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库 明朝
释大同字一云。别峰其别号也。越之上虞王氏子。父友樵母陈氏。妊师十月父昼坐堂上。忽见庞眉异僧振锡而入。父起揖曰。和尚何来。曰昆崙山。竟排闼趋内急追。闻房中儿啼声。父笑曰。吾儿得非再来者乎。师幼俊爽读书辄会玄奥。初习辞章翩翩大有可观。于是父以缵承家学属之。母独叹曰。是子般若种也。讵俾缠溺尘劳乎。遂命入会稽崇胜寺薙发。闻春谷法师讲清凉宗旨郡之景德。往依之尽得其传。又谒古怀肇公精四法界观。因春谷移主宝林。乃谓师曰。子之学精且博矣。恐滞心于粗执。但益多闻缚于知见。诚非见性之本。宜潜修而涤之。庶为吾宗之幸。于是命出钱塘见晦机熙禅师。见其挥麈之间师之夙习见闻一时荡绝。惟存孤明耿耿自照。如是者阅六寒暑。晦机深嘉其志。又闻天目中峰法道之盛往参。便有终焉之意。中峰一日召而勉曰。贤首一宗日远而日微矣。子之器量足以张之。毋久滞此。特书偈赞清凉像付以遣之。师大喜曰。吾今始知万法本乎一心。不识孰为禅又孰为教也。还宝林复侍春谷且告中峰之意。谷随命分座讲杂华经。时宋故官徐天祐王易简相与崇奖声光焕著。郡守范公某怜春谷腊高。欲风之让席。乃设伊蒲亲与师言。师毅然动容曰。其所贵乎道者在师弟之分耳。分明可以垂训后学。苟乘其耄而攘其位。岂人之所为哉。明公固爱我。使我陷于名义。实伤之也。范不觉避席谢曰。吾师诚非常人。岂吾所能知也。元延祐初出主萧山净土寺。次迁景德。至元被命住嘉禾之东塔。随改宝林。然宝林本清凉国师肄业之地。人咸荣师。师亦高卧不赴。于是郡邑交疏延请再至。始投袂而起。乃仿终南草堂故事。辟幽舍招徕俊乂。故天下学者莫不担簦蹑[尸@憍]集其轮下。至正初赐佛心慈济妙辩之号并金襕僧伽衣。元臣忠介泰不华守越苦旱。力请师祷。师爇臂香于玄度塔下雨即大澍。元季天下大乱寺灾。师奋然谋复新之。至我太祖高皇帝御极设无遮大会于钟山。召师入见武楼。师时年八十免拜跪。次日赐宴禁中。事竣赐内库白金数镒并珍物荣其归。师生神宇超迈伏犀贯顶。身修伟玉立而美谈吐。如坐王公贵人有排难教门者。则法轮滚滚。理或不直。虽斧锧在前亦不少挫其气。有以危法加之弗少顾。惟诵华严经为常课。而已不移日其人自毙。师每扶植他宗毫无猜忌。如断江恩少林之学者乃荐之主天衣。天岸济台教之徒也。挽之住圆通。师游闽。时古林茂主福建之保宁。而驭下过严。楚僧无赖者将愬之于公府。师偶遇旅邸。乃设丰食从容饷之谓曰。吾固不识古林。闻其为禅林名德。若辈将不利之。君子以若辈为何如人。不若且止。否则恐自罹大咎。事遂寝。师性至孝恨蚤丧父。每至忌日必流涕不已。养母纯至。非惟顺色凉温而已。必使心餐道味。及亡蒸尝无阙。且求名儒撰行实树石于墓侧。师持律甚严一钵外无长物。惟有书史五千馀卷。洪武二年十二月内示微疾。次年季春十日登座说法。辞众归方丈端坐而化。世寿八十二。僧腊六十有五。阇维徵异甚多。建塔于竹山。所著有天柱稿宝林类编各若干卷。嗣法弟子妙心之大衍皋亭之善现高丽之若兰景德之仁静姜山之明善延寿之师顗南塔之国琛福城之大慧景福之性澄妙相之道你法云之道悦净土之梵翱宝林之日益等。
