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诗文库 注释
灵岩山寺砖塔记太平兴国二年 唐末宋初 · 孙承祐
 出处:全宋文卷五八、《吴都法乘》卷九、《吴郡志》卷三二、《姑苏志》卷二九、《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一二三、道光《苏州府志》卷四○、民国《灵岩山志》卷二、民国《吴县志》卷三六上
灵岩山,即古吴王夫差之别苑也。
太湖渺白涵其侧,虎丘点翠映其后。
自馀冈阜川渎,沃野上田,环绕带萦,若视诸掌。
代迁人异,倬为佛祠。
愚守藩之七祀也,属丙子岁
,先国妃居共气之亲,钟断臂之祸。
诗人罔极,聊可谕其哀;
素王尚右,未足申其制。
由是显营雁塔,冥助翟衣,于山之,累砖而就。
基其岩,所以远骞崩之患;
黜其材,所以绝朽蠹之虞。
不挥郢匠之斤,止运陶公之甓。
自于经始,迨尔贺成,凡九旬有六日
仍以古佛舍利二颗,亲书《金刚般若》一编,置彼珍函,藏诸峻级。
美欤!
山耸地以千仞,塔拔山而九层。
巍巍下瞰于娑婆,杳杳平观于寥泬。
才疑涌出,或类飞来,如日之升,无远弗届,可以高擎天盖,可以久镇地舆。
实在报先妃之慈,荐先妃之福也。
觉云承足,定水澄心。
拂石仙衣,尚为游转;
无垢佛土,终正菩提。
抽毫直书,用备陵谷。
太平兴国二年平江节度使孙承祐新建。
按:《吴都文粹》卷八,无锡孙氏小绿天阁钞本。
北宋 · 释修己
 押真韵
羊肠鸟道无人到,寂寞云中一个人(《四明僧诗》卷一引《五灯会元》作僧)
普济《五灯会元》卷一二 《五灯会元》:明州锡山修己禅师,与浮山远公游。尝卓庵庐山佛手岩。后至四明山心,独居十馀载,虎豹为邻。尝曰云云。尔后道俗闻风而至,遂成禅林。
惠山泉记 北宋 · 聂厚载
 出处:全宋文卷三六一
水之甘苦,犹人之贤愚。
人生禀气清则贤,浊则愚;
水流因地洁则甘,秽则苦。
石脉至洁,山泉悉甘,而斯泉胜诸泉者,以其感锡之气也。
苦井投黑锡于其中,久而则甘。
李和铅霜食之,则美。
盖锡能变味致甘也。
兹山当周秦间大产铅锡,岂非假其馀味乎!
或云:「茍锡能致甘,则山下诸泉味当一矣,而独美者何也」?
曰:山一而源异也。
他泉脉浅发于山表,斯泉源深出于山骨,故积霖而不溢,久旱而不竭。
承平之代,锡乃深藏,故源深而得其液焉。
不然,则何以滑于众泉,重于诸水?
或云:「古时锡产东峰,非泉脉矣」。
惠山本也,东峰枝也,未有本亡而枝有者也。
利物之外,尤资茗荈
陆先生尝奇之,美名始振。
夫食味别声,人之常也;
甘辛爽口,婴耋一致。
至若水之淡薄,其味各别,能于淡薄之中,纪其优劣,峻其等级,非奇人不能臻乎妙。
亦犹金丝睦耳,清浊易辨,其或审兴衰、察治乱,非贤者罕极其奥。
审声之奥,夔季而下,世有能者;
别味之妙,生民以来,先生一人耳。
且夔季于乐,听于心而不听于耳;
先生于水,别于心而不别于口。
后之慕先生名、悦水之味者,又不别于口,别于耳也。
噫!
别于耳者众矣,非独水之难别也。
先生未生,泉味非苦;
先生生后,泉方有誉。
信乎,蔡邕辨薪而爨,伯乐骏而增价。
天下之山,珠联栉比,山中之泉,丝棼发委,先生不登之山、未尝之泉多矣。
其间揖康洞而抗兰谷者有之,不偶奇识,滔滔于污潦之间,惜夫!
且以无情之水,遇至鉴汲引,尚能纪名于简册,分甘于郡国;
有道之士,遇知己振发,岂不能泽润生民,道济天下,焕令名于今古哉!
