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库 南北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57—422
【介绍】:
南朝宋琅邪临沂人,字伯重。初仕晋琅邪王卫军行参军。出补剡、上虞令,有能名。桓玄辅政,以为大将军录事参军。纠奏不避贵戚,为玄外甥王绥排抑,出补安成太守。及玄败,从刘裕讨徐道覆有功,封华容县五等男。迁御史中丞,秉正不挠。出为广州刺史,不受俸禄。入宋,累迁宣训卫尉。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22
【介绍】:
北魏燕郡广阳人,字玄元。初仕后燕慕容冲为尚书郎,后归北魏为博士。明元帝初赐爵固安子。河西饥,胡刘虎聚流民起事于上党,诏讨之,为胡所败,帝深衔之。泰常七年,闻南宋刘裕死,帝令奚斤及表率军攻宋。表以吴兵将军、广州刺史克滑台,围虎牢,士卒多伤,虎牢一时不下,帝积前忿,使人夜就帐中缢杀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此云功德铠。刹利种。世王罽宾国。大父呵黎跋陀。此云师子贤。父僧伽阿难。此云众喜。皆有奇德。跋摩年十四。天姿秀发。其母尝须野兽肉羹。使办味。跋摩曰。有生之类。莫不恶死。以彼之所恶。充己之所嗜。岂亦仁人之用心哉。母恚曰。汝谓端有地狱报耶。佗日我替汝偿。所不悔也。已而跋摩偶覆羹烂手。谓母曰。痛可柰何。母其替我乎。母笑曰。痛在汝。我安能替耶。跋摩跪曰。杀寔三涂极苦之因。身作身受。固无替理。昨者大人之言。其无乃过乎。母为止杀。终其身。
年十八。去为沙门。有相者曰。君三十当南面称孤。今兹出家。其获道果必矣。及期王薨。国人欲迎立之。跋摩翻然自引。游狮子国。入阇婆。阇婆王婆多伽母先梦圣者至。见跋摩从受五戒。王始不信。以母故。亦从受焉。久之乃笃信。邻国来寇。王将禦之。因问跋摩以不战而胜之术。对曰其惟慈悲乎。虽然国有患难。而岂可弗加驱驰哉。王行矣。既凯旋。王中流矢。跋摩咒水洗之而愈。王欲出家。群臣固争不可。王曰吾有三愿。苟诸君听之。则吾亦当听诸君请。不然则否。其一应同奉大和尚。其二应禁杀。其三应有馀积。以赈给贫乏。于是群臣谨奉约。而率遵五戒。王躬治精舍。以延跋摩。名震诸国。元嘉元年九月。京师沙门慧观慧聪等。表请迎至。诏交州刺史。并沙门法长道冲道俊等。航海以往至广州。诏听乘驿诣阙。道由始兴。爱其虎市山。形类耆阇。因改山中寺额为灵鹫。留居之一年。太守蔡茂之深加敬仰。将死。说法安慰。而家人梦其在寺为众僧讲法。寺有宝月殿。跋摩于东壁戏作定光儒童布发像。极妙。夜辄有光。山故多虎。自跋摩至屏绝。禅定必累日。寺僧尝遣沙弥侯之。见白狮子。仰蹑柱而戏。弥空皆青莲华。沙弥惊走大呼。僧争至。豁无所见。八年正月至建邺。引对。劳问甚勤。曰寡人欲持斋不杀。迫以身徇万几。不获所愿。法师远来陋邦。何以见教。对曰道在身。不在事。法由己。不由人。且帝王所脩。与匹夫异。匹夫身贱名微。言令不威。傥不克己苦节。何以为用。帝王以四海为家。万民为子。出一嘉言。则士庶皆悦。布一善政。则人神以和。刑不夭命。役不劳力。则使风雨时若。寒暑应节。百谷滋繁。桑麻郁茂。以是为持斋不杀。亦大矣。安在辍半日之飧。全一禽之命。然后为弘济耶。帝抚几叹曰。俗迷远理。僧滞近教。迷远理者。谓至道虚旷。滞近教者。但拘名相。如法师所谕。开奖人意。可与论天人之际矣。止祇洹寺。讲法华及十地品。法席之盛。前所未见。译菩萨善戒三十品。优婆塞五戒法等二十六卷。足成伊叶波罗所译杂心十卷。元嘉六年。坐夏定林。夏休还祇洹。九月二十八日。中食未毕还室。弟子从至。泊然已化。寿六十五。则一日谓弟子曰。我已證二果矣。又说偈三十六行。授阿沙罗曰。可以示天竺僧。及此土僧。有诏建塔。译遗偈。偈多不载。
