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竺道生南朝宋 355 — 434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一 弘法科
出魏氏。
钜鹿人也。
客居彭城
世衣冠。
父为广威令。
生幼而卓异。
沙门竺法汰见之。
大惊曰。
此儿岂受功名富贵缚者耶。
而生亦欣然。
愿随归山中为弟子。
年十五。
便能讲授。
一时名流。
莫敢犯其词锋。
于是名震法苑。
庐山七年。
慧严慧睿长安
罗什受业。
什门英豪数百。
无有出其右者。
还都馆于青园寺。
宋太祖文皇帝特加礼敬。
方设大会。
帝地坐亲同众斋。
食至。
众疑日晚。
不敢下箸。
曰。
日未晚也。
才中耳。
曰。
向日丽天。
今天言日中。
何得非中。
举钵便食。
一众从之。
帝大悦。
王弘范泰颜延之
皆造门结好。
生每以真丹所译经文。
未能尽达佛旨。
而学者又滞见闻。
然其所谓。
善不受报。
顿悟成佛。
惟忘言得旨者知之。
乃著二谛论。
佛性常有论。
法身无色论。
佛无净土论。
应有缘论。
皆网罗旧说。
发其渊奥。
皎如日星。
而或者憎嫉之。
已而涅槃泥洹前品。
先至秦京。
生熟读之曰。
一阐提人。
自当成佛。
此经未尽耳。
于是讲辈交攻之。
诬以为邪说。
据律当摈。
生白众誓曰。
若我所说。
不合经义。
愿于此身目见恶报。
若实契佛心。
愿舍寿时据狮子座。
乃受摈袖手南还。
仍馆青园。
其年夏雷震青园佛殿
有龙升天。
光射西壁
改名龙光
众疑其异。
俄生果去青园。
而至吴之虎丘山
日竖石为听徒。
讲涅槃经。
阐提有佛性处。
则谓石曰。
如我所说。
义契佛心否。
石皆为动。
若首肯之者。
遂还庐山销景岩。
及涅槃大本至南京
果言阐提皆有佛性。
生见而尉喜不自胜。
宋元嘉十一年十一月庚子
升法座。
词音朗润。
听者悦悟。
俄麈尾堕地。
隐几而化。
释慧生者。
继止龙光。
有高行。
时号大小生以别之。
竺道生
本姓魏
钜鹿人
寓居彭城家世仕族。
父为广戚
乡里称为善人。
生幼而颖悟聪哲若神。
其父知非凡器。
爱而异之。
后值沙门竺法汰
遂改俗归依。
伏膺受业。
既践法门俊思奇拔。
研味句义即自开解。
故年在志学便登讲座。
吐纳问辩辞清珠玉。
虽宿望学僧当世名士。
皆虑挫词穷。
莫敢酬抗。
年至具戒器鉴日深。
性度机警神气清穆。
初入庐山幽栖七年。
以求其志。
常以入道之要慧解为本。
故钻仰群经斟酌杂论。
万里随法不惮疲苦。
后与慧睿慧严同游长安
从什公受业。
关中僧众咸谓神悟。
后还都止青园寺。
寺是晋恭皇后褚氏所立本种青处因以为名。
生既当时法匠。
请以居焉。
宋太祖文皇深加叹重。
太祖设会。
帝亲同众御于地筵。
下食良久。
众咸疑日晚。
帝曰。
始可中耳。
曰。
白日丽天。
天言始中何得非中。
遂取钵便食。
于是一众从之。
莫不叹其枢机得衷。
王弘范泰颜延并挹。
敬风猷从之问道。
生既潜思日久彻悟言外。
乃喟然叹曰。
夫象以尽意。
得意则象忘。
言以诠理。
入理则言息。
自经典东流译人重阻。
多守滞文鲜见圆义。
若忘筌取鱼始可与言道矣。
于是校阅真俗研思因果。
乃立善不受报顿悟成佛。
又著二谛论佛性当有论法身无色论佛无净土论应有缘论等。
笼罩旧说妙有渊旨。
而守文之徒多生嫌嫉。
与夺之声纷然竞起。
又六卷泥洹先至京师
生剖析经理洞入幽微。
乃说阿阐提人皆得成佛。