前所谓水犹贤者,言非过也。
感物而动,与泉作序。
按:《无锡县志》卷四中。又见弘治《重修无锡县志》卷三二,《古今图书集成》坤舆典卷三四、山川典卷九八,康熙无锡县志》卷三八,《锡山景物略》卷一,光绪无锡金匮县志》卷三五。
王安石曾公亮 宋 · 钱顗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三
安石历官以来,莫不言尊尚,故天下以为贤。
陛下亦闻而知之,遂致公辅
今乃首以财利之说,务为容悦,言行乖戾,刚狠自任。
不知安石之心,待陛下为何如主?
曾公亮位居丞弼,被遇三朝,自当悉虑竭忠,以身许国,反有畏避安石之意,更相称誉,以固宠荣。
按:《无锡县志》卷三上,四库本。
长老开堂疏 北宋 · 李夔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八八
法门差别,善才勤南历之诚;
祖道流通,达摩露西来之旨。
万派殊流而宗于一海,千年暗室而破在一灯。
发前村,自含真谛;
而琴逢妙指,方畅清音。
喻之者良马见鞭,迷之者痴猿捉月。
盖饭色之殊宝器,所感不齐;
藕丝之挂须弥,终难信解。
不有宗匠,谁为津梁?
师上人,物外逍遥,法中奇特。
为己则心境俱泯,应机则杀活临时。
禅律通融,昔契乐天之问;
云山静远,今难思大之居。
而况维摩示疾,而莫匪为人;
阿难辞世,而重来说法。
既俯从于舆愿,宜遂演乎潮音。
肯令鸡岭昙花,不开闽岭;
必使曹溪法雨,重洒建溪
至道不烦,当仁不让。
谨疏。
按:《锡山文集》卷一四,道光刻本。
通惠亭记 宋 · 蒋瑎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七四、光绪《无锡金匮县志》卷三五、《锡山景物略》卷六
彭城钱侯申仲,世家于无锡
既仕而归,乃卜居于邑南漆塘山中,聚书四万卷,日取而读之,探古圣贤之蕴,以美其身。
于其暇日,稍稍疏岩剔薮,立台亭,莳松竹,为游观之适。
然是山无水,率以罂瓶汲于湖,以供朝夕之用。
仆奴颜汗肩赪,陟降告劳。
绍兴三年春二月,申仲行于其居之南,爰有寒泉,发于岩趾,以杖导之,如龙蛇蜿蜒,盈科而后进。
酌而赏之,清冽滑甘,与惠山之泉无异。
于是甃以瓴甓,洄为方池,馈膳漱浣,日用而不竭,乃作亭于泉上,名之曰「通惠」,意其与惠山通。
山居之父老,闻而观焉,惊顾颜色,且曰:「水之行地中,一气耳。
兹山去惠山不百里,则其泉脉灌输,理或有之」。
或曰:「不然。
吾与若居是山,老身长子,日以远汲为病。
今钱侯莅止,而泉发于其居,岂天藏神閟,不轻付与,有待而出耶」?
众以其言为是。
乃相与歌曰:泉何为兮效祉,侯有德兮克君子。
挹彼注兹兮,况羞馈祀。
永收勿慕兮,自今以始。
又赓而歌曰:孝友温良,溢于文章,钱侯之德兮。
演迤汪洋,惠我无疆,兹泉之泽兮。
德积而愈光,泽久而弥昌,世世其无斁兮。
于是宜兴蒋瑎闻而异之,曰:昔唐相李文饶既贵重,其服御饮食,必欲极四方之怪珍,常喜饮惠山泉,置驿以取水,天下苦之。
有浮图人告曰:「长安昊天观井水与惠山泉通」。
公试之信然,遂罢水驿。
寥寥数百年间,其事相为符望。
然以予观之,惠山长安数千里,而远有高山大川之限,是乌能相通哉?