求那跋摩。此云功德铠。本刹利种。累世为王治在罽宾国。祖父呵梨跋陀。此言师子贤。以刚直被徙。父僧伽阿难。此言众喜。因潜隐山泽。跋摩年十四便机见俊达深有远度。仁爱汎博崇德务善。其母尝须野肉令跋摩办之。跋摩启曰。有命之类莫不贪生。夭彼之命非仁人矣。母怒曰。设令得罪吾当代汝。跋摩他日煮油误浇其指。因谓母曰。代儿忍痛。母曰。痛在汝身吾何能代。跋摩曰。眼前之苦尚不能代。况三途耶。母乃悔悟终身断杀。至年十八相公见而谓曰。君年三十当抚临大国南面称尊。若不乐世荣当获圣果。至年二十出家受戒。洞明九部博晓四含。诵经百馀万言。深达律品妙入禅要。时号曰三藏法师。至年三十罽宾王薨。绝无绍嗣。众咸议曰。跋摩帝室之胤。又才明德重。可请令还俗以绍国位。群臣数百再三固请。跋摩不纳。乃辞师违众林栖谷饮。孤行山野遁迹人世。后到师子国观风弘教。识真之众咸谓已得初果。仪形感物见者发心。后至阇婆国。初未至一日阇婆王母夜梦见一道士飞舶入国。明旦果是跋摩来至。王母敬以圣礼从受五戒。母因劝王曰。宿世因缘得为母子。我已受戒而汝不信。恐后生之因永绝今果。王迫以母敕。即奉命受戒。渐染既久专精稍笃。顷之邻兵犯境。王谓跋摩曰。外贼恃力欲见侵侮。若与斗战伤杀必多。如其不拒危亡将至。今唯归命师尊不知何计。跋摩曰。暴𡨥相攻宜须禦捍。但当起慈悲心勿兴害念耳。王自领兵拟之。旗鼓始交贼便退散。王遇流矢伤脚。跋摩为咒水洗之。信宿平复。王恭信稍殷。乃欲出家修道。因告群臣曰。吾欲躬栖法门。卿等可更择明主。群臣皆拜伏劝请曰。王若舍国则子民无依。且敌国凶强恃险相对。如失恩覆则黔首奚处。大王天慈宁不悯念。敢以死请申其悃愊。王不忍固违。乃就群臣请三愿。若许者当留治国。一愿凡所王境同奉和上。二愿尽所治内一切断杀。三愿所有储财赈给贫病。群臣欢喜佥然敬诺。于是一国皆从受戒。王后为跋摩立精舍。躬自引材伤王脚指。跋摩又为咒治。有顷平复。导化之声播于遐迩。邻国闻风皆遣使要请。时京师名德沙门慧观慧聪等。远挹风猷思欲餐禀。以元嘉元年九月。面启文帝。求迎请跋摩。帝即敕交州刺史令汎舶延致观等。又遣沙门法长道冲道俊等往彼祈请。并致书于跋摩及阇婆王婆多加等。必希顾临宋境流行道教。跋摩以圣化宜广不惮游方。先已随商人竺难提舶欲向一小国。会值便风遂至广州。故其遗文云。业行风所吹遂至于宋境。此之谓也。文帝知跋摩已至南海。于是复敕州郡令资发下京。路由始兴。经停岁许。始兴有虎市山。仪形耸孤峰岭高绝。跋摩谓其髣髴耆阇。乃改名灵鹫。于山寺之外别立禅室。室去寺数里磬音不闻。每至鸣椎跋摩已至。或冒雨不沾。或履泥不湿。时众道俗莫不肃然增敬。寺有宝月殿。跋摩于殿北壁手自画作罗云像及定光儒童布发之形。像成之后每夕放光。久之乃歇。始兴太守蔡茂之深加敬仰。后茂之将死。跋摩躬自往视说法安慰。后家人梦见茂之在寺中与众僧讲法。实由跋摩化导之力也。此山本多虎灾。自跋摩居之。昼行夜往。或时值虎。以杖按头。弄之而去。于是山旅水宾去来无梗。感德归化者十有七八焉。跋摩尝于别室入禅。累日不出。寺僧遣沙弥往候之。见一白师子缘柱而上。亘空弥漫生青莲华。沙弥惊恐大呼往逐师子。豁无所见。其灵异无方。类多如此。后文帝重敕观等。复更敦请。乃汎舟下都。以元嘉八年正月达于建邺。文帝引见劳问慇勤。因又言曰。弟子常欲持斋不杀。迫以身殉物不获从志。法师既不远万里来化此国。将何以教之。跋摩曰。夫道在心不在事。法由己非由人。且帝王与匹夫所修各异。匹夫身贱名劣。言令不威。若不剋己苦躬。将何为用。帝王以四海为家。万民为子。出一嘉言则士女咸悦。布一善政则人神以和。刑不夭命役无劳力。则使风雨适时寒暖应节。百谷滋繁桑麻郁茂。如此持斋斋亦大矣。如此不杀德亦众矣。宁在阙半日之餐全一禽之命。然后方为弘济耶。帝乃抚机叹曰。夫俗人迷于远理。沙门滞于近教。迷远理者谓至道虚说。滞近教者则拘恋篇章。至如法师所言。真谓开悟明达。可与言天人之际矣。乃敕住祇洹寺供给隆厚。公王英彦莫不宗奉。俄而于寺开讲法华及十地。法席之日轩盖盈衢。观瞩往还肩随踵接。跋摩神府自然妙辩天绝。或时假译人而往复悬悟。后祇洹慧义请出菩萨善戒。始得二十八品。后弟子代出二品。成三十品。未及缮写失序品及戒品。故今犹有两本。或称菩萨戒地。初元嘉三年。徐州刺史王仲德于彭城请外国伊叶波罗译出杂心。至择品而缘碍遂辍。至是更请跋摩译出后品。足成十三卷。并先所出四分羯磨优婆塞五戒略论优婆塞二十二戒等。凡二十六卷。并文义详允梵汉弗差。时影福寺尼慧果净音等。共请跋摩云。去六年有师子国八尼至京云。宋地先未经有尼。那得二众受戒。恐戒品不全。跋摩云。戒法本在大僧众发。设不本事无妨得戒。如爱道之缘。诸尼又恐年月不满。苦欲更受。跋摩称云。善哉。苟欲增明甚助随喜。但西国尼年腊未登。又十人不满。且令学宋语别因西域居士。更请外国尼来足满十数。其年夏在定林下寺安居。时有信者采华布席。唯跋摩所坐华彩更鲜。众咸崇以圣礼。夏竟还祇洹。其年九月二十八日中食未毕。先起还阁。其弟子后至。奄然已终。春秋六十有五。未终之前预造遗文偈颂三十六行。自说因缘云。已證二果。手自封缄付弟子阿沙罗云。我终后可以此文还示天竺僧。亦可示此境僧也。既终之后即扶坐绳床。颜貌不异似若入定。道俗赴者千有馀人。并闻香气芬烈。咸见一物状若龙蛇。可长一匹许。起于尸侧直上冲天莫能詺者。即于南林戒坛前依外国法阇毗之。四部鳞集。香薪成𧂐。灌之香油以烧遗阴。五色焰起氛氲丽空。是时天景澄朗道俗哀叹。仍于其处起立白塔。欲重受戒。诸尼悲泣望断不能自胜。初跋摩至京。文帝欲从受菩萨戒。会虏寇侵彊未及咨禀。奄而迁化。以本意不遂伤恨弥深。乃令众僧译出其遗文云。
