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唐朝
僧住力隋末唐初 544 — 623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 利物科
姓褚氏
其先河南阳翟人
后有避地于吴郡钱唐者。
子孙因家焉。
八岁入道。
有闻缁俗。
久之陈宣帝
京城之左。
秦皇寺。
诏董工役。
至德二年
寺主
陈亡徙居江都长乐寺
隋开皇十三年建塔五层。
金盘辉耀近远。
十七年炀帝晋王出镇淮海。
总寺任。
乃复于丹阳龙光寺
迎致梁武皇帝所得优填王像。
王谧所得定光像。
中脩高阁。
旁挟二楼。
奉像其上。
宏壮显特。
挺冠区宇。
大业四年
益起四周斋房廊庑。
仓库庖湢。
使净侣游息无厌。
十年尽出己资。
购旃檀香木。
模刻瑞像。
并二菩萨。
并安阁上供养。
十四年
隋室丧乱。
寇盗抢攘。
则誓捐身命。
守护殿阁。
神尧受禅天下更始。
诸方版荡。
而此等独存。
武德六年
贼帅辅公拓叛。
寺观。
皆撤送江南
致书愿焚身以留室宇。
公拓不听。
谓弟子曰。
吾无量劫来。
积集贪爱。
不能捐舍躯命。
以报法恩。
今像欲济江。
所不忍见。
可积薪自烧。
以供养之。
衣资什物。
并以施像。
必吾灭后。
像南还矣。
遽汤沐跏趺。
面西引火。
以至命终。
而身则合掌。
凝然不化。
多益以薪。
西后猥烬。
寿八十。
其年十月八日也。
既而像果南还。
门人慧安智颐等树碑于寺之内。
东宫庶子虞世南文。
释住力
姓褚氏
河南阳翟人
避地吴郡钱塘县
因而家焉。
宿植胜因早修慧业
甫及八岁出家学道。
器宇凝峻虚怀接悟。
声第之高有闻缁俗。
中宗宣帝
京城之左造泰皇寺。
宏壮之极罄竭泉府
乃敕专监百工。
故得揆测指撝面势严净。
至德二年
又敕为寺主
值江表沦亡僧徒乖散。
乃负锡游方访求胜地。
行至江都
乃于长乐寺而止心焉。
隋开皇十三年
建塔五层。
金槃景耀峨然挺秀。
远近式瞻。
至十七年
炀帝晋蕃又临江海。
为寺任缮造之功故也。
梁武得优填王像神瑞难纪。
丹阳龙光寺
陈国云亡道场焚毁。
乃奉接尊仪及王谧所得定光像者。
并延长乐身心供养。
而殿宇褊狭未尽庄严。
遂宣导四部王公黎庶。
共修高阁并夹二楼。
寺众大小三百馀僧。
咸同喜舍毕愿缔构乃励率同侣二百馀僧。
共往豫章刊山伐木。
人力既壮。
规摹所指妙尽物情。
即年成立。
制置华绝。
异神工。
宏壮高显挺冠区宇。
大业四年
又起四周僧房。
廊庑斋厨仓库备足。
故使众侣常续断绪无因。
再往京师
深降恩礼还至江都
又蒙敕慰。
大业十年
自竭身资。
以栴檀香木。
模写瑞像并二菩萨。
不久寻成同安阁内。
至十四年
隋室丧乱道俗流亡。
骸若萎朽充诸衢市。
誓以身命守护殿阁。
寺居狐兔顾影为俦。
啜菽饮水再离寒暑。
虽耆年暮齿。
而心力逾壮。
泥涂褫落周匝火烧。
口诵不辍手行治葺。
贼徒雪泣见者哀叹。
往往革心相佐修补。
皇唐受命弘宣大法。
旧僧馀众并造相投。
邑室虽焚此寺犹在。
武德六年
江表贼帅辅公祐
负阻缮兵戈潜图反叛。
凡百寺观撒送江南
乃致书再请。
愿在阁前。
烧身以留寺宇。
祐伪号尊称。
志在倾殄。
虽得其书全不顾遇谓弟子曰。
吾无量劫来积习贪爱。
不能捐舍形命以报法恩。
今欲自于佛前取尽决。
不忍见像济江。
可积薪自烧供养。
吾灭之后像必南渡。
