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库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凉州人。始光七年。国兵伐夏攻凉。守将以众少。悉发诸僧之居城中者乘陴。及城破得三千人。太武帝使立之帐前。谓曰。道人当坐禅行道。乃复作贼耶。明日必尽诛之。明日食时。望气者奏。以有赤眚贯太阳。不宜杀道人。而天师𡨥谦之。上弟赤坚王。亦以为乘陴之役。实非道人所得已也。杀之不祥。诏免死。仍以为奴隶。分赐诸首领。惟朗与僧意志湛等。数僧别付帐下军还。朗等谋遁。然军方结阵山行。势莫得脱。独东西一隅抵绝壁。不置防守。而又峭峻。难措手足。顾其旁有大树偃蹇低垂。乃系树以旗竿之索。夜缒而下。既曛黑。藤蔓交加。棘刺铦利。微闻部伍呼觅声恐悸。欲升降不自由。相语曰。今死矣。但努力念观世音耳。因各以首扣石默念不辍。顷之觉大明。虽素所隐蔽处。皆见获就夷坦。复曛黑如初。乃倦而枕藉以卧。晓睹山岭。重复弗知所出。但望日而行。忽一大虎在其前。或曰。兹幸逃虏难。复入虎口。柰何。朗曰。诸君亦寤向之暗而明乎。岂非以念力所感耶。又焉知此虎之来非为感而导路也。菩萨之示现。随所遇。安可以情识测也。于是经造虎。虎即前行。如朗迟速。逮午达大逵。失虎所在。七日而届仇池。遂诣梁汉南。客荆州以终。
释昙宗。姓虢。秣陵人。出家止灵味寺。少而好学博通众典。唱说之功独步当世。辩口适时应变无尽。尝为孝武唱导行菩萨五法礼竟。帝乃笑谓宗曰。朕有何罪而为忏悔。宗曰。昔虞舜至圣犹云予违尔弼。汤武亦云万姓有罪在予一人。圣王引咎。盖以轨世。陛下德迈往代。齐圣虞殷。履道思冲。宁得独异。帝大悦。后殷淑仪薨。三七设会悉请宗。宗始叹世道浮伪恩爱必离。嗟殷氏淑德荣幸未畅。而灭实当年收芳今日。发言悽至。帝泫怆良久。赏异弥深。后终于所住。著京师塔寺记二卷。时灵味寺复有释僧意者。亦善唱说。制睒经新声。哀亮有序。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七 證悟科
姓杨氏。住益州之多宝寺。四十馀年。日夕专务读诵。后图九想变于房壁。露置绳床上。覆棕榈以庇雨露。昼随僧作务。夜则习定其中。日才一出而食。以为常。渐至七日。或至一月。僧殊玩之弗怪也。如是历二十年。略无有能省顾者。俄夜骤风雨。房屋画壁崩仆。邻僧意猷已压矣。旦往则存绳床。馀无所见也。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姓王氏。郑州新郑人。至德二年出家。依密县大隈山大慧禅师祝发。大历十二年。愿且壮矣。寻从嵩山会善寺皓律师。受具戒。律藏教部。靡弗究研。而卒定宗于大寂门下。一日为僧行粥次。马大师问桶里是什么。愿云者老汉。合取口。作恁么语话。自馀同参之流无敢徵诘。贞元十一年。挂锡池阳之南泉山。蘘薜以衣。畬牧以食堙谷刊木。以辟所处。毳袍之侣。交进互退。填拥庭宇。
示众云。道个如如。早是变了也。今时师僧。须向异类中行。归宗云。虽行畜生行。不得畜生报。愿云。孟八郎。又恁么去也。有时云。文殊普贤昨夜三更。起佛见法见。每人与二十棒。趁出院。赵州云和尚棒。教谁吃。愿云。具道王老师。过在什么处。州礼拜而出。愿一日游庄庄主预备礼相待。愿问庄主曰。争知老僧来排辨如此。主云昨夜土地见报愿云。王老师修行无力。被鬼神觑破。僧便问。和尚既是善知识。为什么却被鬼神觑破。答云土地前。更下一分饭著。
有时云。江西马大师。说即心即佛。王老师道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恁么道。还有过么。赵州出礼拜。时有一僧随问。州上座礼拜。意作么生。州云。汝却问取和尚。僧问愿适来谂上座礼拜。意作么生。答云他却领得老僧意。一日捧钵上堂。黄檗先居第一座不起。愿问曰。长老是什么年中行道。檗云。空王佛时。愿云犹是王老师儿孙在。下去。一日问黄檗云。黄金为墙堑。白银为壁落。此是何人居处。檗云。是圣人居处。云更有一人。居何国土。檗叉手立云。道不得。何不问王老师。檗却理愿前话而问。答云可惜许。又问黄檗定慧等学如何。檗云。十二时中。不依倚一物好。云莫是长老见处么。檗云不敢。云浆水价且置。草鞋钱教阿谁还。一日遇两堂首座争猫儿。愿提起猫儿。问众曰。道得即救取猫儿。道不得即斩却也。众无对。即斩之。赵州自外归。愿举似前话。州乃脱履安头上而出。愿曰汝适来若在。即救得猫儿。陆亘大夫问云。弟子从六合来。彼中还更有身否。答云分明记取。举似作家。陆异日又谓曰。弟子亦薄会佛法。愿问。大夫十二时作么生。陆云。寸丝不挂。愿云犹是阶下汉。陆一日向愿道。肇法师甚奇怪。解道万法同根。是非一体。愿指庭前牡丹花云。时入见此一株花。是梦相似。
