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问左氏传所载知人祸福事 南宋 · 杨万里
出处:全宋文卷五三四四、《诚斋策问》卷下
晋范宁以《春秋》名家,尝言《左氏》富而艳,其失也诬。迄今学者顺风而呼,万口一舌,亦莫不信以为诬。以愚观之,《左氏》岂好诬哉,直后世读其书者自诬之耳。奚以明之?《左氏》之书后世所以称其诬者,大概有三:传之所载怪异之事、卜筮之事,与夫当时贤人君子评议人物之事,其言太迂,而近人情者少。故尝考之,石言于晋,神降于莘,豕至于人立而啼,台骀至于出而祟,郑人相惊,以为伯有,楚人相惧,以为灵王出。厉公之入,蛇斗于门;子文之生,虎乳于野。其为怪异尤甚,此学者所以骇其事也。筮短龟长,卜人知骊姬之不可立;龟象筮数,韩简知败德之不可数。穆姜之筮而薨于东宫,文子之兆而得于南蒯。晋使之败,文公之胜,毕万之后必大,陈仲之世必蕃,无一不系于卜筮,此学者所以沮其说也。至于观人之际,往往即其辞色之微、动作之渐,而必逆其是非成败于终身。载事之迂,大率如此,然则无怪乎范宁之诬之也。以迹论之,虽若汗漫面无归,缪愆而无当,惟概之以理,则有实然而不可易者。夫巨迹、燕卵,鸟覆、牛字,固详陈于前矣,奚独《左氏》之怪异为不然乎?谋及卜筮,爰契我龟,固具述于前矣,奚独《左氏》之卜筮为不然乎?借是二者以證《左氏》之说,可无辩而明矣,请因师问而发之。天之高也,占之以人,则天可得而知;星辰之远也,步之以数,则星辰无得而遁。日之短长决于一线之增,气之缪斁视于一牛之喘。夫以阴阳造化,犹可因微以验其明,由小以推其大,而况人之一身,首足具方圆之象,呼吸侔寒暑之宜,而动作威仪又与一气运用于天地之间,茍即是而观之,亦奚有失人之患哉?故莫敖之举趾,而斗伯比知其心不固;赵孟之语偷,而穆叔知其不能久。郑公之视流而行速,单子之视迫而言徐,则天夺其魄矣。士正伯知其将亡,叔向谓其必丧,不亦宜乎?不失旧而骤称其伐者,其言为谁,得此或昌或亡,韩子、郤子所以分也。汰虐已甚,与享而堕者,其心已先亡,此栾黡所以不免,蔡侯之所以祸也。以至越椒生而若敖不祀,伯石生而羊舌氏不存者,得非蜂目豺声之人乎?七子赋诗而声音各殊,二君执玉而丧亡各异者,得非由中及外而可判乎?夫人之深情厚貌,疑若难知,而数子得于一见之顷,真伪祸福,不逃所料,信乎知人之术固自有其要也。曾子曰:「正颜色,斯远暴慢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孔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人焉廋哉」?然则言辞动作岂不足以动人耶?《左氏》所载知人之事,盖诚有契乎此也。议者乃曰,知人则哲,帝尧犹以为难,言貌取人,孔子犹有所失。知人之难若此,而数子独得以易之,是又不然。然尧之所难于知人者,非诚以为难也,盖欲其谨也;孔子之所以取人者,非诚有所失也,盖贻后世之戒也。不然,尧、孔之圣,曾数子之不若耶?为是说者,殆未足以致疑于《左氏》也。虽然,迹之似诬者固不足信,而理之实诬者不可不辩。汉之翼奉陈封事于宣帝之朝,首言治道之要,务在知辩邪正,知辩之术在于执十二律、六情。如北方之情好,而甲子主之;东方之情怒,而亥卯主之。其言诡谲不经,殆类淫巫瞽叟之论,而奉乃自以为自然之道,万不失一。呜呼,天下安有是理哉!读史者乐道而喜攻之,良以其诬人已甚。然范宁所谓《左氏》失之诬者,愚驾其言于翼奉,庶乎公论为有所归,抑亦可以应孰事所以下询之意。
