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虞潭东晋
全晋文·卷八十二
(一作谭),字思奥,耸弟五兄忠之子。
州辟从事主簿,举秀才大司马齐王囧请为祭酒,除祁乡,徙醴陵,以功赐爵都亭侯,领庐陵太守,转南康太守进爵东乡侯,并领安成太守
元帝丞相,召补军咨祭酒,转琅邪国中尉
及为晋王,除屯骑校尉
践阼后,徙右卫将军宗正卿,以疾归。
明帝时冠军将军会稽内史,徵拜尚书,寻补右卫将军散骑常侍
成帝时出为吴兴太守辅国将军进爵零陵县侯,转镇军将军吴国内史,进爵武昌县侯
咸康中卫将军,以母忧去职。
服阕,拜侍中右光禄大夫
卒年七十九,赠左光禄大夫谥曰孝烈
有《大小博法》一卷,《投壶经》四卷,《投壶变》一卷。
桓温东晋 312 — 373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桓温 楚宣武王 元兴二年(403年)追封。
全晋文
字元子,彝子,成帝时选尚南康长公主,拜驸马都尉,袭爵万宁县,除琅邪太守,累迁辅国将军徐州刺史穆帝初,代庾翼为安西将军都督荆司雍益梁宁六州军事荆州刺史,领护南蛮校尉
假节镇江陵,以平蜀功进征西大将军开府封临贺郡公升平中改封南郡公哀帝初加侍中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事,假黄钺,又加扬州录尚书事,移镇姑孰废帝时兼领平北将军徐兖二州刺史孝武初卒,追赠丞相谥曰宣武,有集四十三卷,要集二十卷。
徐道覆东晋 ? — 41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11 【介绍】: 东晋人
始兴太守
卢循姊夫。
安帝义熙六年刘裕北伐,进击建康
谋定,道覆举众自始兴南康庐陵豫章诸郡,败何无忌,再进击江陵
后以多谋少决失机,道覆刘裕所败,被杀。
昙摩耶舍南朝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此云法明
罽宾国人
少好学。
年十四为弗若多罗所知。
既长标致特高。
该通经律。
有异能解。
尝习禅观。
时以比浮头婆驮。
孤行山泽。
往往冲虎。
每坐树下。
叹曰。
年已三十。
乃未得果。
何其懈哉。
至忘寝食。
以精苦悔先罪。
乃梦。
博叉天王劝以游方观道。
不当自善。
曰道可致。
不可求也。
然以非分强求。
虽死无所获。
乃游诸国。
隆安中
广州白沙寺。
善诵毗婆沙律。
时号大毗婆沙
年已八十五。
弟子八十五人。
有女子张氏字晋明
清净自活。
从耶舍咨授道要。
乃为说佛生缘起。
并译出差摩经一卷。
义熙中
长安
姚兴为前席。
天竺沙门昙摩屈多友善。
秦弘始九年
共译舍利弗阿毗昙。
至十六年乃竟。
凡二十二卷。
后如江陵止新寺。
大弘禅要。
学者至三百馀人。
道俗初疑其慢。
及见之莫不倾伏。
往往定中多见殊祥。
人传以为證果矣。
元嘉中辞还西域
弟子法度善梵语。
佐耶舍译经
天竺婆勒子也。
勒贾于广州
而生度于南康
名金迦
长而出家。
获今名。
而不知者。
以度为南康人也。
度自其西归。
乃执异见。
学小乘禁方等法。
谓无十方佛。
性礼释迦
食用铜钵。
不置别器。
令诸尼相从。
而行悔罪。
止伏地相向而已。
尼法弘普明皆受其法。
而诸尼多宗习之云。
昙摩耶舍
此云法明
罽宾人
少而好学。
年十四为弗若多罗所知。
长而气干高爽雅有神慧。
