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周积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润州金坛人
高宗永徽间,四境扰乱。
纠合乡人自卫,为乱民所败,自刎死。
岑羲初唐 ? — 71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2 【介绍】: 南阳棘阳人字伯华
岑文本孙。
进士
武则天时广武金坛,有能名。
中宗神龙初,为中书舍人
武三思用事,敬晖欲上表削诸武封王者,众畏三思,不敢为草,独为之。
吏部侍郎,分掌选事,时议美之。
睿宗立,历刑、户二部尚书,门下三品,进侍中封南阳郡公
监修国史,删定格令,仍修《氏族录》。
玄宗先天元年,坐预太平公主谋逆被杀,籍没其家。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12 字伯华荆州江陵(今湖北荆州)人。
岑文本之孙。
进士第,累迁太常博士
因伯父累,贬郴州司法参军,迁金坛,转纪水令,武后长安中广武,有能名,入为吏部员外郎,进吏部郎中
神功初,为中书舍人
下迁秘书少监,进吏部侍郎
中宗景龙三年(709),迁中书侍郎睿宗景云元年(710)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罢为右散骑常侍
出为陕州刺史
入迁刑部尚书,转户部尚书
三年,复召同中书门下三品,进侍中封南阳郡公
玄宗先天元年(712),坐预太平公主谋逆诛。
生平事迹见新、旧《唐书·睿宗本纪》,《新唐书》本传,《郎官石柱题名考》卷三、四。
曾预修《则天皇后实录》。
能诗文。
全唐诗》存诗6首,《全唐诗外编》补诗1首。
武平一武周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名甄,以字行,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
武后时,隐居嵩山学佛。
中宗复位,召为起居舍人
景龙二年(708),兼修文馆直学士
考功员外郎四年知贡举
玄宗立,贬苏州参军,徙金坛县
开元末,卒。
生平事迹见《新唐书》本传。
平一博学,通《春秋》,工诗文。
中宗时因诗颂规诫有名,后虽被谪而名不衰。
新唐书·艺文志二》载有《景龙文馆记》10卷,《宋史·艺文志七》录诗1卷。
俱已佚。
全唐诗》存诗1卷。
武平一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并州文水人名甄,以字行。
颍川郡王武载德子。
通《春秋》,工文辞。
武后时畏祸隐嵩山,屡诏不应。
中宗时起居舍人,兼修文馆直学士
韦后乱政,外戚炽盛,平一自请裁抑母党,帝慰勉不许。
考功员外郎
玄宗立,贬苏州参军,徙金坛
开元末卒。
平一名甄
以字行。
颍川郡王载德子。
武后时嵩山
修浮图法。
屡召不应。
中宗复位。
平一方居母丧。
迫召为起居舍人
丐终制不许。
景龙二年兼修文馆直学士
考功员外郎
元宗立
苏州参军
金坛
平一见宠中宗
时虽宴豫。
尝因诗颂规诫。
既被谪而名不衰。
开元末卒。
刘彦回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彭城人
初官房州司士
玄宗开元中,登朝为殿中侍御史侍御史
十五年,左迁金坛
后复归朝,为左司、吏郎二郎中
萧颖士盛唐 717 — 768
唐诗汇评
萧颖士(717-759)字茂挺 萧梁宗室后裔,祖籍南兰陵(今江苏常州),居于颍川(今河南许昌)
四岁能文,十岁入太学
开元二十三年(735),登进士第,对策第一,授金坛
桂州参军,丁家艰去职。
天宝初,任秘书正字,搜求遗书,因“慢官离局”被劾免,居濮阳,以教授为生,人称“萧夫子”。
后召为集贤校理,不屈于季林甫,降资参广陵军事。
十载,因人荐入史馆待制,复调参河南府写事。
