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四 (自动笺注)
心石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四
 附錄
  
年譜
 先生姓宋氏
秉珣字東玉
系出恩津。
學者稱心石齋先生
公元1839年
大明毅宗皇帝崇禎二百十二年朝憲宗大王五年己亥四月十日(乙亥)未時
先生生于懷德縣石南第。
 母貞夫李氏夢獲神龜而生先生
始生形容端正
氣骨秀嶷
肌膚瀅潔。
眼彩炯然
考參判公甚奇愛之曰。
異日名德必大
小字九洪
蓋取洪範九疇之義。
以應夢兆之異。
亦以文正公九世孫故也。
公元1900年
庚子先生二歲
公元1901年
辛丑先生三歲
二月(丙辰)庚午
王考參判公喪。
 見長者之哀痛
泫然淚下。
○婢嘗背負出外
見者愛之
或餽之以果。
必懷而獻諸父母。
公元1902年
壬寅先生四歲
 先生儀表莊重
大異凡兒
不好嬉戲
不妄言笑
有常
識者已知其爲德器也。
公元1903年
癸卯先生五歲
 家素貧歲且饑。
以南瓜羹調過。
以至六日
充然強氣
以安父母之心。
出外長者問已食。
則曰唯。
無幾微色。
○隨伯父先生
瞻謁文正公影幀。
問耳何爲一也。
先生曰。
吾亦幼時所疑也。
爾其思之。
良久而對曰。
模出半面故歟。
然則何爲兩也。
先生異之
公元1904年
甲辰先生六歲
 隨長者往人家。
主人紛紛出入
動靜無節
歸語長者曰。
家主丈心不定矣
公元1905年
乙巳先生七歲
就學
 所受書潛心劬讀。
竟日忘食
季父主簿公每稱以天生學者
公元1906年
丙午先生八歲
正月小學伯父守宗齋先生
 不煩敎督而日必跪坐
專意探究
一字一句放過
文理驟達。
十月(癸丑)丁巳
母夫人李氏憂。
 
哀痛攀擗。
無異成人
魚肉之屬。
絶不近口。
夕號哭。
感動隣閈。
十二月母夫人懷德縣南龍頭里
反哭石南
公元1907年
丁未先生九歲
申先生十歲
公元1909年
己酉先生十一歲。
正月服闋
 參判公嘗敎諸子曰。
汝等克念先德
繼振家聲
於是先生自奮刻意篤工。
晝夜不輟
時或饔飧難繼。
則只飮湯水。
與諸從昆季同處一室
室不能容。
隆冬處於冷廳。
兀兀孜孜
自如也。
讀書忠義孝烈卓犖處。
則必擊節歎賞不若是非人也。
時四學者多從守宗齋先生之門。
如有威儀可象
言語可效者。
先生在傍熟視
雖經歲後
與同堂相話。
必曰某時某丈之言行
於心終不忘。
十二月(甲子)戊寅
祖妣貞夫人鄭氏喪。
公元1910年
宗大王元年庚戌先生十二歲。
公元1878年
與從昆季及諸士友時文于錦雲亭
 守宗齋先生每敎諸生曰。
時文雖非切己工夫
有益作文蹊逕
不可不習。
自是先生肄習
文詞日就
公元1911年
辛亥先生十三歲。
十月往參七代祖貞𥳑公祧主安禮板橋
公元1912年
壬子先生十四歲。
十月哭姊金氏婦。
 過齋先生曾孫永穆婦也。
公元1853年
癸丑先生十五歲。
講經傳于伯父先生
 時先生通語詩書等書。
伯父先生命背講。
無一錯誤
疑義肯綮處。
亦皆曉然分析
伯父先生大有進就許之。
公元1854年
甲寅先生十六歲。
八月冠禮
九月聘于完山李氏
 進士諱疇夏女也。
幽貞仁淑
勤儉敏惠
簞瓢屢空
處之怡然
進士公有藻鑑
先生稱之曰。
宋郞姿質學識
並皆拔萃
必將光輝門戶矣。
十月鳳城
伯舅丹臺李先生(世淵)
 李先生嘗以玉人稱之而期待甚重
十一月讀書高山寺
 寺在縣南藏山
取其閒適。
先世每多讀書於此
先生講學于此
子姪及門從而受讀。
先生亦陪往問業焉。
十二月伯父先生書。
 時先生往在藍田甥館
伯父先生以書戒之曰。
攝爾威儀
愼爾言語
學時浮薄
雖不讀書
亦可謂之學也。
公元1855年
乙卯先生十七歲。
正月龍門影堂
 
堂在沃川九龍村。
文正公嶽降之所也。
三月展省文正公墓
仍謁萬東廟
 往靑川省掃。
轉入華陽洞
瞻謁皇廟
退拜書院。
周覽巴串仙游水石而還
十二月(庚寅)己亥
丁參判公憂。
公元1899年
 參判公爲冠甥姪金聖禮(永膺)。
