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魏晋
虞翻孙吴 164 — 23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4—233 【介绍】: 三国吴会稽馀姚人字仲翔
初为太守王郎功曹,后从孙策富春长,孙权以为骑都尉
吕蒙图取关羽,请以自随,卜筮多中。
数以直谏忤旨。
后因酒失徙交州
讲学不倦,家传西汉今文孟氏《》,为《老子》、《论语》、《周易》、《国语》作注。
全三国文·卷六十八
字仲翔会稽馀姚人
太守王朗以为功曹
孙策会稽,复为功曹,出为富春长,州举茂才、汉召为侍御史司空曹公辟,皆不就。
孙权以为骑都尉,徙丹阳泾县
后屡忤指,徙交州,十余年卒,年七十。
有《周易注》九卷,《周易集林律历》一卷,《国语注》二十一卷,《论语注》十卷,《老子注》二卷,《太玄经注》十四卷,集三卷。
(案:《隋志》以后汉,今考卒在称尊号之后,宜编入。)
寒贫曹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三国魏安定人本姓石字德林
汉献帝建安初,客三辅。
师从名儒。
精《》、《》,后好内学。
关中乱,南入汉中,常读《老子》及诸内书。
及汉中破,随众还长安,遂痴愚不复识人。
居穷巷小屋,食不求味,冬夏常衣弊布连结衣。
县以其鳏穷,日给米五升,食不足,颇行乞,人因号曰寒贫
董遇曹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三国魏弘农人字季直
质讷好学。
汉献帝建安初,举孝廉,稍迁黄门侍郎
入魏,迁侍中,明帝时为大司农
尝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又言为学苦无日,“当以三馀”,即“者岁之馀,夜者日之馀,阴雨者时之馀”。
作《老子注》。
全三国文·卷二十六
字季直弘农人
建安初举孝廉,稍迁黄门侍郎,后转冗散。
黄初中出为郡守
明帝时侍中大司农
有《周易注》十卷,《春秋左氏传章句》三十卷,《老子训注》二卷。
何晏曹魏 190 — 249
全三国文·卷三十九
字平叔南阳宛人大将军进孙,文帝时驸马都尉
明帝时冗官齐王即位,进散骑侍郎,迁侍中,寻为吏部尚书封关内侯,坐曹爽诛。
有《论语集解》十卷,《老子道德论》二卷,集十一卷。
孟康曹魏
全三国文·卷三十九
字公休安平广宗人黄初中散骑侍郎正始中出为弘农太守,领典农校尉嘉平末渤海太守,入为中书令,转中书监封广陵亭侯
有《汉书音义》若干卷,《老子注》二卷。
荀融曹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三国魏颍川颍阴人字伯雅
荀彧侄孙。
王弼钟会俱知名于时,曾与论《易经》、《老子》义。
历仕洛阳,参大将军军事。
钟会曹魏 225 — 264
全三国文·卷二十五
字士季,繇少子,正始中秘书郎,迁尚书中书侍郎
高贵乡公即位赐爵关内侯,拜卫将军,迁黄门侍郎封东武亭侯,以从平毋丘俭功迁太仆,辞不受;以讨诸葛诞功迁司隶校尉
景元中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诸军事,以定蜀功进司徒封县侯
寻谋据蜀,为乱兵所杀。
