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明朝
张以宁元末明初 1301 — 1370
以宁字志道古田人
进士,官翰林学士
入明,复授侍讲学士,出使安南还,道卒。
有《翠屏稿》、《淮南稿》、《南归纪行》、《安南纪行集》。
何乔远《闽书》:学士奉使安南,御制诗送之。
北还,道卒。
学土亮直通敏,廉谨自将,临终口占曰:「覆身惟有黔娄被,垂橐都无陆贾
」 徐熜勃《笔精》:淮西阃帅夏贵,以至元丙子附元,授中书左丞至己卯薨。
有吊以诗曰:「自古谁不死,惜君迟四年。
间君今日死,何似四年前?
」元学士古田张以宁洪武二年徵为原官,四年卒。
夏贵略相似。
列朝诗集》:国初诗派,西江刘泰和崧、闽中则张古田志道
泰和以雅正标宗,古田以雄丽树帜。
江西之派中降而归东里,步趋台阁,其流也卑冗而不振。
闽中之派旁出而宗膳部,规模唐音,其流也肤弱而无理。
王士禛《古诗选》:有明一代,作者众多。
七言长句。
在明初则高季迪张志道刘子高为最,后则李宾之
至何、李学杜,厌诸家之坦迤,独于沈郁顿挫处用意。
虽一变前人,号称复古,而同源异派,实皆以杜氏为昆仑墟。
汪端《明三十家诗选》:志道七古骨力遒健,才气排宕,发源杜陵,出入遗山道园之间,可以独张一军。
田按:志道八岁赋《琴堂》诗,释伯父于狱。
史称其与朱升秦裕伯等扈从拥翠亭,给笔劄赋诗,可谓荣幸:《翠屏》一咀含英华,当为闽诗一代开先,二蓝、十子,皆在下风。)
僧梵琦元末明初 ? — 1370
行实 师讳梵琦
楚石其字也。
宁波府象山县人
姓朱氏
年九岁。
授经于讷翁谟公。
十六剃染。
阅楞严经有省。
元叟端公
西楼鼓声。
汗如雨下。
因偈曰。
捉得红炉一点雪。
却是黄河六月冰。
元叟
元叟许可。
会报恩虚席以待。
师勉赴。
而筑室西斋。
为终焉之计。
师形躯短小。
而神观精朗。
举扬正法。
无愧妙喜
世寿七十五。
僧腊六十三。
有六会语录行世。
上堂 除夜小参。
善哉三下板。
知识尽来参。
既善知时节。
吾今不再三。
诸仁者。
一举更不再举。
今已再举。
一闻更不再闻。
今已再闻。
头头上明。
物物上了。
如理如事。
亘古亘今。
不是涅槃心。
亦非正法眼。
恁么恁么。
三世诸佛祇言自知。
不恁么不恁么。
六代祖师无启口处。
设使言前荐得。
犹为滞壳迷封。
假饶句下精通。
未免触迷狂见。
今红炉上拾得一点雪。
枯木上糁些子花。
与你诸人赴个时节。
残灯随腊尽。
爆竹送春来。
复举盘山云。
向上一路。
千圣不传。
慈明云。
向上一路。
千圣不然。
妙喜云。
向上一路。
热碗鸣声。
师云。
三大老尽力道。
只发明得向下一路。
若是向上一路。
驴年未梦见在。
普说 上堂。
举僧问乾峰。
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
未审路头在什么处。
峰以拄杖画一画。
云在这里。
师云。
白云万里。
僧举前话问云门。
门云。
扇子𨁝跳上三十三天
筑著帝释鼻孔。
东海鲤鱼打一棒。
雨似盆倾。
师云。
白云万里。
忽有人出来。
问天宁与么批判。
还惬得二大老意么。
向他道白云万里。
呵呵呵。
啰啰哩。
啰啰哩。
啰啰哩。
刹刹尘尘知几几。
十字街头石敢当。
忽然吸竭沧溟水。
你辈茄子瓠子那里知得。
拍禅床便起。
当晚小参。
僧问诸佛不出世。
祖师不西来。
佛法遍天下。
谈玄口不开。
既是佛法遍天下。
为什么谈玄口不开。
师云。
南斗七。
北斗八。
进云。
未审此理如何。
师云。
去去西天路。
迢迢十万馀。
乃云。
人天众前激扬此事。
也须是本分衲僧始得。
若非本分衲僧
未免遭人怪笑。
只如适来禅客立个问头。
恁么答他。
却理会不得。
再举一遍。
既是佛法遍天下。
为什么谈玄口不开。
檐声未断前宵雨。
电影还连后夜雷。
结夏小参。
僧问如何是山里禅。
师云。
胡孙上树尾连颠。
进云。
如何是城里禅。
师云。
十字街头一片砖。
进云。