往永同之晩溪。
轉次于藍田進士公第
忽遘疾而下世。
先生伯氏二弟戴星奔赴
本第
哭泣哀毁
見者皆不忍焉。
持制盡禮
三月啜粥。
朞而不食菜果
三年不脫絰帶
喪葬祭奠
必躬執盡誠。
常以奉養
久。
又不侍臨終。
終天之痛焉。
公元1856年
丙辰先生十八歲。
三月葬參判公于縣南草洞。
返哭于石南
公元1857年
丁巳先生十九歲。
公元1858年
戊午先生二十歲。
三月服闋
丹毒
 先生哀毁之餘。
竟致祟而項發大腫。
幾至滅性
六月鳳谷遺稿校讎之役。
 遺稿藏于宗家
酷被鬱攸
僅拾斷爛之餘。
且所搜稡於士友家者。
只爲四五冊。
至是伯父先生約會丹臺李公于高山寺刪定
先生伯氏往參焉。
十月卜居陽。
 先生石村析箸于此
從氏母忽齋公寫心二字
揭于齋壁曰。
身雖寄
心當在石。
亦隨所往而不忘也。
先生後作自銘。
有自詠詩
十二月朔日。
伯父守宗齋先生
 伯父先生剛齋嫡傳
講明斯道。
陶鎔一世
而得其說者甚多
先生兄弟生一室。
親承父師之訓。
受恩罔極
故及其易簀
尤益哀慟焉。
公元1859年
己未先生二十一歲。
三月(辛未)甲申
伯父先生葬禮于沃川洗谷。
 前三日。
爲文以祭之。
五月長女生。
 後歸吳哲泳。
九月奉審宗晦祠。
 祠在南澗之上。
晦翁尤翁及權文純公妥享之所。
十月往參石谷宋先生一祭。
 石谷諱尙敏
文正公高弟而爲師訟冤
斃於杖下
先生感慕其義。
是年卽其受命三周甲。
先生往參墓祀。
申先生二十二歲。
三月遊俗離山。
 周賞玆山勝槩
逶迤空林寺。
華陽洞
閱數旬而還
閏三月。
伯父先生致祭
 自上聞先生訃。
卽下致侑之命。
而因本家貧寠
未能祇受。
至是乃奉行焉。
夏登錦山容堂
 卽重峯先生殉節之地。
士林立從容堂妥享焉。
先生嘗慕其忠義
至是瞻拜而有堂闢從容月明
行人誦慕趙先生
壯哉七百同歸義
到此誰無痛哭情之句。
九月遊雞龍山
 雞龍山在公州府數十里許
山川佳麗
林壑幽閴
湖中名勝之地。
先生與諸士友登覽毗盧連天二峯
入東鶴寺。
奉審招魂閣。
祇謁三相六臣之廟。
南出山口
八卦亭。
亭卽文正公講道之地也。
觀厓文正公所題八景字。
周玩臨履亭。
緬仰沙溪先生遺風
瞻拜書院而歸。
讀書于飛來菴。
 
尤菴先生嘗起一書于飛來洞。
與同先生讀書講道
是冬先生讀書于此
有自詩人閒爾幸作男兒
爲聖爲賢在自期
身重成君子德
志輕難免小人歸等句。
公元1861年
辛酉先生二十三歲。
三月移居沃川梧山
 取其境閒俗淳而來寓。
環堵蕭然
蔬糲難繼。
處之晏如
忍飢讀書
通宵不撤。
居人以爲某家書聲。
隣人難寐。
十月士友往會于丹臺李先生第。
 
時適李先生回甲也。
十二月赴過齋金先生改窆禮于公州之義山
 過齋卽沙溪文元公肖孫也。
先生爲其私淑淵源
羹牆之慕。
聞其遷窆幽宅
赴會焉。
先生雅言近代儒賢心性說之通透
經義辨之精密
操履堅確
出處正大
未有若過齋先生也。
公元1862年
壬戌先生二十四歲。
三月沙溪先生墓于連山井里
七月旣望
泛舟楊江
 與外弟省齋金聖禮及諸同志東坡故事
泛舟中流
擧酒誦詩
各有唱酬以賦其事。
八月會講于沃川智勒寺。
 先生克齋李公(冕翼),省齋公會太極圖說。
旬月而歸。
公元1863年
癸亥先生二十五歲。
二月楚山
謁考巖書院
 卽尤菴先生受命之所也。
自此歷覽內藏
轉玩扶安,邊山而歸。
四月(丁丑)庚寅
季父主簿公喪。
 先生平日特被眷愛于公。
公以漢城主簿
歿於京
館。
號痛慕
無異親喪
八月從兄母忽齋公
 公篤志力學
繼述先美。
深被士友之所推望。
先生自幼一堂同業
最許知己
早年不幸
悲慟甚至
十二月(癸酉)庚辰
哲宗大王昇遐
縣庭擧哀
公元1924年
上皇元年甲子
先生二十六歲。
公元1880年
正月峿堂李公(象秀)講論經義
 李公嘗出入於守宗齋先生門下
先生契誼甚密
見來訪而討論經籍
又歷論古今人物
四月(辛未)丙子
縣庭
因山哭班。
公元1893年
癸巳哭叔弟。
 叔氏篤於孝友
克守家範
忽遘輪證夭逝
先生痛惜不已
後撰墓表
十月照菴鄭公(海弼)講論近思錄。
十一月讀書重華寺。
