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圆通禅师行状 北宋 · 秦观
出处:全宋文卷二五八八、《淮海集》卷三六、《金山志》卷二○、《雪窦寺志》卷六、雍正《浙江通志》卷二○一 创作地点:江苏省镇江市金山寺
师讳怀贤,字潜道,俗姓何氏,温州永嘉人也。在襁褓中,能合掌僧坐,父母异之。时郡之西山有僧嗣仁,修西方白莲净观,行甚高,众归之勤,号嗣仁社主。乃以师从社主出家。天禧二年普度天下僧,遂落发受具戒,时年四岁也。师既得法器,又幼得高僧为之依归,艺行日进,同辈无与比者。有讲肄辄往听,未几尽传其学。及长,慨然有游方之志,即辞社主去,遍参知识。所至处,延居上游。最后见达观禅师昙颖于润之因圣,遂得其法。皇祐初,润守王公琪雅闻师名,乃具礼请传法于甘露,而太平之繁昌亦以隐静召师。以甘露近城邑而隐静僻在深山中,遂从太平繁昌之请,开堂于郡之瑞竹院。初,师从瑞新禅师游十有二年,具知宗门承袭宾主之事,自谓无以复加矣。比至达观会中,闻所开示,类皆世缘俗谛,或杂以嵬琐谈谐之言,又尝以事斥一僧去,每升堂,辄追骂至累日犹不已。师心陋之,乃潜诣丈室,谓达观曰:「为人天师,当只说法,奈何预以世俗间事?且僧有过,斥去则已矣,何足追骂至累日乎」?达观颔而不答,师因此省悟。至是以信香嗣达观法云。居隐静七年,王公移守金陵,复召师以清凉,辞不赴。明年,达观自明州雪窦徙金山之龙游,州人乃以雪窦召。师既行,道过龙游,留一月。会达观示寂,润州之衣冠缁素因以状诣郡守,请止师继焉,而龙游主者,故事当禀于朝廷,郡守以白部使者上之,报可。龙游自火灾之后,栋宇灰烬,瑞新禅师实中兴之,功未既而卒。师至,修新公故事,大兴土木,积八年,殿堂廊庑皆具。今宫室之盛冠绝淮海者,盖始于新而成于师。然其地当孔道,客至无虚日,师颇厌之。熙宁元年,遂谢去,隐于金牛山,去丹阳县数十里,人迹罕至,事委其徒觉澄主之,师一切不问。庭养猿、鹤、孔雀、鹦鹉、白鹇,皆就掌取食,号五客,各为一诗赠之。士大夫欲相见者,就山中访焉。三年,刘公述谪守九江,以圆通召师。师素闻匡庐山水之富,常以未至为恨,得疏欣然从之,题诗壁间,而其卒章云:「岁晚当期返竹门」。至圆通一年,果谢去,复还金牛。明州复以雪窦来请,固以疾辞。史馆刁公约谓师曰:「雪窦,东南名山,明觉、达观嗣居其地。二十年间请者三至,可谓勤矣,今又不赴,无乃孤其望乎」?师素厚刁公,心善其说,遂登舟由海道去。北转海门,遇大风卒起,风樯摧败,夜漂至慈溪之东岸,舟破,从者百馀人皆散走,师独安坐水中不动,从者还救之,乃免。居雪窦一年,复谢去,还金牛。以元丰五年九月甲午示寂,俗寿六十七,僧腊六十三。觉澄等即以某月丁未葬师于金牛之西垄,累坟遂塔焉。师操行卓越,而遇人有恩意,虽对宾客,未尝与众异馔。夜辄从众僧寝于堂中,不入丈室。雅性乐施,所得金钱缯帛,率缘手尽,其徒以此归之。又多才艺,工于诗,字画有法。閒居绝口不挂事,事虽交至错出,处之晏然,无不集者。当时贤士大夫闻其风,皆倾意愿与之游。始用参知政事高公若讷奏,赐紫方袍,又用节度使李公端愿奏,赐号圆通大师。凡十被请,从之者四,皆天下名山巨刹。道化方行,辄托事隐去,州郡虽欲挽而留之,不可得也。弟子五十有五人。所著诗、颂、文集凡五卷。又撰次其自少至老出处之迹一篇,号《稚耄典记》,以自见云。谨状。
