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诗文库
《春秋左氏传》后序 西晋 · 杜预
 出处:全晋文卷四十三
太康元年三月,吴寇始平,余自江陵襄阳,解甲休兵,乃申抒旧意,修成《春秋释例》及《经传集解》。
始讫,会汲郡汲县有发其界内旧冢者,大得古书,皆简编科斗文字
发冢者不以为意,往往散乱。
科斗书久废推寻,不能尽通。
始者藏在秘府,余晚得见之。
所记大凡七十五卷,多杂碎怪妄,不可训知。
《周易》及《纪年》最为分了。
《周易》上下篇与今正同,别有阴阳说而无彖象文言系辞,疑于时仲尼造之于鲁,尚未播之于远国也。
其《纪年篇》起自夏殷周,皆三代王事,无诸国别也。
唯特记晋国,起自殇叔,次文侯昭侯,以至曲沃庄伯
庄伯十一年十一月鲁隐公之元年正月也。
皆用夏正建寅之月为岁首编年相次。
晋国灭,独记魏事,下至魏哀之二十年,盖魏国之史记也。
推校哀王二十年,太岁在壬戌是周赧王之十六年秦昭王之八年韩襄王之十三年赵武灵王之二十七年楚怀王之三十年燕昭王之十三年齐湣王二十五年也。
上去孔丘卒百八十一岁,下去今太康三年五百八十一岁。
哀王于《史记》,襄王之子,惠王之孙也。
惠王三十六年卒,而襄王立
十六年卒,而哀王立
古书《纪年篇》,惠王三十六年,从一年始至十六年,而称惠成王卒,即惠王也。
疑《史记》误分惠成之世,以为后王年也。
哀王二十三年乃卒,故特不称谥,谓之今王,其著书文意,大似《春秋经》,推此足见古者国史策书之常也。
文称鲁隐公邾庄公盟于姑蔑,即《春秋》所书邾仪父,未王命,故不书爵。
仪父,贵之也。
又称晋献公会虞师伐虢,灭下阳,即《春秋》所书虞师、晋师灭下阳,先书虞,贿故也。
又称周襄王会诸侯于河阳,即《春秋》所书天王狩于河阳,以臣召君,不可以训也。
诸若此辈甚多,略举数条,以明国史皆承告据实而书时事。
仲尼修《春秋》,以义而制异文也。
又称卫懿公及赤翟战于洞泽,疑「洞」当作「洞」,即《左传》所谓荧泽也。
齐国佐来献玉磬纪公之嶭,即《左传》所谓宾媚人也。
诸所记多与《左传》符同,异于《公羊》、《谷梁》,知此二书,近世穿凿,非《春秋》本意审矣。
虽不皆与史记尚书同,然参而求之,可以端正学者。
又别有一卷,纯集疏《左氏传》卜筮事,上下次第,及其文义,皆与《左传》同,名曰《师春》,「师春」似是钞集者人名也。
《纪年》又称,殷仲壬即位居亳,其卿士伊尹仲壬崩,伊尹放大甲于桐,乃自立也。
伊尹即位,太甲七年,太甲潜出知桐,杀伊,乃立共子伊陟、伊奋,命复其父之田而中分之。
《左氏传》伊尹太甲而相之,卒无怨色,然则大甲虽见放,还杀伊尹,而犹以其子为相也。
此为大与《尚书》叙说太甲事乖异,不知老叟之伏生,或致昏忘,将此古书亦当时杂记,未足以取审也。
为其粗有益于《左氏》,故略记之,附《集解》之末焉。
又与王浚 其一 晋 · 晋武帝
 出处:全晋文卷六
军人乘胜,猛气益壮,便当顺流长骛,直造秣陵(《晋书·王浚传》,上表自理曰:「臣前被庚戌诏书。」)
