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正文
从母父服适族议 晋 · 邵戢
出处:全晋文
案礼记,同姓从宗合亲属,异姓主名理际会。从母嫁于绝属族父,则无服从母之名,谓不宜有服。戢以为理际会者,患班序易位,及嫂叔无名耳矣,服以恩生,班以义断,虽门外之事义掩恩,至门内之事恩掩义矣。同宗之道,处恩义之间,故宜资之恩义。今彼此获中据易位无名,便废骨(弃有脱字。)之服,实是所疑。既有属从,郑玄说子为母党之服。案属从者,自非出母党,及庶子受重,自于其所生之党,则所无厌降之文。又记云,六代亲属竭,以郑说六代之外亲尽。尔雅,族昆弟之子为亲同姓。案从母嫁于无属名者,即与嫁他姓不异,则宜服从母嫁于他姓之服矣。又尝见贺公书,称贺新渝夫人为从姨母,寻所以不主名于际会者,亦是有恩掩义,谓宜服也(《通典》九十五)。
谢湘东王赍米启 南梁 · 庾肩吾
出处:全梁文卷六十六
味重新城,香逾涝水。连舟入浦,似彦伯之南归;积地为山,疑马援之西至。不待侯沙,同新渝之再熟;无劳拜石,均辽仓之重满。前恩未远,次渥仍流。墨翟假以故书,裴楷惭其国赐。
上明帝论书表 陈朝 · 虞和
出处:全宋文卷五十五
臣闻爻画既肇,文字载兴,六艺归其善,八体宣其妙,厥后群能间出,洎乎汉魏,钟张擅美,晋末二王称英,羲之书云:「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馀不足存」。又云:「吾书比之钟张当抗行,张草犹当雁行」。羊欣云:「羲之便是小推张,不知献之自谓云何」?欣又云:「张字形不及右军,自然不如小王」。谢安尝闻子敬:「君书何如右军」?答云:「故当胜」。安云:「物论殊不尔」。子敬答曰:「世人那得知」?夫古质而今妍,数之常也;爱妍而薄质,人之情也。钟张方之二王,可谓古矣。岂得无妍质之殊,且二王暮年,皆胜于少,父子之间,又为今古。子敬穷其妍妙,固其宜也。然优劣既微,而会美俱深,故同为终古之独绝,百代之楷式。桓玄耽玩,不能释手,乃撰二王纸迹,杂有嫌素,正行之尤美者,各为一帙,常置左右,及南奔,虽甚狼狈,犹以自随。擒获之后,莫知所在。刘毅颇尚风流,亦甚爱书,倾意搜求。及将败,大有所得。卢循素善尺牍,尤珍名法,西南豪士,咸慕其风,人无长幼,翕然尚之,家赢金币,竞远寻求,于是京师三吴之迹,颇散四方。羲之为会稽,献之为吴兴,故三吴之近地,偏多遗迹也。又是末年遒美之时,中世宗室诸王尚多,素嗤贵游,不甚爱好,朝廷亦不搜求,人间所秘,往往不少,新渝惠侯,雅所爱重,悬金招买,不计贵贱,而轻薄之徒,锐意摹学,以茅屋漏汁,染变纸色,加以劳辱,使类久书。真伪相糅,莫之能别,故惠侯所蓄,多有非真。然招聚既多,时有佳迹,如献之吴兴二笺,足为名法,孝武亦纂集佳书,都鄙士人,多有献奉,真伪混杂。谢灵运母刘氏,子敬之甥,故灵运能书,而特多王法。臣谢病东皋,游玩山水,守拙乐静,求志林壑,造次之遇,遂纡雅顾,预涉泛之游,参文咏之末,其诸佳法,恣意披览。愚好既深,稍有微解,及臣遭遇,曲沾恩诱,渐渍玄猷,朝夕咨训,题勒美恶,指示蚩妍,点画之情,昭若发蒙。于时圣虑,未存草体,凡诸教令,必应真正,小不在意,则伪谩难识,事事留神,则难为心力。