陪发运右司叔父集金山次韵 北宋 · 晁补之
五言律诗 押庚韵 创作地点:江苏省镇江市金山
报国身无用,还山计欲成。
烟霞异尘世,江海慰高情。
幸继阮咸集,恐惭疏受声。
清诗逢绝景,未觉负平生。
与昙秀师别垂二十年而后相会于金山作 北宋 · 晁补之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创作地点:江苏省镇江市金山
诗笔多生习气牵,老来经呗亦随缘。
何妨偶入东坡梦,未害闲依北固禅。
万里波涛凭槛语,一山风雨并窗眠。
未甘白首尘埃地,更约相逢二十年。
扬州被召著作佐郎自金山回阻冰效退之陆浑山火句法 北宋 · 晁补之
押词韵第三部 创作地点:江苏省镇江市金山
二年官扬犹一炊,丞聋毋(原作母,据四库本改)害守不讥。
帝知无功呼返之,具舟从江民不知。
道傍愚叟为涕洟,岂无爱人如尔为。
我谢叟归视汝儿,风号鸿潦水涸陂。
冰塞川船不可移,白蜺横野光逶迤。
寒威上射小日规,旦行一里方午维。
十日系野儿啼饥,中无载盗过不窥。
官令十夫为操椎,耶许相力哀复疲。
我笑遣夫是安施,霜不杀草圣所欷。
岁十一月冰固宜,逆天进亦不可几。
为儿抟饭儿安嬉,宁三月暖犹流凘。
游金山二首 其一 宋 · 吴芾
五言律诗 押尤韵 创作地点:江苏省镇江市金山
造物分南北,长江欲尽头。
有山浮碧玉,亘古屹中流。
万顷涵空月,千帆破浪舟。
羡他云水客,长此占清幽。
游金山二首 其二 宋 · 吴芾
五言律诗 押庚韵 创作地点:江苏省镇江市金山
欲向南昌去,先为北固行。
泛舟游寺古,倚槛看江清。
久作市朝客,喜闻钟磬声。
登临曾未竟,已足快平生。
下元水府庙记(绍兴十七年十一月) 南宋 · 黄俞
出处:全宋文卷四四二四、《金山志》卷一七
上中下三水府,上居江州马当,中居太平州采石,下居润州金山。江南保大中,各加王封。至大中祥符二年九月,始易去伪号,赐庙额,封王爵。下府额曰显济,爵曰昭信泰江王。载在祀典,国家岁时遣中使到山陈设醮筵,投金龙玉简。元丰初,佛印禅师了元来主是山,见祠附禅林,民间祈祷病涉,又多割牲享祭,深叹其非便。以故事请于州,州请于朝廷,始度地于江之南岸、州之西津,而得寺之吉土,治庙迁神。层峦崇山,千嶂所环,腹背荆吴,襟喉江海,当水陆要津,而舟车辐辏其下,壮神之居。久而益灵,往来憧憧,祷则辄应,曰旸而旸,曰雨而雨。是神御灾捍患、有功于国甚著,为惠于民甚厚,岂淫祠比哉!无何,建炎戊申,劫火所延,一夕而烬,自是为荆棘瓦砾之场凡二十年矣。浙西安抚大使刘公光世悯香火寂寥,即故基草创其殿,仅御风雨而已。绍兴十四年六月,以梓宫之还,无巨浪风帆之警,加封顺济英惠昭信泰江王。夫神号尊崇,而神居敝陋,固知物待时兴,事需人举。