前顶礼三宝 净戒诸上座
浊世多谄曲 虚伪无诚信
愚惑不识真 怀嫉轻有德
是以诸贤圣 现世晦其迹
我求那跋摩 命行尽时至
所获善功德 今当如实说
不以谄曲心 希望求名利
为劝众懈怠 增长诸佛法
大法力如是 仁者咸谛听
我昔旷野中 初观于死尸
膀胀虫烂坏 臭秽脓血流
系心缘彼处 此身性如是
常见此身相 贪蛾不畏火
如是无量种 修习死尸观
放舍馀闻思 依止林树间
是夜专精进 正观常不忘
境界恒在前 犹如对明镜
如彼我亦然 由是心寂靖
轻身极明净 清凉心是乐
增长大欢喜 则生无著心
变成骨锁相 白骨现在前
朽坏肢节离 白骨悉磨灭
无垢智炽然 调伏思法相
我时得如是 身安极柔软
如是方便修 胜进转增长
微尘念念灭 坏色正念法
是则身究竟 何缘起贪欲
知因诸受生 如鱼贪钩饵
彼受无量坏 念念观磨灭
知彼所依处 从心猿猴起
业及业果报 依缘念念灭
心所知种种 是名别相法
是则思慧念 次第满足修
观种种法相 其心转明了
我于尔焰中 明见四念处
律行从是竟 摄心缘中住
苦如炽然剑 斯由渴爱转
爱尽般涅槃 普见彼三界
死焰所炽然 形体极消瘦
喜息乐方便 身还渐充满
胜妙众生相 顶忍亦如是
是于我心起 真实正方便
渐渐略境界 寂灭乐增长
得世第一法 一念缘真谛
次第法忍生 是谓无漏道
妄想及诸境 名字悉远离
境界真谛义 除恼获清凉
成就三昧果 离垢清凉缘
不涌亦不没 净慧如明月
湛然正安住 纯一寂灭相
非我所宣说 唯佛能證知
那波阿毗昙 说五因缘果
实义知修行 名者莫能见
诸论各异端 修行理无二
偏执有是非 达者无违诤
修行众妙相 今我不宣说
惧人起妄想 诳惑诸世间
于彼修利相 我已说少分
若彼明智者 善知此缘起
摩罗婆国界 始得初圣果
阿兰若山寺 道迹修远离
后于师子国 村名劫波利
进修得二果 是名斯陀含
从是多留难 障修离欲道
见我修远离 知是处空闲
咸生希有心 利养竞来集
我见如火毒 心生大厌离
避乱浮于海 阇婆及林邑
业行风所飘 随缘之宋境
于是诸国中 随力兴佛法
无问所应问 谛实真实观
今此身灭尽 寂若灯火灭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30
【介绍】:
南朝宋鲁郡人。孔淳之弟。治儒学。为广州刺史,以赃货罪下廷尉,赖彭城王刘义康保持之,得免。曾注《谷梁春秋》。
全宋文·卷四十三
默之,鲁国鲁人,元嘉初为尚书右丞兼散骑常侍,转左丞,寻出为广州刺史,以赃免,有《春秋谷梁传注》。(案,《隋志》有《孔君措训谷梁传》一卷,残阙,梁十四卷,未知即此否。)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宋彭城吕人。刘简之弟。好学。东晋安帝义熙末,为始兴相。徐道期流寓广州,招集亡命,出攻始兴。谦之破走之,进平广州,诛其党与。为振威将军、广州刺史,后为太中大夫。撰《晋纪》二十卷。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此云法明。罽宾国人。少好学。年十四为弗若多罗所知。既长标致特高。该通经律。有异能解。尝习禅观。时以比浮头婆驮。孤行山泽。往往冲虎。每坐树下。叹曰。年已三十。乃未得果。何其懈哉。至忘寝食。以精苦悔先罪。乃梦。博叉天王劝以游方观道。不当自善。曰道可致。不可求也。然以非分强求。虽死无所获。乃游诸国。以隆安中。至广州白沙寺。善诵毗婆沙律。时号大毗婆沙。年已八十五。弟子八十五人。有女子张氏字晋明。清净自活。从耶舍咨授道要。乃为说佛生缘起。并译出差摩经一卷。义熙中。至长安。姚兴为前席。与天竺沙门昙摩屈多友善。秦弘始九年。共译舍利弗阿毗昙。至十六年乃竟。凡二十二卷。后如江陵止新寺。大弘禅要。学者至三百馀人。道俗初疑其慢。及见之莫不倾伏。往往定中多见殊祥。人传以为證果矣。元嘉中辞还西域。
