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来源
汉语大词典 四部 拼音sì bù
  • (1). 中国 古代图书分类名称。将群书分为甲、乙、丙、丁或经、史、子、集四类,称“四部”。如:《四部备要》。详“ 四部书 ”。
  • (2). 唐 时 骠国 乐工编制,分为四部。新唐书·南蛮传下·骠:“凡乐三十,工百九十六人,分四部:一、 龟兹 部,二、大鼓部,三、胡部,四、军乐部。”见“ 四部众 ”。
  • (3).见“ 四部众 ”。
国语辞典 四部 拼音sì bù
  • 晋时荀勖作新簿,将群书分类为四部:甲部,记六艺、小学;乙部为古诸子家、近世子家、兵书、兵家、术数;丙部有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丁部有诗赋、图赞、汲冢书。见《隋书。卷三二。经籍志一》。唐玄宗于两都各聚书四部,以甲、乙、丙、丁为次,列经、史、子、集四库。见《旧唐书。卷四六。经籍志上》。后分类群书多沿唐例,以经、史、子、集为四部。
汉语大词典 四部书 (四部書) 拼音sì bù shū
  • 中国 古代书籍统分为四大类,故称。 晋 荀勖 将群书分为四部:六艺、小学为甲部;诸子、兵书、术数为乙部;历史记载和杂著为丙部;诗赋、图赞、《汲冢书》为丁部。 东晋 李充 加以调整,以五经为甲部,历史记载为乙部,诸子为丙部,诗赋为丁部。 隋 唐 以后沿用此种分法,称为经、史、子、集。后亦用以泛指群书。 宋 刘敞 《六月二十六日雨阁昼寝》诗:“食有万钱膳,架多四部书。”参阅隋书·经籍志一
汉语大词典 四部众 (四部衆) 拼音sì bù zhòng
  • 佛教语。指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梁书·武帝纪下:“﹝ 中大通 三年十月﹞行幸 同泰寺 , 高祖 升法座为四部众说《大般若涅盘经》义。”法苑珠林卷十九:“三世诸佛法,皆有四部众。”亦省称“ 四部 ”、“ 四众 ”。 南朝 陈 徐陵 《东阳双林寺傅大士碑》:“四部皆集,悲同白车。” 唐 海顺 《三不为篇》:“四众瞻仰,三槐附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