安史乱起,为山南节度使源洧掌书记
卒,入淮南李成式幕为扬州功曹参军掌书记
乾元中,为诸道租庸使第五琦从事,赴嵩条迁祔先人遗骨,客死汝南逆旅。
颖士工文能诗,奖掖后进,名重一时。
文章与李华齐名,世称“萧李”。
有《梁萧史谱》二十卷,《游梁新集》三卷,《文集》十卷,均佚。
后人辑有《萧茂挺文》一卷,《全唐诗》编诗一卷。
戴叔伦唐 732 — 78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32—789 【介绍】: 润州金坛人字幼公,一作次公
萧颖士弟子,工诗,以文辞著。
代宗大历中,曾应刘晏召,于盐铁转运使府中任职。
德宗建中中曹王李皋湖南观察使江西节度使叔伦入其幕府
李希烈,留叔伦领府事,试守抚州刺史
民岁争灌溉,为作均水法,一郡便之。
贞元四年,迁容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容管经略使,威名流闻。
次年,上表请为道士,旋卒。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32—789 字幼公,一作次公,又作名融,字叔伦
郡望谯国(今安徽亳州),籍贯润州金坛(今江苏金坛)
少从萧颖士学,有才名。
安史乱起,避地江西鄱阳
代宗初,由刘晏荐为秘书省正字,入其盐铁转运使幕。
广文博士监察御史里行
大历初,任湖南转运留后至大历末河南转运留后
德宗建中元年(780)出为东阳县四年江西节度使李皋幕任判官
兴元元年(784)抚州刺史翌年封谯县开国男
贞元二年(786)辞官还乡,四年复起家授容州(今广西容县)刺史容管经略使、兼御史中丞
故后人称为戴容州
翌年因病受代,卒于道。
生平事迹见权德舆撰《墓志铭》、梁肃撰《神道碑》(见《重修戴氏宗谱》)、《新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五。
今人傅璇琮有《戴叔伦的事迹系年及作品的真伪考辨》。
蒋寅有《戴叔伦简谱》。
叔伦著有诗论,曾编选唐诗(今均不传),在诗歌体裁上有多方面探索。
《女耕田行》上承杜甫传统,下启新乐府诗人。
五律《除夜宿石头驿》、《客夜与故人偶集》等,寄深慨于平易之中,意达词畅,感人至深。
绝句《过三闾》、《关山月》等融情入,含蓄有味。
其题材、风格、手法均体现出唐诗由盛转中之脉络。
故胡应麟以为滥觞晚唐者“戴叔伦尤甚”(《诗薮》内编卷四)。
郡斋读书志》著录《述稿》10卷、《书状》1卷、诗1卷,已佚。
明人辑有诗集2卷,其中多窜入他人诗。
整理本有蒋寅《戴叔伦诗集校注》。
全唐诗》仍编叔伦诗为2卷。
《全唐诗续拾》补诗1首,断句2,存目4首。
唐诗汇评
戴叔伦(732-789)字次公,一作幼公润州金坛(今江苏金坛)人。
少师萧颖士
至德末,避兵乱居鄱阳
刘晏表授秘书正字,迁广文博士
大历中掌财赋,以叔伦监察御史,主湖南转运
建中初,出补东阳
曹王李皋湖南江西,辟为从事,由大理司直殿中侍御史
检校礼部郎中,兼侍御史
贞元初,官抚州刺史,后遇谤被代。
贞元四年,起为容管经略使次年,罢任北返,卒于道。
有《述稿》十卷,已佚。
明人辑有《戴叔伦集》。
全唐诗》编诗二卷,其中除与唐方干等人诗重出外,尚大量羼入宋王安石周瑞臣元丁鹤年明刘崧张以宁汪广洋刘绩等人作品。
词学图录
戴叔伦(732-789) 字幼公,一作次公
金坛(今属江苏)人。
有《戴叔伦集》,词存《调笑令·边草》一首。
叔伦字幼公
润州金坛人
释褐秘书省正字
累官祠部郎中
抚州刺史
封谯县男
容管经略使
贞元五年卒。
年五十八。
顾非熊唐 795 — 854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95—854? 苏州海盐(今浙江海盐)人,顾况之子。
以凌侮豪门子弟故,备受排挤,久困场屋30年。
会昌五年(845)武宗闻其诗名,令进所试文章,追榜赐进士及第
