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库 清朝
闺秀百家词选·慧福楼词
俞绣孙,字彩裳,德清人。河南学正俞樾女,苏州知府钱唐许佑身室。
维基
曹登庸,字芗溪,河南光山人。清朝官员,书法家。曹登庸自幼聪慧,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中丁未科二甲第四名进士,选庶吉士,散馆后授翰林院编修。咸丰年间,官至京畿道监察御史,以“直谏”之名蜚声朝野。后因事以六部员外郎降补,閒居二十馀年,卒于北京。咸丰七年(1857年)曾弹劾河南学政俞樾试题“割裂经义”,使俞樾被罢职。工书法,以楷书、行书见长。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14—1895
【介绍】:
清江苏阳湖人,字叔明,号潜翁,又号云石山人,玉狮老人。以盐官分发浙江。工画山水,善作词曲。时与俞樾等人游览吟咏。有《读画辑略》、《玉狮堂十种曲》。
维基
沈秉成(1823年—1895年),原名秉辉,字仲复,号听蕉,自号耦园主人,浙江湖州府归安县人,进士出身。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乡试中举;咸丰六年(1856年),登进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咸丰十年,担任会试同考官。咸丰十一年,改山西乡试副考官。同治元年,任翰林院侍讲。同治二年改翰林院侍读。此后升任国史馆协修、功臣馆纂修、日讲起居注官、咸安宫总裁、武英殿总纂、文渊阁校理、穆宗毅皇帝实录馆纂修。同治三年,改任云南迤东道。同治八年,任江苏常镇通海道。同治十年,任苏松太道。同治十三年,任河南按察使。同治十三年,任四川按察使、湖南按察使。后一度归隐苏州,购入涉园,延请画家顾沄在此基础上拓展开辟,筑成耦园。光绪十年,任顺天府府尹。光绪十二年,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刑部左侍郎。光绪十三年,任广西巡抚。光绪十五年,任安徽巡抚。光绪十七年,兼署两江总督。光绪二十一年,任安徽阅兵大臣。俞樾作《安徽巡抚沈公墓志铭》。
维基
徐树铭(1824年—1900年),字寿蘅,湖南省长沙府长沙县(今属长沙市)人。清朝后期政治人物、翰林。徐树铭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中丁未科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咸丰元年(1851年)任四川乡试副考官。咸丰二年(1852年),任山东学政。迁中允,累迁内阁学士。咸丰七年(1857年)授兵部右侍郎。次年督学福建,典试兴、泉。调停莆田、同安吕、黄二氏械斗。任满后请求归养。同治五年(1866年),被重新起用,代理礼部左侍郎。次年,督浙江学政,因荐举已遭罢职的俞樾而被追究,谪迁太常寺少卿。光绪元年(1875年),任鸿胪寺卿,因父丧丁忧停职。守丧结束,授通政司副使。光绪十年(1884年),晋太常寺卿。任内永定河决口,树铭奉命勘察。中法战争期间,因海路被阻,上疏请漕粮重新改归河运,敕命直隶总督治南运河。光绪十二年(1886年),补为左副都御史。光绪十五年(1889年),授工部右侍郎。光绪十七年(1891年),充顺天乡试副考官,光绪二十二年(1892年)充经筵讲官,次年光绪二十三年(1893年)任浙江乡试正考官,迁左都御史。上疏请行蚕政。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官拜工部尚书。次年,义和团事起,病卒。《清史稿》有传。
太素斋词·序
