爾則實爲國家莫大之幸。
臣民踴躍如何哉。
深伏竆峽
未閱朝紙。
末由得詳。
直欲發狂
若此令不收。
則五百年文物
一朝掃地盡矣。
且有深憂大恐。
此將何爲
皇天祖宗
俱有陰佑則必不至此
以是賴恃而
已。
向伏見大臣箚子之批。
則曰近來所稱深衣
已失古制
比於禮經先儒圖說
懸殊不合
未知製進此批者是何人。
而恐全昧於深衣之制。
徒欲抑遏言路也。
深衣禮經圖說而何以裁之。
布尺長短
不無古今之殊。
制度章章可據
豈可懸殊不合耶。
設或少差
便是三古之制也。
可不美哉
又曰道袍直領
意造無稽之服。
道袍是何代之制。
如是斥之耶。
此是因華制而爲我成憲
則亦可謂法服也。
朱子嘗曰孔門弟子衣服
如今道服
所謂道服
如今道袍耶。
以此觀之。
此制之所由來久矣。
直領見於儀禮則亦古制也。
今之直領
雖與古制小異
援證自有其明。
則亦不可無稽之服也。
道袍中衣
幷見革去
則士無可著之服。
只有深衣而已
取便常著
掖下略爲窄裁則得無大悖否。
月講連不廢規。
而應講者頗有漸進之效。
儘覺此事大有益於勸學也。
餘萬不備白。
公元1885年
叔父先生(乙酉二月)
下敎之意伏悉。
婦人襲用深衣
是爲正禮也。
文正先祖有曰婦人襲當用深衣
可考於曾子問矣。
又曰婦人深衣則用深衣之帶。
又曰紅長衫是東俗
嫁時之服。
嫁時不以襲。
則今製此用之。
未知如何
京中內喪
用靑黑色製衫云。
無乃爲宜耶。
以此數條考據
則益章章無疑
而長襖圓衫。
今俗婚嫁時所服。
又用於襲時。
非禮意也。
若用之則變紅以靑黑色製之。
帶亦如之恐無妨
蓋長襖圓衫。
卽一俗制也。
袂裳旣無緣
則帶亦不必緣矣。
未知若何
大抵婦人帶制。
喪服之制外。
無他可考。
內則婦事舅姑
櫛纚笄總衣紳之文。
古者婦人平日所用之帶。
於此較明
然士昏禮純衣纁衻而不言帶。
家禮吉凶通用大袖長裙而亦不言帶。
大全君臣服議曰古今之制。
祭祀冕服
朝會朝服
皆用直領之而不加紳束如今婦人之服。
掩於前而束帶焉則如今男子之衣。
以此諸書觀之。
婦人之無帶。
實有可疑
而後賢嘗無質論。
文正先祖旣以深衣之帶言之。
又言衻之帶曰衻亦是深衣
而但緣用紅色爲異。
帶亦如深衣之帶而以紅緣其紳兩旁及下。
此皆不見於禮而先祖補闕如是
婦人不可無帶。
於此可見矣。
大學聽訟大小不相應處。
以姪管見究之。
大註聖人能使。
(止)明德旣明。
此以明德爲本而言也。
自然
有以畏服
(止)自無也。
此以新民爲末而言也。
小註乃以使民無訟爲本。
聽訟爲末。
此與大註之意不相應
文正公之問於遂菴者。
恐指此而發也。
更商下敎若何
氣質之質。
形質之質也。
而或有言氣質形質不同
豈可一之乎。
從子云氣與形雖曰異。
而質則一也。
或者乃曰氣質可變化。
形質亦可變化乎。
答曰氣變則形質隨化
或者不以爲然
未知此言果何如也。
叔父先生(乙酉四月)
下敎中豈可氣質之外別有形質之質。
姪之瞽見如是
竊伏一得之愚不悖於明誨也。
至於卽是質。
卽是形之敎。
大體則然矣。
其中不無差殊看。
蓋人之一身
自是氣包質袋也。
所謂質袋者。
血肉之充於百體者也。
血肉有狀者曰形也。
耳目口鼻是也
耳目口鼻之中。
各亦有氣有質。
文正先祖所云其形之中。
又自有氣質之分者。
固明析無疑矣。
氣陽也。
質陰也。
而氣之中。
亦有淸濁
質之中。
亦有粹駁。
故人氣質
所以不同
形貌亦各有不同也。
伏見下敎之意。
氣質之質。
旣作形質看。
而旋以
形質之有隨化者。
謂之侵過界分。
此則竊有所滋惑。
夫氣旣有矯變則亦謂形質隨而有化。
方無齟齬矣。
姪意以爲形與氣質
有一定之分者。
不可變焉。
形之一定者
大小長短是也
氣質之一定者
下愚不移是也
氣濁質駁者也。
語類季通主張氣質太過
朱子形質也是重。