曾入山南东道节度使幕,任盱眙,弃官归隐茅山(今江苏金坛境内)。
生平事迹见《旧唐书·顾况》、《唐才子传》卷七。
非熊与诗人姚合项斯马戴贾岛刘得仁等交好。
其诗“近体俊婉可讽”(《唐音癸签》卷七)。
全唐诗》存诗1卷。
《全唐诗续拾》补诗5首。
刘三复中唐 ? — 844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44 润州句容(今江苏句容)人。
穆宗长庆初金坛二年(822)为浙西观察使李德裕掌书记
文宗大和三年(829)德裕徙镇义成四年又徙西川
七年德裕拜相,荐为主客员外郎
八年德裕再镇浙西,九年府罢。
开成元年(836)德裕三镇浙西,二年淮南
五年入朝为谏议大夫,迁给事中
武宗会昌四年(844)刑部侍郎弘文馆学士判馆事,未几卒。
生平附见新、旧《唐书·刘邺》。
工诗文,长于表状。
全唐诗》存诗1首,《全唐诗外编》补入1首。
邓启霞唐末至五代 848 — 93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48—932 【介绍】: 唐末五代时道士
润州金坛人字云叟
唐懿宗咸通初,于茅山太平观道士
十二年,至龙虎山,从张天师修都功正一法箓。
僖宗乾符四年,归茅山,修中盟上清法箓。
吴杨行密礼重之,哀帝天祐四年,署山道副。
九年,为山门威仪。
唐末大乱,山道观多毁坏,乃重加修缮,使复旧观。
丁袗五代 873 — 96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73—963 【介绍】: 五代时润州金坛人字德祥
杨行密秦宗权,授都押牙
累官都知兵马使
行密多猜忌,乞病归。
生平不贪财,不掩人善,宁静淡泊。
释楚圆北宋 986 — 1039
慈明禅师
全州清湘李氏。
讳楚圆
少为书生。
年二十二。
依城南湘山隐静寺(或云依金地寺)得度。
其母有贤行。
使之游方。
连眉秀目。
颀然丰硕。
然忽绳墨。
所至为老宿所呵。
以为少丛林。
公柴崖而笑曰。
龙象蹴踏。
非驴所堪。
尝橐骨董箱。
以竹杖之。
游襄沔间。
守芝谷泉俱结伴。
入洛中。
汾阳昭禅师
道望为天下第一。
决志亲依
时朝廷方问罪河东
潞泽皆屯重兵。
多劝其无行。
公不顾渡大河。
太行
易衣类厮养。
窜名火队中。
露眠草宿。
龙州
遂造汾阳
昭公壮之。
二年
未许入室。
公诣
揣其志。
必骂诟。
使令者或毁诋诸方。
及有所训。
皆流俗鄙事。
一夕诉曰。
自至法席已再
不蒙指示。
但增世俗尘劳念。
岁月飘忽。
己事不明。
失出家之利。
语未卒。
昭公熟视骂曰。
是恶知识。
敢裨贩我。
怒举杖逐之。
公拟伸救。
昭公掩其口。
大悟曰。
乃知临济道
出常情。
服役七年辞去。
依唐明嵩禅师
谓公曰。
杨大年内翰
知见高。
入道稳实。
子不可不见。
公乃往见大年
大年问曰。
对面不相识。
千里却同风。
公曰。
近奉山门请。
大年曰。
真个脱空。
公曰。
前月离唐明。
大年曰。
适来悔相问。
公曰。
作家。
大年喝之。
公曰恰是。
大年复喝。
公以手划一划。
大年吐舌曰。
真是龙象。
公曰。
是何言欤。
大年顾令别点茶曰。
元来是家里人。
公曰。
也不消得。
良久又问。
如何是圆上座为人句。
公曰。
切。
大年曰。
作家作家。
公曰。
内翰二十拄杖。
大年拊膝曰。
这里是什么处所。
公拍掌曰。
不得放过。
大年大笑。
又问。
记得唐明悟时因缘否。
公曰。
唐明闻。
僧问首山佛法大意。
首山曰。
楚王城畔(或有汝汝)水东流。
大年曰。
只如此语意如何。
公曰。
水上挂灯毬。
大年曰。
与么则辜负古人去。
公曰。
内翰疑则别参。
大年曰。
三脚虾蟆跳上天。
公曰。
一任𨁝跳。
大年乃又笑。
馆于斋中。
日夕质疑智證。
因闻前言往行。
恨见之
朝中见驸马都尉李公。
曰。
近得一道人。
西河师子
李公曰。
我以拘文。
不能就谒奈何。
大年默然。
归语公曰。
李公佛法中人。
闻道风远至。
有愿见之心。