如何是村里禅。
师云。
扶桑人种陕西田。
进云。
谢师答话。
师云。
苍天苍天。
乃云。
衣食养寿命。
一日不可无。
粪埽敌寒暑。
粗粝疗形枯。
昨日三春。
今朝九夏。
何不趁色身强健时。
拨教生死路头明白。
要去便去。
要住便住。
谁障得你。
谁碍得你。
岂不俊哉。
岂不快哉。
且道生死路头作么生拨。
空手把锄头。
步行骑水牛。
人从桥上过。
桥流水不流。
若不会。
与你下个注脚。
空手把锄头。
骤马上高楼。
步行骑水牛。
闹处冷湫湫。
人从桥上过。
饭萝头受饿。
桥流水不流。
拨火觅浮沤。
时不待人。
参。
复举圆觉经云。
居一切时。
不起妄念。
于诸妄心。
亦不息灭。
住妄想境。
不加了知。
于无了知。
不辨真实。
师云。
若然。
道有也得。
道无也得。
向上也得。
向下也得。
得也得。
不得也得。
数片白云笼古寺
一条绿水绕青山。
示众 师云。
一朝村院主
万劫出头难。
大难大难。
若是个汉。
佛语祖语不教蕴在胸襟。
掉向他方世界。
何况世间浅近之学。
便诵得四韦陀典。
但增妄想。
堪作甚么。
食人涎吐。
未有了日。
不如无事好。
见我道无事。
便作无事会又争得。
若要真个无事。
须下死工夫。
大死一回。
死中得活。
便能超毗卢。
释迦
百匝千重。
七通八达。
祖师巴鼻。
向上宗乘
尽与埽除。
不劳拈出。
云门云。
我今日共你说
屎灰屎火。
泥猪疥狗。
不识好恶。
屎坑里作活计。
汝若跳出屎坑。
却来山僧手里吃棒。
示众。
看这般时节。
志学道兄弟那里放包。
从上来建立门庭为什么事。
可但为你几乡亲法眷。
图口腹。
恣无明。
成群作队。
造地狱业。
佛法禅道推向一边。
争知业报卒亸避不得。
刀山剑树。
镬汤炉炭。
无人替代渠。
如今大方丛林。
兵变以来。
南北东西。
万中无一。
因什么如此。
盖是恶贯满。
业果熟。
自作自受。
更教谁承当。
祖师劝你出家。
终不但为衣食名利抛乡别井也。
只为生死事大。
无常迅速。
寻师访友。
切切究明。
喷地一发。
成佛作祖去。
报父母深恩去。
度脱天下人去。
既不如此。
因何出家。
冷地思量。
古风大好。
饥则乞食。
寒则补衣。
日中一餐。
树下一宿。
旅泊三界。
示一往还。
永断无明。
方成佛道。
岂不见无业国师示众云。
古人得意之后。
茅茨石室。
折脚铛里煮饭吃过三二十年。
名利不干怀。
财宝不为念。
大忘人世。
隐迹岩丛。
君王命而不来。
诸侯请而不赴。
岂同吾辈贪名爱利。
汩没世涂。
如短贩人。
有少希求。
而忘大果。
与么指示。
可煞分明。
作福不如避罪。
多虚不如少实。
在此衣线下一道圆光。
阿谁无分。
莫教失却人身。
只要你直下搆取。
便与佛祖齐肩。
若道山僧妄语。
甘入拔舌地狱。
示众。
教中有六念。
念佛。
念法。
念僧。
念戒。
念天。
念施。
衲僧门下念个什么。
若道念佛。
念著佛字。
漱口三日
不可是念佛也。
若道念法。
法尚应舍。
何况非法。
不可是念法也。
清净行者。
不入涅槃。
破戒比丘
不入地狱。
不可是念僧也。
持犯但束身。
非身无所束。
不可是念戒也。
三界无安。
犹如火宅。
不可是念天也。
施者受者。
并所施物。
三轮空寂。
俱不可得。
不可是念施也。
莫是无念么。
才无念便是有念。
避溺投火。
转见病深。
直饶独脱无依。
要作山僧奴子未可在。
欲得会么。
千年无影树。
今时没底靴。
举云门一日拈拄杖云。
凡夫实谓之有。
二乘析谓之无。
缘觉谓之幻有。
菩萨当体即空。
衲僧见拄杖但唤作拄杖。
行但行。
坐但坐。
总不得动著。
妙喜云。
我不似云门老人。
将虚空剜窟笼。
蓦拈拄杖云。
拄杖子不属有。
不属无。
不属幻有。
不属即空。
卓一下云。
凡夫二乘缘觉菩萨尽向这里各随根性悉受用。
惟于衲僧分上为害为冤。
要行不得行。
要坐不得坐。
进一步则被拄杖子迷却路头。
退一步则被拄杖子穿却鼻孔。
只今莫有不甘底么。
试出来与拄杖子相见。
如无。
来年更有新条在。
恼乱春风卒未休。