及飞龙之始,戚藩告衅,方事经略,未遑研习;及三年之初,始玩宝迹,既科简旧秘,再诏寻求景和时所散失,及乞左右嬖幸者,皆原往罪,兼赐其直。或有顽愚,不敢献书,遂失五卷,多是戏学。伏惟陛下,爰凝睿思,淹留草法,拟效渐妍,赏析弥妙,旬日之间,转求精秘,字之美恶,书之真伪,剖判体趣,穷微入神,机息务闲,从容研究,乃使使三吴荆湘诸境,穷幽测远,鸠集散逸,及群臣所上,数月之间,奇迹云萃,诏臣与前将军巢尚之、司徒参军事徐希秀、淮南太守孙奉伯科简二王书,评其品题,除猥录美,供御赏玩。遂得游目瑰翰,展好宝法,锦质绣章,烂然毕睹。大凡秘藏所录,钟繇纸书六百九十七字,张芝缣素及纸书四千八百二十五字,年代既久,多是简帖,张昶缣素及纸书四千七十字,毛弘八分缣素书四千五百八十八字,索靖纸书五千七百五十五字,钟会书五纸四百六十五字,是高祖平秦川所获,以赐永嘉公主,俄为第中所盗,流播始兴。及泰始开运,地无遁宝,诏庞沈搜索,遂乃得之。又有范仰恒献上张芝缣素书三百九十八字,希世之宝,潜采累纪,隐迹于二王,耀美于盛辰,别加缮饰,在新装二王书所录之外,由是榻书,悉用薄纸,厚薄不均,辄好绉起,范晔装治卷帖小胜,犹谓不精,孝武使徐爰治护,随纸长短,参差不同,具以数十纸为卷,披视不便,不易劳茹,善恶正草,不相分别。今所治缮,悉改其弊,孝武撰子敬学书戏习十卷为秩,传云戏学而不题;或真行章草,杂在一纸,或重作数字,或学前辈名人能书者;或有聊尔戏书,既不留意,亦殊猥劣,徒闻则录,曾不披简,卷小者数纸,大者数十,巨细差悬,不相匹类。是以更裁减,以二丈为度,亦取小王书古诗赋赞论,或草或正,言无次第者,入戏学部,其有恶者,悉皆删去,卷既调均,书又精好。羲之所书紫纸,多是少年临川时迹,既不足观,亦无取焉。今榻书皆用大厚纸,泯若一体同度,剪截皆齐。又补接败字,体势不失,墨色更明。凡书虽同在一卷,要有优劣。今此一卷之中,以好者在首,下者次之,中者最后,所以然者,人之看书,必锐于开卷,懈怠于将半,既而略进,次遇中品,赏说留连,不觉终卷。又旧书目秩无次第,诸秩中各有第一至于第十,脱落散乱,卷秩殊等。今各题其卷秩所在,与目相应,虽相涉入,终无杂谬。又旧以封书纸次相随,草正混糅,善恶一贯。今各随其品,不从本封,条目纸行,凡最字数,皆使分明,一毫靡遗,二王缣素书珊瑚轴二秩二十四卷,纸书金轴二秩二十四卷,又纸书玳瑁轴五秩五十卷,皆互秩金题玉燮织成带。又有书扇二秩二卷,又纸书飞白章草二秩十五卷,并栴檀轴。又纸书戏学一秩十二卷,玳瑁轴,此皆书之冠冕也。自此以下,别有三品书,凡五十二秩,五百二十卷。悉栴檀轴,又羊欣缣素及纸书,亦选取其妙者,为十八秩一百八十卷,皆漆轴而已。二王新入书,各装为六秩六十卷,别充备预。又其中入品之馀,各有条贯,足以声华四万,价轻五都,天府之名珍,盛代之伟宝。陛下渊昭自天,触理必镜,凡诸思制,莫不妙极,乃诏张永更制御纸,紧洁光丽,辉日夺目,又合秘墨,美殊前后,色如点漆,一点竟纸,笔则一二简毫专用白兔,大管丰毛,胶漆坚密,草书笔悉使长毫,以利纵舍之便,兼使吴兴郡作青石圆砚,质滑而停墨,殊胜南方瓦石之器,缣素之工,殆绝于昔。王僧虔寻得其术,虽不及古,不减郗家所制。二王书,献之始学父书正体,乃不相似,至于绝笔,章草殊相拟类,笔迹流怿,宛转妍媚,乃欲过之。羲之书在始未有奇,殊不胜庾翼郗愔,迨其末年,乃造其极,常以章草答庾亮,亮以示翼,翼叹服,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书十纸,过江亡失,常痛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旧说羲之罢会稽,住蕺山下,一老妪捉十许六角竹扇出市,王聊问一枚几钱,云直二十许,右军取笔书扇,扇为五字,妪大怅惋,云「举家朝餐,惟仰于此。何乃书」。王云:「但言王右军书,字索一百」。入市,市人竞市去,姥复以十数扇来请书,王笑不答。又云,羲之常自书表与穆帝,帝使张翼写效,一毫不异,题后答之。羲之初不觉,更详看,乃叹曰:「小人几欲乱真」。