政以法不得。
侍从过从。
黎明谒李公。
李公阅谒。
使童子问。
道得即与上座相见。
公曰。
今日特来相看。
又令童子曰。
碑文刊白字。
当道种青松
公曰。
不因今日节。
馀日定难逢。
童子又出曰。
都尉言。
与么则与上座相见去也。
公曰。
脚头脚底。
李公乃出坐定。
问曰。
我闻西河
有金毛师子。
是否。
公曰。
什么处得此消息。
李公喝之。
公曰。
野犴鸣。
李公又喝。
公曰。
恰是。
李公大笑。
既辞去。
问临行一句。
公曰。
好将息。
李公曰。
何异诸方。
公曰。
都尉又作么生。
曰。
上座二十拄杖。
公曰。
专为流通。
李公又喝。
公曰。
瞎。
李公曰好去。
公曰诺诺。
自是往来杨李之门。
以法为友。
久之辞还河东
大年曰。
有一语。
寄唐明。
公曰。
明月照见夜行人。
大年曰。
却不相当。
公曰。
更深犹自可。
午后更愁人。
大年曰。
开宝寺前金刚。
近日因什么汗出。
公曰。
知。
大年上座临行。
岂无为人句。
公曰。
重叠关山路。
大年曰。
与么则随上座去也。
公作嘘声。
大年曰。
真师子儿。
公还唐明。
李公遣两僧讯公。
公于书尾𦘕双足。
写来僧名。
以寄之李公。
作偈曰。
黑毫千里馀。
金椁示双趺。
人天浑莫测。
珍重赤须胡。
公以母老南归。
筠州
首众僧于洞山
聪禅师居焉。
先是汾阳谓公曰。
我遍参云门尊宿儿孙。
特以未见为恨。
故公依止。
又三年。
乃游仰山
杨大年以书抵宜春太守黄宗旦
使请公出世说法。
守虚南原致公。
公不赴。
旋特谒候守愿行。
守问其故。
对曰。
始为让。
今偶欲之耳。
守大贤之。
住三年。
弃去省母。
以白金为寿。
母诟曰。
汝定累我入泥犁中。
投诸地。
公色不怍。
收之辞去。
神鼎諲禅师
首山高弟。
望尊一时。
衲子非人类精奇。
无敢登其门者。
住山三十年
门弟子气吞诸方。
公发长不剪。
弊衣楚音。
通谒称法侄。
一众大笑。
遣童子问。
长老谁之嗣。
公仰视屋曰。
亲见汾阳来。
杖而出顾见。
顽然问曰。
汾州西河师子
是否。
公指其后。
绝叫曰。
屋倒矣。
童子返走。
回顾相矍铄。
公地坐脱只履。
而视之。
老忘所问。
又失公所在。
公徐起整衣。
且行且语曰。
见面不如闻名。
遂去。
遣人追之不可。
叹曰。
汾州乃有此儿耶。
公自是名增重丛林。
定林沙门本延有道行。
雅为士大夫所信敬。
见延称。
公知见可兴临济
会道吾席虚。
延白郡请以公主之。
法令整肃。
亡躯为法者集焉。
示众曰。
宝应曰。
第一句荐得。
堪与祖佛为师。
第二句荐得。
堪与人天为师。
第三句荐得。
自救不了。
道吾则不然。
第一句荐得和泥合水
第二句荐得。
无绳自缚。
第三句荐得。
四棱著地。
所以道。
起也海晏河清
行人避路。
住也乾坤失色。
日月无光。
汝辈向什处出气。
良久曰。
道吾为汝出气。
乃嘘一声。
卓拄杖而起。
又曰。
道吾打鼓。
四大部州同参。
拄杖横也。
挑挂乾坤大地。
钵盂覆也。
盖却恒沙世界。
且问。
汝辈向何处。
安身立命。
若也知之。
北俱卢州吃粥吃饭。
若也不知。
长连床上吃粥吃饭。
后住石霜
当解夏谓众曰。
昨日作婴孩。
今朝年已老。
未明三八九。
难踏古皇道。
手铄黄河乾。
脚踢须弥倒。
浮生梦幻身。
人命久难保。
天堂并地狱。
皆由心所造。
南山北岭
北岭南山草。
一雨润无边。
根苗壮枯槁。
五湖参学人。
但问虚空讨。
死脱夏天衫。
生著冬月袄。
分明无事人。
特地生烦恼。
喝一喝。
真点胸者。
为善作者折难。
自金銮还。
公呵曰。
解夏未一月
乃已至此。
破坏丛林。
有何忙事。
曰。
大事未透脱故耳。
公曰。
汝以何为佛法要切。
曰。
无云生岭上。
有月落波心。
公诟曰。
面皱齿豁。
犹作此见解。
不敢仰视曰。
愿为决之。
公曰。
汝问我答。
理前语而问之。
公曰。
无云生岭上。
有月落波心。
遂契悟。
南岳福严。
以大法授南禅师
语在传。
僧问。
临济两堂首座
一日相见。
同时喝。
临济闻之升座曰。
大众要会临济宾主句。
问取堂中二禅客
此意如何。
公作偈曰。
