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魏晋
毌丘俭曹魏 ? — 25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255 【介绍】: 三国魏河东闻喜人字仲恭
初袭父毌丘兴高阳乡侯爵,为平原侯文学
魏明帝时,为尚书郎,迁羽林监,累迁荆州刺史
青龙中从征辽东,徙幽州刺史使持节,护乌丸校尉,以功进封安邑侯
齐王芳正始七年,击破进掠辽东高句骊军,迁左将军,转镇南将军
高贵乡公正元二年,以不满司马氏专朝政,与扬州刺史文钦举兵讨司马师,兵败被杀。
竺道潜东晋 286 — 374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一 弘法科
字法深
琅琊王氏。
年十八。
师事中州元真
元真有美名。
潜服膺。
后落发。
善仪止。
二十四讲法花大品。
道俗日万指。
永嘉乱。
渡江。
中宗元皇肃祖明帝敬之。
承相王茂弘
大尉庾元规
并造门结友。
尝著屐至殿中。
时人叹其道德高风。
初不省有朝市也。
久之去隐剡山
哀帝即位
两遣使致之。
不得已。
建邺
时简文在藩邸。
尤师礼焉。
沛国刘惔见于简文。
座中嘲曰。
道人亦游朱门乎。
曰。
贫道以为蓬户也。
司空何次道遵。
以师资之敬。
屡兴法会。
数相招请。
复还山。
支遁求买沃洲小岭
潜答曰。
欲来当给。
不闻买山而隐也。
欣然。
爱其风鉴。
高丽道人书。
大称赏之。
康宁二年殁。
寿八十九。
诏赙钱十万葬之 竺法友。
诵毗昙。
一宿上口。
年二十四。
讲经于南台寺 竺法蕴。
悟解逸群。
尤精放光般若。
康法识。
有义学。
工草隶。
尝与廉昕。
各临右军帖。
世不能别其书。
以写众经。
见重于世 竺法济。
有才藻。
作高逸沙门传。
凡此皆潜之神足云。
竺道潜
字法深
姓王
琅琊人
丞相武昌郡公敦之弟也。
年十八出家。
中州元真为师。
元真早有才解之誉。
孙绰赞曰。
索索虚衿。
翳翳闲冲。
谁其体之。
在我刘公。
谈能彫饰。
照足开矇。
怀抱之内。
豁尔每融。
潜伏膺已后剪削浮华崇本务学。
微言兴化誉洽西朝。
风姿容貌堂堂如也。
至年二十四讲法华大品。
既蕴深解复能善说。
故观风味道者
常数盈五百。
晋永嘉初避乱过江。
中宗元皇肃祖明帝
丞相王茂弘大尉庾元规
并钦其风德友而敬焉。
建武太宁中
潜恒著屐至殿内。
时人咸谓方外之士。
以德重故也。
中宗肃祖升遐王庾又薨。
乃隐迹剡山以避当世。
追踪问道者已复结旅山门。
潜优游讲席三十馀载。
或畅方等。
或释老庄。
投身北面者莫不内外兼洽。
哀帝好重佛法。
频遣两使慇勤徵请。
潜以诏旨之重暂游宫阙。
即于御筵开讲大品。
上及朝士并称善焉。
于时简文作相。
朝野以为至德。
以潜是道俗标领。
又先朝友敬尊重。
挹服顶戴兼常。
迄乎龙飞虔礼弥笃。
潜尝于简文处遇沛国刘惔
嘲之曰。
道士
何以游朱门。
潜曰。
君自睹其朱门。
贫道见为蓬户。
司空何次道懿德纯素笃信经典。
每加祇崇遵以师资之敬数相招请。
屡兴法祀。
潜虽复从运东西。
而素怀不乐。
乃启还剡之仰山遂其先志。
于是逍遥林阜以毕馀年。
支遁遣使求买仰山之侧沃洲小岭
欲为幽栖之处。
潜答云。
欲来辄给。
岂闻买山而隐
后与高丽道人书云。
上座竺法深
中州刘公之弟子。
体德贞峙道俗纶综。
往在京邑维持法网。
内外具瞻弘道之匠也。
顷以道业靖济不耐尘俗。
考室山泽修德就闲。
今在剡县仰山
率合同游论道说义。
高栖皓然遐迩有咏。
晋宁康二年卒于山馆。
春秋八十有九。
烈宗孝武诏曰。
深法师理悟虚远风鉴清贞。
宰相之荣。
袭染衣之素。
山居人外笃勤匪懈。
方赖宣道以济苍生。