 先生省齋金公及李公範一,李進士範俊約會山寺
卒歲課業
寺在稽山之東。
距家一舍地也。
公元1865年
乙丑先生二十七歲。
四月聞萬東廟毁撤之令。
上疏請復享。
 先生自聞皇廟毁撤
無復有當世意。
慟不自抑。
公元1892年
慨然發歎曰。
此雖係全邦儒林之事。
爲吾文正公後孫者。
其所痛迫
尤當如何哉。
布衣獻章。
固知出位犯分
然不可無一言白於政院。
乃構一疏略曰。
臣伏殿下以萬東廟之停撤。
無損益。
已過半年
尙靳還設。
其所無損益者。
據何而言歟。
若但以損益二字論之。
報祀與停享。
國家大義
爲益爲損。
天日之易見。
而非秋毫之難分也。
今於儒疏之批。
以此爲諭。
聖意所在
臣實不揣
殿下以其報祀爲臣民之僭越
而以其停享爲義。
理之當然乎。
抑又皇廟所由設之義。
列聖朝所崇奉之典。
未有聞之熟知之明乎。
若然則臣臚列而悉陳之。
昔我宣廟壬辰
神宗顯皇帝萬曆二十年也。
倭酋大擧入寇
宗社存亡
在朝夕。
何幸聖帝惻然斯悶。
赫然斯怒。
天下力以救之首尾七年
存活八域。
可謂國亡而復存。
世絶而復繼也。
欲報之德。
何如哉。
是以宣廟未嘗背西而坐。
大書再造藩邦四字以寓慕用之誠。
仁廟丁卯
金虜來侵。
毅宗烈皇帝又命師援之。
未至而寇退。
其後甲申天地飜覆
不復見皇華之美。
則仁廟嘗嘆力弱
公元83年
不振而曰。
寧以國斃。
義當死守
每於聖節
獨詣後苑
北望涕泣
及至宗大王
奮發大志
尊王之義。
復讎之計。
至有蓄精選賢材。
時則先祖臣某同德贊協
得魚水之契。
密獻帷幄之謨。
其所遭遇
卓越千古矣。
大業未半。
弓劒遽遺。
於是先祖退居華陽山中。
長恨泣孤衷而已
其所追報皇恩之萬一者。
不得不廟焉而祀之。
且在東表之民。
竆天地亘萬古而終不能忘其恩。
則雖家尸而戶祝。
無所不可矣。
先祖參酌乎常變之禮經權之義。
規定殿屋之制薦豆之節。
遺託高弟文純公權尙夏
而設兩皇帝位。
享以春秋
蓋建廟之日。
肅宗癸未
始祀之日。
皇明殉社之周甲也。
是年春
命築大報壇。
壇之行祀。
旣後於本廟。
廟之登聞
亦在是時而無禁止之令。
有感歎之諭。
至于廟朝
特除田結
優其粢盛之需。
又賜民戶
嚴其守護之道。
此蓋皇廟所由設。
列聖朝所崇奉之梗槩也。
臣愚情私
尤有所萬萬痛恨者。
先祖炳忠大義
乃至掃地無憑
則恐使泉壤之下。
永抱無竆之憾。
是非私於臣先祖也。
以此不明人道入於禽獸
天下淪於夷狄
數十春秋
無地可讀矣。
伏乞聖慈仰稟東朝
俯詢輿情
亟賜反汗之命。
而永使皇朝遺黎得酬茅屋微忱
則我東禮義庶復有光於天下萬古
綱常賴而不墜矣。
形格勢禁
疏竟未達
先生歎曰。
皇廟一廢
陽秋大義絶矣。
此時士君子出腳時節乎。
因賦一詩述懷
有曰此日山中痛哭新。
雲漠漠閉宮門
衣冠恐作氈毬域。
朗讀麟經數十存。
自是絶意擧業
公元1866年
丙寅先生二十八歲。
朱子大全於疊翠亭。
 先生省齋金公一亭瓦亭洞。
扁以疊翠
逐日相聚
陰雨蒸暑
不廢課程
七月叔父立齋先生書。
 叔父先生先生據義廢擧
以書遺之曰。
會友看書
克副願聞。
不欲觀光
已知有用心處。
而昔鳳谷府君不赴南省
文正公以書勉之曰。
汝之不赴。
喜甚於赴而得中
於今日亦如是
八月烏山
 同伯氏諸友發行
黃澗冷泉書院
奉讀
正公所題石刻八景字。
抵善山南通村
吉冶隱遺墟
登覽採薇亭。
敬慕閣。
奉審肅廟御帖。
登求仁齋
御賜田舊植幽篁
入山城登候望臺詠雲物
轉到吳山
淸節廟。
冶隱墓。
梅鶴亭。
書院谷,玉山先生位。
栗里
吉文榮家。
冶隱影幀。
又玩筆蹟
九月聞洋夷侵犯江都
 先生曰。
深憂遠恐。
莫此之極。
自今以後
邪敎熾盛
擧世化爲異類矣。
十月伯氏
同居一室
 
伯氏先生無意於世。
季氏生公
搬移先生寓庄。
聯床講道
公元1867年
丁卯先生二十九歲。
朱子大全於㴑源亭。
 先生省齋金公構亭武夷峯下。
日講朱書
先生隱屛故事
立學規十二條。
以厲士風
四月伯氏蒐輯宗菴遺稿
 遺文失於火。
存者無幾
蒐輯斷爛之餘。
成數𢎥。
朱子語類
 先生一生用力
最在朱書