该览经律悟出群。
陶思八禅游心七觉。
时人方之浮头婆驮。
孤行山泽不避豺虎。
独处思念动移宵日。
尝于树下每自剋责。
年将三十尚未得果。
何其懈哉。
于是累日不寝不食。
专精苦到以悔先罪。
乃梦见博叉天王
语之曰。
沙门当观方弘化旷济为怀。
何守小节独善而已。
道假众缘复须时熟。
非分强求死而无證。
觉自思惟欲游方授道。
既而踰历名邦履践郡国。
晋隆安中初达广州住白沙寺。
耶舍善诵毗婆沙律。
人咸号为大毗婆沙
时年已八十五。
徒众八十五人。
时有清信女张普明咨受佛法。
耶舍为说佛生缘起。
并为译出差摩经一卷。
至义熙中来入长安
姚兴僣号甚崇佛法。
耶舍既至深加礼异。
会有天竺沙门昙摩掘多来入关中
同气相求宛然若旧。
因共耶舍译舍利弗阿毗昙。
伪秦弘始九年初书梵书文。
至十六年翻译方竟。
凡二十二卷。
太子姚泓亲管理味。
沙门道标为之作序。
耶舍后南游江陵
止于辛寺大弘禅法。
其有味靖之宾披榛而至者三百馀人。
凡士庶造者。
虽先无信心见皆敬悦。
自说有一师一弟子。
修业并得罗汉。
传者失其名。
又尝于外门闭户坐禅。
忽有五六沙门来入其室。
又时见沙门飞来树端者。
往往非一。
常交接神明而俯同矇俗。
虽道迹未彰。
时人咸谓已阶圣果。
至宋元嘉中辞还西域
不知所终。
耶舍有弟子法度。
善梵汉之言常为译语。
度本竺婆勒子。
勒久停广州往来求利。
中途于南康生男。
仍名南康
长名金迦。
入道名法度。
度初为耶舍弟子承受经法。
耶舍既还外国。
度便独执矫异规以摄物。
乃言。
专学小乘禁读方等。
唯礼释迦
无十方佛。
食用铜钵无别应器。
又令诸尼相捉而行悔罪之日但伏地相向。
唯宋故丹阳尹颜瑗女法弘尼。
交州刺史张牧女普明尼。
初受其法。
都下宣业弘光诸尼习其遗风。
东土尼众亦时传其法。
徐爰南朝宋 394 — 475
全宋文·卷四十
字长玉
(《释文叙录》作「季玉」。
)初名瑗,南琅邪开阳人
琅邪王大司马府中典军
至宋元嘉中,累迁殿中侍御史,转南台侍御史始兴王浚后军,迁员外散骑侍郎
孝建初尚书水部郎,转殿中郎,进尚书右丞
左丞大明中著作郎,迁游击将军
景和初黄门侍郎,领射声校尉,封吴平县
泰始初,例削封,改领长水校尉尚书左丞,寻除太中大夫,徙付交州
还,除南康郡
后废帝即位,以为南济阴太守,除中散大夫
元徽三年卒,年八十二,有《宋书》六十五卷,集十卷。
宋季雅南北朝
简介
曾任南康郡,因故免官后慕名来到平固县,斥巨资在平固县兴国县旧名)买房,成为平固吕僧珍的邻居。
吕僧珍儿子出生时,宋季雅前往道贺,在礼封上写“钱一千”。
把门人觉得礼金太轻,不让他进来,季雅好说歹说总算进了门。
吕僧珍觉得有点奇怪,亲自拆开他的礼封,发现里面竟然是金币,而不是铜钱。
通过常年的交往,吕僧珍发现宋季雅虽然富有才华,但是为人低调,于是向梁武帝举荐。
宋季雅后被启用任壮武将军衡州刺史
欧阳頠陈朝 498 — 56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98—563 【介绍】: 南朝陈长沙临湘人字靖世
以言行笃信著闻于岭表。
州郡屡辟不应,年三十,其兄逼令从宦,起家信武府中兵参军,累迁衡州刺史
梁末,广州刺史萧勃起兵出南康,进迫豫章前军都督,为周文育击破,被擒。
以与陈霸先有旧,释之。
霸先称帝,岭南扰乱,以有声南土,使至岭南,皆慑伏,尽有越地。
以功官至都督广交等十九州诸军事广州刺史
陈文帝即位,进号征南将军封阳山郡公