凡夫不合起有见。
二乘不合起无见。
缘觉不合起幻有见。
菩萨不合起当体即空见。
不可放过。
云门老汉贪观白浪。
失却手桡累天下衲僧总落拄杖圈䙌。
放过不可。
好与一坑埋却。
举昔有一婆子施财。
赵州和尚转大藏经。
赵州下禅床绕一匝云。
藏已毕
人回似婆子。
子云
比来请转一藏。
如何和尚只转半藏。
妙喜云。
众中商量道。
如何是那半藏。
或云再绕一匝。
或弹指一下。
或咳嗽一声。
或喝一喝。
或拍一拍。
恁么见解。
只是不识羞。
若是那半藏。
莫道赵州更绕一匝。
直饶百千万亿匝。
于婆子分上只得半藏。
设使更绕须弥山百千万亿匝。
于婆子分上亦只得半藏。
假饶天下老和尚亦如是绕百千万亿匝。
于婆子分上也只得半藏。
设使山河大地。
森罗万象。
若草若木。
各具广长舌相
异口同音。
从今日转到尽未来际。
于婆子分上亦只得半藏。
诸人要识婆子么。
良久云。
鸳鸯绣出从君看。
不把金针度与人。
师云。
这婆子谓赵州只转半藏。
弄假像真。
当时只消道何不向未绕禅床时会取。
举德山小参示众云。
老僧今夜不答话。
问话者三十棒。
时有僧出礼拜。
德山便打。
僧云。
某甲话也未问。
为什么打某甲。
山云。
你是甚处人。
僧云。
新罗人
山云。
未跨船舷。
好与三十棒。
法眼云。
大小德山话作两橛。
圆明云。
大小德山龙头蛇尾。
雪窦云。
德山握阃外之威权。
有当断不断不招其乱底剑。
要识新罗僧
只是撞著露柱底瞎汉。
毒鼓未击。
早是鸭闻雷。
漫天网未收。
跃鳞冲浪来。
德山老。
德山老。
正令当行非草草。
法眼重加矢上尖。
圆明更向声前扫。
千古流芳雪窦师。
长剑在手亲提持。
举德山挟复子到沩山
上法堂。
从东过西。
从西过东。
沩山默坐不顾。
德山云。
无无。
便下去。
复云。
也不得草草。
遂具威仪见沩山
提起坐具云。
和尚
沩山拟取拂子。
德山便喝。
当时背法堂著草鞋便去。
沩山至晚问首座
适来新到在什么处。
首座云。
当时背法堂著草鞋便去。
沩山云。
还识此子么。
已后向孤峰项上蟠结草庵呵佛骂祖去在。
作家相见。
无背无面。
眼似流星。
机如闪电。
提起坐具。
略露锋铓。
拟取拂子。
聊乘快便。
已后孤峰结草庵
牛头向北马头南。
开示 既称长老
出世为人。
喻如金錍刮眼膜
非是小事。
若伤锋犯手。
未免破睛。
危乎险哉。
间不容发。
岂可恣矇袋。
掉三寸舌。
脱空瞒人。
你看他挟山初住京口寺。
已有发明。
到垂手处。
不无渗漏。
后往华亭见船子。
及船子向他道。
离钩三寸。
子何不道。
道不得。
劈口一桡。
竿头丝线从君弄。
不犯清波意自殊。
始大彻。
所以道参禅须是悟始得。
悟了须是见人始得。
若不见人。
只成杜撰禅和。
说拍盲禅。
到处教坏人家儿女去也。
第一本领要端正。
履践须明白。
院子大小正当置之度外。
临济风穴首山何尝聚三百五百众来。
至今道行天下。
所谓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也。
又云兄弟开口便道我是禅和。
及问他如何是禅。
便东觑西觑。
口如扁担相似。
苦哉屈哉。
吃著佛祖饭。
不去理会本分事。
争持文言俗句。
高声大语。
略无忌惮。
全不识羞。
有般底不去蒲团上究明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
冷地里学客舂。
指望求福。
忏除业障。
与道太远在○凝心敛念。
摄事归空。
念想才生。
即便遏捺。
如此见解。
即是落空亡的外道。
魂不返的死人。
又有妄认能瞋能喜能见能闻。
认得明白了。
便是一生参学事毕。
我且问你。
无常到时。
烧作一堆灰。
这能瞋能喜能见能闻的什么处去也。
恁么参的。
是药汞银禅。
此银非真。
一煅便流。
因问你寻常参个什么。
答道有教参万法归一。
一归何处。
又教我只如此会。
今日方知不是。
就和尚请个话头。
我道古人公案有什么不是。
汝眼本正。
因师故邪。
累请不已。