語類尤手不暫釋。
無理不辨
無物不評。
萬古經緯
盡載於此
學者一日不可無者也。
讀至犂然會心處。
聲音洪暢。
至忘寢食
潛心硏究
晝不知暮。
夜不知曉
至于晩年益篤
門人或以有妨攝養
請少釋。
先生人心常患走作
維持此心。
善於看書
且吾每讀朱書
便覺神氣灑然
此乃吾所以保養之方也。
讀書謾錄。
公元1868年
戊辰先生三十歲。
元朝立志箴。
 箴曰。
年三十
胡不立。
志有放下
亦何立。
顧究其根。
失在偏立。
所以言動
不中而立
一朝思訓
惕然欲立
持敬自直
然後可立
或罔牢固
終亦難立。
萬人必往。
是曾之立。
塞乎宇宙
是孟之立。
欲求其志。
如斯立。
五月(丁丑)癸巳
伯父先生墓。
 是日伯父先生嶽降回甲也。
先生感時追慕
不禁江漢之思。
因有是行。
七月(丙子)戊寅
白燕詩。
 夫人李氏方居私親喪。
持制甚嚴。
一白燕飛中堂
先生感其異作詩曰。
喜爾吾家復見尋。
淸朝
賀語北堂深。
應有意去何迅。
恐被凡禽驚怪心。
公元1881年
辛巳往參外姑金氏祥事
八月(乙巳)乙丑
石南壽世母回甲生朝
公元1868年
戊辰蘇亭
至樂窩李公(周冕)。
十月(甲辰)乙卯
朝家書院毁撤之令。
 先是夜有大䨓。
先生不寐曰。
天之示警如此
必有非常之變。
及聞此令。
痛歎曰。
斯文之厄酷矣。
豈意世道之變。
至於此極也。
甲子與心巖金公(忠洙)會于杞菊亭。
 亭在蘇堤
文正公薖軸之所也。
先生金公約會。
論古傷今
講學數日。
公元1869年
己巳省齋,心巖諸公谷。
修亦樂契。
 谷在淸州靑川
叔父先生菟裘也。
先生與諸士友叔父先生
修契立約
輪講朱宋兩大全。
因賦聯句
記其事。
公元1872年
壬申三山
族叔枕泉公(膺洙)。
 枕泉公以所咏崇禎通寶詩示之。
先生遂感而和之
公元1869年
己巳先生三十一歲。
著自警箴。
 
箴曰。
天地生物
運動不息
人於其閒。
而立極。
立極伊何
基我靈臺
神明之舍。
闔闢之椳。
靜存動察。
萬變是應。
身以德潤
以道定。
爲賢爲聖。
寔由誠敬
非誠曷立。
非敬曷正。
欲識其要。
必竆其理。
具在方冊
捨此奚以。
仲尼生知
悅乎學而
子輿亞聖
欲放求之。
矧我凡愚
其所適。
相古明訓
如射有的
斂之方寸
是則是行。
夙夜孶孶
萬善必明
克致其功。
舜何我何。
天之與我。
斷斷無他
雖潛其伏。
赫斯臨。
勿惰其體。
勿貳其心。
正月上元
恥齋李公(德)見訪
 
是日省齋金公亦與俱來
述懷聯句
共踏橋月。
五月德裕山。
 省齋公請先生三洞之勝。
於是先生欣然理屐。
歷觀朱溪,水城水廻印月潭,白蓮菴。
香積眺望
月城松溪菴。
緣溪而下猨鶴洞。
三洞之一也。
龍巖亭。
轉上樂水亭
因登搜勝臺。
周覽形勝
朱子遠遊篇韻
記其行。
六月(辛丑)戊申
往參文正公祀事。
 此歲卽文正公受命三周甲也。
感時痛慕。
往參祀事。
九月(己巳)戊寅
繼母貞夫金氏憂。
 先生早孤。
恒有不及之痛。
事異顔。
極加誠孝
及喪哀毁守制
一如前喪。
十月
貞夫人于沃川南活山。
返哭于梧山村
公元1870年
庚午先生三十二歲。
五月子憲生
 後出伯氏先生后。
九月家禮
 先生素貧
劬經之暇。
或親耘耔
時摘山椒爲油。
以資繼晷
公元1871年
辛未先生三十三歲。
四月改葬祖考參判公于燕岐東津
七月先子大全
 先生曆書日記頃年讀了晦翁書。
則自今以尤翁書次之可也。
見今義理晦塞
禮俗壞敗
皇廟未幾
洙泗洛閩聖賢曁我東諸先生祠位被毁埋。
嘗以宋時聖塑摧毁
腰膂斷絶
萬古之變。
不意今日見此境界
可勝痛哭哉。
是月之朔。
先子影本
滄洲毁院所移奉于陋室
其爲依仰
無異趨侍
又講其書。
怳然若親承提耳
之訓。
蓋吾先子之學。
以尊周攘夷天理正人心。
苦心血誠
後世讀其書者。
宜先究其大義於此
而與朱子參互考讀。
可以該明也。
八月伯舅丹臺李先生
 先生自喪伯父先生
先生愈篤。
特蒙勸奬
及喪尤不勝安倣之痛。
卽赴哭。
及朞祭文
十二月闋制。
申先生三十四歲。
九月與心巖金公講學于靜會堂
 堂在連山大乘山中
沙溪先生讀書之所。