词虽小道,而律甚细,昔周草窗作西湖十景词,杨守斋谓辞美而律未协,相与订正,月馀而后定。然则作词易,协律难也。余同年生勒少仲河帅,起家比部,扬历中外,臶至封疆,政事文学,兼而有之。生平于诗文不苟作,独喜为词,方其少壮时,风流自赏,歌衫舞袖间,长令短调,促节曼声,每篇成,辄为同人所叹赏。又强于记识,宋元名家之词,背讽如流者,不下千馀首,而于万氏红友《词律》一书,致力尤深,故其所作婉媚深窈,使人读之意移,而揆之于律,无一不合。昔人谓史梅溪词有瑰奇警迈清新閒婉之长,而无詑荡污淫之失,少仲之词,庶几近之矣。中年以后,并词亦不轻作,当同治庚午、辛未间,竹樵方伯恩锡方开词坛于吴下,杜筱舫观察文澜从而和之,爰有重刻《词律》之举,并取吾邑徐诚庵大令本立所辑《词律拾遗》附益之。一时唱妍酬丽,逸兴遄飞,虽以余章句陋儒,亦频有缘情之作。而少仲以斲轮老手,密尔自娱,不出一字,殆有少年绮语之悔乎。然其将去姑苏也,命人录所作《太素斋词》若干首以赠余,盖享帚自珍之意,又未尝不在此也。少仲既归道山,遂有刻其词以行世者,而刻之不精,读者憾焉。陈仲泉同年谋重刻之,余乃出少仲所录赠者,校雠一过,并补入原刻所无有者数篇,虽不多,然其辞美而律又谐,虽紫霞翁见之,不能更易一字,是固词家之正轨也。余既喜少仲之词克传于世,而又叹仲泉之拳拳于故友也,因书数语,以识岁月。余衰病颓唐,自竹樵、筱舫诸君长逝,倚声一道,久辍不作,今读此编,不胜人琴之感矣。光绪十年岁次甲申仲夏,德清荫甫俞樾。
维基
胡俊章(1836年—1906年),原名多春,字效堂、效山、效三、肇鸿,号笑山、彦升,别号燕笙,晚号驻春老人,汉军正蓝旗人(家族属正蓝旗汉姓满洲旗人),籍奉天铁岭。清朝官员,进士出身。工诗,善书,通目录学和校勘学。乡试榜名多春,后更名俊章。16岁时中咸丰二年(1852)壬子科顺天乡试举人(时隶正蓝旗汉军德英额佐领下),初任国史馆 (清朝)誊录官,后在京师以诗课授徒二十余年。光绪二年(1876)丙子恩科进士第三甲,授工部主事,同年改工部郎中,参与编修《钦定工部则例(光绪朝)》。八年(1882),任户部广西司郎中。十三年(1887),改任江南道监察御史。十六年(1890),任广东道监察御史。十七年(1891),改户科给事中,担任《钦定台规》(清都察院刊本,1892)分校官(总阅官进士延煦 (清朝宗室),分校官同榜进士贵贤)。十九年(1893),转工科给事中,后任工科掌印给事中。二十四年(1898)戊戌,补授户科掌印给事中。二十五年(1899),简放陕西延榆绥道(治所在今榆林市)。二十六年(1900)庚子改陕西粮道(驻西安),同年以病乞休。从陕西任上退休后,胡俊章去了杭州、苏州,中途在湖北武昌停留访友(可能拜会亲戚、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两人系咸丰二年(1852)壬子顺天乡试同榜;或者亲家、时任武昌府同知的内务府正黄旗汉军杨长坦,即翰林杨钟羲之父;或者诗友、时任湖北巡抚的镶白旗满洲景星 (清朝)),住在武昌兰陵街。他在途中写给好友镶白旗蒙古延清的诗中写道:“今年宦长安,天旱久不雨。长安十万家,无麦无禾黍。......因之减粮价,欢欣遍蓬户。......小寓兰陵街,雨雪滞庭宇。我欲诘天心,界限太分割。将雨移长安,绝长短可补。万民乐丰年,岂止富仓庾”(见延清《庚子都门纪事诗》)。晚年(1900-1906)就养吴中(苏州),与俞樾、汪鸣銮、陆元鼎、镶白旗满洲恩寿(字艺棠)、镶白旗满洲景星 (清朝)(字云伯,号月汀)唱和最久(俞樾癸卯1903年诗注记,“俞与诸君子皆有年世谊”)。为俞樾的著书校阅。据俞樾,“[胡效山(胡俊章)]少年时文名颇盛,在都下以授徒为业,门下多贵显者。今溥玉岑(溥良)尚书即其一也”(引自《春在堂楹联录存(五)》)。购得阮元《两浙輶轩录》抄本,与俞樾各享一半。俞樾在1906年《胡效山观察俊章挽词》中写道:“安定先生松柏姿,岁寒标格最堪思。人钦京国知名早,我恨苏台把臂迟。……居易方欣交梦得,伯牙何意失钟期”(引自《春在堂诗编》卷二十三)。