弟子法度善梵语。佐耶舍译经。度天竺婆勒子也。勒贾于广州。而生度于南康。名金迦。长而出家。获今名。而不知者。以度为南康人也。度自其师西归。乃执异见。学小乘禁方等法。谓无十方佛。性礼释迦。食用铜钵。不置别器。令诸尼相从。而行悔罪。止伏地相向而已。尼法弘普明皆受其法。而诸尼多宗习之云。
昙摩耶舍。此云法明。罽宾人。少而好学。年十四为弗若多罗所知。长而气干高爽雅有神慧。该览经律明悟出群。陶思八禅游心七觉。时人方之浮头婆驮。孤行山泽不避豺虎。独处思念动移宵日。尝于树下每自剋责。年将三十尚未得果。何其懈哉。于是累日不寝不食。专精苦到以悔先罪。乃梦见博叉天王。语之曰。沙门当观方弘化旷济为怀。何守小节独善而已。道假众缘复须时熟。非分强求死而无證。觉自思惟欲游方授道。既而踰历名邦履践郡国。以晋隆安中初达广州住白沙寺。耶舍善诵毗婆沙律。人咸号为大毗婆沙。时年已八十五。徒众八十五人。时有清信女张普明咨受佛法。耶舍为说佛生缘起。并为译出差摩经一卷。至义熙中来入长安。时姚兴僣号甚崇佛法。耶舍既至深加礼异。会有天竺沙门昙摩掘多来入关中。同气相求宛然若旧。因共耶舍译舍利弗阿毗昙。以伪秦弘始九年初书梵书文。至十六年翻译方竟。凡二十二卷。伪太子姚泓亲管理味。沙门道标为之作序。耶舍后南游江陵。止于辛寺大弘禅法。其有味靖之宾披榛而至者三百馀人。凡士庶造者。虽先无信心见皆敬悦。自说有一师一弟子。修业并得罗汉。传者失其名。又尝于外门闭户坐禅。忽有五六沙门来入其室。又时见沙门飞来树端者。往往非一。常交接神明而俯同矇俗。虽道迹未彰。时人咸谓已阶圣果。至宋元嘉中辞还西域。不知所终。耶舍有弟子法度。善梵汉之言常为译语。度本竺婆勒子。勒久停广州往来求利。中途于南康生男。仍名南康。长名金迦。入道名法度。度初为耶舍弟子承受经法。耶舍既还外国。度便独执矫异规以摄物。乃言。专学小乘禁读方等。唯礼释迦。无十方佛。食用铜钵无别应器。又令诸尼相捉而行悔罪之日但伏地相向。唯宋故丹阳尹颜瑗女法弘尼。交州刺史张牧女普明尼。初受其法。今都下宣业弘光诸尼习其遗风。东土尼众亦时传其法。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78—428
【介绍】:
南朝宋东莞姑幕人,字万同。徐邈子。仕晋为太学博士。宋武帝永初初,为尚书左丞,山阴令。精练明理,为时所重。宋文帝元嘉初,为始兴太守。听取郡县意见,表陈三事,改进政事,受文帝嘉奖。迁广州刺史,未拜卒。
全宋文·卷二十七
豁字万同,东莞姑幕人,晋太子左卫率邈子。隆安末为太学博士,以忤桓玄免官,玄败,起为秘书郎、尚书仓部郎、右军何无忌功曹,仍为镇南参军、祠部,永世令、建武司马,中军参军、尚书左丞。宋受禅,为徐羡之镇军司马、尚书左丞、山令。元嘉初为始兴太守,五年,进使持节、都督广交二州诸军事、宁远将军、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未拜,卒。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宋僧。译意法勇。幽州黄龙人。俗姓李。幼为沙弥,修苦行。闻法显等躬践佛国,遂于武帝永初元年招集沙门二十五人,入流沙,经龟兹疏勒诸国,进至罽宾,学梵文,求得《观世音受记经》梵文一部。在檀特山南石留寺受大戒。再西去月氏国入中天竺,同行生者惟五人,赍石蜜为粮。终至南天竺,遂随舶泛海,达广州而归。译有《观世音受记经》。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一 弘法科
此云法勇。出李氏。幽州黄龙人。为沙弥。持苦行。读法显西游事。欲踪迹之。以宋永初元年。同沙门僧猛昙朗二十有五人。出海西郡。入流沙高昌。遂道龟兹沙勒。登葱岭。望雪山障雾千里。有大江湍驶。以绳为桥。桥之上仅可行一人。先渡彼岸者。必举火为识。此岸之人见烟。而后可进。久无烟。则知其人堕江中矣。三日乃至大雪山。壁立千仞。俱有杙孔。处处相对。人持四杙。更互著崖孔中。猿臂而过。至平地失十二人。入罽宾国。拜瞻佛钵。留岁馀。学梵语梵书。得观世音授记经。又西去并辛头那提河。入月氏国。瞻内髻骨观自沸水乘舟。至檀特山南石寺。寺僧杂三乘学。天竺佛陀多罗。此云觉救者。果位人也。无谒请为和尚依止。以受大戒。汉沙门志定。为阿阇梨。因坐夏。夏休乃行。路皆中天竺境也。地旷人稀。赍石蜜为粮。顾影孤绝。同伴馀五僧耳。苟经险难。即系念观世音以免。将入舍卫国。有狂象群来。方归念间。狮子从林中出。象怖伏。遗粪而去。渡恒河。有野牛群吼而来。又归念之。俄大鹫飞来。于是牛亦奔散。无渴留止。遍观陈迹。亲依圣贤久之。寻附海舶以归。至广州。其终。别有传记。