奄然迁化用痛于怀。
可赙钱十万星驰驿送。
孙绰刘伯伦
论云。
深公道素渊重有远大之量。
刘伶肆意放荡以宇宙为小。
虽高栖之业刘所不及。
而旷大之体同焉。
仰山复有竺法友。
志业强正博通众典。
尝从受阿毗昙。
一宿便诵曰。
经目则讽见称昔人。
若能仁更兴大晋者。
必取汝为五百之一也。
年二十四。
便能讲说。
后立剡县城南台寺焉。
竺法蕴悟解入玄。
尤善放光波若。
康法识亦有义学之功。
而以草隶知名。
尝遇康昕。
昕自谓笔道过识。
识共昕各作右军草。
傍人窃以为货。
莫之能别。
又写众经甚见重之。
竺法济幼有才藻。
作高逸沙门传。
凡此诸人皆潜之神足。
孙绰并为之赞不复具抄。
窦冲十六国 ? — 394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窦冲 元光 393年六月—394年七月
简介
窦冲(?-?),前秦武都人380年前秦征北将军幽州刺史行唐公苻洛自称大将军大都督秦王,派遣使者鲜卑乌桓高句丽百济新罗、休忍各国徵召军队,在蓟城(今北京)、和龙(今辽宁省)谋反。
自称秦王,年号元光。
释义渊东晋
释义渊
高丽人也。
世系缘致咸莫闻也。
自隶剃染。
善守律仪。
慧解渊深。
见闻泓博。
兼得儒玄。
为一时道俗所归。
性爱传法。
意在宣通。
以无上法宝。
光显实难。
未辨所因。
闻。
前齐定国寺沙门法上
戒山慧海。
肃物范人。
历跨齐世为都统
所部僧尼不减二百万。
而上纲纪将四十年。
文宣时盛弘释典。
内外阐扬。
黑白咸𠃔。
景行既彰。
逸响遐被。
是时句高丽大圣相王高德
乃深怀正信。
崇重大乘。
欲以释风被之海曲。
然莫测其始末缘由。
自西徂东年世帝代。
故件录事条。
乘帆向邺。
启发未闻。
其略曰。
释迦文佛。
入涅槃来。
至今几年。
又在天竺
经历几年。
方到汉地。
初到何帝。
年号是何。
又齐陈佛法谁先从尔。
至今历几年帝。
请乞具注。
其十地。
智度。
地持。
金刚般若等诸论本。
谁述作著论。
缘起灵瑞所由有传记不。
谨录咨审。
请垂释疑。
答云。
佛以姬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岁生。
十九出家。
三十成道。
穆王二十四年癸未。
王闻西方有化人出。
便即西入。
至竟不还。
以此为验。
四十九年在世。
灭度至今齐世武平七年丙申
凡一千四百六十五年。
后汉明帝永平
经法初来。
魏晋相传。
吴孙权赤乌年。
康僧会适吴。
方弘教法。
地持阿僧伽比丘从弥勒菩萨受得其本。
至晋安帝隆安年。
昙摩谶于姑藏为河西王沮渠蒙逊译。
摩诃衍论。
是龙树菩萨造。
晋隆安年。
鸠摩什波至长安姚兴译。
十地论金刚般若论。
并是僧祛弟波薮槃豆造。
至魏宣武帝时
菩提留支始翻。
答指證。
由缘甚广。
今略举要。
服膺善诱。
博通幽奥。
辩高灸輠。
理究连环。
曩日旧疑。
焕然冰释。
今兹妙义。
朗若霞开。
西承慧日。
东注法源。
望悬金不刊。
传群玉而无朽。
所谓苦海津济。
法门梁栋者。
其惟吾师乎。
既返国揄扬大慧。
导诱群迷。
义贯古今。
英声藉甚。
自非天质火拔。
世道相资。
何以致如斯之极哉。
史不叙所终。
故不书。
赞曰。
佛生年月日传记互出。
理难一定。
亲承法上口授而来。
乃与唐法琳辨正论所据若合符节。
当以此为指南。
然钜儒吴世文援引古文特启异论。
致有问对。
虽辞旨烦丽。
亦不足凭也。
释亡名东晋
释亡名
高丽人也。
志道依仁。
守真据德。
人不知而不愠。
考钟于内。
在邦必闻。
霈然有馀。
厥闻旁驰。
晋支遁法师贻书云。
上座竺法深
中州刘公之弟子。
体性贞峙。
道俗纶综。
往在京邑
维持法纲。
内外具瞻。
弘道之匠也。