衣资什物并入尊像。
泣服施灵理宜改革。
便以香汤沐浴加趺面西。
引火自焚卒于炭聚。
时年八十。
武德六年十月八日也。
命终火灭。
合掌凝然。
更足阇维。
一时都化。
在佛前焚时。
群鹊哀鸣。
其声甚切。
右绕七匝方始飞去。
及身没后像果南迁。
殿阁房廊得免煨烬。
法宝僧众如畴昔焉。
门人慧安智赜者。
师资义重甥舅恩深。
为树高碑于寺之内。
东宫庶子虞世南为文。
今像还归于本阁云。
僧法藏南北朝至隋 546 — 62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6—629 【介绍】: 南北朝至隋时僧。
颍川人俗姓荀
北周时,入终南山紫盖峰,独栖安禅,与世隔绝。
武帝灭佛,法藏初不知,经四年,始得风闻。
后至京师,请复佛法,宣帝不允。
旋主陟岵寺,复还山。
,奉敕主大兴善寺,为国行道。
炀帝大业末,充太平宫上座
释宝袭隋末唐初 547 — 626
释宝袭
贝州人
雍州三藏休法师之弟子。
休聪达明解神理超逸。
齐末驰声广于东土。
周平齐日。
隐沦本州。
元嗣立创开佛法。
休初应诏为菩萨僧。
与遵远等同居陟岵。
开皇七年召入京辇兴善寺
十八归依诵经为业。
后听经论偏以智度为宗。
布响关东高问时杰。
从休入京训勖为任。
开皇十六年
敕补为大论众主。
于通法寺四时讲化方远总集。
逮仁寿造塔。
又敕送舍利于嵩州嵩岳寺
初云雾暗合七日蒙昧。
乃擎炉发誓。
愿将限满下舍利时得见日采。
俄而所期既至。
天开光耀日当正午。
既副情望遂即藏翳。
末又送于邢州汎爱寺。
忽于函上见诸佛菩萨等像及以光明。
周满四面不可殚言。
通于二日光始潜没。
而诸相犹存。
及当下时又见卧像一躯赤光踊起。
欣其所感图而奉敬。
至文帝升遐起大禅定。
以名称普闻召而供养。
武德末年卒于住寺。
春秋八十矣。
有弟子昙恭明洪皆善大论。
恭少而机辩。
见解有名。
屡讲经论京室称善。
护法匡弼颇存圣言。
贞观初年
敕徵为济法上座
纲维僧务传芳季绪
后召入弘福。
又令知普光寺任。
德为时须。
故轮转无定。
卒于任所。
洪亦以荣望当时绍宗师业。
召入普光
时复弘法而专营浴供。
月再洗僧。
系踵安公。
归心慈氏云。
僧无碍北周至隋 552 — 645年2月28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其先中州陈氏。
晋永嘉南渡。
建邺
父旷。
梁元帝学士
承圣元年
遂生成都
神姿特异。
见者知为今器。
九岁能应对。
十岁入家塾。
辄强记不废忘。
尝至长安
道安法师
与语。
奇之。
劝使出家。
始习太子应瑞经。
追慕不自胜。
至于涕泣。
天和三年
周武纳后。
恩获薙落。
建德三年
诏废教。
因陆沈尘埃中。
然戒操愈益谨。
隋开皇初
遂与兴复。
诏住永宁寺
即趋齐。
超法师
听智度论。
未几。
长安
学十地阿毗昙等。
时兴善体法师
方开大论。
命摄讲义无拥滞。
而文句或稍遗失。
于是极昼夜。
熟诵本文六十卷。
而心疾作矣。
寻归永宁以医。
十年管河间王知寺任。
大业二年
诏刊定佛法于洛阳四方馆
五年炀帝西征。
过之召见。
劳问赐予有加。
十三年
唐受隋禅。
京师庄严寺
众以其识达。
知寺任。
如永宁。
非其好也。
武德八年
反永宁以无相理观。
调伏心疾。
贞观十九年二月二十八日
无所痛是而终。
春秋八十四。