又羲之性好鹅,山阴昙𥗝村有一道士,养好鹅十馀,王清旦乘小船故往,意大愿乐,乃告求市易。道士不与,百方譬说,不能得。道士乃言:「性好道,久欲写河上公《老子》,缣素早办,而无人能书,府君若能自屈,书《道德经》各两章,便合群以奉」。羲之便住半日,为写毕,笼鹅而归。又尝诣一门生家,设佳馔,供亿甚盛,感之,欲以书相报。见有一新棐床几,至滑净,乃书之,草正相半,门生送王归郡,还家,其父已刮尽,生失书,惊懊累日。桓玄爱重书法,每宴集,辄出法书示宾客。客有食寒具者,仍以手捉书,大点污。后出法书,辄令客洗手,兼除寒具。子敬常笺与简文十许纸,题最后云:「民此书甚合,愿存之」。此书为桓玄所宝,高祖后得,以赐王武刚,未审今何在」?谢奉起庙,悉用棐材,右军取棐书之满床,奉收得一大箦。子敬后往,谢为说右军书甚佳,而密已削作数十棐板,请子名书之,亦甚合,奉并珍录。奉后孙履,分半与桓玄,用履为扬州主簿,馀一半,孙恩破会稽,略以入海。羲之为会稽,子敬七八岁学书,羲之从后掣其笔,不脱,叹曰:「此儿书后当有大名」。子敬出戏,见北馆新泥垩壁白净,子敬取帚沾泥汁,书方丈一字,观者如市。羲之见叹美,问谁所作?答云七郎。羲之作书与亲故云:「子敬飞白大有意」。是因于此壁也。
有一好事年少,故作精白纱示戒,著诣子敬。子敬便取书之,草正诸体悉备,两袖及褾(《御览》作「襟」。)。略周,年少觉王左右有凌夺之色,制示戒而走,左右果逐之。及门外,斗争分裂,少年才得一袖耳。子敬为吴兴,羊欣父不疑为乌程令,欣时年十六,书已有意,为子敬所知。子敬往县,入欣斋,欣衣白新绢裙昼眠,子敬因书其裙幅,及带,欣觉,欢乐,遂宝之。后以上朝廷,中乃零失。子敬门生,以子敬书种蚕,后人于蚕中寻取纸,大有所得。谢安善书,不重子敬,每作好书,必谓被赏,安辄题后答之,朝廷秘宝名书,久已盈积。太初狂迫,乃欲一时烧除,左右怀让者,苦相譬说乃止。
臣见卫恒《古来能书人录》一卷,时有不通,今随事改正,并写《诸杂势》一卷,今新装《二王镇书定目》各六卷,又《羊欣书目》六卷,《钟张等书目》一卷,文字之部备矣。谨诣省上表,并上录势新书以闻,六年九月中书侍郎臣虞和上(□□□□□□□,又略见《御览》七百四十八,引两条。)。
太子少师中书令开府仪同三司并州都督上柱国固安昭公崔敦礼碑 隋末唐初 · 于志宁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四十五
盖闻虞后纳麓。五臣膺其宏图。周王定霸。四友赞其英略。故能拨乱□极。类帝禋宗(阙三十六字)。至若献筹绨构之始。树绩云雷之初。成配天之功。建定鼎之业。经文纬武。尊主庇人。齐德夔龙。连芳风力。形图麟阁。铭勒宗彝。则我开府固安郡公其人也。公讳敦礼。字安上(阙十六字)。猷大公执钧。享四履而匡王业。亭伯达旨之作。□□词林。子玉□□之文。思穷物理。絓组奕叶。方十纪之羽仪。绅佩蝉联。比九世之卿(阙十九字)煨烬□于缇䌷藏□被于简牍。曾祖宣猷。周梁州总管。随大将军通守汲郡。大浸稽天。预奠川之鸿□可□□缟(阙二十四字)阶大将军代州总管太常卿礼部尚书固安县公。学窥典坟。文韬雅颂。言成表率。行为师范。盛德光于八士。芳□冠于十臣。父寿。周□□县男□□□通事舍(阙十七字)蜀定州诸军事定州刺史。委质平基。藻思越于牧马。陪游河曲。鸿笔丽于应刘。英声振于生前。哀荣备于身后。扬晖凤策。播美龙图。公昭孝怀忠(阙三十四字)。日□之光。渥水初腾。骋千里以追电。溟池将运。抟九万以摩霄。文极词条。才高吞鸟。学该繁露。思逸梦蛟。论道宰化之方。体国经野之术。齐晖稷契。比美萧张。□□属始(阙十八字)穷发□□□□□黄屋没于望夷。黔首坠于涂炭。