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题目
雍州箴 西汉 · 扬雄
四言诗 出处:全汉文 卷五十四
黑水西河,横截(《初学记》作「属」)昆仑。
邪指阊阖,画为雍垠。
上侵积石,下碍龙门。
自彼氐羌,莫敢不来庭,莫敢不来臣。
每在季主,常失厥绪。
侯纪不贡,荒侵其宇。
陵迟衰微,秦据以戾。
兴兵山东,六国颠沛。
上帝不宁,命汉作京。
陇山以徂,列为西荒。
南排劲越,北启强胡。
并连属国,一护攸都。
盖安不忘危,盛不讳衰。
牧臣司雍,敢告赘衣(《艺文类聚》六、《初学记》八、《古文苑》。案《初学记》八又割分此为《凉州箴》。)。
临雍州下教聘处士 晋初 · 唐彬
出处:全晋文卷四十四
此州名都,士人林薮。处士皇甫申叔、严舒龙、姜茂时、梁子远等,并志节清妙,履行高洁。践境望风,虚心饥渴,思加延致,待以不臣之典,幅巾相见,论道而已,岂以吏职,屈染高规?郡国备礼发遣,以副于邑之望(《晋书·唐彬传》)。
雍州诗 西晋 · 挚虞
四言诗
于皇先王,经启九有。
有州惟雍,居京之右。
土载奥区,山包神薮。
嘉生惟繁,庶类伊阜。
悠悠州域,有华有戎。
外接皮服,内含岐丰。
周馀既没,夷德未终。
莫不慕义,易俗移风(○《初学记》八。长安志二。《诗纪》二十三。)。
京兆府君迁主议 东晋 · 谯王无忌
出处:全晋文卷十五
诸儒谓太王王季迁主藏于文武之祧,如此,府君迁主宜在宣皇帝庙中。然今无寝室,宜变通而改筑,又殷袷太庙,征西东面(《宋书·礼志三》)。
京兆府君迁主议 东晋 · 孙绰
出处:全晋文 卷六十一
太祖虽位始九五,而道以从畅。赞人爵之尊,笃天伦之道,所以成教本而光百代也(《宋书·礼志三》)。
请议京兆府君迁主表 东晋 · 冯怀
出处:全晋文
续太庙奉还于西储夹室,谓之为祧,疑亦非礼。今京兆迁入,是为四世远祖,长在太祖之上。昔周室太祖世远,故迁有所归,今晋庙宣皇为主,而四祖居之,是屈祖就孙也。殷袷在上,是代太祖也(《宋书·礼志》三,咸康中,太常冯怀表。)。
京兆府君迁主议 东晋 · 冯怀
出处:全晋文
礼,无庙者,为坛以祭,可别立室藏之,至殷禘,则祭于坛也(《宋书·礼志》三,永和二年。)。
奏议京兆府君迁主 魏晋 · 阙名
出处:全晋文
十月殷祭,京兆府君当迁祧室。昔征西豫章颍川三府君毁主,中兴之初,权居天府,在庙门之西。咸康中,大常冯怀表续太庙,奏还于西储夹室,谓之为祧,疑亦非礼。今京兆迁入,是为四世远祖,长在太祖之上。昔周室太祖世远,故迁所归。今晋庙宣皇为主,而四祖居之,是屈祖就孙也。殷袷在上,是代太祖也(《晋书·礼志》上,《宋书·礼志》三,穆帝永和二年七月,有司奏。)。
同崔员外綦毋拾遗九日宴京兆府李士曹 盛唐 · 高适
五言律诗 押豪韵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今日好相见,群贤仍废曹。
晚晴催翰墨,秋兴引风骚。
绛叶拥虚砌,黄花随浊醪。
闭门无不可,何事更登高。
清如玉壶冰(一本题上有赋得二字,京兆府试,时年十九。) 盛唐 · 王维
五言排律 押鱼韵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引用典故:聚萤 鹊镜
玉壶何用好,偏许素冰居(一作藏冰玉壶里,冰水类方诸)。
未共销丹日,还同照绮疏。
抱明中不隐,含净外疑虚。
气似庭霜积,光言砌月馀。
晓凌飞鹊镜,宵映聚萤书。
若向夫君比,清心尚不如(一作若向贪夫比,贞心定不如)。
京兆府员外参军厅壁记 唐 · 李华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十六