杜淹隋末唐初 ? — 62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28 【介绍】: 隋唐时京兆杜陵人字执礼
杜如晦叔父。
隋时,与韦福嗣共入太白山,扬言隐逸,实欲邀求时誉。
文帝恶之,谪戍江表。
赦还,累除御史中丞
入唐,为矢策府兵曹参军文学馆学士,以事流越巂
太宗立,累擢检校吏部尚书参预朝政
所荐四十余人,后皆知名。
卒谥襄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28 字执礼京兆杜陵(今陕西长安县东北)人。
隋开皇中,隐居太白山
大业末,官至御史中丞
入唐,秦王引为天策府兵曹参军文学馆学士
坐事流放越巂
太宗即位,召拜御史大夫封安吉郡公
寻判吏部尚书参议政事
前后表荐40余人,后多知名。
贞观二年(628)卒,赠尚书右仆射谥曰襄
生平见新、旧《唐书·杜如晦》附、《大唐新语》卷八。
全唐诗》存诗3首。
释转明隋末唐初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或云姓鹿氏。
其所生禀则未知也。
形服仪貌。
如庸众。
大业八年
忽于雒邑告有贼起。
官司覆检。
茫无宗绪。
上以为疑。
而未之加罪也。
诏絷拘以待。
明年六月扬玄感反。
屠戮之酷。
东都尤甚。
于是其言始验。
诏释之。
会上幸江都
偃师狱吏方虑囚得死罪五十人。
将刑于市。
知驾道偃师
乃伪为饷囚者。
入狱谓诸囚曰。
日驾过此。
汝等必再三大呼有贼。
要使上闻之而后已。
上苟诘其言之所从来者。
则曰从阇梨
如是则庶几可以免死矣。
日驾过。
诸囚既如教。
上果尽释诸囚。
而复逮絷拘之。
忻然无所忧惧。
越王皇泰初
诏听自便。
然犹阴遣三卫防守。
而军国谋猷乃获与闻。
及世充僭号郑。
倍加信奉。
而使士卒防守。
愈益严谨。
围之五重。
动见徵逐。
武德三年
高祖武皇帝京师
亦莫能察其所从至也。
诏住化度寺
是岁八月竟隐去。
不复见。
身历三姓四朝。
交接贵贱。
一遵平等。
人有问其所学者。
答曰平等一法。
吾志所在也。
其泛语则涉因果。
某法师以谤大乘。
故报无择狱。
某法师以精进故。
从羊中来。
尝游总持寺
顾谓众僧曰。
不久此寺当流血矣。
汝等宜共慎之。
众怪其谩。
后以法谚累多被诛。
隋末有鲍子明者。
未详何人。
既以道艺应诏
居慧日。
而朝东莫西
略无定所。
虽官供亦未尝临赴而请给也。
所服裙帔而已。
惊叫狂走。
言无准度。
大业九年
以绯帛裹额而趋。
久之枭感反。
其党之军容如之。
感围东都
有以子明事白之者。
以为神。
召问通塞。
子明遂骂曰。
贼害天下如此。
而欲得国。
岂理哉。
时驾幸涿鹿
闻其说大悦。
遣召而劳之。
寻以箕当风簸土而去。
十年卒于洛。
释转明
俗姓鹿氏
未详何许人。
形服僧仪貌非弘伟。
容止淡然色无喜愠
隋大业八年
无何而来居住雒邑
告有贼起。
及至覆检。
宗绪莫从。
帝时惑之。
未能加罪。
权令收禁。
初不测其然也。
至明年六月
果逢枭感作逆。
驱逼凶丑充。
东都
诛戮极甚。
方委其言有据。
下敕放之。
虽被拘散。
情计如常。
与诸言议曾无所及会帝往江都行达偃师
时狱中死囚数有五十。
剋时斩决。
日吾当放此死厄。
即往狱所假为饷遗面见诸囚告曰。
日车驾当从此过。
尔等一时大呼云有贼至。
若问所由云吾所委。