字一云。越之上虞王氏子。父友樵。母陈氏。妊十月。父昼坐堂上。忽见庞眉异僧。振锡而入。父起揖曰。和尚何来曰昆崙山。竟排闼趋内。急追。闻房中儿啼声。父笑曰。吾儿得非再来者乎。母叹曰。是子般若种也。命入会稽崇胜寺薙发。闻春谷法师。讲清凉宗旨。往依之。尽得其传。又谒古怀肇公。精四法界观。因春谷移主宝林。乃谓师曰。子之学。精且博矣。恐滞心于粗执。但益多闻。缚于知见。诚非见性之本。宜潜修而涤之。于是命出钱塘。谒晦机熙禅师。见其挥麈之间。师之夙习见闻。一时荡绝。惟存孤明。耿耿自照。如是者阅六寒暑。晦机深嘉其志。又闻天目中峰。法道之盛。往参。便有终焉之意。中峰一日召而勉曰。贤首一宗日远而日微矣。子之器量。足以张之。毋久滞此。特书偈读清凉像。付以遣之。师大喜曰。吾今始知万法本乎一心。不识孰为禅。又孰为教也。还宝林。复侍春谷。且告中峰之意。谷随命分座。讲杂华经。时宋官徐天祐。王易简。相与崇奖。声光焕著。郡守范公。怜春谷腊高。欲风之让席。乃设伊蒲。亲与师言。师毅然动容曰。其所贵乎道者。在师弟之分耳。分明可以垂训后学。苟乘其耄。而攘其位。岂人之所为哉。明公固爱我。使陷于名义。实伤之也。范不觉避席谢曰。吾师诚非常人。岂吾所能知也。延祐初。出主萧山净土寺。次迁景德。元命住嘉禾之东塔。随改宝林。乃放终南草堂故事。辟幽舍。招来俊人。故天下学者。莫不担簦蹑屩。集其轮下。至正初。赐佛心慈济妙辩之号。并金襕僧伽衣。元臣泰不华守越苦旱。力请师祷。师爇臂香于玄度塔下。雨即大澍。至太祖高皇帝御极。设无遮大会于钟山。召师入见武楼。师时年八十。免拜跪。次日赐宴禁中。事竣。赐内库白金数镒。并珍物。荣其归。师持律甚严。一钵外无长物。惟有书史五千馀卷。洪武二年十二月内。示微疾。次年年春十日。登座说法。辞众归方丈。端坐而化。世寿八十二。僧腊六十有五。阇维徵异甚多建塔于竹山。所著有天柱稿。宝林类编。各若干卷。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大同,字一云,亦字别峰,上虞王氏子。父友樵,母陈氏,妊十月,父昼坐堂上,忽见庞眉异僧振锡而入,父起揖曰:“和尚何来?”曰:“昆崙山。”竟排闼趋内急追,闻房中儿啼声,父笑曰:“吾儿,得非再来者乎?”同幼俊爽,读书辄会玄奥,初习辞章,翩翩大有可观。于是,父以缵承家学属之。母独叹曰:“是子般若种也,讵俾缠溺尘劳乎!”遂命入会稽崇胜寺薙发。闻春谷讲清凉宗旨于景德寺,往依之,尽得其传。又谒古怀肇,精四法界观。会春谷移主宝林,乃谓同曰:“子之学精且博矣,恐滞心于粗执,但益多闻,缚于知见,诚非见性之本,宜潜修而涤之,庶为吾宗之幸。”于是命出钱塘,见晦机熙禅师,见其挥尘之间,同之夙习见闻一时荡绝,惟存孤明,耿耿自照,如是者阅六寒暑,晦机深嘉其志。又闻天目中峰法道之盛,往参便有终焉之意。中峰一日召而勉曰:“贤首一宗日远而日微矣,子之器量足以张之,毋久滞此。”特书偈赞清凉像,付以遣之。同大喜曰:“吾今始知万法本乎一心,不识孰为禅,又孰为教也。”还宝林,复侍春谷,且告中峰之意,谷随命分座,讲《杂华经》。时宋故官徐天祐、王易简相与崇奖,声光焕著。郡守范公怜春谷腊高,欲风之让席,乃设伊蒲,亲与同言,同毅然动容曰:“其所贵乎道者,在师弟之分耳,分明可以垂训后学,苟乘其耄而攘其位,岂人之所为哉!明公固爱我,使我陷于名,义实伤之也。”范不觉避席,谢曰:“吾师诚非常人,岂吾所能知耶。”元延祐初,出主萧山净土寺,次迁景德。至元,被命住嘉禾之东塔,寻改宝林,然宝林本清凉国师肄业之地,人咸荣之,同殊高卧不赴,于是郡邑交疏,延请再至,始投袂而起,乃仿终南草堂故事,辟幽舍招徕俊人,故天下学者莫不担簦蹑屩,集其轮下。至正初,赐“佛心慈济妙辩”之号,并金襕僧伽衣。元忠介泰不华守越苦旱,力请同祷。同爇臂香于玄度塔下,雨即大澍。元季天下大乱,寺灾,同奋然谋复新之。大明龙兴,太祖御极,设无遮大会于钟山,召同入见武楼,时年八十,次日赐宴禁中,事竣,赐内库白金数镒并珍物荣其归。同神宇超迈,状甚修伟,玉立亭亭,而美谈吐。