特以其味以似之耳。
今九垄漆塘相望密迩,而申仲以隐德懿行,蒙神之贶,则泉为时发,亦无足疑者。
因取父老之谣言,且本其所以作亭之由,而为之记。
按:明修无锡志》卷四中,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常州无锡县崇宁增建学记崇宁三年冬至 北宋 · 王相
 出处:全宋文卷二九一四、康熙《无锡县志》卷三八
崇宁改元,上既庚用二三大臣,克笃前烈,追盛三代唐虞之治,爰诏冢宰,慎简乃僚,置司讲议政事当务之急。
是秋大丞相司空嘉国公本原神宗皇帝以圣智稽古,即位之初,慨然追法先王,训经以迪士,置师儒以明道,广学校以教养。
尝诏侍臣,欲考古者庠序之制,闿明堂辟廱,以施发政功。
志未就,遭元祐变革,无复存者。
恭惟皇帝陛下盛德大业,修明法度,追而述之,深悼风化之微,而欲善天下之俗,非学不能成之,谨以学校为今日先务。
制可之,遂诏天下郡县皆立学,以三舍法取士。
明年甲申,乃下诏曰:「神宗皇帝尝欲以学校取士,而罢州县科举之令
其法始于畿甸。
此学士大夫之所共知也。
朕不爱百万之财,以教养天下之士,而以育材官人、善风俗、修政事为急。
其诏有司罢发解及省试取士,并由学校升贡,庶几追复成周之隆,绍先帝之绪,以称朕所以图治之意」。
其年十二月甲戌,皇帝视太学,幸辟雍,即敦化堂赐上舍释褐者凡十有六人,其次免省试者二十有六人,内舍生及畿内贡士皆免解,其数几半三岁赐第于集英者。
于乎,盛矣,美矣,不可以有加矣!
虽三代教养之隆,未有甚于兹时者也。
《诗》曰「周王寿考,遐不作人」,信乎美成在久者,其必自于作人也。
愚窃以谓化人成俗莫不由学,故先王之盛时,设庠序以养贤,论才德而取士,自天子诸侯之子,下至国之俊造,莫不入学,自成童而艺文,至四十而仕。
其习乎礼乐之容,讲乎仁义之说,敦乎孝弟之行,入以养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与朋友交而有信,临财廉,处众不争,行修于身,有闻于家,达于邻里乡党。
然后询于佥言,又定于乡老之可信者而荐之,始谓之秀士。
久之,又取其甚秀者为造士。
然后司马辨其论,随其材而官之,任官然后爵之,位定然后禄之。
夫如是,积德累善,其勤若此,其久亦至,固非止取一日之长。
然后求贤审官,寘彼周行,如此其慎而有次第,则浮伪矫激干利苟得之士不容于其间,风俗不陷于偷薄,而日以忠厚也。
宋兴盖百有五十年,而天下之学始克大立,稽古之制,放周之文。
其养也教以经艺文辞,其取也考以材识行实,由三舍以察士之能否,而命之以官,可谓希阔之举矣。
是以诏下之日,遐迩庆幸,而奔走趍事者以后为羞。
常州无锡县有学,嘉祐初龙图张公诜始,其兴制之本见于武宁章望之之记。
后四十八年,其犹子元度继宰是邑。
会朝廷班学制,他邑皆承命,经营力作不暇,而兹得即旧以新之,功省十倍。
然后知君子之泽利施者远,而事固不偶然者,是学之兴,适在其父子。
属者朝廷增养士之制,初大县以五十人为率,后乃以三岁应书多寡计之。
无锡宜增给百人,以百五十人为率,而旧舍扁迫,隘不可容。
今乃与其属度学之西偏,增直购地,斥广而大之,别为屋二十有六楹,又迁庖厨浴室于其北。
鸠工于八月壬辰,考之于十一月戊辰,闳壮显敞,踰于昔制。
令以予掾于尉曹,寔董乃事。
会终,更属予为文以识其成。
予惧学者不明乎朝廷教养之美意,而师儒之官或不揣本而齐其末,失其所谓作成之方,谨具述明诏,如上所载,因诵其所闻而著之。
夫大学之道,将欲正心诚意修身以治其国家天下,而必先本于知至,则所谓知至者,贵达乎道德性命之理而已,非止乎期命辨说形名度数之间,弊于浅浅者尔。
故先王教法必以智仁圣义忠和为之别,以孝友睦姻任恤为之同,艺则该之以礼乐射御书数,至于淫词诐行,析言破律,异端之术为之诛禁。
《书》曰:「格则承之庸之,否则威之」。
方今举皆法此,吾固知其教化之行,风俗之成,唐虞三代之治,可跂足而待之。
异时诸生道德明秀,行艺修饬,岁频升选,赋《菁莪》、《采芑》之诗,以颂明天子育材之意,昼绣而谒谢先圣先师,周览墙屋,慨然思咏令佐之功绩,而予因得并预兹荣,附托不朽,不亦幸哉!
