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僧祐南梁 445 — 518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生俞氏
其先彭城下邳人
徙居建邺
儿时偶入建初寺
僧范道人处。
父母呼之。
不肯归。
年十四欲娶。
乃避去。
依法达薙落于定林寺
既禀具。
法颖究毗尼。
造诣迈先哲。
每讲演。
听众常千计。
齐竟陵文宣王梁临川王宏南平王伟仪同袁昂永康公丁贵嫔
黑白门徒。
万一千馀人。
所获信施。
悉以脩治塔寺。
完整经像。
故光宅摄山大像。
郯县石佛皆其经始。
今上深加礼。
遇凡僧事硕疑。
必就审决。
晚年足疾。
诏听乘舆入内。
为六宫授戒。
天监十七年五月二十六日没。
寿七十四。
三藏记法苑记世界记释迦谱弘明集行于世。
僧祐
本姓俞氏
其先彭城下邳人
父世居于建业
年数岁入建初寺礼拜。
因踊跃乐道不肯还家。
父母怜其志且许入道。
师事僧范道人
年十四家人密为访婚。
知而避。
至定林投法达法师
亦戒德精严为法门梁栋。
师奉竭诚。
及年满具戒执操坚明。
初受业于沙门法颖
既一时名匠为律学所宗。
乃竭思钻求无懈昏晓。
遂大精律部有励先哲。
齐竟陵文宣王每请讲律。
听众常七八百人。
永明中敕入吴试简五众
并宣讲十诵。
更申受戒之法。
凡获信施悉以治定林建初。
及修缮诸寺。
并建无遮大集舍身齐等。
及造立经藏搜校卷轴。
使夫寺庙开广法言无坠。
咸其力也。
为性巧思能目准心计。
及匠人依标尺寸无爽。
故光宅摄山大像剡县石佛等。
并请经始准画仪则。
今上深相礼遇。
凡僧事硕疑皆敕就审决。
年衰脚疾。
敕听乘舆入内殿。
为六宫受戒。
其见重如此。
开善智藏法音慧廓皆崇其德。
素请事师礼。
梁临川王南平王伟仪同陈郡袁昂永康定公贵嫔丁氏。
并崇其戒尽师资之敬。
凡白黑门徒一万一千馀人。
天监十七年五月二十六日卒于建初寺
春秋七十有四。
因窆于开善路西定林之旧墓也。
弟子正度立碑颂德。
东莞刘协制文。
集经藏既成。
使人抄撰要事。
三藏记。
法苑记。
世界记。
释迦谱及弘明集等。
皆行于世。
僧法云南梁 467 — 529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义兴阳羡周氏。
平西将军处之七世孙。
母吴。
方娩见气满室。
因以名之。
七岁师事僧成玄宝亮
出家。
庄严寺
年十三受业于太昌寺僧宗庄严寺僧达宝亮
每自以为不及。
齐永明中
僧柔
东归开讲于道林寺
处小床于前。
咨决累日。
由是显名。
尤与同寺僧旻游。
采摭经论。
覆述文义。
摩有间隙。
每行路思义。
辄过所造。
长乐寺法调盛会。
出而叹曰。
震旦天子之都。
人物如此。
可谓法座空矣。
年三十。
建武四年
夏初于妙音寺开法华维摩二经。
东莞徐孝嗣
每见云公俊发。
自顾缺然。
居母忧。
毁瘠过礼。
僧旻
以为圣人制礼。
贤者俯就。
不贤者企及。
况佛训有存则报答生恩。
以奉颜仪。
没则启发菩提。
以导神识。
苟循私爱。
返累至亲。
堕于恶道。
惟智者。
能以方便力。
治制之。
则善趣生矣。
乃割哀情。
进饮食。
永元初
毗陵之请。
道俗倾向。
京城毕集。
及梁高天监二年
诏诸名德。
各撰成实义疏。
云合经论。
撰四十科。
为四十二卷。
七年制注大品。
朝贵请讲演。
从之。
又为光宅寺主。
创立僧制。
后世遵行。
皇太子请十僧。
入玄圃。
讲道谈文。
凡经雨夏。
居上首。
中书顺阳范轸。
著神灭论诏答之。
以宣示臣下。
文多不载。
天监末
复建一寺于秣陵县
同下里。
以报施主之恩。
诚得爽垲之趣。
即禅冈之西山也。