而堂廢者已久。
至是重建
遠近士友設契而每年會講。
朱書類成
 先生嘗以朱子書卷浩穰
便若望河無津
難以領會歸趣
程書分類之例。
分門列目。
又選語類之最要者。
逐條附合
以便考閱
名曰朱書選類。
先生讀書
正衣跪坐
專心致志
字求其訓。
句索其義。
竆晝夜忘寢食
而非有疾病
未嘗或廢。
終始如一日。
最於朱子大語類
循環純熟
如誦己言。
隨手箚記
以成此編。
先生平生精力
在於此。
公元1873年
癸酉先生三十五歲。
正月改葬參判公于沃川旨。
三月赴哭叔母貞敬夫人金氏喪。
六月女生
 後歸進士李秉泰。
九月諸生講學
 先生見世道日非。
益懋講學
學徒聞風而至者甚衆。
諄諄施敎
必使先讀小學
次讀大學
一遵石潭遺訣。
○少輩或有以休紙投棄地者。
先生責之曰。
士而賤紙。
可謂士。
凡他尋常之物。
不可㬥殄。
况文房諸具者乎。
公元1874年
甲戌先生三十六歲。
二月(甲戌)丙戌
上命復設萬東廟
 先生聞令欣聳曰。
先子尊攘大義
復明於今日也。
繼聞廟享之儀。
專管朝家而不復任於士民
乃曰今番處分美矣
荊民祭昭之義則無地可寓。
是豈吾先子本意也哉
十月災異
 先是六月慧星見于乾方
亘如匹練
至是火塊自東落西。
熒照如炬。
先生歎曰。
天灾屢見。
責任當路
者。
一無陳戒於吾君之前
甚可寒心也。
十一月(庚子)乙巳
伯氏石南舊第
奉祠而往
公元1866年
丙寅外舅進士李公。
 李公勤厚德
極其敦睦
先生自少厚被眷愛
又以參判公初終受恩罔報。
尤加悲痛
及朞操文哭訣。
公元1875年
乙亥先生三十七歲。
諸友會講于二止堂。
 堂在沃川覺新里
重峯尤菴先生講道之所也。
先生與諸同志會講于是堂。
講罷因遊大聖山及玉溪瀑。
秋九月
遊茂朱赤裳山。
 自赤裳至錦山二村
吉冶隱百世淸風碑。
懷鄕
板橋,沙峴諸處先塋而歸。
公元1876年
丙子先生三十八歲。
正月廟堂與倭媾和
 先生聞而吁歎曰。
倭奴不與戴天之讎也。
忍忘祖宗而與之要盟
稱以交隣乎。
勢必將使我爲臣僕。
不爲國矣。
不寒心痛哭哉。
作詩寓志。
先生性甚淸介
飮食衣服
甚惡奢靡
只取精潔
什物
必擇質實
時則異國遍滿一國
先生一切嚴斥之。
不令入于家。
七月(己未)乙亥
季弟
 季氏學生公有懿行不幸早沒。
先生痛惜之。
後撰行錄。
十二月鄕薦
 時朝廷擢用經學之士。
使州郡擧薦
懷德倅薦伯氏先生
沃川倅洪祐慶薦先生服習家學明行篤。
公元1877年
丁丑先生三十九歲。
二月靑川
宗兄郡守公秉一。
三月天台山
剛齋先生墓。
十一月搬還于懷德寒泉
 時伯氏先生經筵之銜。
上禮隆重
庶幾有爲之志。
先生挈還故庄。
以續塤篪之樂。
公元1878年
戊寅先生四十歲。
正月花樹會。
 先生自還故里
歲首此會
以悅親戚之情。
三月寒食
展掃親塋。
 親塋隔在百里之外。
每年寒食端午秋夕
徒步
往行茶禮
五月(庚戌)辛亥
參宗菴府君祧主安禮沙城
公元1861年
辛酉哲仁王后昇遐
伯氏先生縣庭擧哀
公元1869年
己巳同春先生廟。
九月(丁未)戊申
子曾憲生
公元1853年
癸丑伯母夫人金氏喪。
甲子縣庭
因山哭班。
公元1879年
己卯先生四十一歲。
閏三月(甲戌)戊寅
照菴鄭公鎭川
己卯竹山
尋吳淸道台善。
壬午還。
五月設位國制
 先生諸生
設位屛處
哭闋國制
諸生因問今番哲仁王后喪。
王大妃王大妃服制
朝議大功小功服定行。
其於禮果何如
先生曰。
哲宗大王旁支入統。
哲仁王后於大王大妃王大妃
繼體之統也。
繼體之服。
正體宜降一等
朝議繼體之統。
混同正體之服。
不可也。
十月(辛丑)己未
改葬母夫人李氏珍山聖德里。
公元1880年
庚辰先生四十二歲。
八月金元玉書論科弊。
 先生嘗病近世學者奔競之弊。
金公赴擧
以書規之曰。
古之試。
文藝爭能
今之試。
以家勢爭能
此習成俗
法家子弟
曾不一行書
曾不作一頁詩。
每當黃時節。
揚揚得意
奔競東西
無愧恥。
無力周旋
只事疏鬯者。
雖有班馬文王歐之筆。
莫售其才。
且或有橫被衆辱
陷身命者。
是以有識操行之士。
場屋坑阱