僧真谛陈朝 499 — 569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华言亲依
或云波罗末陀
华言真谛
西天竺优禅尼国人。
梁武皇帝盛昌三宝大同中直后张汜等。
送扶南贡使返国。
且使请求名德三藏
彼国乃以应诏
而并赍至大乘论诸杂华经等。
大同十二年八月十五日
南海
大清二年八月
京师
帝顶礼于宝云殿。
即欲传翻。
属寇羯凭陵弗果亦漫游东土。
檀越富春
令陆元哲。
招延。
沙门宝琼等二十馀人。
翻十七地论。
昉五卷。
太宝三年
侯景徵还供养。
元帝启祚。
止金陵正观寺偕愿禅师等二十馀人。
翻金光明经。
后随方传译。
靡宁厥止。
心欲汎舶往楞伽脩国。
道俗结誓留之。
遂停南越。
重覈所翻。
文帝天嘉四年
杨都建元寺沙门僧宗法准僧忍律师等。
钦渴新闻。
远承芳问。
感其意。
乃为翻摄大乘等论。
旋至梁安
将返西国
而业风飘舶。
广州
刺史穆公頠。
延住制旨寺。
沙门慧恺等。
广义法门经及唯识论等。
穆公薨。
世子纥为檀越。
仍事传译。
然其神思通幽。
非世所测。
尝居绝岛。
纥往候之。
波涛𭰔涌。
未即渡。
望见。
因敷坐具水上。
跏坐。
绝流达岸。
而坐具略不沾。
湿或折荷叶乘之。
不少倾侧。
至光太二年六月
南海北山
将捐身命。
慧恺闻之。
辍讲奔赴。
刺史稽颡请留。
群众遮挽。
三日乃已。
因是迎致王园寺。
议还建邺
会有忌者。
沮于上。
乃止。
大建元年。
正月十一日
遘疾迁化。
年七十有一。
译经论。
僧宗法准等。
奉还匡山
虽广出众经。
摄论。
故随处翻传。
亲流疏解。
后疏则僧宗所释也。
则穷括教源。
诠题义旨。
每面扬阐。
情理无伏。
一日喟然长叹。
而谓曰。
君等实副参传。
而遇非其时。
则奈何。
泣数行下。
因跪启曰。
法被中国。
群生垢重。
致是扰攘。
必何时而可定耶。
指西北。
且曰。
此方有大大国。
非久当盛弘吾教。
但恨君等不及睹耳。
呜呼其亦有待于今日乎。
梁武之末。
陈宣之初。
二十三载。
所出经传记。
六十四部。
合二百七十八卷。
于时有中天竺优禅尼国王子月婆那首华言高空。
魏元象中
邺城司徒孙腾第。
僧伽吒经三部七卷。
沙门僧昉笔受
属齐受禅。
南抵金陵。
大同间
译大乘顶王经一部。
梁武诏那。
总监外国诸使。
大清二年
于阗沙门求那跋陀
华言德贤。
赍胜天王般若梵本至。
那从祈请得之。
适丁侯景之乱。
未暇翻传。
陈天嘉乙酉岁
始译于江州兴业寺沙门智昕笔受
拘那罗陀
陈言亲依
或云波罗末陀
译云真谛
并梵文之名字也。
本西天竺优禅尼国人焉。
景行澄明器宇清肃。
风神爽拔悠然自远。
群藏广部罔不厝怀。
艺术异能偏素谙练。
虽遵融佛理。
而以通道知名。
远涉艰关无惮夷险。
历游诸国。
随机利见。
梁武皇帝
德加四域盛唱三宝。
大同中
直后张氾等。
送扶南献使返国。
仍请名德三藏大乘诸论杂华经等。
真谛远闻行化仪轨圣贤。
搜选名匠惠益民品。
彼国乃屈真谛并赍经论。
恭膺帝旨。
既素蓄在心涣然闻命。
大同十二年八月十五日
达于南海
沿路所经。
乃停两载。
太清二年闰八月
始届京邑
武皇面申顶礼。
宝云殿竭诚供养。
欲传翻经教不羡秦时
更出新文有逾齐日。
属道销梁季寇羯凭陵。
法为时崩不果宣述。
乃步入东土。
又往富春陆元哲。
创奉问津将事传译。
招延英秀沙门宝琼等二十馀人。
翻十七地论。
适得五卷。
而国难未静。
侧附通传。
至天保三年
侯景请。
还在台供养。
于斯时也。