净土诗(略举十首) 有个弥陀在自心。
才生一念隔千岑。
于中岂待回光照直下翻为向外寻。
绿水青山皆妙体。
黄莺紫燕总玄音。
凡夫只为贪瞋重。
不觉身栖宝树林。
遥指家乡落日边。
一条归路直如弦
空中韵奏般般乐。
水上花开朵朵莲。
杂树枝茎成百宝。
群居服食胜诸天。
吾师有愿当垂接。
不枉翘勤五十年。
一朵莲含一圣胎。
一生功一花开。
称身璎珞随心现。
盈器酥酡逐念来。
金殿有光吞日月。
玉楼无地著尘埃。
法王为我谈真谛。
直得虚空笑满腮。
将参法会礼金仙。
渐逐香风出宝莲。
红肉髻光流不尽。
紫金身相照无边。
重重树网垂平地。
一一华台接远天。
诸佛界中希有事。
了如明镜现吾前。
一寸光阴一寸金。
劝君念佛早回心。
直饶凤阁龙栖贵。
难免鸡皮鹤发侵。
鼎内香烟初未散。
空中法驾已遥临。
尘尘刹刹虽清净。
独有弥陀愿力深。
金作层楼玉作台。
琉璃田地绝纤埃。
惟心净土无高下。
自性弥陀不去来。
红日初非天外没。
白莲只在意根栽。
众生障重须存想。
想极情亡眼豁开。
莫将胎狱比华池
早向池中占一枝。
却坐宝华成佛子。
何烦慈母浴婴儿。
口餐法喜真肴馔。
心得明门妙总持。
般若台前定回日。
令人长忆雁门师。
多言极乐向西寻。
究竟不离清净心。
空影入池皆碧玉。
日光穿树尽黄金。
事如梦幻虽非实。
理到圆常却甚深。
八万四千真相好。
请君危坐扣灵襟。
须摩提国赞何穷。
不与他方佛境同。
百味酸甜长满钵。
一身轻健任游空。
初心便获无生忍。
具缚能教宿命通。
今古往生留传记。
尽尘沙界扇慈风。
念极心开见佛时。
自然身到碧莲池。
火轮罪净千千劫。
琪树光分万万枝。
善友深谈终不厌。
灵禽妙语实难思。
功成果满须臾事。
尚谓奔流闪电迟。
袾宏曰。
本朝第一流宗师。
无尚于楚石矣。
筑石室。
扁曰西斋。
有西斋净土诗一卷行世。
今止录十首以见大意。
彼自号禅人而浅视净土者。
可以深长思矣。
释元净元末明初 1312 — 1378年一月十九日
元净
字天镜
别号朴隐
会稽人
父倪机。
母严氏。
师初以童子出家。
昭庆律师戒。
嶷然有远志。
韩庄节公性
教之为文。
伸纸引墨。
思源源不可遏。
公深加叹赏。
既而从天岸济法师
天台教。
尽得其学。
台宗诸老。
竞以书聘之。
欲令出门下。
师不从。
元叟端公
说法双径。
人尊之为当代妙喜
师往从之。
入门。
叟厉声一喝。
师若闻雷霆声。
黏缚尽脱。
遽稽首作礼。
复问答三四转。
皆惬叟意。
遂录为子。
使掌记室
久之。
建业
谒全悟䜣公于大龙翔寺
全悟门风高峻。
不轻许可。
见师特甚称之。
继往临川
虞文靖公集
虞公尤称之。
留九十日而还。
他若黄文献公溍
蒙古忠介公泰不华
翰林学士危公素
其同辞称师。
无异于虞公
名闻行宣政院
元至正十六年
请师出世会稽长庆寺
升天衣万寿禅寺。
四方问道者
闻风来归。
师以气衰。
倦于将迎。
营精舍一区。
而归老焉。
山阴和塔是也。
太祖龙兴
师与钟山法会之选。
与东溟目公。
碧峰金公
特被召入内庭。
从容问道。
赐食而退。
已而辞归和塔。
若将终身焉。
未几。
灵隐虚席。
诸山交致疏币。
延师主之。
师不得已而赴。
未及期年。
崇德之祸作矣。
师入院。
甫浃日。
寺之左右序言曰。
寺政实繁乏。
都寺僧司之。
师曰。
若等盍选其人乎。
众咸曰。
有德现者称多才。
昔掌崇德庄田。
能辟其莱芜
以食四众。
倘以功举。
谁曰不然。
师诺之。
先是。
勤旧有闻。
歆现之获田利。
率无赖比丘
请于前主僧代之。
及现之被选也。
大惧发其奸私。
崇德县
列现过失。
县令丞寘不问。
适健令至上其事刑部
刑部讯鞫既得实。
以师为寺长。
于简察。
法当缘坐。
移符逮师。
或谓师曰。
此三年前事尔。
况师实不知。
且不识闻。
宜自辩诉可也。
师笑曰。
定业其可逃乎。
至部。
部主吏问曰。
现之犯禁。
尔知之乎。
曰知之。
曰。
既知之。
当书责款以上。
师即操觚如吏言。
尚书侍郎览之大惊。
咸曰。
师当今名德也。
恶宜有是。