辄不自揆,退为之记,俾刻诸石,以告学者。
崇宁三年景至日。
按:明《无锡志》卷四中,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梁溪真赞1120年 宋 · 李纲
 押词韵第十八部 出处:全宋文卷三七六二
是为梁溪,了无差别。
行年之化,三十有八。
返观其前,肤腴色悦。
从是以往,苍颜华发。
本来面目,不生不灭。
游戏仕涂,天付之拙。
顺天而行,一无敢设。
独知其天,宁有他诀。
万里清风,一轮明月。
有来问者,默然无说。
按:《梁溪集》卷一四○。又见《居士传》卷二九,《锡山文集》卷七,《常郡八邑艺文志》卷七。
胶山乳泉建炎二年十一月 宋 · 翁挺
 出处:全宋文卷四○一三
胶山无锡县东,去惠山四十里,由芙蓉塘西南拔起,平陆联绵,迤逦高下十数,而后峙为大陆。
有泉出其下,曰为窦乳泉,盖昔人以其色与味命之。
梁天监时地为佛庐,踞山北向,而泉出寺背。
至唐咸通中,浮图士谏改作今寺,依东峰,与惠山相望,则泉居左庑之南。
水潦旱暵无所增损,隆冬祁寒不凝不涸,故其山虽不高,泉虽不深,而草木之泽、烟云之气,淑清秀润,澒洞发越,皆兹泉之所为也。
然而疏凿之初,因陋就简,决渠引溜,不究其源。
阅岁既久,瓴甓弗治,滴乳渗漏,沦入土壤。
建炎二年,余罢尚书郎,自建康归闽,适闻本郡有寇,留滞浙河。
因来避暑兹山,日酌泉以饮,病其湫隘,谓住山益公能撤而新之,当以金钱十万助其费。
公雅有才智,且感余之意,以语其徒元净、庆殊、乂冲,三人者咸愿出力。
于是坎其山,入丈馀,得泉眼于嵌窦间,屏故壤,理缺甃,而泉益清驶。
乃琢金石于包山,为之池,广袤四尺,深三尺,以蓄泉,上结宇庇之,榜曰「蒙斋」。
池之北泻为伏流五丈有奇,以出于庭。
伏流,为屋四楹,属之庑,有扉启闭之,榜曰「窦乳之门」。
庭中始作大井再寻,疏其棂槛,使众汲,盖数百千人之用常沛然而无穷。
事既成,益公谓余曰:「寺有泉历数百载,较其色味,与惠泉相去不能以寸,而名称蔑然,公乃今发挥之,当遂远闻。
信物之显晦,亦有待乎」?
余笑曰:「水之品题盛于唐,而惠泉居天下第二,人至于今莫敢易其说,非以经陆子所目故耶?
自承平来,茗饮逾侈,惠山适当道傍,声利怵迫之徒往来临之,又以瓶罂瓮盎挈饷千里,诸公贵人之家至以沃盥焉。
之德至此益贬矣。
胶山所出,冈阜接而脉理通,固宜为之流亚,独恨余迈往之迹、介洁之名,非陆子不能与之为重。
然山去郭一舍,蹊遁阻而泾流狭,邑居者欲游,或累岁不能至,况过客哉!
比之君子惠泉若进为于时,故虽清而欲浼;
窦乳类夫远世俗而自藏者,将愈僻而无闷。
以彼易此,必难之,而公显晦有待,特以为言,亦期之浅矣」。
益公亦笑曰:「有是哉!
