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宋朝
于观南宋
全宋文·卷四六四九
于观绍兴末朝请郎夔州路提刑提举事,通判黔州
嘉靖思南府志》卷一,乾隆贵州通志》卷一七。
方回宋末元初 1227年5月11日 — 1307
全宋诗
方回(一二二七~一三○七)字万里一字渊甫号虚谷别号紫阳山人歙县(今属安徽)人。
早年以诗获知州魏克愚赏识,后随魏至永嘉,得制帅吕文德推荐。
理宗景定三年(一二六二)进士,廷试原为甲科第一,为贾似道抑置乙科首,调随州教授
吕师夔提举江东,辟充干办公事,历江淮都大司干官、沿江制干,迁通判安吉州
贾似道鲁港兵败,上书劾贾,召为太常簿
以劾王爚不可为相,出知建德府
恭帝德祐二年(一二七六),元兵至建德,出降,改授建德路总管府尹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一二七七)赴燕觐见,归后仍旧任。
前后在郡七年,为婿及门生所讦,罢,不再仕。
以诗游食新贵间二十馀年,也与宋遗民往还,长期寓居钱塘
元成宗大德十一年卒,年八十一。
诗初学张耒,晚慕陈师道黄庭坚,鄙弃晚唐,自比陆游,有《桐江》六十五卷(《剡源文集》卷八《桐江诗集序》),已佚。
又有《桐江续集》,系元时罢官后所作,自序称二十卷,《千顷堂书目》作五十卷,今残存三十六卷。
另有《瀛奎律髓》等行世。
回以宋守土官腼颜仕,以“大物既归周,裸士来殷商”(本集卷二五《送男存心如燕二月二十五日夜走笔古体》)开解,并谀元为“今日朝廷贞观同”(本集卷二四《送丘子正以能书入都……》),诚属可鄙,所以为周密癸辛杂识》别集卷上所深诋。
周斥其曾以梅花百咏谀贾似道,当为事实,集中有“向来世故未曾识,折腰此人(似道)觊斗升”(卷二三《三月二十日张君輗约饮王子由紫霞道院酒字为韵》),即为此事之證明。
因此前人虽辨周密方回或有私愤,而人品确不能称道。
事见本集有关诗文,明弘治徽州府志》卷七有传。
 方回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
校以清抄《虚谷桐江续集》(四十八卷,简称清抄本,藏北京图书馆),两本卷次不同,非出一源。
底本诗集外之诗、校本多出底本之诗及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魏能北宋 ? — 101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5 【介绍】: 郓州人
少应募隶云骑军,七迁散员左班都知
太宗称其材勇过人,特进用之,以战契丹,屡建军
真宗景德元年,师还,以与孙全照互讦,责贬。
旋起为虢州都监
官终康州团练使
贾逵北宋 1010 — 107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0—1078 【介绍】: 真定藁城人
行伍出身,为殿前班副都知,改西染院副使
狄青侬智高,多建军
秦凤路钤辖,改并代路,历泾原高阳关鄜延路副都总管,入为步军副都指挥使
京城水灾有方,迁马军副都指挥使,复总鄜延兵,筑延州城外堡障,以御夏人。
元丰初,拜建武军节度使殿前副都指挥使
卒谥武恪
彭耜
全宋诗
彭耜字季益号南岳先生又号鹤林长乐(今属福建)人。
道士,拜大都
葛长庚同时(《全宋词》小传)。
今录诗十五首。
何德固南宋
全宋文·卷六六七三
何德固字叔坚自号梧溪散人汉州雒县(今四川广汉)人。
淳熙十四年进士及第庆元中成都府学教授
尝倅隆兴
开禧中李壁参知政事,荐蜀士十二人于朝,德固予焉。
后历知长宁军崇庆府
垂除部使者,告老而去,年方五十四。
见所撰《冯太师集序》、《夜郎溪题名》,《成都文类》卷首题名,《两朝纲目备要》卷九,嘉庆四川通志》卷一二三、一五二,道光遵义府志》卷一一。
