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恼
(苦惱)
- 【佛學大辭典】
- (術語)生死海之法,總為苦我惱我者,一無安穩之自性。無量壽經下曰:「貪恚愚痴,苦惱之患。」
- 【俗語佛源】
- 《無量壽經》卷下:「貪恚痴愚,苦惱之患。」這就是佛教說明苦惱的根源,是有貪、嗔、痴三毒所生。《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又說:「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即是佛教解脫苦惱的辦法。佛教所說的苦,有如下幾種:《大智度論》卷十九說有內苦和外苦。內苦為身苦和心苦。外苦為惡賊虎狼等害和風雨寒熱等災。《俱舍論》卷二說:「自寒熱饑渴等苦緣所生之苦為『苦苦』;樂境壞時所生之苦為『壞苦』,一切有為法無常變遷之苦為『行苦』。」《涅槃經》卷十說「八相為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身心所生長的諸苦)。後用以泛稱痛苦煩惱。如:大學沒考上,他很苦惱。(寬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