于时大本未传。
孤明先发独见忤众。
于是旧学以为邪说讥愤滋甚。
遂显大众摈而遣之。
生于大众中正容誓曰。
若我所说反于经义者。
请于现身即表厉疾。
若与实相不相违背者。
愿舍寿之时据师子座。
言竟拂衣而游。
初投吴之虎丘山
旬日之中学徒数百。
其年夏雷震青园佛殿
龙升于天光影西壁
因改寺名号曰龙光。
时人叹曰。
龙既已去生必行矣。
俄而投迹庐山
销影岩岫。
山中僧众咸共敬服。
后涅槃大本至于南京
果称阐提悉有佛性。
与前所说合若符契。
生既获斯经寻即讲说。
宋元嘉十一年冬十一月庚子
于庐山精舍升于法座。
神色开朗德音俊发。
论议数番穷理尽妙。
观听之众莫不悟悦。
法席将毕忽见麈尾纷然而坠。
端坐正容隐几而卒。
颜色不异似若入定。
道俗嗟骇远近悲泣。
于是京邑诸僧内惭自疚追而信服。
其神鉴之至徵瑞如此。
仍葬庐山之阜。
初生与睿公及严观同学齐名。
故时人评曰。
生睿发天真。
严观洼流得。
慧义彭享进。
寇渊于默塞。
生及睿公独标天真之目。
故以秀出群士矣。
关中僧肇始注维摩
世咸玩味。
生乃更发深旨显畅新异及诸经义疏。
世皆宝焉。
王微以生比郭林宗
乃为之立传旌其遗德。
时人以生推阐提得佛。
此语有据。
顿悟不受报等时亦为宪章。
宋太祖尝述生顿悟
沙门僧弼等皆设巨难。
帝曰。
若使逝者可兴。
岂为诸君所屈。
后龙光又有沙门宝林
初经长安受学。
后祖述生公
时人号曰游玄生。
著涅槃记及注异宗论檄魔文等。
弟子法宝亦学兼内外。
著金刚后心论等。
亦祖述生焉。
近代又有释慧生者。
亦止龙光寺
蔬食善众经兼工草隶。
时人以同寺相继。
号曰大小二生
释慧严南朝宋 363 — 443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一 弘法科
生范氏
豫州人也。
年十二。
为儒。
深明诗礼。
十六为沙门
以解义称。
从什公游。
为一时流辈所推。
建邺
东安寺
宋高祖礼遇特异。
方伐长安
载与俱。
行。
文帝嗣位。
尤所钦敬。
初帝于法未甚信崇。
元嘉十二年
京尹萧摹之请制民间建寺铸像
帝谓侍中何尚之
吏部羊玄保曰。
朕少读经不多。
比日弥复无暇。
因果之事。
昧然未究。
所以不敢立异者。
正以卿辈时秀信敬故耳。
范泰谢灵运尝言。
六经法度。
本在济世。
必求妙道。
当以佛经指南。
比见颜延之析达性论。
宗炳难黑白论。
其说汪洋。
大明至理。
并足开奖人意。
若使率土之民。
皆敦此化。
则朕坐致太平。
夫复何事。
因出摹之所上疏曰。
卿等增损。
必有以遏戒浮淫。
无伤弘奖者。
乃当著令耳。
尚之对曰。
横目之俗。
多不敬信。
以臣庸陋。
独有愚勤。
寔惧缺薄。
上玷大法。
更蒙奖论。
重有愧耳。
然前代群英。
则不负明诏矣。
渡江而来。
王导周顗庾亮王濛谢尚郗起王坦之王恭王谧郭文谢敷戴逵许询
及亡高祖兄弟。
王元琳昆季。
范汪孙绰张玄殷凯。
或宰辅冠冕。
或人伦羽仪。
或置情人天之际。
或抗迹烟霞之表。
皆倒心归依。
其间比对。
护开潜渊遁崇邃。
皆亚迹黄钟。
或不测人也。
近世道俗较谈便尔。
若悉举者。
汉魏
奇杰辈出。
不可胜数。
慧远法师云。
释迦之化。
无所不可。
适道固自教原。
齐俗亦为要务。
窃味此言。
有契至理。
若使家家持戒。
则一国息刑。
佛图澄适赵。
而使二石减暴。
罗什在秦。
苻健损虐。
神道助教
昭然可观。
不可诬也。
而摹之所请。
不谓全非。
但伤蠹道俗者。
其意本在无行僧尼。