大唐循玑升历。辩□居元。安车以礼通贤。蒲轮以徵奇士。公识芒砀之启圣。知梁宋之兴王。投刺辕门。庇身有(阙二十四字)礼殆将□主感钻燧而增□对风树以兴哀。昔高柴泣血三年。扬臻居丧七载。校斯至性。讵可相方。武德二年奉敕夺情。授左勋卫。四年授通事舍人。□□□□飞(阙七字)刑(阙七字)缙绅六年奉敕捡校右骁卫府长史□□右校叛换。亟扰天田。左贤陆梁。将回地轴。荡涤逋寇。事藉谋猷。奉敕副郢国公宇文士及往妫州经略。事了还京。公乃□元□奉□蒙忝□□旷□□□□□之恩□□易名奉□王之诏。比斯□□彼何人哉。□□四□奉敕往幽州追都督庐江王李瑗。时瑗阴预戾园之谋。将据河朔之地。啸命凶丑。肇为乱阶。公非理被囚。意在嫁□长□不□□□□□太宗嘉公乃诚(阙十一字)。赐绢五百疋。□□□人金银器皿十一件。细马一匹。其年奉敕副御史大夫安吉郡公杜淹往武功。遂简□还授中书舍人。□司陛□申张武之茂功。□□丝□□□□之(阙二字)贞观元年封固安县男。□土□枋书之以山河。开国成家。传之以茅赋。六年授员外散秩常侍。行中书舍人。七年守太常少卿。三雍七郊之礼。则□之于灵台。九成□英之乐。□□之于(阙十一字)山□□□□□大□□使□于汉中□□□□□□行旃于夏首化洽九江。循吏于是弹冠。贪夫为之解印。声高八俊。誉迈二星。九年属有国哀。灵驾进发。以公摄侍中□人□丧事。十年授□□少(阙十字)兵部侍郎。□□静□兵机戢武之先。□□定功。戎昭禁暴之本。□选列代。咸寄亲贤。今授此官。允于佥望。昔炎政□季。□宇混淆。六乐与沙鹿俱崩。三礼将原火(阙十三字)之多(阙十三字)封固安县子。□年加爵为侯。拜护军。延陁恃烛龙之阻深。骋射雕之小伎。失事大之节。怀淩长之心。公运娄敬之良筹。摛郑众之雄辨。呼韩以之削枉。□□于是(阙十六字)使还□授□部侍郎。加上护军。随班列也。其年又奉使往延陁论和亲事。蒙赐绢三百疋。其年授右屯卫将军。望超二卫。□重三军。方信布之爪牙。比良平之心腹。汉朝□宠极□魏(阙十八字)授银青光禄大夫。守灵州都督。方李牧作宰。声震龙庭。譬魏尚剖符。威慑狼望。胶折息萧关之骑。月满绝甘泉之烽。拱年授银青光禄大夫。守兵部尚书(阙十七字)。七年□驾(阙十一字)武侯大将军□左右相辟杖事位光七命。职统五戎。政典伫之以纳言。喉舌寄之以元凯。声驰礼阁。誉满周行。寻正除兵部尚书。捡校(阙十七字)之酋(阙七字)方之长浮□海以来庭。左雄之流誉东京。韦贤之飞英西汉。不之尚也。其年副太尉赵国公捡校山陵卤簿。事毕。蒙进爵为公。食邑一千户。赐物五百段(阙二十六字)。以赞时雍□侍□□中书令□□□□载笔西省。司八柄以奉纶言。负玺左曹。托七车以对明诏。献替旒扆。损益机断。虽渭浦兆叶周。傅阴梦感殷。□□□方(阙十八字)事(阙九字)缨玉裕曳□□絧楼汉室将次孺比肩。晋朝与孝伯方驾。心敦淡泊。志尚清虚。固让机权。愿归閒逸。既而承华肇建。望苑初开。审喻藉以正人。调护资于(阙二十字)男食邑三百户。授尚舍直长。赐物八百段。昔桓荣硕儒。离经于副主。臣□通识。训从于储君。故以德茂曩贤。名高往哲者也。而东流难止。西景易沈。未登千月之期。奄切九□之□以显庆元年岁次□□□月癸巳朔三日乙未。薨于□阳里第。春秋六十有一。哀感宸极。痛结储闱。闾里于是兴嗟。簪裾为之挥涕。舆驾于龙门举哀。诏秘书监驸马都尉长孙冲职方郎中温□□□□□□州都督开府仪同三司(阙十一字)陪葬昭陵。鼓吹往还。□事葬事官给。务从优厚。仍令兼司农卿长孙知人监护。太府少卿韦思齐为副。又令中书侍郎李义府持节吊祭。皇太子则□□□□□仍令□□□□□韦□率更令萧钧致祭。太常考行。谥曰昭公。礼也。以其年十月壬辰朔十八日已酉。窆于昭陵之南安乡平美里。惟公降辰昴之秀气。禀岳渎之精灵。