东汉中平以来。王室多难。元臣统戎。括偫才而不遗。徵众虑而从善。故公府置参军事。虽位高八命。权重三军。苟好谋而成。亦参于幕下。迄于魏氏。沿汉旧章。洎有晋将殄夫全吴。石苞责礼于孙楚。由是府朝致敬。稍用下寮。逮南北分于帝郊。华夷寝于王泽。而此官之选。益以众矣。及隋平江岭。唐有天下。圣人贵因循而重改作。思豫备而戒不虞。故因其名而降之秩。则殷周之损益可知也。至若两京垂戎于四方。府吏同体于郎署。非夫公卿盛德之允。才望当仁之流。不可膺其任。今王国多士。贤能岁益。职员之外。犹以命之。取类乎律吕起于黄钟。沧浪发于清汉。人皆以为美也。赵郡李諲。碣石峰峦。丛台桢干。婴年闻礼。敬睦传于家庭。绮岁入官。名节动于寮友。敏以经德。清而达和。自怀济众之心。仍有封侯之骨。嘉鱼在藻。良马食苗。知其人。有其位。千云萌于甲拆。贯革兆于机张。且曰清阶。因之故事。则钟繇李允魏舒王遵。事炳于前代。韦仆射李大夫陆少保杜尚书。功宣于盛朝。叔父侍郎发迹于河南。黄门顾公渐羽于京兆。骥子蹑乘黄之皂。鹓雏入威凤之巢。荣縻九霄。纵游千里。其可必也。夫其职谐易简。道在中和。高步同于列仙。弹冠预于朝会。若乃簿书堆案。则誉发彀中。醪醴蒲壶。亦名高方外。动静皆适。刚柔两持。是以为从事者。所贵师古之事。车服盘盂。毕闻旌记。用垂后代。饰布德音。况朝之命官。阙而不载。以华闻于旧史。请以直书。故略其所知。疑殆颇阙云尔。
尹相公京兆府中棠树降甘露诗 唐 · 岑参
押词韵第三部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引用典故:棠树 曲蘖
相国尹京兆,政成人不欺。
甘露降府庭,上天表无私。
非无他人家,岂少群木枝。
被兹甘棠树,美掩召伯诗。
团团甜如蜜,皛皛凝若脂。
千柯玉光碎,万叶珠颗垂。
昆崙何时来,庆云相逐飞。
魏宫铜盘贮,汉帝金掌持。
王泽布人和,精心动灵祇。
君臣日同德,祯瑞方潜施。
何术令大臣,感通能及兹。
忽惊政化理,暗与神物期。
却笑赵张辈,徒称今古稀。
为君天下酒,曲糵将用时。
京兆府司录加秩记 唐 · 于邵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二十九
司录之职。雅有前志。著乎屋壁旧矣。自乾元元年四月。皇帝郊于上元。用柴礼。以报功也。施惠行庆。大庇于生人。厥有条目。其一在天下糺曹而加秩。以为此官郡府之枢辖。政之小大。自我褒贬。若网之在纲。犹衣之有领。会人存政举。所益者多。盖圣人之新意。为国之大体。由此作者。时论宜之。副相李公。兼领京兆。祇奉明诏。深难其选。自中及外。心必参之。赵郡李侯春。自监察御史出行虞乡令。到官九十日。表之而还。则向来之言。无所阙矣。上布此令。下乃宏是举。咸有一德。庶乎赓歌。凡厥能事。此非所载。犹恐递迁之后。混而无别。不务首题。孰为夫子。愚以李侯同声之故。见副举善之方。谨而志之。敢以专达。如后之观者。将辨乎始事。览此中记。非公谁欤。
令京兆府收埋骸骨诏 唐 · 代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四十六
凡在生灵。合登仁寿。自逢艰阻。多致伤残。或寇盗为灾。毙于锋镝。或岁时不稔。道殣相望。枯骨转尸。多未埋瘗。朕为人父母。良深悯恻。将何以示掩骼之礼。昭葬骨之仁。永念前修。岂忘古训。其京城内外应有旧骸骨。宜令京兆府即勾当收拾埋瘗。仍令中使与所由计会致祭。
给复京兆府诏 唐 · 代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四十七
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税皆什一也。故谓之天下中正。而颂声作矣。乃者因三代之制。定其税典。务于行古。庶以便人。属以外攘四夷。岁会戎事。军国用度。公储匮乏。役费荐至。近于倍征。而吏或奉法不谨。失我字人之意。孤茕者资有厚敛。豪富者贷以轻徭。动而生奸。浸而流弊。税之什一。其实大半。致有去父母之邦。供庸保之役。流离逋荡。靡室可依。阽于死亡。而莫之省。每一念至。良深悯恻。顷以釐改。从其便安。置沃塉之差。宽赋敛之重。今邦畿之内。宿麦非稔。去秋垦田。又减常岁。昨者徵税。其数颇多。朕以万姓不安。三农将废。忧勤郁切。中夜以兴。思以康济。庶臻其道。每欲悉免量入。将惠其困。而未解兵严。犹资日费。用蠲常数。以恤疲人。其京兆府于今年所率夏麦。宜于七万石内五万石放。不徵二万石。容至晚田就后。以杂色斛斗续纳。仍委京兆府尹崔昭差少尹李椅于颀等。分县巡抚。必躬必亲。宣示朝章。令悉朕意。
京兆府献三足乌赋 唐 · 王颜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四十五