当免死矣及至期会便如所告。
敕乃总放诸囚。
入禁。
便大笑而受之。
都无忧惧。
于斯时也四方草窃人不聊生。
语矣。
大业末岁犹被拘絷。
越王践祚方蒙释放。
虽往还自在。
而恒居乾阳门内。
别院供拟恐其潜逸。
密遣三卫私防护之。
及皇泰建议军国谋猷。
恒预帷幄筹计利害。
伪郑世充。
倍加信奉。
守卫严设又兼恒度。
至开明二年
唐武德三年也。
从洛宫安然而出。
周围五重初不见迹。
审伪都之将败也西达京师
太武皇帝夙奉音问深知神异。
隆礼敬之。
敕住化度寺
数引禁中。
具陈徵应。
及后事会咸同合契。
其年八月忽然不见。
衣资什物俨在房中。
寻下追徵合国周访了无所获。
在道行涉冥祥。
有问学者。
乃云。
常以平等一法。
志而奉之。
顾其游步四朝。
贵贱通属。
道冠幽极。
皆往师之。
而情一荣枯寔遵平等。
而言调谲诡不伦和韵。
或云。
某法师者见谤大乘生报无择。
某法师者从羊中来。
如此授记其例不一。
行至总持顾僧众曰。
不久此等当流血矣。
宜共慎之。
时以为卓异。
共怪轻诞。
及遭法该等事寻被簿录戮之都市。
方悔前失。
隋末有鲍子明者。
未详何人。
炀帝远召艺僧遂沾慧日。
而历游寺院不止房堂。
随夜即宿略无定所。
既请官供曾不临赴。
不著三衣而服裙帔。
或惊叫漫走言无准度。
大业九年
以绯裹额唱贼而走。
时人以为徵兆也。
及枭起逆。
诸军并著屯项袹頞。
如其相焉。
咸围东都
召问通塞。
遂恶骂曰。
贼害天下何有国乎。
帝时在涿郡
闻之大悦。
召而劳遣。
又以箕盛土。
当风扬之后覆。
枭感逆党。
并被诛剪长夏门外。
日别几千。
远应斯举。
大业十年
无故卒于雒邑
韦津隋末至初唐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隋末唐初京兆杜陵人
韦孝宽子。
初仕,官陇州刺史
炀帝大业末,为民部侍郎
帝幸江都检校民部尚书留守洛阳
李密来攻,拒之,兵败被囚。
败,归东都,深为王世充委遇。
唐高祖武德初,诏征,授谏议大夫太仆少卿检校黄门侍郎封寿光县男
出为陵州刺史
史万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京兆杜陵人
史万岁弟。
隋炀帝大业末,留镇熊州
唐高祖武德初,与盛彦师黎阳,时为右翊卫将军封太平公
五年,为山东道军副将
官至鄜州都督封原国公
韦义节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京兆杜陵人
高祖武德元年,为虞州刺史,领兵击尧君素蒲州,以文吏怯懦,频战不利,为独孤怀恩所代。
后官至刑部侍郎封襄城公
道会隋末唐初 580 — 649
道会俗姓史氏
犍为武阳人
出家益州严远寺。
后入京师
法琳同修辨正论。
下狱。
释还乡里。
眉州圣种寺。
贞观末卒。
年七十。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犍为武阳
史氏子。
器宇高简。
逸群。
初出家。
住严远寺。
为四方道俗所归向。
然意以蜀僻陋。
见闻不广。
乃入京求访师友。
益研究经论史籍。
如是十年。
且将还乡里。
讲演以利导晚辈。
属时乱离。
不果行。
义宁初
朝廷使詹俊李兖等。
招抚
致笺于丞相唐公曰。
有弟。
性姿不肖。
家门衰坠。
其封爵除赠诘诏尚在。