此乃以形質並氣而言也。
氣質上工夫到則自有睟面盎背
此非形質隨化者耶。
九容工夫
雖從裏喚做
形質不聽命則亦難矣。
所以形質亦有化之語也。
未知若何
且下敎中資質當形質看者。
此與朱子不同
嘗曰質幷氣而言則是形質之質。
生質則是資質之質。
見於論語性相近章小註矣。
吳老洲所謂雲霧捲舒者。
似以氣質變化而言也。
不可據比於形質一定也。
雲霧若有舒無捲。
則是氣與形之一定也。
未知若何
叔父先生
下敎諸條伏讀以回。
如昏衢得燭。
而但以形質隨化
終爲未穩者。
愚迷之見。
未釋然。
玆敢更稟。
所謂形質隨化者。
非以一定之形軆而言也。
有氣質變化。
則著外之形貌亦隨而同化也。
曾傳所謂潤身軆胖
孟子所謂睟面盎背及養移體。
皆似爲可證者。
伊川之三十而浸盛
五十而完。
七十而筋骨無損者。
亦非形質隨其養氣而化之耶。
奚必如仙續骨鍊形然後謂之變化耶。
蓋姪意則大如是矣。
氣以成形
故曰幷氣而言則是形質之質。
下敎之意。
誠如朱子之指。
大抵朱子所論形質生質之兩質字。
義雖同而隨質字上所加字。
有差別。
以形字加質上則其指主形氣而言。
生字加質上則其指主資質而言也。
下敎中氣質好者未必資質美。
資質美者未必氣質健者。
誠然矣。
氣質云者
當屬氣血看。
形質云者
當屬體質看。
資質云者
當屬材質看。
則固不可氣質健者形必美。
資質美者氣必健也。
且所敎氣質好者例多鈍濁者。
此乃資質之病而氣有內外之偏故也。
朱子所謂人有敏於外而內不敏者。
恐亦此意也。
季通主張氣質太過者。
其意蓋曰人之氣質
各有定分
不可變遷也。
朱子發明其意曰形質也是重。
如水之氣。
如何長江大河許多洪流
金之氣。
如何一塊恁地硬。
形質也是重。
此生壞了後。
理終是拗不轉來
詳此指意則直把來形質作氣質言
以不可變化爲重。
然此乃解釋季通主意也。
非以季
通之說爲是也。
下文又曰了翁云氣質之用狹。
道學之功大。
季通正相反。
了翁說則何故自古只有許多聖賢
季通說則人皆委之於生質
更不修爲
須是人工多少如何
工夫未到則氣質之性不得不重。
(按此重字
上文形質也是重。
)若工夫則氣豈得不聽於義理也。
以此觀之。
卽以變化氣質爲主
而與上文不同者。
慮其問者不解前言發明季通之意。
而或以爲疑。
旋復辨析如此
當爲定論矣。
公元1890年
叔父先生(庚寅九月)
霜令漸肅。
晨夕頗冷。
問寢若何
伏慕區區
食息不置
向日下敎鄕約之議。
盛擧也。
果以何日擇定
會所亦以何處爲定否。
朱子嘗於學宮
先聖先師之像。
瞻拜後行此約。
則今依此規。
會于龍門
設朱宋兩夫子之眞幀。
行禮講約。
恐尤爲美。
日子會所
指敎伏望
公元1896年
叔父先生(丙申四月)
一自悲擾中辭退後
漠未承候
日夕燥鬱。
意外轉遞下書
如渴得飮。
伏喜曷極。
間旋有日
積雨始晴。
更伏問氣候無添損。
大都均安。
判書間已穩還。
而率養事
歸正否。
不以過境泡沫傷懷
惟以一忘字斷置若何
伏祝伏祝。
因山已逾九月
而尙無定期。
則凡祭之久難停廢
如下敎矣。
然假或逾年
因山卒哭前也
只以無祝單獻行私祭
而祭時昧然無告不可
擧國因山過禮月未行。
故敢以單獻奠獻之意。
由於出主時。
不爲悖。
未知若何
轉聞羅晉倡義之人。
㥘於京軍。
皆已逃走
所謂讀書者見義不明之弊。
乃至於畏死匿身。
徒滅其家。
自古及今
豈有如許癡騃者耶。
極可一笑
廷曾兩兒爲問進去
略此附白
不備
伏惟下鑑
叔父先生(丙申六月)
今夏極備。
近年初睹。
正覺苦惱
意外湖儒來傳下書
晝宵慕菀之餘。
慰豁沒量。
但伏審氣候以泄證受損。
伏庸驚慮萬萬。
而伊後多日
諸節已復常度否。
無任伏慕。
從子眠食
以暑滯不健。
苦悶何達。
送丸藥。
適乏中伏受緊用矣。
明倫堂對策
只欲辨問義。