梁彦通北宋 1031 — 109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31—1098 【介绍】: 郓州须城人字贯之
梁适子。
以荫补秘书省正字
殿中丞国子博士、知邢州
契丹使王遵义来聘,往劳之。
遵义言太守不服金带,是薄己,不肯见,彦通执意朝服不可改。
官终知华州,有惠政。
释元易北宋 1053 — 1137
全宋诗
释元易(一○五三~一一三七)俗姓税潼川府铜山(今四川中江县东南)人。
徽宗大观四年(一一一○)出住招提,十更名刹,晚住襄州石门寺
为青原下十二世,芙蓉道楷禅师法嗣。
高宗绍兴七年卒,年八十五。
嘉泰普灯录》卷五、《五灯会元》卷一四有传。
今录诗三首。
释禧誧北宋 1057 — 1115
全宋诗
释禧誧(一○五七~一一一五)俗姓宋蔡州西平(今河南南阳市北)人。
为青原下十二世,芙蓉道楷禅师法嗣。
初住西京天宁寺,继徙韶山、观音、丹霞(此据《嘉泰普灯录》)。
徽宗政和五年卒,年五十九。
嘉泰普灯录》卷五、《五灯会元》卷一四有传。
今录偈二首。
释法成宋 1071 — 1128
全宋诗
释法成(一○七一~一一二八)俗姓潘秀州嘉兴(今属浙江)人。
祝发后于吴兴金山广法院事本觉法真守一禅师,后十九年至随州大洪山师芙蓉道楷禅师
徽宗大观元年(一一○七)传法香山,政和二年(一一一二),住持汴京净因禅院,后住镇江焦山普济禅院,晚归广法禅院
为青原下十二世,芙蓉道楷禅师法嗣。
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
事见《北山集》卷三二《宋故焦山长老證大师塔铭》,《嘉泰普灯录》卷五、《五灯会元》卷一四有传。
今录诗八首。
释法灯北宋 1075 — 1127
全宋诗
释法灯(一○七五~一一二七)号传炤俗姓王(此据塔铭,《嘉泰普》、《五灯会元》作刘氏),华阳(今四川成都)人。
二十三岁剃落于承天院,受其足戒。
尝师事圆明、宝梵。
后下荆江、历淮山,北抵汉沔,遍谒诸老。
徽宗政和七年(一一一七)西归,诏住襄阳鹿门政和禅寺
为青原下十二世,为芙蓉道楷禅师法嗣。
钦宗靖康二年卒,年五十三。
事见《石门文字禅》卷二九《鹿门灯禅师塔铭》。
嘉泰普》卷五、《五灯会元》卷一四有传。
释子淳北宋 ? — 1119
全宋诗
释子淳(?
~一一一九),俗姓贾剑门(今四川剑阁县北)人。
幼出家大安寺,弱冠为僧。
初参玉泉芳禅师,次扣大沩真如之室,后彻證于芙蓉道楷禅师
邓州丹霞。
为青原下十二世,芙蓉道楷禅师法嗣。
徽宗宣和元年卒。
嘉泰普灯录》卷五、《五灯会元》卷一四有传。
今录诗二百一十首,编为二卷。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19 【介绍】: 僧。
剑州梓潼人俗姓贾
弱冠为僧。
芙蓉楷禅师法嗣。
邓州丹霞,学众千人,盛冠诸方。
终住洪山保寿而化。
子淳
剑州梓潼贾氏子。
依县之大安寺为童子。
年二十七。
祝发受具。
礼道凝上人为师。
通贯教乘。
练达艺学。
大阳访芙蓉老人。
叩以大事。
芙蓉目师伟器。
示之曰。
古人谓空劫已前承当。
佛未出世体会。
汝但退步就己。
万不失一。
安用多言。
师言下大悟
芙蓉有年。
芙蓉。
举立僧。
学识威仪。
为众标表。
芙蓉深器重之。
以为洞上孤宗。
斯人可托。
自是名起丛林。
崇宁间
王公信玉。
按刑京右。
闻师名德。
请住南阳丹霞山。
道声益著。
师说法直捷警悟。
位下多贤哲士。
如了如悟如预。
后皆为天人师
但道熟世疏。
能为左右周旋。
使师得一意安唱。
不至阙陷者预也。
久之。
以疾退居唐州大乘西庵
随州太守向公。
复以洪山保寿为迫。
不得已应之。
遂终于保寿。
师性孤洁。
气和而貌刚。
心慈而言厉。
自髫龀立志。
至老不渝。
以忘机为化本。
以离识为宗通。