遁公中朝重望。
其所与寄声交好。
必宏材巨擘。
而况外国之士。
非其胜人。
宁有若斯之报耶。
且佛教既从晋行乎海东。
则宋齐之间。
应有豪杰之辈与时则奋。
而无载籍。
悲夫。
然彼宋人朱灵期(或作虚)使自高丽
还失济于洲上得杯渡之钵。
齐时高丽未达佛生之事。
高僧法上
周昭之瑞为答。
则高人烈士。
西笑于中国。
䛦取纲要者固不少矣。
时无良史罗缕厥绪为恨耳。
赞曰。
古者三韩鼎峙。
开国称王。
彼佛声光蔑有其兆。
及感应道交。
贤德聿来。
以赴机叩。
易曰。
感而遂通。
天下之故。
顺道有之矣。
始予躬诣所谓兴国兴福。
因有缀文记事之志。
无缘以发之。
今谬承景命。
乃以顺道为传首云(此赞当在顺道传下)。
释摩罗难陀东晋
释摩罗难陀
胡僧也。
神异感通。
莫测阶位。
约志游方。
不滞一隅。
按古记本从竺乾入于中国。
附材传身。
徵烟召侣。
乘危驾险。
任历艰辛。
有缘则随。
无远不履。
百济第十四枕流王。
即位九年九月
从晋乃来。
王出郊迎之。
邀致宫中。
敬奉供养。
禀受其说。
上好下化。
大弘佛事。
共赞奉行。
如置邮而传命。
二年春创寺于汉山
度僧十人。
尊法师故也。
由是百济高丽而兴佛教焉。
逆数至摩腾入后汉二百八十有年矣。
耆老记云。
高丽始祖朱蒙娶高丽女。
生二子。
曰避流恩祖。
二人同志。
南走至汉山开国。
广州是也。
本以百家渡河故名百济
后于公州扶馀郡。
前后相次而立都。
三韩东南隅海内有倭国。
日本国也。
倭之东北有毛人国。
其国东北有文身国
其国东二千馀里有大汉国
其国东二万里有扶桑国
宋时天竺五僧。
游行至此。
始行佛法此皆海中在。
日本国僧。
往往渡海而来。
馀皆未详。
三韩者。
马韩。
卞韩。
辰韩
是也。
宝藏经云。
东北方有震旦国。
或云支那。
此云多思惟。
谓此国人思百端故。
即大唐国也。
然则三韩在阎浮提东北边。
非海岛矣。
佛涅槃后六百馀年乃兴。
中有圣住
名室母怛(唐言三印山)峻峰高耸。
观世音菩萨宫殿在彼山顶。
即月岳也。
此处圣住未易殚书。
百济乃马韩之谓矣。
宋僧传云。
难陀得如幻三昧。
入水不濡。
投火无灼。
能变金石。
化现无穷。
时当建中。
年代相拒而不同。
恐非一人之迹也。
赞曰。
世之流民。
性多𢤱戾。
王命有所不从。
国令有所不顺。
一旦闻所未闻。
见所未见。
即皆革面迁善。
修真面内。
以顺机宜故也。
传所谓出其言善。
则千里之外应者。
岂非是耶。
然摄机之道。
要在乘时。
故事半古人。
功必倍之。
释顺道东晋
释顺道
不知何许人也。
迈德高标。
慈忍济物。
誓志弘宣。
周流震旦。
移家就机。
诲人不倦。
高丽第十七解味留王(或云小兽林王)二年壬申夏六月
秦符坚发使及浮屠顺道
送佛像经文。
于是君臣以会遇之礼。
奉迎于省门。
投诚敬信。
感庆流行。
寻遣使回谢。
以贡方物。
或说。
顺道东晋来。
始传佛法则秦晋莫辨。
何是何非。
师既来异国。
西域之慈灯。
悬东暆之慧日。
示以因果。
诱以祸福。
兰薰雾润。
渐渍成习。
然世质民淳。
不知所以裁之。
师虽蕴深解广。
未多宣畅。
自摩腾入后汉
至此二百馀年。
后四年。
僧阿道至自魏(存古文)。
始创省门寺。
以置顺道
记云以省门为寺。
今兴国寺是也。
后讹写为肖门。
又创伊弗兰寺。
以置阿道
古记云兴福寺是也。
此海东佛教之始。
惜乎。
之人也。
之德也。
宜书竹帛以宣懿绩。
其文辞不少概见。
何哉。
然世之使于西方。
不辱君命。
必侍贤者而能之。
则特至他邦肇行未曾有之大事。
非其有大智慧。
大谋猷。
得不思议通力。
其何以行之哉。
以此知其为异人。
斯亦法兰。
僧会之流乎。