刘端木墓志铭 南宋 · 陈傅良
出处:全宋文卷六○五七、《止斋先生文集》卷四八 创作地点: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市
端木,温永嘉人,姓刘氏,讳春。以待台州教授阙,卒于家。大父机,父立己。戴氏出也。端木性冲约,事后母孝。与兄弟无违,于朋友亲故用其情,然所蕴抱贵不为人知。貌言恂恂若庸人,然见之者以为亡异也。其试礼部,余尝问所为文何如,但谢不能;已而擢进士丙科,复谢,是适然耳。他日过括苍,端木为其州户掾,问政何如?亦谢如初;比谒其守与郡之善士,亟称端木综理之才,所关白感风,凡在官无及之者。余与端木同入太学,同为乾道八年进士,议论往复最密,至相好也,自其文辞政事,不欲使余知之,况他人乎?顾端木亡矣,意所欲施为,虽余未得尽知之也。世多言古今人不同,以余观端木,与书传间所载深厚有德之士异耶同耶?端木为吏三年,守蒙其力。然往往欲挑动之,使自有言,然后荐举之。近制,选人满岁无举主且再试。端木即怡然,将诣吏部,而竟不言。此其视古人特未知孰难也?斯人也而在高位,则士或知耻矣。少得疾,良已。比罢司户,时疾复作,明年,淳熙七年闰三月某日卒,年四十五。又明年六月某日,后母吴氏夫人卒。初娶朱氏,某州司理参军某之女,逾年卒;再娶宋氏,故御史台主簿敦书之女。生一子,小,赵抱而养之于其父党,今几岁。十年闰十有一月某日,宋与其伯氏奉吴夫人与端木之柩,将祔于屋前山之祖垄。卜人曰:「未吉」。遂殡焉。宋氏之弟昌国主簿某,能左右其女兄,于是殡;又能前事请余而为之铭。铭曰:
有相其孤,系岂不昌?有刻其墓,名岂不长?位若年耶?谁尸此者?天耶!
御书阁记 南宋 · 游九言
出处:全宋文卷六三一一、《景定建康志》卷六、《默斋遗稿》增辑
有国有家者,崇设学校,将以教民兴行也。民之生也,分则君臣,亲则父子兄弟,聘则夫妇,责善则朋友,是乃人心同然。日用之常者,而圣人严之;城池之守,甲兵禁令之防,非可少缓,而圣人弗恃。何哉?学校之事,固不若威强制禦,可以旦暮见效。然三纲明则奸宄知畏,五教修则良心日生,诗书之泽,蒙被生民而不知。试使六经之言一日坠地,名义废而不存,天下事可胜言乎?帝王之治始于徽五典,谨庠序,民兴行而朝廷尊。秦燔六经,隳大伦,而国随之。汉、唐以降,向道虽不及古,若仁义起兵,绵蕝制礼,与夫投戈讲艺,锐情经典,厥祚亦昌。末世贱学,虽不至秦,然名存实亡,格言勿用,士气伤而风节坏,兆乱皆一辙耳。学校重轻,用以卜人之国,真蓍蔡也欤!我宋肇基,务先文教。庆历初,遂诏州县皆建学,而列圣训告尤备,绍兴中,又以石经嘉惠士子,三代之后未有也。建康学宫旧在西北隅,景祐初元,陈恭公执中徙今地。建炎荡于胡寇。绍兴九年,资政殿学士叶公梦得复新之,规摹略备,独累朝御书缄藏夫子殿中,严奉犹阙。庆元乙卯,宝文阁学士、尚书广汉张公来镇,扶善剪奸,礼延多士。教授王益祥、陈与行因有请焉,大旨谓「学校风化之源,尊君人伦之首,不有所表,为政者得无阙典?建康江淮都会,曾弗如偏障支垒犹能宝储列圣奎画,愿有所尊,以明示州人,俾知国家崇儒也」。诸生洪𫒌、裴叔度、朱舜庸、朱梦龙、郭致一等从其后。尚书悚然改容,顾岁饥方讲荒政,明年遂命安抚司干办公事游九言协两教授经始其事。充其司者:使臣李荣董役徒,陈钦核金谷,吏罗演、朱继先、俞友仁行文书,魏辅、李鉴录出纳。