不拘軆格而作也。
無足人眼
而朴友之稱奬
如是過情
還覺愧恧
敎數條伏見而夾片陳達
下覽更敎伏望
釋菜之用上丁
蓋取文明也。
丙丁皆火而必用丁者。
取先三日後甲三日
丁寧之意也。
(見周易本義
又月令上丁註
必用丁者以先三日後甲三日也。
朱子語類先甲辛也。
後甲丁也。
辛有新意
丁有丁寧意。
曰然。
古人祭祀
多用先庚先甲
先庚丁也。
先甲辛也。
如用丁亥辛亥之類。
)通鑑釋義
以不用丙而用
外事用剛內事用柔之別者。
似不襯當。
外事軍旅之事也。
日祭之否。
且或山川之祭。
用丙日否。
經傳初無可據矣。
祭社稷用上戊
戊己皆屬土而必用戊者。
茂盛意故也。
祈穀之用辛者。
辛有新意故也。
大抵古者祭祀卜日
皆有意義
凡祭用辛者。
卽是先庚先甲之義也。
又用亥者。
亥爲天倉
祭祀所以求福宜稼于田
所以必用丁亥辛亥也。
六藝之非八歲可習者。
前輩雖有是疑。
小學書題
必講而習之於幼稺之時云云
則恐不當疑也。
八歲至十五爲七歲之間。
非但文之可講。
事亦可習。
其曰講而習之者
恐亦此義也。
未知若何
士大夫衆子不得大學
王制明據
朱子序文中。
亦引此而說。
衆子若有俊秀
豈不凡民之列也。
此等不當泥看。
如下敎矣。
所敎釋奠二字之義。
釋菜奠幣之文看之則雖義同
月令釋菜註。
凡言釋奠飮焉。
釋菜則以
芹藻之類而已
據此獻酌之節曰奠。
釋與奠便有別矣。
又以字義言之。
則釋置也。
奠薦也。
文王世子註。
奠置所祭之而已者。
分曉矣。
未知若何
叔父先生(丙申十一月)
后妃之喪比之於兄弟喪禮也之訓。
見於大全鶴菴語錄
蓋據禮記視君之母與君之妻。
比之兄弟之說而言之也。
以此觀之則獻議中異於他期功之說。
恐似爲未安。
文正府君當今日之變禮
則又必如語錄中立論矣。
更加商量若何
其實者殾必報。
大司成尹先生墓表陰記。
遺稿初本行傍註云殾葉也。
又考隨箚則云築也。
未詳孰是。
下敎伏望
公元1897年
叔父先生(丁酉六月)
向者趙生所帶上書。
伏想卽地入鑑矣。
潦水澒洞
令人難堪
不審氣軆無損
判書所愼動靜如何
伏慕且慮
食息不置
從子向苦泄證。
得少愈。
而遠溪憂故。
尙未開霽
憂患疾苦
有生者之所不免。
如是支離者。
一厄會也。
柰何柰何
補疑中可刪者。
依下敎正之。
條文字玆謄上。
桐子出處更考。
則非莊子說也。
揚雄法言學則否則邪。
師哉師哉。
桐子之命也。
註桐與侗同。
桐子無知小子也。
二首六身
春秋晉公城杞之時。
絳縣老人曰。
臣生之歲正月甲子朔
四百四十有五甲子矣。
師曠曰。
郤成子會于承匡之歲也。
七十三年矣。
史趙曰。
亥有二首六身
下二如身則其日數也。
文伯曰。
然則二萬六千六百有六日也。
此蓋以絳縣老人生年年數推說
二首六身
解破亥字也。
無他義矣。
不備白。
公元1901年
叔父先生(辛丑十一月)
辭退後日寒卒酷。
不審氣候更若何。
雪裏柴政。
山野同艱。
伏想竈突少溫燠。
區區悶慮。
食息不置
向日所敎葩經疏義大小序及尙書大小序所作人
考諸大全語類
抄錄送上。
牽絲出處
亦考於經史集說
唐張嘉貞五女求昏
使各持一紅線坐幔內。
使爲郞者從外牽之。
郭元振得第三女
人謂牽絲得女
此則用於通昏之言也。
又按謝靈運詩。
牽絲及元興。
解龜景平
註牽王如絲之言而仕也。
以此據之。
亦用於筮仕之意也。
悳孫之蒙恩除。
感祝雖深。
唐朝童子備官之事。
見於今日
有後人之譏。
是可兢惕也。
不備白。
  別紙
詩說疏義
 
朱子大呂氏詩記序曰。
詩自齊魯韓氏之說不得傳。
天下學者
盡宗毛氏。
毛氏之學。
傳者亦衆。
王述(晉人)之類。
今皆不存
推衍說者。
又獨鄭氏之箋而已
唐初諸儒爲作疏義
因訛踵陋。
百千萬言。
不能有以出乎二氏區域
○箚疑齊魯韓氏。
轅固申公韓嬰