而允属当仁,则我都统王公其人也。绍兴壬戌冬,被命而来,方下车谒庙,见其栋桡不堪,上痹下陋,外无四垣,不称明灵。因思曩时击棹誓江,战无不克,赖神阴相,愀然疚怀,喟然叹曰:「神之所依者惟人,人之所事者为神。人居华屋,神栖敝庐,于我安乎」?是用力谋兴葺,祈乎邦伯,愿辍己俸,易庙之圮墉腐瓦,革故而鼎新之。乃揆日鸠工,使艺者运思,巧者尽能,匠者度材,陶者储精。不陋不奢,悠久是图。众情悦怿,翕然底绩。起于秋之八月,讫于冬之十月。垣墉百堵,庙屋庑门凡四十馀间。若画若塑,威仪队仗,杂然并陈。为钱一万二千馀缗。既告停役,公来庆成。云鲜日润,辉映前后,邦人骏奔,万目同耸。龙游长老了心来求立石,以示方来。虽去古云远,莫知庙之所始,姑述所闻见,尤愈后世无传焉。时则十七年丁卯黄钟月之朔日也。铭曰:
帝受天命,悉主百神。假神之休,阴锡庶民。神司水府,血食此土。分造物权,能旸能雨。弭灾一方,真皇封之。厥功益著,今帝崇之。神殿中废,栋宇重新。谁伤斯毁,王公惟仁。度神之居,贝阙珠宫。存祠事神,古今所同。庄严如是,神物奔会。灵心肸蚃,福不待禬。愿归檀施,愿及军民。永护家国,永镇江滨。听此歌钟,享此豆笾。酒有馀酹,香无断焉。
按:《至顺镇江志》卷八,宛委别藏本。
金山观日出 南宋 · 陆游
押寒韵 创作地点:江苏省镇江市润州区金山
系船浮玉山,清晨得奇观。
日轮擘水出,始觉江面宽。
遥波蹙红鳞,翠霭开金盘。
光彩射楼塔,丹碧浮云端。
诗人窘笔力,但咏秋月寒。
何当罗浮望,涌海夜未阑。
别峰禅师塔铭 南宋 · 陆游
出处:全宋文卷四九五二、《渭南文集》卷四○、《咸淳临安志》卷八三、《蜀中广记》卷八五、嘉庆《峨眉县志》卷九
南山自长安秦中西南驰,为嶓为𡹋。𡹋东行,纡馀起伏,历蛮夷中,跨轶且千里,然后秀伟特起,为三峰,摩星辰,蓄云雨,龙蟠凤翥,是名峨嵋山。通义、犍为二郡,实在其下,人钟其气,为秀民杰士。出而仕者,固多以功业文章,擅名古今。至于厌薄纷华,弃捐衣冠,木食涧饮,自放于尘垢声利之外,而不幸为人知,不能遂其隐操,亦卒至于光显荣耀者,如别峰禅师是也。师名宝印,字坦叔,生为龙游李氏子,世居峨嵋之麓。少而奇警,日诵千言,然不喜在家,乃从德山院清远道人得度。自成童时,已博通六经及百家之说,至是复从华严起信诸名师,穷源探赜,不高出同学不止,论说云兴泉涌。众请主讲席,谢不可。圜悟克勤禅师有嗣法上首安民,号密印禅师,说法于中峰道场,乃挈一笠往从之。一日,密印举僧问岩头:「起灭不停时如何」?岩头叱曰:「是谁起灭」!师豁然大悟。自是室中锋不可触,密印恨相得之晚。会圜悟自南归成都昭觉,乃遣师往省,因随众入室。圜悟举从上诸圣,以何法接人。师举起拳,圜悟曰:「此是老僧用者。孰为从上诸圣用者」?师即挥拳。圜悟亦举拳相交,大笑而罢。圜悟叹异之曰:「是子他日必类我师」。留昭觉三年,密印犹在中峰,以堂中第一座致师。师辞,密印大怒曰:「我以法得人,人不我传,尚何以说法为」!欲弃众去。众皇恐,亟趋昭觉,罗拜恳请,圜悟亦助之请,始行。