门生故吏子孙成列。
并奋臂切齿。
思效力用。
即日剑门虽启。
巫峡负固。
请躬率徒隶振锡启途。
折简宣威。
开怀纳款。
军无矢石之劳。
主有待成之逸。
此亦一时之利也。
惟公图之。
唐公不能用。
所在多私度僧尼道士
而宋冀尤道士杰然者
檀于隆山县
创逮观宇。
度三十人于内。
遽投牒总管段伦。
请以为寺。
安抚大使李袭誉
引兵巡察州县。
偶过之。
道士惊以为逐己。
一时走散。
观遂定以为寺至今。
贞观初。
京师
因参琳师。
脩辨正论。
间有人诬告安州皓法师
在蜀以讲演聚。
众谋返者。
且指会觇候。
有司逮捕下狱。
志气无所詟变。
常为诸囚。
开阐经论。
自春至
未尝辍。
诸囚之久系者。
或褴缕不胜寒酷。
又以书抵檀越。
无尽藏致裘履。
及事释还乡。
三辅名僧。
皆送别郭门外。
赋诗曰。
去住俱为客。
分悲损性情。
共作无期别。
时能访死生。
闻者泣下。
法曹裴希仁。
以门学求见。
谈论之顷。
微若陋其地之人物者。
曰。
蜀虽僻远。
然由西都来。
士之能以文章事业。
显名天下者。
中州
诚不多逊。
明公当虚心。
礼下贤俊。
岂宜以闻见之狭。
自鄙薄哉。
希仁愧谢。
贞观末
卒年七十。
道会
姓史
犍为武阳人
初出家。
益州严远寺。
器宇高简雅调逸群。
四方道俗日夕参候。
犹以蜀门小陜闻见非广。
乃入京询访经十馀年。
经论史籍博究宗领。
还蜀欲大开释教导引后锐。
时属乱离不果心术。
皇运初兴率先招抚
詹俊李衮首途巴蜀。
上疏曰。
弟性不肖。
家风失坠。
封爵虽除诏敕犹在。
门生故吏子孙成列。
并奋臂切齿思效力用。
即日剑门虽启巫峡负固。
请。
躬率徒隶。
振锡启途。
折简宣威。
开怀纳款。
军无矢石之劳。
主有待成之逸。
此亦一时之利也。
惟公图之。
为使淹留遂不行。
于时国初。
僧尼道士所在多度。
道士宋冀。
是彼梁栋。
隆山县下新立道观。
屋宇成就置三十人。
经总管段伦陈牒改观为寺。
其郭内住者并是道宗不伏。
移改嘱安抚大使李袭誉
巡察州县。
以事达。
乃引兵过城。
四面鸣鼓一时驱出。
举宗怨诉噂𠴲街衢。
曰。
未能令天下改观为寺。
此之一所终不可夺。
遂依立寺。
至今不毁。
武皇登遐。
入京朝观。
因与琳师同修辨正。
安州皓师。
在蜀弘讲。
人有嫉者。
表奏云。
反又述法。
觇候消息遂被拘执。
身虽在狱言笑如常。
为诸在狱讲释经论。
经春至冬。
诸僧十数。
衣服褴缕不胜寒酷。
京师有无尽藏。
恒施为事。
致书曰。
自如来潜影西国
千有馀年。
正法东流五百许载虽复赤髭青眼大开方便之门。
白脚漆身广示归依之路。
犹未出于苦海。
尚陆沈于险道。
五众名僧四禅教首。
头陀聚落唯事一餐。
宴坐林中但披三纳。
加以无缘之慈想。
升锤以代鸽。
履不轻之行。
思振锡以避虫。
今有精勤法子清净沙门
横被囚拘实非其罪。
遂使重关早落睹狱吏而魂飞。
清室晚开见刑官而思尽。
严风旦洒穿襟与中露俱飘。
繁霜夜零寒心与死灰同殪。
若竟不免沟壑。
抑亦仁者所耻。
书达即送裘鞋给之。
及事释还乡。
三辅名僧送出郭门。
与诸远僧别诗曰。
去住俱为客。
分悲损性情。
共作无期别。
时能访死生。
道俗闻者皆堕泪。
益州法曹裴希仁。
自矜门学。
与相见。
轻有讥诮。
曰。
蜀川虽小贤德如林。
汉朝八俊同出。
张纲埋轮
东雒
难曰。
豺狠当路安问狐狸
奏诛梁冀
威摄四海者。
揵为武阳人也。
汉时有问杨子云曰。