噫。
以先生法制之美。
反爲流俗之弊。
乃至此極。
吾輩杜門讀書
只患德業之未修。
不患爵祿之未至。
堅定其志。
學時浮浪紹述
古家模範而已
七月望
克齋李公泛月于赤登江。
十月文義
拜性潭先生墓。
公元1881年
辛巳先生四十三歲。
二月剛齋先生忌祀。
四月哭吳壻哲泳。
 哲泳有才學而早閼。
先生痛惜之甚。
公元1882年
壬午先生四十四歲。
正月上書叔父先生
出處
 叔父先生左相赴職
先生書稟質曰。
伏聞赴
召不幾日。
輒承新卜之報。
寔出聖恩罔極
而亦繫德位之相侔
世人每見難事
譬諸作相。
秉軸燮理之責。
至愼重故也。
何以去就
何以擔夯。
治道因緣可致則今日中書之命。
爲國家之幸。
而若徒出於具位
不行不用
要去而不能去則寧不悶隘乎。
在家人子姪之心。
亦可謂憂倍於喜也。
竊伏伊川嘗云循俗䨓同。
喚做隨時
嚴毅特立
隨時也。
今番出處
蓋緣隨時之義。
而其嚴毅特立則只爭一步之閒。
有所撞著然後
可做得這氣像
想必量處之熟矣。
見今時勢如漏船。
無可下手
雖有如文正先祖大力量。
亦必求去矣。
然則退守林樊
自保晩節
便是嚴毅特立云云
六月(乙卯)軍卒作亂
坤殿避位
 五營軍卒作亂
擊殺重大臣。
破碎殿門
坤殿避位
先生聞變。
遂定入山計。
公元1876年
丙子省齋金公
 金公習禮好學
士友屬望
先生最許知心
其歿也。
深爲痛惜
祭文
公元1883年
癸未先生四十五歲。
二月經入沃川之活山。
 先生決意遯世
遂入活山構精舍。
揭西巖山房。
而左曰觀善
右曰悅樂
名其燕居之室曰硏經。
文正公客位咨目於壁。
左奉朱子大語類
右藏先子大全四子五經
常對几案
百家子集。
置諸架箱。
盆池種蓮。
石田種秫。
東籬杞菊
西園植松
果木列於門巷
風月滿乎軒牕
日必蚤起
整飭衣冠
危坐看讀。
未嘗欹側
生涯淡泊
襟懷蕭冷。
不以事物經心
怡然陋巷自樂之趣焉。
先生自少專心聖賢之學。
竆理以致其知。
反躬以踐其實
婆娑林泉
無慕乎外。
若將終身
四方學者
尊信益衆。
憂世之意。
未嘗忘也。
雅言范文正先憂後樂
伯子存心愛物
爲士者當恒存此念於胷中也。
三月諸生
講會硏經齋
 及門諸生
修契立規。
名曰觀善
每年三秋九。
講會
諸生有欲行束脩禮者。
先生一切固辭
至於講論經義
娓娓應答不倦
或有篤誠向學者。
喜形于色
對人每加稱賞焉。
編成古今筆帖
 
先生讀書之暇。
偏好集古。
迺成八帖。
曰敬覽。
(箕子孔子筆。
)曰禹篆。
(平水土贊。
)曰晦翁遺筆(敬齋箴。
)曰御筆
(孝廟,正廟筆。
)曰十先生簡帖
(圃隱靜菴退溪谷,牛溪沙溪愼齋尤菴同春遂菴筆。
)曰先賢筆帖
(梅月冲菴河西聽松龜峯寒岡松江,月沙,石洲淸陰晦谷,澤堂,谿谷靜觀,迂齋,丈巖文谷芝湖直齋農巖陶菴,屛溪,過齋筆。
)曰采雲徽蹟。
(雙淸堂,圭菴習靜睡翁,野隱,師傅公,四友堂同春尤菴霽月堂,聞道齋,石谷鳳谷玉吾齋,櫟泉,果菴,雲坪,心齋剛齋陽,錦谷,守宗齋,立齋,淵齋筆。
)曰德殷世蹟。
(自景獻公至參判公十世筆。
)曰文正府君遺墨
(尤翁所寫晦翁詩二百七十八字。
)先生常曰吾家無他長物
只有八寶也。
先生字畫
不甚著意。
端雅遒勁
極其精妙
深得家庭模範
遠近士類競相請受亭觀題額軒屛書帖
流播四方
皆爲寶重焉。
重菴金公(平默)嘗見而稱歎曰。
大老筆法也。
又於作文
不事雕琢
通透該博
動中規繩
須從紫陽門庭來。
未嘗文辭自居
人有謁文字者。
再三謝遣
必不得已而後乃許之。
十二月悅樂契。
行月講。
 先生族弟秉始,從昆季及諸章甫修此契。
月聚五書五經朱宋兩書
行相揖士相見投壺鄕飮諸禮。
導率興作
丕變鄕俗
申先生四十六歲。
正月往參重峯愼齋先生陞廡禮。
仍行鄕飮禮于明倫堂
 主倅朴齊應與多士因兩先生陞廡禮。
講會明倫堂
鄕飮禮。
敦請先生
先生遂往禮畢
拈韻以賦其事。
六月衣制變更之令。
 先生聞此令。
仰屋長吁曰。
東文物。
悉遵皇朝典憲
簪紳縫掖
彬彬儀章
可謂周禮在魯矣。
三古之制。
今未能博攷援證。
而欲行先王法服者。
皇明遺制而奚以哉。
