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
弹棋
(彈棊)
拼音dàn qí
- 亦作“ 弹棋 ”。亦作“ 弹碁 ”。
- (1).古代博戏之一。《西京杂记》卷二:“ 成帝 好蹴踘,羣臣以蹴踘为劳体,非至尊所宜。帝曰:‘朕好之,可择似而不劳者奏之。’家君作弹棊以献。帝大悦。”《后汉书·梁冀传》:“﹝ 梁冀 ﹞性嗜酒,能挽满、弹棊、格五、六博、蹴踘、意钱之戏。” 李贤 注引《艺经》曰:“弹棊,两人对局,白黑棊各六枚,先列棊相当,更先弹之。其局以石为之。”至 魏 改用十六棋, 唐 又增为二十四棋。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巧艺》:“弹棊始自 魏 宫内用妆奩戏。 文帝 於此戏特妙,用手巾角拂之,无不中。有客自云能,帝使为之,客著葛巾角,低头拂棊,妙踰於帝。”
- (2).称弈棋为弹棋。 清 顾景星 《〈楝亭诗钞〉序》:“弧骑、剑槊、弹碁、擘阮,悉造精诣。”《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渐次学到手谈、象戏、五木、双陆、弹棋。”
國語辭典
弹棋
拼音tán qí
- 1.古代的一种棋戏。二人对局,白黑棋各若干枚,先放一棋子在棋盘的一角,用指弹击对方的棋子,先被击中取尽的就算输。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巧艺》:「弹棋始自魏宫内,用妆奁戏。文帝于此戏特妙,用手巾角拂之,无不中。」《聊斋志异。卷一一。陈云栖》:「儿辈常言幼孤,作字弹棋,谁教之?」
- 2.用手弹的棋子形的木块,是一种儿童游戏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