兵饥相接。
法几颓焉。
会元帝启祚承圣清夷。
乃止于金陵正观寺。
愿禅师等二十馀人。
翻金光明经。
三年二月
还返豫章
又往新吴始兴
后隋萧太保
度岭至于南康
并随方翻译。
栖遑靡托。
陈武永定二年七月
还返豫章
又止临川晋安诸郡。
真谛虽传经论。
道缺情离本意不申。
更观机壤。
遂欲汎舶往楞伽修国。
道俗虔请结誓留之。
不免物议遂停南越。
便与前梁旧齿。
重覆所翻。
其有文旨乖竞者。
皆镕冶成范始末伦通。
至文帝天嘉四年
扬都建元寺沙门僧宗法准僧忍律师等。
建业标领。
钦闻新教。
故使远浮江表亲承劳问。
欣其来意。
乃为翻摄大乘等论。
首尾两载覆疏旨。
而飘寓投委无心宁寄。
又汎小舶至梁安郡
更装大舶欲返西国
学徒追逐相续留连。
太守王方奢。
述众元情重申邀请。
又且修人事。
权止海隅
伺旅束装未思安堵。
至三年九月
发自梁安汎舶西引。
业风赋命飘还广州
十二月中上南海岸。
刺史欧阳穆公頠
延住制旨寺。
请翻新文。
顾此业缘。
西还无措乃对沙门慧恺等。
广义法门经及唯识论等。
穆公薨没。
世子纥重为檀越。
开传经论。
时又许焉。
而神思幽通量非情测。
尝居别所四绝水洲。
纥往造之。
岭峻涛涌未敢淩犯。
乃铺舒坐具。
在于水上加坐其内如乘舟焉。
浮波达岸。
既登接对而坐具不湿。
依常敷置。
有时或以荷叶
拓水乘之而度。
如斯神异其例甚众。
至光太二年六月
厌世浮杂情弊形骸。
未若佩理资神早生胜壤。
遂入南海北山将捐身命。
智恺正讲俱舍。
闻告驰往。
道俗奔赴相继山川。
刺史又遣使人。
伺卫防遏。
躬自稽颡致留三日
纡本情。
因尔迎还止于王园寺。
时宗诸僧。
欲延还建业
杨辇硕望。
恐夺时荣乃奏曰。
岭表所译众部。
多明无尘唯识。
言乖治术有蔽国风。
不隶诸华可流荒服。
帝然之。
南海新文有藏陈世。
太建元年遘疾。
少时遗诀。
严正勖示因果。
书传累纸。
其文付弟子智休。
正月十一日午时迁化。
时年七十有一。
明日于潮亭焚身起塔。
十三日僧宗法准等。
各赍经论还返匡山
东夏
虽广出众经。
摄论。
故讨寻教旨者。
通览所译。
则彼此相发绮缋辅显。
故随处翻传亲注疏解。
依心胜相。
后疏并是僧宗所陈。
躬对本师重为释旨。
增减或异大义无亏。
宗公别著行状。
广行于世。
梁时逢丧乱。
感竭运终道津静济。
流离弘化随方卷行。
至于部帙或分译人时别。
今总历二代共通数之。
故始梁武之末。
陈宣即位。
凡二十三载。
所出经论记传。
六十四部。
合二百七十八卷。
微附华饰盛显隋唐。
曹毗别历及唐贞观内典录。
馀有未译梵本书并多罗树叶。
凡有二百四十甲。
若依陈纸翻之。
则列二万馀卷。
今见译讫。
止是数甲之文。
并在广州制旨王园两寺。
知法宝弘博。
定在中天。
识量玼琐。
诚归东夏
何以明之。
见译藏经减三千卷。
生便弃掷习学全希。
用此量情情可知矣。
传度摄论。
宗恺归心。
穷括教源铨题义旨。
游心既久怀敞相承。
又面对阐扬情理无伏。
一日气属严冬。
衣服单疏。
忍噤通霄门人侧席。
恺等终夜静立奉侍。
咨询言久情諠有时眠寐。
恺密以衣被覆之。
潜觉知。
便曳之于地。
其节俭知足如此。
恺如先奉侍。
逾久逾亲。
以他日便喟然愤气冲口者三。
恺问其故。
答曰。
君等款诚正法实副参传。
但恨弘法非时。
有阻来意耳。
恺闻之如噎。
良久声泪俱发。
跪而启曰。
大法绝尘远通赤县。
群生无感可遂埋耶。
以手指西北曰。
此方有大国。
非近非远。
吾等没后当盛弘之
但不睹其兴。
以为太息耳。