而情伪难分。
去取未易耳。
至如土木之工。
虽若糜费。
然植福报恩。
未易顿绝。
臣比斟酌。
进退未安。
今日面奉德音。
实用欣抃。
羊玄保进曰。
此谈盖天人之学。
岂臣昧陋。
所宜与闻。
窃恐秦楚论强兵之术。
孙吴尽吞并之计。
无取于此耳。
帝曰。
此非战国之具。
良如卿言。
尚之曰。
夫礼隐逸则战士怠。
仁德则兵气销。
傥以孙吴为志。
动期吞并。
亦将无取于之道。
岂特释教而已哉。
帝悦曰。
释门之有卿。
如孔门之有季路
所谓恶言不入于耳。
自是崇敬教乘。
颜延之著离识论。
先以其检上帝。
帝命严辩之。
酬酢终日。
帝笑曰。
公等殆不愧支许也。
东海何承天问严。
佛国用何历。
严曰。
天竺夏至之日
方中无影。
盖天之中也。
五行用土色尚黄。
数以五。
八寸为尺。
十两当汉十二两。
建辰之月为岁首
讨覈分至。
推较薄蚀。
顾步光影。
其法甚详。
宿度年纪。
咸有条例。
承天无所措词。
后波利国人来。
果同严说。
帝诏任豫受焉。
严与慧观谢灵运
详定涅槃经。
梦神诃之曰。
涅槃尊经。
何以辄加斟酌。
严惕然而觉。
欲尽收前本。
时识者曰。
此欲戒厉后人耳。
若必不应者。
宜即于详定时。
见梦也。
严以为然。
后又梦神告曰。
君以佛经之力。
必当见佛。
元嘉二十年殁。
寿八十一。
释慧严
姓范
豫州人
年十二为诸生博晓诗书。
十六出家。
又精鍊佛理。
迄甫立年学洞群籍。
风声四远化洽殊邦。
闻什公在关复从受学。
访正音义多所异闻。
后还京师东安寺
宋高祖素所知重。
高祖后伐长安
要与同行。
曰。
檀越此行虽伐罪吊民。
贫道事外之人。
不敢闻命。
帝苦要之。
遂行。
文帝在位。
情好尤密。
每见弘赞问佛法。
先是帝未甚崇信。
至元嘉十二年京尹萧摹之上启请制起寺及铸像
帝乃与侍中何尚之吏部郎中羊玄保等议之。
尚之曰。
朕少来读经不多。
比日弥复无暇。
三世因果未辩厝怀。
而复不敢立异者。
正以卿辈时秀率所敬信故也。
范泰谢灵运常言。
六经典文本在济俗为治。
必求灵性真奥。
岂得不以佛经为指南耶。
近见颜迎之推达性论宗炳难白黑论。
明佛汪汪尤为名理并足开奖人意。
若使率土之滨皆敦此化。
则朕坐致太平。
夫复何事。
近萧摹之请制。
未全经通。
即以相示。
委卿增损。
必有以遏戒浮淫无伤弘奖者。
乃当著令耳。
尚之对曰。
悠悠之徒多不信法。
以臣庸蔽独秉愚勤。
惧以阙薄贻点大教。
今乃更褒拂非所敢当。
至如前代群英则不负明诏矣。
中朝已远难复尽知。
度江以来则王导周顗庾亮王濛谢尚郤超王坦王恭王谧郭文谢敷戴逵许询及亡高祖兄弟王元琳昆季范汪孙绰张玄殷顗
或宰辅之冠盖。
或人伦之羽仪。
或置情天人之际。
或抗迹烟霞之表。
并禀志归依厝心崇信。
其间比对则护开潜渊遁崇邃。
皆亚迹黄中。
或不测人也。
近世道俗谈便尔。
若当备举夷夏爰逮汉魏
奇才异德胡可胜言。
慧远法师尝云。
释氏之化无所不可。
适道固自教源。
济俗亦为要务。
窃寻此说有契理奥。
何者若使家家持戒则一国息刑。
故佛澄适赵二石减暴。
灵塔放光苻健损虐。
故神道助教有自来矣。
而萧摹所启亦不谓全非。
但伤蠹道俗者。
本在无行僧尼。
而情貌难分祛取未易。
铜土木虽縻费滋深。
必福业所寄复难得顿绝。
臣比思为斟酌进退难安。
今日亲奉德音实亦深用夷泰。
羊玄保进曰此谈盖天人之际。
岂臣所宜预。
窃恐秦楚论强兵之术。
孙吴尽吞并之计。
将无取于此耶。
帝曰。
此非战国之具。
良如卿言。
尚之曰。