另有俞樾写给胡俊章的《俞曲园先生手札》(手稿本)现藏于日本中央图书馆古书资料库(曾由日本诗人会津八一收藏)。胡俊章在咸丰八年戊午(1858)(?)孟秋二十二岁时的一首书法无题诗写道:“秋风凌古渡,夕日下荒基。铜雀久飞去,君王安再来。至今松柏语,犹杂管弦哀。呜咽漳河水,东流无从回”。与咸丰六年进士、监察御史钟孟鸿交友,于同治三年甲子(1864)赠书法行书节录《文心雕龙》、楷书节录《小园赋》。与光绪十五年进士、监察御史杨深秀友善。光绪十九年(1893),与儿玉瀛、侄玉泽、正白旗宗室恩煦(与玉瀛光绪八年壬午顺天乡试同榜,阖家殉难于庚子国变,其胞兄同治七年(1868年)戊辰科进士宗室恩景)、正蓝旗宗室毓隆(其父进士宗室溥良)及友杨深秀等作诗跋于冀以和的《乐天园山池记》(此园林位于山西介休)。与儿、侄曾同时作诗跋于友人镶白旗蒙古延清(字子澄)收藏的一幅清代画家张士保于1865年画的《太常仙蝶图》,胡俊章的题诗写道:“容台深处是仙家,绿醉酣红阅岁华。果与寻常胡蝶异,年年修到见梅花。飞来两度画堂东,红杏香探及第风。一任仙衣能变幻,庐山真面在图中”。为延清的《锦官堂试帖》(1885)作序(胡俊章之子胡玉瀛参校)。任职工部期间,曾负责监修北京紫禁城城垣修复工程(据《翁文恭公日记》)。在京长期参加并主持“绚秋诗社”,诗友有内务府镶黄旗汉军杨佳氏宜振(胡俊章师从宜振)、镶白旗满洲索绰罗氏麟魁、大兴范德馨(字桂山,号小岩,同治元年壬戌科进士)、正红旗蒙古萨尔图氏百勤(字铁岩,同治乙丑科进士,妻正蓝旗蒙古玛拉特氏松筠之孙女)、镶白旗满洲彦佳氏玉瓒(胞叔敬和)、镶白旗宗室盛昱、镶黄旗满洲裕瑚鲁氏奭良(祖父承龄)等;诗社活动地点有东城法华寺 (北京法华寺街)(据奭良《野棠轩文集》)。胡俊章在京师授课的学生包括光绪六年(1880年)庚辰科进士、正蓝旗宗室溥良(载《顺天乡试同年齿录:光绪元年乙亥恩科》),光绪九年(1883年)癸未科榜眼、正蓝旗宗室寿耆(据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杂记》),镶黄旗满洲裕瑚鲁氏奭良(据奭良《野棠轩文集》),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翰林大兴王祖光(字莲孙)之弟王观光(字莲汀)(据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杂记》)。家族世系《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满洲旗分内的尼堪姓氏(hala)旗人,在康熙朝之前,多任八旗参领、佐领;从康熙朝至乾隆朝,多任内务府御前侍卫、满洲副都统和怡亲王府佐领;在乾隆朝,出文、武科举人;道光朝至光绪朝,连中五位文科进士。
维基
陆元鼎(1839年—1910年),字春江,号少徐,浙江仁和(今杭州)人。进士出身,清朝官员。陆元鼎是同治十三年(1874年)进士,后被朝廷任以知县,历任江苏省江宁县知县、泰州知州、苏松督粮道、江苏布政使、光绪二十九年(1903)漕运总督、光绪三十年湖南巡抚、光绪三十至三十二年(1904-1906)江苏巡抚等。任泰州知州时,他曾经组织疏浚城河,并整修了里下河水道,续修了范公堤,建设了斜丰港,从而暂时消除了泰州和东台的水患。任江苏巡抚时,他查禁赌博,整顿吏治,整修了塘圩和道路,曾几次上疏谈治国策略。光绪六年(1880年)任江宁县知县时,他曾经根据条约拒绝了法国传教士强占中国的古刹。不久,如皋发生烧毁教堂的事件,外国传教士提出了一些无理要求,他据理同这些传教士进行斗争。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江阴发生了教堂被毁事件,美国驻上海领事出面干预,他拒绝干涉,保护中国的司法主权。