荐审之务得其情。
师了无异辞。
于是。
皆谪陕西为民。
闻亦大悔。
且泣曰。
闻草芥耳。
岂意上累师德。
蚤知至此。
虽万死不为也。
师弗顾。
行至宝应
谓从者曰。
吾四体。
稍异常时。
报身殆将尽乎。
夜宿宁国寺
寺住持
故师旧识。
相见甚欢。
师女弟之夫义安
宦移凤阳
以道经寺中。
师悦曰。
吾遗骸有所托矣。
是夕共饭。
犹备言迁谪之故。
不见有惫色。
明旦。
忽端坐合爪。
连称无量寿佛之名。
泊然而逝。
洪武十一年正月十九日也。
义安等。
为其龛敛。
以俟师之季父至。
道衋然伤心。
遣其法孙梵译。
宝应携骨而还。
骨间舍利。
丛布如珠。
县大夫
及荐绅之流来观。
皆叹息而去。
其徒结竁于和塔祖垄之侧。
瘗焉。
寿六十七。
腊五十三。
三会语有录二卷诗文。
朴园集。
师容貌魁伟。
襟怀煦然如
世间机阱押阖之术。
不识为何物。
性尚风义。
断江恩公。
与师缔忘年交。
断江卒。
师为刊布诗集。
复请虞公铭其塔。
三主名山。
起费补坏。
具有成绩。
其敷阐大论。
发挥先哲。
释门每于师是赖。
千百人中。
不能一二见焉。
竟以无罪谪死。
苟不归之于定业。
将谁尤哉。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净源字天镜一号朴隐姓倪氏会稽人也。
父机,母严氏,皆为士族。
童时,从弘教大师立公于大报恩寺祝发为僧,受戒于昭庆律师,嶷然有远志。
韩庄节公性以道德辞章下帷授徒,往从之。
于群经要旨,作文程式,俯仰变化,开阖曲折,悉洞然心胸,伸纸引墨,思不渴,每进一解,韩公未尝不称善。
天岸济以台衡止观开讲于虎林集庆又往从之。
为折三千具之义及四明孤山同异之辨,波澜浩荡,廉陛高严,能一一领解,台宗诸老竞以书聘之。
元叟端说法双经山,人尊为“当代妙喜”。
又往从之,入门,叟厉声呵之,若闻雷霆,黏缚尽脱,遽却立作礼。
叟曰:“汝果何所见耶?
”复问答三四转,皆惬叟意,顾左右曰:“是般若位中人也。
”遂录为弟子,命归侍司,寻掌记室,时年二十七。
久之,出游建业龙翔寺寺主广智全悟䜣公精贯儒释,行文为世模范,不轻与人,见盛称之。
继往临川,谒虞文靖公集虞公又盛称之,留三月乃还。
当时能文者若黄文献公溍蒙古忠介公泰不华翰林学士危公素,莫不闻风赞赏,由是声光远施,上达聪听。
元至正十六年行宣政院请出世会稽长庆寺,迁天衣万寿禅寺,四方问道者日至,以衰病倦于将迎,营精舍一区而归老焉,所谓和塔处也。
元运既谢,明室初兴,诏天下名僧建钟阜升济幽灵。
与上竺东溟日五台璧峰金特被召入内庭,从容问道,赐食而退。
已而辞归和塔,若将终焉。
洪武九年冬十二月灵隐虚席,诸山交致疏币,延主之,未及期年,而崇德之祸作矣。
灵隐有庄田在崇德都寺僧德现掌之,开辟莱,以食四众,无赖比邱某歆其田利,请于前主僧代之。
灵隐,德现复充都监,某惧发其奸私,走崇德县,列现过失,县令丞寘不问。
未几,有健令至,上其事刑部刑部訉鞫得实,以寺主失于检察,法当缘坐,移符逮
或谓曰:“此三年前事,且实不知,宜自辩诉,可免。
笑谢曰:“定业其可逃乎?
”至部,主吏问之曰:“现之犯禁,尔知之乎?
”曰:“知之。
”曰:“既知之,当书责款以上。
即操觚如吏言,尚书侍郎见之,皆大惊曰:“当今名德,恶宜有是?
”荐审之,务得其情。
了无异辞,于是皆谪陕西为民,行至宝应,谓从者道升曰:“吾四体稍异常时,报身殆将尽乎?
”夜宿宁国禅寺,主僧总虚了旧日交游,相见甚欢。
陈义安为青州卫知事,移戍凤阳,以道经此,亦留寺中,与相遇,喜曰:“吾遗骸有所托矣。
”义安者,之女弟夫也。
是夕共饭,备言迁谪之故,不见惫色。
明旦端坐合爪,称佛而逝时洪武十一年正月十九日也,世寿六十七,僧腊五十三。
义安、总虚为龛敛以俟,法孙梵译走宝应,焚其骨,舍利丛布如珠结,竁山阴和塔瘗焉。
容貌魁伟,怀煦然,如世间,机阱之术,不禁自绝。
性尚风义,断江恩与为忘年交。
其卒也,为刊其诗集,复乞虞公铭其塔。
三主名山,起废补败,具有成绩。