请著之泉上,使游二山之间者有感于斯焉」。
遂书以授之。
岁戊申冬十有一月癸丑
按:《无锡县志》卷四中,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又见弘治无锡县志》卷三二,《名山胜概记》卷一二,康熙无锡县志》卷三八,《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七二二,《常郡八邑艺文志》卷二。
无锡县学之记绍兴十六年十一月 南宋 · 李弥正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九八、弘治《无锡县志》卷三二、康熙《无锡县志》卷三八、《古今图书集成》选举典卷二一、光绪《无锡金匮县志》卷三五
孔子删《诗》,列国独存《鲁颂》,非私鲁也,以其君臣有道而庶事举也。
体大而有證,孰若修頖宫?
郑亦同姓国,学校不修,而《子衿》之刺兴;
其后然明至欲毁乡校,赖国侨知政,议尼不行。
以郑之刺,则鲁之颂宜也。
厥今天下郡县同被王灵,固无异政,于奉令率职,身任风教,不为具文避课,岂不宜大书特书,行之永久乎!
毗陵浙右支郡,文儒逾于大府,无锡于郡属又壮哉县也。
九峰峙其西,太湖漾其南,山川炳灵,人物阜夥,卿材民望,继踵接武,服冠屦业,弦诵者肩摩地属。
异时庠序未称,独庙貌岌然孤立,旁无夹辅,春秋二丁,官吏用事,张以菅苇,风雨不除,道路目笑。
绍兴甲子秋,诏诸县治学舍,尚或窘于狱讼簿书,日不暇给,迟回未遑。
明年冬邑宰胡君舜举既下车,以儒雅饰吏事,乃惕然曰:「德音甚渥,矧大邑多士,其敢后」!
于是营资庀具,拓地度材,属主簿朱君奇视役。
奇究心知务,纤悉必躬,克钦乃事,以辅其长,迄用有成。
堂皇敞崇,斋庑整洁,榱桷户牖,丹雘涂塈,咸极精敏。
库置什器,廥蓄储贮,炊烹涤皆有处所。
凡为屋大小五十有四楹,又彻殿盖而新之。
公无侈费,民不告劳。
作始于丙寅春三月,至于十月工毕。
丁未,率里之大夫士释菜于先圣,退,乡饮酒于讲堂。
主宾遵升降献酬,耆耋壮稚,成叙在位,觞豆静嘉,殽核旅美,扬觯致戒,情文具尽。
礼成,拜送于庠门之外。
观者如堵,嗟咨欢忻。
喜王化之复行,伻图来谂,俾记以文。
斯举也,夫子以为宜颂,其敢惜辞!
乃具载兴建本末,且告诸方来曰:惟人万物之灵者,有伦有类也。
五典之序,自天子下达,有虞商之学,名异实同,皆以明伦为本。
周制益详,崇术立教,迪德训行,悉有官师,以造俊秀,养老齿胄、献馘受成咸在焉。
乡学里选之法,出长入治之政,顾寓行于其间耳。
由汉而来,取士之制,一变而升孝廉,再变而置中正,三变而举进士,虽科目猥多,途辙浸广,而明君良臣贤守令师以立学官,增弟子员为急先务,化渊源,有在于是,非直用文艺偕进取而已。
国朝自庆历始诏州县悉置学,元丰推行三舍法于贤关,崇宁遂颁天下,海隅遐荒,礼乂渗漉。
中更艰难,兹道乍熄。
今天子抚运中兴,储神道艺,既修邻睦,廓廓无事,乃与大臣议建太学,继及郡邑,以幸斯文。
县大夫洎其僚精白承休,亟就嘉绩。
呜呼,士之游息于斯,与夫耕养家食者,盍体勉励训饬之勤!
平居孝弟忠信,修身行道,奉彝伦,蹈圣域,禄在其中矣。
其或先利后义,缀缉口耳之学,颛以弋钓名第,如区区汉儒之陋,指典籍为拾青紫具,陈车服以夸稽古力,斯岂君相崇儒易俗之旨,而大夫宣化流泽之意哉!
绍兴十六年十一月朔旦
按:《无锡县志》卷四中,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李琳依前充敷文阁待制致仕敕绍兴三十一年三月七日 南宋 · 宋高宗
 出处:全宋文卷四五四四
左中大夫、依前充敷文阁待制致仕李琳:朕加惠贤哲,务全初终。
矧吾老成,致位法从,遽以疾请,可无涣恩?