有《老子注》二卷,《刍荛论》五卷,集十卷。
王弼曹魏 226 — 24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226—249 【介绍】: 三国魏山阳人字辅嗣
夙慧,少负盛名,拜尚书郎
齐王芳正始末,司马氏专权,废曹爽以公事免。
好论儒道,与何晏夏侯玄等开学清谈之风。
其说以贵无、主静、圣人体无、言不尽意为宗,力倡名教出于自然。
有《周易注》、《老子注》等。
全三国文·卷四十四
字辅嗣山阳人
正始中尚书郎,有《周易注》六卷,《略例》一卷,《老子注》二卷,集五卷。
释帛远
帛远字法祖
本姓万氏
河内人
父威达。
以儒雅知名。
州府辟命皆不赴。
祖少发道心。
启父出家。
辞理切至。
父不能夺。
遂改服从道。
祖才思俊彻敏朗绝伦。
诵经日八九千言。
研味方等妙入幽微。
世俗坟素多所该贯。
乃于长安造筑精舍。
以讲习为业白黑宗禀几且千人。
晋惠之末。
太宰河间王颙关中
虚心敬重。
待以师友之敬。
每至闲辰靖夜。
辄谈讲道德于时西府初建后又甚盛。
能言之士。
咸服其远达。
祖见群雄交争干戈方始。
志欲潜遁陇右以保雅操。
张辅秦州刺史镇陇上祖与之俱行。
以祖名德显著众望所归。
欲令反服为己僚佐
祖固志不移。
由是结憾。
先有州人管蕃与祖论议屡屈于祖。
蕃深衔耻恨每加谗构。
祖行至汧县
忽语道人及弟子云。
我数日对当至。
便辞别。
作素书分布经像及资财都讫。
明晨诣共语。
忽忤意。
使收之行罚。
众咸怪惋。
祖曰。
我来此毕对。
此宿命久结非今事也。
乃呼十方佛。
祖前身罪缘欢喜毕对。
愿从此以后与为善知识。
无令受杀人之罪。
遂便鞭之五十。
奄然命终。
后具闻其事方大惋恨。
初祖道化之声被于关陇。
崤函之右奉之若神。
戎晋嗟恸行路流涕。
陇上羌胡率精骑五千。
将欲迎祖西归。
中路闻其遇害。
悲恨不及。
众咸愤激。
欲复祖之雠。
遣军上陇。
羌胡率轻骑逆战。
天水故涨下督富整。
遂因忿斩
群胡既雪怨耻。
称善而还。
共分祖尸各起塔庙。
字世伟
南阳人
张衡之后。
虽有才解而酷不以理。
横杀天水太守封尚。
百姓疑骇因乱而斩焉。
管蕃亦卒以倾险致败。
后少时有一人。
姓李名通
死而更苏云。
祖法师在阎罗王处为王讲首楞严经云。
讲竟应往忉利天。
又见祭酒王浮。
一云道士基公次被锁械。
忏悔。
昔祖平素之日与浮每争邪正。
浮屡屈既瞋不自忍。
乃作老子化胡经以诬谤佛法。
殃有所归故死方思悔。
孙绰道贤论以法祖嵇康
论云。
衅起于管蕃。
中散祸作于钟会
二贤并以俊迈之气。
昧其图身之虑。
栖心事外经世招患。
殆不异也。
其见称如此。
既博涉多闲。
善通梵汉之语。
尝译惟逮弟子本五部僧等三部经。
又注首楞严经。
又有别译数部小经。
值乱零失不知其名。
弟法祚。
亦少有令誉。
博士徵不就。
年二十五出家。
深洞佛理。
关陇知名。
梁州刺史张光
以祚兄不肯反服辅之所杀。
又逼祚令罢道。
祚执志坚贞以死为誓。
遂为所害。
春秋五十有七。
注放光般若经。
及著显宗论等。
字景武
江夏人
后为武都杨难敌所围。
发愤而死。
晋惠之世。
又有优婆塞卫士度。
译出道行般若经二卷。
士度司州汲郡人
陆沈寒门安贫乐道。
常以佛法为心。
当其亡日清净澡漱。
诵经千馀言。
然后引衣尸卧奄然而卒。