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他到北京协助开办资政院事务。宣统元年(1909年),他任浙江学务公所议长。与俞樾、正蓝旗汉军胡俊章、镶白旗满洲恩寿、镶白旗满洲景星 (清朝)等在苏州有诗歌唱和(与恩寿及胡俊章表兄正红旗汉军曹氏保昌 (同治进士)进士三甲同榜)。著有《退思斋稿》2卷:文稿一卷、诗稿一卷,光绪32年刻本,又有民国36年曾孙女筠宝钞本(据柯愈春,《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1910年,陆元鼎逝世。2021年,晚清漕运总督陆元鼎的五世孙陆琳、陆玮和他们的家人向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博物馆捐赠陆元鼎遗物。
维基
延清(1846年—1917年),字子澄、紫丞,号小恬、梓臣、铁君,自号巴里客,晚号搁笔老人,巴哩克氏,汉姓柏氏,京口驻防蒙古镶白旗人。清朝官员,进士出身。工诗。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出生于江苏镇江。同治十二年癸酉举人,十三年甲戌(1874)进士。初任工部主事,先后任职于工部都水司、屯田司、宝源局印等,官至工部郎中;光绪三十年(1904)迁翰林院侍读学士,后任内阁侍读学士;三十四年(1908),为钦差专使往喀尔喀蒙古车臣汗部祭奠喀尔喀扎萨克多罗郡王博尔济吉特氏蕴端多尔济(父桑斋多尔济,庶母生母汉军旗吴氏,嫡母慎靖郡王允禧嫡长女县君爱新觉罗氏,祖父多尔济塞布腾,祖母怡贤亲王胤祥第四女和硕和惠公主(养父雍正帝胤禛)。宣统二年(1910),派充文职六班大臣。任职工部期间,与诗友、正蓝旗汉军进士胡俊章成为同事。延清的诗才最早受到时任江苏学政、工部侍郎的内务府镶黄旗汉军进士宜振的重视,延清初次来京时住在宜振家中,正是在那里与宜振的学生胡俊章相识,延清与胡俊章的表兄正红旗汉军保昌 (同治进士)进士同榜。光绪元年(1875)至光绪二年(1876)间,与延松岩(内务府正白旗汉军、同治二年(1863年)癸亥恩科进士忠恪公杜氏延茂,阖家殉难于庚子国难)、崇仲蟾(内务府镶黄旗汉军杨佳氏崇光,其父进士宜振)、李钟豫(字毓如,别号了然,编写京剧剧本《龙马姻缘》又名《南安关》)等人组织“七曲诗社”,相互酬唱。据俞樾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十一月初九给延清的信函,那年春季延清曾托付时就养苏州的友人胡俊章转交给俞樾自己的新作,而俞樾在阅读后欣然回赠延清自己的两卷新诗稿(该信函载《俞樾函札辑证》,2014)。光绪三十四年(1908),加入都门诗社“著裙吟社”。收藏印有:锦官堂藏书印,铁君(铁君)。曾收藏清画家张士保的《太常仙蝶图》(1865)(友正蓝旗汉军进士胡俊章,门生苏州府候补知府胡玉瀛等跋)。为画家王荫昌的《慕槐仰梧书屋第二图》题跋(户部尚书阎敬铭嘱画,曾国藩题引首,题跋者还有镶白旗满洲景星 (清朝)、易顺鼎、镶黄旗满洲奭良(父词人承龄)等)。
维基百科
刘炳照(1847年2月15日—1917年2月1日),原名铭照,字伯荫,又字光珊,号蘋塘,又号语石,晚号复丁老人。江苏省常州府阳湖县人。县学生出身。捐纳得五品衔候选训导,诰封奉政大夫。以工诗词知名,与俞樾、朱祖谋、叶衍兰、吴昌硕、吴受福、朱鸿度、金武祥、恽毓巽、李宝嘉、李宝泉等文士唱和。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与夏孙桐、郑文焯、费念慈、张上和、陈如升、于以堉、褚德舆等于苏州城西艺圃结“鸥隐词社”。词作有名句:“一寸词肠,七分是血,三分是泪。”与诗词友人集会于常州意园望云水榭,有情景真挚之评语。并长于考證词律。
维基