道望日隆,学者争归之,虽圜悟、密印不能掩也。久之,南游,见沩山佛性泰、福严月庵果、疏山草堂清,皆目击而契。或以第一座留之,师潜遁以免。最后至径山,见大慧杲。大慧问曰:「上座从何处来」?师曰:「西川来」。大慧曰:「未出剑门关,与汝三十棒了也」。师曰:「不合起动和尚」。时径山众千七百,虽耆宿名衲,以得栖笠地为幸,顾为师独扫一室,堂中皆惊。大慧南迁,师亦西归。始住临邛凤皇山,举香嗣密印。历住广汉崇庆、武信东禅、成都龙华、眉山中岩,复还成都,住正法。道既盛行,士大夫亦喜从之游。筑都不会庵,松竹幽邃。暇日,名胜毕集,闻师一言,皆自谓意消,稍或间阔,辄相语曰:「吾辈鄙吝萌矣」。其道德服人如此。俄复下硖,抵金陵。应庵华方住蒋山,馆师于上方,白留守张公焘,举以代己。师闻,即日发去。会陈丞相俊卿来为金陵,以保宁延师,俄徙京口金山,学者倾诸方。金山自兵乱后,虽屡葺,莫能成,至是始复大兴,如承平时而有加焉。异时,居此山鲜逾三年者,师独安坐十五夏。潭帅张公孝祥,尝延以大沩山。师与张公雅故,念未有以却,而京口之人,自郡守以降,力争之,卒返潭使。魏惠宪王牧四明,虚雪窦来请,师度不可辞,乃入东。凡住四年,乐其山林,有终老之意,而名益重。被敕住径山,淳熙七年五月也。七月,至行在所,至尊寿皇圣帝降中使,召入禁中。以老病足蹇,赐肩舆于东华门内,赐食于观堂,引对于选德殿,特赐坐,劳问良渥。师因举古宿云:「透得见闻觉知,受用见闻觉知,不堕见闻觉知」。上悦曰:「此谁语」?师曰:「祖师皆如此提倡,亦非别人语」。上为微笑。时秋暑方炽,师再欲起,上再留,使毕其说,乃退。后十馀日,又命开堂于灵隐山,中使赍赐御香,恩礼备至。十年二月,上制《圆觉经注》遣使驰赐,且命作序。师乃筑大阁秘奉,以侈上恩。师老,益厌住持事,门人惧其远游不返,相与筑庵于山北,俟其归。今上在东宫,书「别峰」二大字榜之。十五年冬,奏乞养疾于别峰,得请。明年,上受内禅,取向所赐宸翰,识以御宝,复赐焉。绍熙元年冬十一月,忽往见今住山智策告别。策问行日,师曰:「水到渠成」。归取幅纸,大书曰:「十二月七日夜鸡鸣时」。如期而化。奉蜕质返寺之法堂,留七日,颜色精明,须发皆长,顶温如沃汤。是月十四日,葬于别峰之西冈。寿八十有二,腊六十有四。得法弟子梵牟、宗性、道奇、智周、慧海、宗璨等,得度弟子智穆、慧崇等百四十有七人。有慧绰者,山阴陆氏子,当以荫得官,辞之,从师祝发,又得记莂,遁迹岩岫,终身不出。师既示寂,上为敕有司,定谥曰慈辩,且名其塔曰智光,庵曰别峰,极方外之宠。师说法数十年,所至,门人集为语录。晚际遇寿皇,被宸翰,咨询法要,皆对使者具奏。将化,说偈尤奇伟,已别行于世,此不悉著。三年三月,法孙宗愿走山阴镜湖,属某铭师之塔。某与师交最久,尝相约还蜀,结茅青衣唤鱼潭上。今虽老病,义不可辞。铭曰:
圜悟再传,是为别峰。坐十道场,心法之宗。渊识雄辩,震惊一世,矫乎人中龙也。海口电目,旄期称道,卓乎涧壑松也。叩而能应,应已能默,浑乎金钟大镛也。师之出世,如日在空。升于旸谷不为生,隐于崦嵫其可以为终乎?