夫礼隐逸则战士怠。
仁德则兵气衰。
若以孙吴为志。
苟在吞噬。
亦无取之道。
岂唯释教而已耶。
帝悦曰。
释门有卿亦犹孔氏之有季路
所谓恶言不入于耳。
帝自是信心乃立。
始致意佛经。
及见严观诸僧。
辄论道义理。
颜延之著离识观及论检。
帝命严辩其同异。
往复终日。
帝笑曰。
公等今日无愧支许。
严后著无生灭论及老子略注等。
东海何承天以博物著名。
乃问严。
佛国将用何历。
严云。
天竺夏至之日方中无影。
所谓天中。
于五行土德色尚黄。
数尚五。
八寸为一尺。
十两当此土十二两。
建辰之月为岁首
及讨覈分至推校薄蚀。
顾步光影其法甚详。
宿度年纪咸有条例。
承天无所厝难。
婆利国人来。
果同严说。
帝敕任豫受焉。
大涅槃经初至宋土。
文言致善。
而品数疏简。
初学难以措怀。
严乃共慧观谢灵运等。
依泥洹本加之品目。
文有过质颇亦治改。
始有数本流行。
严乃梦见一人形状极伟。
厉声谓严曰。
涅槃尊经何以轻加斟酌。
严觉已惕然。
乃更集僧欲收前本。
时识者咸云。
此盖欲诫厉后人耳。
若必不应者何容即时方梦。
严以为然。
顷之又梦神人告曰。
君以弘经之力必当见佛也。
严以宋元嘉二十年卒于东安寺
春秋八十有一矣。
帝诏曰。
严法师器识渊远学道之匠。
奄尔迁神痛悼于怀。
可给钱五万布五十匹。
弟子法智。
幼有神理。
年二十四往江陵值雅公讲。
便论议数番。
雅厝通无地。
雅顾眄四众曰。
小子斐然成章。
智笑曰。
乃变风变雅作矣。
于是声布楚郢誉洽京吴。
善成实及大小品。
释慧义南朝宋 372 — 444
全宋文·卷六十三
慧义俗姓梁北地人范泰立祗洹寺,请为住持,至元嘉末,终于乌衣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生梁氏
不知何许人也。
风骨秀整。
通贯经论。
晋义熙间
京师
自言尝有冀州道人法称。
临终谓弟子普严曰。
嵩高神云。
江东刘将军
应受天命。
吾以璧镇三十二。
金一饼。
为信。
高祖方居宋王邸。
闻之谓曰。
君能为我行求之可乎。
十三年七月
嵩岳祷以乞。
梦即梦即梦一髯而杖者指曰。
此石下是也。
义明日遍行山中。
识所梦处。
得璧与金。
果如其数。
以献。
永初元年
车骑范泰
建祗洹寺。
为指授仪。
元嘉二十一年
没于乌衣寺。
寿七十三。
释慧义
姓梁
北地人
少出家。
风格秀举志业强正。
初游学于彭宋之间。
备通经义。
后出京师
乃说云。
冀州有法称道人。
临终语弟子普严云。
嵩高灵神云。
江东刘将军应受天命。
吾以三十二璧镇金一鉼为信。
遂彻宋王
宋王曰。
非常之瑞亦须非常之人然后致之。
若非法师自行恐无以获也。
遂行。
晋义熙十三年七月嵩高山
寻觅未得。
便至心烧香行道。
至七日夜梦见一长须老公。
拄杖将往璧处指示云。
是此石下。
义明便周行山中。
见一处炳然如梦所见。
即于庙所石坛下果得璧大小三十二枚黄金一鉼。
此瑞详之宋史。
后还京师
宋武加接尤重。
迄乎践祚礼遇弥深。
宋永初元年车骑范泰祇洹寺
德为物宗固请经始。
清信之至。
因为指授仪则。
时人以义方身子比须达。
故祇洹之称厥号存焉。
西域名僧多投止此寺。
或传译经典。
或训授禅法。
宋元嘉初徐羡之檀道济等专权朝政。
有不平之色。
尝肆言骂之。
羡等深憾。
闻者皆忧。
在不测。
亦虑及于祸。
乃问安身之术。
曰。
忠顺不失以事其上。
故上下能相亲也。
何虑之足忧。
因劝以果竹园六十亩施寺。
以为幽冥之祐。