郗愔东晋 313 — 38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13—384 【介绍】: 东晋高平金乡人字方回
郗鉴子。
袭爵南昌公。
中书侍郎,再迁黄门侍郎
临海太守,在郡优游,与姊夫王羲之等栖心绝谷,修之术。
以疾去职,后简文帝辅政,征光禄大夫,出为辅国将军会稽内史。
桓温北伐,自称老病,以所部归统领
晋孝武帝时,加都督江东五郡军事。
年老乞归。
卒谥文穆
竺慧达
竺慧达
姓刘
本名萨河
并州西河离石人
少好田猎。
年三十一忽如暂死。
经日还苏。
备见地狱苦报。
见一道人云。
是其前世师。
为其说法训诲令出家往丹阳会稽吴郡阿育王塔像。
礼拜悔过以忏先罪。
既醒即出家学道。
改名慧达
精勤福业。
唯以礼忏为先。
晋宁康中京师
先是简文皇帝长干寺造三层塔。
塔成之后每夕放光。
上越城顾望见此刹杪独有异色。
便往拜敬晨夕恳到。
夜见刹下时有光出。
乃告人共掘。
掘入丈许得三石碑。
中央碑覆中有一铁函。
函中又有银函。
银函里金函。
金函里有三舍利。
又有一爪甲及一发。
发申长数尺。
卷则成螺。
光色炫耀。
周敬王时阿育王起八万四千塔。
此其一也。
既道俗叹异。
乃于旧塔之西更竖一刹。
施安舍利。
晋太元十六年
孝武更加为三层。
又昔晋咸和中丹阳高悝
张侯桥浦里掘得一金像。
无有光趺。
而制作甚工。
前有梵书云。
育王第四女所造。
载像还至长干巷口。
牛不复行非人力所御。
乃任牛所之。
径趣长干寺
尔后年许。
临海渔人张系世。
于海口得铜莲华趺浮在水上。
即取送县。
县表上上台。
敕使安像足下。
契然相应。
后有西域五僧诣云。
昔于天竺阿育王像。
至邺遭乱藏置河边。
王路既通寻觅失所。
近得梦云。
像已出江东高悝所得。
故远涉山海欲一见礼拜耳。
即引至长干。
五人见像歔欷涕泣。
像即放光照于堂内。
五人云。
本有圆光今在远处。
亦寻当至。
晋咸安元年交州合浦县采珠人董宗之。
于海底得一佛光。
刺史表上。
晋简文帝敕施此像。
孔穴悬同光色一重。
凡四十馀年东西祥感光趺方具。
达以刹像灵异倍加翘励。
后东游吴县礼拜石像以像于西晋将末建兴元年癸酉之岁。
浮在吴松江沪渎口。
渔人疑为海神。
延巫祝以迎之。
于是风涛俱盛骇惧而还。
时有奉者。
谓是天师之神。
复共往接飘浪如初。
后有奉佛居士吴县民朱应。
闻而叹曰。
将非大觉之垂应乎。
乃洁斋共东云寺帛尼及信者数人到沪渎口。
稽首尽虔歌呗至德。
即风潮调静。
遥见二人浮江而至。
乃是石像。
背有铭志一名惟卫
二名迦叶。
即接还安置通玄寺。
中士庶嗟其灵异。
归心者众矣。
达停止通玄寺首尾三年
昼夜虔礼未尝暂废。
顷之进适会稽礼拜𨞆塔。
此塔亦是育王所造。
岁久荒芜示存基蹠。
达翘心束想乃见神光焰发。
因是修立龛砌。
群鸟无敢栖集。
凡近寺侧畋渔者必无所获。
道俗传感莫不移信。
郡守孟顗。
复加开拓。
达东西觐礼屡表徵验。
精勤笃励终年无改。
后不知所之。
邓粲东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晋长沙人
少以高洁名,不应州郡辟。
荆州刺史桓冲请为别驾,感其好贤而应之。
人或责之,笑答曰:“朝亦可隐,市亦可隐。
”后以疾求去。
有《元明纪》、《老子注》。
孙登东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晋太原中都人