许司空卫瓘致仕诏太熙元年正月 晋 · 晋武帝
 出处:全晋文卷六
司空瓘年未致仕,而逊让历年,欲及神志未衰,以果本情,至真之风,实感吾心。
今听其所执,进位太保,以公就第。
给亲兵百人,置长史、司马、从事中郎掾属;
及大车、官骑、麾盖、鼓吹诸威仪,一如旧典。
给厨田十顷、园五十亩、钱百万、绢五百匹;
床帐簟褥,主者务优备,以称吾崇贤之意焉(《晋书·卫瓘传》)
司马越、杨邈为太子侍从永熙元年八月 晋 · 晋惠帝
 出处:全晋文卷七
陇西王世子驸马都尉杨邈并可奉朝请侍从左右,与太子游处(《书钞》五十八引《起居注》)
颍川豫章庙主不毁议 东晋 · 贺循
 出处:全晋文 卷八十八
礼,兄弟不相为后,不得以承代为世。
殷之盘庚不序阳甲汉之光武不继成帝,别立庙寝,使臣下祭之,此前代之明典,而承继之著义也。
惠帝无后,怀帝承统,弟不后兄,则怀帝自上继世祖,不继惠帝,当同殷之阳甲汉之成帝
议者以圣德冲远,未便改旧。
兹如此礼,通所未论。
是以惠帝尚在太庙,而怀帝复入,数则八。
八之礼,由惠帝不出,非上祖宜迁也。
下世既升,上世乃迁,迁毁对代,不得相通,未有下升一世而上毁二世者也。
惠怀二帝俱继世祖,兄弟旁亲,同为一世,而上毁二为一世。
今以惠帝之崩已毁豫章怀帝之入复毁颍川,如此则一世再迁,祖位横折,求之古义,未见此例。
惠帝宜出,尚未轻论,况可轻毁一祖而无义例乎?
颍川既无可毁之理,则见神之数居然自八,此尽有由而然,非谓数之常也。
既有八神,则不得不于七室之外权安一位也。
至尊于惠怀俱是兄弟,自上后世祖,不继二帝,则二帝之神行应别出,不为庙中恒有八室也。
武帝初成太庙时,正神止七,而杨元后之神亦权立一室。
永熙元年,告世祖谥于太庙八室,此是苟有八神,不拘于七之旧例也。
又议者以景帝俱已在庙,则惠怀一例。
景帝盛德元功,王基之本,义著祖宗,百世不毁,故所以特在本庙,且亦世代尚近,数得相容,安神而已,无逼上祖,如王氏昭穆既满,终应别庙也。
以今方之,既轻重义异,又七庙七世之亲;
昭穆,父子位也。
若当兄弟旁满,辄毁上祖,则祖位空悬,世数不足,何足于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然后成七哉!
今七庙之义,出于王氏。
从祢以上至于高祖,亲庙四世,高祖以上复有五世六世无服之祖,故为三昭三穆并太祖而七也。
世祖郊定庙礼,京兆颍川曾、高之亲,豫章五世,征西六世,以应此义。
今至尊继统,亦宜有五六世之祖,豫章六世,颍川五世,俱不应毁。
今既云豫章先毁,又当重毁颍川,此为庙中之亲惟从高祖已下,无复高祖以上二世之祖,于王氏之义,三昭三穆废阙其二,甚非宗庙之本所据承,又违世祖祭征西、豫章之意,于一王定礼所阙不少(《晋书·贺循传》)
王导 东晋 · 贺循
 出处:全晋文 卷八十八
「代祖武皇帝初成太庙,时正神既七,而有杨元后之神,时亦权立一室。
永熙元年,告世祖谥于太庙八室」。
刁协案,元皇后于太庙东阴室中安神主,不增立一室(《通典》四十八)
困热赋序 西晋 · 嵇含