鄭氏鄭玄也。
唐初諸儒。
孔穎達之屬。
二氏毛鄭也。
毛詩
 後漢衛宏傳。
毛詩序。
小序大序
 
語類小序漢儒所作。
可信絶少
大序好處多。
然亦有不滿人意處。
又曰詩大序只是後人作。
其間病句
書序
 朱子董叔重書曰。
書序只是經師所作。
然亦無證可考。
但決非夫子之言耳。
語類小序不是孔子作。
只是秦間低手人作。
又曰書大序不是孔安國作。
只是撰孔叢子底人作。
文字軟善
西漢文字麤大
  以大全語類諸說考之。
世人之以詩序爲毛
氏所作。
書序孔安國作者
實是錯認也。
然則可知其所作。
曾不見信於當世
所以姓名不著矣。
公元1884年
伯氏(甲申七月)
久未承候
下懷悶鬱
卽伏見手敎
欣豁之極。
如渴得飮。
况伏審秋凉
氣候無損
何等伏喜。
在陳之憂。
不勝悶慮。
然此是分內柰何
弟亦有此憂。
而只恃生口不網而已
近日新制
大關氣數
噫彼皇天
欲使海內復屬五胡而然歟。
中國衣冠之亂。
自晉五胡而始。
唐接隋。
隋接周。
周接元魏
相承襲矣。
趙宋之世。
羣賢輩出然後
用夏變夷
禮敎倡明
復三代之舊。
朱子猶歎其衣服無章
上下混淆
爰洎皇明
大定經制
燦然儀章
所以列聖取法于此
著爲一王之制。
先儒華人之服。
則亦必效而製著。
然則我東成憲
便如周禮在魯矣。
顧今神州陸沉
先王美制。
掃地無餘。
靑邱一隅
獨保遺物
如剝上一陽。
禮義之邦見稱天下者此也。
若不見天意幡悟。
亟收新令。
則五百年文明之象。
一朝墜地
將爲萬古痛恨
柰何柰何
疏草伏讀屢回。
辭懇義正
可以聳動一世
家人子弟者。
豈不欣欣
踊躍哉。
况承溫批。
似有王庶幾之望。
尤切感祝。
再籲之計。
第觀下回
若有還收之令則更無擧論。
而雖或不然
一疏有辭來世矣。
朱子未上遇遯之章。
是量時處宜也
亦下諒若何
道袍中衣俱見革去
無可著於出入時。
故方深衣
略狹掖下。
便於常著
此果何如
先儒亦有適軆而裁著。
則似不可非制也。
所謂行衣
廣袖周衣也。
獲見館儒疏辭。
翼宗代理初。
有令近聞士大夫多著廣袖周衣。
是何制度
周衣乃緇徒之服則服之者妖也。
申禁痛革。
以是觀之。
此非儒者之可服也。
與其失於無稽之俗制。
寧失於法服
故取深衣之制。
𥳑便以裁。
作上衣爲計耳。
餘乏白不備達。
公元1896年
伯氏(丙申十一月)
大全語錄中君之母與妻比之兄弟也。
故服止於期之文。
謹按戴禮雜記曰視君之母與君之妻。
比之兄弟
發諸顔色者。
亦不飮食也。
君母妻小君也。
服輕哀之。
兄弟之喪。
語錄所云也之意。
據此也。
以此觀之。
叔父獻議異於他期功之說。
果爲未安。
大抵未得明據
難以爲說。
未及詳考而發此奏也。
又按喪服小記。
久而不葬者。
主喪者不除。
其餘以麻終月數者。
除喪則已。
主喪者不除。
謂子於父妻於夫孤孫於祖父母臣於君。
未葬不得衰絰也。
麻終月數者。
以下至緦之親。
主人未葬。
不得
故服麻以至月數足而除。
不待主人葬後之除也。
然其服猶必收藏
以俟送葬云云
蓋上段以三年主喪者而言也。
下段以期功之除服而言也。
后妃之喪。
旣非三年之服。
臣民遵此下段之說。
月數足而除服
似爲得當
獻議之意。
恐又失照勘
以此稟質
未知若何
公元1905年
伯氏(乙巳十二月二十三日)
李姪及權生所帶兩書
次第下覽否。
日寒猝劇。
觸冒勞頓氣候無大損。
館定於何所。
登對於何日。
委曲開陳
得蒙感悟處分否。
無由承聞。
下懷悶鬱
晝宵難耐
竊料羣小之怒。
如矢萃帿。
必有沮遏之事矣。
何以做得十分恰當道理耶。
惟以曾子自反而縮。
千萬人吾往矣之意。
斷置胷中
萬事沛然
無所畏矣。
千萬下諒若何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