三会语》有录二卷;诗文曰《朴园集》,葺若干卷。
译等哀慕慈法,惧其湮没,疏为事状,徵文于宋文宪公濂而铭诸石。
释慧明元末明初 1318 — 1386
禅师
出夏氏。
台州黄岩人也。
讳慧明
字性原
居家不治生产。
日游僧寺。
父兄以不才子目之。
父卒。
益无赖。
尝贷餐亲里姑舅之家。
或得斗米百钱归。
又作饭僧佛事。
俄有长耳黄面病僧之门乞食于
目碗羹施之。
复乞。
踌躇答曰。
我无有何。
病僧曰。
无有亦须施我。
莫知其意。
病僧指明内灶曰。
那是甚么。
回视。
失僧所在。
乃大惊。
即走乐清
依宝冠沙门
斩其发焉。
每遇禅者。
则虚己请问。
或有闻即拜下风。
久经岁月。
而知有此事。
即腰包行脚。
上双径见元叟
曰。
东岭来。
西岭来。
指草鞋曰。
三文钱买的。
曰。
未在更道。
对曰。
慧明只恁么。
和尚作么生。
曰。
念你新到。
放你三十棒。
退参。
三月方罄其旨。
久之。
出世宁波五峰寺
既莅师首。
以身先众。
间有憍懦不振者。
亦委致起之。
凡垂机即宿。
倔𠎦者。
为之失色。
于是。
湖江笑称五峰门庭。
为曝腮处。
洪武间
钟山法会。
天镜净
璧峰金
季潭泐
皆与焉。
内翰宋危诸公。
尝问道于诸禅师
一日间咨国事。
有答曰。
扫腥膻。
建礼乐。
万代一时也。
复何虑焉。
曰。
不然。
礼乐有三代之隔。
人心无夷之分。
敬天惧人。
思危防安。
天下平矣。
诸公悦服。
高帝答语。
以为有王佐略。
欲留居都中。
时辞还山。
景濂宋公
疏明居灵隐
不就。
乃荐同门天镜净禅师
还山日。
邻寺故老相讯。
乃萧然布衲藤杖而已。
或问大内隆遇典故。
缄口无一语。
惟审山问岁节节俱至。
退居。
无何而灵隐天镜
被流言坐忤时。
流徙陕西
道经宝应
夜宿宁国寺
端坐而殁。
以故灵隐席虚。
师僧皆散。
诸方不肯应。
复请
叹曰。
时哉时哉。
不可避乎。
既任灵隐
年虽迈。
接纳无少倦。
尝垂问曰。
莲花峰
被蜉蝣食却半边。
因甚不知。
僧进语曰。
不哑。
不聋。
不作阿家翁。
喜之。
又问曰。
冷泉亭吞却壑雷亭即不问。
南高峰北高峰斗额。
是第几机。
又僧进语曰。
和尚今日放参。
亦喜之。
于是。
禅子蚁从。
元叟家声。
复大振。
阐提阴嫉之。
又被议逮捕。
或劝引去。
怒曰。
潜形苟免。
岂道人所为乎。
浴佛
上堂曰。
者一个。
那一个。
一一从头俱浴过。
药山布衲谩商量。
仔细看来成话堕。
成话堕将誵讹。
拍禅床曰。
武林春色老。
台榭绿阴多。
下座。
直诣法司
从者如云。
有感泣愿以身代。
未鞠。
跏趺庑下。
为众说偈。
忽入灭。
天立变瞑。
雷雨暴作。
拔木飘瓦。
吏司惧而释之。
丛席无恙。
时洪武十九年也。
法者。
正庵上座
訚有劲操。
晚以衣拂授月江净
径山
大廓性原之风。
殁时有偈曰。
祖师门下客。
开口论无生。
老我百不会。
日午打三更。
赞曰。
南黄龙坐事抵狱。
两月得释。
皮骨仅存。
真点胸迎于途。
不自知泣下。
南公吒之。
二尊宿。
不知狱吏之贵。
而冷处抽身。
可谓矍铄矣。
呜呼。
风波亦丛林时所有也。
标格如此。
足验生平。
然际能表里叶赞。
乃愿力也。
岂偶然哉。
汪广洋元末明初 ? — 1379
广洋太祖赐名也,字朝宗高邮人
进士
太祖召为元帅府令史江南行省提控,改照磨,擢都谏官
江南行省都事,进郎中,改中书省右司郎中
知骁骑卫事,拜江西参政
洪武初,山东平,命往抚纳新附。
召入为中书省参政,寻参政陕西,擢右丞
御史劾奏放还乡,再徒海南,寻召还,封忠勤伯,拜右丞相
左迁广东参政,召为御史大夫,复拜右丞相
坐贬广南,于中途赐死。
有《凤池吟稿》十卷。
顾起纶《国雅》:汪朝宗词新调闲,不失唐人大检。
至如「倒悬宿鸟,绝壁挂睛霓」,「岭树垂红叶,汀沙聚白鸥」,「树密巢归鸟,溪回响暗泉」,并称幽致。
诗薮》:高季通风华颖迈,特过诸人。
若刘诚意之清新,汪忠勤之开爽,袁海叟之峭拔,皆自成一家,足相羽翼。
田按:青田明初大家,安可屈为羽翼?