即验往隔。
今统敷扬有宗。
传者以为神用不同。
妄生异执。
惟识不识其识不无慨然。
时有中天竺优禅尼国王子月婆首那。
陈言高空。
游化东魏
生知俊朗体悟幽微。
专学佛经尤精义理。
洞晓音韵兼善方言。
僧伽吒经等三部七卷。
魏元象年中。
邺城司徒孙腾第出。
沙门僧昉笔受
齐受魏禅。
蕃客任情。
那请还乡。
事流博观。
承金陵弘法道声远肃。
梁武大同年辞齐南度。
既达彼国仍被留住。
因译大乘顶王经一部。
有敕令那总监外国往还使命。
至太清二年
忽遇于阗求那跋陀
陈言德贤。
赍胜天王般若梵本。
那因期请乞愿弘通。
嘉其雅操豁然授与。
那得保持用为希遇。
侯景作乱。
未暇翻传。
携负东西讽持供养。
至陈天嘉乙酉之岁。
始于江州兴业寺译之。
沙门智昕笔受陈文
凡六十日。
覆疏陶练勘阅俱了。
江州刺史黄法𣰰为檀越。
僧正释惠恭等监掌。
后序。
那后不知所终。
时又有扶南国僧须菩提
陈言善吉
扬都城内至敬寺。
为陈主译大乘宝云八卷。
与梁世曼陀罗所出七卷者同。
少有差耳。
并见隋代三宝录。
沈旋南梁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梁吴兴武康人字士规
沈约子。
历官司徒右长史太子仆
以母忧去官。
官终南康内史,以清治称。
集注父所著《迩言》。
沈不害陈朝 518 — 580
全陈文·卷十二
不害字孝和吴兴武康人
梁中大通中,召补国子生,举明经,除太学博士,转庐陵王法曹长沙王咨议,带汝南
陈天嘉初,除衡阳王中记室兼嘉德殿学士,除,入为尚书仪曹郎,迁国子博士,领羽林监
宣帝时,除仁武南康王长史,行丹阳郡事,转员外散骑常侍光禄卿,寻为戎昭将军、明威武陵王长史,行吴兴郡事,入为通直散骑常侍、兼尚书左丞太建十二年卒。
宗元饶陈朝 518 — 581
全陈文·卷十五
元饶南郡江陵人
为本州主簿,迁征南行参军,转外兵,历司徒王僧辩主簿
陈受禅,除晋陵令,入为尚书功论郎。
使齐还,为廷尉正,迁太仆卿,领本邑大中正中书通事舍人
宣帝即位,转廷尉卿,加通直散骑常侍、兼尚书左丞,迁御史中丞,出为贞威将军南康内史,入加散骑常侍、荆雍湘巴武五州大中正,重领尚书左丞御史中丞,历左民尚书右卫将军,领前将军,迁吏部尚书太建十三年卒,赠侍中金紫光禄大夫
陈方庆陈朝 ? — 58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89 【介绍】: 南朝陈吴兴长城人
南康悯王陈昙朗子。
少涉猎书传。
陈文帝天嘉中封临汝县侯
陈后主至德二年,累迁智武将军武州刺史
广州刺史马靖为朝廷所疑,乃以方庆广州刺史,袭杀靖。
后主祯明三年,隋师渡江,为东衡州刺史王勇所杀。
尉迟运北周 539 — 57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9—579 【介绍】: 北周代人
尉迟纲子。
西魏时以父勋封安喜县侯
北周孝闵帝被废,奉命迎宇文毓(明帝),以定策勋,进爵周城县公
武帝时,兼职文武,甚见委重。
宇文赟(宣帝)在东宫,亲狎谄佞,帝选右宫正以匡弼之。
建德三年卫剌王宇文直举兵反,攻肃章门闭门拒守,不得入,遁走。
武帝嘉之,授大将军,累迁同州刺史进爵卢国公
宣帝即位,授上柱国
数进谏,反遭疏忌。
王轨被杀,惧祸,出为秦州刺史,以忧死。