计工程者军典王永,讥门者严惠,卒九人:典用物冯亮、尉辛、韩郑耿三旺也,分役事薛进、雷兴、斌旺二李也。匠五等,魏安正绳墨精巧,规制合度,观者赞焉,朱义副之。栋梁既具,梯云行空,运机牙而屋之者戴义也,瓦甃邵立也,织苇折竹汪德也,刻栏雕枅制木之小者王士宁也。起七月丙午,毕季冬望。阁左右旧挟污池,虑其久而淫润,颓吾址焉,最后斋谕严康时请躬视役夫,运甓覆篑以实之。用人之力积二万八千有奇,讫事不鞭一人,盖揭通衢示其直以招之,非下诸邑逮追也。用缗钱八千,硕米七百,皆有奇焉。阁高六丈三尺,纵广五丈四尺,横广视阁高之数加其三,奇其尺如之。下为议道堂,以待师生閒燕游泳而讲谕也。役无半期,费弗盈万,择人而使之,小大协心也。教官复告于府,黉舍久且弊,益祥、与行之来也,撙节滥浮,得芦场羡钱八百缗,米七十硕,愿附建阁葺之。易命教堂腐挠四之一,门庑之易者十二,公厨撤而更造。阁东隅创较艺誊录九楹,复可支岁月矣。役甫罢,尚书移镇南昌,欲求当世大官纪述。又明年,九言、益祥、与行俱迫代去,诸生谓记文未至,来者无考,先生其书之。王广文以九言终始涖役,属笔焉。九言曰:较期会,稽用度,职也;对扬上赐,所弗敢及,俟记言之。尝观孟子论无常产而有常心者士也。夫学也者,虽所以明人伦,而伦之所以明实自人心始。国家设置师儒,弗以吏道相临,异时士子充贡论官,又非止养其身荣其家也。学者亦知所以养其心乎?人之心清明纯和,初本至善,无纤毫之私也。若养于厥初,安有过失?惟其稍长而交于事物,则诱而杂之,爱欲之招,忿戾之摇,利害之夺,心始不得其正焉。心萌而事随,其害岂胜既邪!是以朋友之义参于五者之伦,正欲闲其邪以存其心,日用致察而知己私之所从起。此心既正,达而行之,则本忠孝,崇事业,以光明于时;居而未出,则雍容令德,履蹈规矩,以表励于乡党国人,岂非士君子之学欤?是知士君子者,实为四民风俗之倡,而学校者又为一郡士子风俗之倡。诸君久被教育,必自知之。九言贱且细,足迹几遍江南,每爱金陵土风质厚尚气。前年摄行倅事,日受诉牒不过百馀,较剧郡才十一尔。故为吏为兵者颇知自爱,少健狡之风,工商负贩亦罕闻巧伪。二年三被州牒走村墟赈饥,省旱涝,视城郛,加鲁朴焉。若教化素明,岂不易治?慨念老矣,行归山林,因是役也,相与周旋数月,能无拳拳?敢并书于后,当使金陵质厚之俗得所视效,以无负国家崇儒之意,是九言有望于此邦学士大夫之心也。三年丁巳季秋,承直郎建安游九言题记。
上亲庭寿 南宋 · 卫泾
押词韵第一部
中兴申甫来高崧,卜人吉梦占维熊。
生贤应有造化工,吾家积善庆所钟。
公跨鸾驭从蓬宫,襟怀廓落凌秋空。
居乡惠爱先困穷,谭笑万户生春融。
在官履行洁且忠,此心须信天可通。
福善有道非滥蒙,岁寒乃知柏与松。
从今风虎依云龙,扶摇万里乘长风。
结知丹扆恩厖鸿,金貂赤舄华吾宗。
尊荣安寿仁之功,从教绿鬓宜方瞳。
义方垂教惭倥侗,青毡欲使扬祖风。
勉策驽驾追逸踪,它年乐事来迎逢。
燕山嘉誉难独隆,宴堂清晓祥云浓,槐庭昼永阴重重。
千岁风月谁与同,敬祝王母偕仙翁。
合州非濮地辩 南宋 · 任逢
出处:全宋文卷六四六二、《宋代蜀文辑存》卷七三