 出处:全晋文 卷六十五
夫闰于夏则崇暑,在冬则增寒。
永熙元年仲夏三伏之节始奏,商之辰未期。
余以下里贫生,居室卑陋,湫巷不来清风,短庑不足增荫,外因流汗,内怀烦暵:叹彼夏屋之士,口餍珍味,体逸高廊;
并天而寒暑殊,同世而忧乐异矣(《北堂书钞》一百五十五,《御览》三十一,又三十四)
正法华经后记 魏晋 · 释氏
 出处:全晋文
永熙元年八月二十八日比丘康那律于洛阳写《正法华品》竟,时与清戒界节优婆塞张季博、董景玄刘长武、长文等,手执经本,诣白马寺,对与法护口校古训,讲出深义,以九月大斋十四日,于东牛寺中施檀大会讲诵此经,竟日尽夜,无不咸欢,重已校定(同上。)
惠帝永熙中童谣 魏晋 · 无名氏
《晋书》曰:惠帝永熙中童谣。时杨骏专权。楚王用事。故言荆笔杨版。二人不诛。则君臣礼悖。故云几作驴也。
二月末。
三月初。
桑生襄蕃柳叶舒。
荆笔杨版行诏书。
宫中大马几作驴(○《御览》六百六引王隐《晋书》。《诗纪》四十四。又《晋书》五行志、《宋书》五行志并引初、书、驴三韵。《书钞》百四引初、舒、书三韵。)
惠帝即位时儿童谣 魏晋 · 无名氏
四言诗 押寒韵
襄阳耆旧传曰:晋惠帝即位。儿童谣云云。又河内温县有人如狂。造书云云。杨济以问蒯钦垂泣曰:皇太后讳季兰。两火。武皇帝讳炎字也。此言武皇崩而太后失尊。罹大祸辱。终始不以道。不得附山陵。乃归于非所也。及太后之见灭。葬于街邮亭。皆如其言。《晋书》注曰:杨骏内府。以戟为卫。死时又为戟所害伤。杨后被废。贾后绝其膳。八日而崩。崩葬街邮亭。百姓哀之也。
两火没地,哀哉秋兰。
归形街邮,终为人叹(○襄阳耆旧记二。《晋书》五行志。《宋书》五行志。《诗纪》四十四。○逯案。此四句《晋书》、《宋书》并作永熙中河内温县有人如狂造书曰云云。与耆旧记不同。)
永熙中温县狂人书 魏晋 · 无名氏
四言诗 押阳韵
《晋书》曰:永熙中河内温县有人如狂。造书曰云云。又曰两火没地云云。
光光文长。以戟为墙。
毒药虽行。戟还自伤(○襄阳耆旧记二。《晋书》五行志。《宋书》五行志。《诗纪》四十四。)
杨济引谚 魏晋 · 无名氏
 押寘韵
通鉴曰:永熙元年三月。帝疾笃。夏四月己酉。崩于含章殿太子即皇帝位。大赦改元。五月。诏以杨骏马为太傅大都督傅咸曰:窃谓山陵既毕。明公当审思进退之宜。不从。数谏。渐不平。欲出郡守。李斌曰:斥逐正人。将失人望。乃止。杨济书曰:谚云云云。官事未易了也。
生子凝,了官事(○通鉴八十二。)
新译文殊师利菩萨佛刹庄严经疏奏 唐 · 僧潜真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十六
此经凡有三译。一西晋太熙中法护翻。
名佛土严净经。文势多古。
语理幽。二天后久视中实叉难陀于清禅寺翻。
名文殊受记经。三即今大历六年所译也。
伏惟宝应元圣文武皇帝陛下。天垂帝箓。
人归宝图。德厚乾坤。
明侔日月。仁恕滋物。
夷狄仰德而输诚。慈惠利生。
正教承风而演化。顷者鄜坊节度使御史中丞杜冕奏。
为国请诸大乘经。明诏下于祇园。