郁郁材耸栋梁。汪汪量澄江海。□□□□□□登(阙七字)乃□□□□□博穷开辟。洙□之教聿兴。藻轶翰林。睢涣之文斯著。怀仁履信。蕴德居贞。为衣冠之表缀。实朝伦之规矩。自随风不竞。海县分崩。三户兴灭秦之师。八百起亡殷之众。人□□□之□家□□□□□太宗膺赤□之符。殄绿林之□再安地纪。重正天纲。公□日月之晖。献戡剪之略。茂勋斯建。神算远闻。吐纳赤墀。对扬流誉。侍卫丹扆。巡警有声。建节榆关。尘清柳室。张旃鹿塞。雾布狼山。□银□□朝(阙十四字)户求才。方令君之举□开门接士。□□□之待贤。散金恤穷。指囷济物。王孙惭其好施。子敬愧其轻财。博识古今。超晋朝之武库。决胜樽俎。冠秦官之智囊。见□之(阙二字)劳马援之诫。闻人之善。□□曹邱之(阙十二字)多□□□禾足俦。崇荀孟儒雅之风。鄙申商文峻之法。可谓廊庙之瑰宝。朝序之宗从者焉。而眉寿莫终。麦邱之祝遂爽。日制未及。□□之□无□便(阙二十六字)太子通事舍人□业等。哀缠罔极。痛切天经。至性尽追远之心。孝德究慎终之道。恐桑田变海。深谷为陵。懿范不传。徽猷永没。所以勒兹三□继公之遐踪(阙二十八字)。乃为铭曰。
仪天曾构。控地长源。大庭诞祉。尚父开藩。赋超雅颂。论拟文言。家传积善。世德高门(其一)。
辰象降精。挺生(阙二十一字)略括囊文史(其二)。
随政道销。运终天禄。戏亭军丧。汉滨舟覆。日□狐鸣。星亡鬼哭。怀生择主。元天改卜(其三)。
圣人有作。乘时定乱。负鼎经启。托剑匡赞。屡献嘉谋。謺(阙十其阙七一字四字)防□光□□□□□□●(廴屲)戈玉塞。杖节铜梁。□流典客。声高奉常(其五)。
八屯警卫。六官述职。龙池鼓鳞。凤条矫翼。子房审喻。长舆亮直。俨若朝典。隐如敌国(其阙一六字)。机(阙三其阙二十字七字)毕陌阵列原阡□窗遽□金字方镌。佳城照日。宰树笼烟。玉棺永閟。宝剑空悬(下阙)。
游慧山寺记 唐 · 陆羽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三十三
慧山古华山也。顾欢吴地记云。华山在吴城西北一百里。释宝唱名僧传云。沙门僧显。宋元徽中过江。住京师弥陀寺。后入吴。憩华山精舍。华山上有方池。池中生千叶莲花。服之羽化。老子枕中记所谓吴西神山是也。山东峰当周秦閒。大产铅锡。至汉兴。锡方殚。故创无锡县。属会稽。后汉有樵客。山下得铭云。有锡兵。天下争。无锡宁。天下清。有锡沴。天下弊。无锡乂。天下济。自光武至孝顺之世。锡果竭。顺帝更为无锡县。属吴郡。故东山为之锡山。此则锡山之岑嵚也。南朝多以北方山川郡邑之名。权创其地。又以此山为历山。以拟帝舜所耕者。其山有九陇。俗谓之九龙山。或云斗龙山。九龙者。言山陇之形。若苍虬缥螭之合沓然。斗龙者。相传云隋大业末。山上有龙斗六十日。因而名之。凡联峰沓嶂之中。有柯山华陂古洞阳观秦始皇坞。柯山者。吴子仲雍五世孙柯相所治也。华陂者。齐孝子华宝所筑也。古洞阳观下有洞穴。潜通包山。其观以梁天监年置。隋大业年废。秦始皇坞者。村墅之异名。昔始皇东巡会稽。望气者以金陵太湖之閒有天子气。故掘而厌之。梁大同中。有青莲花育于此山。因以古华山精舍为慧山寺。在无锡县西七里。宋司徒古长史湛茂之家此山下。故南平王铄有赠答之诗。江淹刘孝标周文信并游焉。寺前有曲水亭。一名憩亭。一名歇马亭。以备士庶投息之所。其水九曲。甃以文石罛甓。奫沦潺湲。濯漱移日。寺中有方池一。名千叶莲花池。一名纑塘。一名浣沼。岁集山姬野妇。漂纱涤缕。其渺皓之色。彼耶溪镜湖不类也。池上有大同殿。以梁大同年置。因名之。从大同殿直上。至望湖阁。东北九里有上湖。一名射贵湖。一名芙蓉湖。南控长洲。东泊江阴。北淹晋陵。周围一万五千三百顷。苍苍渺渺。迫于轩户。阁西有黄公涧。