释昙无竭。此云法勇。姓李氏。幽州黄龙人。幼为沙弥便修苦行持戒诵经。为师僧所重。尝闻法显等躬践佛国。乃慨然有忘身之誓。遂以宋永初元年招集同志沙门僧猛等。共赍幡盖供养之具。远适西方。初至河南国。仍出海西郡。入流沙到高昌。郡经历龟兹沙勒。诸国登葱岭度雪山。进至罽宾国礼拜佛钵。停岁馀学梵书梵语求得观世音受记经梵文一部。复西行至辛头那提河。缘河西入月氏国。礼拜佛肉髻骨及睹自沸水船。后至檀特山南石留寺。住僧三百馀人。杂三乘学。无竭停此寺受大戒。复行向中天竺界。路既空旷唯赍石蜜为粮虽屡经危棘。而系念所赍观世音经。未尝暂废。将至舍卫国。中野逢山象一群。无竭称名归命。即有师子从林中出。象惊惶奔走。后度恒河。复值野牛一群。鸣吼而来。将欲害人。无竭归命如初。寻有大鹫飞来。野牛惊散。遂得免之。后于南天竺随舶汎海达广州。其所译出观世音受记经。今传于京师。后不知所终。
释昙无竭。此云法勇。姓李。幽州黄龙人也。幼为沙弥便修苦行。持戒诵经。为师僧所重。尝闻法显等躬践佛国。乃慨然有忘身之誓。遂以宋永初元年招集同志沙门僧猛昙朗之徒二十五人。共赍幡盖供养之具。发迹北土远适西方。初至河南国。仍出海西郡。进入流沙到高昌郡。经历龟兹沙勒诸国。登葱岭度雪山。障气千重层冰万里。下有大江流急若箭。于东西两山之胁系索为桥。十人一过到彼岸已举烟为帜。后人见烟。知前已度方得更进。若久不见烟则知暴风吹索人堕江中。行经三日复过大雪山。悬崖壁立无安足处。石壁皆有故杙孔处处相对。人各执四杙先拔下杙手攀上杙展转相攀。经日方过及到平地相待料检。同侣失十二人。进至罽宾国礼拜佛钵。停岁馀。学梵书梵语。求得观世音受记经梵文一部。复西行至辛头那提河。汉言师子。曰缘河西入月氏国。礼拜佛肉髻骨及睹自沸木舫。后至檀特山南石留寺。住僧三百馀人。杂三乘学。无竭停此寺受大戒。天竺禅师佛驮多罗。此云觉救。彼土咸云。已證果。无竭请为和上。汉沙门志定为阿阇梨。停夏坐三月日。复行向中天竺。界路既空旷唯赍石蜜为粮。同侣尚有十三人。八人于路并化。馀五人同行。无竭虽屡经危棘。而系念所赍观世音经未尝暂废。将至舍卫国。野中逢山象一群。无竭称名归命。即有师子从林中出。象惊惶奔走。后渡恒河。复值野牛一群鸣吼而来。将欲害人。无竭归命如初。寻有大鹫飞来野牛惊散。遂得免之。其诚心所感在险剋济。皆此类也。后于南天竺随舶汎海达广州。所历事迹别有记传。其所译出观世音受记经。今传于京师。后不知所终。
此云法勇。姓李。幽州黄龙人。幼为沙弥。便修苦行。持戒诵经。为师僧所重。常闻法显等。躬践佛国。乃慨然有忘身之誓。遂以宋永初元年。招集同志沙门。僧猛昙朗之徒。二十五人。共赍幡盖供养之具。发迹至河南。出海西郡。进入流沙。到高昌郡。经历龟兹沙勒诸国。登葱领。度雪山。障气千重。层冰万里。下有大江流急若箭。于东西两山之胁。系索为桥。十人一过。到彼岸已。举烟为帜。后人见烟。知前已度。方得更进。若久不见烟。则知暴风吹索。人堕江中。行经三日。复过大雪山。悬崖壁立。无安足处。石壁皆有故杙孔。处处相对。人各执四杙先拔下杙。右手攀上杙。展转相攀。经三日方过。到平地。料检同侣。失十二人。进至罽宾国。礼拜佛钵。停岁馀。学梵书梵语。求得观世音受记经梵文一部。复西行至辛头那提河。(狮子口)缘河。西入月氏国。礼拜佛肉髻骨。及睹自沸水船。后至檀特山南石留寺。住僧三百馀人。杂三乘学。无竭停此寺受大戒。于天竺禅师佛驮多罗。(登圣果名)夏坐三月。复行向中天竺界。路既空旷。唯赍石蜜为粮。同侣十三人。八人死于路。五人同行。无竭虽屡经危棘。而系念所赍观世音经。未常暂废。将至舍卫国中。野逢山象一群。无竭称名归命。即有师子。从林中出。象惊惶奔走。后度恒河。复值野牛一群。鸣吼而来。将欲害人。无竭归命如初。寻有大鹫飞来。野牛惊散。遂得免之。后于南天竺。随舶汎海。达广州。译出观世音受记经。传于京师。后不知所终。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81—424
【介绍】:
南朝宋河南阳翟人,字叔度。褚秀之弟。东晋末从刘裕征战,伐鲜卑,讨卢循,以功领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在任四年,广营贿货,家财丰积,坐免官。刘裕代晋,封番禺县男,累迁雍州刺史,领宁蛮校尉、襄阳义成太守。
全宋文·卷三十
灵运小名客儿,陈郡阳夏人,晋车骑将军玄孙,袭封康乐公,为琅邪王大司马参军。刘毅镇姑孰,以为抚军记室参军,毅镇江陵,又以为卫军从事中郎。毅诛,武帝版为太尉参军,入为秘书丞,坐事免。骠骑道怜版为咨议参军,转中书侍郎,又为世子中军咨议黄门侍郎,仍除宋国黄门侍郎,迁相国从事中郎、世子左卫率,免。宋受禅,降公爵为侯,起为散骑常侍,转太子左卫率。少帝即位,出为永嘉太守。文帝即位,征为秘书监,迁侍中。寻引病东归,以游宴免。起为临川内史,为有司所纠,兴兵叛逸,禽付广州。元嘉十年,于广州弃市,有《晋书》三十六卷,集二十卷。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陇西人,字子文。李延实子。尚孝庄帝姊丰亭公主。封东平郡公,位历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广州刺史。尔朱荣之被杀,武士皆彧所进。东魏孝静帝初,以罪弃市。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50
【介绍】:
南朝宋彭城吕人。文帝时尝任馀杭令,有美政。后迁巴西、梓潼二郡太守。元嘉十八年氐王杨难当谋据蜀地,道锡保城退敌,迁扬烈将军,广州刺史。后以贪纵过度,为有司所纠,值赦免。又以赦后有余赃,下廷尉,被宥。病死。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91—452
【介绍】:
南朝宋吴郡吴人,字休猷。初辟主簿,补建康令。清平无私,为文帝所善。元嘉十五年,除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受士民爱戴。二十三年,为益州刺史,威惠兼著,民物殷阜,蜀土称颂。卒时,家无余财。谥简子。
全宋文·卷四十二
徽字休猷,吴郡吴人。郡辟主簿,除卫军、车骑二府参军、扬州主簿、王弘卫军主簿,除尚书都官郎,补建康令,迁司徒左西掾。出为始兴太守,进使持节、交广二州诸军事、绥远将军、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征为南平王铄冠军司马、长沙内史、行湘州府事。母忧去职,征为持节督益宁二州诸军事、宁朔将军、益州刺史。元嘉二十九年卒,赠辅国将军,谥曰简子。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53
【介绍】:
南朝宋南兰陵人。萧斌弟。历位长沙内史。广陵王刘诞以为安南咨议参军、南海太守。东海王刘袆代诞,简为前军咨议。宋文帝元嘉末,太子刘劭杀文帝及诸大臣,自立。武陵王刘骏(孝武帝)起兵讨刘劭。简据广州反,刘骏遣邓琬讨之,城破被杀。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94—468
【介绍】:
或称摩诃衍。南朝宋时僧,中天竺人。本婆罗门族。习大乘,专精志学,博通三藏,苦节有精理。文帝元嘉十二年泛海至广州。帝遣使迎至京师,住祗洹寺讲经。孝武帝大明初出新经《胜鬘经》,为时所重。明帝泰始四年卒于建康。
全宋文·卷六十三
求那跋陀罗,译言功德贤,中天竺人,号摩诃衍。元嘉十二年泛海至广州。文帝迎住祗洹寺,后从谯王之荆州,孝建中住中兴寺,泰始四年卒,年七十五。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一 弘法科