孙统子。
少善名理。
官至尚书郎
尝注《老子》,行于世。
早卒。
僧智贤十六国
智贤
本姓赵
常山人也。
父珍扶柳县
幼有雅操志槩贞立。
及在缁衣戒行修备。
神情凝远旷然不杂。
太守杜霸笃信憎嫉释种。
符下诸寺剋日简汰。
制格高峻非凡所行。
年少怖惧皆望风奔骇。
独无惧容兴居自若。
集城外射堂皆是耆德。
简试之日尼众盛壮唯而已。
霸先试以格。
格皆有馀。
仪观清雅辞吐辩丽。
霸密挟邪心逼独住。
识其意誓不毁戒法。
不苟存身命抗言拒之。
霸怒以刀斫二十馀疮。
闷绝躄地。
霸去乃苏。
倍加精进菜斋苦节。
门徒百馀人。
常如水乳。
及符坚伪立闻风敬重。
为制织绣袈裟。
三岁方成。
价直百万。
后住司州西寺
弘显正法开长信行。
晋太和中年七十馀。
诵正法华经。
犹日夜一遍。
其所住处众鸟依栖。
经行之时鸣呼随逐云。
竺道馨东晋
竺道馨
本姓羊
太山人也。
志性专谨与物无忤。
沙弥时常为众使口恒诵经。
及年二十诵法华维摩等经。
具戒后研求理味蔬食苦节。
弥老弥至。
洛阳东寺
雅能清谈尤善小品。
贵在理通不事辞辩。
一州道学所共师宗。
比丘尼讲经馨其始也。
泰和有女人辩。
笃信专行服气。
先时人物亦多敬事。
及馨道王其术寝亡。
令辩假结同姓数相去来。
内怀姤嫉伺行毒害。
后窃以毒药内馨食中。
诸治不愈。
弟子问往谁家得病。
答曰。
我其知主。
皆籍业缘。
汝无问也。
设道有益我尚不说。
况无益耶。
不言而终。
许询东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晋高阳人字玄度
寓居会稽
,尚虚谈,善属文,作玄言诗与孙绰齐名。
徵辟不就,与谢安支遁游处。
永兴西山,后舍宅为寺。
晋简文帝称其五言诗妙绝时人。
有《许询集》,已佚。
晋哀帝东晋 341 — 365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司马丕 哀帝 361年—365年
隆和 362年—363年二月 或作崇和
兴宁 363年二月—365年 三年二月晋废帝即位沿用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41—365 【介绍】: 即司马丕
东晋皇帝,字千龄
成帝长子。
成帝咸康八年封琅邪王
穆帝永和元年,拜散骑常侍升平三年,除骠骑将军
穆帝死,太后迎立。
在位期间,桓温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事,控制朝政。
之术,服药求长生,中毒不能理政事。
兴宁元年褚太后复临朝摄政。
明年,帝死。
在位四年。
刘黄老东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晋彭城人
刘邵族子。
孝武帝太元中,为尚书郎
注《老子》、《慎子》。
僧昙始晋末
释昙始
关中人
自出家以后多有异迹。
晋孝武太元之末
赍经律数十部往辽东宣化。
显授三乘立以归戒。
义熙初复还关中开导三辅。
足白于面虽跣涉泥水未尝沾湿。
天下咸称白足和尚
长安人王胡。
其叔死数年。
忽见形还将胡遍游地狱示诸果报。
胡辞还。
叔谓胡曰。
既已知因果。
但当奉事白足阿练。
胡遍访众僧。
唯见足白于面。
因而事之。
晋末朔方匈奴赫连勃勃
破获关中斩戮无数。