如坐王公贵人有排难教门者,则法轮滚滚,理或不直,虽斧锧在前,亦不少挫其气,有以危法加之,弗少顾,惟诵《华严经》为常课而已,不移日,其人自毙。同每扶植他宗,毫无猜忌,如继江恩,少林之学者,乃荐之主天衣。天岸济,台教之徒也,挽之住圆通。同游闽时,古林茂主福建之保宁,而驭下过严,楚僧无赖者将愬之于公府,同偶遇旅邸,乃设丰食饷之,从容谓曰:“吾固不识古林,闻其为禅林名德,若辈将不利之,君子以若辈为何如人?不若且止,否则恐自罹大咎。”事遂寝。同性至孝,恨蚤丧父,每至忌日,必流涕不已。养母纯至,非惟顺色凉温,而必使心餐道味。同持律甚严,一钵外无长物,惟有书史五千馀卷。洪武二年十二月示微疾,明年季春,十日登坐,说法辞众,端坐而化,世寿八十二,僧腊六十有五。阇维徵异甚多,建塔于竹山。所著有《天柱稿》、《宝林类编》各若干卷。弟子妙心大衍、皋亭善现、高丽若兰、景德仁静、姜山明善、延寿师顗、南塔国琛、福城大慧、景福性澄、妙相道你、法云道悦、净土梵翱、宝林日益,十三人俱继其法,化亦弘矣。
奎字孝章,一字孝伯,昆山人。洪武初以荐除咸阳教谕。门人私谥文懿先生。有强斋集十卷。
(《四库总目》:元、明之间,承先儒笃实之馀风,乘开国浑朴之初运,宋末江湖积习,门户流波,湔除已尽,故发为文章,虽不以华美为工,而训词尔雅,亦颇有经籍之光。如殷奎等在当时不以词翰名,而行矩言规,学有根柢,要不失为儒者之言,视后来雕章绘句,乃有径庭之别矣。
田按;孝章以荐试高等将授郡县职,母老请近地,忤旨,除咸阳教谕。其之官也,王常宗赠以序,高季迪、秦文仲、方明敏、袁子英各有赠诗。季迪诗云:「独抱遗经出董帷,秋风匹骑入关迟。用儒幸际千年会,造士欣为一县师。鸿雁云低秦垒角,牛羊草没汉陵碑。宦游兼得观形胜,莫向尊前叹别离。」文仲诗云:「西上长安跋涉劳,三千里外朔风号。地连渭水秦川近,山接终南太华高。故国总消龙虎气,断碑犹打骆驼膏。一官莫笑儒林选,曾捧琅函觐赭袍。」明敏诗云:「博士才名成老翁,又随声教向关中。百年礼乐亦重见,万国车书嘉会同。泰华云开仙掌出,昆明水冷劫灰空。他时太史瞻星地,应说奎光聚井东。」子英诗云:「圣代崇文化,贤良起草莱。凤鸣阳谷日,鱼跃禹门雷。匠石无遗弃,洪纤在剪裁。咸阳秦赤县,博士楚宏材。话别嗟吾老,横经羡子才。渡江淮浦迥,溯颍蔡河开。红树迎官肪,黄华映酒杯。纪行应俊逸,览古定徘徊。遵陆由梁苑,冯虚自吹台。汲京城岌岌,艮岳石巍巍。蹋月车鸣铎,嘶风骑卷埃。吴音伧父讶,儒服虏人猜。应为青山住,知悬白日聩。解鞍依近郭,纵马龁枯荄。风急狂狐啸,天高鸿雁哀。诗情秋共澹,乡梦晓同催。喜见烽烟息,愁听驿鼓槌。虎牢悲战骨,缑岭觅仙胎。岳仰嵩高峙,河看砥柱栽。山川犹巩固,风物亦奇侅。鸡唱函关启,龙飞太华来。碑亭矜汉好,浴殴吊唐灾。多士争先迓,诸生获后陪。献菹芹实豆,舍菜酒崇罍。五传遗经在。三馀万卷该。尊王明大义。抑伯黜渠魁。寒榻皋比设,朝盘苜蓿堆。树萱思奉母,援桂念提孩。有弟能调膳,何邮不寄梅。五陵还突兀,八水自萦回。选胜筇扶手,遐观笏拄颏。坏基留宿草,断础长荒苔。异域多佳处,兹游实壮哉!丈夫四海志,肯使寸心摧?」孝章曾与顾阿瑛玉山雅集,《西游览古》诸作,情韵不匮,亦是琅琅雅音。)
维基
宁威,陕西西安府盩厔县辛街里人。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庚午科陕西乡试举人,洪武三十年(1397年)中式丁丑科三甲进士。永乐三年(1405年)任河南郾城县知县。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65—1427
