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元朝
释永宁元末明初 1292 — 1369年6月17日
禅师
淮东通州朱氏宦族。
名永宁
字一源
其先东山演公之下开福宁
七传至无用宽。
宽乃永宁之师也。
宽居舒州太湖。
门士不满百。
皆峣然自肯之辈。
其得最晚。
而宽特注之。
以为可继开福。
而阐东山法门
永宁
在襁褓中。
弄以金紫。
即有戚容。
九岁闻邻壁治丧啼哭声。
辞亲弃俗。
依禾州之广慧寺
为州之望刹。
乃故淮海肇禅师说法处。
前一夕。
寺众同梦肇公来。
次日独至。
众欣然。
疑为肇公再世也。
及为大僧。
汗游禅社。
舒州见无用宽公。
公问。
何来。
对曰。
通州
曰。
淮海近日盈虚若何。
对曰。
沃日滔天。
不存涓滴。
公使喝。
拟进语。
公又喝。
拟退。
公连喝之。
大骇而趋出。
自是罢游。
坚依席下。
一日公举云门答僧须弥山话。
闻之脱然。
公乃召曰。
掣电飞来。
全身不顾。
拟议之间。
圣凡无路。
速道速道。
对曰。
火迸星飞。
有何拟议。
觌面当机。
不是不是。
公喝。
曰。
作么。
公曰。
东瓜山前吞扁担。
曰。
今日方知和尚用处。
久之辞去。
公曰。
逢龙即止。
遇水即居。
金鸡玉兔。
鞭影长驱。
至治癸亥
常州道俗。
龙池
以为符其师谶。
欣就之。
三载成丛林。
南国高人。
以见𣆶为感。
同曰龙池尊宿。
不敢名之。
慕高峰之为人。
别业高崖。
至正间
紫书三至。
不赴。
诸方勉之。
始受朝旨。
号佛心了悟禅师
然足不越阃。
顺帝嘉之。
乃召璧峰金
而问宁之行略。
对曰。
不耘而秀。
不扶而直。
华岳迅烈风雷。
淮海不留涓滴。
东山是其远祖。
宽无用容其入室。
虽经三诏下龙池
野老不知
洪武元年
嘱制纸衣木龛。
次年六月十七日
服衣居龛而化。
有偈曰。
七十八年守拙。
明明一场败缺。
泥牛海底翻身。
六月炎炎飞雪。
黄哲元末明初 ? — 1375
字庸之番禺人
明初以荐翰林待制,入书阁侍太子读书。
寻兼翰林典签,出为东阿知县,迁东平通判,罢归,寻坐法死。
有雪篷集。
黄佐广州人物传》:庸之刻苦读书,《通五经》,尝借《文选》手抄之,遂能作诗。
性好山水,结庐蒲涧,往来罗浮峡山南华诸名胜,以为未足,辞家度庾岭,游吴、楚、、燕,一时湖海英豪皆与游焉。
当风雪时,泊舟秦淮,遇朱文昭涂颖辈,相与握手吟咏,沽酒大噱,二人唶曰:「君才如《白雪》,吾虽知音,如寡和何?