亦遇害。
而刃不能伤。
勃勃嗟之。
普赦沙门悉皆不杀。
于是潜遁山泽修头陀之行。
拓跋焘复克长安擅威关洛。
时有博陵崔浩
少习左道猜嫉释教。
既位居伪辅所仗信。
乃与天师寇氏说。
以佛化无益有伤民利。
劝令废之。
既惑其言。
北燕太平七年遂毁灭佛法。
分遣军兵烧掠寺舍。
统内僧尼悉令罢道。
其有窜逸者皆遣人追捕。
得必枭斩一境之内无复沙门
唯闭绝幽深军兵所不能至。
至太平末。
化时将及。
以元会之日忽杖锡到官。
有司奏云。
有一道人足白于面。
从门而入。
令依军法屡斩不伤。
遽以白
大怒自以所佩剑斫之。
体无馀异。
唯剑所著处有痕如线焉。
时北园养虎于槛。
令以喂之。
虎皆潜伏终不敢近。
试以天师近槛虎辄鸣吼。
知佛化尊高所不能及。
即延上殿顶礼足下。
悔其过失。
为说法明辩因果。
大生愧惧。
遂感疠疾。
崔寇二人次发恶病。
后不知其所终。
释昙始
关中人
自出家以后多有异迹。
晋孝武大元之末。
赍经律数十部往辽东宣化。
显授三乘立以归戒。
盖高句骊闻道之也。
义熙初复还关中开导三辅。
足白于面。
虽跣涉泥水未尝沾涅。
天下咸称白足和上
长安人王胡。
其叔死数年忽见形还。
将胡遍游地狱。
示诸果报。
胡辞还。
叔谓胡曰。
既已知因果但当奉事白足阿练。
胡遍访众僧。
唯见足白于面。
因而事之。
晋末朔方凶奴赫连勃勃
破擭关中斩戮无数。
亦遇害。
而刀不能伤。
勃勃嗟之。
普赦沙门悉皆不杀。
于是潜遁山泽修头陀之行。
拓跋焘复剋长安擅威关洛。
时有博陵崔皓。
少习左道猜嫉释教。
既位居伪辅。
所仗信。
乃与天师寇氏说以佛教无益有伤民利。
劝令废之。
既惑其言。
以伪太平七年遂毁灭佛法。
分遣军兵烧掠寺舍。
统内僧尼悉令罢道。
其有窜逸者。
皆遣人追捕。
得必枭斩。
一境之内无复沙门
唯闭绝幽深军兵所不能至。
至太平之末。
化时将及。
以元会之日忽杖锡到宫门。
有司奏云。
有一道人足白于面。
从门而入。
令依军法屡斩不伤。
遽以白
大怒自以所佩剑斫之。
体无馀异。
唯剑所著处有痕如布线焉。
时北园养虎于槛。
令以喂之。
虎皆潜伏终不敢近。
试以天师近槛。
虎辄鸣吼。
知佛化尊高所不能及即延上殿顶礼足下。
悔其𮘧失。
为说法明辩因果。
大生愧惧。
遂感疠疾。
崔寇二人次发恶病。
以过由于彼。
于是诛剪二家门族都尽。
宣下国中兴复正教。
俄而卒。
孙𤀹袭位。
方大弘佛法盛迄于今。
后不知所终。
释昙始
关中人也。
自出家多有异迹。
足白于面。
虽涉泥水。
未尝沾湿。
天下咸称白足和尚
以晋大元末年赍持经律数十部。
往化辽东
乘机宣化。
显授三乘。
立以归戒。
僧传以此为高句丽开法之
时当开土王五年。
新罗奈勿王四十一年。
百济阿莘王五年。
而秦符坚送经像后二十五年也。
是后四年。
法显西入天竺
又二年罗什生来。
玄高法师生焉。
晋义熙初
师复还关中
唱道三辅。
长安王胡之叔父某死已数年矣。
一日梦中忽来现形。
接引王胡。
游遍地狱。
示诸果报。
胡辞还释。
谓胡曰。
既已知其因果。
要当奉事白足阿练用修白业。
胡敬诺寤已。
遍询众僧。
惟见足白曰面。
因即事之。
晋末丐奴赫连勃勃袭取关中
斩戮无数。
师亦遇害。
刀不能伤。
普赦沙门
悉皆不杀。
而潜遁山中。
修头陀密行。
未几拓跋焘复剋长安
擅威关洛。
时传陵崔浩少习左道。
猜疾释教。
位居伪辅。
所深信。
乃与天师寇氏说以谓佛教无益于世。