其论忠勤,海叟品次殊允。
忠勤七律风格高骞,《诗综》不录兹体,特登之以补其缺。)
包莘元末明初
维基
包莘字尹耕浙江鄞县(今宁波市)人,元末明初官员。
包莘自弱冠之年即通六经,尤精于诗。
元至正年间,担任浙江定海县教谕,于王厚孙张原楷皆有时名,人称“四明先生”。
方国珍起兵反元,包莘即致仕。
明朝初建,朝廷诏求乡野贤士,包莘廷对忤旨,左迁西安府掾。
洪武三年(1370年),朝廷命流寓人士就地参加科考,包莘中式陕西乡试举人
次年(1371年),联捷辛亥吴伯宗进士
湖广新城县县丞,因被他人牵连免职。
清乾隆鄞县志》有传。
吴复元末明初 ? — 138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83 【介绍】: 元明间合肥人字伯起
少负勇略,元末集众保乡里,在濠州朱元璋
洪武元年,授安陆卫指挥使,平郧、均、房、一带山寨。
徐达陕西,败扩廓。
傅友德取蜀,取云南,爵安陆侯
后以金疮发,卒于普定谥威毅
于光元末明初 1328 — 137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28—1370 【介绍】: 元末明初江西都昌人
徐寿辉部将
寿辉陈友谅所杀后,以浮梁朱元璋
积功为鹰扬卫指挥使
徐达张士诚,转战山东河南陕西,镇守巩昌
洪武初王保保兰州,率兵往援,战死。
杨思义明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初人。
洪武元年六部,任户部尚书
明初天下初定,人多废业。
思义以农桑积贮为急,乃遵帝意,请令民间皆植桑麻,四年始征其税,不种者输绢布。
并于天下立预备包,以防水旱。
后调陕西行省参议
郭兴元末明初 1330 — 138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30—1383 【介绍】: 凤阳府人一名子兴
初属元帅郭子兴部,后与弟同归心朱元璋,常备宿卫
从大军攻取宁国江阴宜兴婺州安庆衢州
大败陈友谅张士诚,转战大江南北,所战皆捷。
洪武元年徐达河南,移镇巩昌镇抚边民。
三年为秦王傅,兼陕西行都督府佥事
不守纪律,止封巩昌侯
卒谥宣武
陆聚元末明初 ? — 139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90 【介绍】: 元明间人。
,为枢密院同知
宿二州朱元璋,任江南行省参政,仍守徐州
后改山东行省参政
从取元都等地,以功封河南侯
又屯田陕西,练兵临清,理福建军务
后受胡惟庸案牵连,被杀。
徐尊生元末明初
尊生字大年淳安人
洪武二年与修《元史》。
史成,旋留礼局。
》书成,受赐归。
六年,与修《日历》,以荐授翰林应奉文字。
有《怀归稿》十卷、《还乡稿》十卷、《制诰》二卷。
田按:大年洪武二年奉召至京师,与修《元史》。
生成辞归,旋留礼局,集礼成,乃得归。
高季迪《送徐先生严陵序》云:「严陵徐先生大年被召至,与修《元史》。
书成上进,诏择纂修士官之。
先生以老乞还甚力,会春官修五》为一代之典,乃复奏留之。
未几,其书又成,先生固申前请,大臣知其志,不欲强烦以事,乃命有司具礼传送以归。
」据此则修史时未受官矣。
六年,召修《日历》,以宋景濂荐,复与纂修
《日历》成,谢病归。
景濂《送徐大年还淳安序》云:「中书奉旨纂修日历,朝绅各荐所知。
余疏大年名以闻,使者持书下郡国,大年欢然应命。
《日历》成,廷议将锡之官,大年固辞。
今当尧、舜在上,满朝,大年春秋犹未高,沈屙容有却药之时,行当杖策造朝,尽展所蕴。
」又景濂《进日历序》云:「纂修官则有布衣臣徐尊生
」据此则修《日历》时未受官矣。
其官翰林应奉不知果在何时,决不在修《日历》前矣。
《诗话》引《怀归稿》中有《授翰林应奉》诗云:「布衣昨日孤寒士,翰苑今朝已授官。
幼有文章淹滞久,老无筋力进趋难。
随班香案晨簪笔,列坐宫门午赐餐。
早晚归休宜引分,免敦白发点金銮。
」以为通籍之證,诚为确凿。
复云:「六年九月,诏编日历,大年复与纂修之列,固辞还山,拂帝意,出为陕西教授
未行而卒。
」则大年官应奉又似在修《日历》以前,事疑不能明。
又云:「大年自引求去,省臣留之续修庚申君史。
」此则绝无之事。
宋景濂《元史目录记》云:「旧所纂录之士,或仕或隐,散之四方,惟赵埙始终其事。
」据此则修庚申君史者,惟一人重参史局大年无缘得与于十四人之列,明矣。
至《全浙诗话》于大年事迹,修史先后全不明晰,嚣嚣置辩,又不足论矣。
冯胜明初 ? — 139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95 【介绍】: 凤阳府定远人初名国胜又名宗异
雄勇多智,好读书,通兵法。
元末结寨自保,后归朱元璋,积功为元帅
先后参预击陈友谅张士诚,北取山东河南西平陕西诸役。
又大破西北、辽东残元势力。
封宋国公,加太子太师,名列明开国功臣第三。
后以功高遭太祖猜忌,赐死。
王钝元末明初 1336 — 1406
维基
王钝字士鲁号野庄河南行省汴梁路太康县(今河南省太康县)人,元朝进士明朝户部尚书
元朝至元二十六年,中进士,任猗氏县
洪武年间,征任礼部主事,历任福建参政
洪武二十三年,升任浙江左布政使,以勤勉著称。
建文年间,拜为户部尚书
朱棣攻入南京后,逃城北被逮捕,朱棣下诏仍恢复其职。
之后与张紞同时被罢免。
后命与工部尚书严震直分别巡视山西河南陕西山东等地。
永乐二年,赐敕以布政使致仕。
其子王瀹永乐四年进士,官至户部左侍郎
田九成明初 ? — 1397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田九成 龙凤 1397年—1397年
简介
田九成(?