仲堪何如人。
答曰。
隐不违亲。
贞不绝俗。
天子不臣。
诸侯不友者。
资中人也。
巴西阆中
百王之仰戢。
益州郫县
名振于华夷。
明公庶可虚心待国士。
岂得以土地拘于人哉。
言讫而出。
希仁愧谢。
既返谓人曰。
江汉多灵。
其斯人也。
贞观末卒。
年七十矣。
韦澄隋末至初唐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隋末唐初京兆杜陵人
在隋任大丞相府法曹东京兵部侍郎定陵郡尚书左丞国子司业等官。
入唐。
高祖武德初,任国子祭酒,出为绵州刺史
卒谥敬
杜荷初唐 ? — 64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43 【介绍】: 京兆杜陵人
杜如晦子。
功臣子尚城阳公主,授尚乘奉御
太宗贞观中,因与太子承乾谋变,坐诛。
杜如晦唐初 585 — 63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85—630 【介绍】: 唐初京兆杜陵人字克明
初为秦王府兵曹参军,擢陕州总管府长史,进陕东道大行台司勋郎中,兼文学馆学士
李世民征伐,常参谋帷幄,剖断如流,深为时辈所服。
世民立为太子,授左庶子,迁兵部尚书进封蔡国公
太宗贞观二年,以本官检校侍中,摄吏部尚书,号为称职。
三年,进右仆射,仍领选事。
房玄龄共掌朝政,台阁制度,宪物容典,率二人裁定。
世称良相,必曰“房、杜”。
卒谥成
如晦字克明
京兆杜陵人
隋大业中
以常调预选补滏阳
寻弃官归唐。
初为秦王府兵曹参军
太宗即位
兵部尚书
封蔡国公
尚书右仆射
房玄龄共掌朝政。
良相者称房杜焉。
贞观四年薨。
年四十六。
司空
徙封莱。
图形淩烟阁。
谥曰成
韦叔谐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京兆杜陵人
韦瓒子。
高祖武德末,官蒲州刺史
太宗贞观元年岭南酋长冯暄、谈殿等迭相攻击,加叔谐员外散骑常侍,与李公淹偕往慰抚之。
三年,为库部郎中
杜举隋至唐初 587 — 64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87—641 【介绍】: 隋至唐初京兆杜陵人
隋炀帝大业五年对策甲科。
解褐为宁州司功参军,历柘城城父县令
渝州别驾
唐,太宗贞观中,除、南五州诸军事,五州刺史
释智兴隋末唐初 588 — 632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科
洛州宋氏子。
谦约自持仍厉操行。
诵习诸经要偈心口相师不辍。
昏晓。
禅定寺
世所谓大庄严寺也。
依首律师讲。
会同侣徵难。
词锋惊挺。
大业五年。
冬任寺之维那职。
扣钟之法。
奉佩勤至。
僧三果者有兄从驾南幸江都道亡。
无讣。
于是其妻梦之曰。
吾行达彭城不幸病死。
生于地狱。
受苦叵言。
赖于今月旦日禅定寺僧智兴鸣钟响振地狱。
同受苦者。
一时解脱。
而生乐处。
图报其恩。
可具绢十疋奉之。
以陈吾意妻寤为人言之。
曾莫之信。
俄复梦及。
巫觋降语皆然。
乃如数奉绢以非己功德。
并转施大众。
或问鸣钟致感之由。
曰余见付法藏传罽腻吒王剑轮停事及增一阿含钟声功德。
遵此力行不敢怠尔。
其击之始则祝曰。