夫何赫赫之太阳。忽降精于乌鸟。乃呈瑞于皇王。足应乾之三数。目耀日之九芒。降天邑而于我李。浴咸池而自扶桑。尝空闻于前牒。今实观于殊祥。天既无私。祥何能隐。昭圣代之有应。垂休徵之无尽。瑞于帝室。表大孝于天衷。献自尹京。验长安之日近。始至也。众羽骇集。伊人惊萃。迈麟凤之时见。何鹰隼之能畏。如深就日之诚。不效搏风之志。愿委质而入贡。终依仁以驯致。入铜笼而戢翼。向金殿而矫翅。将告于休。似对以意。由是怜楚人之迷凤。陋越裳之献翟。小哉栖棘之鸾。蔑矣应风之鹢。未如我陪日驭之出入。游天居之岑寂。曩有赤而呈美。白以效灵。俱非应乎殊贶。亦或载于祥经。终未如符孝理之永锡。昭宝运之康宁。则如尧舜登极。夔龙夹辅。布政无偏。惟贤是取。故得感阳精于上帝。赞阴德于下土。光昭万叶。辉映千古。良史当载美而记时。謏才顾赓歌而蹈舞。
京兆府减税制 唐 · 常衮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十四
敕。三代之时。籍而不税。降及近古。或至倍征。承平则省于经入。有事则烦于荐费。亦古今之常也。朕励精忧人。夙夜勤约。至如王制之定国用。人曹之制地征。必视丰穰。与之上下。然以边未彻警。十年于兹。连五兵七卒之屯。有赋舆调食之重。徵求横作。空耗吾人。所以征地之数。有踰常典。顷者躬自节俭。励于三军。敛从其轻。以减太半。今旧谷既没。宿麦未登。尚使馁殍相望。流庸不返。邦畿千里。编户六残。虑有自存之人。未喻诏书之意。临时科率。或恐增加。以兹踌躇。多不垦辟。行及春暮。田莱益荒。属膏雨霈然。虑失农候。故重明朝旨。更减田租。盖畿内移运。所馀全少。山东加运。其助颇多。朕又亲统六师。大阅戎籍。事必精实。自然蠲省。京兆府夏麦。上等每亩税六升。下等每亩税四升。荒田开佃者每亩税二升。秋税。上等每亩税五升。下等每亩税三升。荒田开佃者每亩税二升。比者百姓不安。皆因税重。据其减数。渐复平时。颇有优当。兼罢徭役。加之诫敕。又绝侵渔。所宜凿井耕田。各勤生业。自今已后。必致康宁。仍委京兆尹及令长分明宣示。以劝东作。躬亲慰抚。称朕意焉。
减京兆府秋税制 唐 · 常衮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十四
敕。顷以蕃寇犹虞。王师未戢。所资军费。皆出邦畿。征调荐兴。日加烦重。闾阎困竭。人转流亡。念之疚怀。旰食增惧。近者省月更之役。减岁入之租。务于惠养。冀有苏息。尚闻告病。终未安居。深用悼怀。更思优恤。今关辅诸屯。垦田渐广。江淮转漕。常数又加。在一年之储。有太半之助。其于税地。固可从轻。其京兆府来年秋税。宜分两等。上下各半。上等每亩税一斗。下等每亩税六升。其荒田如有能开佃者。宜准今年十月二十九日敕。一切每亩税二升。仍委京兆尹及令长明申诏旨。分榜乡闾。一一存抚。令知朕意。
免京兆府税钱制 唐 · 常衮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十四
敕。守位聚人。有赋有税。所以奉宗庙之祀。备水旱之灾。事之大经。古今不易。国家计其户籍。俾出泉货。著在令典。谓之两税。天下通制。行之久矣。自师旅荐兴。征调烦数。法度多峻。遂废其名。近举旧章。用遵薄赋。施于中外。其法一也。属岁会戎事。聚于邦畿。以鳏寡困穷之人。当征徭力役之重。久于供费。皆至匮竭。荡然流散。言念伤怀。比之四方。此实尤甚。宜思蠲贷。庶令苏息。其京兆府见差科百姓今年秋税钱。特宜放免。
对元日悬象税千亩竹判(甲悬政象之法阙下金吾不许曰职在佐天子以平邦国浃日而敛之 又乙家渭滨有竹千亩京兆府什一税之辞云非九谷) 唐 · 李阳冰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三十七
司马之职。悬政一时。封君之富。比竹千亩。高标魏阙。事昭晰于周官。近数渭滨。理详明于汉典。所以平邦国之度。通货殖之宜。传称百王。其道不易。著乎三代。厥义难渝。方今区宇乂宁。刑辟不用。百工以理。庶绩其凝。实由悬法有孚。执古以道。宁从变俗之礼。以紊守官之政。敛在浃日。孰云其非。至如什一而取。井田遗制。九谷之外。均输未闻。苟修篁之可率。且丹橘其何赋。金吾不许。实懵大猷。乙也有云。雅符旧典。两端是扣。片言斯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