啐啄之机箭柱锋。
瞥然宾主当时分。
宗师悯物明缁素。
北地黄河彻底浑。
又问。
赵州勘婆子。
师意如何。
公亦作偈曰。
赵州勘破婆子。
叶落便合知
天下几多禅客
五湖四海悠悠。
明日升座曰。
一喝分宾主。
照用一时行。
要会个中意。
日午打三更。
遂一喝云。
且道是宾是主。
还有分得者么。
若也分得。
朝行三千暮行八百。
若也未能。
老僧失利。
移住兴化
康定戊寅
李都尉遣使邀公曰。
海内法友。
唯师与杨大年耳。
大年弃我而先。
仆年来顿觉衰落。
忍死以一见公。
仍以书抵潭帅敦遣之。
公恻然。
侍者舟而东下。
舟中作偈曰。
长江行不尽。
帝里到何时。
既得凉风便。
休将橹棹施。
道过琅琊
觉禅师出迎。
大喜曰。
有众之累。
不得躬造。
受曲折而惠然。
辱而临之。
天赐我也。
公为逗留。
夜语及并汾旧游。
曰。
近有一老衲至。
问其离何所。
杨州
问船来陆来。
曰船来。
问船在何处。
曰岸下。
问。
不涉程途一句如何道。
其僧恚曰。
杜撰长老
如麻似
遣人追不及。
云是举道者
顷在汾州时尚少。
陆沉众中。
不及识之。
公笑曰。
见处才能自了。
而汝堕负。
何以为人。
屏息汗下。
公为作牧童歌。
其略曰。
回首看。
平田阔。
四方放去休拦遏。
一切无物任意游。
要收只把索头拨。
小牛儿。
顺毛捋。
上高坡四蹄脱。
日已高。
休喂草。
捏定鼻头无少老。
一时牵向圈中眠。
和泥看渠东西倒。
默得其游戏三昧。
京师
与李公会月馀。
而李公果殁。
临终𦘕一圆相
又作偈献公
偈曰。
世界无依。
山河匪碍。
大海微尘。
须弥纳
拈起幞头。
解下腰带。
若觅死生。
问取皮袋。
公曰。
如何是本来佛性。
李公曰。
今日热如昨日。
随声便问。
公临行一句作么生。
公曰。
本来无挂碍。
随处任方圆。
李公曰。
晚来困倦。
更不答话。
公曰。
无佛处作佛。
李公于是泊然而逝 仁宗皇帝尤留神空宗。
闻李公之化。
与圆问答。
加叹久之。
公哭之恸。
临圹而别之。
有诏赐官舟。
南归中途。
侍者曰。
我忽得风痹疾。
视之口吻已喎斜。
侍者以足顿地曰。
当奈何平生呵佛骂祖。
今乃尔。
公曰。
无忧为汝正之。
以手整之。
如故。
曰。
而今而后。
不钝置汝。
遂以明年兴化
正月初五日
沐浴辞众。
跏趺而逝。
阅世三十有四。
三十有二。
李公之子。
铭志其行于兴化
而藏全身于石霜
公平生以事事无碍行心。
凡圣所不能测。
室中宴坐。
横刀水盆之上。
旁置草鞋。
使来参扣者下语。
无有契其机者。
又作示徒偈曰。
黑黑黑。
道道道。
明明明。
得得得。
冬日榜僧堂。
作此字⿲○○○⿳==≡儿([田/?][曲-曰+口][(巨-匚)@二]才)。
其下注云。
若人识得。
不离四威仪中。
首座者。
见之谓曰。
和尚今日放参。
慈明闻而笑之云。
赞曰。
有际天之云涛。
乃可容吞舟之鱼。
有九万里之风。
乃可负乖天之翼。
三世如来之法印重任也。
岂寻常之材。
檐乎。
余观慈明
以英伟绝人之姿。
行不缠凡圣之事。
谈笑而起临济于将仆。
叱咤而死黄龙之偷心。
视其施为。
不见辙迹。
未三世而死为绳墨。
谚曰。
字经三写乌焉成马。
此言虽小。
可以喻大。
侯仲逸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润州金坛人
仁宗天圣中创书院于三茅山,亲任讲事,仁宗赐以粟帛。
黄君俞北宋 1025 — 1079
全宋诗
黄君俞(一○二五~一○七九)字庭佥莆田(今属福建)人。
进士不第。
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召试舍人院(《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一之一七),除抚州司户参军
国子监直讲太常寺主簿真州军事推官、知润州金坛县。
神宗熙宁十年(一○七七)召为崇文院校书(同上书选举三三之一四)。
元丰二年,改馆阁校勘(同上书选举三三之一五),卒,年五十五。