愿诸圣贤同入道场。
纾发三下。
所以展恭敬也。
逮乎长打则祝曰。
愿诸恶趣闻我钟声。
俱离苦楚。
必尽三通。
所以畅慈悲也。
严寒之夕。
极冻之晨。
皮裂肉皴。
犹露手执椎。
掌内凝血。
无所辞惮。
如斯而已。
其他又何术哉。
贞观六年三月
遘疾。
预如终日。
舍资具食召众陈别。
春秋四十五。
杜城弟子善因讲四分律诵法华经以荐冥福。
释智兴
俗缘宋氏。
洛州人也。
谦约成务厉行坚明。
诵诸经数十卷并行法要偈数千行。
心口相师不辍昏晓。
禅定寺
今所谓大庄严也。
初依首律师随从讲会。
思力清撤同侣高之。
徵难鳞错词锋惊挺。
又能流靡巧便不伤伦次。
时以其行无诤也。
大业五年仲冬
次掌维那
时钟所役奉佩勤至僧徒无扰。
寺僧三果者。
有兄从帝南幸江都
中路亡没。
初无凶告。
忽通梦其妻曰。
吾行从达于彭城
不幸病死。
生于地狱。
备经五苦。
辛酸叵言。
谁知吾者。
赖以今月初日蒙禅定寺僧智兴鸣钟发声响振地狱。
同受苦者一时解脱。
今生乐处思报其恩。
可具绢十匹奉之并陈吾意。
从睡惊觉怪梦所由。
与人共说初无信者。
寻又重梦。
及诸巫觋咸陈前说。
经十馀日凶问奄至。
恰与梦同。
果乃奉绢与之。
自陈无德。
并施大众。
有问曰。
何缘鸣钟乃感斯应。
曰。
余无他术。
见付法藏传。
罽腻吒王剑轮停事。
及增一阿含钟声功德。
敬遵此辙。
苦力行之。
登楼寒风切肉。
僧给皮袖用执钟槌。
余自厉意露手捉之。
严寒裂肉掌中凝血。
不以为辞。
又至诸时鸣钟之始。
愿诸贤圣同入道场。
然后三下。
将欲长打。
如先致敬。
愿诸恶趣闻此钟声俱时离苦。
如斯愿行志常奉修。
岂惟微诚遂能远感。
众服其言。
贞观六年三月
遘疾少时自知后世。
舍缘身资召诸师友。
因尔陈别。
寻卒庄严。
春秋四十有五。
葬于杜城窟中。
弟子善因。
宗师戒范讲四分律。
讲法华经冥神福慧著闻京邑
韦叔谦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京兆杜陵人
韦叔谐弟。
太宗贞观二年,为刑部员外郎
故事,叔父兄弟,不许同省为郎官,后其兄叔谐、季武相继除库部主爵郎中太宗谓欲成一家之美,时人谓之三列宿
叔谦后官至考功吏部郎中
杜楚客唐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初京兆杜陵人
杜如晦弟。
初隐于嵩山
太宗贞观四年,召拜给事中
出为蒲州刺史,有能名,徙瀛州
后为魏王府长史,迁工部尚书,摄府事,以威肃闻。
知帝意薄太子承乾,乃为魏王谐媚用事臣,数言王聪睿可为嗣,人或以闻,帝隐而不言。
及王贬爵,楚客废于家。
寻授虔化,卒。
韦庆植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京兆杜陵人
韦澄子。
高祖武德中,任秦国公府录事参军秦王府司马、仓部郎中
后出为、密二州刺史
太宗贞观中,为魏王府长史
刘行敏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
太宗贞观时人,曾任长安县
善嘲谑,有诗嘲谑户部侍郎杨文瓘、长安县杜善贤等人。
事迹见《太平广记》卷二五四引《启颜录》。
全唐诗》存诗3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