昔楚考烈王之时。封春申君黄歇于吴之故墟。即此也。其祠宇享。以醪酒。乐以鼓舞。禅流道伴。不胜滓噪。迁于山东南林墅之中。夫江南山浅土薄。不自流水。而此山泉源滂注崖谷下。溉田十馀顷。此山又当太湖之西北隅。萦竦四十馀里。惟中峰有丛篁灌木。馀尽古石嵌崒而已。凡烟岚所集。发于萝薜。今石山横亘。浓翠可掬。昔周柱史伯阳谓之神山。岂虚言哉。伤其至灵。无当世之名。惜其至异。为讹俗所弃。无当世之名。以其栋宇不完也。为讹俗所弃。必其闻见不远也。且如吴西之虎邱。丹徒之鹤林。钱塘之天竺。以其台殿楼榭。崇崇嶪嶪。车舆荐至。是有嘉名。不然。何以与此山为俦列耶。若以鹤林望江。天竺观海。虎邱平眺。郡国以为雄。则曷若兹山绝顶。下瞰五湖。彼大雷小雷洞庭诸山。以掌睨可矣。向若引修廊。开邃宇。飞檐眺槛。凌烟架日。则江淮之地。著名之寺。斯为最也。此山亦犹人之秉至行。负淳德。无冠裳钟鼎。为迩俗所不侈。宜矣。夫德行者源也。冠裳钟鼎者流也。苟无其源。流将安发。予敦其源。亦伺其流。希他日之营立。为后世之洪注云。
诗一首 闽国 · 宁化九龙进士
七言律诗 押东韵 出处:全唐诗续补遗
远远青青迭迭峰,峰前真宰读书翁。
半岩冷落高宗雨,一洞凄凉吉甫风。
溪隐豹眠寒雾露,井凋凤宿旧梧桐。
九龙山下英雄气,尽属君王宇宙中(《永乐大典》七八九二「汀」字韵引《临汀志祠庙》)。
永州九龙岩记(熙宁元年五月) 北宋 · 蒋忱
出处:全宋文卷二○○五、《八琼室金石补正》卷一○○、隆庆《永州府志》卷六、道光《永州府志》卷一八中、光绪《湖南通志》卷二七八、光绪《东安县志》卷八
予尉清湘之二年,
陵县令梁君宏书抵予,且夸大九龙岩泉石之胜,属予为记。予为永人,尤嗜山水,而足未尝及所谓九龙岩者,疑其书辞之过实,方将走介以訉其是非。未几,又绘为图以相寄。予以事役,未暇留意于翰墨,而梁君已解去。今年夏四月,予用广西帅辟,就移廉幕,东归永,欲纵观所谓九龙岩。会湘水涨,而岩阻大江,又不得遂其愿焉。及赴官至桂林,一日之间并得○陵主簿张君处厚二书,皆以岩记为请,则予之文不可靳而不发于此时也。予始按图,考岩之所在。自州直北,百里而近,有寺曰洪陵寺,傍有山曰九龙山,岩乃在其下。山之上有池可以钓,山之下有井可以汲。翠峰欲活,峭壁如削,其间嵌空宽广,座可容数十人。蔓有藤,围有松竹,皆见于图。予疑古有隐君子栖焉,不尔,造化乌乎设此,而久为荒闲无所用之地者耶?至于霜晴而石乾,云蒸而雨滂,夏日火烈而岩风自清,冬雪满空而岩水不冰,此又非摹写所能至也。予始知予之不游为失,而叹兹岩之不遇也。凡○陵山水之著人耳目者尤多,若浯溪、朝阳洞、法华寺、石门最为卓然者,则元次山、柳子厚尝见于文字;有澹山岩者又殊绝,而二子且不到,晚有李西台诗焉:此其著人耳目。盖有所谓三子文章所及,而得耀于今,为奇观,好事者又藉以大其说。独兹岩之不得其传,可不重惜欤!开山者,浮图曰元喜也,治平始赐寺额曰寿圣院,改洪陵也。噫!岩寺之兴自景祐,历治平,馀三十年,方赐名额,继又得邑令佐渠渠于文记,岂非时乎?世传昔有九道士从岩而隐,此又非予所能考信也,姑迹其旧名而为之记云。熙宁元年五月五日。新广南东路转运判官、朝奉郎、尚书驾部员外郎、前通判永州军州事、上骑都尉、赐绯鱼袋周惇颐上石。汝南周甫刊。
次韵蒋不回惠山行见赠 宋 · 袁默
押词韵第十五部
九龙山高茂松竹,冉冉岚光真泼绿。
重冈复岭势峥嵘,五里垂杨排岸曲。
云生洞口若拖缣,泉落田间如喷玉。
公乘若水遗迹在,潇洒儒冠与僧服。
夜蟾清影照寒流,春鸟新声答寒谷。
山畔人家农事闲,长得秋风鱼稻熟。
太湖光射夕阳间,涧泽相通财必育。
一生游赏心不足,忆与高人时往复。
梦魂应是念归欤,问舍求田无百斛。