自班固至常璩,皆以合州为巴地。历千有馀载,为地理学者举无异辞。至庆历以后,妄人托名为唐末州录事参军李文昌撰《图经》,以合为故濮地。其书之谬,至以台州临海郡为合州,固无所用辩;而谓今州有濮岩、濮溪双墓,为巴濮王墓,傅会以成其说。或云《益部耆旧传》谓楚襄王封庶子濮江之南,号铜梁侯。按,秦取巴蜀后十九年而襄王始立,是时合州之地入秦久矣,襄王安得以封其子?濮之名始见于书,《尔雅》记四方极远之国曰「南至于濮铅」;《周书·王会》云「卜人丹砂」,注云:「卜即濮也」。西南之蛮,丹砂所出,其地则两汉之牂柯、越巂、益州,后汉之永昌,蜀汉之建宁、云南、兴古等郡,皆其故地。故越巂之青蛤,益州之秦臧,皆有濮水。永昌有闽濮、鸠僚、僄越、裸濮,而兴古有尾濮、木绵、文面、折腰诸濮。春秋时,东北与楚边,西北与巴边。《郑语》谓叔熊逃难于濮,在周宣王六年。后百一十九年,楚武王开濮地而有之。《巴志》谓其属有濮、賨、苴、共之蛮,盖巴、楚皆外连百濮,故或开其地,或役属其人。周詹伯谓「巴、濮、楚、邓为吾南土」,而史传相承,并称巴濮者此也。蔿贾曰:「百濮离居,各走其邑」。盖濮之类甚多,其地至广,不相君长,故谓百濮,岂今一州之地所能容?诚使今州为濮地,则是濮乃在巴之里,楚必先并巴而后有濮。而巴之为国,终春秋之世,屡与楚交兵,战国以后,又见于《战国策》、《史记》,巴灭无几何而楚亦亡矣。则是终楚之世,不能以得志于巴,又安能越巴以有濮乎?《史记》秦孝公元年书「楚自汉中南有巴黔中」,而苏代亦曰「楚得枳而国亡」,则是楚之季世,仅能得巴之东境也,而巴固自若。地理之学虽古今名号不同,而疆域东西居然可辨,安可诬也?李文昌所谓「濮岩」,古本谓之「北岩」,而「濮溪」,则今谓之「博溪」,其详各见本篇。
按:民国《合川县志》卷七三,民国九年刻本。
魏国掩坎文 南宋 · 刘克庄
出处:全宋文卷七六四八、《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三八
乌乎!先君之殁,三十六期。拊我诲我,赖有母慈。母独往哉,虽生奚为!下从九原,亦不敢辞。所以尚延须臾之息、奉窀穸之事者,盖念付授之甚重,惧绪业之衰微。三月而葬,古今行之,乃命卜人,乃讯墓师,采合葬之礼,稽同穴之诗。启玄堂之如新,瞻宰木之合围。余小子恨乏表阡之笔,然先亲无愧积善之题。痛音容之逾邈,忆话言之可师,尚昆云之庇焘,庶门户之扶持。
重建龙峬庙疏 南宋 · 刘克庄
出处:全宋文卷七六五七、《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七一
神明听正直而行,犹莫逃于劫火;民水旱疾疫必祷,将复作于閟宫。既撤旧规模而更张,须藉大檀越之随喜。龙峬古迹,乾德始基。绵历十四朝,丝纶宠甚;血食方千里,香火赫然。不料融风,忽乘厄数,坐使百间之金碧,悉为一炬之埃煤。孔盖翠于,已登天而变化;椒浆桂酒,未有地以荐陈。卜人献龟食之祥,梓匠圆翚飞之势。念灵光殿昔周数里,奈戴楼门今没一丈。所望铃斋琴堂,潭第甲刹,倡以公家之圬贯,颁其私橐之赐金。纯白裘成于聚毛,九层台基于撮土。君之惠也,神其忘之!化鹤归乡,觉城郭人民之如故;乘驹入庙,乐春秋朝暮之出游。
按:「一丈没,一丈起,其戴楼门」,汴京旧语。
赠郭元吉序 宋末元初 · 欧阳守道
出处:全宋文卷八○○五、《巽斋文集》卷七
郑季咸善相人,而旬日之间,见季咸者皆走。何必季咸?曰某人死、某人死,而见郭元吉者亦走矣。郭精《易》,不幸屡中,然走者亦可笑。古人云:吾已知富不如贫,贵不如贱,但未知死何如生耳。范文子祈死,哭嗣祖者以其死为福,吴中高士至求死不得,死政自难,彼走者独安所避死?小人幽惨不自知,我歌相鼠,不遄何待,君子闻道于天,顺俟不贰,其自知久矣,奈何以此惧之?管辂尝恨不寿,景纯临卦得终,卜人者不自卜,予将梦豫且焉。元吉闻吾言,变色起,予拊掌曰:季咸走矣!