事见《山谷外集》卷八《黄庭佥志铭》、《宋元学案补遗》卷六。
王伯先北宋 ? — 107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71 【介绍】: 真州六合人字孝公
以荫补官。
初任通州司户参军,累迁金坛县,有治声。
坐诬告免官,吏民冤惜之。
后复官,至大理寺丞,知陇州汧阳县
以秉性端厚亮直,遇事明辨,为名公时人所知。
姚辟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润州金坛人字子张
仁宗皇祐元年进士
项城,调通州通判,所至有声。
究心六经,与苏洵同修太常因革礼》。
全宋诗
姚辟字子张金坛(今属江苏)人。
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进士,授陈州项城
英宗治平三年(一○六六),预修《太常因革礼》。
四年,授屯田员外郎应天府教授
神宗熙宁三年(一○七○)扶沟县(《宋会要辑稿》兵二一之二七)。
通判通州,卒。
有诗六百馀首,多散佚。
事见《京口耆旧传》卷六。
今录诗六首。
全宋文·卷一一一六
姚辟字子张润州金坛(今江苏金坛)人。
皇祐元年进士,授陈州项城县令
嘉祐治平间苏洵主编《太常因革礼》(存)。
历官屯田员外郎应天府教授
熙宁三年扶沟县,后通判通州,卒。
著有《中庸说》。
见《京口耆旧传》卷六,《宋元学案补遗》卷四。
释了元北宋 1032 — 1098
禅师名了元
字觉老
饶州浮梁林氏。
世业儒。
父祖皆不仕。
元生三岁。
琅琅诵论语。
诸家诗。
五岁诵三千首。
既长从师授五经。
略通大义去。
读首楞严经。
竹林寺
爱之尽捐旧学。
白父母。
求出家度生死。
宝积寺沙门日用。
试法华。
受具足戒。
庐山
谒开先暹道者
暹自负其号。
海上横行。
俯视后进。
与问答捷给。
暹大称赏。
以为真英灵衲子也。
时年十九。
已而又谒圆通讷禅师
惊其翰墨曰。
骨格已似雪窦。
后来之俊也。
书记怀琏
方应 诏而西。
元嗣之职。
江州承天法席虚。
又以当迁。
郡将见而少之。
曰。
齿少而德壮。
虽万耆衲。
不可折也。
于是说法。
为开先之嗣。
时年二十八。
自其始住承天
移淮山之斗方。
庐山之开先归宗。
丹阳金山焦山
江西之大仰。
又四住云居
凡四十年之间。
德化缁白。
名闻幼稚。
缙绅之贤者。
多与之游。
苏东坡黄州
庐山对岸。
元居归宗。
詶酢妙句。
与烟云争丽。
及其在金山。
东坡得释还吴中
丹阳
以书抵曰。
不必出山。
当学赵州上等接人。
元得书径来。
东坡迎笑问之。
以偈为献(或作戏)曰。
赵州当日少谦光
不出三门赵王
争似金山无量相。
大千都是一禅床。
东坡抚掌称善。
东坡尝访弟子由于高安
将至之夕。
子由洞山真净文禅师
圣寿聪禅师
连床夜语三鼓矣。
真净忽惊觉曰。
偶梦吾等谒五祖戒禅师
不思而梦。
何祥耶。
子由聪公
曰。
吾方梦见戒禅师
于是起。
品坐笑曰。
梦乃有同者乎。
俄报东坡已至奉新
子由𢹂两衲。
候于城南建山寺。
有顷东坡至。
理梦事问。
戒公生何所。
曰陕右。
东坡曰。
十馀岁时。
时梦身是僧。
往来陕西
又问。
状奚若。
曰。
失一目。
东坡曰。
先妣方娠。
梦僧至门。
瘠而眇。
又问终何所。
高安大愚
今五十年。
东坡时年四十九。
后与真净书。
其略曰。
戒和尚不识人嫌。
强颜复出。
亦可笑矣。
既是法契(或云法器)。
愿痛加磨励。
使还旧观。
自是常著衲衣。
以裙赠之。
东坡酬以玉带。
有偈曰。
病骨难堪玉带围。
钝根仍落箭锋机。
会当乞食歌姬院。
夺得云山旧衲衣。
又曰。
此带阅人如传舍。
流传到我亦悠哉。
锦袍错落尤相称。
乞与佯狂老万回。
所居方丈。
特高名妙高台
东坡又作诗曰。
我欲乘飞车。
东访赤松子
蓬莱不可到。
弱水三万里。
不如金山去。
清风半帆耳。
中有妙高台
云峰自孤起。
仰观初无路。
谁信平如砥。
台中老比丘
碧眼照窗几。
巉巉玉为骨。
凛凛霜入齿。
机锋不可触。
千偈如翻水。