今年皇朝屋社之周甲
遺制忽又變革
言之寒心
孰不涕泣
窄袖周衣。
便是胡制也。
從今以往
深衣大帶
學溫公樂園之趣。
不亦宜乎
上書叔父先生曰。
近日新制
言之寒心
豈謂以我東之休明而乃有此哉。
伏聞再度陳疏。
不可已者也。
若此令不收。
則五百年文物
一朝掃地盡矣。
且有深憂大恐。
此將何爲
皇天祖宗
俱有陰佑
則必不至此
以是賴恃而已
向伏見大臣箚子之批。
則曰近來所稱深衣
已失古制
比於禮經先儒圖說懸殊不合
未知製進此批者是何人。
而恐全昧於深衣之制。
徒欲抑遏
言路也。
深衣禮經圖說而何以裁之。
布尺長短
不無古今之殊。
制度章章可據
豈可懸殊不合耶。
設或少差
便是三古之制也。
可不美哉
又曰道袍直領
意造無稽之服。
道袍是何代之制。
如是斥之耶。
此是因華制而爲我東成憲則亦可謂法服也。
朱子嘗曰孔門弟子衣服
如今道服
所謂道服
如今道袍耶。
以此觀之。
此制之所由來久矣。
直領見於儀禮則亦古制也。
今之直領
雖與古制小異
援證自有其明則不可無稽之服也云云
又上伯氏書。
有曰近日新制
大關氣數
噫彼皇天欲使海內復屬五胡而然歟。
中國衣冠之亂。
自晉五胡而始。
唐接隋隋接周周接元魏
相承襲矣。
趙宋之世。
羣賢輩出
然後用夏變夷
禮敎倡明
復三代之舊。
朱子猶歎其衣服無章
上下混淆
爰洎皇明
大定經制
燦然儀章
所以列聖取法于此
著爲一王之制。
先儒華人之服則亦必效而製著。
然則我東成憲
便如周禮在魯矣。
顧今神州陸沈
先王美制。
掃地無餘。
靑邱一隅
獨保遺物
如剝上一陽。
禮義之邦。
見稱天下者此也。
若不見天意幡悟。
亟收新令。
則五百年文明之象。
一朝墜地
將爲萬古痛恨
奈何柰何
十月國變
 時賊臣玉均輩陰結倭酋添。
犯闕作梗
大駕移御于景祐宮。
卿宰多被所殺。
禍色滔天
賴淸將袁世凱之救。
大駕回鑾
先生不勝痛駭曰。
此輩兇逆
有浮於秦檜彌遠之挾虜辱國也。
當初媾和之日。
便是醞釀此禍。
天下寧有如許難雪之恥乎。
公元1885年
乙酉先生四十七歲。
二月上書叔父先生
大學聽訟章。
 書略曰。
大學聽訟大小不相應處。
以姪管見究之。
大註聖人能使。
(止)明德旣明。
此以明德爲本而言也。
自然有以畏服
(止)自無也。
此以新民爲末而言也。
小註乃以使民無訟爲本。
聽訟爲末。
此與大註之意不相應
文正公之問於遂菴者。
恐指此而發也。
叔父先生答曰。
見正如來說。
不敢自信
幸得同人
所見不誤耶。
三月伯氏先生遯寓於遠溪。
奉祠版而歸。
 時伯氏先生衣制留中不下批。
不可晏處
鄕第。
買數閒屋於沃川之遠溪。
挈家而來寓。
距活山隔一岡也。
先生篤於孝先
自少至老。
祁寒盛暑
朔望早必進拜家廟
公元1886年
丙戌先生四十八歲。
二月驪江
大老祠。
轉向黃江
奉審遂翁遺躅
四月衰服加領之非。
 諸生問喪服加領。
士大夫家或用或不用何也。
先生曰。
考諸喪服經傳記及註疏
禮記通解圖式
無所謂喪服之袷者。
而獨於楊氏附註有之。
未知何所據而做此刱說也。
丘氏儀節所不取。
備要仍存之。
後人多從之。
據古禮則不用
伯父先生亦以楊註非之。
是以鄙家不用三重之領。
公元1887年
丁亥先生四十九歲。
元朝李太白紫極宮詩。
 李太白年四十九作此詩。
宋朝諸賢及我東先輩多效之。
先生於是年。
步其韻以寓自警。
閏四月
照菴鄭公訃至。
 先生同門諸公中。
公情好最篤。
期許甚重。
以爲學行雅望
可以模範士友
忽聞其喪。
傷痛
已。
爲位而哭。
素帶三月
後操文致奠。
公元1888年
戊子先生五十歲。
正月被道薦。
 上命道臣林下宿德之士。
監司閔泳商以古家遺範兼有經濟
先生于朝。
二月廟堂薦。
 領議政舜澤筵奏今番薦人收用
允之
三月拜義府都事
不就
 知舊有勸出者。
先生笑曰。
入山自靖
吾志已決矣。
飮水冷煖。
非傍人所知
公元1889年
己丑先生五十一歲。
三月諸生
講會于遠溪。
 時四學者出入先生伯叔門者甚多
每年會日
先生揭奉朱宋二夫遺像北壁
諸生瞻拜禮訖。
開講問答經義
蓋二先生氣像
伯子嚴而和。