故能妙唱五位。
横压诸方。
可谓丈夫矣。
塔在洪山南。
释惟照宋 1084 — 1128
全宋诗
释惟照(一○八四~一一二八)简州阳安(今四川简阳)人。
俗姓李
洪州宝峰。
为青原下十二世,芙蓉楷禅师法嗣。
幼师成都鹿苑清泰,年十九,剃染登具。
后谒芙蓉于大洪
累年出领招提,还甘露、三祖。
徽宗宣和四年(一一二二),诏补江州圆通,弃去,复居泐潭。
高宗建炎二年卒,年四十五。
嘉泰普灯录》卷五、《五灯会元》卷一四有传。
今录诗十九首。
微禅师
全宋诗
微禅师,住瑞州洞山
为青原下十二世,芙蓉道楷禅师法嗣。
嘉泰普灯录》卷五、《五灯会元》卷一四有传。
释妙普宋 1071 — 1142
禅师妙普者。
字性空
汉州人也。
公性少缘饰。
好面折人。
能与公游者。
始终皆名。
公尝以短策敝衲。
历诸名山。
不喜同众挂搭。
或宿古庙
或寄閒房。
有以耐丛林而谏公。
公为诺诺而已。
及见死心于黄龙。
乃折策坚依之。
竟得黄龙之旨。
死心独奇公。
公慕船子遗风。
辞抵秀水
结茅青龙之野。
吹铁笛自娱。
爱发新声。
尝歌曰。
心法双忘犹隔妄。
色尘不二尚馀尘。
百鸟不来春又过。
不知谁是住庵人。
又曰。
学道犹如守禁城。
昼防六贼夜惺惺。
中军主将能行令。
不动千戈治太平。
又曰。
十二时中莫住工。
穷来穷去到无穷。
直须穷彻无穷底。
踏倒须弥第一峰。
建炎初
徐明唱叛。
道经乌镇
恣杀戮。
鸡犬绝声。
公悯之。
曳履独往。
或以险难止公。
公曰。
随缘赴感。
吾之愿也。
贼见公伟异。
疑必跪伏者。
执问来端。
公曰。
吾乃禅者。
欲抵密印寺
岂有他哉。
贼怒欲杀。
公笑曰。
大丈夫。
要头便斫去。
何以怒为。
愿施一饭。
以为送终。
贼意稍解。
授以肉食。
公如常应供。
出生毕。
乃曰。
孰当祭我以文。
贼相笑顾不答。
公曰。
吾自为之。
贼复相笑。
遗以秃笔。
公起大书于空壁曰。
呜呼惟灵。
劳我以生。
则大块之过。
役我以寿。
则阴阳之失。
乏我以贫。
则五行不正。
困我以命。
则时日不吉。
吁哉至哉。
赖有出尘之道。
悟我之性。
与其妙心。
则其妙心孰与为邻。
上同诸佛之真化。
下合凡夫之无
纤尘不动。
本自圆成。
妙矣哉。
妙矣哉。
日月未足以为
乾坤未足以为大。
磊磊落落。
无𦊱无碍。
六十馀年和光混俗。
四二十腊逍遥自在。
逢人则喜见佛不拜。
笑矣乎。
笑矣乎。
可惜少年郎。
风流太光彩。
坦然归去付春风。
体似虚空终不坏。
尚飨。
字势飞动。
数壁俱尽。
遂举箸饫食。
贼徒争视大笑。
公食罢复高声招曰。
来来。
劫数既遭离乱。
我是快活烈汉。
如今正好乘时。
便请一刀两段。
又大呼斩斩。
贼大骇异。
令卫出之。
乌镇庐舍独全。
公之惠也。
道俗闻益皈仰。
以名刹致。
公不顾。
或说公从上付托之重。
公辄以铁笛挥之。
绍兴庚申
命造大盆。
修书寄雪窦持禅师曰。
吾将水葬矣。
笑曰。
风流老子
灼有商量。
壬戌至。
见公尚存。
相叙欢甚。
占偈嘲曰。
咄哉老性空
刚要喂鱼鳖。
去不索性去。
只管向人说。
公笑曰。
惟待老兄證耳。
令告四众。
众集。
公为说法。
仍说偈曰。
坐脱立亡。
不若水葬。
一省柴烧。
二省开圹。
撒手便行。
不妨快鬯。
谁是知音。
船子和尚高风难继。
百千年一曲。
渔歌少人唱。
遂盘坐盆中。
弄笛。
顺潮而下。
缁素随至。
不可胜计。
望欲断目。
公取塞戽水。
而回众拥观。
水无所入。
复乘流而往。
引声拍掌。
长歌曰。
船子当年返故乡。
没踪迹处妙难量。
真风遍寄知音者。
铁笛横吹作散场。
其笛声呜咽。
顷于苍茫间。
见以笛掷空而没。
后三日。
滩头趺坐如生。
四至争往迎。
归留五日。
异香不散。
阇维时有二玄鹤。
徘徊空中。
得舍利。
大如菽者莫计。
塔于青龙。
其尺楮片言。
流播人间。
珍如珙璧。
赞曰。
余考建炎之扰。
高蹈物表。
不无其人。
普公直蹑不测之垒。
因机示教。
布置节次。