高云北燕 ? — 409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高云 惠懿帝 407年—409年
正始 407年七月—409年十月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09 【介绍】: 即慕容云
十六国时北燕建立者,高句丽人字子雨后燕国君慕容宝养子。
太子以武艺给事东宫赐姓慕容封夕阳公
后燕慕容熙淫虐,冯跋等发动兵变,杀,推天王,复姓高氏。
自以无功而居大位,多所疑惧,养勇士为爪牙,终为幸臣桃仁离班所杀。
在位二年。
崔岳前赵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十六国时前赵人,字元嵩
刘曜弱冠时,游洛阳,坐事当诛,亡匿朝鲜,变姓名为县卒。
朝鲜,见而异之,惧,叩头自陈,恩遇甚厚。
前赵主,历官大司徒
僧昙始晋末
简介
东晋末刘宋时代僧。
生卒年不详。
关中陕西)人。
号白足和尚
出家后,常显神通。
晋孝武帝太元末年,携带经、律数十部,至高句丽(辽东半岛)弘扬教法,此为高句丽闻道之
义熙初年,还归关中
东晋末年,值匈奴肆虐,屠戮沙门,以刀斩师,然未能伤。
继由长安移住于平城
后逢北魏太武帝废佛法难,帝亲斩之而不死,因惧师之神通,遂痛悔其废佛之过。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九 神化科
关中人
史亡其氏。
沙门大元末。
辽东
授三乘法。
高丽佛教流通之也。
义熙初
长安又大弘佛教。
名振三辅。
两足白行泥淖中不沾污。
号白足和尚
有男子王胡者。
其叔死数年。
忽还家牵胡手。
游地狱。
且祝曰。
当奉事白足阿练。
既归。
胡遍求得以事之。
于是神异显著。
晋末匈奴自朔方来。
关中杀伐多。
遇之而刃不能伤。
赫连勃勃嗟异。
赦。
沙门不杀。
潜山林禅诵。
俄拓拔焘王长安
而任崔浩以𡨥谦之之言劝。
焘尽诛沙门
以绝其法。
使无为民害。
焘信之。
太平七年
遣兵。
烧佛舍。
放僧尼。
罢道。
窜逸者捕斩之。
一境为空。
久之知其可化。
因焘元会曰。
持锡至宫门伍伯白有道人至。
焘曰。
趣斩之刃下不伤。
以白焘。
焘大怒抽佩力自斩。
不能伤。
剑有微痕。
如线。
令置虎槛中。
虎皆怖伏。
不敢瞬。
焘于是延上殿再拜悔谢。
为说法。
焘愧恨感疾。
谦皆以恶疾。
死。
焘忿以事尽诛两族。
下书兴复释教。
焘死孙浚嗣佛法又盛
不知所终。
释昙始
关中人
自出家以后多有异迹。
晋孝武大元之末。
赍经律数十部往辽东宣化。
显授三乘立以归戒。
高句骊闻道之也。
义熙初复还关中开导三辅。
足白于面。
虽跣涉泥水未尝沾涅。
天下咸称白足和上
长安人王胡。
其叔死数年忽见形还。
将胡遍游地狱。
示诸果报。
胡辞还。
叔谓胡曰。
既已知因果但当奉事白足阿练。
胡遍访众僧。
唯见足白于面。
因而事之。
晋末朔方凶奴赫连勃勃
破擭关中斩戮无数。
亦遇害。
而刀不能伤。
勃勃嗟之。
普赦沙门悉皆不杀。
于是潜遁山泽修头陀之行。
拓跋焘复剋长安擅威关洛。
时有博陵崔皓。
少习左道猜嫉释教。
既位居伪辅。
所仗信。
乃与天师寇氏说以佛教无益有伤民利。
劝令废之。
既惑其言。
以伪太平七年遂毁灭佛法。
分遣军兵烧掠寺舍。
统内僧尼悉令罢道。
其有窜逸者。
皆遣人追捕。
得必枭斩。
一境之内无复沙门
唯闭绝幽深军兵所不能至。
至太平之末。
化时将及。
以元会之日忽杖锡到宫门。
有司奏云。
有一道人足白于面。
从门而入。
令依军法屡斩不伤。
遽以白
大怒自以所佩剑斫之。
体无馀异。
唯剑所著处有痕如布线焉。
北园养虎于槛。
令以喂之。
虎皆潜伏终不敢近。
试以天师近槛。
虎辄鸣吼。