【介绍】:
明浙江平阳人,字正传。洪武末由太学生擢河南按察佥事,改北平。建文时,以发按察使陈瑛受燕府金钱事,迁山东按察使。永乐初,官大理寺丞。解缙下狱,受累系狱十余年。仁宗立,复官。终南京大理寺卿。
字宗润,行九,号曰月渔。为人于䰄,体长不事修束,性坦率,与人语合,辄出肺腑相示,诸所睹物,奇不奇,俱口奇之。性又绝灵悟,读古人书辄能解,独不好刺经。为儒生,尝取四唐人诗作,品目如衡石,然不少失高下。喜为诗,然喜次人韵,不自作,所次每过倡者。诗成,旋弃其草,然亦不忘。人以此翕然称卢山人诗。既不试有司,乃赍橐中数十金,去为吏事。乌伤县官,以所赍金置一土穴中,取日给。已为人睨得,盗其金。山人窘,无所得食,即弃归。性嗜弈,嗜摴蒱,每出钱以弈摴蒱与人博,博昼夜寒暑食饮,岁时俱废,博者朋计,倒其橐不悔。每日中提壶出酒家贳酒饮博者,率博至夜半时。角胜争道鬨其邻,邻人俱苦之。亦能医。尝治人病得奇中。然病家造门值其博。辄坚谢曰:“余方有急事。不暇去。”有石桥黄生者,病甚殆,强载往治。已就寝。见人壁上诗,即和之。绕榻行,呕声至旦。主人以为怪,不服其药。尝过张大司马,司马客包参军与论诗不合,鬨其坐,坐客俱左袒。包山人不为下,独与所交。东篱朱近臣最善。近臣豪,两人并行市中,辄骇市中人,两人若无人焉者。然两人论诗争短长,亦大鬨,退即交,相服不容口。未几,近臣以醉溺死,山人哭之恸,山人自罢。乌伤,裹足不出门三十馀年,出行数里外,辄迷东西。有故人沈问之为黟令,山人独从一门人王生访之。六月,走马万山中,中暑,去黟百里而病。夜梦与王生俱溺,挽其发,尽脱为黄丝,寤而语王生曰:色丝为绝,吾死矣。已果死。休宁令知其名,为敛。沈嘉则先生录其遗诗百六十一首行于世。山人初以医得金,置袖中,常为人探去,不知,即知亦不问。一日舟行,袖金二十四铢,裹以越楮,偶取金,失水中,即坠。意不信,试取馀金,累坠之至尽。尝访嘉则寺中,出门雨新过,下阶级,石廉刿啮,屐齿蹶,痛甚。亦不信,复起,三试之,复三蹶,见者尽掩口。久丧妻,独居有子格,亦不为娶妇。常曰:他日得游终南、少室,乘云御风,即父子相从无绊也。亦精禄命,尝自刻死期,在龙集戊辰岁,得年六十三。至入黟岁,果戊辰垂死。谓门人曰:古人旅葬、裸葬无不可,何必故乡。沈问之闻其言,为买山休宁东门外东岳庙之东南,葬山人。客过无不拜诗人卢九墓者。
褧文,自序其集云:“闻之登高能赋,遇物能铭,文人伎俩,岂巾帼所有事?然性之所近,自不能已。忆予甫离襁褓,先子之教予,一如所以教子者,予遂得优游寝息于艺林。东观图书,未穷十乘,而西昆简册,聊见一斑。既妇薛君,奉事舅姑而外,即兴校雠史籍,商略风雅,乐此不彼。忘年永日何图?不禄中道、弃捐伯也。辽鹤游魂未还华表,予也孤鸾只影,愁对菱花间。以风雨飘摇,破巢取子,忧心惙惙,无复好怀。自分雅宗堕地,翰墨无传,而嗅味难忘,时形咏叹。或炉烟一剪,或灯灺半篝,或潇潇淅淅,雨扑窗棂,或胶胶喈喈,鸡催曙旦。思以情生,情因境出,长吟短谣,予将假是为忘忧萱草焉。用是不揣故陋,从事杀青,就正大方,集成颜曰《抱雪》。以余茕茕未亡,甘向终南阴岭,伴老雪蛆,是又区区欲见之素心也。”