身名牵制悼人心,收拾未能如水覆。
侵寻白发已盈簪,方此徘徊干寸禄。
乐安道人来自蜀,尚尔小官身仆仆。
惠然相访盖初倾,符采莹颜神满目。
徐言得道先辟谷,二年粒米不入腹。
日南先生韵超俗,授术为之留五宿。
发泄天机指下传,妙用圆通皆智烛。
见我情亲逾族属,劝以修持言满轴。
自惭正类鸡伏鹄,敢忘精心循所祝。
痊除多谢枕中方,臭腐岂为刀下肉。
斧斤牛羊肆残毒,古人已况牛山木。
深言元气须引续,起我衰羸丸射鹿。
烦胸一诀愿相传,卦体俨然存九六(以上清顾光旭《梁溪诗钞》卷一)。
和陶渊明归田园六首 其一 宋 · 李纲
押词韵第七部 创作地点:福建省三明市沙县
我家梁溪傍,门对九龙山(自注:惠山一名九龙山。)。
山中有幽趣,游息可忘年。
陆子泉最甘,次之即龙渊(自注:惠山有陆子及龙渊二泉。)。
馀波作梁溪,可溉万顷田。
公垂读书堂,古屋尚数间(自注:惠山有李绅读书堂。)。
我欲隐山下,诛茅占其前。
疏泉凿池沼,植竹来云烟。
纵目望震泽,策杖登山巅。
神游八极表,心迹两超然。
更结莲社侣,远追竹林贤。
处士唐君焕文行状(代梁县丞大亮作) 南宋 · 黄干
出处:全宋文卷六五五八、《勉斋先生黄文肃公文集》卷三三
君姓唐氏,讳尧章,字焕文,福州闽县王峬人。州东南际大海,江水之所入,有山屹然错立于其中者五,王峬据其上流,视诸山为杰出。居其间多秀民,去而操巨资、航大海,以牟什一之利者相踵也。君世家焉。曾大父感、大父正甫、父恩,皆隐晦不仕,尤不喜营利,轻财急义,闻于乡。绍兴间,君大父以纲运有功当补官,弃不顾。出藏镪二百万以赈贷乡人,疾革,取券焚之,遗命勿责偿焉,人皆以为难。君幼孤,大父抚教尤至。君承祖父之训,不复以生业为念,赈乏已责,无毫发靳惜意。始治进士业,不售,即弃去,视世之荣利泊如也。尝曰:「读书务明理,岂必为利禄计耶」?留意经籍,至老不倦。岁晚视昏,诸子诵书,必令高声,曰:「庶我闻之而有益也」。闻晦庵朱先生讲道武夷,语其子晔曰:「吾老矣,不能从夫子游,尔其毋忘吾志乎」。既而晔获登门授业以归,诘其所闻,竦然曰:「吾得闻所未闻,死不憾矣」。继而曰:「入耳出口,学者大患,尔其戒之」。其轻利重义,而笃于问学如此,故其处己应事,往往有人所不能及者。居家孝友,接人乐易。执亲之丧,三年如一日,既免丧,犹不忍服华饰。夫妇相敬如宾,亲属闾里,遇之有恩,未尝有违言。下至奴仆,抚之亦各得其意。终日恂恂如不能言,至其见义必为,则断然有所不惑也。性不喜浮屠,常谓学佛者曰:「谓事佛为可求福田利益耶?是教人以为善而有所利也。谓能忏雪罪恶耶?是导人以为恶而有所恃也。使人皆有是心,则为善不诚,为恶不忌,佛之教使然也,尚何足学哉」!识者以为知言。娶陈氏,先君五年而逝。治丧不用浮屠,乡人皆异之,君不为少变。为文以示诸子,大略以「古人治丧自有常典,羌胡之教不足为法。吾百岁后,汝曹谨毋为邪说所惑,以背吾言」。故君之殁也,诸子得以不敢徇俗者,君之教也。自佛之说入中国,鼓天下之众而从之,虽豪杰之士有不能自解免者。王氏入闽,崇奉释氏尤甚,故闽中塔庙之盛甲于天下。家设木偶,绘像堂殿之属,列之正寝,朝夕事之惟谨。髡其首而散于他州者,闽居十九焉。其崇信如是。君乃独能不为所惑,非其义利之素明,问学之素讲,其安能若是耶?若君者,可谓勇于义而笃于自信者矣。君以庆元戊午正月晦日殁,享年六十有二。子男三人:晔、晖、习。女四人,长许适欧公旦,次蚤亡,馀未笄。孙男一人,复。孙女一人。先是君为母潘氏筑坟于九龙山之原,曰:「吾生事之未足,死当祔之,朝夕必往省焉」。至其衰病,犹扶杖以往,忽自叹曰:「吾老矣,登陟良苦,孰若蚤从吾母游地下乎」!诸孤从其治命,将以四月二十九日葬于潘氏茔之东偏,而记其平生言行以求状于余。余于晔有旧好,辱闻君之行为最详,哀其请而不得辞也,故为之类次其大略于右。谨状。