又译扶南国所献经三部。
且以身外嚫施之物。
舍入华林园光华殿。
设千僧大会。
亦遘疾矣。
普通六年
诏为大僧正
帝幸同泰寺开大涅槃。
设千僧会
广集诸寺知事
及学行名僧羯磨。
诏许乘舆上殿。
凭几听讲。
由是疾笃。
大通三年三月二十七日卒。
享年六十有三。
诏葬定林寺侧。
尤研精法华。
尝于一寺讲散。
忽天华状如雪飞而下。
僧宝志
为大林法师
每来所。
辄留信宿。
或言请法师狮子吼
即为部析。
便弹指赞曰。
善哉微妙微妙。
仪同陈郡袁昂家。
有供养僧。
法华。
日夜发愿必欲似之。
梦僧告曰。
云法师灯明佛时已解此经可率敌邪。
夷陵县渔人。
于网中。
得泥洹四相品经一卷。
末题
宋元徽二年
王宝胜敬造。
光宅寺法云法师
年昉十岁。
名未远布。
寺无光宅而此者。
竟不可测。
释法云
姓周氏
宜兴阳羡人
平西将军处之七世也。
母吴氏。
初产在草。
气满室。
因以名之。
七岁出家。
更名法云
从师住庄严寺
为僧成玄宝亮弟子。
而俊朗英秀卓绝时世。
年十三始就受业。
大昌僧宗庄严僧达
甚相称赞。
宝亮每曰。
我之神明殊不及也。
方将必当栋梁大法矣。
齐永明中
僧柔东归。
道林寺发讲。
咨决累日。
词旨激扬。
众所叹异。
年小坐远声闻难叙。
命置小床处之于前共尽往复。
由是显名。
与同寺僧旻
等年腊齐名誉。
历采众师且经且论四时游听寒暑不辍。
或讲前讲末初夜后夜覆述文义。
间隙游习于路思义。
辄不自觉行过所造。
其勤励专至类皆如此。
曾观长乐寺法调讲论。
出而顾曰。
震旦天子之都衣冠之富。
动静威仪勿易为也。
前后法师或有词无义。
或有义无词。
或俱有词义而过无威仪。
今日法坐俱已阙矣。
皆由习学不优未应讲也。
及年登三十。
建武四年夏
初于妙音寺开法华净名二经。
序正条源群分名类。
学徒海凑四众盈堂。
佥谓理因言尽纸卷空存。
及至为宾。
构击纵横比类纷鲠。
机辩若疾风。
应变如行雨。
当其锋者罕不心务。
宾主咨嗟朋僚胥悦。
时人呼为作幻法师矣。
讲经之妙独步当时。
齐中书周颙
琅琊王融
彭城刘绘
东莞徐孝嗣等。
一代名贵。
并投莫逆之交。
孝嗣每日。
云公俊发自顾缺然。
而性灵诚孝劳于色养。
及居母忧毁瘠过礼。
累日不食殆不胜丧。
僧旻谓曰。
圣人制礼。
贤者俯就。
不贤者企及。
且毁不灭性尚出儒宗。
况佛有至言。
欲报生恩。
近则时奉颜仪使物生悦。
远则启发菩提以道神识。
又云。
恩爱重贼不可宽放。
宽放此者及所亲爱堕于恶道。
唯有智者以方便力善能治制。
则惠兼存没入诸善趣矣。
宜思远理使有成津。
何可恣情同于细近耶。
云乃割裂哀情微进饮粥。
永元元年
曾受毗陵郡请。
道俗倾家异端必集。
弘振风猷道被京城
鼓舞知归巾褐识反。
及梁氏高临甚相钦礼。
天监二年
敕使长召出入诸殿。
影响弘通之端。
囋扬利益之渐。
皇高亟延义集。
未曾不敕令云先入后下诏令。
时诸名德各撰成实义疏。
云乃经论合撰。
有四十科为四十二卷。
俄寻究了。
又敕于寺三遍敷讲。
广请义学充诸堂宇。
敕给传诏。
车牛吏力皆备足焉。
至七年制注大品。
朝贵请云讲之。
辞疾不赴。
帝云。
弟子既当今日之位。
法师是后来名德。
流通无寄。
不可不自力为讲也。
因从之。
寻又下诏礼为家僧。
资给优厚。
敕为光宅寺主。
创立僧制雅为后则。
皇太子留情内外。
选请十僧入于玄圃。
经于两夏不止讲经。
而亦悬谈文外。
云居上首偏加供施。
自从王侯逮于荣贵莫不钦敬。
至于吉凶庆吊不避寒暑。
时人颇谓之游侠。
而动必弘法。
不以此言关怀。
中书郎顺阳范轸。
著神灭论。
群僚未详其理。
先以奏闻。
有敕令云答之。
以宣示臣下。
云乃遍与朝士书论之。
文采虽异而理义伦通。
又与少傅沈约书曰。