左中奉大夫、充敷文阁待制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陇西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紫金鱼袋李琳,气粹而行纯,才裕而识远。
蚤膺眷柬,备历清华。
蔚为持橐之英,乂著剖符之绩。
方自娱于閒燕,俄有爽于节宣。
乃陈谢事之章,冀获卫生之效。
虽所深惜,其亦重违。
特命升官,以荣投绂。
宜勉太和之御,永绥遐福之多。
可特授左中大夫,依前充敷文阁待制致仕,封赐如故。
按:弘治《重修无锡县志》卷四,弘治七年刻本。
宜兴无锡两县水涝御笔淳熙间 南宋 · 宋孝宗
 出处:全宋文卷五二七七
常州宜兴无锡二县近遭大水,今水势何如?
合补种晚稻,即目已插种多少?
不可车戽再种者,顷亩若干?
疾速开具奏来。
张孝贲
按:弘治《重修无锡县志》卷四,弘治七年刻本。
橘中隆兴二年三月 南宋 · 余永弼
 出处:全宋文卷四九六○、光绪《无锡金匮县志》卷三五
江东计台从事曾当时谓子余子曰:「我于梁溪所居之旁辟小室,周施才丈尺,非有增台杰观、皓旰华敞之足言也,而虚明静深,似可人意。
日浩然其间,诵书著文,行歌坐啸。
客至,则有棋有琴,一觞一咏,不知世之有所谓荣辱驩戚者。
室虽小,滔乎其有馀,端不减商山之乐也。
榜曰『橘中』,子为我记之」。
予曰:嘻!
子,相家子也,何自而知此乐哉?
夫极狗马之好,骋游田之荒,扬激楚之结风,发阳阿之妙音,宜子之所乐也。
而方且驰骛乎书林,渔弋乎义圃,好古博雅,过于藜藿之士。
齐竽赵瑟,晋棘梁宜子之所乐也,乃漫不屑意。
至于商鼎鲁钟昆吾之刻,岐阳之鼓,则耽玩研覈,恨不追轩、颉而揖冰、斯,又侈之以诗书六艺之学,先圣贤之德音,以成其文。
故舂容乎大篇,则高壮广厚,辞正而体备;
寂寥乎短章,则洁简疏越,言峭而意美。
风雨交于笔札,云霞散于翰牍。
穷情尽变,虽长吉之阵马风樯,嘉谟之孤峰绝岸,不是过也。
异时必能发挥志业,羽翼清朝,畅淑声于不朽,是无愧于四老矣。
此予所以乐为子记之。
若夫景物之胜,登临之适,尚冀相羊其间而赋焉。
隆兴甲申上巳日鄱阳余永弼记。
按:《无锡县志》卷四中,四库全书本。
校刻风俗通义序嘉定十三年七月 南宋 · 丁黼
 出处:全宋文卷七三二七、《万卷精华楼藏书记》卷九一、《皕宋楼藏书志》卷五七
余在馀杭,借本于会稽陈正卿正卿盖得于中书徐渊子,讹舛已甚,殆不可读。
爱其近古,抄录藏之。
携至中都,得馆中本及孔复君寺丞本,互加参考,始可句读。
今刻之夔子,好古者或得善本从而增改,是所望云。
嘉定十三年秋七月庚子东徐丁黼书。
按:《风俗通义》卷末,元大德无锡学刻本。
重修淮海先生墓记开禧二年四月 南宋 · 戴溪
 出处:全宋文卷六四三一
淮海先生秦少游建中靖国初,归葬高邮政和中迁葬于常州无锡县惠山之原,子孙因家焉。
墓故有亭,刻建炎四年追赠龙图阁告并山谷送秦少游诗,置之亭中。
秦氏仕不显,诸孙贫窭,墓四旁地皆为豪右所得,亭亦毁坏不存,山谷诗归邑好事者。
独赠碑荒芜榛杞中,樵苏不禁,墓祭几绝。
开禧丙寅永康应纯之以州判官摄邑事,访问遗迹,慨然兴念,封植其墓,取旁近地还之,率邑士大夫合钱建亭,乃立赠碑,且赎还诗石,择秦氏诸孙知学者,使肄学职,得月给,使具祭祀。
仓台黄公、常守汤公皆助其凡费。
应君故从余学,余自澄江召归,道出无锡,应君首及兹事,且请余记之。