何须寻德云。
只此比丘是。
长生未暇学。
请学长不死。
太子少保张公方平安道
滁州日。
琅琊山藏院。
呼梯梯梁。
得木匣发之。
忽悟前身。
盖知藏僧也。
写楞伽经。
未终而化。
安道续书残轴。
笔迹宛然如昔。
号二生经
安道欲刻以印施四方。
东坡曰。
此经在他人。
犹为希世之瑞。
况于公乎。
请家藏为子孙无穷之福。
东坡代书之。
镂板金山。
时士大夫。
欧阳文忠公为古文。
公佐韩子
诋我以原性。
性者与生俱生之论。
为铨量。
故以是劝之。
又尝谓众曰。
昔云门说法如云雨。
绝不喜人记录其语。
见必骂逐曰。
汝口不用。
反记吾语。
异时裨贩我去。
今室中对机录。
皆香林明教以纸为衣。
随所闻即书之。
后世学者。
渔猎文字语言。
正如吹网欲满。
非愚即狂。
时江浙丛林。
尚以文字为禅。
谓之请益。
以是讽之。
高丽僧统义天
航海至明州
传云。
义天弃王者位出家。
上疏乞遍历丛林。
问法受道。
有诏朝奉郎杨杰次公
馆伴所经。
吴中诸刹。
皆迎饯如王臣礼。
金山
床坐。
纳其大展。
次公惊问故。
曰。
义天亦异国僧耳
僧至丛林。
规绳如是。
不可易也。
众姓出家。
同名释子。
自非买崔卢。
以门阀相高。
安问贵种。
次公曰。
卑之少徇时宜。
求异诸方。
亦岂觉老心哉。
曰。
不然。
屈道随俗。
诸方先失一只眼。
何以示华夏师法乎。
朝廷闻之。
为知大体。
观文殿学士王公韶子淳
出守南昌
自以久帅西塞。
滥杀罚。
留神空宗。
祈妙语。
以藻雪之。
而元适至。
子淳请说法于上蓝
炷香曰。
此香为杀人不眨眼上将军
立地成佛大居士
一众哗曰善。
子淳亦悠然意消。
源清禅师在众时。
厕云居法席。
痛自韬晦。
而声名自然在人口。
升座。
举以为堂中第一座。
丛林服其公。
非特清公
如感铁面哲真如
百丈肃。
山简
所赏识也。
李公麟伯时
写照。
曰。
必为我作笑状。
自为赞曰。
李公天上石麒麟
传得云居道者真。
不为拈花明大事。
等闲开口笑何人。
泥牛漫向风前嗅。
枯木无端雪里春。
对现堂堂俱不识。
太平时代自由身。
元符元年正月初四日
听客语有会其心者。
轩渠一笑而化。
其令𦘕笑状。
而赞之。
非苟然也。
阅世六十有七。
坐五十有二
骨面而秀
临事无凝滞。
过眼水流云散。
其为人服义疾恶。
初举感铁面。
嗣承天。
感曰。
使典粥饭。
供十方僧。
可也。
欲继嗣。
慈感已有师。
元奇之。
又举宣长老甘露
宣后卖
白于官曰。
宣演法未有宗旨。
乞改正。
宣竟以是遭逐。
杨次公曰。
牵牛蹊人之田。
而夺之牛也。
不恤。
尝游京师
曹王
王以其名。
奏之神考
赐磨衲。
号佛印
东坡滑稽于翰墨。
戏为之赞。
世喜传。
故并记之。
赞曰。
佛印种性从横。
慧辨敏速。
新生驹。
不受控勒。
盖其材足以御侮。
观其临事。
护法之心深矣。
聂循矩北宋
全宋文·卷二六三一
聂循矩歙县(今安徽歙县)人,聂冠卿孙。
元丰五年进士,尝官于金坛
弘治徽州府志》卷六、七。
释克勤宋 1063 — 1135
克勤
彭州崇宁骆氏子。
世宗儒。
师生。
犀颅月面。
骨相不凡。
从师受书。
日记千馀言。
偶过妙寂院。
见佛书读之三复。
怅然如获旧物。
曰。
吾殆过去沙门也。
始弃家祝发。
文照
通讲说。
又从敏行。
授楞严。
俄得病濒死。
叹曰。
诸佛涅槃正路。
不在文句中。
欲以声求色见。
如釜羹投鼠矢污之。
吾知其无以死矣。
遂弃去。
真觉胜公。
胜方剃臂出血。
指示师曰。
曹溪一滴也。
师矍然于时。
大知识名称远闻者相望。
持一钵徒步出蜀。
意所欲往。
靡不至焉。
首谒玉泉皓
金銮信。
又见大沩哲
晦堂心
东林总
佥指为法器。
晦堂独深加赏识。
最后见五祖演禅师
尽展机用。
祖皆不诺。
乃谓祖强移换人。
出不逊语。
忿然而去。
祖曰。
待一顿热病打时。
方思我在。
到金山。
染伤寒困极。
平日见处。
无得力者。
追绎祖言
乃自誓云。
我病稍间。
即归五祖。
病既愈。
还山。
祖见之喜。
命执侍方半月。
部使者
谒祖问佛法大意。
师从旁窃听。
忽有省。
遽出。