示本上座 南宋 · 释心月
七言绝句 押真韵
勿游鱼鲁刁刀市,莫逐千干十卜人。
他日有缘重会面,金毛狮子要嚬呻。
九月请期启 宋末元初 · 谢枋得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一六、《叠山集》卷一一
古者制礼,婚姻非受币不交;今也从宜,男女以及时为贵。况在黄华之候,辄脩红叶之缘。占其吉于卜人,已云允叶;听其成于媒氏,冀必能从。
赠姜卜隐 宋末元初 · 黎廷瑞
君家鼻祖磻溪钓,何人为卜非熊兆。
君是磻溪几代孙,无人卜君君卜人。
自言避世归人境,焚香下帘清昼永。
岂无龙韬老渭滨,英雄自昔多沉沦。
倘有猎者从君卜,但说后车富狐兔。
有省 元末明初 · 陶安
七言律诗 押支韵
顺境欢娱逆境悲,天公真意有谁知。
士遭困郁文逾好,物到充盈数必亏。
得失当观塞翁马,吉凶勿问卜人龟。
云轮变转寻常事,难把升沉定一时。
石榴花 明 · 无心子
出处:六十种曲 金雀记 第十七出
贴:宫筵乞巧。
五彩绣云生。
风细瑟。
月微明。
沈香亭上听吹笙。
望银河。
乌鹊桥成。
牛郎女星。
看年年一度情欢庆。
合:陈瓜果。
共玩名楼。
结蛛丝。
为卜人灵。
宫词 其一 明 · 许筠
七言绝句 押豪韵 出处:惺所覆瓿稿卷之二
庚戌夏。余以革职养疴于家。卜人言不宜在舍。出寓五侄家。移于水标桥奴庄。奴之姨母。乃退宫人也。年七十六而垂白上缕。以无子就奴为养。虽耄能言宫中事。渠自言少时。以内赡婢子。选入宫。侍仁圣王后者。凡二十八年。王后上宾。侍懿仁王后。凡二十四年。癸卯春。以年老告退。宣庙怜之。升尚寝而赐禄二等以优之。每称先王事大至诚。祀先极恭。奉二宫极诚。而恭俭忧勤。待臣邻以礼。懿仁后至德。亦协阴教。具有源委。历历可听。且及宫内节日闲燕诸项故事。一一明核。余听之忘倦。臣厚受先王知奖曲全。得至今日。其于歌咏遗德。固不敢辞。只以才不副实为可愧。遂记其语。为绝句百首云。昔唐王建因宗人大珰守澄。详问内里事。作百篇宫词。后之君子。虽奇其文。而鄙其与阉宦昵也。且其辞率宫中戏乐。不足训矣。今余适闻老宫人之谈。而其皆君后之德可以为后嗣法者。文虽拙俚。不逮仲初。亦不受后君子之讥。而言足以训世矣。姑载之。以俟知者焉。石洲云。毋论王孟,王赵。自是奇逸遒丽。优游闲惕。且悉宫中故实如指次。足备一代诗史。宋元人不敢逼。而自勒成一家言也。
幢节玲珑剑佩高,案边分立两仪曹。
元朝望阙崇呼罢,殿角春云拥彩旄(此指望阙礼也。首以事大之诚。见亦信高。)。
绮罗香 萤火 明末清初 · 王庭
巧入帘中,偷过扇底,清簟俄流星影。
乍远因风,还被风吹近。
一点点、移上罗衣,恰通道、秋来光冷。
为叮咛、莫去墙阴,且教留伴夜闺永。
香烟将断金兽,乍灭兰釭胆小,空房私警。
尚赖微明,偏照深更愁醒。
凝倦眼、残梦难成,映离颜、孤心齐耿。
卜人归、常比邓花,不知谁有准。
李厚庵少司马生日诗 清 · 陈廷敬
押词韵第四部 出处:午亭文编卷七
紫阳起八闽,斯文振千古。
夫子继清尘,乡国近接武。
流风五百年,名世天所许。
伊昔王道微,儒冠贱如土。
纷纷霸与雄,管乐仅遇主。
嬴火照西秦,遗经壁东鲁。
其后稍稍出,寒芒翳复吐。
五星聚于井,隐见岂再睹。
濂洛不逢时,渡江况龋龋。
得如休明运,龙飞当九五。
敛容陈周孔,讲学佐尧禹。
奎文移禁中,兵柄揽畿辅。