孤月。北人也。未详邑里姓氏。因参访。南游入终南山。望山势逶迤崔巍。意山中必有至人藏修。曰。予得归依承密谛。幸矣。遂裹粮行。日行百馀里。所至皆披茅蹂石。足为之龟。行已十日。遇猎者。臂鹰逐犬。一侠少年也。问月。何以至此。答曰。寻师访道。不远千里。不识此中有高僧可依否。猎者曰。封豕长蛇熊罴山鬼。于焉窟宅。更何处觅僧耶。子休矣。前有石洞。白熊踞视眈眈。过者蔑不齑粉。子无以身试尝也。月心弗恐。起谢猎者。又行数十里。日入细柳矣。见一岩洞。心颇怪之。甫窥洞。白熊蹲踞。目光如电。张目视月。月曰。万里参寻。冀得人闻道。乃今遇子。子能相容乎。不然亦天也。不怖而立。熊视良久。掉尾而去。月遂入洞宿。越三日猎者至。惊曰。子真神人也。而脱熊口。月曰。幸免熊口。惟夜有二伟丈夫。黑帻长胫立予傍。此何妖也。猎者曰。岩前古树二章。曩伐为薪。毋乃是为崇乎。请夷其根。月。不忍绝树生理。止勿夷。是夜。二丈夫不现。月慈悲动草木矣。猎者止月。月复谢去。至山椒。一僧结草庐栖焉。月色喜行入草庐。僧瞑目趺坐。五体如山。望之如木鸡。启视其釜。釜皆青苔也。向僧膜拜。三日竟屹然不动。乃从僧腰后扶之。始觉。月曰。愿受教。僧不应。第曰汝于终南无缘。月苦求教。僧曰。逢山则止。遇庐则藏。语毕。以杖指归路示月。月遥见一青鸟翩跹而来。若相导者。行数日。踰终南而西。忽见城市。乃蜀中也。问蜀人。乃知有庐山。在江西。从荆州棹而南卓锡五老峰。越四十年而化。
孤月。冒险探奇。冀有所见。而所见如此。能高抗熊口。而无慑怖。下礼定僧。而致哀恳。虽所闻未得要领。要亦不失为有道心人也。所恨定僧姓字。不落人间。嗟乎。彼固视人间如幻也。而焉用名。
循字德遵,太和人。永乐乙未第一人及第,除翰林修撰。洪熙改元,进侍讲。宣德初,进侍讲学士。正统中,进翰林学士,入文渊阁典机务,旋造户部右侍郎兼学士。景泰中,进少保,历文渊阁、华盖殿大学士。英宗复辟,谪戍铁岭,寻放还。有《芳洲集》十卷。
(《蹇斋琐缀录》:宣庙最好词章,选南扬与陈芳洲二先生日直南宫应制,南杨思迟,陈思敏。一日,代御制《寿星赞》,陈援笔赞云:「渺南极兮一星,灿祥光兮八弦。兆皇家兮永龄,我怀思兮治平。赖忠贞兮弼成,宜寿域兮同升。」南杨以指圈画「寿域」二字,欲易而未就。时中官促进甚急,曰:「先生有则改,无则罢。」遂取去。赐内阁,问二杨先生曰:「『寿域』」二字如何?」西杨应曰:「八荒开寿域。」中官还诘南杨曰:「『八荒开寿域』,此句诗如何?」南杨曰:「好诗!」 中官曰:「先指『寿域』为未好,何也?」南杨默然。少顷,陈退食,遇西杨于端门。西杨语陈曰:「适赐《寿星赞》甚佳,必大手笔也。」陈唯唯。后正统间,朝钟一日不受杵,命内阁制祠钟文。南杨入室中翻旧稿不得,太监侯久,促陈芳洲曰:「先生何不作?」陈乃白南杨曰:「旧无此稿,先生第口占我写。」南杨乃起一语,陈遂续成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湖广广济人,字叔通。宣德间任盩厔知县。开渠溉田千顷,秦民赖之。秩满,会昆山大饥,诏加达六品命往。达设粥赈饥,疫作,遍给医药,全活者数以万计。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陕西盩厔人,字文华。正统十三年进士。官工科给事中,能直谏。
维基
霍荣(1420年—?),字文华,陕西西安府盩厔县人,民籍。进士出身。陕西乡试第二十六名。正统十三年(1448年)戊辰科会试第九十八名,殿试登进士第三甲第六十名,景泰四年由庶起士任工科给事中。
维基
张抚(1427年—1507年),字世安,陕西凤翔府宝鸡县人,民籍。同进士出身。陕西乡试第三十七名。成化八年(1472年)壬辰科进士,由刑部主事进员外郎、郎中,出为四川按察副使,进湖广按察使,迁云南贵州布政使。历南太仆寺卿,官终南刑部侍郎,享年八十一。曾祖父张好礼。祖父张荣,曾任医学训科。父亲张聪,曾任医学训科。
维基