吴庆坻(1848年—1924年),字子脩、敬彊、子修,浙江钱塘县人,清朝进士。出生于官宦世家,祖父吴振棫官至云南巡抚,父亲做过山西雁平兵备道。早年随祖父宦游四方,师从俞樾,光绪二年(1876年),乡试中举;光绪十二年(1886年),丙戌科进士及第。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绪十五年四月,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后升任国史馆协修。光绪十七年,任顺天乡试同考官。光绪二十一年,任会典馆画图处纂修、次年任会典馆画图处帮总纂。光绪二十二年,任功臣馆纂修。光绪二十三年,任四川学政。任内创设新式学堂,采购西学图书。光绪二十七年,任本衙门撰文。光绪二十八年,任政务处帮总办;次年改云南乡试副考官、湖南学政。光绪三十一年,任政务处总办、次年署理湖南提学使。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东渡日本,考察学制。光绪三十三年,署湖南布政使、湖南提法使。宣统元年,任湖南提学使,创建稻田中学。任内从牙厘、矿务等局拨款,创办省校;又定捐为三路师范之用,创办优级师范学堂。宣统三年(1911年)夏,乞老告归。辛亥革命后,在上海以遗老自居,1916年秋,返杭州,长时间隐居于杭州,与冯煦、樊增祥等组“超社”、“逸社”。1924年殁于杭州学官巷。
闺秀百家词选·绣墨轩词
俞庆曾,字吉初,德清人,前河南学使俞樾孙女。
维基
恩寿(1849年 - 1911年),字艺棠,索卓罗氏,满洲镶白旗人,进士出身,晚清政治人物。父麟魁,道光六年(1826年)二甲一名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同治元年(1862年),麟魁奉命赴兰州办事,因病遽卒,朝廷赐其子恩寿举人。同治十三年(1874年),恩寿中三甲进士,选任四川嘉定府知府(今乐山市)。光绪十九年(1893),在任成都府知府。光绪二十三年(1897),任陕西陕安道。光绪二十四年(1898),担任江西按察使。光绪二十五年(1899),担任江宁布政使(其藩署园即瞻园)。光绪二十七年至三十年(1901-1904),担任江苏巡抚(继任端方,1904;陆元鼎,1904-1906),兼兵部侍郎与督察院右副都御史,授头品顶戴;光绪二十九年(1903)出任癸卯恩科江南乡试主考官;三十年(1904)属末任漕运总督(光绪二十七年,曾任该职一个月,漕督府内有清晏园;前任陆元鼎,1903-1904),随后(1905)调江淮巡抚。光绪三十二年(1906),担任山西巡抚。光绪三十三年(1907),任陕西巡抚,兼署西安将军。宣统三年(1911年)七月因病解职。任职江苏期间(1899-1906),与俞樾、正蓝旗汉军胡俊章、镶白旗满洲景星 (清朝)、汪鸣銮、漕运总督陆元鼎等在苏州时有诗歌唱和。1901年-1904年(光绪二十七年-三十年)任职江苏巡抚时期,恩寿寄居苏州拙政园,为其族兄福州将军景星十年前任苏松粮道时在该园种植的山茶花补栽数株(据恩寿诗作)。1906年,恩寿作《沧浪亭增建二程子祠记》,石刻二方,存于沧浪亭园中的看山楼。光绪二十九年(1903)为康熙年间梁延年(根据康熙的“上谕十六条”)辑录的《圣谕像解》二十卷重版本校对并序(江苏巡抚署重校本,1903)。1906年,任职山西巡抚时,选派山西大学堂的预科毕业生20多人赴美国专习(据《山西历代纪事本末》,1999)。到任陕西巡抚后,于1907年5月,上奏清廷建立陕西图书馆,宣统元年八月(1909年8月),陕西图书馆成立(民国四年(1915年)迁至当时西安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地带的南院门街之南院的恩寿创建的“劝工陈列所”,俗称慈禧亮宝楼,即原陕西巡抚部院东花园旧址,民国后为省议会所在地)。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正式成立陕西新军督练公所。