民有耕桑居,士有侧陋举。
封章赞庙谟,兼多造榻语。
梧桐高冈音,声闻达九宇。
五色所披拂,德辉荡群羽。
古来儒者流,谁及文明普。
会当临阊阖,云霄洒霖雨。
天寿卜人欢,舆歌翻乐谱。
公听旌门外,千村连社鼓。
咏史杂诗 清 · 钱大昕
出处:潜研堂诗集卷一
执手陈留邸,欷歔空复情。
大书魏贞士,不署晋安平。
吾笑阮嗣宗,臧否不挂口。
草罢劝进笺,归饮步兵酒。
林下山河邈,黄垆忆旧游。
败人怜俗物,祇解执牙筹。
楼阙知何处,搴帷一笑开。
洛阳府小吏,白日上天来。
筑坛建行宫,一鼓罪人得。
不是温平南,诸君但誉贼。
运甓浑无事,孤忠判致身。
天门折翼梦,谤史恐非真。
一雌复一雄,飞来入紫宫。
凤皇在椒寝,枉用种梧桐。
别墅楸枰赌,小儿破贼还。
西州空洒泪,身不到东山。
林木巢归燕,行宫启佛狸。
封狼徒有志,何日一申眉。
侍疾延昌殿,开言泪数行。
那知书一纸,喜字在中央。
金翅何来鸟,芟夷到七王。
诸儿皆不长,涕泣自烧香。
长驱白门道,车骑何驿骚。
欲得家豪富,今朝事御刀。
捉烛寂无言,引枕独酣睡。
此中可饮酒,解玺浑閒事。
金铤不堪食,何妨乞与人。
却嗤萧阿六,黄紫榜标新。
瑞室依岩筑,高人寝处安。
蟹螯堪下箸,多事问钟岏。
巴马行千里,长驱抵建康。
黄尘何自起,失计纳贞阳。
岭外勤王返,淮南战国埋。
白头持酒脯,收取血盈怀。
草望功名立,难将乡里忘。
当年翻背将,不及一黄苍。
大槊取富贵,佣书安足俦。
卜人不妄语,南下作公侯。
自起临春阁,但闻桃叶词。
擘笺宜夜饮,八妇总能诗。
明月今宵晦,蒺藜旧日埋。
销魂内宴罢,无复堕君怀。
举觞劝官家,痴人复何似。
羖䍽尚能飞,可怜青雀子。
考室三台壮,长生卅载难。
且贪人世乐,临死服金丹。
欲雪先朝恨,衔枚战马嘶。
投杯枉震怒,何不度关西。
任沈工诗笔,江南二妙称。
邺中谁作贼,邢魏两相矜。
捧药赐兰陵,谣言忌百升。
长城君自坏,辛苦事椎冰。
父不识北斗,儿偏为世神。
瓠芦空有月,握槊伴谁人。
十二院分峙,林泉妙一时。
敝衣还乞食,何处著穷儿。
薄暮军书至,天池校猎忙。
大家正作乐,忘却陷平阳。
魂断琵琶弦,碧染青溪血。
南北两丽人,至竟谁优劣。
外舅哀馀皇诗题后 晚清 · 林旭
七言律诗 押词韵第三部
七日动心惊帝醉,百年被发卜人为。
静观始验过庭语,尽瘁空追筹笔诗。
易佃菑畬看灭裂,经行蓝荜付隤摧。
分明家国千行泪,词赋江关漫道悲。
清平乐 其八 清末民国初 · 樊增祥
绮春如画。
暂放针楼假。
一串歌珠莺啭罢。
休更弹棋打马。
投琼暗卜人归。
雉盆翠绕珠围。
一十二双红豆,掷来六子皆绯。
金缕曲 其二 再和石甫咏阿七 清末民国初 · 樊增祥
押词韵第三部
斗姥携卿至。
十三余、娉娉袅袅,合添一倍。
十姊妹花何足算,恰好珠三玉四。
分银汉、素秋为二(素秋二七天汉指隅。)。
倘得仙郎来控鹤,对莲花、娇面甘兄事。
琴与柳,共行弟(臆乘前辈以行第称者,后山称少游为秦七。)。
香山述德传新制。
想元和、鸾歌凤舞,是卿前世(香山新乐府、七德舞、七德歌,传自武德至元和。)。
短短添他三角线,成就当胸卐字。
卜人日、双星交会。
若问稿砧今何处,是郭家、最小金龟婿(子仪七婿。)。
谁会我,抚弦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