此云功德贤。中天竺人。始以家世事外道法。因遁去。求师剃落。为沙门。师令探经。得大品华严。师喜曰。汝于大乘有缘乎。为授菩萨戒。而大乘益精。时号摩诃衍。寻以书谕父母。使归正。既遍历师子诸国。乃附舶而东。届中途。所饮之水既竭。又风息不能进。贤咒之。骤雨充足。抵广州。刺史车朗以闻。驿至京师。元嘉十二年。初住祗洹寺。已而诏入内供养。琅琅颜延之。通才硕学。束带造门。于是京师远近冠盖相望彭城王义康。南谯主义宣。皆师事之。译杂阿含法鼓胜鬘楞伽等经。共百馀卷。谯王请讲华严经。而贤独恨未善华言。祷观世音以求感应。夜梦神力士易其首。旦起顿通语义。遂就讲。王以屡有怪梦问之。对曰。京都行有祸矣。王构逆谋。贤谏之。至流涕。王逼与俱下。梁山之败堕江中。一心诵观世音。手捉竹杖。见童子牵其衣。贤曰。汝小儿。乃能尔耶。至岸欲脱纳衣偿童子。忽失所在。王玄谟承诏。送贤至台上尉安之。且曰。企德有日。乃今始遇。间关来归。宁有恨乎。对曰。无所恨。但念夙缘逢此适成熟耳。上又戏之曰。颇念谯王否。对曰。古人不忘一饭。王饭我十年。敢遽忘哉。愿当从阶下。求为王脩冥福。惟哀怜之。上为改容。中兴寺成。诏徙以住持。上尝宴东府。王公毕集。诏趣贤。贤至。皤然清臞。上望见谓谢庄曰。摩诃衍有机辩。当戏之。贤趋陛。上曰。摩诃衍不负远来。唯有一在。即应声曰。贫道客食陛下三十载。恩遇之厚。无所欠。所欠唯一死在。上喜为促席。一坐尽倾。永明六年旱。遍走群望无所验。诏贤曰。霶霈而后相见。贤即绝饮食。自嚗北湖钓台上。嘿诵经咒。明日大霔。公卿入贺。施与有加焉。太始四年正月。示疾而卒。春秋七十五。
求那跋陀罗。此云功德贤。中天竺人。以大乘学故世号摩诃衍。本婆罗门种。幼学五明诸论。天文书算医方咒术靡不该博。后遇见阿毗昙杂心。寻读惊悟。乃深崇佛法焉。其家世外道禁绝沙门。乃舍家潜遁远求师友。即投簪落彩专精志学。及受具足博通三藏。为人慈和恭恪事师尽礼。顷之辞小乘师进学大乘。大乘师试令探取经匣。即得大品华严。师嘉而叹曰。汝于大乘有重缘矣。于是读诵讲宣莫能詶抗。进受菩萨戒法。乃奉书父母劝归正法曰。若专守外道则虽还无益。若归信三宝则长相见。其父感其言至。遂弃邪从正跋陀前到师子诸国。皆传送资供。既有缘东方。乃随舶汎海中途风止。淡水复竭举舶忧惶。跋陀曰。可同心并力念十方佛称观世音。何往不感。乃密诵咒经恳到礼忏。俄而信风暴至。密云降雨。一舶蒙济。其诚感如此。元嘉十二年至广州。刺史车朗表闻。宋太祖遣信迎接。既至京都敕名僧慧严慧观。于新亭郊劳。见其神情朗彻莫不虔仰。虽因译交言而欣若倾盖。初住祇洹寺。俄而太祖延请深加崇敬。琅琊颜延之通才硕学。束带造门。于是京师远近冠盖相望。大将军彭城王义康。丞相南谯王义宣。并师事焉。顷之众僧共请出经于祇洹寺。集义学诸僧译出杂阿含经。东安寺出法鼓经。后于丹阳郡译出胜鬘楞伽经。徒众七百馀人。宝云传译。慧观执笔。往复咨析妙得本旨。后谯王镇荆州。请与俱行安止辛寺。更创房殿。即于辛寺出无忧王过去现在因果及一卷无量寿一卷泥洹央掘魔罗相续解脱波罗蜜了义现在佛名经三卷第一义五相略八吉祥等诸经并前所出凡百馀卷常令弟子法勇传译度语。谯王欲请讲华严等经。而跋陀自忖未善宋言有怀愧叹。即旦夕礼忏请观世音乞求冥应。遂梦有人白服持剑。擎一人首。来至其前曰。何故忧耶。跋陀具以事对。答曰。无所多忧。即以剑易首更安新头。语令回转曰。得无痛耶。答曰。不痛。豁然便觉心神悦怿。旦起道义皆备领宋言。于是就讲。元嘉将末谯王屡有怪梦。跋陀答云。京都将有祸乱。未及一年元凶构逆。及孝建之初谯王阴谋逆节。跋陀颜容忧惨未及发言。谯王问其故。跋陀谏争恳切。乃流涕而出曰。必无所冀。贫道不容扈从。谯王以其物情所信。乃逼与俱下。梁山之败大舰转迫。去岸悬远判无全济。唯一心称观世音。手捉邛竹杖投身江中。水齐至膝。以杖刺水。水流深驶。见一童子寻后而至以手牵之。顾谓童子。汝小儿何能度我。恍忽之间觉行十馀步。仍得上岸。即脱纳衣欲偿童子。顾觅不见。举身毛竖。方知神力焉。时王玄谟督军梁山。世祖敕军中得摩诃衍。善加料理驿信送台。俄而寻得。令舸送都。世祖即时引见顾问委曲。曰企望日久今始相遇。跋陀曰。既染衅戾分当灰粉。今得接见重荷生造敕问并谁为贼。答曰。出家之人不预戎事。然张畅宋灵秀等并见驱逼贫道。所明但不图宿缘乃逢此事。帝曰。无所惧也。是日敕住后堂供施衣物。给以人乘。初跋陀在荆十载。每与谯王书疏无不记录。及军败检简无片言及军事者。世祖明其纯谨益加礼遇。后因闲谈聊戏问曰。念承相不。答曰。受供十年何可忘德。今从陛下乞愿。愿为丞相三年烧香。帝悽然惨容义而许焉。及中兴寺成敕令移住为开三间房。后于东府宴会。王公毕集。敕见跋陀。时未及净发白首皓然。世祖遥望顾谓尚书谢庄曰。摩诃衍聪明机解。但老期已至。朕试问之。其必悟人意也。跋陀上阶。因迎谓之曰。摩诃衍不负远来之意。但唯有一在。即应声答曰。贫道远归帝京垂三十载。天子恩遇衔愧罔极。但七十老病唯一死在。帝嘉其机辩。