民利有伤。
劝令废之。
惑其言。
以伪太平七年遂毁灭佛法。
分遣军士。
烧掠寺社。
统内僧尼悉令罢道。
其有窜逸者。
追捕枭斩之。
四境之内无复沙门
玄高等被害。
语在本传。
师闭绝于兵革所不至处。
依隐阅世及太平末。
师算知化之将至。
乃于元会日。
手策金锡。
即到宫门。
有司奏云。
白足道人
从官门径入。
仪形可怪闻已。
即令猛卒斩之。
不伤。
大怒自以所佩利剑斫焉。
惟剑所著处有痕如红绵。
体无馀异。
时有北园养虎子槛。
驱令贻之。
虎皆潜伏。
终不敢近。
试遣天师近槛。
猛虎辄鸣吼。
直欲搏噬。
于是乃知佛教威神非所及。
即奉师上殿顶礼其足。
悔责愆咎。
师为说因果报应不差。
指掌开示。
略现神异。
生大惭惧。
改往修来。
然祸恶已稔。
遂感厉疾。
而崔寇亦发恶病。
将入死门。
以谓祸由彼作罪。
不可赦。
因族灭二家。
宣令国内。
光复竺教。
钟梵相闻。
既而孙𤀹袭位。
深惩殷鉴。
洪阐真风。
宝氎制度。
其兴也勃焉。
师不知所往。
赞曰。
火炎昆冈。
玉石俱焚
霜严草野。
萧兰共悴。
师之艰难险阻。
诚曰殆哉。
伐树削迹不足比也。
然随时隐现。
若青山白云之开遮。
遇害亏盈。
如碧潭明月之橯樚。
捐躯济溺。
道之以兴。
菩萨法护
正当如此。
其适来桑域。
决膜生盲。
亦乘夙愿而至者耶。
僧肇十六国 384 — 414
僧肇
京兆人
家贫以佣书为业。
遂因缮写。
乃历观经史备尽坟籍。
爱好玄微。
每以庄老为心要。
尝读老子德章。
乃叹曰。
美则美矣。
然期神冥累之方。
犹未尽善也。
后见旧维摩经。
欢喜顶受披寻玩味。
乃言。
始知所归矣。
因此出家。
学善方等兼通三藏及在冠年而名振关辅
时竞誉之徒莫不猜其早达。
或千里趍负入关抗辩。
既才思幽玄又善谈说。
承机挫锐曾不流滞。
京兆宿儒及关外英彦。
莫不挹其锋辩负气摧䘐。
罗什姑臧
自远从之。
什嗟赏无极。
及什适长安
亦随返。
姚兴僧睿等入逍遥园助详定经论。
以去圣久远文义多杂。
先旧所解时有乖谬。
及见什咨禀所悟更多。
因出大品之后。
便著波若无知论凡二千馀言。
竟以呈什。
什读之称善。
乃谓曰。
吾解不谢子。
辞当相挹。
庐山隐士刘遗民此论。
乃叹曰。
不意方袍复有平叔
因以呈远公
乃抚机叹曰。
未常有也。
因共披寻玩味更存往复。
遗民乃致书曰。
顷餐徽问有怀遥仰。
岁末寒严体中何如。
音寄壅隔增用悒蕴。
弟子沈痾草泽常有弊瘁。
愿彼大众康和外国法师休悆不。
去年夏末见上人波若无知论。
才运清俊旨中沈允。
推步圣文婉然有归。
披味慇勤不能释手。
真可谓浴心方等之渊。
悟怀绝冥之肆。
穷尽精巧无所间然。
但闇者难晓犹有馀疑。
今辄条之如左。
愿从容之暇粗为释之。
答书曰。
不面在昔伫想用劳。
得前疏并问。
披寻反覆欣若暂对。
凉风戒节顷常何如。
贫道劳疾每不佳。
即此大众寻常什师休胜。
秦主道性自然天机迈俗。
城堑三宝弘道是务。
由使异典胜僧自而至。
灵鹫之风萃乎兹土。
领公远举。
乃是千载之津梁。
西域还得方等新经二百馀部。
什师于大寺出新至诸经。
法藏渊旷日有异闻。
禅师瓦官寺教习禅道。
门徒数百日夜匪懈。
邕邕肃肃致自欣乐
三藏法师于中寺出律部。
本末精悉若睹初制。
毗婆沙法师于石羊寺出舍利弗毗昙。
梵本虽未及译。
时问中事发言新奇。
贫道一生猥参嘉运遇兹盛化。
自恨不睹释迦泥洹之集。
馀复何恨。