叔子溫而毅。
兩德相濟
聯床論道
時人比之宋之二程
先生燕居
若不勝衣
若不出口
雅飭甚嚴。
或有不安節
危坐不怠
諸生就便調養
先生曰。
一生用工
最在敬字上。
惟患吾心之不善養。
養吾心。
豈不退也。
學徒有
不勝睡。
昏困甚者
先生必責諭曰。
是心不存而然也。
胡不流水不腐
戶樞不蠧也歟
論湖洛說。
 門生問湖洛說未知孰是。
先生曰。
學者必須先究程朱先生論理之書。
立得箇本領
然後看他湖洛之說。
是非自見
若無見得於程朱書
而先以曰湖曰洛。
橫揷自家肚裏
則主湖說者凡看程朱書
皆似合於湖說。
主洛說者凡看程朱書
皆似合於洛說。
到底私意杜撰
如甲家只見乙家之非。
乙家只見甲家之非。
而終無實見得。
安得脫出窠臼
見得十分亭當道理
近世儒賢論理公平者。
惟有過齋金先生
取觀箚解說
可知矣。
因問人物同異
先生拈出太極圖示之曰。
陰陽五行男女萬物
皆各有恰圓一圈子。
圈子太極也。
若人物性不同
則豈容如此圓圈子。
必有缺圈子矣。
以此觀之。
人物同得恰好太極
旣同得一太極則性亦同。
性非太極之理乎。
此非余言
伯父先生之訓亦常如此
問理先後
先生曰。
理者氣之主宰也。
氣者理之所乘也。
原氣所以生則雖固由理。
論理之所挂搭則亦必在氣。
先後實無先後
離合實無離合
一而二二而一也。
又問明德是理是氣。
先生曰。
兼理氣也。
先子嘗曰明德心性情之總名
此受朱子章句說而的確立訓。
或以理主之。
或以氣主之之論。
皆有違於晦翁尤翁兩夫子之訓。
今日學者固當遵守夫子論說也已
公元1890年
庚寅先生五十二歲。
閏二月(辛丑)癸卯
板橋
從子廷憲
甲子賞春於天摩山。
 與族弟敎官公(秉始)兄弟
聯袂相羊於天摩山水之閒。
悠然有風浴之趣。
四月(庚子)丙辰
神貞王后昇遐
縣庭擧哀
八月(戊戌)丁卯
縣庭因山哭班。
十月(丁酉)丁未
往謁大老祠。
公元1858年
戊午長女吳氏婦。
公元1891年
辛卯先生五十三歲。
正月冠子曾憲。
 外兄府使金公永順爲賓
族弟參奉公秉爲贊
三月行子金氏舅姑禮。
 仙源文忠公后孫學鎭女也。
先生手抄文正公
女書。
子婦敎喩曰。
誦習此訓而服行
無愧古女士
是吾所望於汝也。
八月撰成學問三要
 先生常曰。
欲學聖人
當先朱子
欲學朱子
當自退沙尤始。
遂撮五先生所說讀書存省踐履之要。
名曰學問三要
九月湖南
 自礪山歷覽名勝
至咸悅拜兪市南先生墓。
渡舒川登風玉軒。
望海山雲物
轉迤黃山而還
十月(壬辰)己未
母夫人李氏墓。
永窆于臨陂祝聖山。
公元1892年
壬辰先生五十四歲。
二月氣質形質辨。
 先生李秉瑚之問。
氣質形質之辨。
略曰或有言氣質之質。
便是形質之質。
李君聖器以爲不然
氣質形質有異。
氣質之質。
卽非形質也。
氣質可變化。
形質亦可變化乎。
余聞之曰。
質者氣之所聚。
形之所具也。
氣與形雖有別而質則一也。
氣質變化則形亦隨之。
譬如動化與推去也。
大抵氣非形質無所依據
形質非氣則無所資成。
其可曰氣質之外。
別有形質之質乎。
蓋聖器所謂
形質不可變化者。
要訣人之容貌不可變醜爲姸。
身體不可變短爲長而言也。
姸醜長短
卽是定之分。
要訣只擧大體而論爾。
亦非更推不去也。
其變偏爲直。
變衺爲正者則有之。
九容工夫
雖出於天君喚醒形質不聽命則其可得乎。
以此論之。
不可謂但變氣質而不移容貌也。
曾傳所謂潤身體胖
孟子所謂睟面盎背及養移體。
皆非可證者耶。
變化氣質云者
至善之性雖具乎中。
氣質之稟常拘於外。
學者矯揉氣質之偏而善反之也。
氣質纔矯。
容貌隨之。
無非撥轉樣子表裏交正。
有差殊。
始可曰變化也。
若以一定之分言之。
不但有容貌之不能變。
氣質亦有不能矯者。
聖人所謂下愚不移是也
然則不可只靠一邊
硬作斷案矣。
朱子曰。
質幷氣而言則是形質之質。
生質則是資質之質。
正是八字打開也。
八月省親塋。
 先生見親松樹蟲蝕旣盡。
躬往彷徨飮泣
掃除數日後。
蟲自滅益茂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