」自是益有名。
田按:孙西庵应制《赋醉学士歌》赠宋景濂景濂集后附录独不载此歌。
西庵本集亦不录,殊为缺典。
西庵集中应制游钟山诸诗,亦不见好。
庸之翰林典签时,左丞相徐达北伐捷闻,太祖命赋诗称旨。
末几祈雨钟山犹应,御制七言诗志喜,庸之复应命奉和云:「雨阳时若民乃康,孰令熯旱忧吾王。
九土如焚嗟亢阳,天津欲竭阴虹藏。
斋宫对越腾馨香,真宰默应徵休祥。
灵祗率职妖魃禳,甘霖信宿乃汪洋。
白龙后土占岁穰,黍稷报功王道昌
小臣颂述歌虞唐,巍巍端拱垂衣裳。
」音节殊自高朗。
庸之非徒擅长风雅,吏治亦复可观。
东阿时值旱,麦苗尽雕,乃斋戒徒跣烈日中,诣洪范祠龙池祷雨,词旨哀恻,甘澍应时优渥,民呼曰:「此黄公雨也。
庸之有诗纪事云:「斋沐戒徒禦,星言趋绛坛。
属兹愆阳序,雩祀罄衷丹。
龙湫窅深,神物时蜿蟠。
馨洁始云荐,灵祈纷可干。
沛然感敷施,霢霂济多艰。
淅淅在林畹,冥冥被冈峦。
焦原幸沾濡,庶类同忻欢。
鸣鹳集穹窒,翔鳞跃纹澜。
郊垌悦童耄,庠塾庆衣冠。
所协咏归趣,方希民俗安。
赓歌《诵云汉》,元化奚能殚。
」诵此诗,如见元鲁山一辈人也。)
张裕元初 1223 — 129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23—1291 【介绍】: 元磁州滏阳人字仲容
历任滏阳成安武清等县县尹世祖至元十六年清州同知
西京判官,官至知宜州
刘秉直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大都武清人字清臣
顺帝至正八年,为卫辉路总管,平徭役,兴教化,养鳏寡,恤孤独。
秩满,以亲老去官归养。
杨杰只哥金末元初 1200 — 123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00—1239 【介绍】: 金元间燕京宝坻人
世业农。
少有勇略。
金末率族降蒙古
从攻辽左及西夏
又从攻信安,三往说其帅张进来降。
后攻徐州,败金将国用安,赐名拔都,命总管新附军民。
后率舟师追击宋军,中流溺死。
朱国宝元初 1230 — 128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30—1288 【介绍】: 宝坻人
宪宗将攻宋,募兵习水战,国宝以职官子从军
忽必烈鄂州,摄千户,率锐卒于中流与宋师鏖战。
至元间从攻襄阳,督造战船。
十二年,破宋兵于岳州,进管军总管
又进兵辰、沅及广西静江,进管军万户
累迁为都元帅参知政事行尚书省事
以军事至赣州,卒于传舍。
刘元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蓟州宝坻人字秉元
始为道士,善塑像。
至元间又从尼泊尔人阿尼哥学习,所塑西天梵相,亦称绝艺。
上都、大都各寺佛像,皆神思妙合,天下称之。
上都之三皇像尤为精美。
累官昭文馆大学士秘书卿
万邦宁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大都宝坻人字细英
顺帝至正中由荫官知乐清县
适监邑燕帖木儿讨方氏部属,举邑骚动,邦宁以理开谕,地方得宁。
史天倪金末元初 1187 — 122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87—1225 【介绍】: 金元间永清人字和甫
史秉直长子。
金末,举进士不第。
从父降蒙古
授万户,统诸降卒。
木华黎略地,取蓟州高州北京诸地。
马步军都统,管领二十四万户。
成吉思汗十年,授右副都元帅