梵旨开于贝叶。因请三藏不空。
译此经等。数十部
续有敕下。天下梵宇。
各置文殊菩萨像。以旌圣功也。
又诏以文殊菩萨上座。皆三藏所请。
三藏学究瑜伽。解穷法印。
身口意业。秘密修持。
戒定慧学。显通宣畅。
唐梵文字。声韵具知。
传译此经。善符圣旨。
文质相兼。灿然可观。
潜真识智愚昧。学艺庸浅。
幸陪清众。谬在翻传。
虚空藏经。课虚润色。
猥蒙驱策。述疏赞扬。
虽文义荒芜。已传京邑
今之所作。盖有由焉。
金阁寺大德道超禅师。学尽法源。
行契心本。亲睹灵境。
密承圣慈。故久在清凉。
属兴净业。仍于现处。
建窣堵波。寻觐法缘。
来诣京国。以此经为大事。
以大圣为本师。显扬圣德。
无过此者。乃稽首三藏
誓传大圣法门。不以潜真庸虚。
转祈和尚。邀令述作。
和尚不念有前之鄙陋。又令赞释此经。
窃难契真诠。敢不尽其愚讷。
金苔赋 北宋 · 文彦博
 出处:全宋文卷六四一、《文潞公文集》卷一
王嘉《拾遗记》曰:「晋惠帝初,有祖梁国献金苔,其色如金,聚之如卯,投水中则蔓延于波上,光生照日。
上于宫中凿池以置之,常观焉。
外人莫得见也,惟进御嫔䌽,多被其赐与。
置于盘中,则照耀满室,故宫中亦呼为夜明苔」。
仆颇异之,因为斯赋追其美。
词曰:
伊两仪之高厚,育万汇兮纷纭;
嘉金苔之有异,穷古史而未闻。
出于祖梁之国,献诸典午之君。
其为状也,色掩捐山,光分化鹊。
非沃壤之可植,向华池而自皏。
精气所为,众口难铄。
色盘朝日,宁同沈郎之钱;
根覆轻漪,岂羡陈王之阁?
如赐郭釜,难藏陆橐。
萦流而细细,缭舒而漠漠。
烁堂上之江蓠,沮洲中之杜若
风团而或谓能铸,浪豋而多虞自跃。
雷临睨,疑抵燕池之蛙;
出震误观,常歌汉液之鹤。
所谓丽水,非云满堂。
东篱兮,瞻我而失色;
北堂兮,对吾而不芳。
葳蕤颇盛,蔓延弥长。
缉作水衣,海上濯吉光之服;
梳为石发,舟中见黄头之郎。
伊诡异之馀状,非名言之罄量。
宜乎首出庶汇,超
将药友以荃交,使舆而藻隶。
虽薙氏之务去兮,不我芟夷;
纵骚人之善咏兮,莫吾拟议。
噫!
昔产遐陬,常依异类,既作贡于大国,遂见珍于中地。
唯皇居之必蓄,依圆海而是置。
自远成美,以少为贵。
非世俗之或睹,岂凡品之能譬。
其或长乐清盻,承光秘邃,翠华黄屋,宵游夕憩。
春霄宫之凤脑,曷聘辉光;
咸阳库之螭鳞,皆从摈弃。
置吾于隆栋之下,则午夜而昕;
升我于文石之前,则重昏而燧。
伟乎哉!
苔之为状也亦以异,苔之为用也亦以至。
然不能方屈轶、效灵,指邪斥佞兮清君之侧,钓深索隐兮决人之疑。
此无所取,又将焉为?
徒能随波澜而上下,与蒲稗而因依。
辉煌禁籞,赐锡壸闱。
悦目兮媪官,侈心兮嫔妃。
南风之荡兮,岂率循于四德;
正度之荒兮,遂旷弛于万机。
是致永熙永嘉之荡析,刘曜刘聪之倾逼。
玉辇播迁,金行否塞。
蟠龙踞虎,虽别王于偏方;
封豕长蛇,恣吞噬于中国。
万户蒿千门荆棘。
金苔亦陷于羯胡,深可为之太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