主上令答神灭论。
今遣相呈。
夫神妙寂寥。
可知而不可说。
义经丘而未晓。
理涉旦而犹昏。
至人凝照。
有本袭道。
赴机垂审。
臣下旨训周密
孝享之祀既彰。
桀怀曾史之慕。
三世之言复阐。
缀波崙之情。
预非草木。
谁不歔欷。
同挹风猷。
共加弘赞也。
答曰。
神本不灭深所伏膺。
神灭之谈良用骇惕。
约法师
殿内亦蒙敕答一本。
欢受顶戴寻览忘疲。
岂徒伏斯外道可以永离众魔。
孔释兼弘于是乎在。
实不刊之弘旨。
百代之舟航。
弟子亦即彼论微厝疑覈。
比展具以呈也。
云以天监末年
欲报施主之恩。
秣陵县同下里中造寺一所。
敕以法师建造。
可仍以法师为名。
即禅岗之西山也。
郊郭内地实为爽垲。
结宇孤岩北面城市。
怀涧隐岭。
穷人野之致。
终日论谈曾无休废。
天监将末。
扶南国献经三部。
敕云译之。
详决梁梵。
皆理明意显。
状若亲承。
帝抄诸方等经。
撰受菩萨法。
构等觉道场。
草堂寺慧约法师以为智者。
躬受大戒以自庄严。
自兹厥后。
王侯朝士法俗倾都。
或有年腊过于智者。
皆望风奄附启受戒法。
云曰。
戒终是一先已同禀。
今重受者诚非所异。
有若趣时。
于是固执。
帝累劝奖每加说喻。
答曰。
当先发愿。
若得相应然后从受。
云欲发起。
中表菩提之心。
舍己身外嚫施之物。
通启于华林园光华殿设千僧大会。
分此诸物为五种功德。
上帝随喜警梵从时。
锵金候旭百和𭾍氲。
众妓繁会观者倾城莫不称叹。
普通六年敕为大僧正
同泰寺设千僧会
广集诸寺知事
及学行名僧。
羯磨拜授置位羽仪。
众皆见所未闻。
得未曾有。
尔后虽遘疾时序。
而讲说无废。
及于扶接登座。
弊剧乃止。
至御幸同泰开大涅槃。
敕许乘舆上殿凭几听讲。
及遭父忧由是疾笃至于大渐。
大通三年三月二十七日初夜
卒于住房。
春秋六十有三。
二宫悲惜为之流恸。
敕给东园秘器。
凡百丧事皆从王府。
下敕令葬定林寺侧。
太子中庶琅琊王筠
为作铭志。
弟子周长胤等。
有犹子之慕。
创造二碑立于墓所。
湘东王萧绎各为制文。
初云年在息慈雅尚经术。
于妙法华研精累思。
品酌理义始末照览。
乃往幽岩独讲斯典。
竖石为人松叶为拂。
自唱自导兼通难解。
所以垂名梁代诚绩有闻。
而文疏稠叠前后繁映。
致依讲诵有阻恒功。
尝于一寺讲散此经。
忽感天华状如飞雪。
满空而下延于堂内。
升空不坠讫讲方去。
保志神僧。
道超方外。
罕有得其情者。
与云互相敬爱。
呼为大林法师
每来云所辄停住信宿。
尝言。
欲解师子吼。
请法师为说。
即为剖析。
便弹指赞曰。
善哉微妙微妙矣。
仪同陈郡袁昂云。
有常供养僧学云法华。
日夜发愿望得慧解等之。
忽梦有异僧曰。
云法师灯明佛时已讲此经。
那可卒敌也。
每于讲次有送钱物乞诵经者。
多获徵应。
及得善梦如别记述。
夷陵县渔人。
于网中得经一卷。
是泥洹四法品。
末题
宋元徽二年
王宝胜敬造奉光宅寺法云法师
以事勘校。
年始十岁。
名未远布寺无光宅。
而此品正则。
弘法次断鱼肉。
验今意行颇用相符。
其有机神变化。
人莫敢竞其类者。
得此告弥深弘演云尔。
释智顺南梁
释智顺
本姓徐
琅琊临沂人
年十五出家。
钟山延贤寺智度为师。
少而聪颖笃志过人。
虽年在息慈。
而学功已积。
及受具戒秉禁无疵。
陶练众经而独步于涅槃成实。
讲说徒众常数百馀人。
尝以事生非虑颇致坎折。
贞素确然其徽无点。
齐竟陵文宣王特深礼异。
修治城寺以居之。
司空徐孝嗣亦崇其行解。
奉以师敬。
东昏失德孝嗣被诛子绲逃窜避祸身自营护。
卒以见免。
绲后重加资俸。
一无所受。
尝有夜盗者。
净人追而擒之。
留盗宿于房内。
明旦遗以钱绢。
喻而遣之。
其仁洽笃恕如此。
后东游止于云门精舍。
法轮之盛复见江左
为人谦虚恭恪。