但恨不得与道胜君子同斯法集耳。
称咏既深聊复委及。
然来问婉切难为郢人
贫道思不关微兼拙于华语。
且至趣无言。
言则乖旨。
云云不已竟何所辩。
聊以狂言示詶来旨也。
后又著不真空论物不迁论等。
并注维摩
及制诸经论序。
并传于世。
及什之亡后。
追悼永往翘思弥厉。
乃著涅槃无名论。
其辞曰。
经称有馀无馀涅槃。
涅槃秦言无为。
亦名灭度
无为者取乎虚无寂寞妙绝于有为。
灭度者言乎大患永灭超度四流。
斯盖镜像之所归。
绝称之幽宅也。
而曰有馀无馀者。
盖是出处之异号。
应物之假名。
余尝试言之。
夫涅槃之为道也。
寂寥虚旷。
不可以形名得。
微妙无相。
不可以有心知。
超群有以幽升。
量太虚而永久随之弗得其踪。
迎之罔眺其首。
六趣不能摄其生。
力负无以化其体。
眇渀惚恍若存若往。
五目莫睹其容。
二听不闻其响。
窈窈冥冥谁见谁晓。
弥伦靡所不在。
而独曳于有无之表。
然则言之者失其真。
知之者返其愚。
有之者乖其性。
无之者伤其躯。
所以释迦掩室于摩竭。
净名杜口于毗耶。
须菩提唱无说以显道。
释梵乃绝听而雨花。
斯皆理为神御。
故口为之缄默。
岂曰无辩。
辩所不能言也。
经曰。
真解脱者离于言数。
寂灭永安无终无始。
不晦不明不寒不暑。
湛若虚空无名无證。
论曰。
涅槃非有亦复非无。
言语路绝心行处灭。
寻夫经论之作也。
岂虚构哉。
果有其所以不有。
故不可得而有。
有其所以不无。
故不可得而无耳。
何者本之有境则五阴永灭。
推之无乡则幽灵不竭。
幽灵不竭则抱一湛然。
五阴永灭则万累都捐。
万累都捐。
故与道通同。
抱一湛然。
故神而无功。
神而无功。
故至功常在。
与道通同。
故冲而不改。
冲而不改。
不可为有。
至功常在。
不可为无。
然则有无绝于内。
称谓沦于外。
视听之所不暨。
四空之所昏昧。
恬兮而夷。
泊焉而泰。
九流于是乎交归。
众圣于此乎冥会。
斯乃希夷之境。
太玄之乡而欲以有无题榜其方域而语神道者
不亦邈哉。
其后十演九折。
凡数千言。
文多不载。
论成之后上表于姚兴曰。
肇闻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宁。
君王得一以治天下。
伏惟。
陛下睿哲钦明道与神会。
妙契环中理无不晓。
故能游刃万机弘道终日。
依被苍生垂文作范。
所以域中有四大王居一焉。
涅槃之道。
盖是三乘之所归。
方等之渊府。
眇茫希夷。
绝视听之域。
幽致虚玄。
非群情之所测。
肇以微躯猥蒙国恩。
得闲居学肆。
在付公门下十有馀年。
虽众经殊趣胜致非一。
涅槃一义常为听习先。
但肇才识闇短。
虽屡蒙诲喻。
犹怀漠漠。
为竭愚不已。
亦如似有解。
然未经高胜先唱。
不敢自决。
不幸什公去世。
咨参无所。
以为永恨。
而陛下圣德不孤。
独与什公神契目击道存。
决其方寸。
故能振彼玄风以启末俗。
一日遇蒙答安成侯嵩问无为宗极。
颇涉涅槃无名之义。
今辄作涅槃无名论。
有十演九折。
博采众经托證成喻。
以仰述陛下无名之致。
岂曰开诣神心穷究远当。
聊以拟议玄门班喻学徒耳。
若少参圣旨愿敕存记。
如其有差伏承旨授。
答旨慇勤。
备加赞述。
即敕令缮写班诸子侄。
其为时所重如此。
晋义熙十年卒于长安
春秋三十有一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