-1397年),明朝初期陕西民变首领,以白莲教起家,陕西省勉县人
程本立明 ? — 1402
本立字原道崇德人
洪武初明经秀才,除秦府引礼舍人
以母忧去官。
服除补周府礼官,进长史
从王入觐,坐累谪云南马龙他郎长官司吏目
建文元年,徵入翰林,迁右佥都御史
坐事贬官,仍留纂修,旋授江西按察副使
未行,燕兵入,自经死。
有《巽隐集》四卷。
(《四库总目》:本立文章典雅,诗亦深稳朴健,颇近唐音。
不但节义为足重,即以词采而论,位置于明初作者之间,亦无愧色。
(《静志居诗话》:建文诸臣,文莫过方希直,诗莫过程原道
希直之文,取法昌黎,下亦不失为苏子瞻原道之诗,刻意杜陵,下亦不失为陈简斋也。
田按:明初槜李诗人首推清江,次及巽隐。
巽隐诗,格浑气遒,七律尤队仗整齐,固当与嶙岣大节并留天地。
景清明 ? — 140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02 【介绍】: 陕西真宁人
本姓耿
好学,过目不忘,倜傥有志节。
洪武二十七年进士
编修,改御史
建文初北平参议,甚为燕王所称赏,旋改官御史大夫
燕师入京后,挟刀入朝欲刺成祖,被搜出。
成祖诘责之。
奋起曰:“欲为故主复仇。
成祖怒,磔杀之。
夷其族,籍其乡,转相攀染,谓之瓜蔓抄,村里成墟。
维基
景清(?
—1402年),陕西庆阳府真宁县(今甘肃正宁)人,建文帝忠臣,意图行刺明成祖未成,九族连同家乡所有人都被成祖下令处死,俗称「瓜蔓抄」。
景清本姓「耿」,为了冒籍而冒姓。
为人聪明,读书过目不忘。
性情正直,却不严肃,曾经靠著聪明才智恶作剧戏弄吝啬的国子监室友,让室友被国子监祭酒责骂。
传说景清投宿旅馆时,连妖怪都不敢接近。
为了帮助旅馆驱邪,景清写了「景清在此」四个字,妖怪也被吓跑了。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甲戌进士,授编修,改御史
洪武三十年(1397年)春,受命署左佥都御史
他曾经因为奏章写错字,私自涂改,被言官弹劾而入狱。
不久获得释放。
其后除金华知府
建文初年,为北平参议,与燕王朱棣颇善,后来改任御史大夫
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变,攻入南京后称帝,是为成祖
忠于建文帝的官员大批被杀,景清欲为建文帝报仇,假意归顺成祖,由于成祖本来就与景清有交情,还大喜说:「我的老友啊!
」让景清担任原官职。
有一日,日者向成祖报告:「有红色异星急犯帝座。
」当日只有景清穿红衣,所以成祖察觉有异,于是下令搜身,搜出景清怀藏利刃。
成祖责问他,景清奋起道:「想帮建文帝报仇罢了!
成祖大怒,下令将景清磔死。
此后,成祖午睡时,梦见景清变成厉鬼前来报仇,围绕大殿追著成祖
成祖又下令诛其九族,并挖掘其祖先坟墓。
最后,把景清家乡的居民全部杀光,凡是跟景清有任何辗转相系关系的人都受到株连,称为「瓜蔓抄」,结果景清家乡的村落变成废墟。
明宣德年间明宣宗平反建文帝之忠臣,将其追谥忠烈,并在各地为景清建庙奉祀
儒林外史》第二十九回:“一同步上岗子,在各庙宇里,见方、景诸公的祠,甚是巍峨。
”如今各处有“景公”、“景御史”等皆奉祀景清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改谥忠壮
巨敬明 ? — 140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02 【介绍】: 陕西平凉人
建文时监察御史,改户部主事
史官,清慎有声。
燕王靖难兵入南京,不屈而死。
林嘉猷明 ? — 140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02 【介绍】: 浙江宁海人名升,以字行。
方孝孺弟子。
洪武中以儒士校文四川
建文初,入史馆编修,寻迁陕西按察佥事
燕王京师,坐方党被杀。
盛庸明 ? — 140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03 【介绍】: 陕西人
洪武中都指挥使
建文初参将耿炳文攻燕,复德州
后坚守济南,论功封历城侯
总兵官平燕将军,破燕兵于东昌
燕兵南下至浦口,兵败而降。
成祖命守淮安
永乐元年致仕。
寻为都御史陈瑛劾其怨望有异图,乃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