刘英(1436年—?),字廷用,陕西盩厔县人,锦衣卫官籍。进士出身。早年出身国子生,顺天府乡试第三十九名。成化十一年(1475年)乙未科会试第一百二十六名,殿试登进士第三甲第一百七十一名。授礼科给事中,升河南汝宁府知府。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38—1514
【介绍】:
明浙江馀姚人,字廷玺。成化十七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官国子监祭酒,终南京吏部尚书。正德初刘瑾当权,勒令致仕。嘉靖时追谥文僖。
维基
张宾(1439年—1517年),字廷宾,山东兖州府单县人,军籍。进士出身。早年出身国子生,山东乡试第四十九名。成化十一年(1475年)乙未科会试第六十六名,殿试登进士第三甲第一百三十四名,授睢宁知县,改禦史,历江西按察使,官终南光禄卿。正德十二年去世。曾祖父张宗道。祖父张肃。父亲张拱。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09
【介绍】:
明浙江钱塘人,字子阳,号东崖。成化二年廷试第一,授修撰,历国子祭酒,明习典礼。终南京吏部侍郎。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山东历城人,字嘉谕。成化二十年进士。授翰林编修,谪判夷陵,升四川佥事、河南提学副使,终南京国子祭酒。博极群书,尤善风角,习堪舆。有《五经通旨》、《漫游云芝》、《大成乐谱》等。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46—1522
【介绍】:
明浙江余姚人,字德辉,号宝庵,晚号海日翁,学者称龙山先生。守仁(阳明)父。成化十七年进士。授编修。弘治中累官学士少詹事,在讲幄最久,太监李广贵幸时,讲《大学衍义》,指陈甚切。官终南京吏部尚书。
维基
王傅(1449年—?),字良弼,号圭峰,陕西西安府盩厔县人,民籍。进士出身。早年出身国子生,成化元年(1465年)乙酉科陕西乡试第四十七名。成化十一年(1475年)乙未科会试第一百五十八名,殿试登进士第二甲第十三名。历官礼部祠祭司员外郎、郎中,二十三年二月升右通政,进左通政,丁忧服阕,弘治八年(1495年)二月复除原职,四月升太仆寺卿,管理易州山厂柴炭,不久被吏科都给事中季源言其以王国姻亲例不得任京职,而欺隐不言,冒居显位,乞正其罪,五月被降为湖广郧阳府知府,十二年三月升四川布政司右参政。著有《南山漫兴诗集》、《圭峰集》。
维基
周南(1449年—1529年),字文化,浙江承宣布政使司处州府缙云县(今浙江省缙云县)人,军籍,官至都察院右都御史、两广总督。早年出身国子生,浙江乡试第八十八名。成化十四年(1478年)戊戌科会试第三百三十五名。成化十四年(1478年)戊戌科进士,授监察御史,出按京畿等地。弘治初年,出按广东等地,弹劾总兵官柳景。此后历任江西右布政使,擢右副都御史,巡抚大同。明武宗继位后,敌寇进犯宣府,周南率领参将陈雄等一同进攻并击退。后母丧丁忧。正德三年,刘瑾乱政,以大同仓粟有浥烂者,逮捕周南及督粮郎中孙禄下诏狱,并罚输米塞外。刘瑾被诛后,起用故官抚宣府,不赴任,引病离去。次年,起用总督南赣军务,为首任南赣巡抚。期间平定大帽山叛变。正德九年,进为右都御史,总督两广军务。一年后乞归去世。赠太子少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