从之。
终享其福。
薨。
第三子晏谓
昔承厥父之险。
说求园地。
追以为憾。
遂夺而不与。
遗疏。
纷糺纭纭彰于视听。
乃移止乌衣。
慧睿同住。
宋元嘉二十一年终于乌衣寺。
春秋七十三矣。
晏后少时而卒。
晏弟晔。
后染孔熙先谋逆。
厥宗同溃。
祇洹寺又有释僧睿
善三论。
为宋文所重。
范晔南朝宋 398 — 44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98—445 【介绍】: 南朝宋顺阳(今河南南阳淅川)人,字蔚宗
范泰子。
少好学,善文章,能隶书,晓音律。
袭封武兴县五等侯
初为彭城王刘义康冠军参军
后为檀道济司马,随军北征,迁尚书吏部郎。
文帝元嘉九年,触犯义康,左迁宣城太守
不得志,乃删取诸家而作《后汉书》。
十七年义康以专权被黜,左卫将军,官至太子詹事
二十二年末,因涉及孔熙先等欲迎立义康事,被杀。
狱中作《与诸甥侄书》,述所撰《后汉书》意旨。
僧苞南朝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京兆人
史失其氏。
沙门
罗什法道。
日诵万言。
宋永初中
又从黄山静定二公。
增益智證。
而普贤齐忏之脩。
多致祥应。
京师
祇洹寺方讲。
弊衣垢面。
系所乘驴。
立户外。
高座唱题竟。
趋出欲问。
高座曰。
客何名。
对曰名
又曰。
尽何所
对曰。
高座之人亦可耳。
于是折难数番。
无敢抗其词者。
乃自为主客徵析。
一众𥈭眙。
高座愧而止。
王弘范泰
闻之叹赏。
愿结友。
请住祇洹寺
谢灵运叹。
以为非常胜侣。
有问。
或者曰。
谢公何如。
对曰。
灵运识不殆远甚。
才差相揖耳。
元嘉中没。
时瓦棺沙门法和
亦精通经论。
高祖所礼。
僧苞
京兆人
少在关受学什公。
宋永初中北徐
黄山精舍。
复造静定二师进业。
仍于彼建三七普贤斋忏。
至第七日。
有白鹄飞来集普贤座前。
至中行香毕乃去。
至二十一日将暮。
又有黄衣四人。
绕塔数匝忽然不见。
少有志节加复祥感。
故匪懈之情因之弥厉。
日诵万馀言经。
常礼数百拜佛。
后东下京师
正值祇洹寺发讲。
法徒云聚士庶骈席。
既初至人未有识者。
乃乘驴往看。
衣服垢弊貌有风尘。
堂内既迮。
坐驴鞯于户外。
高座出题适竟。
始欲厝言。
法师便问。
客僧何名。
答云名
又问尽何所
答曰。
高座之人亦可耳。
乃致问数番皆是先达思力所不逮。
高座无以抗其辞。
遂逊退而止。
王弘范泰论议叹其才思。
请与交言。
仍屈住祇洹寺
开讲众经法化相续。
陈郡谢灵运闻风而造焉。
及见神气弥深叹伏。
或问曰。
谢公何如。
曰。
灵运才有馀而识不足。
抑不免其身矣。
尝于路行见六劫被录。
为说法劝念观世音。
群劫以临危之际。
念念恳切。
俄而送吏饮酒洪醉。
劫解枷得免焉。
宋元嘉中卒。
时瓦官又有释法和者。
亦精通数论致誉当时。
宋高祖所重。
敕为僧主焉。
谢澹南朝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宋陈郡阳夏人字景恒
谢安孙。
任达仗气,不营当世,与顺阳范泰为云霞之交。
武帝宴,酣饮大言,帝以为方外士,不绳以规矩,然意不悦,不以任寄。
历位尚书
宋少帝景平中,迁光禄大夫
位终于侍中特进金紫光禄大夫
宋文帝元嘉中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