十五年,取真定,任河北西路兵马都元帅行府事,以降将武仙为副。
后为武仙所害。
耶律有尚元 1236 — 132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36—1320 【介绍】: 东平须城人字伯强号汶南野老
资识绝人,笃志于学。
受业于许衡
集贤大学士,奏以为斋长
辞归,有尚助教,嗣领学事。
秘书监丞,出知蓟州,为政以宽简得民情。
累官国子祭酒集贤学士
前后五居国学,立教以义理为本,一遵许衡之旧,海内宗之。
卒谥文正
有《许鲁斋考岁略》。
释祥迈
新续高僧传·护法篇第五之一
释祥迈字如意
姓延氏太原人
系出延赞,累世缨冕。
播迁代郡,因家焉。
九岁落绀,随师请业。
栖隐磐山,怡性林泉。
博通内外,尤善属文。
凡所撰述,辩才无碍,卫道功多。
至元中,全真道士丘处机李志常、史经、令狐璋等,并为鄙词,排毁正法。
时罽宾大师麻,总统少林。
福裕以其事闻,宪宗英敏,召集僧道二家,互相辩析,以胜负为断。
帝师辩的达拔合思八,与燕京圆福寺从超,奉福寺德亨药师院从伦法宝寺圆胤,资圣寺至温大明府明津,蓟州甘泉山本琏,上方道云,北京传教寺了询,大名法华寺庆规,龙门行育,大都延寿寺道寿仰山寺相睿,资福寺善朗,绛州祖圭,蜀川元一十馀人,抗声高论,义理坚卓,机辩警敏,卒使道者屈伏,如约行罚。
应等十有七人,诣龙光寺削发为僧,焚伪经四十五部。
天下佛寺为道流所据者二百三十七区,至是悉命归之。
盖道家经文传讹踵谬,有言入火不焚,入水不溺者,乃于廷对时,令道者张宗演祁志诚李德和、杜福四人,佩符入火,自试其术。
四人皆惶恐,自陈妄诞,入火必为灰烬,实不敢试,但乞焚去《道藏》。
于是始就大都悯忠寺,焚化伪经。
报恩寺林泉吉祥奉敕下火,翰林学士王磐等,为书其事之始末,刻之碑石。
祥迈證悟超群,推勘入细。
躬与廷诤,持论渊妙。
因奉敕撰《辩伪录》五卷。
其自叙略云:“嘉圣主之神聪,美少林之雅对。
聊凭正典,斥破狂谭。
塞妄说之根源,倒邪山之林薮。
且条数件,举一例馀。
俾金鍮别色,泾渭分流。
为暗室之夜光,作幽衢之晓镜。
如彼所说,良不诬也。
”同侣贵吉祥,亦为之序,称其所著《文赋注解》、《四经序》、《韩文别传》、《性海赋》诸篇,在世已传。
兹论五卷二百馀纸,穷释老之渊源,分邪正之优拙,尤为造理深奥,剖解精详云。
今其书当清顺治间,重刻于嘉兴楞严寺般若堂。
主其事者,径山彻微印开也。
鲜于枢元 1246 — 1302
词学图录
鲜于枢(1256-1301) 字伯机号困学民寄直老人
大都渔阳(今天津蓟县)人。
工诗文、词赋、散曲,善鉴定法书名画及古器物,而尤以书名家。
善行草书,赵孟頫极推重之。
有《困学斋集》。
存词四首。
字伯机渔阳人
中岁始刻苦读书,因号困学,遂善词翰,工行草。
虞集云:渔阳吴兴巴西,翰墨擅一代。
赵孟頫邓文原也。
尝于废圃中得怪松一株,移植之,呼为支离叟,朝夕抚玩,温日观至其家,醉即抱之,或歌或泣。
又尝爱一蛮狮,水滴,乃汉物也,偶坠其吸子于西湖水阁,百计求之不得。
既他往,三年复来,忽获于水中,以为神。
一时诗人多咏其事。
时浙省广济库岁以富户司出纳侵用官资者,府判王某辄拘其妻子,以小舟载之西湖,趁逐游人,收其奸钱纳官。
因作湖边曲云:湖边荡桨谁家女,绿惨红愁羞不语。
低回忍泪傍郎船,贪得金钱强歌舞。
玉壶美酒不消忧,鱼腹熊蹯弃如土。
阳台梦短去匆匆,鸳锁生寒愁日暮。
安得义士掷千金,坐令桑濮歌行露。
予阅顾玉山草堂,秋华亭扁联系所书,自署槜李,当亦流寓吾禾,故为入之。
释妙文元 ? — 1319
释妙文蔚州孙氏子也。
九岁出家十八受具。
已而游学于云朔燕赵之境。
二十一抵京师
依大德明和尚学圆顿教。
遂陆沈于众十有一年。