毫忽不乱。
此其智力愿力。
可称两足矣。
惟颠末追慕船子。
虽钓尽清波金鳞不遇。
而公之慈风凛然在也。
释法顺南宋 1076 — 1139
法顺禅师者。
绵州文氏子也。
弃蒙行脚。
观宝轮藏迅转。
顿彻教外别传之旨。
得受记于龙门佛眼
同出佛眼门者。
高庵悟竹庵圭雪堂行辈。
住白杨时
其同门俱名矣。
独白杨败屋数楹。
东倾西压。
以木丫支拄焉。
日携钵袋。
走抚之乡城
至晚或负斗而还。
及门数十人乐与之。
俱每夜参。
必端据木床。
徒属或足侧耳而听曲折。
曰。
好事堆堆叠叠来。
不须造作与安排。
落林黄叶水推去。
横谷白云风捲回。
寒雁一声情念断。
霜钟才动我山摧。
白杨更有过人处。
尽夜寒炉拨死灰。
忽有个衲僧出来道。
长老少卖。
弄得恁么穷乞相。
山僧祇向它道。
却被你道著。
又曰。
鸡啼晓月。
狗吠枯桩。
只可默会。
难入思量。
看不见处。
动地放光。
说不到处。
天地玄黄。
抚州尺六。
状纸原来。
出在清江。
大众分明话出人难见。
昨夜三更月到窗。
又曰。
风吹茨屋脊漏。
雨打阇黎眼睛湿。
恁么分明却不知。
却来者里低头立。
住白杨既久。
激励学者。
妙有方略
虽枯淡不堪。
有青原绍灯辈。
始终侍从
后俱出世。
大显其声。
老疾。
一日诸山趋询。
起示众曰。
久病未尝离木枕。
人来多是问如何。
山僧据问随缘对。
窗外黄鹂口更多。
只如七尺之躯甚处受病。
众中具眼者。
试为山僧指出病原。
看众争下语。
乃拊掌一下。
作呕吐声曰。
好个木枕子。
便趋寂。
依法阇维。
收五色舍利。
并诸不坏者。
曰目睛齿舌数珠。
瘗于寺西。
在龙门时。
云居虚席。
高庵悟表里端劲。
趋龙门聘之。
固辞。
佛眼勉其出住。
仍不就。
曰。
先知觉后知。
先觉觉后觉。
盖素分也。
况云居为江右名刹之首。
安众甚便。
沾沾小节。
奚足喜焉。
君应之。
虽不敏。
愿请为辅
乃欣起。
于是自为藏主
贤真牧维那
乌头典知客。
应庵华莅副寺。
德用为监寺
自圆为首座
佛眼之风大振焉。
赞曰。
余初阅师行实。
疑其为踽凉之士。
逮味师语句。
政黄牛端狮子之上也。
高庵最劲挺。
不近人情。
师降尊招贤。
阐扬一代时教。
其迹岂可测哉。
然其示枯淡于一时。
流膏腴于百代。
于戏尚矣。
冉琎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播州人
与弟冉璞俱有文武才,辟召不起。
余玠安抚四川,筑招贤馆以礼士,兄弟闻之,谒,为画筑城钓鱼山之策,后果赖之。
冉璞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播州人
冉琎弟。
有文武才,隐居少数民族之中。
余玠安抚四川,筑招贤馆以礼士,与兄闻之,谒,为画筑城钓鱼山之策,后果赖之。
马全义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幽州蓟人
历仕后晋后汉
后周时累官殿前都指挥使、铁骑左第二军都校,领播州刺史
宋初,从征李筠,勇战克其城,迁虎捷左厢都校。
又从征李重进,录功居多,改龙捷左厢都校,领江州防御使
以疾卒,年三十八。
余玠南宋 1198 — 1253
全宋文·卷七八七一
余玠(一一九八——一二五三)字义夫号樵隐蕲州(治今湖北蕲春东北)人。
少为白鹿洞诸生,家贫落魄,喜功名,因事亡命,入赵葵幕。
嘉熙三年,与蒙古兵战有功,授直华文阁淮东提点刑狱
淳祐元年四川安抚制置使,大更敝政,遴选守宰,筑馆招贤,用播州冉氏兄弟策,筑青居、大获、钓鱼、云顶、天生等十馀城。
之治蜀,轻徭薄征,边关无警,自宝庆以来,蜀帅未有能及之者。
累官至资政殿学士
宝祐元年暴卒。
余如孙玠府君墓志》(光绪开化县志》卷一二),《宋史》卷四一六本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