示众云。王老师卖身。阿谁要买。一僧出云。某甲买。云不作贵。价不作贱价。汝作么生买。僧无对。后来卧龙代云。属某甲了也。一日与归宗麻谷约同。参礼南阳国师。及行。乃于路上。画一圆相云。道得即去。归宗坐圆相中。麻谷作女人拜。愿云恁么即不须去也。归宗云。是何心行。愿乃相唤而回。大和初宣使陆公护军刘公北面申礼。迎请下山。
八年甲寅十月二十一日示疾。俄有白虹贯后峰。巨石自压。声闻数十里。虎绕林木昼号。识者忧之。十二月二十五日旦。忽戒门人曰。星翳灯幻久矣。勿谓吾有去来也。奄尔而逝。春秋八十七夏。腊五十八。弟子契元文畅等。凡九百人。皆布衣墨巾。执心丧礼。奔赴会葬者。相继于路。哀号之声震林谷。越明年乙卯。乃克奉全身于灵塔。膳部员外郎史馆脩撰刘轲撰文勒碑。追颂德美。
禅师名道简。其先范阳人。史失其氏。天姿粹美。闲静寡言。童子剃落。受满分戒。遍游丛席。造云居。谒膺禅师。膺与语连三日。大奇之。而诫令。刻苦事众。于是简躬探井臼。司樵㸑。遍掌寺务。不妨商略古今。众莫有知者。以腊高为堂中第一座。先是高安洞山。有神灵甚。膺公住三峰时受服役。既来云居。神亦从至。舍于枯树之下。而树茂。号安乐树神。属膺将顺寂。主事僧白曰。和尚即不讳。谁可继者。曰堂中简。主事僧意不在简。谓令拣选。可当说法者。佥曰第二座可。然且摄礼。先请简。简岂敢当也。既申请。简无所辞让。即自持道具。入方丈。摄众演法自如。主事僧大沮。简知之。一夕遁去。安乐树神者号泣。诘旦众追至麦庄。悔过迎归。闻空中连呼。曰和尚来也。僧问。如何是和尚家风。曰随处得自在。问维摩岂不是金粟如来。曰是。曰为什么却在释迦会下听法。曰他不争人我。问如何是朱顶王菩萨。曰问这赤头汉作么。问横身盖覆时如何。曰还盖得么。问蛇子为什么吞却蛇。师曰。在理何伤。问诸佛道不得处。和尚还道得么。曰汝道。什么处诸圣道不得。问路逢猛虎时如何。曰千人万人不逢。偏汝便逢。问独宿孤峰时如何。曰闲著七间僧堂不宿。阿谁教汝孤峰独宿。问古人云。若欲保任此事。直须向高高山顶立。深深海里行。意旨如何。曰高峰深海迥绝孤危。似汝闺閤中软暖么。又问。丛林多好论。尊贵边事如何。曰要汝知大唐天子不书断。会么。简契悟精深。履践明验。而对机应物。度越格量。天下宗之。师寿八十馀。无疾而化。庐州帅张崇为建塔于本山。
赞曰。大阳明安。尝疏药山之语曰。高高山上标不出。深深海底藏不没。其儿孙遵承之。以为妙得其旨。及闻云居之言。则如真虎踞地而吼。百兽震恐。乃悟明安所示。盖裴旻之虎也。予为作偈曰。高高山上立。深深海底行。道人行立处。尘世有谁争。无间功不立。渠侬尊贵生。詶君颠倒欲。枯木一枝荣。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不知何许人。丛林号矮师叔。以其形质矬陋也。然气槩精爽。其说法。且不以杖拂为用。时时扪抚木蛇。或问焉。则曰。曹家女也。机办宏峻。四方学者所严惮。盖洞山门下之雄杰士也。
僧问如何是和尚家风。仁云尺五头巾。又问。如何是尺五头巾。仁云圆中取不得。
仁一日举香严旨重不得全话。问镜清云。怤道者作么生会。镜清云全归旨重。仁云作么生不得全。清云个中无旨路。仁云始惬病僧意。
冬至上堂。僧问如何是冬来意。仁云京师出大黄。
仁迁化时有偈曰。我路碧空外。白云闲处闲。世有无根树。黄叶风送还。又著四大等颂。李长者华严论略。行世。既入龛。有白鹿。屈膝龛前。
全粤诗·卷二四
安昌期,原籍昭州恭城。隐清远峡山。青年时曾举进士。宋仁宗皇祐中,朝廷以侬智高之难,推恩三广进士,曾参与礼部试者,皆特试。昌期因此得官,初为横州永定县尉,以事去官。不复仕,独与一童来广州,放旷山水间。嘉祐五年(一〇六〇)至惠州,值同年曲江胡济为海丰令,游从甚久。平日辄以道家小术示人以娱之。英宗治平二年(一〇六五),携童至中宿峡山偕隐。尝游广庆寺,谓访和光洞,数日不返。寺僧意其为虎豹所食,率仆夫求之不获,惟见石室间有诗云云,后题“前横州永定县尉安昌期笔”,然后知其得道。元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四九、明姚良弼修嘉靖三十五年刊《惠州府志》卷一四、明黄佐纂修嘉靖四十年刊《广东通志》卷六四有传。诗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