众请出世。
始赤服升猊座。
纵无碍辩若峡倒川奔。
及乎閒居简默言不妄发。
其涵养冲挹无欲速。
不躁进大类如此。
年四十八住蓟之云泉勤俭节用。
老者怀其德。
少者严其教。
故众睦而寺治。
廪有馀以赈饥民。
人称之。
世祖召见顾谓侍臣曰。
此福德僧也诏居宝集。
自尔教乘法席益盛。
性相并驱僧俗溥济。
斯时海内讲席纷纷方胶锢于名相凝滞于殊途。
独大弘方等振以圆宗。
使守株者融通于寂默之表。
龙象蹴踏竞驾一乘。
年逾八十专修念佛三昧。
延祐六年预知时至诫诸弟子。
高声称弥陀佛名面西趺坐。
手结三昧印泊然而蜕。
塔于平则门外。
妙文
蔚州孙氏子。
九岁为僧。
十有八畦服游学。
跋涉云朔燕赵之墟。
具戒。
京师
依大德明公
学圆顿之道。
尽得其旨。
陆沉于众中。
积年三十有二。
以众劝请之殷。
乃始赤服升猊。
就传弘之列。
其涵养冲挹。
无欲速成名。
不躁进求达类。
如此。
住持蓟之云泉。
勤俭节用。
老者怀其德。
少者严其教。
故众睦而寺治。
比再稔廪有馀
岁荒以赈饥民。
人称焉。
祖闻其道。
召见之。
顾谓侍臣曰。
福德僧也。
诏居宝集。
时禅学寖微。
教乘益盛。
性相二宗。
皆以大乘并驱。
内相学之流。
囿于名数。
滞于殊途。
蔽情执之见。
惑圆顿之旨。
师独大弘方等。
振起圆机。
使守株于文字者。
有以荡涤情尘。
融通寂炤
是以龙象蹴踏。
竞附一乘之驾。
年逾八十。
倦于勤。
以院事任诸弟子。
退居逸老。
一专念佛三昧。
延祐六年坐脱。
年八十三。
告终之日。
诫众高唱佛名。
遽起加趺。
结三昧印。
泊然寂矣。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二
释妙文姓孙氏蔚人也。
九岁出家,十八受具。
已而游学于云朔燕赵之境。
年二十一,抵京师,依大德明学圆顿教,陆沈于众,不自表见,十有一年。
众请出世,始赤服升猊座,纵无碍辩,若峡倒川奔。
及乎间居简默,言不妄发,其涵养冲挹,无欲速,不躁进,大类如此。
年四十八住蓟之云泉,勤俭节用,老者怀其德,少者严其教,故众睦而寺治,廪有馀以赈饥民,人称之。
世祖召见,顾谓侍臣,曰:“此福德僧也。
”诏居宝集,自尔教乘法席益盛,性相并融,僧俗溥济。
斯时,海内讲席纷纷,方胶锢于名相,凝滞于殊途,独大宏方等,振以圆宗,使守株者,融通于寂默之表,龙象蹴踏,竞驾一乘。
年逾八十,专脩念佛三昧。
延祐六年预知时至,诫诸弟子高声称弥陀佛名,面西跌坐,手结三昧印,泊然而蜕。
塔于平则门外。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二
释妙文姓孙氏蔚人也。
年方九龄,舍身佛寺。
既冠,始抵燕京,依大德明公学圆顿之道,后居蓟之云泉寺,操行精勤,力崇俭朴。
麇有馀,岁荒以赈饥民,人德之。
主讲席,大宏方等,高唱圆宗。
晚年退居逸老,专修念佛三昧。
元延祐六年示疾,命弟子讽佛名,遽起趺坐,声息泊然,年八十三。
李彝
御选元诗姓名爵里
字宪文蓟人
大德中建昌路南丰州
曾德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渔阳人,家襄阳
母早亡,父再娶左氏。
兵乱,失左氏。
访求五年乃得,奉以归,孝养甚至。
王溥元 1277 — 134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77—1349 【介绍】: 彰德路安阳人字亨道
起家山南宪司书吏,累迁大都警巡院使。
蓟州知州,除京畿都漕运判官,改知长兴州
通政院同佥致仕。
宋本元 1281 — 1334
字诚夫大都人