余嘉其志,不待再请,然行役未及作也。
吴门淮东漕孟良夫少游醉卧藤阴下,人谓卒于之谶也。
独未知一事,少游墓后古松一株,直干高耸,有巨自墓穴中出,周匝数四,已乃施于松上,盖覆其墓,此真古藤阴下也。
为人斫去,藤芽暨今仅存尔。
良夫信安孙,惠山寺功德院也,故知其事详。
应君来索记,并及之。
四月朔日,永嘉戴溪撰。
按:光绪无锡金匮县志》卷三五,光绪七年刻本。
宋故刑部侍郎蒋公圹志 宋末元初 · 尤煜
 出处:全宋文卷七六八一
公讳重珍,字良贵常州无锡人
祖绍,祖端卿,父南式,皆隐德不仕,父以公贵赠奉议郎
嘉定癸未,公以进士第一人擢承事郎签书建昌军节度判官厅公事。
未上,丁太夫人顾氏忧。
服阕,除签书昭庆军。
莅官一考,引疾告归,改签书奉国军,需次。
绍定己丑,召除秘书省正字,入对,奏语剀切,执政者不悦,遂谒告还家。
就迁校书郎,力辞不拜,改通判镇江府,复以疾辞,遂以直宝章阁主管华州云台观
端平改元,上厉精更化,召为秘书郎庄文府教授,辞不得命,乃诣。
寻兼崇政殿说书,俄迁著作佐郎兼权司封郎官权起居舍人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同知贡举
起居郎说书常如故。
以疾丐外,除集英殿修撰知安吉州
当上病甚,屡请祠宫,不允。
召为刑部侍郎,趋朝甚急,而公疾不可为矣,请致其事。
诏特赠两官,守权刑部侍郎致仕。
积阶朝散郎,享年五十四。
公少以隽异闻于乡,踰壮以高文魁天下士,入朝以直言名震天下,由是受上异知,入侍讲席,晋拜柱石,密勿严近,知无不言,而期年遂退处于家。
盖平生侃侃自持,不肯诡随流俗,少不得其意,则必奉身而退,于名位利禄,常若浼己。
上思其忠荩,方倚以大用,而公遽殁,朝野莫不叹惜焉。
公生于淳熙癸卯三月己巳,殁于端平丙申十一月乙丑
次年二月壬寅,葬于当县谢堰先茔之后,从遗命也。
娶水邱氏,承务郎介之女,封恭人
子二人,长仪,次似。
女一人,适登仕郎赵与可
孙一人遂孙。
公之清名劲节,殁而不朽,自有名儒钜笔任是责者,兹谨撮出处大略,书而纳诸圹。
朝奉大夫、除直宝文阁、差知吉州尤煜述书。
按:《无锡志》卷四下,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又见《锡山尤氏文存》。
偈颂九十三首 其四十六 南宋 · 释梵琮
 押词韵第四部
九月尽,十月初。
山下开田,山上开炉。
开田要博饭吃,开炉暖热身躯十月朝接待开田归)
按:以上辑自《云居率庵和尚语录》了见《庆元府锡山延胜禅院率庵和尚语录》
北禅广福禅院复地记淳祐十二年四月 南宋 · 释德恢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七
夫仁政必自经界始,此儒者之言也。
衲僧明为而□之,不曰目击其言,躬□其惠,有感于斯言之当,所以言之不置也。
淳祐辛亥,上在宥之二十九年也。
宵旰之际,垂照幽灰,考户部版籍,独毗陵之弊坏为甚,诏守臣荐任专以画清井亩为职。
诏旨谓:有一赤之地则有一赤之赋,豪民占籍有至广而匿影者,曾无圭撮之赋入官,贫弱有产去税存之患。
况自思陵南渡以来,民户率冒西北流寓为辞据尤多,此举行经界本旨也。
若州若县,奉承惟谨,榜谕明晓,凡有此如前所条之类,并许本主整直归业。
本寺即古凤光寺也,崇宁间易赐今额。
寺基初至广阔,自建炎陆兵之后,侵占殆半。