知佛化尊高所不能及即延上殿顶礼足下。
悔其𮘧失。
为说法明辩因果。
大生愧惧。
遂感疠疾。
崔寇二人次发恶病。
以过由于彼。
于是诛剪二家门族都尽。
宣下国中兴复正教。
俄而卒。
孙𤀹袭位。
方大弘佛法盛迄于今。
后不知所终。
释昙始
关中人也。
自出家多有异迹。
足白于面。
虽涉泥水。
未尝沾湿。
天下咸称白足和尚
以晋大元末年赍持经律数十部。
往化辽东
乘机宣化。
显授三乘。
立以归戒。
僧传以此为高句丽开法之
时当开土王五年。
新罗奈勿王四十一年。
百济阿莘王五年。
而秦符坚送经像后二十五年也。
是后四年。
法显西入天竺
又二年罗什生来。
玄高法师生焉。
晋义熙初
师复还关中
唱道三辅。
长安王胡之叔父某死已数年矣。
一日梦中忽来现形。
接引王胡。
游遍地狱。
示诸果报。
胡辞还释。
谓胡曰。
既已知其因果。
要当奉事白足阿练用修白业。
胡敬诺寤已。
遍询众僧。
惟见足白曰面。
因即事之。
晋末丐奴赫连勃勃袭取关中
斩戮无数。
师亦遇害。
刀不能伤。
普赦沙门
悉皆不杀。
而潜遁山中。
修头陀密行。
未几拓跋焘复剋长安
擅威关洛。
时传陵崔浩少习左道。
猜疾释教。
位居伪辅。
所深信。
乃与天师寇氏说以谓佛教无益于世。
民利有伤。
劝令废之。
惑其言。
以伪太平七年遂毁灭佛法。
分遣军士。
烧掠寺社。
统内僧尼悉令罢道。
其有窜逸者。
追捕枭斩之。
四境之内无复沙门
玄高等被害。
语在本传。
师闭绝于兵革所不至处。
依隐阅世及太平末。
师算知化之将至。
乃于元会日。
手策金锡。
即到宫门。
有司奏云。
白足道人
从官门径入。
仪形可怪闻已。
即令猛卒斩之。
不伤。
大怒自以所佩利剑斫焉。
惟剑所著处有痕如红绵。
体无馀异。
时有北园养虎子槛。
驱令贻之。
虎皆潜伏。
终不敢近。
试遣天师近槛。
猛虎辄鸣吼。
直欲搏噬。
于是乃知佛教威神非所及。
即奉师上殿顶礼其足。
悔责愆咎。
师为说因果报应不差。
指掌开示。
略现神异。
生大惭惧。
改往修来。
然祸恶已稔。
遂感厉疾。
而崔寇亦发恶病。
将入死门。
以谓祸由彼作罪。
不可赦。
因族灭二家。
宣令国内。
光复竺教。
钟梵相闻。
既而孙𤀹袭位。
深惩殷鉴。
洪阐真风。
宝氎制度。
其兴也勃焉。
师不知所往。
赞曰。
火炎昆冈。
玉石俱焚
霜严草野。
萧兰共悴。
师之艰难险阻。
诚曰殆哉。
伐树削迹不足比也。
然随时隐现。
若青山白云之开遮。
遇害亏盈。
碧潭明月之橯樚。
捐躯济溺。
道之以兴。
菩萨法护
正当如此。
其适来桑域。
决膜生盲。
亦乘夙愿而至者耶。
慕容熙后燕 385 — 40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85—407 【介绍】: 十六国时后燕国君鲜卑族,字道文小字长生
慕容垂少子。
初封河间王
慕容盛死,太后丁氏废太子定而迎即帝位。
为政虐暴。
在位时北攻契丹高句丽,皆无功。
妻苻氏死,送丧出城,其中卫将军冯跋等遂闭门拒之。
败,为慕容云所杀。
在位七年。
冯弘北燕 ? — 438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冯弘 昭成帝 430年—436年
太兴 431年—436年五月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38 【介绍】: 十六国时北燕国君长乐信都人字文通冯跋弟。
初封汲郡公,改中山公,历位司徒,掌北燕军政实权。
死,杀子翼自立。
北魏所攻,东奔高丽,居二年,为高丽所杀。
在位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