林士弘隋末唐初 ? — 622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林士弘 太平 616年十二月—622年十月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22 【介绍】: 饶州鄱阳人
隋炀帝大业末,与乡人操师乞起而反隋。
师乞自号元兴王,以士弘大将军
师乞死,士弘收其众,据虔州自号南越王,复号楚,称帝,建元太平
高祖武德中士弘死,其部溃败。
陈君宾隋末唐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隋唐时人。
南朝陈鄱阳王伯山子。
襄国通守
高祖武德初封东阳郡公
太宗贞观初邓州刺史
治州有方,不期月,流民皆归复业。
入为太府少监
虔州刺史
郭元靖隋末至初唐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隋末唐初洪州建昌人字长宁
隋末兴兵保卫乡闾,后归唐。
以功累官、抚、吉三州司马衡州刺史,所在以廉谨称。
后隐于当阳山,莫知所终。
李舟
字公受
水部员外郎岑之子。
尚书郎奉使
出为虔州刺史
封陇西县男
杨筠松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窦州人字叔茂号救贫先生
僖宗朝国师,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
黄巢长安,乃断发入昆仑山,后至虔州
以地理术行于世。
卒于虔州
有《疑龙经》、《撼龙经》、《立锥赋》、《三十六龙》等。
许圉师初唐 ? — 67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79 【介绍】: 安州安陆人
许绍子。
有才干,博涉艺文。
进士
高宗显庆中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
龙朔中左相
因事劾罢,久之为相二州刺史,以宽治为州人颂美。
官至户部尚书
卒谥简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79 安州安陆(今湖北安陆)人。
许绍少子。
有器干,博涉艺文,擢进士第
太宗贞观时,为司勋员外郎,历考功郎中给事中
高宗显庆二年(657),迁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兼修国史
三年,以修实录功封平恩县公
龙朔中,为左相,贬虔州刺史
乾封元年(666),转相州刺史
咸亨末年,入迁左丞上元二年(675)户部尚书
仪凤四年(679)卒,赠幽州都督谥曰简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郎官石柱题名考》卷八、卷九。
圉师为李白前妻许氏祖父。
曾预修《芳林要览》。
全唐诗》存诗1首。
钟绍京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虔州赣人字可大
钟繇十世孙。
以擅长书法直凤阁
武则天时明堂门额、九鼎之铭及诸宫殿门榜,皆绍京所题。
家藏王羲之王献之虞世南褚遂良真迹至数十百卷。
玄宗讨韦氏,进中书令封越国公
后坐事削爵贬官。
少詹事
卒年八十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