见鸡飞上栏干。
鼓翅而鸣。
大悟
袖香入室。
通所得。
祖曰。
佛祖大事。
非小根劣器所能造。
汝既如是。
吾助汝喜。
因遍谓山中耆老曰。
侍者参得禅也。
尝伐一巨木。
祖固止之。
不听。
祖怒奋挺而起。
师立不动。
祖投所持挺。
笑而去。
自是遇物无疑。
崇宁中
省亲还蜀。
诸老相谓曰。
道西行矣。
时同门佛鉴慧勤
亦知名众。
遂目师为川别之。
成都郭知章
请开法六祖
更昭觉凡八年。
复出峡南游。
张无尽
荆南
自以手提古佛。
席卷诸方。
见师恍然自失。
留居碧岩院。
倾心事之(传灯录云。
张寓荆南
以道学自居。
少见推许。
师舣舟谒之。
剧谈华严旨。
要曰。
华严现量境界。
理事全真
初无假法。
所以即一而万。
了万为一。
一复一。
万复万浩然莫穷。
佛众生。
三无差别。
卷舒自在。
无碍圆融。
此虽极则。
终是无风匝匝之波。
公。
于是。
不觉促榻。
师遂问曰。
到此。
与祖师西来意。
为同为别。
公曰。
同矣。
师曰。
没交涉。
公色愠。
师曰。
不见云门道。
山河大地。
无丝毫过患。
犹是转句。
直得不见一色。
始是半提。
更须知有向上全提时节。
德山临济非乎。
公乃首肯。
翌日。
复举事法界理法界。
至理专无碍法界。
师又问。
此可说禅乎。
公曰。
正好说禅也。
师笑曰。
不然。
正在法界量里。
盖法界量未灭。
若到事事无碍法界。
法界量灭。
始好说禅。
如何是佛乾屎橛。
如何是佛麻三斤。
是故真净偈曰。
事事无碍。
如意自在。
手把猪头。
口诵净戒
趁出淫坊。
未还酒债。
十字街头。
解开布袋。
公曰。
美哉论。
岂易得闻。
于是。
执师礼。
留居碧岩)。
复徙长沙道林
太保枢密邓子常
上师德行。
赐紫服师号佛果
政和中
延康蒋山
东南学者。
赴之如归。
至无地可容。
名闻京师
被诏住天宁万寿
召见褒宠甚渥。
建炎初
宰相李伯纪
奏住金山
高宗维扬
入对。
赐名圆悟禅师
改云居久之。
复领昭觉。
绍兴五年八月己酉
微恙。
留偈示众。
掷笔而逝。
茶毗。
舌齿不坏。
舍利五色无数。
阅世七十有三。
坐夏五十有五。
塔于昭觉之侧。
谥真觉禅师
师清净无作。
不入诸相。
示方便门。
提引未悟。
一听其语。
莫不愀然感动。
有泣下者。
故住天宁时。
一时王公贵人。
道德材智。
文学之士。
日造其室。
车辙满户外。
虽毗耶听法。
不能过也。
度弟子五百人。
嗣法得眼。
领袖诸方者。
百馀人。
方据大丛林
匡众说法。
为后学标表。
可谓盛矣。
师自得法后。
声名藉甚。
繇岳麓。
蒋山
行成德备。
每得天神诃护。
过金山时。
贼赵万。
镇江拥兵数百。
操战舰。
乘风欲度。
忽反风。
云雾晦冥连昼夜。
不得度。
乃止。
比赴云居。
道长庐。
张遇奄至。
尽劫所有。
师衣钵独存。
又尝敛上方赐物。
置一箧中。
寓仪真。
师饬其徒往省。
答曰。
仪真连夕大火。
尚何求。
师笑曰。
汝第往。
既至。
官寺民櫩。
鞠为瓦砾。
而师箧封识如新。
尝寓公安天宁。
天堂长老觉公。
梦一女子。
再拜而进曰。
乞我东堂。
为人天说法。
信宿而碧岩疏至。
女子。
碧岩护法神也。
安乐山神。
据云居方丈。
诸耆宿。
皆徙避别室。
师寘一榻。
卧起如平时。
师福慧两足。
行解通脱。
断取世界。
如掌中庵摩勒果
是区区者何足言。
然为世人传闻赞叹。
故不得略也。
叶涛
全宋文·卷二二七六
叶涛字致远处州龙泉(今浙江龙泉)人。
熙宁六年进士乙科
王安石学为文词。
郓州左司理参军国子监直讲润州金坛县令太学博士
绍圣初秘书省正字,进校书郎,迁著作佐郎编修《神宗史》,曾布荐为起居舍人,擢中书舍人
罢,知光州
又以诉理有过,为范镗所论,连三黜。
曾布再引为给事中提举崇禧观,卒。
后入元祐党籍,建炎中徽猷阁待制
见《宋史》卷三五五本传,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二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