形器若神风轨严厉。
动无失厝。
故士庶瞻礼常有惧焉。
以天鉴六年卒于山寺。
春秋六十一。
初顺之疾甚不食多日。
一时中竟忽索斋饮。
弟子昙和以绝谷日久。
密以半合米杂煮以进
咽而还吐。
索水洒漱。
语和云。
汝永出云门不得还住。
其执节清苦皆此之类。
临终之日房内颇闻异香。
亦有见天盖者。
遗命露骸空地以施虫鸟。
门人不忍行之。
乃窆于寺侧。
弟子等立碑颂德。
陈郡袁昂制文。
法华寺释慧举又为之墓志。
顺所著法事赞及受戒弘法等记。
皆行于世。
袁君正南梁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梁陈郡阳夏人字世忠袁昂子。
少聪慧,早得时誉。
豫章内史,反对巫术,曾以乱政罪,刑巫师于市,一郡无敢行巫。
吴郡太守
侯景乱,率数百人随邵陵王赴援,及京城陷,还郡。
当官莅事有名称。
蓄聚财产,服玩靡丽。
侯景遣于子悦攻之,掠夺其财物子女,因是感疾卒。
王佥南梁 505 — 54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05—549 【介绍】: 南朝梁琅邪临沂人字公会
王锡弟。
初补国子生祭酒袁昂称为通理。
策高第,历官尚书殿中郎太子中舍人,出为建安太守
山酋屡为民患,率众平之。
南康内史。
安成内史。
官至太子中庶子,掌东宫管记
卒谥恭
袁敬陈朝 507 — 58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07—585 【介绍】: 南朝陈陈郡阳夏人字子恭
袁昂子。
幼笃学,老而无倦。
太子中舍人
江陵陷,流寓岭表。
入陈,敬在广州,依欧阳頠
卒,其子欧阳纥有异志,力谏不从。
陈宣帝即位败,征太子中庶子
位至太常卿金紫光禄大夫
卒谥靖德
何之元陈朝 ? — 593
全陈文·卷五
之元庐江灊人尚书令敬容疏族。
天监末,为临川王扬州议曹从事史,转主簿
普通中丹阳袁昂辟为五官掾,总户曹事,寻除信义
大同中,为武陵王益州刑狱参军
侯景之乱,武陵王承制,授南梁州长史北巴西太守,未行,以谏东下被囚。
江陵陷,王琳召为记室参军,随府进司空咨议参军
永嘉王建号,除中书侍郎
使齐还,而永嘉败,齐主以为扬州别驾
及陈克寿阳湘州刺史始兴王叔陵召为中卫功曹参军,寻迁咨议,随府之扬州
叔陵诛,遂不仕。
陈亡,移居常州之晋陵县隋开皇十三年卒,年九十馀,有《梁典》三十卷。
袁敞西梁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北朝后梁陈郡人
袁昂孙。
少有器量,博涉文史。
仕后梁为吏部郎
曾使北周,班在陈使后,执不可,主者不能屈,乃与陈使异日而进。
还,以称旨,迁侍中,转左民尚书
后从后梁主萧琮降隋,授开府仪同三司
谯州刺史
僧辨才唐初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唐初僧。
俗姓袁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
梁司空袁昂玄孙。
越州永兴寺僧、书法家智永弟子。
智永卒时,将王羲之《兰亭序》真迹交其保存。
太宗贞观间,奉召入长安内道场,时年已80余。
太宗问及真迹,谎称已于乱中丢失。
归越中后,太宗监察御史萧翼设计骗去真迹。
后惊悸病重,逾年即卒。
时约在贞观十八年(644)后数年间。
事迹见《法书要录》卷三所收何延之兰亭记》。
全唐诗》存其诗1首。
古今禅藻集》卷七另存诗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