访漳州赵用父使君 南宋 · 戴复古
七言律诗 押萧韵 创作地点:福建省漳州市
幸遇故人为太守,客来不惮路程遥。
九龙山水连沧海,五马声名动紫霄。
一意奉行宽大诏,多君不负圣明朝。
欲知惠爱及人处,听取街头卖炭谣。
三文祠堂七月二日礼成作 其一 南宋 · 林希逸
七言绝句 押东韵
九龙山外筑祠宫,崇祀三师敬则同。
此礼独行秋远日,身曾逮事乐轩翁。
跋师绍书华严经 南宋 · 方岳
出处:全宋文卷七九○七、《秋崖集》卷三八 创作地点:福建省南平市邵武市
乃岁壬午,予学星于九龙山,识优婆塞,亡何得度,号曰智仁。别三十年,如一弹指,忽生亿念,不厌疲劳,自其山居,来诣予所,瞻仰作礼而白:予言仁者,我于别后,不敢懈怠。于我末法,妙饰庄严,堂殿斋庐,非复曩昔。有徒师绍,庵于高环,誓愿精勤,而作佛事。以大海墨,及须弥笔,积日累月,书《华严经》。推仁垂慈,同一赞叹。予闻言已,生大欢喜。思昔大父,在家出家,尝书是经,作我镇宝。予嘉尔绍,慨念我祖,合爪西向,为说偈言:
我闻昔有善知识,发大勇猛精进心。欲书诸经了无有,但握爪为书空相。其人既去其处存,虽无是经经不灭。天龙护持此处所,自然严净两不濡。彼刹尘中所见闻,无不赞叹罕有事。而一比丘独抚掌,乃言止是半藏经。是知一切有为法,受想行识皆为累。世主妙严及行愿,岂可色见声音求。挥毫径入佛三妙,人人清净华严经。我观经卷八十一,卷凡几品品几字。一字一画一心具,心心修习尽未来。于一毫端能放光,一一普现法界性。稽首吾翁大长者,所成就非写经故。为我问讯彼上人,云何了證真实际。百一十城无可参,陶泓毛颖俱成佛。
淳祐壬子七月下浣,居士方某见闻随喜,并此妄语,一忏悔之。
七月一日之集庆望日次锡山宿玄文馆 元 · 张翥
五言律诗 押删韵
海月光芒湿,川云意绪閒。
刚风浮地外,元气满人间。
野榜歌相答,渔灯去不还。
电明知有雨,只在九龙山。
次龙门琦公见寄韵二首 其二 元末明初 · 顾瑛
七言律诗 押文韵
秋花枫叶暗江濆,万里西风雁叫群。
谩是羁情浓似酒,独怜世事薄于云。
九龙山色船头看,半夜钟声枕上闻。
料得高僧禅定处,松窗柏子起浓熏。
挽无锡王 元末明初 · 谢应芳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出处:龟巢稿卷十七
门无车马送迎忙,身混泥涂宠辱忘。
涴火有时持鼠布,濯缨何异在沧浪。
九龙山下青邱葑,双鲤池中碧草香。
生子贤如黄叔度,牛医千载并流芳。
权庸夫政堂公。为其夫人设斋华藏寺。仆欲因游九龙山。以病不果。题此以志 其二 元末明初 · 李穑
七言绝句 押删韵 出处:牧隐诗藁卷之九
因过异境九龙山,欲扣僧扉缥渺间。
须信清游非偶尔,耳边无分听潺湲。
送祖韶石住持惠山 元末明初 · 钱仲益
七言律诗 押侵韵 出处:三华集卷十一
九龙山下古禅林,新坐猊床演法音。
百里烟霞俱改色,一门衣钵自传心。
风生静室昙花气,日转空亭柏子阴。
陆羽泉边旧游处,他时有梦亦相寻。
和王孟端韵 其二 元末明初 · 钱仲益
七言绝句 押阳韵 出处:三华集卷十四、明诗纪事 乙签·卷五
萧萧两鬓点吴霜,老去思归客梦长。
只有九龙山上月,夜深来照读书堂。
题丁成之清樾轩 元末明初 · 贝琼
七言律诗 押灰韵
九龙山前处士宅,草堂低小尽青苔。
树阴满地日不到,水气著人秋已回。
无数黄鹂相对语,有时翠碧忽飞来。
移床与客竹间坐,千里好风何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