后因财力有限,遂确定以尽快建立一个混成协(相当于旅,下辖两标即两个团)(据《西安市军事志》);同年,按照清政府颁布的《钦定咨议局章程》、《咨议局议员选举章程》,在西安设立了咨议局筹办处。次年六月,先由各县选举代表;八月十九日各县代表到西安开会,酝酿选举事宜。十月十四日,正式选出咨议局议员36名(据《西北通史》,2005)。宣统二年(1910年),陕西巡抚恩寿和西安将军文瑞,为改变旗人“安坐而食,生计日艰”的处境,设立“驻防工艺传习所”,选取八旗子弟入所学习,以解决旗丁生活出路问题(据《陕西省志》卷54,1990)。时任贵州巡抚庞鸿书奏请设立存古学堂,意在:“设法保守绍先贤之绪,以防蔑古之讥”;陕西巡抚恩寿在《奏遵设存古学校折》中也提出:“然万国皆各有所长,断未可一意师人而失其故有。所谓两途并进,不可偏废者也”(据《四川国学院史》,2020)。1908年,陕西巡抚恩寿奏请清廷增拨银两,修建公路,增打油井;慈禧、光绪批增拨官银27万两,慈禧还把美国人赠送的皇宫照明发电机转赠延长石油厂,以示支持(据《中国科技史杂志》,v.27,2006)。
维基
朱一新(1846年—1894年),字蓉生,号鼎甫。浙江义乌毛店镇朱店人。清朝官员、学者,进士出身。朱一新生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十一月初五。同治七年(1868年)朱一新就读于金华丽正书院。同治八年,他在杭州西湖孤山诂经精舍肄业,在该精舍曾师从俞樾。同治九年(1870年)参加乡试,中举人,到北京捐资任职内阁中书舍人,著《汉书管见》,编纂《京师坊巷志》。光绪二年(1876年)恩科,朱一新中进士,殿试二甲,朝考一等,授翰林院庶吉士。光绪三年散馆,改列一等,升翰林院编修。光绪十一年(1885年)秋,朱一新被简放湖北乡试副考官,回京后受慈禧太后破例召见。光绪十一年冬,任陕西道监察御史。光绪十二年因上《豫防宦寺流弊疏》而遭贬为六部主事候补,遂以母病为由请准回乡。回乡后,受两广总督张之洞邀请,任广东肇庆端溪书院主讲,遂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到达广东,次年到达肇庆。光绪十五年(1889年),朱一新移任广州广雅书院山长。光绪十六年(1890年),康有为移居广州后,朱一新与其有过学术讨论。朱一新在学术上主张汉、宋兼并。光绪二十年朱一新去世。其遗著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秋由其胞弟朱怀新主持编纂刻印,成分订16册之《拙盦丛稿》。光绪二十三年十二月,广东学政恽彦彬奏请将朱一新宣付史馆立传,并赏卿衔。光绪二十四年十二月,礼部议奏照定章加五品衔,获得批准。宣统元年六月,两广总督张人骏奏请恢复朱一新原职原衔,取消之前的降调处分。
简介
字秉中,号晓渊,诸暨人。光绪六年(1880)秀才,后入杭州诂经精舍求学,受业于经学大师俞樾、谭献。以五品衔候补直隶州州同,需次江苏,曾权太仓州州同,后任太平抚民同知。光绪十六年(1890)受聘于宣平县县署,任鳌峰书院主讲。
维基
赵椿年(1864年—1942年)字剑秋,一字春木,晚号坡邻(因为故居在前北岸藤花旧馆东),江苏常州人。清朝及中华民国政治人物、学者。赵椿年13岁肄业于龙城书院,16岁中秀才头名,后入上海求志书院师从俞曲园。光绪十四年(1888年)中举人,嗣后留在北京考取内阁中书。光绪廿四年(1898年)中进士,同年五月,授内阁中书,后以知府分发江西,入江西巡抚幕府,帮助推行新政,起草政令规章。宣统元年(1909年),赵椿年任资政院钦选议员。辛亥革命时,杨士琦充南北议和北方代表,赴上海之前邀请赵椿年同行。在上海南阳路惜阴堂,他和族叔赵凤昌相谈甚欢,“对南北和议多所赞划”。