德恢滥膺洒扫,适逢此千载莫遇之机,一念爰兴,龙天嘿佑。
今蒙乡贵玉堂尤贰卿倡善表率,以本寺之地舍入常住。
自此莫不从风而靡,达贵齐府、李府、戴宅、王宅,陆续喜舍者几尽。
然其间有固负者坚确一意,谓初交易面得,抗此说而不□,遂使老僧不得已破无诤之戒,经州县陈理。
续后冒占之家各已立契,承抱本寺租地钱,使久假不归之地复入寺籍矣。
德恢虽忝主席,然土木形骸之人,况本寺历祀半千,住持者不知几千百辈,所谓此屋阅人如传舍,固无恋于三宿,重惟千年常住一朝僧之说,值此希阔之会,舍此不为,复何望焉,所以只得出手,非嚚讼也。
继承此志,不毋望于后之来者,故勒于乐石以寿其传,并画地形及载判使府公据,使知其本末,后之继□□者毋以此小事忽诸。
淳佑壬子四月结制日,住山复翁德恢谨识。
按:民国江苏通志稿·金石》卷一八。又见《锡山景物略》卷一○。(刁忠民校点)
偈颂四十一首 其二十五 宋末元初 · 释普宁
 押尤韵
梁渚溪边下直钩,波翻浪辊费牵抽。
六年用尽腕头力,收卷丝纶恁性游。
不著此岸,不著彼岸,不滞中流,欸乃一声天地秋(退院)
按:以上辑自清泽编《住常州无锡南禅福圣寺语录》 以上《兀庵普宁禅师语录》卷上
无锡县徐偃王庵记景定四年十月 宋 · 尤栋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五九、康熙《常州府志》卷三四、《常郡八邑艺文志》卷二、锡山尤氏文存
锡山西南一舍而近,是为五里湖。
湖之阳有山,山之阳有庙,祀徐偃王
王嬴姓,诞其讳,为周诸侯,治以仁义。
穆王西游瑶池,忘返,诸国交执玉帛,贽于徐。
穆王驰归,伐之。
王不忍兵其民,去之彭城武原山下而居焉。
至章禹见止于吴,子孙散处扬、徐间,即所居立王祀。
韩昌黎记衢州庙,网罗旧闻,于斯为信,盖衢、常皆古扬州境也。
然今是邦蔑王子孙,庙籍之不废,则里人若浮屠氏之力。
尝质图志,阙创始岁月。
惟殿重建于绍圣戊寅,书可考。
殿南为轩,轩南为门,共以东西二序。
殿后小室,浮屠氏趺息地也。
庙山相传曰庙塘,庙据其趾,石塘横其东,人是以名。
隶于庙者六十亩有奇,岁取薪槱供祠祭等用。
绍兴间,善彬居之,业犹故。
彬去,中废,官税莫供,为里正病。
吾宗有佃于官,为任输送。
庆元己未,众谓祠宇日就荒芜,水旱疾厉,将无所乎祷,遂选请宗佾继彬之旧。
佾敬共事神,清苦持戒,为一方信重。
经营补葺,由殿及序,翼欹而正,更污而洁。
结庵庙北,扁以「保庆」。
中建阁以储梵筴,旁辟轩以延宾客
逼湖波,往来病涉,又累石堤百馀丈,为桥三。
役竟,复虑无以供众,乃置田三千七百馀步,为伏腊计。
先后二纪,乃克就绪。
一日,其嗣孙文礼欸门曰:「庙庵规模粗整,惟故山未复」。
余曰:「于吾宗族归之」。
吁!
始乎此庙,仅有此山。
今由庵而堤,堤而桥,照映湖滨,过者属目。
询之众,皆曰佾与其徒道恢等弊衣粗食,稽赢累奇而成。
余谓元本所在,皆王仁义之泽,浸润演迤,非惟子孙敬之,与浮屠氏皆敬之,故相为扶持,废者复兴,失者复还也。
礼请记颠末。
兹山去先茔近,余春秋扫祭,经祠下,瞻敬已,登阁,顾彼岩石磊磈,久欲剜苔以记曾游,之言适与心会,故书。
景定癸亥孟冬朔奉议郎、宜差知安庆府桐城县主管劝农管田公事兼弓手寨兵军正尤栋记。
按:明初《无锡县志》卷四中,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