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
口吻
拼音kǒu wěn
- 亦作“ 口脗 ”。
- (1).嘴唇;嘴。 晋 成公绥 《啸赋》:“随口吻而发扬,假芳气而远逝。” 唐 刘禹锡 《上中书李相公启》:“言出口吻,泽濡寰区。”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验各种死伤法》:“口脗两角暨胸前有涎滴。”
- (2).腔调;口音。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下·宾白》:“凡作传奇,不宜频用方言,令人不解。近日填词家见花面登塲,悉作 姑苏 口吻,遂以此为成律。”《儿女英雄传》第五回:“听你説话,分明是京都口吻。”参见“ 口音 ”。
- (3).口气。 邹韬奋 《谁的遗憾?》:“这似乎不像是互表歉意的口脗吧。” 茅盾 《昙》五:“父亲的口吻开始严厉了,虽然最后一句的调子又转为柔和。”参见“ 口气 ”。
國語辭典
口吻
拼音kǒu wěn
- 1.口。《文选。成公绥。啸赋》:「随口吻而发扬,假芳气而远逝。」唐。刘禹锡〈上中书李相公启〉:「言出口吻,泽濡寰区。」
- 2.说话的语气及措辞。《红楼梦》第二二回:「袭人见这话不是往日口吻,因又笑道:『这是怎么说?』」也称为「口气」。
- 3.带有各民族或地方特色的语音。《儿女英雄传》第五回:「听你说话,分明是京都口吻。」也称为「口气」、「口音」。
漢語大詞典
口音
拼音kǒu yīn
- (1).带有个人、地方、民族语言特征的话音。《儿女英雄传》第二九回:“因见他是个旗装,却又有些外路口音。” 郑观应 《盛世危言·考试上》:“宜选肄业生之通古今、识大体者,始遣出洋……年在二十左右。过稚则气质易染,过长则口音难调。” 茅盾 《色盲》三:“ 林白霜 听口音知道是同事的 何教官 ,只把身子略动了一下,手里依然在写。”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二部二六:“一个妇女说:‘ 萧队长 也学会咱们口音了。’”
- (2).犹口气。《官场现形记》第二六回:“ 黄胖姑 一听口音不对,连忙替 贾大少爷 分辨。”参见“ 口气 ”。
- (3).语音学指气流只通过口腔而不经过鼻腔所发出的音。相对于鼻音和鼻化元音而言。如普通话中的a、o、e、b、p、f等。
國語辭典
口音
拼音kǒu yīn
- 1.带有各民族或地方特色的语音。如:「湖南口音」。《文明小史》第二三回:「这门上见他是外国人,自觉欢喜,只疑心他口音又像中国。」也称为「口气」、「口吻」。
- 2.话里的含义,言外之意。《官场现形记》第二六回:「黄胖姑一听口音不对,连忙替贾大少爷分辩。」也称为「口气」。
- 3.语音学上指只通过口腔而不经过鼻腔所发出的音。相对于鼻音和鼻化元音而言。如国语中的a、e、o、b、p、f等。
漢語大詞典
口气
(口氣)
拼音kǒu qì
- (1).说话的语气、措词或格调。 清 李渔 《风筝误·嘱鹞》:“口气也像女人口气,笔蹟也像女人笔蹟。不消説,是他做的了。” 老舍 《牺牲》:“ 老梅 的口气带出来他确是对博士有点不敬重。” 杜鹏程 《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二章:“一个身经百战的人,怎么可以用那样漫不经心的口气谈说人生最严肃的问题?”
- (2).说话所体现的气势、气派。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五:“ 王荆公 一日访 蒋山 元禪师 ,坐间谈论,品藻古今。 元 曰:‘相公口气逼人。’” 徐怀中 《西线轶事》:“您可能觉得我写这些,口气不小,似乎一定可以做出什么引人注目的事情。”
- (3).言外之意;口风。 宋 王谠 《唐语林·方正》:“ 裴藻 者, 延龄 之子,应鸿辞举……时 苗给事 及 杜黄门 同时为吏部知銓,将出门, 延龄 接见,探侦二侍郎口气。”《醒世恒言·李汧公穷邸遇侠客》:“﹝ 贝氏 ﹞因要探口气,满脸反堆下笑来,问道:‘外边有何事,久不退衙?’” 柳青 《铜墙铁壁》第十六章:“听 胡 匪连长的口气,他们今黑夜,还顾不上整他。”
- (4).指话语中流露的观点、看法。 巴金 《秋》一:“ 觉新 顺着 周氏 的口气说。”参见“ 口风 ”。
- (5).口音,说话的声音。《水浒传》第一○二回:“庄主问道:‘列位都象 东京 口气。’”《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三回:“﹝乡下老头子﹞对着我连连作揖,嘴里説话是 绍兴 口气。”
- (6).指口臭。 宋 沈括 《梦溪笔谈·药议》:“《日华子》云‘鸡舌香,治口气。’所以三省故事:郎官日含鸡舌香,欲其奏事对答,其气芬芳。此正谓丁香治口气。”
國語辭典
口气
拼音kǒu qì
- 1.从口中散发出来的难闻气味。《后汉书。卷八五。东夷传。夫馀传》:「王令置于豕牢,豕以口气嘘之,不死。」也称为「口过」、「口臭」。
- 2.说话的语气及措辞。清。李渔《风筝误》第九出:「口气也像女人口气,笔迹也像女人笔迹。」也称为「口吻」。
- 3.话里的含义,言外之意。《红楼梦》第八二回:「便把活计放下,走到黛玉处去探探他的口气。」《老残游记二编》第二回:「且等今晚试试他的口气,他若肯了,不怕他师父不肯。」也称为「口音」。
- 4.带有各民族或地方特色的语音。《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五回:「还坐了七八个人,都是宁波、绍兴一路口气。」也称为「口音」、「口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