敕近御而坐。举朝属目。后于秣陵界凤皇楼西起寺。每至夜半辄有推户而唤。视之无人。众屡厌梦。跋陀烧香咒愿曰。汝宿缘在此我今起寺。行道礼忏常为汝等。若住者为护寺善神。若不能住各随所安。既而道俗十馀人。同夕梦见鬼神千数皆荷担移去。寺众遂安。今陶后渚白塔寺即其处也。大明六年天下亢旱祷祈山川累月无验。世祖请令祈雨必使有感。如其无获不须相见。跋陀曰。仰凭三宝。陛下天威冀必隆泽。如其不获不复重见。即往北湖钓台烧香祈请。不复饮食。默而诵经。密加秘咒。明日晡时西北云起如盖。日在桑榆风震云合连日降雨。明旦公卿入贺。敕见慰劳。䞋施相续。跋陀自幼以来蔬食终身。常执持香炉未尝辍手。每食竟辙分食飞鸟。乃集手取食。至太宗之世礼供弥隆到大始四年正月觉体不悆。便与太宗及公卿等告别。临终之日延伫而望之。见天华圣像。禺中遂卒。春秋七十有五。太宗深加痛惜慰赙甚厚。公卿会葬荣哀备焉。时又有沙门宝意。梵言阿那摩低。本姓康。康居人。世居天竺。以宋孝建中来止京师瓦官禅房。恒于寺中树下坐禅。又晓经律。时人亦号三藏。常转侧数百贝子。立知凶吉。善能神咒。以香涂掌。亦见人往事。宋世祖施其一铜唾壶。高二尺许。常在床前。忽有人窃之。意以席一领。空卷之咒上数通。经于三夕唾壶还在席中。莫测其然。于是四远道俗咸敬而异焉。齐文惠文宣及梁太祖。并敬以师礼焉。永明末年终于所住。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九 遗身科
黄龙人。史不书氏。少为沙门。专精律部。宋永初中。游番禺。止台寺。又游交趾仙山寺。诵无量寿及观音经。誓生安养。孝建二年。乃聚薪自焚。弟子争抱持以归。则其身已半焦烂矣。更一月小差。复失之。迹其所往。则火赫然。而命已尽。明日人有见弘黄金色。身乘一鹿。以西驰者。
释昙弘。黄龙人。少修戒行专精律部。宋永初中南游番禺止台寺。晚又适交趾之仙山寺。诵无量寿及观经。誓心安养。以孝建二年于山上聚薪。密往𧂐中以火自烧。弟子追及。抱持将还。半身已烂。经月少差。后近村设会举寺皆赴。弘于是日复入谷烧身。村人追求命已绝矣。于是益薪进火明日乃尽。尔日村居民咸见弘身黄金色乘一金鹿西行。甚急不暇暄凉。道俗方悟其神异。共收灰骨以起塔焉。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58
【介绍】:
南朝宋平昌安丘人。父有罪夺爵徙广州,宋孝武帝大明初系祖归京师。有异力,能担负数人。入隶羽林,为殿中将军。大明二年北魏南扰,请从战于杜梁,挺身入阵,杀伤甚众,阵亡。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宋广州增城人。文帝元嘉中因孔熙先荐仕,累迁伏波将军。后熙先将谋立彭城王刘义康,与灵甫钱六十万,嘱合兵广州。灵甫谏之,不听,乃离去不返。熙先就擒后,纵酒忧愤而死。
全齐文·卷八
琨,琅邪临沂人。晋卫将军荟孙。宋永初中,除郎中、驸马都尉,奉朝请。元嘉初,为尚书仪曹郎、州治中。累迁左军咨议,领录事,出为宣城太守、司徒从事中郎、义兴太守。还为北中郎长史、黄门郎、宁朔将军、东阳太守。孝建初,迁廷尉卿、骠骑长史,加临淮太守,转吏部郎。出为广州刺史,还为廷尉。加给事中,转历阳内史,徙东中郎长史,迁度支尚书。出为广陵太守。泰始初,迁度支尚书,加光禄大夫。出为冠军、将军吴郡太守,迁中领军,加太常及金紫,加散骑常侍,出为会稽太守。元徽中,迁金紫光禄、本州中正,加特进。顺帝即位,进右光禄大夫。齐受禅,领武陵王师,加侍中。建元四年卒,年八十四。赠左光禄大夫。
慧琼者。本姓钟。广州人也。履道高洁不味鱼肉。年垂八十志业弥勤。常衣刍麻不服绵纩纲纪寺舍兼行讲说。本经住广陵南安寺。元嘉十八年。宋江夏王世子母王氏以地施琼。琼修立为寺。号曰南外永安寺。至二十二年兰陵萧承之为起外国塔。琼以元嘉十五年。又造菩提寺。堂殿坊宇皆悉严丽。因移住之。以南安施沙门慧智。琼以元嘉二十年。随孟顗之会稽。至破纲卒。敕弟子云。吾死后不须埋藏。可借人剥裂身体以饲众生。至于终尽不忍屠割。乃造句容县举著山中。欲使鸟兽自就啖之。经十馀日。俨然如故。颜色不异。令使村人以米散尸边。鸟食远处米尽。近尸之粒皆存。弟子慧朗在都闻之。奔驰奉迎。还葬高座寺前堈。坟上起塔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