过京口以南见竹林 南宋 · 杨万里
七言绝句 押文韵 创作地点:江苏省镇江市金山
行从江北别梅兄,归到江南见竹君。
却忆西湖湖上寺,梅花如雪竹如云。
雪霁晓登金山 南宋 · 杨万里
创作地点:江苏省镇江市金山
焦山东,金山西,金山排霄南斗齐。
天将三江五湖水,并作一江字杨子。
来从九天上,泻入九地底。
遇岳岳立摧,逢石石立碎。
乾坤气力聚此江,一波打来谁敢当。
金山一何强,上流独立江中央。
一尘不随海风舞,一砾不随海潮去。
四旁无蒂下无根,浮空跃出江心住。
金宫银阙起峰头,槌鼓撞钟闻九州。
诗人踏雪来清游,天风吹侬上琼楼,不为浮玉饮玉舟。
大江端的替人羞,金山端的替人愁。
题金山妙高台 南宋 · 杨万里
创作地点:江苏省镇江市金山
金山未到时,羡渠奄有万里之长江。
金山既到了,长江不见只见千步廊。
老夫平生不奈事,点检风光难可意。
老僧觉我见睫眉,引入妙高台上嬉。
不知老僧有妙手,卷舒江山在怀袖。
挂上西窗方丈间,长江浮在炉烟端。
长江南边千万山,一时飞入两眼寒。
最爱檐前绝奇处,江心巉然景纯墓。
僧言道许乃浪传,龙宫特书珠贝编。
初云谢灵运,爱山如爱命。
掇取天台雁荡怪石头,叠作假山立中流。
又云王逸少,草圣入神妙。
天赐琉璃笔格玉砚屏,仍将大江作陶泓。
老夫闻二说,沉吟未能决。
长年抵死催上船,徘徊欲去空茫然。
竹枝歌七首 其一 南宋 · 杨万里
押阳韵 创作地点:江苏省镇江市金山
晚发丹阳馆下,五更至丹阳县。舟人及牵夫终夕有声,盖讴吟啸谑,以相其劳者。其辞亦略可辨,有云:“张哥哥,李哥哥,大家著力齐一拖。”又云:“一休休,二休休,月子弯弯照几州。”其声凄婉,一唱众和。因檃括之为《竹枝歌》云。
吴侬一队好儿郎,只要船行不要忙。
著力大家齐一拽,前头管取到丹阳。
竹枝歌七首 其二 南宋 · 杨万里
押庚韵 创作地点:江苏省镇江市金山
莫笑楼船不解行,识侬号令听侬声。
一人唱了千人和,又得蹉前五里程。
竹枝歌七首 其三 南宋 · 杨万里
押词韵第三部 创作地点:江苏省镇江市金山
船头更鼓恰三槌,底事荒鸡早个啼。
戏学当年度关客,且图一笑过前溪。
竹枝歌七首 其四 南宋 · 杨万里
押词韵第十一部 创作地点:江苏省镇江市金山
积雪初融做晚晴,黄昏恬静到三更。
小风不动还知么,且只牵船免打冰。
竹枝歌七首 其五 南宋 · 杨万里
押寒韵 创作地点:江苏省镇江市金山
岸旁燎火莫阑残,须念儿郎手脚寒。
更把绿荷包热饭,前头不怕上高滩。
竹枝歌七首 其六 南宋 · 杨万里
押尤韵 创作地点:江苏省镇江市金山
月子弯弯照几州,几家驩乐几家愁。
愁杀人来关月事,得休休处且休休。
竹枝歌七首 其七 南宋 · 杨万里
押庚韵 创作地点:江苏省镇江市金山
幸自通宵暖更晴,何劳细雨送残更。
知侬笠漏芒鞋破,须遣拖泥带水行。
题苏翰林诗后 南宋 · 张孝祥
出处:全宋文卷五七○一、《于湖居士文集》卷二八 创作地点:江苏省镇江市金山寺
右翰林侍读学士、赠太师、魏国苏公之诗。乾道丁亥三月望,张某过金山,长老宝印作堂上方,请名于某,敬取公诗中语名之曰玉鉴,而书其诗使刻山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