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辞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由袁世凯接任。庄蕴宽作为原南京临时政府代表,出任审计院院长,赵椿年任审计院副院长,二人因系“少时同学,交谊最笃”。民国六年(1917年),赵椿年任崇文门监督。赵椿年还两次出任北京政府财政次长。民国十七年(1928年),北伐成功,北京政府倒台,赵椿年辞去财政次长职务。当时,北京自来水公司准备整顿,推赵椿年任总经理。任内,他努力经营,“未尝妄用局中一钱,博得股东及僚属交口称赞。”赵椿年工书法及诗歌,晚年将收藏的汉魏碑帖陆续刊印为《覃研斋石鼓十种》、《考释》、《覃研斋诗存》。民国卅一年三月廿三日(1942年),赵椿年因中风病逝于北京米市胡同48号寓所内。
词学图录
俞陛云(1868-1950) 字阶青。浙江德清人。俞樾孙。光绪二十四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有《小竹里馆吟草》、《乐静词》、《诗境浅说》、《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人物简介
1868.3.17-1950.10.12,字阶青,别号斐盦、乐静、乐静居士,晚号乐静老人、存影老人、娱堪老人,室名乐静堂、绚华室。浙江德清人,光绪十年(1884年)应县试考取秀才第一名。1885年9月赴浙江应乡试,俞陛云中举人第二名,称亚元。1894年彭夫人病故。1895年11月俞陛云的祖父为他续娶杭州名门之女许之仙为妻(即俞平伯之生母,也通诗文)。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戊戌科中进士后参加殿试,与夏同龢、夏寿田同登戊戌科进士前三名,俞陛云以一甲三名赐探花及第,授编修。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钦命出任四川副主考。翌年由江苏巡府以俞陛云长经史,不独以科贸见长,保举应经济特科复试,名列一等。1912年(民国元年)任浙江省图书馆监督(馆长)。1914年被聘为清史馆协修,编修清史,不久由此移居北京,与爱新觉罗·溥仪私交甚厚。1932年3月,接溥仪邀佐政伪满洲国书,撕信逐使,终生不与往来。1937年芦构桥事变后,他不愿出任敌伪工作,居京郊寓所,以卖字谋生,闭门以书、画自娱,保持民族气节。1950年10月12日卒于北京。俞陛云是清末闻名中外的经学大师俞樾之孙,现代著名文学家俞平伯之父。
全台诗
章炳麟(1869~1936),字枚叔,号太炎,浙江馀杭人。少从朴学大师俞樾学经史。1897年任职《时务报》期间,因参与维新运动被清廷通缉。光绪戊戌年(1898)十月来台,主持《台湾日日新报》,并参加日人在台创设的汉诗社「玉山吟社」,翌年离台。1899年东渡日本,结识孙中山,同年返沪办报。1902年再次赴日本,号召推翻清政府,与蔡元培等人组成中国教育会,设立爱国学社。1903年发表著名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并为邹容《革命军》作序,因此触怒清廷而被捕。1906年出狱后赴日本,参加同盟会。1909年与陶成章等人重组「光复会」,出任会长。辛亥革命后,曾先后担任南京临时大总统府枢密顾问、中华民国联合会会长、总统府高等顾问东三省筹边使等职。袁世凯任大总统时,应召前往北京;宋教仁被害后,参与反袁活动。1924年脱离国民党,在苏州以设会讲学为业,长期从事学术著述和教育工作。1936年6月14日,病逝于苏州,被公认为清末民初学贯中西的一代宗师。〖参考欧修梅〈章太炎在台湾〉,收于林庆彰编《中国知识分子在台湾》,台北:万卷楼,2002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