至治元年,为廷试第一人,赐进士及第,授翰林修撰
泰定元年,除监察御史,调国子监丞,移兵部员外郎
二年,转中书左司都事
四年,迁礼部郎中
天历元年,升吏部侍郎
二年,改礼部
至顺元年,累进奎章阁学士院供奉学士
二年,擢礼部尚书
元统元年,进奎章阁学士院承制学士
二年,转集贤直学士,兼国子祭酒经筵官
卒年五十四,制赠翰林直学士范阳郡谥正献
其弟褧显夫次辑其遗文为四十卷,曰《至治集》,参政许有壬苏天爵为之序。
诚夫材气强毅,不随世俯仰,其文峻洁刻厉多微词。
每叹近世文气骫骳为不足尚,务为高古以胜之。
盖少时与显夫随父宦游江汉间,日益贫窭,衣食时或不充,故其学精深坚苦,始以诗歌擅名,及闻贡举诏下,复习经义策问。
诚夫年四十,始同显夫京师
兄弟后先擢科第入馆阁,时人以大宋、小宋拟之。
鲜于必仁
简介
字去矜号苦斋渔阳郡(治所在今天津蓟县)人。
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元英宗至治(一三二一到一三二三)前后。
其父太常典簿鲜于枢,“吟诗作字,奇态横生”(见《新元史·文苑·鲜于枢》),是元代著名的书法家、诗人。
女嫁高昌王雪雪的斤之孙,江浙行省丞相荆南王朵尔的斤为妻,外孙伯颜不花的斤好学,晓音律。
必仁既受家学熏陶,又同妹夫家的维吾尔亲友交好,受到维吾尔音乐的影响,因此“工诗好客,所作乐府,亦多行家语”(见近人吴梅《顾曲麝谈》)。
苏天爵元 1294 — 135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94—1352 【介绍】: 元真定人字伯修
国子生大都路蓟州判官,累擢江南行台监察御史,明于详谳。
入为奎章阁授经郎,历淮东道肃政廉访使,宪纲大振。
吏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
知无不言,夙夜谋画,须发尽白。
顺帝至正初,拜湖广行省参知政事,召为集贤侍讲学士,充京畿奉使宣抚,究民苦,察奸吏,都人有包、韩之誉。
以忤时相,罢归,起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统兵镇压天完红巾军,卒于军。
学博而知要,文章长于叙事,诗尤得古法,学者称滋溪先生
有《国朝名臣事略》、《滋溪文稿》、《元文类》等。
天爵字伯修真定人
父志道,官至岭北行省左右司郎中卒。
天爵少从安熙学,为国子学生,得吴澄虞集齐履谦先后为之师。
延祐四年马祖常御史监试国子员,试《碣石赋》,天爵文雅驯美丽,考究详实,拔置第一。
释褐授大都路蓟州判官,改翰林国史院典籍官,迁应奉翰林文字,升修撰。
元统初,累拜监察御史,迁翰林待制
后至元间,累迁礼部侍郎,出廉访淮东
入为枢密判官,改吏部尚书,进参议中书省事
至正二年,拜湖广行省参知政事,迁陕西行台侍御史,召为集贤侍讲学士国子祭酒
廉访山东,拜江浙行省参知政事,历大都路总管两浙都转运使
十二年,淮右江东盗起。
仍命参政江淮行省总兵于饶信。
卒于军中,年五十九。
伯修多知辽金故事。
为文长于序事,而诗尤得古法。
新安赵汸称其明洁而粹温,谨严而敷畅,若珠璧之为辉,菽粟之为味。
有诗稿七卷、文稿三十卷。
尝著《国朝名臣事略》十五卷、《文类》七十卷、《松厅章疏》五卷、《春风亭笔记》二卷。
晚岁复以释经为己任,学者因其所居称之为滋溪先生
于时中原前辈凋谢殆尽,伯修独身任一代文献之寄。
故自成均诸生以至历官翰苑,凡前言往行与当世之所可述者,无不笔之于简册。
国子助教陈旅称其学博而识正,非虚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